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語文評課稿【優秀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5.15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評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評課稿【優秀15篇】

語文評課稿1

本節課是一節現代文的閲讀教學課,閲讀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頭戲。建構高效的語文課堂,落實語文技能訓練,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這既是數代語文工作者的美好願望,也是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本節課圍繞這一目標,進行了紮實的探索,稱得上是一節成功的閲讀教學課。其成功之處在於:

一、注重了“雙基”訓練與“三維”發展的統一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如果僅僅依靠課堂45分鐘,他們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如果教師能交給學生一些語文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就能依靠這些“過程和方法”指導自己的語文學習;而“過程與方法”的獲得不構建在一定量的“知識與能力”的訓練上,也只能是毫無基礎的空中樓閣。因此,實施語文新課標,教師並不需要回避“雙基”訓練。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説: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不僅是我們評價一堂優質課的重要原則,更是我們日常教學所應該認真執行的標準。

在《春酒》的課堂教學中,張老師一開始就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朗讀方法,注意課後註釋以及老師多媒體上出示的字詞,並且強調這都是一些比較容易讀錯的或很常用的字詞,掌握了這些字詞,對理解課文很有好處。現在的語文課堂特別是優質課競賽,很少看見有人教生字詞了,認為一教字詞,就是老傳統,就是落伍。這實在是語文教學的悲哀啊!張老師不僅做了,還注重了落實。接着,在品讀語言、賞析課文的過程中,緊緊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品味它們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讀、賞析完之後,張老師還作出瞭如下歸納:《春酒》之所以如此動人,是因為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下列寫作方法:

1、精選動詞,反覆推敲。

2、善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3、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

4、選用符合人物年齡,身份的語言。

5、化抽象的思念之情為具體的事物形象。

這不僅是交給學生解讀這類文章的一把鑰匙,也是傳授給他們寫作此類文章的一個祕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當堂練習,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形成了技能。

從《春酒》實錄來看,張老師認真落實了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並將“雙基”訓練與“三維”發展和諧統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了文本研習與拓展延伸的統一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新的理念要求語文老師要用教材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閲讀本身就是“你中發現我”的過程。也是“我思”的過程。這一切都離不開文本這個載體,而一味地標新立異遊離於文本之外,是悖離語文教學初衷的。

在本節課中,張老師從粗讀課文,理清大意,到品讀語言,賞析課文,始終扣住文本。通過朗讀技能的反覆訓練,不斷感悟、體驗作品的情感;通過研析優美的語句,不斷挖掘、品味情感的內涵。同時,教者也適當地做了拓展延伸,將琦君的《春酒》與余光中的《鄉愁》進行比較閲讀,旨在突出同一主題、同一年齡層次的`作者,但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選擇的角度不同,因而語言的表達效果迥然不同。一個活潑、歡快,一個深沉、凝重。但它們在表達方法上卻有許多相同之處,從而水到渠成地歸納出這類文章的寫作方法。這樣,就使文本研習與拓展延伸融為一體了。

語文閲讀教學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更不能用浮躁的語文教學造就一批膚淺的學生。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品質,讓他們能靜下心來讀文本,只有閲讀好文本才可能讓學生通過與文字親近的過程獲得新知,陶冶情趣,發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遊離文本的“拓展遷移”,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真正有效的拓展遷移訓練必須建立在充分研習文本的堅實的基礎之上,以文本為核心進行有機的拓展。

三、注重了共性凸現與個性張揚的統一

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不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我們認為,語文的科學性,指的是學科目標的標準化和現代化,學科內容的規範化和體系化,教學程序的秩序化和模式化。而藝術性,則是指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實行的最優化教學手段,即教學的技巧性、創造性。我們覺得,這個科學性強調的是教學上的共性,沒有科學性,教學便沒有具體的目標,沒有統一的要求,質量便得不到保證。而這個藝術性,強調的則是教學上的個性、創造性,沒有個性、創造性,便不存在藝術性。縱觀那些有成就的語文教育專家,哪一個不是充滿着藝術修養的?哪一個成功的教例不是顯示出其獨特的個人風格的?

