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統計》評課稿彙總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計》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統計》評課稿彙總15篇

《統計》評課稿1

二年級的《統計》是在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和方法,掌握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認識1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聽了朱老師的課,由充的感到朱老師的'基本功紮實以及對小朋友的心理特徵掌握透徹。

教學例1時,朱老師先用小朋友喜歡的小動物引入,引起小朋友們的興趣,請小朋友統計各有多少小動物。在小朋友遇到困難時,讓小朋友們先説一説: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小朋友自己想出了可以小組合作,每人記一種小動物。讓小朋友們自己提出要小組合作,體會小組合作的好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導作用。然後朱老師再引導小朋友看例1的統計圖,朱老師在這個環節分析得特別仔細,事物的名稱、數據的範圍、單位名稱等一一向小朋友們明確、示範、強調。最後朱老師再説明:有時由於數據較大,在畫統計圖時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個或者更大的數。然後讓小朋友把統計的數據在統計圖中塗上色表示出來,並回答一些問題。這些都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小朋友輕易地就學會了。

一點建議:

1、在複習部分應該重點強調的“正”字收集法上課時漏悼了,這是本節課的最大失誤,這個環節是“統計”數據的基礎,應該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要掌握,這是數據準確的基礎。

2、整節課小朋友合作交流太少,多是朱老師引導小朋友説。交流是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都願意把自己知道的與別人一起分享。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朱老師應多設計讓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時,既要求小朋友積極參與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又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通過比較得到最佳方案。

《統計》評課稿2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複式統計表》,聽後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複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複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於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於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複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數據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複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複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關係,瞭解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複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裏無法比較數據,巧妙的引出了複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複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複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數據,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統計》評課稿3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導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數據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數據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説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數據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統計》評課稿4

聽了霍老師這節《統計複習課》,覺得這節課雖然是複習課,沒有新授課讓學生覺得有新鮮感,無疑對老師來説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霍老師能夠針對低年級的年齡特點,把複習課設計到比較有趣味性,整節課都是圍繞一個邊玩邊學習的主題來鞏固所學內容,讓學生愛學、樂學。

這節課的開始霍老師先把整個單元的內容以談話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一目明瞭,心中有數。進而圍繞去小朋友愛看的喜羊羊的“羊村”遊玩,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老師先帶小朋友到羊村的食堂,一句“你們看它們喜歡吃什麼蔬菜?”,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統計的思想意識,這時老師提倡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完成統計表,這樣既讓學生有獨自探究的空間,又能在小組同伴的相互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想法,能夠使思維更加開闊,展現自己個性特色,獲得新的發展。在這過程中,老師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根據統計表發現問題。進而老師又帶學生進入“射擊比賽”場地,考察羊羊選手的視力問題,這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現實性,霍老師很細心地分析了統計表,讓學生對於視力範圍有了更深的瞭解,方便理解填寫表中內容。對於這個表的填寫,老師很注重填寫答案的來源,通過計算來指導學生列式解答,關於問題的回答,老師把統計的結果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低於正常視力的同學你想説什麼?”幫助視力有問題的學生找到視力下降的原因,從而增強保護視力的自覺性。帶學生來到羊羊“圖書角”,進一步體會條形統計圖的直觀和便於比較的特點,同時注重引導對數據分析情況,引導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最後選用了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看電視的統計,雖然課堂時間不夠,但老師安排讓學生獨立完成,更能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

這節課也有一點存在要探討的地方,這節課老師的設計思路師以遊玩羊村為主線,但遊玩的每個站點之間的過度不夠自然,站點的次序有點亂的感覺,可能課堂時間的關係,整個遊玩的過程有頭無尾,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複習課以遊玩的一個主題來進行,是一個很好借鑑方式。總體來説,這時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統計》評課稿5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陸娟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三年級的《統計——平均數》這一課。陸老師這節課,層次清晰,學習素材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好地體現了教者對新課程下新課堂的追求。課堂中,教者不僅讓學生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導,思想的啟迪,文化的浸潤。

因為時間關係,我想從兩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解讀——

一、作為統計學意義的平均數教學

平均數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多年以前,“平均數”的教學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數=總數÷總份數”這樣的算法模型為教學主線,作為一種類型的應用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漸瞭解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當下,新教材中卻是把平均數作為統計教學的一部分,與中位數,眾數,一起都作為分析一組數據的一個統計量。

在今天的課上,我們看到陸娟老師正是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為主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價值。

記得上海教育學院的曹培英老師曾呼籲:讓平均數恢復統計的本來面目。他指出,現在的平均數教學有一個問題:學平均數時沒有統計圖,讀圖分析數據時,想不到平均數。如何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呢?

