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國小數學評課稿(集錦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評課稿(集錦15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1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瞭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採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後在瞭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後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徵;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徵,並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採取學生先嚐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後在教師示範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遊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遊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遊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説並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範性。對於有數據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釐米。

2、圓的部分特徵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徵來探究怎麼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國小數學評課稿2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課本第76頁例2、例3。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繫。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3、通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學生動手、動腦、和動口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教學重點:

1、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教學難點:理解倍的概念。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時能運用這一概念去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釋(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義學生難以理解,那麼我們就給學生指明一個學習的方向---擺一擺。學生擺的現狀又是什麼呢?一個正方形由四根小棒組成,就是一個四,兩個正方形由八根小棒組成,就是2個4,由此類推??

整堂課唐老師重視學生思維條理性的培養和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倍的認識,設計的練習也在鞏固學生對倍的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設計了擺一擺,畫一畫,找出圖上實物的倍數關係,用倍的知識説話等環節,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及時梳理,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

她把握住了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一特點,選取的教學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喜愛的活動。學生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是濃厚的。採用了直觀的擺一擺、畫一畫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

認識之後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自我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

現在國小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對單一的、顯性的問題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只注重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呈現出套用題型的現象,像今天的課《倍的認識》,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都是用乘法計算,也許走出這堂課,很多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另外,吳老師的板書設計也獨具特色。整潔美觀、佈局合理的板書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也幫助他們有條理地表達、理清了“倍”的概念。

對《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我們的思考是如何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上得到有效的發展?

一、讓學生體驗—經歷—積累,讓學生真正從不會到學會。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倍的認識》一課,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悟一悟--試一試--做一做--練一練,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義,由淺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老師再黑板上擺了一個用四根小棒組成的四邊形,其實就是一倍量,讓學生在擺中悟一悟,初步體驗倍的意義;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但是教師在擺三個四時為什麼把它拆了呢?多好的一倍量呀!這是基礎呀,就像房子的地基。

二、教師的肢體語言的呈現。教師可以一直指着那個一倍量,指導學生説是像這樣的一個4,二個4,三個4,不斷強化學生對倍的認識,是在一個4的基礎上進行的。練習中第一行有2個圓圈,要求第二行畫三角的個數是圓圈的3倍,把第一行的2個圓圈圈起來,表示一倍量,像這樣的兩個兩個的畫,畫三次這樣的三角,學生自然會一目瞭然,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為抽象的思考,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三、如何面對教學預設和課堂生成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在預設與生成之間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富有形的預設在無形的動態教學中生成。抓住知識的靈魂,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裏湧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有效生成。我們想一堂好課不僅要有好的設計,更需要教師具有在課堂中處理課堂即時生成的能力。好的教學設計,還要教師靈活、機智的處理課堂教學生成的能力,才會呈現一堂好課。

國小數學評課稿3

週三早讀時間,我們數學組針對開學以來的常規進行了常規展評教研。

數學組的老師們都很積極,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對我們機體常規的一次督促。我想我們不僅僅是為了一次檢查,更是為了老師們教學水平的進步,以學習他人的優秀之處為目的,更好的成長自己,借鑑成為自己的。相信通過今天的常規展評,老師們會反思自己的常規。這次常規包含了教案、聽評課記錄、學習筆記、學生作業這四個方面的常規。看到老師們的教案批閲的痕跡,像xxx老師,xx老師,批閲認真。給人美感。由於是集體備課,所以備課上力求完美。一方面每位教師都能認真備課:

(1)少部分教師做到統觀全冊。均有超前備課。

(2)書寫較以前規範,教學環節齊全,教學過程比較詳實,個別教師教案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抄襲教案的現象逐步減少。

(3)備課從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及教學手段的運用能體現新的課改理念,能注重學法的指導。

(4)集體備課基本能做到二次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寫的教學後感比前一段時間有所提高,少部分教師的課後反思能體現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新方法,能側重對自己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指導,並且還能對自己不得法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進行解剖。聽課記錄更是教師成長的捷徑,只有會聽評課,才會成長的.更快,尤其是新教師。教師主動聽課、評課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並把精彩的瞬間記錄下來。作業方面,本次檢查發現大部分教師作業設置適量、適度,均能及時批改作業。有等級有激勵的語言。學生作業中的錯題能及時更改。多數學生書寫比較認真,格式比較規範。教師批改記錄比較細緻,能夠反映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做法及糾正措施。像任忠豔老師的那叫一個漂亮,我想也與老師的面批面改離不開的;孟慧麗老師班的作業也很精彩,她告訴我説:讓學生用同一個顏色的鋼筆寫作業,並且要求提前説到,那就沒有大問題了。看來要想學生的作業乾淨整齊,那老師就要用心做到督促和要求共在。

