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人物故事彙編(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25W

歷史人物故事1

諸葛亮臨死時曾説:“我死之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後來蔣琬、費禕都基本繼承了這個自守的國策,在姜維躍躍欲試的時候總是抑制其行動,每次都只給他不超過一萬的人馬。延熙十六年,執政的費禕不幸被魏國降將郭修刺殺。姜維繼任大將軍後,蜀國再次由守勢轉為攻勢。

歷史人物故事彙編(15篇)

姜維字伯約,本是魏國天水郡冀縣人,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年少時就希望功成名就,做事不同於常人。後為州從事,參本郡軍事。公元228年他被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收服。姜維當時是被迫投蜀的,卻誰也不料後來對蜀漢最忠心的竟然是這個降將!姜維初投諸葛亮,諸葛亮即高度評價了他“其人,涼州上士也”,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糧谷是軍之最要,這個任命足見姜維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維後迅速遷中監軍、徵西將軍,可謂少年得志。與在魏國受到的冷遇和猜忌相比,諸葛亮如此厚待,怎麼不叫姜維肝腦塗地?諸葛亮很重視鍛鍊姜維,幾度出兵,都把他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教授平生所學,使姜維深切感受到了諸葛亮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高貴品質,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説,諸葛亮之待姜維,有師生之誼,也有父子之情。

姜維參與北伐,共計有十一次以上。他最大成績是第七次,即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國毋丘儉、文欽反叛,司馬師病死的那一次。姜維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王經眾死者數萬人。在諸葛亮手中,最好的也不過曾經是斬首數千人。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姜維遷大將軍後的第一次,這時他已經54歲了,這次他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會於上邽。但胡濟失期不至,姜維被魏國大將鄧艾破於段谷,死者甚眾。姜維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第十次北伐,姜維率眾出漢、侯和,為以逸待勞的鄧艾所破,只得還住沓中。此時,蜀軍多次徒勞無功,實力削減;而且宦官黃皓弄權,姜維只得在外屯兵,形勢轉為戰略防禦。但姜維的北伐總的來説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決戰於魏地,蜀漢未受侵擾,就蜀漢弱小的綜合國力而言,成績也是優秀的。。

蜀國一旦停止進攻,魏軍就不請自來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早欲仿效曹操當週文王,只是功業不顯,所以計劃滅蜀。但此時,唯獨沒有和蜀軍交過手,不知道蜀軍厲害的司隸校尉鍾會贊成攻蜀。司馬昭大怒,派主薄師纂威脅和蜀軍打了多年交道的徵西將軍鄧艾,不願去的鄧艾無奈才不得不奉命。於是司馬昭派十八萬大軍,其中鄧艾率兵三萬自狄道攻沓中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三萬到武街絕姜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十萬多自駱谷襲漢中,同時還虛張聲勢,假裝做出造船欲攻東吳的模樣。大軍出發時,還有將軍鄧敦説蜀不可討,被司馬昭殺了祭軍。

此時蜀國全國只有十萬人馬,在前線的不過五萬左右。姜維得知消息後,上表劉禪諸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以防患於未然。但劉禪誤聽黃皓的'胡言根本沒有防禦。鍾會自己率領大軍直撲漢中陽安關,守將是傅僉和蔣舒,蔣舒本為武興督,在位無功,被派去助傅僉守關,因此懷恨在心,見到魏軍前來,就出城投降。胡烈乘虛襲城,傅僉戰死。姜維一聽説鍾會大軍進入漢中,就率全軍向漢中轉移。諸葛緒的三萬魏軍早佔據咽喉要道——陰平橋頭,姜維歸路被斷。不料姜維不愧是諸葛亮的高足,他使用調虎離山之計,做出一副抄魏軍後路的樣子。諸葛緒果然上當,後退三十里。其實姜維只入北道三十餘里,一聞諸葛緒北上,就立刻還軍穿越陰平橋頭。等到諸葛緒知道上當,還師阻截,蜀漢已經通過陰平橋頭一天了。

