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2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規律是“閲歷+反思=成長”。教師經常不停地進行教學反思,駕馭課堂的才幹就會不時提高,後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自動生成就會不時取代主動接受,就會取得越來越理想的教學效果。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際性都很強的學科。脱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説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結合多年的嘗試,要把最新的時政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樹立社會責任感。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鮮明白的道理,學生卻不能真正體會。一般情況下我都採取鏈式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究來弄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如當講到“我國經濟發展遇到資金困難”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處置”的疑問,學生通過剖析其中的道理,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但是聽了趙平老師的課後,我覺得我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還不算廣,有一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沒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我的課堂上依然缺少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

政治課的學科特點要求記憶的內容比較多,學生如果僅限於課堂學習而不在課下及時温習就會很快遺忘,下節課就會出現知識銜接不上的情況,所以政治課的記憶落實很重要。而現實情況又是學生幾乎沒有時間在課下完成有次的記憶及複習聽了趙老師的課後,依據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我打算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這樣去做:

第一,在原有的備課講課的基礎上繼續下大功夫,爭取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在課堂上可以節省時間,以便給學生在課堂上留下時間趁熱打鐵,記憶剛剛學過的內容;抓好課前提問。每個班的政治兩節課距離兩天左右,所以每堂課前的温習很重要,我在每節課前精心準備檢測題,上課前用投影儀打出來,讓同窗們照着温習。這樣通過上課和温習兩個環節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點的記憶。

第二,習題課事先將學生分組,每一個小組都有相應的既定任務。由學生根據存在的問題想辦法解決。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第一節課課前五分鐘由一名學生介紹並簡要分析一則熱點時政。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這項工作我以前曾經嘗試過,但均沒有堅持下去。趙老師的課堂上一名學生的現場演講讓我有很大的觸動——長期堅持才會有效果。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由於本人多年擔任高三歷史教學,剛接手高一教學時,頗感困惑。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教師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難處,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史實知識和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我在落實學校“四程序、八環節”高效課堂教學和集體備課過程中不斷反思,着手從以下兩方面努力、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特別是文理分科後,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閲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的重難點

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裏,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説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更要加強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 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緻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 、通過研讀 20xx 年考綱預測今年曆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採用大學聯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瞭解高考試卷的分佈。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複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 , 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 , 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 , 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後 , 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後修改至答案符合大學聯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大學聯考受考試形式的侷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複習後,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並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複習完成之後,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 、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塗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 、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大學聯考複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大學聯考,由於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大學聯考的公平、公正,大學聯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儘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説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 、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着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後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繫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鈎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範,問什麼答什麼,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後敍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繫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瞭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最後,大學聯考的衝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後,一定要跳出題海,迴歸課本。在這個階段裏,學生自主複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迴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於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紮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着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絃上下功夫。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於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閲相關學科書籍雜誌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鑑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脱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製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可謂聲色並茂、圖文並舉。目前我正在積極探索網絡型課件製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總之,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於課後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説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蒐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並未考慮到,是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後效果非常好。通過課後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後的備課中應該值得關注的。可見通過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進是非常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鋭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後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並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隨着新課改的展開和新課程的實施,原先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範圍和過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的課堂教學的要求和實施也必然隨之發生改變。通過教學實踐和實地調查,現就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實施策略談一些認識。

第一、問題。

1、初高中歷史教育現狀和知識的銜接問題。

新課程的編寫採用了專題的形式。而這應建立在學生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

2、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問題。 新課標在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課標要求教學的知識應注重實用性。歷史教學主要是為了傳授歷史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為現實服務(學生個人修養的培養和對歷史的借鑑);

(2)教學過程中以學為主,真正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活動中採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好學生自主學習。還要注意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不可迴避的大學聯考應試教學的關係處理好; (3)講究把教學延伸到課外。課本的知識容量有限,很多現實有用的知識課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沒有涉及,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提供自學所需用資料的介紹。如此這樣,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呢?確實是個難題。

3、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問題。

因為新課程採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所以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和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繫問題,都很難把握。而知識的系統性不強,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並培養能力就不得不進行必要的補充,課時就顯得嚴重不足。

第二、實施策略。

(1)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創新思維、更新觀念是適應新課改的前提

觀念的更新是一切創新手段實施的根本。沒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課標、新教材、新知識,還是舊課程,沒有新成效。為此,應該重點轉變三個方面觀念:一是轉變對新課程的認識,即用新思維、新方法,不能守着舊框框、老套套;二是轉變自身角色,由傳授者變為啟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為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精心營造民主與平等的新型角色關係,促使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三是轉變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即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歷史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能充分發展,把歷史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2)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