完成教學常規是對老師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實教學常規才能使教學工作得以正常有序開展的根本保證。只有搞好教學常規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學常規培養教師的基本功,決定教師的教學能力。

國小數學評課稿4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繫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着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後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説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在這裏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彙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着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裏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採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於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國小數學評課稿5

精彩課堂,源於教師對學生的充分關注。關注學生,也就是關注了課堂實效,更是關注了課的價值。通過xx老師的課,我讀到了學生的自信與分享,探究與成功......

一、尊重學生——學導課堂的立足點

尊重學生意味着要了解學生的基礎,把握學生的需求,懂得學生的困境,悦納學生的差異。xx老師的課就是在學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課堂走得從容。一是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經驗與知識出發。小數的加減法學生都有所認識,他們都知道怎麼算。所以,xx老師放開讓學生自己嘗試,讓學生自己表達怎麼算,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有效。二是把握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自己評價學生。這節課中xx老師就順應學生的'這種心理,給學生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同伴之意進行互評:“他這種做法誰來評價一下,你覺得他做得怎樣?”一節課中就是在學生這樣評價中認識新知,學生學得積極、有趣。

二、關注思考——學導課堂的核心點

數學思考,作為《課程標準》提出的四大課程目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佔據重要地位。讓數學思考充盈整個課堂,這也恰是學導課堂的核心點。

xx老師這節課小數加減法雖然簡單,但金老師還是圍繞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小數點對齊”進行了深度推進。第一個層次,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進行比較與溝通,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什麼:“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第二層次,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為什麼相同數位要對齊,對齊的原理是什麼?學生從數學的特殊化思想、演繹推理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方面進行了説明。學生真正理解了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真正內涵。學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這也為學生的後續學習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探討:在最後的練習環節,xx老師設計了3題,形式、難易變化不大,是否設計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在最後的環節再一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進行最後一次高興潮呢?

國小數學評課稿6

黃文靜老師在執教《認識鐘錶》一課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着的情況下學習新知識。又能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整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黃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許多直觀教具,創設了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導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藍貓開鐘錶店的故事貫穿在整節課堂中:如逛藍貓鐘錶店初步認識各種鐘錶;設計闖關遊戲招收鐘錶修理工等。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黃老師在這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觀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鐘面模型,仔細看看,看看會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在認讀整時時刻時,讓學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的方法。在認識大約幾時這一難點時,黃老師藉助多媒體課件,讓靜態的數學動了起來。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認識大約幾時,較好的突破了難點。為了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黃老師還設計了師説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黃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早上8時升國旗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比如出示小明早上8時讀書,晚上8時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8時、7時、9時等。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精心設計練習,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練習的設計上,黃老師能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吃的飽,吃的好。如認整時,撥整時,認識大約幾時,全體學生都會;根據時刻畫時針或分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本畫的很好;觀察鐘面上的時刻找規律,則滿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學生的智力發展需求。而這些對於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在學生自己操作時沒能一一照顧到,少數學困生感覺吃力;不能怕學生説錯,讓孩子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評價性的語言太過單一,課堂教學重在語言激勵。

國小數學評課稿7

《認識鐘錶》是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的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錶的認知起點並不是零。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於鐘錶及時間的感性認識。

課堂上教師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伊始,我播放鐘錶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在這節課上,教師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説説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藉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説説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説一説:“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着幾?時針指着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説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在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具鍾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教師又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這節課上,教師創設了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認識整時時花去了比較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學具的使用上教師的引導還是有些欠缺,分針和時針應順時針方向轉動,教師在自己示範時也沒有注意,後面學生操作時就“隨心所欲”了,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還要關注小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讓他們有機會動嘴動手動腦,不要讓“優生”唱獨角戲。

國小數學評課稿8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10加幾的口算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它又是以後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運用多種方法計算9加幾的式題時,體會到“湊十法”的優勢,並能掌握湊十計算的方法。