姜維等退保劍閣,據險而守。此時魏軍發生了第一次內訌,諸葛緒不願聽鄧艾指揮而靠近鍾會,不料正中鍾會下懷,藉口他畏懦不前用囚車送回,還兼併其軍。鍾會勸降姜維不成,就猛攻天險劍閣,但無法攻克,而糧食將盡,士卒疲憊,只好準備“高興而來,敗興而歸”打退堂鼓了。

但是,鄧艾偷度陰平景谷道成功!他自陰平道走無人之地七百多裏,其地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鄧艾帶頭以氈裹着自己滾下山谷,將士魚貫而進。此時江油關守將馬邈主動投降,蜀國令代理都護衞將軍諸葛瞻拒敵,可他不是佔據險要拒守,而是與得到休養的魏軍硬戰,先勝後敗,伏屍數萬,諸葛瞻等戰死沙場,其子諸葛尚歎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飛馬衝入敵陣戰死。鄧艾又一鼓作氣攻陷雒縣,“黑虎掏心”威脅成都,蜀國無險可守,劉禪在譙周等主降派勸導下決定請降,北地王劉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可貪生怕死的劉禪不納。是日,劉諶哭於劉備廟,殺妻、子後自殺,左右無不涕泣。

六神無主的劉禪派張紹(張紹,張飛次子)和譙周等帶着降書去請降。鄧艾見天上掉下了“餡餅”,很高興地接受了。鄧艾一到成都,劉禪就忙不迭地率太子劉璿及羣臣六十多人面縛抬棺來到鄧艾的軍門投降,被鄧艾依東漢鄧禹故事,承製拜為代理驃騎將軍,蜀漢就此滅亡。蜀漢的滅亡,為晉的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論功,鄧艾是當之無愧的滅蜀第一功臣。劉禪又派人去廣漢郪縣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將士鹹怒,拔刀斫石”,但無奈只得到鍾會軍中投降。

歷史人物故事2

曹操:

1.誤殺呂伯奢:

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説了這樣一句話:

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操。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那麼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

就是曹操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裏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裏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於是就發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2.華容道:

説寫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

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脱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一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只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諸葛亮:

1.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

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2.孔明衝撞恩師

諸葛亮在水鏡先生那學了3年。先生説明天考試。許多學生都去背東東.就諸葛亮不背.第二天。先生説誰要是經過允許出了水鏡莊,就可出師了。許多學生都傻了。諸葛亮卻在睡覺。考試快結束了。諸葛亮一把抓住了水鏡先生的衣角,並説你這老書呆子出歪題為難我們,快還3年學費來。於是司馬徽就把他趕出去了。他拿了木棍跑到老師那,跪倒地上説,方才為了考試不得已衝撞恩師,罪該萬死,弟子願受重罰.水鏡先生把他扶起後,説你可以出師了。

袁紹:

1. 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

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2. 操從郭嘉計領二十萬軍分五路下徐州東征劉備。備使孫乾往河北見袁紹,紹因五子患疥瘡而不願趁操出兵入許昌。

張飛獻計劉備劫操寨,中計,張飛敗走至芒碭山上去了。劉備往青州投袁紹。

操愛雲長武藝,欲計取之於下邳。

劉備:

1.劉備的勢力不斷壯大,引得東吳孫權寢食難安,於是密謀周瑜設下"東吳招親"的鴻門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劉備攜着趙雲來到江東.一到南徐,劉備即用樹上開花大造輿論,讓吳國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後來,孫權,周瑜想軟硬皆施扣住劉備時,劉備使出瞞天過海之計,智激孫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圍困,得以順利逃脱.最終,孫權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2.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軍閥混戰,曹操,孫權廣發檄文,招納人才.劉備,流落在民間的"龍子龍孫",在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進行認真反思,並接受"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批評後,奮起直追,表現尤為突出.

