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優選】經典歷史典故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99W

經典歷史典故 篇1

周公吐哺

【優選】經典歷史典故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崩,又輔佐成王攝政,制禮樂,天下大治。據説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成為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典範。

經典歷史典故 篇2

篇一: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於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遊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遊玩了大半天,覺得口乾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幹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説:“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後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户人家的庭院中種着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着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後,崔護忙於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並在最後署上崔護之名,戀戀不捨地離去。

那麼,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後,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卧牀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後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説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着説:“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並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後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豔遇或遇豔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歎;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篇二: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樑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於長江一帶。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説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後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篇三: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裏説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後,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脱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麼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裏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僕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罈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裏。

後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詠重陽風物。

篇四:坦腹東牀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後,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鑑,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後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説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説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着肚子,盤坐在東邊的牀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説:“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牀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於郗鑑擇婿的故事,後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牀,也有人稱“東牀快婿”,這句話含讚美的意思。

篇五:一鱗半爪

典出清·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説:“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雲霧之中,東現一個頭,西現一個尾,有時則這裏現一隻腳爪,那裏現幾片鱗甲,時隱時現,不可捉摸。)

後人把“一爪一鱗”説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篇六:漢陰丈人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遊歷,回晉國途中,經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裏,雙手抱一隻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説:“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説:“什麼樣的機械?”子貢説:“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後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説:“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到説,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着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並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於做這種事情!”

後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經典歷史典故 篇3

古人稱天為一、地為二。所以天地相加為三,三即成為整體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對於四則稱之"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剛、四大家、四體、四藝、四書等等。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為不端的`人統稱為"不三不四"。

經典歷史典故 篇4

朽木不可雕

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

【釋義】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説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懶惰的毛玻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説,宰予在房裏睡大覺。孔子聽了傷感他説:“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粉刷。最初我聽到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定與他説的一樣;現在我聽別人的話後,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就從宰子起,我改變了態度。”

經典歷史典故 篇5

1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出演點燃烽火騙諸侯來救駕的鬧劇。結果,等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竟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羣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幹,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

問鼎中原

據説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中,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臣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5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説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説:“聽説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説:“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楚莊王自此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廉頗與藺相如兩位重臣。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藺相如的口才。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摯友。

8

紙上談兵

戰國時,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趙括自認為是天下無敵。後來父親趙奢去世,公元前260年, 趙括頂替廉頗出兵長平,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卻堅持。結果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只會讀兵書的趙括,在真的上場殺敵時卻沒了變通,照本宣科,最終招致大敗。

9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説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趙國邯鄲解圍,而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

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騎着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少數強國之一。

12

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助楚,因而形成了各諸侯國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局面。

13

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脱。最後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4

卧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和屈辱。勾踐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以雪恥,他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歷經十年,終於滅掉吳國。

15

抱冰握火

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嚐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磨礪,終於轉弱為強,消滅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經典歷史典故 篇6

有備無患

出處《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釋義】“患”,禍患。事先有了充分的準備,就不會產生禍患。

【故事】春秋時,晉悼公當了國君以後,想重振晉國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晉文公一樣,稱霸諸侯。這時,鄭國是一個小國,一會兒和晉結盟,一會兒又歸順楚國。晉悼公很生氣,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魯、衞、劉等11國的部隊出兵伐鄭。鄰簡公兵敗投降,給晉國送去大批禮物,計有兵車一百輛,樂師數名,一批名貴樂器和十六個能歌善舞的女子。晉悼公很高興,把這些禮物的一半賞賜給魏絳,説:“魏絳,是你勸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國;八年來,我們九次召集各國諸侯會盟。現在我們和各國的關係,就象一曲動聽的樂曲一樣和諧。鄭國送來這麼多禮物,讓我和你同享吧!”魏絳説:“能和狄、戎和好相處,這是我們國家的福氣,大王做了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是憑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樂的`時候,能夠多考慮一些國家的未來。《尚書》裏説:“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您想到了,就會有所準備,有所準備,就不會發生禍患。’我願意用這些話來提醒大王!”

經典歷史典故 篇7

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慾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慾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羣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經典歷史典故 篇8

不為五斗米折腰【出處】《晉書·陶潛傳》。

【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歷史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儘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羣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説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説:“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歎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於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後,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於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着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閒生活。

【成長心語】

名利本為身外物,卻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地執著追逐,正所謂“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陶淵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名利並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名利而活,被名利驅使。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慾望和誘惑。在順境中不得意忘形,身處逆境時不枉自菲薄,寵辱不驚,悉由自然。這樣就會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力士脱靴【出處】《唐國史補·李白脱靴事》。

