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實用]關於歷史典故14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6.22K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典故都不陌生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關於歷史典故14篇

關於歷史典故 篇1

苦口師

苦口師其實是茶的'別名。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儻,如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並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雲集,筵席殊豐。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於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此後,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關於歷史典故 篇2

東晉新亭會

西晉末年,中原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後,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而南的佔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後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閒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歎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麼説,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這裏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別。當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雅的傳統。此時眾人遙想當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王導及時打消了北方士人們的消極情緒。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後世詠歎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裏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 “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的'建立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後來,眾士人團結起來,使東晉政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關於歷史典故 篇3

1、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張遼,樂進共守合肥。一次孫權發乒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共進共退。終於大破敵軍。

2、管仲和鮑叔牙。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儘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製衣帶鈎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着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3、有感於古語説,“勢單力薄聯絡諸侯”。也有經濟學者説“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點的事都是羣體完成的,決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沒有漢九年級傑及屠夫豪傑們的.合作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沒有桃園三結義,賣履小兒怎可能三鼎天下;沒有瓦崗排座次,那來成就褐衣公子。還有古語説:“一箭易折,五箭難摧”。可見結夥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異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業務。

4、(1)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2)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隻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輕抬着進洞裏。

5、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一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裏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裏送,他們互相餵食,互相幫助,他們一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進步。

6、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合作起來。人家都説:“一箇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這不就是説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還經常搞“內戰”。聯想到以前曾聽説過一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一點都不團結合作。就算有一個人能的第一,但總分卻非常落後。

7、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説對方的壞話。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説:“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説:“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説:“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着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説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着淚説:“父親,我們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關於歷史典故 篇4

六月初,張憲和姚政率前軍與遊奕軍直抵光州,往東北的順昌府方向疾進。由於順昌府於十二日解圍,張憲便揮兵折向西北,擊破敵軍,襲取蔡州,為岳家軍此次大舉北伐,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岳飛當即委派馬羽鎮守蔡州。

牛皋的左軍也接着出戰。十三日,在京西路打敗金軍,兵鋒直指汝州。牛皋率左軍攻克他的故鄉魯山等縣,又揮師東向,同大軍會合。

二十三日,統領孫顯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大破金朝裴滿幹夫長的部伍,實際上是對淮寧府作了一次試探性的`軍事偵察。

閏六月,岳家軍經過集結和準備後,又發起新的更猛烈的攻勢。

十九日,同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指揮傅選等將,在離潁昌府四十宋裏的地方,同金朝的韓常軍對陣。韓常軍被殺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張憲麾軍追奔逐北,在二十日奪取潁昌府城。

二十五日上午,踏白軍統制董先得悉金軍自本府長葛縣(今河南長葛市)來犯,即同遊奕軍統制姚政出城迎敵。在城北的七裏店,金酋鎮國大王、韓常和邪也孛堇率六千餘騎,已經擺開軍陣。顯然,由於得到開封府金軍的增援,韓常企圖奪回潁昌府城。董先和姚政率部分頭直搗敵陣,雙方激戰一個時辰,金兵終於敗退。岳家軍追殺三十幾宋里路,方才收兵。張憲麾軍收復開封以南地區,戰果輝煌;另一支岳家軍,則在提舉一行事務、中軍統制王貴的指揮下,又接着向開封府以西的地區進軍。

一十五日,王貴派遣的將官楊成等率兵前往鄭州。金軍萬夫長漫獨化帶五千餘騎出城迎戰,岳家軍掩殺敵人,一鼓作氣,攻克鄭州。二十九日,準備將劉政又率兵突入開封府中牟縣(今河南中牟縣),夜襲漫獨化的營寨。岳家軍殺死很多敵人,奪得三百五十多匹戰馬,一百多頭騾、驢,還有大量衣物器甲,漫獨化本人生死不明。

中軍副統制郝晸統領軍馬,直指西京,在離河南府城六十宋裏外紮營。金朝河南知府李成手下有七千多“番人”,三千多“食糧軍”,五千多匹戰馬。七月一日,李成發幾千騎前來挑戰。郝晸命將官張應和韓清指揮馬軍迎頭痛擊,神速地追殺到西京河南府城下,郝晸也鼓率全軍為後繼。李成心膽俱裂,連夜棄城狂逃。岳家軍於翌日光復了西京河南府。在不足半個月的時間內,岳家軍凱歌猛進,席捲京西,兵臨大河,勝利地完成了掃清開封府外圍的作戰計劃。

關於歷史典故 篇5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衣服的帶鈎上、酒杯上畫着龍,屋子內外雕飾的花紋也是龍。天上的真龍聽説了,就從天上下來,從窗户裏探進龍頭,在廳堂裏拖着龍尾。葉公一見,轉身就跑,嚇的魂不附體,臉色都變了。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而是喜歡那像龍卻又不是龍的東西。

“葉公好龍”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故事。但這個出自劉向《新序》的故事只是葉公的眾多故事之一。