張老師的這節課,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內容的講析,還是從教學程序的安排、教學步驟的實施,都充滿了共性。但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技巧上,則更多的是充滿了個性。且不説課堂氣氛的有張有弛,也不説師生配合的入情入境,單是教師個人的教學語言,就充滿極大的魅力。你聽教學這篇課文的導言:“一曲望鄉,一段思戀。思鄉是一個永遠也説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因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思鄉是每一個遊子共同的心願,有親人的地方才是家鄉。漂泊在外幾十年的遊子們,鄉愁永遠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它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愁思,它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悵惘,它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眷戀,它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情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出生於浙江永嘉的琦君在美國回憶起她兒時品嚐過的春酒,又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呢?”隨着這樣的導言,學生情趣油然而生,便帶着強烈的求知慾閲讀課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再看中間過渡、講析、點撥的語言:“台灣詩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經歷,都是年輕時離開大陸去了台灣,都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啊!一首《鄉愁》充分道出了詩人對故鄉對祖國的深切懷念。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鄉愁》。”説到這裏,只見同學們一個個全神貫注,仔細聆聽着《鄉愁》的配樂範讀。“光説不練可不行,咱們把我們剛剛學到的一點本領拿出來展示展示。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背上行囊去遠方尋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時,我們會發現清清的小河曾盪漾着兒時的夢;綠綠的山上,我們曾把夢想和風箏一起送上藍天;在我們記憶深處,燦爛的紫薇開成一處絕美的風景;或許我們也會發現家鄉的臘肉真是人間無上的美味。不如趁着現在,我們好好地把故鄉來品嚐,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眼來感受故鄉的味道吧。”話音未落,情緒高漲的同學們早已展紙握筆,開始寫作了。最後,張老師説:“‘好書不厭百回讀’,回顧這節課,我們不僅品味了甘醇的春酒,還獲得了閲讀的方法,知道了寫作的竅門,真是受益匪淺啊!今天的課也是我一生中的珍寶,我會好好在心中珍藏它,我也希望今天的這節課能成為同學們兒時最美好的記憶!”課雖然結束了,但情卻並未盡,意也猶未已,給學生留下了回憶和想象的藝術空間。

由此可見,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教學上要“運其才智,相機誘導,體悟傳神,發展個性”。要有個性化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師的語言除了應該有一般教師的生動、準確、活潑的特點以外,還應該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或者詞采豐美,富於感情;或者自然流暢,幽默生動;或者妙語連珠,意藴深刻、耐人尋味;或者自然親切、啟人思維。藉助個性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完成語言的享受。

當然,張老師的課也不是無懈可擊,缺點在於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操練還不足,真正的訓練要讓全班每個同學都動口動手,人人落實教學目標。其次,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絕不是一蹴而就,只是課堂上的訓練決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教師還應要求學生課外勤做訓練。我深信,張老師能在廣闊的語文天地裏進一步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課堂教學園地綻放更美更豔的鮮花!

語文評課稿2

《去年的樹》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故事情深意濃,帶着些許傷感色彩,讚美了高尚的、令人蕩氣迴腸的友情。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共有四次對話。第一次是鳥與大樹的對話,他們約定明年春天相見,小鳥再唱歌給大樹聽;後面三次對話是小鳥在尋找大樹的過程中分別與樹根、門先生和小姑娘之間的對話。孟老師執教的是第二課時,主要圍繞後面的三次對話展開教學,以朗讀對話為線索,幫助學生讀懂課文,讀懂文字背後藴藏的感情。總的來説,我覺得孟老師這堂課是很成功的,特別在教學設計和細節處理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一、主題明確,流程清晰。

同一篇文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堂課,一千個老師可能有一千種解讀,有一千種不同的上法。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讚頌鳥兒珍惜友情和信守誠諾的品質上,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情感主線。先讓同學們自讀自悟,再着重品讀小鳥的三次問話,體會小鳥尋找大樹急切的心情,教給學生朗讀方法,然後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採取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文章的三次對話。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層層深入,步步遞進,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鳥兒誠信。

二、讀中感悟,激發情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閲讀教學永恆的主題,“以讀為本”也是閲讀教學的基本理念。《去年的樹》這篇課文以對話為主,因此教學時應該以朗讀對話為線索,如何採用恰當的語氣讀是朗讀指導的重點。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加提示語讀、分角色讀等等,並將朗讀與默讀有機地結合起來,且對每一次的“讀”都有不同的要求,儘量讓學生在每一次的讀中都能有不同的收穫,不同的體驗。

例如:為幫助同學複習,再現去年小鳥和大樹分別的情景,孟老師讓一個同學邀請他的好朋友一起朗讀小鳥和大樹的對話,這種形式的朗讀很快就把大家帶進了文本中。

再例如:為了體會小鳥尋找大樹時一次比一次急切的心情,孟老師採用一種“填詞”的方法來指導朗讀。

①“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呀?”小鳥的問樹根。

②鳥兒落在工廠的大門上,她的問大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③鳥兒的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有的學生體會到了小鳥的着急,有的學生體會到了小鳥的驚訝,有的學生體會到了小鳥的失落、傷感,把這些詞語填寫進句子中,再帶着這種體會讀對話,就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三、聽説讀寫,全面培養。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聽説讀寫是密切結合而並存的,是相互依賴而起作用的。聽讀是基礎知識的傳授,説寫是基本技能的訓練,都是為了學生豐富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孟老師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學生聽、説、讀能力的培養,還把“寫”進行了有機結合,紮紮實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在回答問題時,老師告訴學生要把話説完整;在學生朗讀完畢以後,指導學生對朗讀進行評價;在體會課文藴含的道理時,安排學生進行寫話訓練,把想説的話寫下來。