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師要以“博”、“精”作為自己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歷史教學改革和當今新形勢的基本要求和目標。一要擁有廣博的知識。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否則是不可能教好該學科課程的。為了激發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對本學科的更深刻、更廣泛的認識,教師還應對本學科的發展史及其發展的前沿知識有一定的瞭解。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為廣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地理學和文學。二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涉及內容極廣,跨度極大的學科。而新課程的標準裏面的模塊幾乎都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借用多媒體則可以做到這一點。多媒體可以將文本、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組織起來,可以激發興趣,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閲讀、分析、運用的能力;也便於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因此,要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應該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在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同時繼續挖掘和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交互滲透和互相補充。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6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7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

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

歷史教學也不例外。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

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師走向了片面化,走進了教學誤區,這裏我想簡單地談一下。

誤區一:只要活動,不看對象。

教學中,許多老師認為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考慮教材的實際,於是上課從頭到尾,都是各種各樣的活動:討論、辯論、觀察、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一會兒要抬頭看錄像,一會兒又要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

於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懶的學生是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想動腦筋的學生感覺忙不過來。

還有的老師是由於上面要求上課時開展活動,於是下面推廣開來,根本不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把別人的東西生搬硬套,與課堂脱軌,與學生分離,只重形式不講結果,忽略了具體對象、環境等。

另一個方面就是活動設計時過於簡單或複雜。

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後的教學產生不良後果,而設計複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後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説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着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説,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論是過於簡單還是過於複雜設計課堂活動,就必然使大部分學生閒置,侷限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參考教材實際、符合教學規律;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爭取把每一個學生都調動起來,否則,脱離了對象(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無用功。

誤區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學。

歷史教材編寫的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廣泛論證的基本史實、基本史論,依據的是科學性的原理,當然,歷史上存在着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後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

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於教科書甚至相反,把少數人的意見當作真知灼見,甚至於出現為希特勒翻案,為江青平.反等問題,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

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於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記了自己所擔當的任務。

只要有新意、創意,不管科學性,甚至於對神話傳説中誇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糾正,一方面使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為歷史就是電視、電影、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樣子,對歷史教材產生迷惘,不信任的態度。

區別不了真實的歷史與小説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育成長的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產生錯誤的史學觀、人生觀、世界觀,達不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鑑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誤區三;只見開頭,不見結尾。

在歷史教學中有時會出現比較系統性的專題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來證明的東西,因此需要學生去探究。

一開始時學生積極性很高,精神抖擻地蒐集資料,搞一些調查研究,對課本、教師所提出的觀點大膽質疑。

但由於時間、精力的關係,再加上對蒐集資料,查找文獻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師及時有效的引導,自然研究的不夠專詳,得出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後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問和懸念。

這反而影響了學生本來對歷史問題的系統性、準確性的把握。

清晰的歷史脈絡、歷史問題反而變得含糊不清,影響了學習效果。

因此,“虎頭蛇尾”在活動課中千萬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終,明確目標,堅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誤區四:只講氛圍,不談實質。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誌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

於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裏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

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於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級趣味。

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於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

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説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誤區五:只懂羅列,不會深化。

在歷史教學中強調要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歷史課堂豐富多彩。

使用各種教具如投影、歷史掛圖、實物、幻燈、錄音機、VCD等等。

在信息時代這些材料日新月異,也日漸豐富。

於是不少教師就產生了認識誤區,認為材料越多越好。

出現了課堂上僅僅是一些歷史資料的堆砌。

沒有體系,沒有系統,只是一盤散沙,甚至於教師忽略自己點撥指導者的身份,僅僅將大量的事實、材料、圖片羅列。

與此同時,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認識,至於正確與否卻不得而知了。

而教師忽略講解的同時往往容易造成學生自身認知的誤區,對已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及時糾正,長此以往就無法正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又將從何談起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因此,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並不意味着教師就要“下崗”,反而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選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鏈條,如何挖掘材料內在的靈魂等都成為更高層次教師的必備條件。

簡單的理念講解只會空泛,而簡單的羅列材料只會使學生變得具體而缺乏深度。

所以二者如何結合,比例如何,選取的時機等都成為值得教師研究探討的問題。

最佳的組合、最經典的講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誤區六:只重研究,不問基礎。

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成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後不少教師都在嘗試使用,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研究性學習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助於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化理解。

但這只是一種方法和手段,並不能“草木皆兵”,每時每刻都想着要研究。

因為過分熱衷於這種專題式的研究必然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同時,學生的時間有限,這種學習方法分散了學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會一業興百業廢。