在本節課中費琛老師教態自然,語言親切,能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適時地運用口令性的組織、調控的語言進行課堂教學,體現了較好的教學素養。總體來説本節課在編排上能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重點突出、層次清楚,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使大多數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具體來説,費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新課程倡導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繫生活,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費老師的課就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結合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運動會的教學情境。通過讓學生觀察運動會場景圖,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這樣的編排不僅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培養了孩子看圖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多種方法,突破教學難點

“湊十”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費老師從課開始的導入練習,到新授的例題計算方法的講解一直很關注“湊十”這個知識點。尤其是在解決一共有幾個足球的問題時,能結合圖示,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湊十”動態演示的過程。藉助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化難為易,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湊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利用電子白板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本節課中費老師使用了電子白板進行教學,利用電子白板的魔術筆、放大鏡等功能突顯教學重點和難點之處。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進行多種解題方法的展示與交流。運用新的多媒體技術在本節課中實現了較好地教學效果。

聽了本節課後我對課堂練習的設計提出幾點建議。

1、新授後的綜合性練習的設計還可以更有層次性。從基本練習到綜合練習再是拓展練習,但每一層的練習都應該圍繞本節課的內容來展開。

2、練習設計也應該注意動靜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動筆計算相互交替進行。

3、有些練習題可以重複利用,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練習。如簡單的口算練習後(口答開火車或搶答形式都行),可以對這些口算式題進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後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發現一個加數不變都是9,另一個加數一個比一個大1,得到的結果即和也是一個比一個大1。在這裏就初步滲透函數思想,同時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和會一個比一個大1。然後再觀察得數的個位上的數和第二個加數的關係,並能根據這個規律進行計算。

國小數學評課稿9

本次學習彙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並學有所獲。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説、想説,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遊”引入,通過教師統計遊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遊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也為後面自己繪製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彙報時顯得比較零散,於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着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數據的.變化,即遊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拋出“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麼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遊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繪製簡便,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實例,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後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放錄像(介紹第一國小的校園),然後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課本的圖) 教師提問①:“在圖中你能看到什麼?”(讓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圖形了嗎?”

學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藍色地板磚

學生2:我看到了長方形的藍色地磚 ….(接着請好幾個學生回答)

2、點明主題

在這個美麗的校園裏有許多的圖形。其中像正方形、長方形、藍色地磚的形狀和推拉門的形狀,都叫四邊形。

(引出主題:四邊形)

二、探究交流,學習新知識

(1)、塗一塗(教師向每位學生髮一張畫有許多圖形卡片)

教師的問題:在卡片上找出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並把它塗上顏色。 學生都很認真地找和塗

最後老師展示兩張學生的結果,在學生之間進行評價

(2)、四邊形的特點

教師投影出塗好的四邊形,並問;“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彙報結果:四邊形的特點是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生共同探究,進一步讓學生髮現和認識到四邊形都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

(3)、 舉例進一步深化

請兩個學生到電視前提出長方體的面是四邊形

(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六個面是四邊形)

教師還讓學生聯繫周圍的東西有哪些是四邊形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三、動手實踐,取得新知識

1、 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一個信封(裏有很多圖形卡)教師要求每個小組按不同的分法把圖形卡分組。討論後小組彙報分類結果:

(1)、按圖形的相似來分

(2)、按圖形的顏色來分…

點評:

利用錄像引起學生的注意。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屏幕上隨機出現各種圖形,這加深學生對四形的認識,從而引出新課的'主題(四邊形)。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夠區分和正確辨認四邊形,並以小禮物獎勵的形式去表揚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容易接受知識 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着一起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

2、遊戲(準備工具:橡皮根、釘子板)

教師提問:①“你圍成什麼四邊形”

學生答: ①“長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師提問:②“為什麼圍成的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為什麼認為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先讓學生討論,然後請多個學生回答

再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每組項基本原則找一至兩個發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最後教師在屏幕上顯示總結:

①長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正方形的四邊相等

2、 聯繫實際問題引入另一遊戲:

“我們鎮是毛織重鎮,用毛線編織出美麗的衣服”(迴歸生活)引出遊戲,教師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編織多種四邊形,這時學生自己動手編織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

四、讓學生再次閲讀課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師解答,並總結整節課。

五、板書:

四 邊 形

但教師沒有説出正確的分法

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思維,並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注。