陸娟老師這一點意識非常強,她在引入平均數時,讓學生去讀圖:從這兩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些什麼?學生説到,最多的套幾個,最少的套幾個,誰和誰一樣多,這都是在進行數據的分析,進而提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從統計學的意義來引出平均數。

“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又將一個生活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數”來評判的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這一問題的拋出既是學生感興趣的,又在學生中產生了爭議,是一種認知衝突情境:人數相等時可以比總數,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這就迫使學生主動尋求新的平衡,激發探究的慾望,促進認知的發展。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在調整認識問題角度,形成思維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套圈比賽的情境意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當比總數不公平時需要比平均數,簡單的'遊戲藴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數的產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數的特徵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意義

理解平均數有三個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統計理解。對於統計教學,概念理解和統計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正是教材調整的意圖所在。陸娟老師在今天的課上也非常注重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具體體現在:

(1)平均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礎,同時,又會給學生學習平均數帶來負干擾,因為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並不一樣。課上,陸老師演示那條代表平均數的紅線,追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7個,正是此意:平均數並不是將所有的數據都變得相等了。“對平均數6,你是怎樣理解的?”孩子們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數是一組數據上下波動的平衡點。

(2)通過算幾組數的平均數,比較觀察後,體驗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並不能反映出某種特殊情況。如,課上身高140釐米以下兒童半價的問題,河水平均水深的問題,在生活問題中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價值,也是再次滲透其虛擬性特徵。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聽課過程中,當陸老師出示那幾組數求平均數時,我就在想,如果在原來的一組數中,增加一個數,或減少一個數,或改變一個數,讓學生再去算平均數,該多好呢。學生在計算後會發現,其中的一個數變了,平均數都會變,這是平均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級教學中位數,眾數時我們就會知道,正是因為平均數的敏感,易受極端值的影響,所以把中位數、眾數作為平均數的補充,都作為刻畫一組數據集中情況的統計量。當然,平均數仍然是最重要的統計量。

第二個,在引出平均數之前的遊戲操作,其實是求平均數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義之後,更合適呢?

另外,在體驗平均數的意義上,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利用節約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首先提出我國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引發學生思考,然後出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情況,28000億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後出示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光看總量不能説明問題,還要看人均水資源,從而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6

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黃海路國小參加“統計與概率”教學的專題活動。學習了兩位教師執教的課,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王豔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關注學生;要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鼓勵的評價。王老師這節課就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些。整節課王老師始終面帶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於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學生,王老師總是耐心的引導、點撥,讓學生不緊張,給學生重新思考問題的信心。這是我以後教學中該注意的地方。

二、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引導到位。

整節課,王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學思路。課堂中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並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課的開始有張麗華用畫“正”的方法統計的班級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同時建立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慾望,在點撥中學習新知。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統計表的學習。這為下面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作下很好地鋪墊,教師對這部分教學更敢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知識。教師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主體地位。

三、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王老師設計的鞏固練習是讓學生分組收集本班喜歡電視節目的人數,並及時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決問題。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對新知的鞏固,又試圖讓學生明確收集、整理數據的目的是回答問題,瞭解統計的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同時也告訴學生生活和數學是密切聯繫的,要善於把所學知識用到身邊的實際生活中去。

一節真課、好課總是會有不足的,建議:王老師對小組分工的環節安排在課前,分工時要到位,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為課堂上節省時間。

《統計》評課稿7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的《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聽了彭海軍老師的課,我有以下幾個體會。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教科書所給的材料,創設了一個小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是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一年級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由此可見,興趣還真是學生樂學的法寶!