這個成語來自葉公政敵後人貶低楚人之後葉公(沈諸樑)的典故,當時漢朝盛行儒家思想,但葉公是道家思想,所以被説成反面人物。葉公實際上是戰績輝煌、樂善好施的一位歷史人物,楚莊王曾孫,因受封葉邑尹而複姓葉(shè)陽,又名葉陽子;崇道教;曾組織修築早於都江堰200多年、鄭國渠300多年的中國現存最早水利工程東西陂,平定白公勝叛亂。後讓位於公孫寧、公孫寬。據考證,葉公所畫之龍實為水利工程圖。該成語是葉公儒派政敵後人貶低其所為。

在古代典籍中,葉公的形象並不只是這樣一個虛妄可笑的人物。他既是一個平叛救國的功臣,又有着濃濃的詩人氣質。而葉公與一位偉人的一次談話,竟然無意間影響了兩千年後20xx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某一條款的制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講講作為平叛功臣的葉公。葉公名叫沈諸樑,是楚國的大夫。因為他晚年生活在葉這個地方,所以稱葉公。“葉”的讀音其實應該念“社”,當然,根據清代學者俞正燮的理論,所謂的多音字只是不同時期的不同讀法,所以念“葉”念“社”問題都不大。先説説葉公平叛救國的故事,楚國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白公之亂”。楚國的太子建在鄭國被殺,他的'兒子白公勝此時正在吳國,楚國令尹子西想要將他從吳國召回楚國,葉公阻止,因為葉公看出了白公勝不講信義又私募武士,恐不利於楚國。令尹子西沒有聽從,還是把白公勝召了回來。其實後來的事態也印證了葉公的判斷。先前,鄭國殺了白公勝的父親太子建,白公勝回國後便鼓動子西討伐鄭國,子西沒有同意,反而後來襄助了鄭國打敗晉國。白公勝非常惱怒,終於發動了叛亂。其實,我們不妨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白公的內心,白公的義憤只是表面的原因,而父親太子建作為太子卻橫死他鄉,使得白公勝自己的王位繼承權受到威脅,恐怕才是白公叛亂的真正原因。白公叛亂後將令尹子西、子期都殺死,並劫持了楚惠王,欲立子閭為王,子閭不從,白公勝又殺死了他。葉公當時在郊外祭祀,聽到叛亂的消息,馬上趕回國都,到了王宮北門,有人見到了葉公,截住葉公問:“您為什麼不帶上頭盔?民眾盼望您,如盼望父母,一旦您受了傷有個三長兩短,這會讓民眾絕望啊!”於是葉公戴上了頭盔。又遇到一個人將葉公截住,問道:“您為什麼戴上頭盔呢?民眾盼望您就像盼望父母。人們只有見到你才安心啊。人們如果看不到您的樣貌,便無心戰鬥,叛亂也難以平定啊。”於是葉公又戴上了頭盔。經過艱苦的奮戰,叛亂終於平定了,楚國也總算恢復了秩序。葉公也在葉這個地方安享晚年。

關於歷史典故 篇6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脱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3.輪台悔詔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麼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説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裏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裏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木人,手持棍杖圍着他喊打。驚醒後,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説,如今流行巫蠱之術,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發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裏。然後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徵調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衞皇后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後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後,武帝終於查明:是江充蓄謀製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後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築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後,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鬆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道,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幾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這一代毀於一旦。於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具,在一片地裏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徵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展生產,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羣臣説:“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後,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説,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讚田秋説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全部趕出宮去。接着,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准,還就此下昭説: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税,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台,輪台在姑蘇以西一千多裏,從前發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台築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户,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税。鼓勵農耕,讓養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鬆,即可。”(請查閲原文)

這道詔書,史稱“輪台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後,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漢朝渡過了危險關頭,經濟開始再度繁榮。

關於歷史典故 篇7

1、見微知著

商朝紂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紂王的庶兄賢臣箕子感歎説:“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湯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願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錦繡的衣服;也不願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華貴的車子,住高樓廣廈。這樣下去,商國境內的物品將不能滿足他的慾望,還要去徵掠遠方各國珍奇異寶。”果然,紂王的貪慾越來越大。他抓了上千萬的勞工修建佔地三裏的鹿台,以白玉為門的瓊室,再蒐羅珍寶和奇禽異獸充塞其中。同時在鹿台旁註酒為池懸肉為林,使裸體男女在其中相逐戲,以供紂王取樂。由於紂王的殘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紛紛倒戈反商。眾叛親離的紂王,最後被迫自焚於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2、病榻論人

春秋時,齊桓公由於有賢相管仲的輔佐,曾稱霸於中原。

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去看望他,説:“仲父您病了,有什麼話教誨我嗎?”管仲説:“我希望你能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衞公子這些人。”桓公説:“易牙用自己兒子的肉來孝敬我,説明他愛我勝過愛他的兒子。”

管仲説:“如果他對自己兒子都很殘忍,對君主怎麼能好呢?”齊桓公又説:“常之巫能預知人的死期,能治療我的頑疾,難道不能信任他嗎?”管仲説:“死生由命,頑疾是身體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數,守住自己的根本,卻依靠常之巫維繫健康,他將會因此而為所欲為了。”

