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人物故事集錦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3.34K

歷史人物故事1

豐子愷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生動坦誠,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他本人就葆有一顆善良、童真的心。

歷史人物故事集錦15篇

豐子愷共有7個子女。他在漫畫裏畫得最多的是大女兒阿寶。有一回,阿寶拿了一雙軟軟的新鞋子,並脱下自己腳上的那雙給凳子穿上了,還得意地叫: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她母親連忙喊:別弄髒了襪子!然後立刻把阿寶抓到藤榻上,動手毀壞她的創作。豐子愷卻很贊同女兒的調皮,反倒覺得自己的太太何等煞風景且野蠻。

除了喜歡自己的孩子,豐子愷也很喜歡和鄰居家的小孩打交道。

芳芳剛上國小的那段日子,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家裏,一個偶然的機會,豐子愷得知她午飯沒有着落,便欣然邀請她到家裏共進午餐。

豐子愷的慈祥、親切和幽默使這個認生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這個温暖的家庭。豐子愷帶着芳芳和萍萍熟悉日月樓的上上下下,給她們看他在日本留學時從當地帶回來的各種日本漫畫書以及各種畫集。

在工作之餘,豐子愷常常會從口袋裏掏出小本子,生動地速寫出姐妹倆聽女兒豐一吟講故事時的聚精會神、初學打毛線時的笨拙滑稽、逗阿咪(家貓)玩耍時的笑逐顏開以及妹妹坐在痰盂上梳頭扎辮的天真可愛畫面妙趣橫生,帶給孩子們無盡的歡快和驚喜!

一次,女兒豐一吟帶着外甥、外甥女、芳芳和萍萍一同出去春遊。回到日月樓後,孩子們興奮得嘰嘰喳喳講個不停,惹得豐子愷從樓上的工作室下來看熱鬧,聽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描述。此時,豐一吟開始教唱《送別》,不料唱到一半被豐子愷制止了,他對女兒説:小孩子哪懂什麼知交半零落啊,我給他們另外寫一個!一時興起的豐子愷沉思片刻後,張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別》來: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遊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裏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充滿童趣的歌詞不必解釋,孩子們一聽就完全懂了。這首詞,後來配上朗朗上口、優美動聽的樂曲,於是豐家老小百唱不厭。除了這一首,豐子愷還會教孩子們唱其他兒歌。

豐子愷的童真正是來自同這些孩子們長期的相處,也更是來自他愛孩子的那顆心。

歷史人物故事2

耶律楚材以身護法

在舉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腳下,有一座古樸的祠堂。它是為紀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國的一代名臣。他字晉卿,契丹族,是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通曉天文曆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奪取燕地後,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後,拖雷監國時期和窩闊台即位後,他越來越受重用。他建議設置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反對改中原地區為牧場的錯誤主張,建立賦税制度。蒙古軍攻陷金國汴京時,耶律楚材力諫廢除野蠻的屠城舊制,召用儒者,設置經籍所、編修所,文教事業逐步興起。耶律楚材從成吉思汗至窩闊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書令,國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窩闊台(元太宗)宴請羣臣。他親自端着酒杯為耶律楚材敬酒,並且説:“我之所以誠心誠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遺命。如果沒有你,中原地區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安定局面。我能高枕無憂,全靠你的努力。”

窩闊台去世後,皇后乃馬真氏執掌政權。她崇信奸臣,擾亂朝政。有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人,他用重金賄賂皇后乃馬真氏,得到權柄,滿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

有一次,皇后乃馬真氏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啟奏她。耶律楚材認為不妥當,立刻上奏皇后乃馬真氏,説:“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規矩,現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皇后乃馬真氏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過了不久,皇后乃馬真氏又降旨,説:“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門的官吏們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馬真氏的旨意後,再一次上殿抗爭。

他對皇后乃馬真氏説:“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門的官吏們沒關係。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皇后乃馬真氏聽後很不高興,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耶律楚材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後大聲説:“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餘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夠以無罪殺害老臣嗎?”皇后乃馬真氏雖然很生氣,但是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佈所降旨意作廢。

諸葛亮繪圖安撫西南少數民族

我們説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大概沒有人反對,我們説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並且善於運用自己的繪畫藝術,為自己的政治路線服務,大概就有人懷疑了。