【釋義】力士指的是高力士。形容文人任性飲酒,不畏權貴,不受拘束。

【歷史典故】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因詩寫得出色,被著名詩人賀知章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鑾殿召見了李白。唐玄宗對李白很欣賞,就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在寫詩作文。過了一段時間,李白既不見皇帝找他商量國家大事,有沒有分派給他什麼重要公務,卻常常讓他陪皇帝和貴妃遊山玩水,寫“宮中行樂詞”。這和李白治國安邦的志向相差太遠,因此他常常在苦悶中借酒澆愁。

有一天,皇帝又召見李白,請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詔書。恰巧李白剛剛喝完酒,東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見站在皇帝身邊的一個太監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這個太監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寵信的太監,權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們稱他“阿爹”,四方的奏事都要經過他的手,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巴結他的。李白其實早就看不慣高力士的所作所為了,於是趁着這天的酒性對皇帝説:“皇上,我有個小小的請求,不知您準不準?”皇上因為急着要李白寫詔書,便着急地説:“你有什麼要求,儘管講。”李白説:“我剛喝了點酒,因此無法像平常那樣很恭敬地寫文章。請皇上准許我穿戴隨便一點,這樣我才能把這篇詔書寫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鬍子説:“既然這樣,我就准許你隨便一點吧。”於是,李白伸了個懶腰説:“我穿的鞋太緊了,要換一雙鬆一點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給他取雙便鞋來換。李白趁機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腳一伸:“給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腳,又看看玄宗毫無表示,只好順從地給李白脱下靴子。

這一次,李白可給那些受高力士欺負的人出了口氣,但高力士平時作威作福搞慣了,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這件事使他很憤怒,於是他就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説李白的壞話。唐玄宗對李白漸漸冷淡下來。李白在這樣的環境裏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離開長安,再次到外地遊歷。

【成長心語】

李白的一生,懷抱治國的遠大理想,但抱負始終未能實現。這個典故充分顯示了他不畏權貴,堅持自我本色的偉大人格。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孟子曾説:“富貴不能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個人都應該堅決捍衞自己的尊嚴,不能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而趨炎附勢,媚勢取寵,犧牲人格和尊嚴而求取的富貴是永遠為人所不齒的。

克己奉公【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祭遵傳》。

【釋義】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為重。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

【歷史典故】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潁陽人。祭遵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知書達理,賢孝博學。

公元24年,劉秀攻打潁陽一帶時,祭遵前去投奔,劉秀便將其收到帳下。劉秀髮現祭遵為人正派,做事講究原則,便任命他為軍市令,負責軍營的法令,管理軍紀。祭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後,依法把這名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欲降罪於祭遵。有人勸諫劉秀説:“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這樣號令三軍才有威信,保證以後再也沒人敢以身試法了。”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笑着説:“這個侍從死得太妙了,他一個該死的人讓我看到了我的營帳中的兩個賢人。”於是,他不但沒有降罪於祭遵,還提升他為刺奸將軍。後來,祭遵因屢立戰功,又被封為徵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做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成長心語】

“克己”,便是要對自己有要求,有一個時刻不能鬆懈的標尺。貪、嗔、痴,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誘惑,但不同的人在誘惑面前的表現卻大不一樣。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這應是我們對自己的最起碼的要求。“奉公”,是一種為自己所在的團體貢獻力量的義務,是一種維護自己所在團體的公平與公正的義務。以法律和法規為行事的準則,以共同利益為行為的目標,以眾人的幸福為己任,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立木為信【出處】《史記·商鞅列傳》。

【釋義】商鞅為推行新法而取信於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歷史典故】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但自從秦孝公即位後,他重用衞國人商鞅變法強國,使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之中最強者。

商鞅在變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難,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命人在京城南門立了一根三米長的木杆,發佈公告,誰能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

這一舉動引來了許多老百姓,他們圍在一起議論紛紛。其中一個人説:“這根木杆誰都扛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黃金呢?這其中一定有問題!”另一個人説:“大概是跟我們開玩笑吧,不會是真的。”圍觀的人都認為商鞅的立約不可信,所以無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見狀,便把賞金加大,説道:“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去,我就賞給他五十兩黃金。”商鞅的話音未落,百姓又開始譁然。有人嚷道:“大人真會開玩笑,這麼簡單的事,哪會賞那麼多黃金呢?”現在,人們反而更加懷疑了,誰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過了一會兒,人羣中走出來一個人,抱着試試看的`態度,説:“我可以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去。”只見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邁開大步,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們也尾隨着他,想看個究竟。那人到達北門後,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兩黃金,交給了他。老百姓紛紛稱讚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國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頒佈後,得到順利推行。

【成長心語】

商鞅變法重在誠信,所以立木為例取信於萬民,説明了他做事的決心和勇氣。其實,不只他變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應以信為重。信用是衡量一個人品格好壞的標準。信守承諾的人,會贏得眾人的信賴。古語有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會輕易改變,如果把説出的話當兒戲,説了不做,言出不行,則會失去很多人對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別人心中也將大打折扣。