齊桓公説:“衞公子啟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為了我,他父親死了他都沒去奔喪,説明他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還不能信任嗎?”管仲説:“人最親的莫過於父母,對父母尚且如此無情,又何況對他人呢。”桓公認為管仲話有理,便堅決地答應了。

管仲死後,齊桓公便驅逐了這四個人。但四人走後,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寢,更沒有心思上朝理政,且舊病復發,着實難受。但由於管仲當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強忍煎熬堅持了下來。

又過了三年,桓公實在忍不下去了,便説:“仲父的話也太過分了,此四人有益於我而無害於國。”

就又把他們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謠説:“桓公將在某日死去。”於是易牙、豎刁、常之巫勾結起來發動政變,把桓公的宮門堵塞住,不準任何人進出,並在宮外築起三丈多高的圍牆,且斷絕了他的飲食,最後把桓公給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臨死時,流着淚歎息説:“唉!恨我當初沒聽仲父的話,以致落到今天這個下場,仲父真是聖人啊!”

3、奸臣誤國

楚國太子建在鄭國被殺,建的兒子叫勝,當時正在吳國。楚國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國,沈諸樑聞訊,前來求見子西,問:“我聽説您要召王孫勝回國,您是想要啟用他嗎?”

子西答:“我聽説勝這人剛直不阿,勇猛無比,我想讓他戍邊守疆。”

沈諸樑説:“我聽説此人心胸狹窄,狡猾詭詐,而且一心只記着要報父仇,就不會以善去惡,修其德行,僅想報私仇就無心為國事出力。若請他來而不寵信,會召來怨怒;若寵信,又會助其貪慾,假使國家邊境遭到挑釁,他一定不會固守。我聽説國家將敗之時,朝廷內定有奸臣掌權。一個人誰沒有毛病呢?是聰明的人能夠及早地避免它,因個人舊怨而滅宗亡國的人,才是國家的真正隱患。關起門來尚且要警惕他來,假若去召他回來,則亡國之日不遠了。”

子西不聽沈諸樑的勸告,固執地召勝回國,並命他戍守邊境,尊稱為白公。後來他打敗了吳軍,狂妄的要求以軍事演習來祭功。此後又製造叛亂,劫走楚惠王,並公然在朝廷上殺死國家重臣子西、子期,奪得楚國政權。

4、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還住在陶時,曾生了一個小兒子。等到長大成人後,陶朱公的二子因殺人,被楚國拘囚起來。陶朱公説:“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但我聽説有千金之家財,其子可以不被處死於市中。於是準備齊千金,準備讓小兒子前去探視。但大兒子也堅持要去,並説:“父親不讓大兒子去,而讓小弟去,一定是父親認為我是不肖之子。”説着竟要自殺。夫人見此,再三強勸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讓大兒子去,並附信一封,叫他交給自己過去的好友莊生。並對大兒子説:“到了以後,把禮金送上,然後一切客隨主便,不要與他爭辯。大兒子到後,便按照父親的囑咐去做了。莊生對他説:“你快走,不要再繼續留在這裏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是什麼原因。”大兒子走後,並沒有按莊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貴人那裏。莊生雖窮,卻以廉潔耿直為標榜,楚王以下的大臣們都把他師視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兒子所送千金之禮,莊生並無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辦成後,再退還給朱公,以為信守之據,然而陶朱公的長子並不理解他的這番良苦用心。

一天,莊生找了個理由覲見楚王,説天上有星相顯示,有事不利於楚國,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貫信任莊生,於是就命人封住三錢之府,準備大赦天下。楚貴人欣喜地將此喜訊告訴了朱公長子。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時弟弟一定會出來,千金企不白送莊生了。於是就又去見莊生,莊生吃驚地問:“你怎麼還沒離開這裏?”朱公長子説:“弟弟今將大赦,故而特來告辭。”莊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錢還給了他。

莊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種奇恥大辱,於是就又覲見楚王説:“楚王大赦是為了修德去兇,可楚國的百姓都説,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他們家裏就用金錢來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説楚王大赦並非為楚國百姓,只是為陶朱公的兒子一人着想罷了。”

楚王聽後大怒,下令對陶朱公的兒子立即處斬,然後才下大赦令。當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親及鄉親都很悲傷,陶朱公説:“我聽説你的行動,就知道你一定會害死你的弟弟。這並非是你不愛他,只因為你從小與我一同創業,備嘗生活的艱辛,所以很看重錢財。至於你小弟,本來就生長在富裕的環境裏,出門乘車、騎馬,不知錢財來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為他能拋舍錢財,而你卻不能,最終是你殺了弟弟,不是見怪,我早就料想你會帶喪報回來!”