先看"伐樹望徐".徐庶,作為第一個投到劉備麾下的比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見劉備,便被劉備坦誠相待,拜為軍師,委以指揮全軍之職.樊城大戰,先後打敗呂氏兄弟和曹仁,讓徐庶大展鴻圖,大出風頭.而當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囚禁,辭別劉備時,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難以割捨,不難看出,劉備對人才的.重視和渴望人才的來歸.

關羽:

1.千里走單騎:

關哥哥和劉備同志走散了,暫時跟着曹操混。後來得到了老劉的消息,於是不遠千里,騎上小赤兔,帶着兩個嫂子找老劉去了。

2.過五關斬六將:

找老劉的路上,有五個關隘,各有一將把守。老關過了五個關,殺了五個將。為什麼説斬六將呢?因為第五個關的守將是秦琪,他被老關幹掉後,其舅舅蔡陽怒了,追老關要報仇。於是老關把他一起砍了。所以就是斬六將。

張飛:

1.桃園三結義

民間俗傳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兄弟。《三國演義》第一回:

“飛曰:

‘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

‘如此甚好。’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説誓曰: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後遂為結拜兄弟,共同謀事的典故。

2.粗莽好酒不恤下 手下作亂飛遇害

張飛大意失徐州,事後當然後悔不已。回看會發覺張飛性格中的弱點。張飛自告奮勇要守徐州,劉備説:

“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後剛強,鞭撻士卒;二者做事輕易,不從人諫。吾不放心。”此一句話很全面地總結了張飛的弱點。果然,保證不喝酒的張飛,有一天竟然要眾官暢飲,並強要曹豹喝酒,也不聽陳登的勸阻。醉後更是鞭打不肯喝酒的曹豹。曹豹變心,竄同呂布,自己做內應,於是徐州失守。劉備顧念兄弟之情制止張飛自刎。然而如果有人慾殺張飛,豈是別人能制止得了?張飛急欲為關羽報仇,要手下限日完成任務,手下兩員末將範疆、張達乞求寬限些時日,張飛氣急敗壞將他們各鞭五十,還要他們按時完成任務,並説要不殺他們二人示眾。範疆、張達自覺背逼上絕路,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張飛遇難。可以説張飛是死在了自己手中,讓人替他不值。

董卓:

1.“董卓率兵入京”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説呂布投卓為子。

2.董卓進京

漢末,宦官與外戚專權,互相殘鬥。黃巾軍起義後被誅滅,何進為大將軍得軍權,殺死不少宦官,但由於有些宦官受何進妹妹何太后的庇護,何進未能殺之。又有人勸解何進:

大將軍剛剛輔佐新君,應該行仁義,不宜多殺。所以何進就想借助外兵之手除掉心腹大患,就招董卓進京了。後何進被誆入宮中被宦官殺死,董卓入京就是虎狼之師入了羊羣......

孫策:

1.不計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將。

孫策當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數百人。但被涇縣大帥祖郎襲擊,人馬散盡,本人也險些丟了性命。後來,孫策佔據江東,袁術派人送給祖郎日J綬,讓他聯絡山越,對付孫策。孫策率兵親往征討,在陵陽縣擒獲祖郎。祖郎惶懼,孫策安慰他説:

“當年你襲擊我,刀都砍在我的馬鞍上了。如今我創軍立事,拋棄舊怨,對天下人都一樣,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頭稱謝。孫策任命他為部下賊曹。

太史慈當年曾在神亭與孫策搏戰。後來,也被孫策擒獲。孫策解其束縛,拉着他的手問:

“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

“末可量也 。”孫策大笑:

“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説完,立即任命他為門下曹。回軍時,孫策命祖郎、太史慈為前導,軍中引以為榮。後來,孫策還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撫劉繇部下,對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傳中。