歷史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專題研究,使其充分地發揮在學習基礎知識時的作用,從大局着想,為重點服務,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於不敗之地。

誤區七:只要學生,不用老師。

以往的教學都是要學生學,如今都強調學生要學,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不少教師誤解了這一觀點。

 把老師講變成了學生講。

也就是把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變成開放式的教學,但一不小心過了頭,變成由學生從講到尾。

學生講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辯論等,一切全部由學生包攬。

誠然歷史教學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師的一言堂容易使學生思維狹隘,學生的自由發揮使他們思維活躍,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但有時也會鑽牛角尖。

這時就需要在旁邊做“高人”指點,撥雲見日。

在這時教師要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觀,聽由學生髮表自己的謬論,相互爭的面紅耳赤,或敷衍了事輕輕帶過,使雙方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極端化,甚至引發個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當的時候點撥學生,如何在學生卡殼時幫他們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藝術性,如何在評論時使學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據等,這都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以及課堂上的靈活應變。

誤區八:只有提問,不見其他。

開放性的教學提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於是有不少老師誤解了這一點,認為學生的積極性就是積極動口、動手,這必然有動腦的過程。

於是多樣化的方法最終被簡化為一種方式——提問。

雙邊活動中不斷地提問,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要不就是非常簡單的問答式,甚至於是一些非常低級的問題。

告訴學生看某一段落然後找出答案之類。

一堂課下來問了無數個問題,而有價值的卻沒有一個,以致於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提不起回答的勁,這樣的雙邊活動怎能有效。

確實,問答式是開放式教學中一個重要方法,但課前設計時教師應該對問題的深度、難度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切不可濫而不精。

另一方面,開放式教學也還有許多其他各種方法,如參觀博物館、編寫歷史小論文、講歷史小典故、討論、辯論等等。

我們要從各個不同角度鍛鍊學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誤區九:只講手段,不懂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各種各樣的教具如錄音機、投影、電腦等被運用於教學上,但如何運用卻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而許多老師知識簡單的認為要把各種手段用上才能體現現代教育,於是幾個簡簡單單的在課本上能找出的問題也堂而皇之的寫在投影上;而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課件的製作沒有實質,只是把原來寫在黑板上的板書照搬照套到課件上,用另一種手段、方式來體現相同的內容。

多了不少麻煩不説,還不見得比原來的效果好,本來是為了在教學中把課上得更豐富、生動,讓學生學習的效果更佳,不能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只講手段,純粹為用而用,等於沒用。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其他的誤區,限於時間和篇幅,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學有學的誤區,教有教的誤區,身為師者,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誤區,帶着孩子們走出他們的誤區,以及教會他們如何不步入誤區,這,才是真正的為師之道。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

踏上工作崗位幾年來,一直擔任高中歷史的教學工作,對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現狀有一定的瞭解,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也有得有失。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大學聯考為目標。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夠突出,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方進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説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而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經常出現。

面對現今歷史教學現狀,很明顯呈現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隨着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完全達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那就從我們每一個基層歷史教師做起,共同奮鬥,共同努力吧!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閲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鬆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於最後,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本課作為選修I第一單元第一課,《課程標準》要求瞭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因為必修I時對雅典的民主進程已經探究過,所以對本節課的處理就嚴格地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的三大問題,即梭倫改革的背景、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和梭倫改革的影響,來開展教學。又因為是選修課,所以儘量地簡單化,使整堂課的線索清晰明瞭。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實驗表明:(1)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説明人類獲取知識主要來自視聽。(2)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閲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和聽到內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説內容佔70%。這就意味着,在教學中,如果學生既能看到又能聽到,再通過交流討論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信息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的教學模式。

基於這一理論,在教學中首先展示希臘文明成果的圖片資料並配上雅典奧運會的會歌,滿足學生的視聽要求,使學生儘可能多的獲取和保存信息。播放圖片資料,還能起到凝神起興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景的效果。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有聲有色、圖文並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於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關於梭倫改革的第一個問題---梭倫改革的背景,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開,通過同學之間交流學習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提升學生的能力。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效果非常好,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自主探究,並且有一個學習小組以情景表演再現當時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讓同學們在歷史的重現中親身體會梭倫改革的背景,讓整個課學教學與學生學習融為一體,合乎新課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

本課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分解為經濟領域的措施和政治領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個學習小組繼續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並分析每項措施所起到的作用,並最終概括出這場改革的特點。對於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學們都能很快地找出來,但對於每項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點在本節課中同學們只探究出一部分內容,老師需要更進一步的引導,如用合適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是我對本節課處理不夠妥當的地方。在此處對於課件的使用節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看課件的內容。