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裏所描寫的那樣,説他未出茅廬,就預知三分天下,是亙古未有的奇才,甚至把他描繪成善於“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活神仙。實際上,諸葛亮是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又善於運用自己的學識才藝,深入研究時事,透徹分析形勢,正確進行判斷,從而制定合情合理策略的人物。

劉備在荊州聽説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有才智,便三顧茅廬,去討教。諸葛亮與劉備在茅廬侃侃而談,於是就有了千古傳誦的《隆中對》。在史書上,《隆中對》不過三百多字,但是內容精闢而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內政、歷史、地理等諸多領域,為劉備設計出一整套發展勢力的方針政策。他説:曹操實力雄厚,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憑藉長江天險,已歷三世,根基穩固,不必打他的主意。如果你能夠得到荊州、益州做基地,安撫好西南各族,整頓內政,聯合孫權,便可以大有作為。劉備心悦誠服地接受了諸葛亮的意見,延請他做自己的謀士。劉備當時勢力很微弱,但是諸葛亮見劉備很真誠,就答應了。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千辛萬苦,逐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建立起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為了進一步發展事業,必須治理好蜀漢。蜀漢西南部,聚居着很多少數民族,“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後顧之憂,蜀漢才能夠向中原發展。為了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諸葛亮親手繪製了一幅巨畫,贈送給少數民族兄弟們。

繪畫的前半部分,展現萬里晴空,千里沃野,豔陽明月,高城大府,以及神龍、牛馬等;後半部分,畫有蜀漢官員騎着高頭駿馬,打着錦繡傘蓋,視察慰問邊塞少數民族村寨,邊寨少數民族羣眾牽着牛羊,提着酒漿,熱情洋溢地款待蜀漢官員。畫面上題有“日月同輝,神龍牛馬”的詞句。意思是,歌頌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團結互助,祝願各族兄弟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至今雲南德宏地區傣族民間流傳着當年諸葛亮怎樣教他們先民使用耕牛的故事。佧瓦族民間流傳着“諸葛亮老爹”教他們祖先造房屋、編竹籮的故事。

諸葛亮繪製圖畫贈送少數民族,實質上是將“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政治路線,用圖畫形式進行通俗、形象的宣傳。這件史實,記載在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中,作者常璩是蜀郡江原人,他對蜀事的記載大多是通過親眼或親耳所聞得來的,比較可靠。

歷史人物故事3

元朝初年,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人許衡,品行高潔。他小的時候,正是蒙古滅金、滅宋的戰亂年代。一個炎熱的暑天,許衡和一些人逃難經過河南的河陽縣,一路上沒水喝,嗓子直冒煙。突然發現前面路上有一棵梨樹,上面碩果累累,同伴們爭先恐後地跑去摘梨吃。唯獨許衡一人端坐-德育名人小故事

樹下看書,象不知道有梨一樣。有個伺伴勸他説: "這梨剛熟,甘甜可口,吃了真解渴,你怎麼不摘個來吃?"許衡答道: "這梨樹不是我家所有,不能隨便摘人家的東西。"同伴説, "現在兵荒馬亂,人們死的死,逃的逃,這樹是沒有主人的。不用擔心,快吃吧!"許衡説道; "梨樹無主,我的心有主。"結果,他一梨子也沒吃。

歷史人物故事4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可謂一代詞宗。她的詞作膾炙人口,冠絕千古,如一顆耀眼的星星,在文學的天空散發着永恆的光輝。而李清照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獨立、自強的人格,超越了那個時代,成為千古女性的典範。

身為婉約派詞宗的李清照,卻寫出了張揚着男子之氣的詩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字裏行間洋溢着巾幗氣節,愛國風采。李清照之所以寫這首詩,除了表達對於南宋朝廷軟弱求存的投降主義的不滿,還與她的丈夫趙明誠有關。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營統制官王亦預謀在江寧城內起兵作亂。趙明誠的部下李謨,得到了王亦要叛亂的消息,馬上報告了趙明誠。説來也巧,這時的趙明誠已經拿到了調任湖州知州的調令。趙明誠認為自己不再是江寧知府,所以,這裏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新任的江寧知府來處置。李謨對趙明誠的“不作為”也沒有辦法。李謨當晚果斷地處置了叛亂,擊敗叛軍。天亮後,李謨去向趙明誠彙報昨天晚上的戰況,結果發現趙明誠居然和另外兩個江寧府的高級長官,趁天黑偷偷從城樓上懸下繩索逃走了。事後,趙明誠被撤職。李清照雖為一介女性,卻非常有氣節,她為丈夫的臨陣脱逃感到羞愧。她是多麼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國難當頭之時建功立業啊。趙明誠被撤職後,二人繼續沿長江向江西方向流亡。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便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難平,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句則是着意譏諷自己丈夫的膽小怕事。趙明誠聽着這鏗鏘有力的詩句,羞愧無比,甚是自責。