四、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要落實以人為本,教師就要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孟老師在課堂上很好的落實了這一理念。課文中有小女孩回答小鳥的一段話:“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盞燈裏亮着。”一個孩子在朗讀時把“用光了”讀成“用完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孟老師馬上給他糾正過來,説明孟老師一直在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無論多麼完美的一堂課,總能找到一些不足和遺憾。就這堂課來講,我覺得孟老師在這兩方面有待改進:一是老師包辦代替太多。當老師提問以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總是搶過話題代替學生回答。這也許是自己太緊張了,總擔心孩子們的回答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導致的。二是對文本的挖掘還不夠深入。例如在學習小鳥尋找大樹的三次問話時,小鳥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老師僅僅只是引導學生在第一次問話中體會到“驚訝”,在第二次問話中體會到“着急”,在第三次問話中體會到“失落”的心情,這種感悟是很單一的。其實小鳥當時的心情應該是很複雜的,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這應該是期望、失望、擔心、着急、難過、悲傷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老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多方面去感悟,感受小鳥當時複雜的心情,對情感的體會就會更深入。

語文評課稿3

《我為你驕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內疚的心理和責任感伴隨了“我”一個星期。當“我”用自己攢了三個星期的送報紙的錢賠給老奶奶並附上道歉信時,在慈愛又善於教育後輩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錢,是孩子純真的情、悔過的心,是值得為孩子驕傲的美好品德——誠信。孩子的誠信讓老奶奶感動,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懷也值得我們稱讚。

本文是一個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來描寫的。先是扔石頭“很開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後是見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後是用自己積攢的錢賠償給老奶奶感到“一陣輕鬆”。教語文,也是教做人。教學時應該緊緊的抓住這個線索,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發現,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學習老奶奶寬宏博大的胸懷。同時還要以文為載體,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品析、積累、運用詞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綜觀時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注意了語文基礎性的把握。

語文新課程實施以來,由於過於誇大了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語文的基礎訓練,使語文教學變得浮躁、拖累、複雜,語文教學演變成了思想教育課、問題分析課、知識拓展課、實踐表演課。而惟獨不見文章的品讀,詞句的積累,句式的訓練。這樣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實質,“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別人的園”

天津師範大學高恆利教授在上海語文教學改革會議發表論文指出“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葉聖陶語文教學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語文是工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語文學科教學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語文的習慣。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在樂山教材培訓會議中指出: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裏、皮與毛、血與肉的關係。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裏”。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

恰切地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時璐莉執教的這節課,力求體現這樣的教學思想。譬如,開課伊始,從複習字詞入手,鞏固了生字,積累了詞語。低年級的閲讀教學,一定要把詞句的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是語文的基礎。過去閲讀教學,尤其是第二課時,往往忽視字詞的複習。我們知道孩子記憶生字快,忘得也快,記憶生字最好的方式是不斷的復現,所以我主張,每課都學習生字,每課都鞏固生字,每課都寫點生字,反覆的強化、記憶。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也緊扣語言的訓練展開教學活動的。比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態、心理、動作的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練習説話;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情感,練習朗讀;等等,都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訓練意識,注重了基礎性的把握。

二、教師先發揮了導學的作用,然後是以學定教,順學而教。

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學面貌發生很大變化,這個變化在教學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但由於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教學中也出現了自主異化為自流,合作學習變成自由活動的苗頭,這不是課改期望中的自主學習。課程標準強調,要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教”的方式決定“學”的方式。因此,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教師起着關鍵的導航、定向的作用。

這節課,執教者先是從文題中引發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整體讀書,概括要義。接着又提出一個整體性的能牽動全篇的有價值的問題——小男孩和老奶奶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呢?你從中發現了什麼?並且又提出了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讓學生帶着問題、方法、要求走進文本。這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導學功能,避免了學生盲目的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合作、交流以後,教師採取的策略是順學而教。例如,一個學生説:“我知道小男孩在玩時是怎麼做的?”,老師問:“你想讀一讀嗎?”學生説:“想讀。”學生讀後,教師再問:“讀得怎麼樣?”其他學生參與評價。一學生抓住“開心”這個詞來體會,教師就引導説:“那你就開心的讀一讀吧!”又如,學生讀課文時,發現有一句話表達了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老師順勢而導:“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從不自在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麼?”“你能帶着不自在的情感讀一讀嗎?”在這樣的學習反饋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是學生怎麼學的,教師就怎麼教。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合作、對話、交流。課堂教學既沒有失控於學生,又沒有教師的牽強附會。