本節課所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梭倫改革的影響,以體現雅典民主的方式進行,即在課堂上現場召開公民大會,本次公民大會的議題就是評價梭倫改革。因為上本次公開課所用的班級是嘉中高二的重點文科班,所以這次公民大會開的非常成功,既充分體現了民主,又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評價梭倫改革。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有效地實現了生生互動。對於梭倫改革的評價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梭倫本人評價;二是梭倫改革的積極作用;三是梭倫改革的侷限性。在對梭倫本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體現英雄人物在推動歷史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這種情景教學完全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但對於梭倫改革的評價的總結不應由老師來總結,而應該讓同學們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總結是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完成,這樣有利於構建同學們完整的歷史結構。本節課的課後探究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與我們今天的民主有什麼區別?二是中國現在也在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梭倫改革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兩個課後探究是對本課的昇華,既提升了知識,又懂得學習歷史是為了古為今用,把歷史與現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在課後完成,老師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後探究問題時,同樣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準備這節課和真正上課時候還是遇到一些問題很值得去探討,主要有以下幾點:(1)這種新課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課,強調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要轉變,老師角色的轉變很容易,但關鍵是這種轉變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實踐證明這種完全具備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課在比較好的班級採納效果很好,像我上課時所用的為嘉中高二重點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來就很難,一些學生連最基本的都無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學又是怎樣實施新課程改革的。(2)本節課一個很大的不足就是歷史文字材料不夠充分,不利於培養學生閲讀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新課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學生手裏卻只有一本教科書,如果老師經常都從課外引入大量的資料,這對於學生的課前預習極為不利,同時對於那些不能實現多媒體教學的學校,這種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實現?(3)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深知自己的教學經驗很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也還有待提高。非常感謝嘉中領導如此信任我,讓剛剛上崗一個多的我去參加海南省新課程主題開放周,能夠通過此次活動與全省優秀的老師面面交流怎樣上好課改課,真是受益頗深;也非常感謝嘉中歷史組的前輩一直以來所給予我的諄諄教誨,有了你們的鼓勵與支持,有了你們的寶貴經驗,才會有我不斷的成長!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

興趣是人對必須事物和活動帶有用心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用心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帶給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務必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簡單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能夠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悦,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我先做出樣貌。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我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我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我講錯、説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我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我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證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台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我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構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構成不就應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就應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理解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資料,這種理解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務必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潛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着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理解“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理解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務必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務必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就應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

20xx-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5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時在高二歷史教學中,為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海洋裏感受到探索與思考的樂趣。力圖發揮歷史學科的啟智與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以生動而充滿時代精神的歷史事蹟去吸引他們,讓他們感到學習歷史能豐富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已的眼界。以歷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歷史責任去感召他們,使他們認識到學好歷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增強現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時也講明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使學生感到歷史不是難記難背枯無味的東西,只要有嚴謹的樂於思考與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學好。上好第一節引導課,還能轉變學生傳統的,把歷史課當作付科來應付的心理,以積極熱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學習中,推動教與學的互動良性循環。

其次,發揮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認真抓好課前預算習。

在學生預習這一環節上,耐心指導學生製作預習提綱,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大膽質疑,積極思考,半年來,我所任教的班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真做到了這一點,每個班的課代表一直自覺地將每節課前學生預習時提出的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記錄下來,要求老師參與討論共同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維的學習精神,同時對我的教學也起到有力的推動。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方法到學習內容,我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思想理念為準則。

對教材中一些陳舊的甚至背離時代精的內容,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向他們介紹一些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會他們用自已的頭腦去客觀分析和認識歷史,不要人云易雲,如在學到xx鬥爭這年史實時,我要求學生認真翻閲有關歷史史實,瞭解事件的真相,並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冷靜對待黨在過去犯的一系列錯誤,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好各種矛盾。另外,課本中關於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一課,教材認為三大改造結束,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而之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國企改革使大批國有企業破產,私營經濟蓬勃發展,我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嗎?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越來越困惑,我便組織學生認真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教材上的觀點完全是按前蘇聯的思維方式作出的評價,而當時中國的決策者們正是受蘇聯斯大林體制的影響所進行的違背中國國情的改革,這是錯誤理論指導下的錯誤實踐。之後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正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進一步探索後,轉變觀念而作出的正確決策。社會主義本質是什麼?鄧小平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那就是解放發展生產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又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並不意味着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通過討論和分析,學生搞清了過去始終困擾他們思想的歷史困惑,從中也懂得學習的過程需要大膽質疑,開動腦筋思考,才能有所收穫,有所作為。