面對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堅決唾棄了張汝州,又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男子氣概。李清照一生經歷了兩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歲與門當户對的趙明誠結為夫婦,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滿姻緣,也成為羨煞眾人的一段佳話。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暫,在趙明誠死去三年後的1132年,四十九歲的李清照再嫁張汝州。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續了不足百天便離異收場。

李清照所嫁張汝舟,剛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對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結婚之後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巧言騙婚,想佔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清照視之如命。當張汝舟的要求不被滿足時,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於死地。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決定擺脱這小人。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原來,張汝舟曾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髮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幸好負責審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學士綦崇禮敬重清照的人格,並與趙家有親姻關係,經他營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來。在古代,一個女人,特別是像清照這樣的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勢必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後一些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還有後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蓋此事。其實,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會的婦道倫理,卻合乎人性,而且與人格、氣節無關,有什麼羞恥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憤而“休”夫的氣節令人讚賞,此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怕是絕無僅有!這彰顯了李清照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和嫉惡如仇的氣節!

李清照與權傾朝野的秦檜夫婦沾親帶故,卻行同陌路,不屑於攀附奸邪,表現出了可貴的高風亮節。秦檜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親表妹。小時侯二人曾見過面,一起玩耍過,彼此大了,生疏起來。從史料上看,李清照沒有半點與秦檜夫婦交往的記載,李清照及其夫君趙明誠的著作中,亦絲毫找不到關於彼此來往的文字記錄。李清照在被張汝舟騙婚,與張動了官司時,也沒有去求助於已貴為當朝宰相的秦檜,而是求助於反對秦檜的自己丈夫的遠房親戚綦崇禮……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離失所,靠變賣留存的文物及親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艱難,但她始終未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見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氣。

正所謂:才情瀰漫相思愁,五分悽苦半腔柔。婉約不乏巾幗氣,率真面世足風流!

歷史人物故事5

一、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他原先與其兄共同生活。漢文帝時,張釋之用錢買了一個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過去了,他還是原職,文帝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張釋之看到這樣下去沒什麼前途,欲辭職回鄉,感歎地説:“幹了這麼多年,連當官欠哥哥的那點錢都還不了!”當時,中郎將袁盎很瞭解他,知道他是個人才,向漢文帝竭力薦舉,才又留下。

有一次,漢文帝召見了他問歷代興亡之事。張釋之從容不迫地談着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漢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聽完十分吃驚,這麼一位人才長期埋沒着,於是拜他為謁者僕射。從此,張釋之在皇帝身邊參與政事。

上林苑是漢代皇帝狩獵巡遊的場所,這裏養着許多動物供皇宮參觀。一次,張釋之陪漢文帝來到上林苑。文帝詳細地詢問各種動物的情況,負責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來。這時,飼養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幫尉官回答上了,口齒還很利索。文帝聽後説:“作官吏的都應這樣才行!”他當即下詔讓此民夫為上林令,罷免原來的尉官。

張釋之走上前問文帝:“陛下看絳侯周勃是怎樣一個人呢?"

“忠厚人!”

“東陽侯張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張釋之説:“周勃和張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羣,然則兩人言政事時話都説不利索。二人都為漢朝立下了大功,看一個人怎麼能光憑口齒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務實。任用了一批華而不實的書生,以致滅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風一長,田下人都爭着巧言口辮,而不務實。”

文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沒讓民夫升遷。

有一次,太子與樑王乘車入朝,過司馬門沒下車。漢宮衞令規定:出入殿門和司馬門都要下車,違者罰金,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樑王,不讓他們入殿門,並上奏文帝,請懲治太子過失。文帝要依法辦事,其母薄太后前來求情。文帝連向太后謝罪:“教育兒子不得法!”由於張釋之的堅持,薄太后讓文帝下詔赦免太子,然後才可進殿門。通過這件事,漢文帝對張釋之更加敬重,覺得他是不畏權貴、以法執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為中大夫,後又升中郎將、廷尉,成為當時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二、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衞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xx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户,並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冠軍”一詞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軍受封而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衞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裏,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户、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