三、注意多元的理解,實現文本價值。

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閲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只有放飛學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然而,個性的體驗,多元的解讀,不等於不尊重文本的價值。課改以來,我們發現,當學生憑着自己的經驗對問題產生異向的時候,老師再也不敢否定,反駁,而是一味的鼓勵、認可。正確的我們認可,難道錯誤的還要堅持嗎?語文教育的重要指標是培養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培養他們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還要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什麼樣的個性?應該是積極的健康的個性。“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母雷特”,但是,以教育為目的的閲讀,不同於自由式的閲讀。以教育為目的的閲讀,首先要考慮文本價值的實現,文本的價值是旗幟,是航帆,是路燈。那麼,我們又如何理解“閲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呢?我的想法是,儘量發揮學生的個性見解和創新的思想,然後在多元的.理解中,讓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通過研討、反思、辯論,達成理性的認識。當然不一定統一,只要他們説的有道理,我們就尊重他們。可能有人問:“什麼樣叫有道理?”這就在於教師智慧的把握。

這節課,教師注重了學生多元的理解。例如:老師問,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學生:不舒服、心裏不是滋味……。有如:你認為老奶奶是怎樣的人?學生:寬容、大量、善解人意……再如:當小男孩看到“我為你驕傲”的便條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高興、激動、內疚……

四、注意聯繫生活,利用移情讓學生產生體驗。

移情是情境教學重要的理論之一。當學生閲讀文本時,遠離學生的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實的情感,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產生聯想或幻想,或搜索生活中類似的事件,激發出情感,然後進行嫁接,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説明這個理論是有爭議的,我暫不拓展,只説有利的一面)。例如,一個學生理解“開心”一詞時説:“上學期,我們到大宮去上課很開心。”老師引導:‘是啊!老師也非常開心,那大家開心嗎?開心的同學讀一讀吧!“又如,當學生感受到老奶奶是個寬宏大量、慈祥的長輩,讓學生聯繫生活説説:“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這充分體現了語文即是生活,生活既是語文。

五、有了生成更精彩。

課堂教學是預設的,同時又是生成的。一節好課,其中一條重要的標誌是,看在預設的框架內,學生生成了那些問題,教師是如何處理的。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教案而是在用教案;好的教師不是注重預設程序而是注重生成的過程。如果能達到背棄教案而教,也能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那是最好的。

這節課,雖然沒有背棄教案而教,但教學過程中,確實生成了新的問題。例如,一個學生針對“小男孩將7美元賠償給老奶奶”提出:“7美元是多少人民幣?”這就是一個意外生成的問題,老師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來解答,把7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從而體驗到小男孩積攢的多麼不容易,也讓孩子充分得體會到小男孩的誠信。又如,教師設計了替老奶奶給學生寫一封信,學生感到非常的好奇,在學生的好奇中,教師公佈信的內容——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學生馬上生成了一種情感,想給老奶奶寫回信,另個學生説,寫信要把字寫好。老師順勢進行寫字指導。這個環節,老師是預設的,但學生的情感是生成的。

語文評課稿4

作為語文老師,對於略讀教學要求與精讀要求的不同,可以説是瞭如指掌,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老是不能完全把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區別開來,總是擔心學生某些地方掌握不牢,而面面俱到、精雕細琢;有時明明一課時能上完,由於這樣、那樣的想法而上了兩課時。這樣以來,既耽誤教學時間,又沒發揮略讀課文的教材作用。究其原因,在於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師指導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略讀課文教學特點與指導方法。教參也作了具體説明: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閲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獨立閲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在具體的詞句學習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即使這樣,如何實施,教師怎樣指導最有效,這都值得探究。

本學期,我們高段聚焦略讀課文教學進行研討,五年級的朱文雪老師上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一課。五年級組的三位老師一路參與磨課過程,也使我們對略讀課文教學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認識。

開課,朱老師沒有情節的渲染,沒有絢麗的自白,而是別出心裁、直截了當以“檢查預習,學習詞語,梳理文脈”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文章脈絡特點,首尾呼應等特點,並將學習重點聚焦在兩件小事上,同學們情緒高漲,產生學習這篇課文的強烈慾望。

朱老師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領悟大意,並以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內容,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麼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不加總結與反芻,讀到的東西就會成為過眼煙雲。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完全能夠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通過提煉表格內容中,我們得知學生自己讀懂課文了解大意。達到這一目的後,朱老師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根據學生的概括教會學生怎樣歸納要點(起因+經過+結果),從而學生學會了理清課文層次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歸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整堂課中,教師在指導上突出了三點:

一是:相信學生、訓練有素。課堂中,朱老師平時對學生已進行了閲讀方法訓練,老師也相信學生有能力自己解答疑問。我們知道略讀課上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閲讀的時機,把在精讀課上獲得的閲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所以老師佈置任務後,學生很老練地開始讀、找、劃、討論。老師給了學生10分鐘。學生有足夠的自讀交流時間。