5、智伯之死

戰國時,趙國丞相張孟談拜見晉國智伯後出來時,在軍營門外遇見智過。智過入見智伯説:“韓、魏二國恐怕主意要變。”智伯問:“為什麼?”智過説:“我在軍營門外遇見孟談,看他表情矜持,舉止傲慢。”智伯自信的説:“不會這樣,我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祕密約定攻下趙國後,三分趙國土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可千萬不要將此話説出”智過不放心,又去拜見韓、魏二主,回來後再次勸智伯説:“二主表情不對,心思變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殺掉他們,以絕後患。”智伯説:“他們的軍隊駐紮晉陽三年了,一朝行動,即能得利,那裏會有別的企圖,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過説:“不殺二主,那就更親近他們吧。”智伯問:“怎麼親近?”智過説:“魏桓子的謀臣叫趙吉,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此二人都是能改變他們君王主意的倖臣。您可以與這二位約定,攻下趙國,就給他們二位每人萬户的封賞。若如此,韓、魏二主就不會變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智伯説:“攻下趙國後三分其地,現在再給這兩個人各萬户的封賞,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這不行。”智過見晉君既不採納他的計策,也不聽從他的勸告,於是就離開軍營,改姓輔氏,隱居不知去向了。張孟談回去後,見赴襄子就説:“我在軍營門外碰到智過,看來他懷疑我了,他從智伯那裏出來後就改姓換名。今晚若不動手,必留後患。”

於是趙襄子即派張孟談去見韓、魏二主,約定夜晚動手,殺掉守堤的官吏,決堤淹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隊在水中一片混亂,韓、魏之軍分從兩翼攻擊,趙襄子率軍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軍。智伯被活捉後處死,國家被分,族人因受株連,全部被殺。

6、甜酒不再

漢高祖之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后,對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設酒宴,都會專門為穆生準備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繼位,開始還設甜米酒,到後來就漸漸忘了。

穆生回到家説:“我該隱退了,不設甜酒,説明楚王對我已不在意了,我若還不離去,説不定有一天楚兵會把我抓住,腰斬於市呢。”於是就自稱有病,閉門不出。申公與白生強拉他去參加酒宴,勸他説:“你難道忘記先王待我們的恩情了嗎?如今楚王偶失小禮,你怎麼能這樣計較呢?”

穆生説:“《周易》上説:知幾是神人‘幾’的意思是事物的細微變化,這是判斷吉凶的先兆。君子見到‘幾’,就應有行動,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禮遇我們三人是為了宏揚道義。如今楚王忽視我們,是因為他忘記了道義,忘記了道義的人,怎能與他久處呢?我哪裏是為了一點點的小禮節?”於是藉口有病而離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來。後來,王戊逐漸驕橫殘暴。二十年後,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結,被削去東海薛郡,後又圖謀反叛,申公、白生二人進諫,楚王根本不聽,二人失望地離開楚王,隱逸他地去了。

7、出其不意

劉坦任長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於)地方的行政事務。當時正趕上王僧粲陰謀反叛,湖南的一些郡縣都起來響應王僧粲。前鎮軍鍾玄紹潛伏在長沙,做王僧粲的內應,準備王打來時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劉坦察覺,但他佯裝不知,一樣理政判訟,談笑如常。到了夜間,劉垣故意打開城門,以疑惑對方。鍾玄紹驚疑有變,不敢貿然行動。第二天早晨,劉坦藉故把鍾玄紹叫來議事,並有意把談話時間延長,同時派人到鍾家去搜查。

玄紹不知是計,應邀前來。在與劉坦談興正濃時,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獲了玄紹和王僧粲來往的全部信件。劉坦拿出了這些書信訊問玄紹,鐵證面前,鍾玄紹只得低頭認罪。劉坦就當場把玄紹處斬,並把他們的書信給燒了,以穩定他部下的人心。長沙局勢也因此安定了。

8、慧眼識人

隋朝末年,戰事頻繁,魏先生隱居於樑、宋之間。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後因戰敗,隻身逃到了雁門,換名換姓,扮成一教書先生,與魏先生認識且常來往。

一次,魏先生半開玩笑地同他説:“我觀察先生面色沮喪,目光渙散,心神不定,言語支吾,現在朝廷正在抓捕山東的叛亂分子,難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嗎?”李密驚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説:“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細,還望先生救我。”魏先生説:“我看先生沒有帝王氣象,也不具將帥的謀略,僅一亂世英雄而已。”接着魏先生詳細地向他分析了歷代帝王將帥及亂世英雄成敗得失的原因,最後魏先生説:“我夜觀天象,汾河晉地一帶有帝王將出,如您能前去輔佐,則前途不可限量。”話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説:“腐儒之輩,不屑與圖大事。”

不久,李密又藉故西逃,沿途招兵買馬,駐營作戰,最後還是一敗塗地,投降了唐王朝。後又鬧叛亂,終被全部消滅。

9、不養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隴右一帶被吐蕃所佔領。自玄宗天寶年間以後,安西、北庭一帶向朝廷報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斷了。西域在長安的使者無法返回,人馬都由鴻臚寺(管禮賓的機構)代管,鴻臚寺又委託各州府縣供養。政府開支經常超出預算,況且當時長安經濟也非常蕭條。