2.撫視孤寡,不欺弱者。

孫策攻克皖城,袁術妻兒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獲。孫策對他們體恤撫慰,下令不得侵擾。後來收復豫章,又收拾安排劉繇的喪事,且很好地看顧他的家屬。天下士大夫因此對孫策大加稱譽。

張遼:

1.智平叛亂

時荊州未定,(曹操)復遣遼屯長社(地名)。臨發(出發前),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全軍一片混亂)。遼謂左右曰:

“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譯文:

別慌,這不是全部的人馬,一定是幾個人帶頭的小叛亂,想要用火燒造成混亂罷了)”遼將(親自率領)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乃令軍中,其不反者(無意造反的人)安坐。”有頃定(不一會),即得首謀者殺之。

2.勇登竣險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發生叛亂),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分兵兩路討伐)。(梅)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兩隊叛軍合二為一),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陳)蘭等壁其上(據險而守)。遼欲進,諸將曰:

“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

“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

“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趙雲

1.長阪坡

劉備逃奔江陵,於當陽長阪被曹操大軍所追,妻兒都在亂軍中失散。趙雲乃匹馬單槍,闖進曹操萬軍之中,陸續救出糜竺、簡雍、甘夫人等,最後尋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傷,乃將幼子阿斗託給趙雲,自己投井而死。趙雲懷抱阿斗,奪得寶劍,奮力血戰得脱,將阿斗交還劉備。劉備卻將阿斗摔在地上説“為此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趙雲為之感泣。

2.截江奪鬥

孫權乘劉備入益州時,用張昭之計,假稱吳國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荊州接孫夫人歸吳,並囑她帶回劉備之子阿斗,以作人質。孫夫人不疑,乃懷抱阿斗登船歸吳,趙雲駕船趕來,力勸孫夫人留下阿斗,夫人不從,趙雲乃奪回阿斗,此時張飛亦駕船趕到,乃殺死周善,和趙雲一起帶阿斗回荊州。

歷史人物故事3

南朝時,宋國有個名將叫宗愨。他從小就有膽量,少年時就練了一身武藝,既有見識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結婚那天,半夜裏,有十幾個強盜趁賀客剛散之機,突然來打劫。宗愨毫不畏懼,挺身而起,擊退了強盜。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問他:“宗愨,你長大後準備怎麼樣?請説説你的志願。”宗愨應聲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他叔叔聽了這句極有氣魄的壯語,很是高興,滿意地讚許説:“好孩子,志向遠大的人,正應如此!”

宗愨長大後,當過振武將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職,曾率軍遠征南方的林邑國,大獲全勝,建立了一些功業。

他少年時所講的“乘長風破萬里浪”這句話,極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為少年的`遠大志向,成為激勵人們立志奮進的不朽名言。

歷史人物故事4

清人李汝珍的小説《鏡花緣》中寫了一個"君子國",在這個國度裏生活的人,相互謙讓成風:顧客嫌貨優價低,賣主説定價已經過高,進一步要求顧客就低還價,顧客願意出高價買次貨,賣主寧肯把好貨用低價出售;對此,旁邊的人都説這顧客"出大價而買醜貨",這是"欺人不公",付款時,顧客要給頭等的銀子,而賣主則只收次等的銀子……他們就是這樣相讓而"爭"。這裏的.'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真正達到了"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好讓不爭"的境界。

這種"君子國",雖然是理想中的"烏托邦",卻真實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誠實、謙禮的美德發揚光大,推而廣之,淨化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美好心理。

歷史人物故事5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餘杭家、思想家與國學大師,人謂有王安石之風。然其童年聰慧過人,婚姻充滿樂趣,處事笑話頗多……留下不少鮮為人知的趣事。

六齡童詩章太炎生於書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歲,那天時值下雨,父親章浚在家邀請了10餘位文人、親友,邊飲酒邊吟詩詞。內有一位與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興上來,情趣盎然,令小太炎應景誦詩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誦:天上雷陣陣,地下雨傾盆;籠中雞閉户,室外犬管門。