二是指導有序、點撥精當。略讀課文教師要更加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讓學生閲讀個性發揮淋漓盡致。但有的老師就退讓一邊,一言不發,當一個旁觀者,任由學生天花亂墜,課堂似乎成了學生的天下,教學也似乎更加民主與開放,似乎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特色,以為這樣才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略讀課文更需要老師的引領。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朱老師做的.很好。發現語言規律,藉助一件事物寫出人物的不同心理變化。給足了學生自由思考、討論的時間,而且老師是一個參與者,融入學生的討論中,瞭解學生想法。學生彙報交流時,教師的作用就是指導學生有條理地彙報討論結果,在學生爭論處或者疑難處相機點撥。此時,教師只是引領者,給予學生鼓勵啟發,及時給學生搭搭橋,引引路,使學生順利通過這個坎。

三是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含義,領悟啟示。老師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把握本課的重點,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的閲讀。學生自讀討論對課文內容初略把握後,引入父親的話,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且積累背誦。再者引導學生關注兩件事情寫法上的不同(詳略結合),並習得心理寫法,力求一課一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時地通過評價梳理學生所獲的信息,滲透學習的方法,再通過感情朗讀進一步感悟句意。略讀課文在閲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閲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語文評課稿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也是魯迅先生的名篇。

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體會魯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也可以借鑑文章的寫法。所以海桃從導入就問學生平時的寫作題材有哪些,例如親情、友情。不過這裏好像不是很貼切,不如問學生有沒有寫過自己對童年的回憶,這樣過渡自然一些。

接下來,她採用抓題目的方式,讓學生從題目中讀出本文寫作的事情先後順序,空間順序等,提出本節課重點要讀的`“百草園”。

在第一段中,讓學生找出哪些詞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學生找到“樂園”,看出他對百草園的喜愛。除此還有找到“七八年”的,他離開故鄉那麼久,還能記得很清楚,看出作者的懷念。也有找到“相見”的,從人與人之間才用相見,看出作者把百草園當成人來寫,當成自己兒時的夥伴。這些詞語都找得很準備,而且分析也夠充分。

下一個問題是本節課的主問題“為什麼説百草園是作者兒時的樂園呢?”學生自由讀2—8段,找一處做批註,並説明理由。學生找到了雪地捕鳥,此處重點分析了一系列動詞,尤其是老師強調他的樂趣在於過程這一點很好。而且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已經45歲了,還能記得如此清晰,如果沒有樂趣,應該不會如此難忘。

接下來更重點分析了精彩段落第二段。

從教學環節來看,過程很清晰,過渡流暢,突出了重點。教學目標也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不過我有一個思考,這樣的教學設計有一些主題先行,如上次聽過的《我的第一本書》類似,先提煉出“幽默、温暖”,然後去文章裏找證據。這樣的設計固然不錯,但學生的興趣就少了一點。

如果這樣設計也許會更好一些:從百草園直接問學生,魯迅的百草園是怎樣的?結合文章內容來説説。通過哪些手法表現出來的?(記敍、描寫、抒情)

一篇散文這些手法是有必要滲透給學生的。然後向學生展示現實中的百草園其實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菜園子,沒有任何特色。為什麼在魯迅卻寫得如此生動有趣?此處交代了寫作背景。這樣帶着懸念,學生的興趣應該會更濃一些,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作者筆下的物其實是內心感情的投射。

語文評課稿6

聽了李老師的課,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李老師特別注重學生詞語的積累,説話練習,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可這些恰恰是低年級長期以來的教學重點。整堂課環節緊湊、條理分明,適當的拓展讓學生知道了保護海洋環境,開發有利資源,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從而凸顯出情感態度價值觀。唯一遺憾的也是沒有寫字部分

趙老師的這節課由聽大海的`聲音入手,引出大海的畫面,再説説看到的大海樣子,由聽——看——説多種感官結合教學,符合低年級教學的特點。識字教學中,老師先示範,強調重點筆畫,學生描紅再仿寫,並強調了寫字的姿勢。可以説整節課是一種階梯教學,是在一種輕鬆、愉悦的氣氛中完成的。

劉老師做事幹脆利落、雷厲風行。課如其人,從上課伊始揮灑自如的書寫,就讓我歎為觀止,這説明劉老師有着紮實的語文基本功。細緻全面的拼音複習,讓學生重温拼音的重點,不過這一環節有些繁重,佔用的時間較多,以致後面拖延了時間。如果課堂上放慢腳步,多給學生一些讀和説的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氣氛可能更加濃厚。

語文評課稿7

我聽了葉扶芳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橋》是五下語文第四單元的內容,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較為常見的,這為課堂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這一課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悟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情景創設,感受山洪可怕

課一開始,葉老師就播放《山洪暴發》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衝擊,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

2、感悟形象,學習寫作手法

在分析老漢臨危不懼的形象時,葉老師給出了兩段話(一段是課文中老漢説的`話,一段是教師自己擴充的老漢的話),讓學生比較哪一句好?讓學生學會體會到“人物的語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還有後面葉老師也提及到“‘老漢與小夥子是父子’放在最後是為了設置懸念”,這樣就涉及到了寫作的部分,很好。

3、以讀促悟,感悟人物高大

閲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麼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麼會有如此高大的一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葉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閲讀課中書聲琅琅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的時候更明確些,那效果可能會更好。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以下的幾個觀點,很不成熟,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老師們共同商榷。

1、課前的走動會不會過於頻繁呢?