第四.在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的同時,我也重視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在每個重要的知識點上,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設置不同類型的題目,並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也養成提出問題設置問題的習慣。另外在每個單元結束後,我都會指導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根據教材的寫作思路把握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繫,用書面的形式將歷史知識結構整理出來,並將優秀習作在各班進行交流,使學生在學習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索與總結。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滿足是教和學之間的互動進入一個良好狀態,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摘 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教學反思能夠及時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完善和更正,能夠更好地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主要探討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運用教學反思的辦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教學反思;有效性;針對性;評價

在高中歷史中,老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便是教學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老師必須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瞭解其中存在的不足並進行完善。

一、在上課之前做好教學反思,能夠保證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很多老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目的性不強,教學設計的時候連貫性也不夠,計劃性問題缺失,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老師教學的時候沒有一定的目的,教學內容沒有中心,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跑題,講解知識點的時候,老師也會過多地表述自己的一些想法,沒有考慮到教學的實際需要,也沒有重視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所以,老師在上課前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發現上節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這節課的教學目的進行明確,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

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信息的反饋,提高教學本身的針對性

很多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講解,對課堂反饋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少會和學生進行互動或者交流,這就導致了老師無法真正瞭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自己的不足進行一定的完善,教學的針對性非常的差,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提高也非常的緩慢。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課堂提問或者是進行小測試,這樣,老師在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時候會更加的及時,並且可以根據學生的不足之處開展教學,這樣教學本身的針對性會大大的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效率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三、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後,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由於老師經歷和個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一定的區別,教學方法的不同會直接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同。只有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接受,那麼教學的效率才會真正的提高。老師在教學完成後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看其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不足,採取措施進行完善,只有這樣,老師的教學效果才會真正的優化。

四、重視多元化評價,更好地和學生進行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儘量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但是老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往往會比較主觀,而多元化評價方式能夠改變這種情況,能夠更加全面地反饋老師的教學情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老師更加容易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在使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時候,老師可以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也可以直觀地和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評價自己的教學,對於學生的一些看法和建議,老師必須虛心接受,絕對不能打擊報復,這對自身教學效率的提高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老師及時地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能夠幫助老師改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能夠幫助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是符合高中歷史教學發展需要的。

參考文獻:

王子涵。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首都師範大學,20xx-05.

葛振東。高中歷史教學中圖表的有效運用.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3)。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4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説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台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悦,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着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進行不斷的自我教學反省,對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進行反思,不斷思索和更新教學方式、技巧等,使教學能夠更加系統化、整體化、結構化,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所以,歷史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師為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進行教學反思,對教育教學活動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從而在思考中發現當下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後再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我們把這一過程叫教學反思。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並且是教學結構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那麼反思到底是什麼呢?根據所查資料,《教育學》中説:“反思的思考對象就是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現在所從事的活動和已經得到的結果進行適當的思考和分析。”那麼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進行思考,對於教學中產生的一切活動以及學生給予的反饋進行解析。這表明,這種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領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夠隨着教學的發展與變革不斷地成長與進步。

二、新課改下,歷史課堂的實踐要求

實踐對於任何一種職業都是重要的,因為做什麼就靠理論是不行的,那是紙上談兵而已。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活動的反思,這樣能夠使教學質量不斷靠提升。都説“實踐是證明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就説明了實踐的重要。一位教育學家曾説:“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用心教了多少年書。”這説明,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求教師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通過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教師一定能夠在教學方面不斷進步,提升教育素養。

三、教學反思能促進歷史教師的不斷進步

一個教師的實踐能力只有經過長時間體驗和積累才會得到,也正如波斯納所説的“教師的專業程度=經歷+反思”,其實進行教學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寫課後感、教案、教學筆記等,反思歷史課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這也是一種習慣,長時間下去就會成為一種教學札記,可以一個學期總結一下教學活動的不足和可以繼續用下去的方式。這樣良性的教學習慣,會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1.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歷史教師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能夠更深地認識到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並且轉變一下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視野得到更大發展。在歷史的教學反思中,教師要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使知識更加專業化,並且發現過去所忽視的教學問題,在眾多教師的深入討論與研究中加以改正和昇華。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師對參與教科研究更加感興趣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將教學反思記錄下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可以作為教學研究的資料,以後有精力的話將其加以整理形成論文並且發表,這樣教師成為一種教學經驗的共享。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做這種歷史教學活動反思是無用功,便會積極參與到教科研究中去,這樣更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教師可以通過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水平。歷史教學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將知識演繹到藝術的高度來加以理解,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在教學方式和理念上成長並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