頓時,震驚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來宣紙筆墨,揮毫錄下了這首十分珍貴的“六齡童詩”。該詩現珍藏於章太炎紀念館。

添“花馬甲”大凡兒童時代的人,特別喜歡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卻是個“書迷”,不諳嬉耍。那時,太炎的母親常與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邊看書,儘管環境鬧,他總是讀得旁若無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裏專心致志地看書,天色漸暗,氣温轉低,其長嫂連喚三聲,叫他進屋添衣,免得着涼。太炎勉強進屋添衣後,仍回到天井借光讀書。殊不知竟穿上其長嫂的'一件“花馬甲”,眾人見狀,大笑不止。而太炎卻茫然不知,抬起頭問家人笑什麼?讓我知道了也樂一樂……眾人越發樂了。

考“童子試”章太炎16歲那年,受父命參加“童子試”,當時試卷的試題為:論燦爛之大清國。

考場上鴉雀無聲,許多考生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引經據典,尋章摘句,大做起、承、轉、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戰爭後,外國軍艦闖入中國沿海城鎮,燒、殺、奸、掠;又想到許多清朝官僚對洋人卑躬屈膝,對人民作威作福……這怎能證明清國“燦爛”呢?於是他揮毫疾書,把滿腔積憤灑於字裏行間,並呼籲“吾國民眾當務之急乃光復中華也”。不到一個鐘點,章太炎便第一個交了卷。主考官見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還在挖耳搔頭,有的……惟獨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稱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離開考場,只見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膽!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當今國人之思;我之所論,樁樁合乎國情之實,何罪之有?”頓時,考場裏“譁”地引起一陣騷亂。

主考官想駁又駁不倒,氣得臉色鐵青,又怕事態擴大,可能會連累自己的烏紗帽,速令兩名差役把章太炎挾出考場。章的家人見狀,知道小少爺闖下大禍,將殃及老爺仕途,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卻若無其事。

歷史人物故事6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性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裏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説:“女性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性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麼多書?‘女性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麼?”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説‘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説:“舅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着:“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能讓人服嗎?”

歷史人物故事7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脱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説:“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説:“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的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歎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説:“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着大風颳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説:“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完婚,完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着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讚。

原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户。”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羣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説:“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牀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説:“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着自強奮發,大王你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部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部隊共一百多户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槳説:“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一個合肥人,本來是在李伯時家裏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裏。金兵聽説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衞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着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説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着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着,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脱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在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説:“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着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裏來的富貴呢?”陳勝歎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説:“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的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説:“何不各自説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説:“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説:“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説:“我願意聽你的志向。”孔子説:“(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這樣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着,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原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説:“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像無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説,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辭了。孫權説:“我難道要你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你廣泛閲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你説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説:“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説:“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6、陸游築書巢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還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牀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歎,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老婆孩子不相見,而颳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着我,好像積着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説:“這不是我説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着説:“確實啊,這像鳥窩。”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歎,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老婆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説:“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説:“苦於沒時間。”董遇説:“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説:“冬季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原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户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為“退筆冢(墳)”。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着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説:“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在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季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原文: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歷史人物故事8

孝武帝司馬曜是東晉第九位皇帝,是簡文帝司馬昱第六子。372年,10歲司馬曜即位,但朝政一直被權臣桓温把持,帝位一直不穩。桓温死後,朝政由堂嫂 褚蒜子臨朝聽政,直到376年,司馬曜才正式親政。司馬曜是位有理想的皇帝,他一直想恢復司馬氏的皇權,因為在東晉之前的歷史上,士族一直把持這朝政。

383年,司馬曜在宰相謝安的輔佐下,在淝水之戰擊敗前秦大軍。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雖然挽救的了東晉王朝,但司馬曜很快就“恩將仇報”,安排自己的 弟弟司馬道子為宰相,排擠謝安等士族。當他的權力達到頂峯後,便開始肆意享樂,沉湎酒色,每天晚上都在宮中開party,酒杯只要一端起來,直接喝到天 亮,以至於“外人罕得進見”,逐漸墮落,離窩囊皇帝越來越近。