德宗時,宰相李泌得知外國留在長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經住了四十多年,在長安成家立業,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購置了土地房產,收入頗豐,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調查在長安有田產的外國客人,結果共查出有四千餘人。便命令國家全部停止對這些人的供養。這些外國人聞訊,都到政府去申訴,官吏們無奈,只得來找李泌。

李泌説:“這都是我們過去工作的失誤,哪有外國來朝貢的使者,留在京城數十年而不回國的呢?現在應該取道回紇或從海道把他們送回國去。有不願回國者,命令他們到鴻臚寺去説明理由,然後授予他們官職,發給他們薪俸,使之成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應當及時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終生做客呢?”結果外國客人沒有一人願意回國的。李泌就把他們安排在保衞京城的神策軍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讓他們去當軍官或官府的押衙,其餘都當士兵,這樣一來,不但加強了京城的警備力量,而且每年可為國家節省開支五十餘萬。鴻臚寺所供養的外國客人,此時也只有十餘人了。

10、不信神靈

唐朝貞元年間,咸陽有人向皇帝報告説,他見到了戰國時的大將白起。這位白起大將軍讓他向皇帝報告説:“讓他為國家捍衞西部邊疆,因為到正月,吐蕃將要大舉東下,進犯唐朝邊境。”過了不久,吐蕃果真興兵入侵。在守邊將士的奮力抵禦下,吐蕃敗退。唐德宗李適因此對這個咸陽人神話般的傳説信以為真,準備在京城長安為白起修廟,追封他為司徒。

宰相李泌説:“據我所知,國家興旺,都是因君主能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所致。現在守邊的將帥立了功,而陛下卻獎賞古人白起。這樣做,恐怕會引起守邊將士不滿,從而瓦解了戰鬥士氣。況且在京城修廟,大規模地進行祈禱活動,流傳到四方,也會引起不好的巫術之風。聽説在杜郵有一座舊的祠廟,陛下可命當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這樣不至於驚動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覺得言之有理,便聽從了李泌的建議。

11、先見之明

宋代河西趙元昊反叛,皇帝詢問邊疆防務情況,輔臣都答不上來。皇上大怒,當即罷了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四位樞密使的官。

四樞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樞密使被貶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學士蘇公儀到城外送他時,王對公儀説:“我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預言了。”公儀説:“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術士吧”王説:“不,是曹瑋。”

在我從前當三司鹽鐵副使時,一次到河北判決獄囚,那時曹瑋從陝西剛被貶到河北做軍師。我到定州辦完公事後,曹瑋對我説:‘公事辦完,該回京城了,願您明天暫留一日,我有話要對您説。’”我本來就愛慕他的雄材偉略,一聽此話,就欣然留了下來。

第二天中午,曹瑋請我吃飯。飯後,他清退左右,對我説:“我觀公滿面是善變骨相,您將來不是做樞輔,就是做邊帥,有人説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這裏當總管。那時西邊常傳警報,公應預先研究邊防戰備,蒐羅人材,否則很難應付突發事件。我説:“邊境的情況,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見教?”曹瑋説:“我在陝西時,河西的趙德明曾讓人用戰馬到中原做交易。我當時一見這種貪利小人,就怒不可遏,便要殺他,誰求情也聽不進去。趙德明有一小兒子,那年才十來歲,卻勇敢地説:用戰馬資助鄰國已經失算,現在又因商貨小事而殺守邊的將士,若如此,誰還肯為國效力呢?

看完諫帖,我心中暗想:這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將來定會有一番作為。聽説他常從集上路過,我一直想見見他,幾次命手下人誘他來府上,都沒成功。於是便使擅畫者畫下他的相貌。後來我終於見到了這個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氣概。

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是邊地的禍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這兒掌政的時候,望公努力啊。”我當時聽後,並不以為然,如今才知道被畫的人就是趙元昊。”

12、迫其自斃

宋仁宗時,西部邊疆發生了戰事,大將劉平陣亡。朝野輿論認為,這是因為朝廷派宦官做監軍,主帥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揮才能,導致劉平失利。於是仁宗便下令誅殺劉平的監軍宦官黃德和。

有人請求仁宗把各路元帥的監軍全部撤掉。仁宗徵求宰相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説:“不必撤掉,只要選擇為人忠厚謹慎的宦官去擔任監軍就可以了。”仁宗就委派呂夷簡去辦理此事。

呂夷簡説:“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們是否賢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舉,為了能職得其人,當規定:如果他們所薦舉的監軍有不勝其職者,與監督同罪。”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意見。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請撤掉各監軍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無不稱讚呂夷簡的謀略。殺一個監軍,其他的監軍依然還在。全部撤掉他們,必生怨言,若軍中再有過失時,他們就會為撤掉他們找口實,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請求撤掉。

13、以誠相待

北宋英宗趙曙初即位時,有一天,慈壽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給宰相韓琦,內稱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對她不尊敬,還有“為孀婦作主”這樣的話,並密令宦官伺機替她報仇。韓琦見信後,只淡淡地説:“領聖旨。”