反饋學生掌握的知識的程度

板書簡潔而明瞭,突出四邊形的特

總評

這節課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

通過多種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並認識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二年級的教材,周老師在上這一節課時,她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實際情況設計了這一堂課。這堂課在教學中呈現出許多的亮點,值得老師們學習和借鑑。

一、這節課的亮點:

1、老師能夠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放手學生又有效調控課堂。例如:在“簡單的排列”整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去獲取知識的,老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2、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做到讓數學生活化,使學生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同時又能不乏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從課堂的開始,老師就以最受兒童歡迎的角色喜羊羊思考穿衣服的`搭配方法,到三個人兩兩握手的問題,再到三個人打球,每兩個人打一場,共要打幾場的問題,以及買練習本有幾種付錢方式等問題。這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數學知識生活化,印象更加深刻,知識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3、努力創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為了上好這一堂課,周意平老師認真鑽研,反覆推敲在研究簡單的排列即用數字卡片擺出不同的兩位數時,為了讓學生不重複不遺漏,充分讓學生歸納出三種不同的方法,教學設計從兩次試教到今天的教學,每次都有創新,有突破,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二、值得探討的問題

優點還許多值得我們老師們學習和借鑑。既然是研討,現在我就提出一個值得我們一起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這個“數學廣角”是讓低年級兒童對簡單的排列和組合知識的入門,是最基礎的排列和組合。課堂上老師談到了“排列,組合”兩個數學術語。老師也蜻蜓點水般談到了排列與順序有關,組合與順序無關。這樣學生有些難以接受,理解也會很模糊。本堂課有沒有必要考慮讓學生進行分析,推理,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在數字排列時提示學生這些數與數字擺放的順序有無關係,然後到兩個人握手,兩個人打球與順序有無關係,學生應該能有所領悟,從而得到結論,這樣,學生對知識結構把握會更嚴謹,課堂結構也會顯得更完整。

三、一個小小的建議。

學生用0、2、3擺出不同的兩位數時,學生擺出院0302兩個數時,老師就是讓學生説説理由並簡單地劃去,我覺得此時老師應結合生活談談。因為,在副彩號碼中出現過這類數字,電視中經常可見到這樣的號碼,學生也許誤以為電視媒體也出現錯誤。老師可以提示學生作為號碼可以這樣出現,但數學中作為一個數,0不可以放在最高位。

總而言之,我們要肯定地説,這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這一堂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周意平老師今天不僅是最漂亮的老師,更是一位激情四射的導演。她極其從容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演下去,學下去,學生自始自終饒有興趣地參與着,思考着,氣氛濃烈,效果頗好。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三位老師同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他們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得三位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説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三位老師都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三位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説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⒊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並讓學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羣體的積極性。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⒈張老師的設計可謂是大膽、開放,給了我們對分數初步認識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覺得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張老師在此內容的傳授中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和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重難點沒有突破。

⒉周老師自己個人的各方面素質都非常不錯,不管是語言的表述還是板書的書寫都顯得那麼幹脆、漂亮,很讓人羨慕!但是畢竟這是借的班級,學生跟不上你的的語速,跟不上你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問題後不要急着讓學生回答,等一等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充分表現出李老師對數學語言表述的重視,整節課下來,基本上學生都能準確的表述幾分之一的意義,知識目標落實的比較到位。但是李老師自己的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失誤。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時能運用這一概念去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縱觀整節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首先王老師把握住了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一特點,採用了直觀的擺一擺、畫一畫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之後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自我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在這些擺一擺、畫一畫環節中,我想在學生獨自操作過程中,老師最好能給予必要的指導,比如兩行圖形的左端最好能對齊,畫出的倍數關係要分明等,為今後線段圖的學習作好準備。

現在國小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對單一的'、顯性的問題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只注重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呈現出套用題型的現象,像今天的課《倍的認識》,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都是用乘法計算,也許走出這堂課,很多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基於這種考慮,王老師把述説解題思路作為本節課解決問題實施的重要策略之一。“你是怎麼想的?”“你能再把他的想法説一説嗎?”等等,指名説,自己説,同桌互相説一説,讓學生在闡述中檢索自己的思考過程。