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司馬曜晚年最寵愛兩個妃子陳淑媛與張貴人,特別是張貴人,“寵冠後宮,後宮皆畏之”,司馬曜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會死在這個心愛的女人之手。為何這麼説呢?我們接着看。

396年9月20日夜,孝武帝司馬曜在後宮清暑殿舉行一場非常隆重的party,歌舞、樂隊全都參與其中,孝武帝也許喝多了,宴席間對張貴人開了一個玩笑。

時間來到了下半夜,司馬曜已經喝的不省人事了,侍從們就安排他在清暑殿就寢。但張貴人比任何時候都清醒,她先是賜皇帝身邊的'侍從們飲酒,然後就把他們 遣散了。接着張貴人與自己的親信侍婢來到了清暑殿,看着眼前的這個男人,張貴人只剩下無盡的仇恨,她命令侍婢用被子矇住司馬曜的面部,將他活活捂死,就這樣,司馬曜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可憐的司馬曜稀裏糊塗就喪了命,死因竟然還是因為酒後的一個玩笑。更大的玩笑還在後面,司馬曜被殺後,張貴人”重賂左右“,謊稱皇帝是在睡夢中“魘 崩”的。當時朝政掌握在司馬道子的手裏,他巴不得皇帝哥哥駕崩呢,所以沒有追查此事。此後皇太子司馬德宗即位,但這傢伙是個”智障“,連冬天、夏天都分辨 不出來,更沒有能力為父親報仇了。

醉眼迷離的司馬曜看着眼前的妙齡少年,又看了看張貴人,於是對她説:"汝以年亦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當年張貴人年近三十,年紀雖然不算大,但正所 謂”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這個道理張貴人還是懂的。張貴人不禁怒火中燒,但沒有發作,司馬曜也喝多了,沒覺得自己玩笑開大了。

司馬曜只活了34歲,他用生命告訴世人,不要亂開玩笑,更不要在酒後隨意開玩笑,特別是對那些性格有些偏激的人,因為這是有生命危險的!

歷史人物故事9

人物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關於孟子的成語:

1、安富尊榮: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

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乎宜乎,抱關擊柝。”注:辭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關擊柝監門之職也。柝,門關之也。本擊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擊木也。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容齋三筆》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如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也。’予讀文子,其書有云:‘水之勢勝火,一勺不能救一車之薪,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塊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時人,孟氏之言,蓋本於此。”

4、彼一時此一時:謂時雖有彼此之異,皆為聖賢出而名世之時,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注:彼前聖賢之出,是有時也,今此時亦是其一時也,五百年有王者興,有興王道者也,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間也,七百有餘歲,謂周家王跡始興,大王文王以來,考驗其時,則可有也。集疏:正義趙氏以彼一時,為前聖賢興,王道之時,此即今也。此一時,為孟子之時。《漢書·東方朔傳》:“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今言時間空間之不同。

5、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無,俯不怍於地。”清·薛雪《一瓢詩話》三四:“詩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於人曰:‘近體我薄為之,作詩庶幾擬古。’”

6、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為,做。已甚,過分。語出《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為已甚事。”

7、不違農時:謂不違背農作物耕作的時間。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8、不屑教誨:謂不願意去教導。語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謂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淺顯者,不待言釋已可曉悟。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不言而喻。”《晉書·應貞傳》:“貽宴好會,不常厥數。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譽:謂所得名譽初非意料所及。語出《孟子·離婁》:“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注:不度其將有名譽而得者,若尾生本與婦人期於樑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沒溺,而獲守信之譽。