歷史人物故事6

蘇東坡住在岐山下的時候,聽説河陽縣的豬肉味道特別好,就派一個人到河陽縣去買豬。這僕人是個酒鬼,臨出門時,蘇東坡特別叮囑他不要喝酒誤事。

剛開始,僕人做事很小心,一點酒也沒有喝,所以一路還算順利。等到買好了豬,快到家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了,在路上一邊趕豬,一邊喝酒,最後醉倒在路旁。這樣—來,豬都逃走了。

僕人醒來時,發現豬沒有了,找了很久也沒找着,又不敢空着手回去。只好自己出錢,在岐山附近買了幾頭豬趕回去冒充河陽豬,蘇東坡十分高興,特地發了很多請柬,請了很多客人來吃美味的河陽豬肉。

肉做好後端了上來,蘇東坡説:“河陽的豬肉特別好吃,這是我叫人專門從河陽買來的。”當時,蘇東坡是朝廷命官,又是有名的文學家,客人們聽他這麼—説,夾起豬肉一嘗,都讚不絕口,説到底是河陽豬肉,真是又香又嫩,肥而不膩。正在這時候,有人來報告説有幾個農夫要見蘇東坡。

“幾位有何貴幹?”見了農夫,蘇東坡問。

“昨天我們在路上撿到幾頭豬,一打聽,才知道是大人府上的,今日特來送還。”

“我的豬?”蘇東坡很驚訝,叫來僕人問怎麼回事。僕人見瞞不過,只好把實情説了。剛才還在拼命誇豬肉的那些客人覺得很沒趣,一個個告辭走了。

哲理點撥:為什麼普通的豬肉經蘇東坡介紹後,就變得格外好吃了呢?原因就是普通人喜歡迷信權威。對於權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蔑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説話辦事忠於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有智慧。

歷史人物故事7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時楚國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於荊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後獻於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砍去左右腳,後“泣玉”於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獻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確定到底有關卞和的籍貫問題,因為《中國名勝詞典》、《塗山荊山記所見》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懷遠縣不僅有荊山和卞和洞(當初發現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塗山也是隔河相望。

據《韓非子·和氏”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打開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後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為千古佳話。

卞和執着獻玉,是對真理的追求。簡單的説,就是證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見載《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於荊山,卞和奉獻於楚厲王。楚厲王以為石,楚厲王以卞和為誑,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璞於武王,楚武王復以為誑,刖其右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於荊山,淚泣盡而繼之以泣血。楚文王見狀,使人問其淚泣盡繼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對於卞和的籍貫問題,有人認為卞和是安徽懷遠縣人。其實,對卞和是哪裏人的問題,應該不存在爭議。卞和得玉於荊山是事實,至於這個荊山在哪裏,全國共有四處,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在陝西省閻良區、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為出名。但是把卞和與所處的年代相結合,便不難發現,卞和是湖北荊山(襄陽市南漳縣)人。原因如下:雖然卞和生卒年月無從考證,但是“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卞和是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繼位,也就是説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當時楚國面積很小,據《左轉·昭公二十三年》記載:“若敖、蚡冒至於武、文不過同”,周制“方百里為同”,就是説楚國到武、文王時期面積不過百里。這裏與安徽懷遠縣相距何止百里,更何況當時楚國周邊還有很多的諸侯小國,楚國大面積開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後的事了。

歷史人物故事8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5.24—1901.1.22) 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曆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和佔領了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歷史人物故事9

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則天的歷史典故

唐太宗是個精明能幹的皇帝,但是他的兒子高宗卻是個庸碌無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後,自己不會處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長孫無忌拿主意。後來,他立了皇后武則天,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武則天本來是唐太宗宮裏的一個才人(一種妃嬪的稱號),十四歲那年,就服侍太宗。當時太宗的御廄裏,有匹名馬,叫“獅子驄”,長得肥壯可愛,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駕馭。

有一次,唐太宗帶着宮妃們去看那匹馬,跟大家開玩笑説:“你們當中有誰能制服它?”

妃子們不敢接嘴,十四歲的武則天勇敢地站了出來,説:

“陛下,我能!”