第二天,要上朝議事,韓琦藉口家有急事,請求晚上朝。過後,韓琦上殿單獨面見皇上,説:“我不敢驚動聖上,但有一封信必須請皇上過目,要當面説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韓琦接着説:“皇上能有今日,全賴慈壽太后之這個大恩不可忘記。雖然她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無事了”

皇上説:“請相國明示。”韓琦説:“這封信上所説的話,我可是擔當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祕密燒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撥離間的人就會乘機而入。”皇上頜首稱是,依言而行。從此以後,兩宮太后關係融洽,沒有人看得出她們原先曾有過矛盾。

宋朝興盛的年代,賢德的宰相能夠為國盡力者,都是能當面談問題。因為宰相和皇上當面討論問題,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講出肺腑之言,所以雖説是皇宮內部的一些不好公開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14、不拒而絕

宋高宗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叛亂,脅迫高宗答應隆太后垂簾聽政。各路兵馬聞訊,齊奔京師,意欲勤王救駕。大臣朱勝非為防苗、劉狗急跳牆,威脅到皇帝的安全,便讓皇帝答應封苗、劉為淮南兩路制置使,給他們統帥軍隊權力,然後説服苗、劉投降。

苗、劉降後,朝廷希望他們快去赴任,苗、劉的部屬張逵卻為他們謀劃道:要皇帝給他們立鐵契為證,以防日後有變。

退朝後,他們帶着書信到朱勝非府上,要求辦理此事。朱勝非叫他的祕書拿筆來,奏請皇上允許賜給鐵契,並命令他屬下的官吏詳細查一下過去有關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辦理。苗劉二人聽後,都非常高興。

第二天臨上朝時,苗傅的待衞傅宿求見朱勝非説:“昨天呢皇上批准要賜給苗、劉二位將軍以鐵契,今天能舉行賜契大典嗎?”朱勝非默思良久,忽然環顧左右諸官,問道:“叫你們查找過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嗎?”

諸官回答説:“沒有先例可查。”又問:“按照過去的方法制造鐵契,你們知道怎麼做了嗎?”回答説:“不知道。”朱勝非説:“這樣的話怎麼給他們鐵契呢?”官吏們都笑了,傅宿自知理虧,便解嘲的説:“已經得到了。”

於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絕他們而讓他自己放棄。假如給一般迂腐之人處理此事,必會想出一番大道理來與他們辯論,這不但會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會使對方誌在必得,使局面無任何迴旋的餘地。

15、欲抑先揚

明朝莊浪地方部落拭挫魯麟,本為守甘肅的副將,他向朝廷要求當大將而沒被獲准。便依仗自己部落強大,向朝廷示,以孩子幼小為由而擅離職守,自行回莊浪部落。

面對這種情況,朝中有人主張封他為大將,有的主張把他召到京城,給他封地。惟有尚書劉大夏説:“魯麟為人暴虐,且不善於管理部眾,他不會有什麼作為的。然而他又沒有犯罪。現在如果授他大將軍印,不合朝廷的法規;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來,則有損於朝庭的威嚴。”

此時上策是暫時擱置,不去理他,聽任他在家賦閒。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對朝廷的忠貞。表彰魯麟先輩的功績,使他內心愧慚,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將軍的事又不能説出來。這樣事情的趨勢才能按照我們的意思去發展。

不久,魯麟自覺沒趣,便心情抑鬱而死。

16、以退為進

明武宗時,宸濠叛亂,後被王守仁平定,捕獲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當時適逢武宗南巡,駐蹕留都。中官便讓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親征時再把他擒獲,並私派兩名宦官到浙省傳達命令。

王守仁聞訊大怒,嚴辭厲責中官的這種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虧,此事也就作罷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勞,便散佈謠言,説王守仁開始時與宸濠同謀,後聽説朝廷的大軍親征,才把宸濠逮捕以開脱自己的罪責。意想乘機誣陷王守仁,以使平叛大功據為己有。

王守仁與張勇商量決定:先把宸濠交給了張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勞歸於總督軍門,請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稱病在淨慈寺修養。

張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極力稱讚王守仁的忠誠,以及他讓功避禍的做法。武宗恍悟,於是就制止了對王守仁的指控。

17、速遣皇舟

明朝武宗年間,汪應軫出任泗州太守。武宗決定到南方巡視,驛站的使者騎馬沿途報告皇帝即將到達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強索民財以為迎接皇上的費用。

獨有汪應軫沉着冷靜,他託説:“皇帝巡視沒有準確的日子,匆匆忙忙作準備,官差役吏四處搜掠,很容易作弊欺壓百姓。倘若費用都收集齊了,而皇帝不來,怎麼辦呢?”