其次,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國小課堂上的一大“亮點”,但很多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較多,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

第三,整堂課,彭老師都以低年級孩子能接受並喜歡的面貌出現在他們面前: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統計》評課稿8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二年級國小數學評課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二年級國小數學評課稿1 《秒的認識》是一節生活知識課,朱老師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目標明確,設計的教學信息豐富多彩。如:錄像、遊戲、體驗活動等等,課堂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教學效果不錯。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特色:

這節課的設計,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利用課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場景,運動場上的時間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也實踐了“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數學理念。其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比如,讓學生體驗一分鐘可以做些什麼事,孩子們可以寫字,可以做口算題,可以讀文章,還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事情進行體驗,效果挺好。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教育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將學數學與用數學有機聯繫起來。如在遊戲環節中,讓學生估測每個活動所需要的時間,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約多少時間……這些活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教師十分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交流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二年級國小數學評課稿2上週聽了兩節二年級數學組的一課二上《7的乘法口訣》,感觸頗深。陳老師上課老練,課堂駕馭靈活自由,課堂激情澎湃,還有那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細膩的課堂設計,無不讓我受益匪淺;汪老師雖是一個美術專業的老師,竟也能把數學課上的這麼成功,課堂雖然平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口訣已熟練掌握、並且靈活記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兩節課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課。下面主要圍繞第一節,談談我的聽課感受。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本課的教學,讓我看出了師生之間通過一年多的相處,默契已達到一定程度。如例題中一共有7個問題,當前兩個問題“擺1只、2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解決後,第三個問題“擺3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開始,教師只要説“請問”兩字,馬上有同學知道教師將要説什麼問題,有一半同學能把教師心裏的問題全部説出來了。編口訣的過程中,反覆有學生説:“應該把小數放在前面。”再如:當7的所有口訣全部編完,教師剛出示課題後,馬上有同學爭先恐後的發言:“老師,我有發現。”教師連過渡語言都不需要,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研究並識記口訣。

本課中,學習口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在這之前,如何識記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本課通過讀口訣,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共體現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老師是怎麼讀的,一會兒我請大本領的小朋友來領讀。”這一次是算式和口訣一起讀,小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領讀,這句話,能讓全班同學集中注意力聽,又教會了學生讀口訣的技巧。第二層次:“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這一次,只讀口訣。”這一次是隻讀口訣。第三層次:“考考你,你能背出來嗎?”當小朋友背不出來時,其餘同學可以提醒他方法,這一層次,其實是對幾句特別難記口訣的再次理解。然後會背的同學起立,閉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體同學積極背誦。第四層次:“那一句不會背,我們讀的過程中再來記一記。”全班齊讀,此時,大部分同學已能背出,這是對後進生的兼顧。

這節課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你的聲音真大聲,和老師一樣大。”“感謝你,你把小數放在前面。”“我特別喜歡某某的回答,説得特別好,用到了兩個乘數。”“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經在開始背口訣了,真好。”等等言語,充滿濃濃的讚美和關愛,難怪學生會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統計》評課稿9

賈老師做課的內容是一年級第一單元“前後”,“前後”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多的確定物體位置的概念,只是學生是憑藉着經驗進行判斷,而不是進行着理性地思考。因此,學生的生活經驗已為學生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學好本課的重點則是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轉化為較為規範的數學知識。

賈老師這節課,其教態自然,語言親切,準備充分,新課程理念領會深刻,把握新教材的能力較強,教學方法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縱觀這節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活動情境的創設者、活動過程的組織者、活動深入的引領者、活動資源的開發者、學生情感的喚醒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也充分發揮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通過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參與、體驗、表達描述,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前後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獨到,情景活動精彩不斷,比較符合我們的教研主題,我認為她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有: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從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故事引入,不但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讓學生初步理解兩個小動物之間的前後位置關係,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通過觀察兩個小動物所處的位置,讓學生認識“前後”的順序,並引導學生初步學習用數學語言去描述。同時,也讓學生從烏龜和小兔的賽跑過程中,體會到“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我們要有毅力、有恆心”、“做事不能驕傲”等話的真正含義,滲透了思想教育。