太宗驚奇地看着她,問她有什麼辦法。武則天説:“只要給我三件東西:第一件是鐵鞭,第二件是鐵錘,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調皮,就用鞭子抽它;還不服,用鐵錘敲它的頭;

如果再搗蛋,就用匕首砍斷它的脖子。”

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他雖然覺得武則天説的有點孩子氣,但是也很讚賞她的潑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後,按照當時宮廷的規矩,武則天被送進尼姑庵。這當然是她很不情願的。

唐高宗在他當太子的時候,就看中了武則天。即位兩年後,他把武則天從尼姑庵裏接出來,封她為昭儀(妃嬪的稱號)。後來,又想廢了原來的王皇后,立武則天做皇后。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對,特別是高宗的舅父長孫無忌,説什麼也不同意。

武則天私下拉攏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則天當皇后,有人對高宗説:“這是陛下的家事,別人管不着。”唐高宗這才下了決心,把王皇后廢了,讓武則天當皇后。

武則天當了皇后以後,就使出她那果斷潑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對她的老臣一個個降職、流放,連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

不多久,那個本來已經十分無能的高宗害了一場病,成天頭昏眼花,有時候連眼睛都張不開。唐高宗看武則天能幹,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給她管了。

武則天掌了權,漸漸不把高宗放在眼裏。高宗想幹什麼,沒有經過武則天同意,就幹不了。唐高宗心裏氣惱,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儀(上官是姓)商量。上官儀是反對武則天掌權的,就説:“陛下既然嫌皇后太專斷,不如把她廢了。”

高宗是個沒主意的人,聽了上官儀的話,説:“好,那就請你去給我起草一道詔書吧。”

兩個人的説話,被旁邊的太監聽見了,那些太監都是武則天的心腹,連忙把這件事報告武則天。等上官儀把起草好的詔書送給高宗,武則天已經趕到了。她厲聲問高宗説:“這是怎麼回事?”

唐高宗見了武則天,嚇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儀起草的詔書藏在袖子裏,結結巴巴地説:“我本來沒這個意思,都是上官儀教我乾的。”

武則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儀殺了。

打那以後,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則天在旁邊監視;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點了頭才算數。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則天先後把兩個兒子立為皇帝——中宗李顯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廢了,把睿宗軟禁起來,自己以太后名義臨朝執政。這一來,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對。

有個官員徐敬業被武則天降職,借這個由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説:“現在皇帝年紀大了,還不讓他執政,人家就有了藉口,只要太后把政權還給皇帝,徐敬業的叛亂自然會平息。”

武則天認為裴炎跟徐敬業一樣,都想逼她下台,一氣之下,就把裴炎打進牢監;又派出大將帶領三十萬大軍討伐徐敬業。徐敬業兵少勢孤,抵抗了一陣,就失敗了。

接着,又有兩個唐朝宗室——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也被武則天派兵鎮壓了。

經過這兩場小小的兵變,全國恢復了安寧,沒有人再敢反對武則天。武則天鞏固了她的統治,就不滿足太后執政的地位了。

有個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偽造了一部佛經,獻給武則天。那部佛經裏説,武則天本來是彌勒佛投胎到人世來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讓她代替唐朝皇帝統治天下。

又過了幾月,有個官員名叫傅遊藝,聯絡了關中地區九百多人,請求太后即位稱帝。武則天一面推辭,一面提升了傅遊藝的官職。結果,勸她做皇帝的人越來越多。據説當時文武官員、王公貴族、遠近百姓、各族首領、和尚道士,上勸進表的有六萬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接受大家的請求,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就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歷史人物故事10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他的詩句,他愛好遊山玩水,給人們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們稱之為“詩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個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讓他侍詔翰林,做文字侍從之臣,當時,皇帝沉溺楊玉環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國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詩中流露出來了。

有才華卻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空有一身才華,卻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盡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個愛寫山水詩的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些都是用誇張手法寫的,因為這些詩句,他寫的詩成了浪漫派的風格,字裏行間,處處灑脱。

李白剛奔花甲就與世長辭了,一顆古文學之星隕落了,但人雖已經離世,但卻給人們留下了永傳不朽的詩句。

歷史人物故事11

北宋時期,大宋王朝的西北部,很長時間以來,都面臨着一個巨大的威脅——那就是党項人。

党項人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最初起源於青藏高原。

後來,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時期,遭受到擠壓的党項人,在大唐王朝的同意下,千里迢迢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定居。