烽火戲諸侯【出處】《史記·周本紀》。

【釋義】古時候,遇到敵情,就在烽火台上點燃曬士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戲:戲要。用烽火台上的狼煙戲要各地諸侯。比喻人沒有誠信。

【歷史典故】

周幽王,又叫姬宮涅。他在位時,不理朝政,喜好美色。有個叫褒響的大臣勸説周幽王應該以國家大事為重,周幽王不但不聽,還把褒響關了起來。褒家的人為了把褒響救出來,就在鄉下買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起名褒姒,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周幽王,替褒響贖罪。

周幽王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就沒有笑過一次,整天悶悶不樂。周幽王送她各種珍奇禮物,想盡各種古怪的辦法叫她笑,都沒有成功。於是周幽王説:“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黃金。”這時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他説:“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許多兵馬撲了個空,肯定會笑的。”周幽王很高興:“好極了,就這麼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把烽火點了起來。各路諸侯誤以為天子蒙難,紛遣軍隊星夜兼程地前往救駕,但到京城後才發現是個惡作劇。褒姒見此情景就真的笑了。京城裏外,此時已是兵馬雲集,一片混亂,這種狼狽滑稽的場面,被站在高台上的褒姒看見,禁不住哈哈大笑。幽王心花怒放,以後又數度重複這個荒謬的方法,以致無人再相信狼煙信號的意義。

五年後,酉夷犬戎大舉攻周,周幽王連忙下命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但是誰也不願再上當了。結果周幽王被殺,而褒姒也被搶走了。

【成長心語

一個帝王無信,最終導致了國破家亡。對個人來説,誠信同樣重要。良好的信譽能給你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誠實、守信是形成強大親和力的基礎——誠實守信會使人產生與你交往的願望,在某種程度上,會消除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使困境變為坦途。誠信是衡量人品的試金石。誠實守信不僅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行,而且能讓人建立起對家庭、對社會的強烈的責任感。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把誠信當做自己最好的品牌。

曳尾塗中【出處】《莊子·秋水》。

【釋義】原意指烏龜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於貧賤。後也比喻在污濁的環境裏苟且偷生。

【歷史典故】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抨擊儒墨的權勢觀,鄙棄虛情假意,主張順其自然。莊子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他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想請他來輔佐朝政,多次派使者來請他,都遭到莊子的拒絕。一次,莊子正在濮河上釣魚,楚王又派兩位大夫來請他去做官,他們對莊子説:“大王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着漁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説:“我聽説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卻把它用錦緞包好裝在匣子裏,藏在廟堂之上。作為一隻龜,是死了留下屍骨讓人尊敬好呢,還是情願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兩個大夫説:“還是活着好啊。”於是莊子説:“請回吧!我要在爛泥裏搖尾巴。”使者無言以對。

【成長心語】

莊子不為了富貴當“犬馬”,堅決不被名利鎖束縛的骨氣讓我們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充滿着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的哲學有着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着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與其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這正是莊子獨特人格魅力的卓越體現。

經典歷史典故 篇9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説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説:“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經典歷史典故 篇10

莊子路過老對手惠施的墓地時,上前痛哭了一番。人們問他是什麼原因讓他這樣傷心,他説,因為自己再也沒有這樣的好對手了。

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前,一直把月球當做自己要征服的對手。登月成功後,他因一下子失去了需要挑戰的更強的'對手而精神抑鬱,最後住進了精神病院。

素材解讀

對手是挑戰者,也是同行者,因為對手常能喚起自己迎接挑戰、完善自我的衝動與渴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對手既是我們需要超越的目標,更是激勵我們攀登人生新高峯的力量。

經典歷史典故 篇11

八王之亂

西晉中後期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混戰。公元290年,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皇后賈南風除掉汝南網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除太子。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廢賈后,之後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等為爭奪皇位展開廝殺。最終司馬越毒死晉惠帝,奪取大權。西晉從此衰落。

經典歷史典故 篇12

炎黃子孫

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

經典歷史典故 篇13

【歷史典故】戰國時期,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趙國,圍住趙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難以抵擋,就把中山獻給齊國。齊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興兵救趙。孫臏揚言要進攻魏國襄陵,龐涓中計回兵救襄陵中了孫臏的.伏擊,解了趙國之危。

【典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經典歷史典故 篇14

蘇秦一直努力説服六國聯合抗秦,史稱"六國封相"。但蘇秦在齊國的時候被刺客殺了,齊王為了抓出刺客,特貼出告示,聲稱蘇秦為大內奸,刺殺蘇秦者賞金千兩。告示一出,立刻有四個上鈎,聲稱是自己所為。齊王正恨刺客牙癢,怒:千兩黃金每人二百五,順便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Tags:優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