在皇帝巡視的路上,宮廷使者絡繹不絕,對沿途任意敲詐勒索。皇帝到達泗州時,汪應軫率領百餘名壯士,排列在龍船旁邊,大聲歡呼。宮廷使者正為不能下水勒船而頹喪,汪應軫便指揮人們急速拉船前行,傾刻之間,行出百里,出了泗州境界。

自此以後,凡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斂跡速去,絕無人敢肆意橫行了。泗州大治,官民皆頌其德。

18、兩手準備

明世宗皇帝準備巡檢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則南京就得準備樓船供皇帝使用。準備了樓船,要是皇上改變了路線,就白白浪費了官府的銀錢。如果不準備,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書周用問工部沈主事有什麼好辦法,沈主事説:“把船商們召集來,讓他們準備好木材在龍江關等候,派快驛使偵察皇上所行的路線,算出到達的日子來,到時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麼造船的錢歸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給商人,這事不難辦。

後來,皇上果然走陸路,南京的船也就沒有造。

19、行善忍小

長州尤翁開了三家當鋪。年底某天,忽聽門外一片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舍。站櫃枱的夥計上前對尤翁説:“他將衣服壓了錢,今天空手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哪有這樣不講理?”而那人仍氣勢洶洶,不依不饒。尤翁從容地對他説:“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於是命店夥計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襖説:“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棉袍説:“這件算我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可以暫留在這兒。”那人拿到衣服,自覺理虧,只得灰溜溜的離去。

當天夜裏,那位鄰人竟死在了別人家裏。他的親屬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來此人因負債過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有,想敲筆錢,結果一無所獲,才轉到另外一家。

有人問尤翁為什麼能預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先忍耐,那就會大難臨頭。”

關於歷史典故 篇8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看,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 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9

1、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2、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3、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説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4、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裏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説:“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説:“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説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説:“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説,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説:“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動地稱讚説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注:宋濂,明初文學家)

6、晏殊誠實守信

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脱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裏閉門讀書。後來皇帝瞭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讚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説:“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讚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説明,

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裏如一,不弄虛作假,

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

8、曾子殺彘

選自《韓非子 外儲説左上》,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人們:家長對孩子不能信口開河,要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否則父母將失信與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着她在她後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説:“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説:“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説:“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於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關於歷史典故 篇10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中國古代的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玻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着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嚐了他的糞便,説:“大王沒什麼病,是着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説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

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當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於遊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荊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這裏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至於“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絃,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悦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閉月”,是貂嬋的代稱。

她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為主人憂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後花園燒香跪地,為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

我是老爺的婢女,願為國為民,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嬋扶起。王允説:“你能為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時哲我討國賊,殺董卓嗎?”“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拐肝腦塗地。”王允聽罷,兩手一合,當即給貂婢一拜。從此、便和貂嬋以父女相稱。一年多以後,王允先將其女許給董卓,後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吃醋,發生火併,董卓被殺。這就是王允巧使連環計,一女二聘殺國賊。

那麼貂嬋怎麼叫“閉月”呢?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祝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説,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説的是楊貴妃。

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王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歎息,對着盛開的花説:“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

宮娥到處説,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裏,便喜出望外,當即選場玉環來見駕,楊玉環濃裝豔抹,梳洗打扮後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留在身旁侍候。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

安史之亂髮生以後,明皇攜着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問明皇,國破家亡,國破家記,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於梨園的梨花樹下。後來,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恨歌》,記敍的就是這段歷史。

關於歷史典故 篇11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説,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説,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説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説:“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説:“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粧形,無搖粧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説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説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關於歷史典故 篇12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千金:千兩黃金。受了別人一頓飯的恩惠,要用千兩黃金來回報。比喻受恩厚報。

歷史典故:

韓信,漢七年級位叱吒風雲的統帥。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而且性格放縱,不拘禮節。他家裏沒有什麼財產,既不可能被推薦做官,又不會經商、種地,一直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只得依靠別人救濟度日,這裏混一頓,那裏蹭一餐,許多人都很討厭他。

為了生活,韓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邊去釣魚。那裏經常有許多老婦人在沖洗絲綿,其中一個老太太見他飢腸轆轆的樣子,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一連十幾天都是這樣。韓信非常感動,便對老太太説:“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大聲斥責韓信説:“堂堂七尺男兒,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裏還希望你的報答啊?”韓信聽了很是慚愧,立志要闖出一番事業來。

他每天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只等着機會的到來。秦末戰亂,他輾轉投奔了劉邦的漢軍,做一個負責押運糧草的小官。之後,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名將軍。

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裏,韓信幫助劉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作戰的勝利;連續滅魏、徇趙、脅燕,平定齊國;最後,逼項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戰之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回到楚國後,找到當年分給他飯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黃金一千兩,以報答當日之恩。

感言: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當你的人生處在最艱難的時刻,一點點小小的幫助,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幫助,更多的是一點光亮、一線希望,它可以為你在無盡的黑暗中,照出一絲光亮;它可以為你在人生的絕境中,提供一線生機。“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下,永遠不要忘記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這樣你所擁有的就不僅是一雙援手,還有一種世間獨有的温暖,還有一顆純粹、感恩的心。

關於歷史典故 篇13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明朝有個叫李汰的主考官,有一次考生私下賄賂他,他斬釘截鐵地説:“這一回由我主持考試,金錢是打不開通路的,你把銀子收起來,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試上吧。”第二天,他命人懸出一副大匾,上書:“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反思一些領導幹部違規違紀,甚至走向違法犯罪深淵,都是僥倖心理作祟,總認為做事很隱蔽,手段很高明,不會出問題。(