上課伊始,老師就在台前拿着話筒頻繁的來回,這個學生好了坐下,老師又跑到那邊的學生那把話筒遞過去,這樣的走動會不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覺為什麼老有個身影在前面不停的晃動呢?

2、“父子”關係的引導會不會過於混雜了?“父子”關係應該是最能體現老漢大功無私的形象,但葉老師在這層神祕面紗的揭開上面,並沒有起到文章設置懸念而產生恍然大悟的那種感覺,並不是學生層層感知出來的,而是老師在教學中講出來的,這樣子的做法會不會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一些磨損作用呢?

3、在體現黨員身份的邏輯上會不會有點牽強了?課文當中沒有明顯提及到老汗是黨員,但只要我們明眼人抓住課文當中出現的他是村裏的“黨支部書記”這幾個詞語就能知道他本身就是個黨員,但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這樣的一種角色是不是應該涉及到呢?要不我們從哪知道他是真正的黨員呢?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語文評課稿8

《小白兔和小灰兔》這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小灰兔和小白兔都是好孩子,他們都能主動幫老山羊收白菜。可是,面對老山羊的答謝,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吃完了又去要;小白兔不要白菜要菜子,自己種白菜,收了很多白菜,還給老山羊送去一擔。原來,小白兔懂得勞動的意義──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課文巧妙地寓熱愛勞動的教育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現我將對劉老師在一(1)班所上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課談點粗淺看法:

首先,上課伊始,塗老師以介紹小夥伴的形式導入課文,出示兩張色彩鮮豔、生動活潑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圖片,並講起了《小白兔與小灰兔的故事》,同時隨機講小白兔的頭像板貼到了黑板上,此環節激起了學生的興奮點,當教師讓我們也去讀一讀這樣的故事吧,學生各個都是專心致志地在讀書。然後,塗老師引導學生質疑:從這個故事中你讀懂了什麼呢?使學生產生了主動探究表達的學習慾望。

其次在識字教學中,劉老師採用了多種識字方法,其中“翻地”、“施肥”等詞更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圖片等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詞語並識記。但在這裏我想能不能,讓學生再做一做“翻”等動作,能讓他們對這些動詞有更多的理解。另外,在課堂上,學生對於“挑擔”這個詞的讀音還有讀錯的'地方,我想,能不能讓孩子們一樣去做一做這個動作,除了能讓學生更瞭解這個詞的意思之外,還能讓他們更準確的認讀。除此之外,我本人十分喜歡劉老師對於“收”這個字的解釋,先是一層學生淺淺的理解的意思“拔蘿蔔”,再進行拓展練習,明白這裏的“收”是指“收穫”。這裏學生對這個字的理解不僅僅是知道而已,而是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另外,劉老師在“小白兔常常給白菜澆水,施肥,拔草,捉蟲。”這一句朗讀指導中,她講句中的標點做上了記號,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讀的時候能夠更加註意停頓。此外,在本堂課中,還滲入了對學生行為方面的教育,通過小兔子的語言明白禮貌用語,做一個文明有禮貌的孩子。

再有,讀對話時,讓孩子們帶上表情和動作來讀。這樣一來,學生對朗讀能產生更高的興趣,他們喜歡動起來,表現自己,同時也能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小兔子懂禮貌的好習慣。並且對於已經上了一節課的孩子來説,這樣動一動能讓他們的每條神經都得到放鬆,也是十分歡喜的。但在最後,由於時間不足,劉老師僅能讓兩個孩子有這樣表現的機會,這似乎也成了本次課堂還有孩子們的一個缺憾,看着學生一個個躍躍欲試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們為不能表現自己而表現出的遺憾。

最後,在劉老師的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到聽到很多來自同學們相互之間的評價,儘管也有些孩子説的不那麼的好,表達也並不是那麼的流暢。但這種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的方式十分值得我們學習,這也是對學生表達、評價能力的一種訓練。

總之,劉老師在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這課時,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語文評課稿9

今天聽了陳老師的一堂課,我以下感受:

1、陳老師的語文知識非常的紮實,是值得我們年輕教師學習的。

2、導入很有趣味性。導入既解決了關鍵詞的`理解和破折號的理解,又通過圖片的對比,讓學生對火星產生濃厚的興趣。

3、小組學習卓有成效。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習形式已經很成熟,小組長組織得很有序。

4、字詞教學紮實、有效,而且注重成語的積累。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陳老師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將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加偏旁組詞等自己學習生字詞,為學生學習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評課稿10