“安史之變”爆發後,党項人的首領還曾經帶領自己的隊伍,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城下,幫助大唐王朝收復都城。

但是,在宋朝建立之後,由於各種原因,宋朝和党項人的關係並不是太好。

所以,党項人便藉機對宋王朝發動偷襲,燒殺擄掠,給邊境城鎮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直到一位名叫王彥升的宋軍統帥到來,這種情況才得以制止。

王彥升,北宋開國將領,是著名的驍將,因為劍術高超,人送外號“王劍兒”(善擊劍,號"王劍兒")。

因為開國有功,王彥升被宋太祖趙匡胤任命為京城巡檢,負責整個京城汴梁的安全。

但是,不久之後,他便因為四處炫耀自己的功勛和敲詐官員錢財,而被宋太祖調離了京城,到唐州去擔任刺史。

在之後的多年中,又先後被調任為申州、防州和原州的軍事主官。

讓党項人為之膽寒的事情,就發生在王彥升擔任原州防禦使期間。

身為一個沒有讀過書的武將,王彥升不僅為人粗狂,而且非常的殘暴(性殘忍)。

原州和党項部落緊鄰,而党項人也因為粗狂的性格,時常會越界犯法。

當然,按照規定,在宋朝地界犯法的党項人,理應接受宋朝法律的制裁。

然而,王彥升卻並沒有這麼做——對於那些膽敢違反宋朝律法的党項人,他總會在和部下喝酒的時候,把這些人叫來。

但是,王彥升一不審問,二不宣判,而是直接用手擰掉犯人的耳朵,當做自己的下酒菜(引所犯以手捽斷其耳,大嚼,卮酒下之)。

而且,每次都會有多個犯人被王彥升如此處理。

然後,這些被處理過的党項犯人,就會被釋放回去。

如此以來,王彥升的名聲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党項人的部落。

面對如此彪悍、暴力的宋軍將領,党項人自然是不敢輕易招惹(西人畏之,不敢犯塞)。

於是,在王彥升駐守邊關的那些歲月裏,党項人從來都沒有進犯過他所在的地方。

歷史人物故事12

美國影星蓋博因為參加攝電影《飄》而名噪一時。有一次,他在談到自己的演技時説:“當我第一次拍攝愛情鏡頭時,導演命令我表演出情人熱戀時那種強烈的渴望之情,我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進入角色。這時導演啟發我:‘在你的生活中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在你腦中竭力想象它吧!’

這時,我飢餓萬分,於是就在腦海中想象一塊鮮嫩、美味撲鼻的牛排。這種辦法還真靈咧!由此,我竟意外地成功了。從那以後,我就一直這麼做。

歷史人物故事13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着要修,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説中國假如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説他自不量力,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説:”京張鐵路假如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説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

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歷史人物故事14

平湖秋月是西湖賞月的最佳地方。原先,這裏稱為孤山望湖亭。

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紹興才子徐文長正在杭州。他本來獨自一人飲酒賞月,幾杯悶酒下肚,有些醉眼矇矓。忽然,想起詩友們説過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賞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走來。

徐文長行行走走,一面欣賞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詠月詩句,不覺已來到望湖亭前。這是一座臨湖建築,據全湖之勝,東可望湖濱,西可達蘇堤,南可至南屏,整個外湖景色盡收眼底。這時,一輪皓月當空,風清清,水碧碧,遠山蒙紗,近樹籠煙,使人如置身於瓊樓玉宇之中。他不禁詩興勃發,畫意盎然。

徐文長妙寫藏頭詩

這時,猛聽得望湖樓裏傳出一片吟詩聲。徐文長一看,亭子裏面坐滿了人,桌上紅燭高照,擺滿了西瓜、紅菱、月餅等各式時鮮果品酒餚,還有筆墨紙硯。看樣子,是一羣文人雅士在這裏飲酒賞月,賦詩作畫。徐文長信步走了進去,想看看熱鬧。

望湖亭裏,果然是西泠(líng)詩社的文人雅士在飲酒賞月,正喝得興高采烈,見有個陌生人進來,頓時沒了聲息。主持人見徐文長身穿青衫,頭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雖然衣着簡樸,但雅而不俗,儀態從容,覺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説:“今日中秋佳節,我們西泠詩社社友,特在此飲酒賞月,作畫吟詩。兄台如有雅興,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説罷,將手向四壁掛着的書畫一揮。