關於歷史典故 篇14

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飲灑風尚,從周朝就開始盛行了,並且在各諸候國中,楚國是最負盛名的。楚國人嗜好飲酒,不僅在《楚辭》中有許多文字的描敍,先秦文獻《左傳》中關於楚人飲酒的記錄也很多。

楚人的酒習俗可見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傳》成公16年載:楚晉戰於鄢陵,雙方酣戰一日,晉軍秣馬歷兵,準備明日再戰。楚王“聞之,召子反(司馬)謀。轂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結果楚軍因主將醉酒不能作戰,只好連夜撤退,子反酒醒後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責罰,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總結許多的歷史教訓後,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間,能為楚王入同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羣下,應對諸候。屈原也才能“眾人皆醉我獨醒”《魚父》。

《楚辭·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謝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東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陽神。“東君”射殺天狼得勝而歸,人們為之舉行了慶功宴,東君就高舉北斗為杯,痛飲佳釀。在屈原的筆 下,楚人飲酒的豪氣躍然紙上,也足以驗證了詩人的誇張手法,已達爐火純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實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種顯現。

《楚辭·招魂》在講述盛宴時曰:“靦鼈炮羔,有拓漿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酌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拓漿”就是甘蔗汁,《漢書.郊祀志》曰:“泰尊拓漿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飲料。“瓊漿”、“瑤漿”二詞,清代胡文英《屈騷指掌》解釋為白酒和紅酒。如果按這段辭所説:瑤漿盛於“羽觴”,形似鳥狀的酒杯,注滿了瑤漿;瓊漿盛於“華酌”,酌就是從酒樽(或是酒甕) 提酒用的酒鬥,華酌的“華”在這裏理解為花,華、花古代通用字。五臣雲:“華酌,謂置華(花)於酒中”。由此看來,“瓊漿”就是摻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類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紅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兩種美酒:“奠桂酒兮椒漿”,桂酒、椒漿當是摻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紅酒,是以為證。此時此刻,浮現在我們腦海裏的場景是:各種各樣的名酒、美酒和飲料擺放在宴席上,人們爭相你斟我酌,舉起酒杯、相互把盞,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瀝渣(挫糟),把汁子冰凍一下,然後再喝(凍飲),那樣可以醒酒(清涼)。正好應了現代一句俚語:“酒醉還需酒來解”,也正如“解鈴還需繫鈴人”一樣。不管是舉行宴會還是祭祀亡靈,都可以證明楚人嗜酒的風氣。

《楚辭》對中國酒文化的貢獻不能小視。《左傳》成公十二年載:晉卿郤至訪問楚國,“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懸(編鐘)焉。至將登。金奏作子下”。楚宮地室除用作“地下音樂廳”外,還常是皇宮貴族們聚眾夜飲狂歡的場所。《招魂》曰:“鏗鍾搖簴,揳梓瑟些。娛酒不廢,沈日夜些”。這段文字向我們真實地描述了當時楚國貴族們燃起明燭,飲酒作樂沒完沒了。那場面是:“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採菱,發揚荷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娭光眇視,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編鐘敲起鼓,歌妓舞女齊登場,新編的歌兒唱完《涉江》又唱《採菱》,一曲《揚荷》舞姿伴清唱,美女們早已醉意朦朧,兩頰嬌顏紅暈勝似海棠,男女們都眉來眼去,暗送秋波。“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間相錯雜坐,一點禮數也不講了,可説是喝的天昏地暗,難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夢死的景象。推測其地點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樂廳)中,因為那種場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蕩不羈。看來地下音樂廳不是現代人的發明。看着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鑑時,我們不能不為楚人的豪飲而驚歎了。楚人的好樂與豪飲,表現着楚人的放縱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產物。

“蘭膏明燭,華燈錯些。結撰至思,蘭芳假些,人有所極,同心賦些。酎飲盡歡,樂先故些。《招魂》”。在華燈錯麗的場所,一些文人墨客藉助醉意興志,正是詩興大發之時,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有作詩的,還有作賦的,還有説文的,總之撰寫的詩文賽過蘭花香幽。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酒出詩”的雅語。把酒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辭.大招》曰:“四酎並孰,不澀嗌只;清馨凍歆,不歠役只;吳醴白櫱,和楚瀝只;魂乎歸來,不遽惕只”。朱熹《楚辭集註》曰:“酎,三重釀酒。秦月令曰:春釀之,孟夏始成。漢亦以夏釀,八月乃成。此雲四酎,則是四重釀矣。”四酎,則是以三重之酒為水再釀而成的度數很高的醇酒。這麼好的美酒喝起來,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澀。把吳國用白酒麴釀成的醴酒,和楚國釀造出的清酒—楚瀝,配起來喝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同時你也不要擔心酒不夠。《大招》這段文字向我們透露了許多古代信息:一是楚國人早已掌握了熟練的釀酒技術了。並且能夠釀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當時已經懂得了勾兑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飲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四是楚人飲酒不亞於殷人嗜酒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