再來説説王老師選取的教學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活動。創設的猜年齡練習,起先只告知學生媽媽的年齡是小華的倍數,學生答案挺多,然後再讓學生根據條件猜,是5的倍數,不但讓學生明白猜想是要有依據的,而且要符合實際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巧妙的對有關倍的知識進行了練習,學生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是濃厚的。踢毽子的練習,讓學生根據多個信息發現其中的倍數關係和相差關係,從而進行區分解決,這一練習開放性強,有利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並解決問題,更是拓展了思考的空間,使所學的知識向縱深發展。在解決的過程中,建議王老師讓學生把選擇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連起來説説,這樣學生會更明確,也不致於一些中差生無從下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估算,並且在各個學段中都安排了估算的內容,但我們都知道,估算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和訓練,在本節課的最後,出示“小芳跳的大約是小明的3倍。小芳跳了幾下?”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學生稍一思考就説出小芳跳了18下。便沒有了其他答案,由於下課鈴聲已響,王老師直接帶領學生理解大約的意思,並告訴學生19下、20下都是可能的,應該説王老師的這種滲透思想是值得我們提倡的。

另外,在學生的練習反饋中,發現學生説xx是xx的幾倍,依舊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如:跑步的6人,跳高的3人,學生説:跳高的是跑步的2倍,從這一回答可以瞭解到學生知道6和3是屬於倍數關係,但究竟哪個是1份,還沒更好的理清,建議王老師在前面的教學中再深化、強化一些。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姚老師在教學本節課時,主要是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資源,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白板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充滿信心,充滿熱情地學習數學。不僅如此,教學中,姚老師還用飽滿的熱情、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廣角”屬“實踐活動”的範疇,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上數學之間的聯繫,強調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姚老師以買東西怎麼付錢,學生的學號可能是幾,握手等,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讓學生在生活問題和實際情境中來學習組合和排列,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存在於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主動參與數學過程、自主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排列組合知識比較抽象,教師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連一連、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例如在3個數字有幾個不同兩位數這個環節上,教師又開展小組討論,選擇方法的最優化,找到不重複又不遺漏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樣性,方法的多樣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3、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在教學服裝搭配時時,教師引導學生不僅可以先確定衣服再去搭配;也可以先確定褲子再去搭配。整堂課對學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順序的,教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着力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4、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秦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又激勵性,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積極的`激勵作用,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悦。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只是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比較準確的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中搭配問題。

在這裏也提點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1、在教學中滲透優化的思想還不到位。用1、2、3三個數字擺兩位數時,讓學生説説怎樣擺才能不重複不遺漏;優選的 方案多幾個學生説説你是怎麼想的?還有誰會説?如果讓學生從漏排的與有序排的比較中得知按規律排的好處,會加深印象。課堂教學中還可以把握和創造學生的錯誤作為教學的生成性的資源。

2.3人握手問題的處理不夠到位,學生自己説了説之後,就師生共同討論由教師板書完成。我認為在這一環節最好發現不是正確的答案的學生組,可以讓學生到台上來握一握,議一議這樣更能使知識落到實處。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圓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在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餓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也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內容,並使得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平面圖形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練習生活,讓學生親眼去看一看,親手去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李老師從生活中常見的線入手,引入了線段和圓,緊接着結合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圓及感知圓(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周圍的圓),積累了一些對圓的感性認識。接着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把腦海中形象具體的東西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概括或者説抽象出來。應該説,李老師極其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一方面,注重從生活現象中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另一方面,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知識後,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説數學的迴歸。比如練習中,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該安裝在哪兒?我想如果給足時間,數學知識的迴歸在這些課上有更多的體現和應用。

在六年級的課堂上,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很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讓學生敢想、敢説,從而主動的去獲取知識。課中體育老師的圓上,你喜歡站在哪兒?小組合作探究直徑、半徑的意義以及之間的關係等都體現了這點。

同時,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究圖形特徵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後,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思維表述。如果説操作活動能更強調知識的深刻性,那麼語言表述也就是“説”,就是對知識的梳理,知識的羅列,知識的系統話整理和知識的重組。

整堂課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1) 語言的銜接稍有跳躍。課堂的連接語是課堂駕馭能力的表現,也反映了教師設計課堂,生成課堂之間的一種應變。同時,這也與教師對於教學設計過程的熟悉程度有關。

(2) 教學環節: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了一個圓,如果是你喜歡站在哪裏?拋出問題之後,我以為教師想講點在圓內、圓上、圓外這些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然而教師風趣的點評之後,很平靜的説:接下來我們學習什麼呢?老師畫了一條半徑、一條直徑……我有點不理解教師這樣設計的意圖.

(3) 練習的量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