徐文長慢步繞亭一週,向四壁詩畫略略掃了一眼,發現盡是平庸之作。主持人見他一言不發,又沒有馬上離開的意思,就故意刁難他説:“兄台文質彬彬,定是行家裏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畫題詩,以開我等眼界,為中秋雅集增色。”説罷,嘿嘿冷笑了幾聲。

徐文長看罷詩畫,原想稍停一會兒就走,見他們有的面露驕矜之色,有的發着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沒有紙筆抒懷,何不借此湊湊熱鬧,逗趣他們一下。他也不謙讓,來到書案前,將雪白的宣紙一鋪,手執羊毫湖筆,飽蘸濃墨,唰喇幾筆,天上出現了一輪圓月;又唰唰幾筆,水中也映出圓月一輪;然後嚓嚓幾筆,遠處山色朦朧,近處湖亭躍然,湖上一葉扁舟,一漁翁在月影之中獨酌(zhuó)。

這時,西泠詩社文士都圍上來觀看。見徐文長頃刻之間畫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圖,水墨寫意,落筆不凡,都十分驚訝。主持人看徐文長畫得不錯,想試試他的文才,就請他在畫上題詩一首。徐文長也不推辭,提起筆來就寫了兩句:

天上一輪圓圓月,

水中圓圓一輪月。

“‘天上一輪圓圓月,水中圓圓一輪月。’哈哈,這也算詩嗎?”文士們正議論間,只見徐文長又提筆寫下兩句:

一色湖光萬頃秋,

天堂人間共圓月。

文士們大吃一驚。他們原以為下面寫不出什麼好句子來,沒想到徐文長這麼一轉一收,四句連起來一讀,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聲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來自何處,我等失敬!”

徐文長朝大家一笑,又提筆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平湖一色萬頃秋,

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

月好四時最宜秋。

文士們一看,這首詩寫得別緻。每句頭一個字特別大,連起來一讀,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來是一首藏頭詩。大家都拍手稱絕,要徐文長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長並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故事發生在古代的一位才子徐文長身上,他在一次遊覽西湖的途中恰逢一幫文人吟詩作畫,這幫文人開始並不把他看到眼裏,但是後來徐文長卻以他的才華讓那些人歎服。

徐文長才華出眾,不僅僅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麗,而且善於把自己的才情與周圍的景色合二為一。以景寫情,寓情於景。

再看徐文長的形象,身穿青衫,頭戴方巾,很樸素,很平凡。但即使衣着簡樸,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頭腦富足,也會流露出雅而不俗的氣質。

故事中那些自大的文人又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瞧不起別人,更不能因為懂得一點就面露驕色,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應該做的是虛心求教,這樣才會不斷進步。

歷史人物故事15

《三國演義》這部書是我國古代經典作品之一。我非常喜歡它,因此我不厭其煩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這部書塑造了許多的著名人物,有曹操、劉備、張飛、關羽……,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蜀國軍師——諸葛亮。諸葛亮風度儒雅,知識淵博,神機妙算,忠心耿耿,為了蜀國的興旺發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讓人敬佩!諸葛亮是一代軍事家。他善解人意,知道司馬懿處事多疑,就使空城計使魏兵不戰自退;他曉天文,知道羌兵出征會有大雪,就乘大雪做了埋伏讓羌兵大敗;他懂地理,幾乎讓曹操命喪華容道;他識人才,推薦龐統、姜維、馬超等人,為蜀國立下了豐功偉績。諸葛亮還是一個發明家。他設計的諸葛弩,一次能連發十支箭;他造的木牛流馬,運糧方便,切不用餵食,節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為出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諸葛亮是忠貞誠信的代表。他衷心輔佐阿斗,日理萬機,不辭勞苦;為完成統一大業,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可以説,如果沒有諸葛亮,也許就不會有蜀國。

諸葛亮,讓蜀國一度兵多糧足,國力強大,即便在自己臨死前,還用一招妙計嚇退司馬懿的進攻;諸葛亮,為了蜀國,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呀!我喜歡諸葛亮!喜歡他的才華橫溢,喜歡他的忠心耿耿,喜歡他的不懈奮鬥。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使我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