(二)創設情境,探究學習

新課伊始,賈老師首先為學生創設了“乘車”這一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乘車主題圖,發現數學信息,説説你發現了什麼,再讓學生和同桌試着説説這些人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後面,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到位置與順序,所以在學生彙報時賈娟老師注重規範學生的語言,必要時都讓學生跟説幾遍。另外,還注重了前後位置的相對性的滲透,賈老師巧妙的拋出:老師有一個問題,你能幫幫我嗎?問題是:阿姨在老奶奶的後面,在老爺爺的前面。都是阿姨,怎麼一會在前面,一會在後面呢?這個環節的設置是賈老師及時抓住了學生“向師性”的心理,因為幫老師的忙,那是學生最感到榮幸的事了。隨之在學生積極的思考中,學生理性的體會到比較對象的變化,其相對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認識到“前後”位置的相對性。賈老師還從學生乘車時“先上後下”適時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文明乘車的思想教育,做到了德智結合,提升了本課的內涵。

(三)創設情境,逐層練習

練習是鞏固新知的途徑,同時,通過練習,也使教師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為此賈老師設計了五個情景練習題。首先讓學生説自己在教室裏的位置,這樣促使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實際情境中物體的“前後“關係。接下來學生玩“乘車”遊戲,這個練習的設計是藉助兒童喜愛遊戲的心理特點,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急於走進老師所描述的情境中,深化本課的知識點。之後巧妙地進入休息環節,兒歌包含“前後”知識,學生很自然的鞏固了新知,這是賈老師睿智的選擇。而後的排隊買票情景、卡丁車比賽情景都讓學生學習用“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後創設問題情境“猜一猜,淘氣在哪裏?教師先讓學生確定淘氣的位置,再根據他前面有5人,後面有4人,突破了“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絕不能落下淘氣”這一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課所學“前後”學以致用的最好體現,符合數學的應用價值理念。

總之,賈老師本着讓學生在情境的引領下,快樂、積極地學習這一觀點,由淺入深地逐層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前後的位置。

我認為本課一個不足之處在於,在排隊買票情景、卡丁車比賽情景中,如果老師讓學生先説出那裏是最前面、那是最後面,在理解上就能照顧所有學生,可能效果會更加明顯一些;教師的激情欠缺、不高漲。

整堂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作為切入點,創設有效情境,把情境活動貫穿始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學習了知識,享受了學習帶來的快樂。但搞好低年級“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條路還很長,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摸索、探究。

《統計》評課稿10

統計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學生所熟悉的材料,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級的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側重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對操作程序進行指導,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組織活動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有聲有色。

整節課,彭老師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學生課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點商洽:如何合理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題還需作一些探究。

《統計》評課稿11

集團層面推進現代課堂研究實踐已開展一個月,各學科任課教師都很快融入到了課堂改革的風潮。3月20日,集團數學組進行組內的第一次任務型課堂教學展示教研活動。活動中聽了孫彩萍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課堂上孫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退居幕後,創設情境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在一種開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感受、體驗、發現和探索新知。35分鐘的課堂緊緊圍繞三個隨堂任務的實施,師生共同演繹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數學課。

一、相比以前的課堂,孫彩萍老師的課堂展示,讓我看到了這樣三個變化:

(1)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孫老師的《折線統計圖》這一課,她設置的教學目標是通過3次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識建構,這比老師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效果要好很多,課堂上學生求知慾變強了,可以説孫老師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學生對學習更加主動了,從“要我學”轉變成了“我要學”。

(2)第二個改變是課堂評價形式變得多樣化了:孫老師的35分鐘的課堂展示,完成了小組互評、成員互評、師生互評三種評價形式:通過給表現優秀、積極的小組發送小花實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小組彙報展示,其他小組補充回答等,實現了小組間的互評;在探究折線圖和條形圖特點這環節時,課堂上學生間互評進行地非常好,學生間精彩的互評順利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這些多元化的課堂評價形式有效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3)師生關係發生了改變:課堂上,孫老師一直都扮演着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師生間關係不再是臨高臨下惟命是從的`那種。孫老師課堂用語“哦,原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等肯定和詢問的語氣,體現了師生間平等的關係。《折線統計圖》這節課中,孫老師通過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任務單、隨堂學習任務單圍繞統計最近每天的氣温,給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教學目標和課堂實施效果來看,我覺得她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大優點,值得我學習和揣摩: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正確把握學生認知能力與教材內容要求的關係