11、一暴十寒

歷史人物故事10

呂臣——秦末陳勝農民起義軍將領

人物簡介

初任陳勝起義軍將軍。陳勝被害,他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組織蒼頭軍,收復陳縣(今河南淮陽),重建張楚政權,不久,又與英布聯合,再破秦軍。後歸項梁,與項羽同屯軍彭城。項梁在定陶戰死後,楚懷王乘機奪取他和項羽的兵權,並改任他為司徒。此後呂臣投奔劉邦,後來他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9年9月,呂臣開始擔任陳勝起義軍中涓。

公元前208年1月,陳勝被莊賈殺害,呂臣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組織蒼頭軍,收復陳縣(今河南淮陽),鎮壓殺害陳勝的叛徒莊賈,重建楚國。

公元前208年2月,秦國軍隊再次攻陳,呂臣敗走

呂臣銅印,不久,呂臣又與英布聯合,反攻秦國軍隊,在青波擊敗秦國軍隊,再次收復陳縣。

公元前208年10月,項梁在定陶戰死後,呂臣將軍隊駐紮在彭城東。

公元前208年11月,楚懷王從盱台到彭城,奪取他的.兵權,並改任他為楚國司徒。

公元前203年11月,呂臣投奔劉邦。

公元前191年,呂臣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

公元前173年,呂臣病死。

歷史人物故事11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人物文天祥的故事

早期經歷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説:“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説:“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親逝世,文天祥回家守喪。

開慶初年(1259年),元朝的兵隊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對宋理宗説要遷都,沒有人敢議論説這是錯的。文天祥當時入朝任命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因不被採納,就自己請免職回鄉。後來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書一一列舉他的罪行,也沒有迴音。因此出外任瑞州(今江西高安)知州,改遷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書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議論罷職。擔任軍器監併兼任代理直學士院。賈似道稱自己患病,請求退休,用以要挾宋理宗,詔令沒應允。文天祥起草制誥,所寫文字都是諷刺賈似道的。當時起草聖旨誥命的內製沿襲要呈文稿審查,文天祥沒有寫,賈似道不高興,命令台臣張志立奏劾罷免他。文天祥已經幾次被斥責,援引錢若水的例子退休,當時他三十七歲。

鹹淳九年(1273年),起用為荊湖南路提刑。因此見到了原來的宰相江萬里。江萬里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感到驚奇,同他談到國事,神色憂傷地説:“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當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任治理國家的責任,不就是在你嗎?望你努力。”

主要成就

軍事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時元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職,即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將帥。並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採納,辭官回鄉。後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書左司郎官等職 。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宋守將多降。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衞臨安(今杭州)。上書力陳分全國為四鎮,集中財力、軍力抗元。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今屬江蘇),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今杭州西)。德佑二年(1276年)力請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張世傑率京師軍民20餘萬,與元軍背城一戰,宋廷不許。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泛海至温州(今屬浙江)。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等。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進軍江西失敗。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於雩都(今於都)擊敗元軍,收復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文學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於當是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託,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誌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天祥在文學創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於多難之秋,朝內執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鬥力的隊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鬥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鬱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闕》一詩。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裏似乎已經看到前途已呈現光明,復興有望。後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後顧之憂。苗再成通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説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後拒而不納。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並未氣餒,而是鬥志昂揚接新的戰鬥。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後身歷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後大有渾灝流轉的感覺,難怪後人讀此詩後,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説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到了福安之後,情況起了根本性的變化。皇帝仍被陳宜中等人把持。雖然文天祥由行朝給了官職,但是不允許在行朝工作,連要求開府於永嘉(温州)也不允許,最後決定讓其開府於南劍(福建南平縣),不久已移開府於汀州再至漳州,於此可知文天祥這個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這個職銜,不過是一個形同虛設的官銜名稱而已。這一時期,文天祥在詩詞寫作上,開始顯露出後期階段的特色,大都有對人生旅途多“險阻艱難”未盡人意的感歎。