岑老師執教的《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文藝性説明文,文章語言優美且嚴謹、準確。

教學中,岑老師的課思路清晰,抓住“美麗”“有限”“渺小”“唯一”四個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壞。四個特點,岑老師側重教學“美麗”和“有限”。尤其是“美麗”,岑老師通過很多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感受,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地球圖片,又如看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地球的美,還有帶領學生美讀等。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衝擊下,思緒飛揚,想象豐富,不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廣袤的'平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藍的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穀……理解“有限”時,岑老師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告訴學生地球上的能源危機以及動植物滅絕的事實。美麗的地球,本來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由於人類的不加愛惜,濫砍濫伐,後來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多麼殘酷的事實,多麼明顯的對比啊!地球是目前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她渺小,資源有限,所以人類只能愛護她,珍惜她。作為一篇文藝性説明文,指導説明方法是必須的。岑老師抓重點句引導學生髮現打比方、列數字、做比較等方法,把知識點的學習和朗讀指導結合起來,使説明方法的教學不枯燥,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學目標形成統一。

語文評課稿11

最近,有幸聽到陳建先老師執教的《鄭成功》一課,大有耳目一新之感。主要的收穫有以下三點: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注重人文薰陶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的對話過程中進行。”從人文的角度考察閲讀教學,可以把閲讀看作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具有一種高尚的精神品格。而閲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閲讀教學是成功的“對話”,能不斷生成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係”、“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精神家園”。因此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和諧的,什麼是以人為本的新課堂,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心靈上的溝通,通過平等的交往使學生能夠在民主、自由的氣氛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受到鼓勵、讚賞,使思維更加活躍,增強語文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的自信心有了,那麼學習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陳教師在組織學生閲讀課文時,提問:“讀了一遍課文,誰有話要説?”語氣平和、簡潔,迅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當學生回答問題之後,老師説:“首先,我要感謝你,因為你是第一位回答問題的同學,你為大家開了個好頭,我還要表揚你,只讀了一遍書,你對鄭成功的戰前準備已有了較深的印象,看來你讀書很用心。”老師不再是一位嚴肅不可侵犯的老師,而是一位容易接近的,可以平等對話的朋友,一句“我感謝你”營造了師生平等和諧的氛圍。“我還要表揚你”、“看來你讀書很用心”,而對學生的正確回答及時鼓勵,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發自內心的鼓舞。教師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開始融入到學生中間,以一個朋友的身份激勵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這樣充滿師生平等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更學會了寬容、信任和民主,這樣的課,孩子怎麼能不喜歡?

二、注重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倡導自主學習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面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有時我們的老師會理解成不着邊際,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説,是學生創新精神的表現。

陳老師在指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讓學生説説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當學生歸納了“收復台灣、建設台灣”,並上台板書時,引導學生説出把“收復”和“建設”四字寫得特別大。收復寫得大是讓同學們引起注意,只有收復台灣,才能建設台灣。建設寫得大是要説明建設也很重要。老師注重學生無拘無束地表述自己見解,不強求學生按自己的意思表達,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見解。

在指導學生閲讀課文時,引導學生體驗課文中所體現的作者的感情,通過學生的情緒體驗來展現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引導學生説出讀完課文後的不同感受:氣憤、痛快、開心、激動……教師沒有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體驗,而讓學生從課文的詞句中尋找支撐這些感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學生反覆閲讀,揣摩文章的段落內容中藴含的情感。學生情感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時而憤怒,進而仇恨,時而激昂,時而痛快,時而開心,時而激動,使得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變成學生情感體驗的生成過程。

三、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建設開放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不是口語教育過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段話強調的是應該對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而不是單純靠講解和接受語文知識。在閲讀教學中,這種語文實踐主要是多評,以及在多讀的基礎上感悟、積累、運用。

閲讀技能只有在閲讀實踐中才能形成,個性化的理解、體驗、感情也只有在讀中才能實現。閲讀教學要求真務實,必須堅持以讀為本,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保證學生的課堂閲讀時間和質量。

如陳老師在教學課文描寫收復台灣的戰鬥過程段落時,先是激趣,然後再引導學生把這部分內容寫成劇本,讓學生做一名編劇,並且給予提示,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把敵人亂作一團的慘象寫下來。提供映示:1、以“敵人驚恐萬狀,敵艦隊亂作一團”作開頭,用“有的……有的……”句式來描寫。2、以“敵人狼狽極了”作開頭,接着往下寫。3、參考詞語:“喪家之犬、漏網之魚、心驚膽戰、哭爹喊娘、聞風喪膽、負隅頑抗、屁滾尿流、像……像……像……、魂飛魄散、醜態百出。”讓學生根據提示自由結筆,學生寫完之後,分別讓學生把所寫的“劇本”在全班誦讀。這樣,既深刻體驗了課文的內含,又讓學生在課文原有材料基礎上進行拓展,使得生成與發掘成為學生的自主行為,使得教材內容和體現的內含在課堂上得以延伸,使得課堂教學的功能出現了倍增效應。