折線統計圖對四年級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前面已經學過統計表,條形統計圖,而在平時生活中對摺線統計圖也有着朦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務設計上,孫老師設計了讓學生統計了近一週的日氣温,由統計表引出所學的折線統計圖,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素材,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孫老師在隨堂任務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統計數據來源於生活。從讓學生統計日氣温、分析氣温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

總之,我覺得孫老師的基於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實施過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還是挺完美的;從教學設計上來看,隨堂任務內容設計源於日常生活、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小組合作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高。隨堂任務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上有層次性,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構和理解;在我看來,雖然集團推行任務型課堂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孫老師近乎完美的設計和演繹,讓我看到原來學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統計》評課稿12

一、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習有趣。

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於現實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動物運動會説起,因為服務的需要,小熊廚師長和小鹿引領員,需要對同一羣運動員作不同類別的統計;然後還是緊緊圍繞這個比賽場,產生了分類統計天氣、遮陽帽、獎牌等以完成數學思考為目的的生活情境。整個情境串自然合理,沒有讓人感覺為情境而情境,為生活化而生活化。同時,這個情境串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宋老師的語言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好像他們真的身處數學童話王國之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教學氣氛良好,情感激趣的效果不錯。往深裏説,這組情境串又都傳遞着一個共同的隱性信息,即分類進行統計確實是因為不同的需要而產生的,要善於選擇符合需要的分類標準。

二、根植已有經驗,讓學習有根。

已有經驗,在這堂課中可以理解為兩類:

一是已有的生活經驗。像課始,小熊廚師長要知道每種套餐各應該準備幾份,就要知道什麼?就是基於他們對動物相關生活習性的瞭解;再如後來統計好天氣後問“根據這些信息,你估計比賽是在什麼季節舉行的?你是根據什麼信息推測的?”“你對比賽安排和服務工作,有什麼建議嗎?”自主展開數學思考,產生統計的需要或對統計出來的信息進行合乎情理的分析,這些都是有賴於老師提出的數學問題根植於學生的已有經驗,於是,學生不會茫然不答,而是積極互動。

二是已有的知識或學習經驗。

本節課是為了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收集、加工信息,進一步組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根據存在於同一事件裏的不同問題,選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和計數方法,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目的,提高開展統計活動的能力,體會統計活動是為了解決問題。有序的收集數據的方法,根據數據做適當的分析,事物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從表格中能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都是學生已經儲備的知識,老師切入得很好,新知與舊知銜接自然,通常是用一句話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而這些,都是能順利開展今天分類統計的前提。

三、豐富探究層次,讓學習有味。

探究,是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活動。但探究活動必須是有層次有張力的。宋老師的這節課上,較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感受不同標準分類處理數據,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不是為了不同分類而不同分類,此為初步感受;為了看得更清楚,請來表格朋友來幫忙讓學生參與了兩張統計表的形成過程,組織學生觀察統計表,讓他們瞭解表格的內容和填法,並明白每一項數據的實際意義,同時也體會表格是根據問題設計的。此為深化感受。練一練的第一題,統計天氣情況,老師是出示好表格讓學生根據不同標準進行統計、填表,目的在於讓學生經歷根據標準去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這是模仿式體驗,帽子練習從分類標準的制定,表格名稱的填寫,再到根據各自的分類標準去收集整理,並對自己的統計情況加以分析,這是一個完整的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再到後面的獎牌等,形式由獨立到合作,探究層次漸豐漸滿,指向性也變深變寬。但是,又不是肆意拔高,而是契合他們本節課的思維發展坡度。當學生經歷這樣的活動時,他們就不可能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模仿者,而是統計活動的創造者、發現者和使用者。這樣的教學藴含着豐富的數學思考、浸透着理性的數學思維,同時提供給學生通過自己的眼和手去認識世界的機會,及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又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是有味的,既有濃濃的數學味道,又滲透着暖暖的`情感温度。