特別是在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張弘範集中軍力破崖山,強制文天祥與之隨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軍被元軍打敗的慘景,心中猶如刀割,深恨豎子大不爭氣,致有此敗,造成行朝覆滅。乃作長詩以哀之。詩題為《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一首,表達了當時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對賈似道、陳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惡果無比痛恨。文天祥這一階段寫的詩詞,既悲壯、沉痛,又秀腴,典雅。

歷史人物故事12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5.24—1901.1.22) 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曆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和佔領了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歷史人物故事13

東牀快婿,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其實不用小編多作解釋,大家應該也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但是這個詞語,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關,因他而生想來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晉名門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之職。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藝術上。王羲之書法出眾,有“書聖之稱”,其所寫《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據傳當初晉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再拿去讓工人雕刻。工人將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書法墨跡一直浸到木板裏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見了底。王羲之筆力雄勁,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東牀快婿中的“婿”,那麼“東牀”和“快”又指什麼呢?這還要從一個小故事説起。

東晉重臣郗鑑有個女兒,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齡。郗鑑自然要考慮給自己的女兒,擇一位上好佳婿。

郗鑑與王導同朝為官,感情不錯,又聽人説琅琊王氏的子弟,個個生得丰神俊郎,才華橫溢。與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與王導結親。

郗鑑將自己的想法給王導説了,王導聽了也十分乾脆。他直接對郗鑑説:“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裏來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個,不管是誰,我都是同意的.。”

別看王導説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當回事兒,但正是這種隨便人選的態度,可見其子弟都是出眾之輩,不丟人。

郗鑑聽了王導的話,沒多久就讓管家帶上禮物上門,先來打聽打聽消息。

而這邊王府子弟聽説郗太尉派人來覓婿,個個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管家看來看去,覺得王府的確子弟出眾,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説一眼驚豔,當即想讓人定下來的那也沒有。於是管家就説,沒有別的人了嗎?

王府管家一看,人數還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帶着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就看見靠東牆的牀上躺着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來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賞玩了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早忘了還有相親這麼回事兒了。回府之後,又因為天氣太熱,就隨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見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牀上,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心中十分驚訝,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後,郗鑑詢問結果。管家説:“王家年輕公子二十多人,聽説您覓婿後,都爭相恐後。但唯有東牀上有一位公子,對此事無動於衷,袒腹躺着若無其事。”

郗鑑聽了後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該是這樣的人,走,快帶我去看看。”

郗鑑來到王府,見王羲之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他十分滿意,當場就下了聘禮,擇王羲之為婿。

這“東牀”指的是王羲之躺的牀,而“快”則説郗鑑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歷史人物故事14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以才華橫溢、博學多聞而盛譽於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卻丟了不少醜。

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當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發現其書桌硯台底下醫着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東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羣芳盡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麼花瓣四處飄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啊!”於是,他揮筆續詩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説與詩人仔細吟。”然後拂袖而去。

王安石見到東坡續詩,暗自忖道:“真是少見多怪!”決定給蘇東坡一點小小的懲罰。他建議皇上將東坡調任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東坡到任後,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陳季常到後花園賞菊飲酒。這天正是颳了幾天大風之後,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只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東坡一時瞠目結舌。陳季常問:“你見菊花落瓣,怎麼這樣驚詫呢?”蘇東坡敍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蘇東坡不禁感慨萬分:“去年我剛被貶謫來黃州,我還以為是荊公恨我揭了他的短處,公報私仇,誰知這不是王荊公之錯,而是我鍺了。這事給我的教訓太深了: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

歷史人物故事15

漢武帝下詔書説:“大概有異乎尋常的事業,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馬飛速奔馳而卻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揹着世俗譏議的包袱,卻能建立功名。難於駕馭的`馬,放縱不羈的人才,只不過在於人們如何駕馭、如何使用他們罷了。命令州郡長官考察並向上推薦當地官民中具有超等傑出的才能、可以作為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原文:

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