其根本在於注重了學生的實踐性,讓學生的學習轉變為個性主動參與探究、參與創造、參與發現的過程。

語文評課稿12

蔣老師上的是《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老師聲音洪亮,教態自然,思路清晰。學生精神飽滿,書聲琅琅,發言精彩,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堂課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不同的方式深入人物形象的分析:

概括事件瞭解人物。作為學者,文章是從哪些事件來寫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

品讀字詞分析人物。精讀第三段,這一段中哪個詞或者哪個句子讓你作為學生的'聞一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還原情境想象人物。“夜,已經很深了,可聞一多先生的書房裏卻還亮着燈,只見他……”

要求儘量遵循文本,合理想象,並嘗試運用文中的四字短語來表達,並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

感悟思考評價人物。聞一多先生是一位的學者形象,是一位的革命者形象。

語文評課稿13

《燈光》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因此在這節課中,賴老師努力的嘗試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主動的去探索課文中藴含的內容、意境、思想。傳統教學中,教學的備課、上課關注的並不是學生的學習狀態,經常以成人的'心態去看待學生的想法和情感。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上課時總是把自己的教案像背台詞一樣,全然不顧學生接受與不接受。在這節課中賴老師給學生創設了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發揮小組的合作性,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有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説話。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大多數領會到了革命先烈們無私的奉獻精神,這節課激發出了學生心靈深處細膩的感受。

語文評課稿14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周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神清氣爽。

下面我就這節課,代表我們四年級組,進行一個簡單的評析,不到之處,還請老師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們認為,周老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大家一致認為黃主任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

1、周老師十分重視了語言積累和訓練,在讓學生給每一幅畫取一下小標題,不做甩手掌櫃,泛泛而談,而是傳授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用“地點+動詞+景物”的格式來為每一幅畫取個小標題。這樣十分便於學生上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的,周老師畝產豐收,獲取了比別人更大教學效益,凸顯質校創優的先進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向課堂要效益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2、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至始至終都十分關注我們大勘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情,因此十分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畫面時,他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就很有層次性: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劃一劃圈一圈想一想。

3、周老師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老師一道參與文本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地裏,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在黃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老師那始終帶着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如黃老師的“同一個句子,你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因為有了信心,有了勇氣而變得想説,敢説、願説,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正是由於周老師的鼓勵,在後面幾幅畫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是個個興趣盎然,收效很好…

語文評課稿1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感謝中心學校為老師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台。每一次活動都會有收穫。我個人認為活動中注重過程享受,不在乎結果名次。懷着激動的心情,帶着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對幾位教師的精心準備説聲“謝謝”。聽完幾堂語文教師的課來不及系統的整理。對於評課,見仁見智,眾説紛紜,我談點個人的認識,首先我向幾位老師學習,你們的課是我鎮紮實開展教研活動的一個縮影,你們的課各具特色。從聽課情況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教師角色轉變。

1、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陶行知説:“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從幾節課看,老師們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課堂上老師們不斷地運用自己的方法鼓舞、喚醒。學生自主地學習,老師恰當點拔。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知所啟發。老師們在一次次反覆地、耐心地、期待地啟發下,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真實。包老師課堂上的激趣導入,趣味表演理解等都較好詮釋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

2、師生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是學生的朋友,今天的幾位老師將尊重學生做得淋漓盡致。

二、教師們的語文意識。

1、以讀為本。幾節課,我們聽得到朗朗的讀書聲,有學生默讀時的沉思。這就是語文課以讀為主,有老師範讀,齊讀,指名讀,讀的時間充足。

2、解讀文本,吃透教材。作為一名教師,要真正上好一節課,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當作一般讀者去閲讀教材,“鑽進去”,“潛心會文本”,“披文以入情”,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找準語言訓練的重點。

3、教師言行和激情。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你的話語是學生學習的旗幟,你的形象和體態語都會是學生模仿的對象。黎靜老師年輕,但給學生親切,教師上課有激情,語言也很有特點。

4、上出語文特色。語文課主要是聽、説、讀、寫。這是雙方的,一是老師的聽説讀寫,老師以引導、示範、評價為主;一是學生的聽説讀寫,學生以訓練、鞏固、評價為主。各環節之間能做到水到渠成,絲絲入扣,不着痕跡地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我們的活動重在交流,我藉此機會談點自己的認識,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1、備課時備學生,作精心準備。課堂四十分鐘要的是效率,所以,要在構建高效課堂上做學問。學生已經知道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不明白的不講。學生課堂上能做的老師不做;學生課堂上能説的老師不説;學生課堂上能寫的老師不寫。

2、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指導。國小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3、尊重個性,因材施教。陶行知説:“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課堂上對學生要因人而異,不能一個要求,對學困生給予更多能夠得着的機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讓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多一點語文意識,多留心,多揣摩,多感悟,在語文教學中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方法,越來越精彩。

Tags:評課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