對這節課的思考:

從宋老師的一句話説起:在帽子練習中,請你選擇一種最喜歡的標準分類統計。雖然本節課的目標:只要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但是,就像是前面説的安排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規則是根據生活實際的需要,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產生的。而這也正是今天的分類統計高於一年級的分類的一個重要原因,直指統計的本質價值,統計不是為了分類,而分類是為了讓統計結果符合現實的需要。所以,只是喜歡哪種,就選擇哪種標準似乎不妥。是不是可以換個問法:你想了解帽子的什麼信息,請選擇一個合適的標準進行統計,然後看看能否回答你的問題。

《統計》評課稿13

王老師的這節《統計複習》課,生動自然。王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首先,她讓學生自己翻開考試説明,看會考的各級要求與目標。直截了當。從考試説明的要求與知識框架來引出統計複習的知識點,依次複習了樣本、總體、個體、樣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個統計量的運用。

總體上,課堂很活躍,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實際,值得我學習!既有教學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又有教育激勵的意義。起初讓學生小組發言,以開火車的形式,説出自己的體育長跑得分,銜接自然。這讓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簡單的知識點整理中,通過習題,學生大膽發言,清晰統計中抽樣調查的'四個相關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特點以及應用。從5-6個小練習中依次展示了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還有方差、標準差等離散量。其中還涉及了原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遺憾的是,如果能夠做些改編與變式,應該更有意義。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題。個人想法:換成糾錯改錯題,考察方差反應的整齊度、穩定度、波動情況。

《統計》評課稿14

徐老師設計的思路是研究要去旅遊要考慮哪些因素,並圍繞這些因素收集的數據藉助Excel圖表工具分析,從而選擇旅遊的城市。

首先,通過圖表與表格兩種表達數據方式的呈現,得出圖表可以將數據更加直觀呈現出來的優勢,引入本課。

其次,通過對去旅遊要考慮的因素的有關數據用合適的圖表的方式分析,得出結論。第一,分析三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的數據,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根據數據創建空氣質量報告表。通過對生成的圖表來分析圖表的組成及圖表與數據源的關係,並通過對研究問題的分析如要研究哪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趨勢比較穩定用什麼類型的圖表合適,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二:修改空氣質量報告圖表的類型,並對圖表分析後得出從空氣質量考慮會選擇的旅遊城市。第二,分析去過三個城市滿意人數的比重的數據,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三:根據數據創建三個城市滿意度的餅圖,並對圖表分析後得出從滿意度考慮會選擇的旅遊城市。第三,分析去三個城市旅遊的費用高低、出行方式的比例、去紹興旅遊人數的趨勢的數據,要求學生想一想:根據數據及問題創建合適的圖表。

最後,課堂小結:

①繪製圖表的意義

②繪製圖表的.關鍵

③用數據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鄔老師設計的思路是以分析寧波空氣質量為任務,要求學生根據空氣指數記錄表創建合適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情況。

首先,觀看有關《霧霾》的視頻,與學生交流空氣質量的問題。出示《寧波市20xx至20xx年空氣質量記錄表》引導學生髮現:以表格方式呈現數據,不能清晰地看出寧波近幾年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從而引入新課的任務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形象的圖表。

其次,教師帶領學生認識部分圖表,並分析其應用範圍。要求學生完成:創建空氣質量“優”、“良”、“污染”的圖表,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①創建的圖表是空表,原因是沒有選擇數據源②兩張圖表比較發現圖例項不一樣,原因是沒有選擇合適的數據源,即實現不連續的數據區域的選擇。③兩張圖表比較發現沒有標題的圖表內容不清晰,要求在圖表中添加標題④根據空氣質量“優”、“良”、“污染”情況,設置合適的圖表背景顏色。根據自己創建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

最後,課堂小結指出圖表的意義。

《統計》評課稿15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於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麼作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麼為重點?選擇怎麼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複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並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説一説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於比較兩組數據,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複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後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衝突時,深刻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採用徒手繪製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複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繫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並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複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