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對花》評課稿薦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3.01W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花》評課稿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花》評課稿薦

《對花》評課稿薦1

昨天有幸聆聽了由學校邱老師執教的《花的勇氣》一課。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節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獲得的對生命的感悟,下面我邱老師的這堂課談幾點自己的的看法:

一、以“花為媒”,導入順其自然。

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中,教師從花入手,先請學生欣賞花的圖片,感受花的美麗,再回憶積累過的與花有關的詩句。這樣的設計既達到了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的目的,又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導入效果。

二、結合閲讀提示,整體把握教材。

邱老師充分利用閲讀提示,在學生默讀提示後,幫助他們梳理提示中的幾個要點,指導學生根據提示學習課文,學會整體感知課文。

三、挖掘文本主線,圍繞主線展開教學。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邱老師的這堂課就給了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教師在設計時抓住了一系列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如:(失望──吃驚──遺憾──驚奇──震撼)作為本堂課的.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學習、思考、探討與交流,可以説教學的思路非常清晰,學生的學習也很有目的性。另外,在這裏我覺得邱老師有一個地方設計的也很巧妙,那就是讓學生根據作者的心情變化概況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知道這是一篇散文,概況散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而言,本身難度就很大。但用這樣方法概況,顯然要簡單的多,而且使得學生又掌握了一種新的概況課文的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點睛之筆的寫話——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

如果有人問我邱老師的這堂課那一處最能打動你,我想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是最後的寫話設計。教師為了昇華勇氣的含義,巧妙地安排了給詩歌填空的寫話練習。這樣的安排不光令學生明白了花的勇氣是什麼,更讓學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那就是勇氣。這樣的設計無疑是達到了“讀寫結合,以寫促悟”的教學目的。

這堂語文課,邱老師善於抓住文本主線,層層鋪墊,過渡自然,整個教學思路“以讀促悟,讀寫結合”。通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從中領會並昇華了對生命的感悟。

《對花》評課稿薦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在講述民俗的同時,用最簡練概括的語言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格教育。

林老師在執教這節課時,圍繞“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中心,從“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兩個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讀悟的過程中感受德國所特有的奇特的風景,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在教學過程中,林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並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林老師緊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另外,在這節課中,林老師特別注重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三段抓“奼紫嫣紅、花團錦簇”品景色之美時,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時,出示畫面,“還有那哪些詞可以描繪這樣的景色?”不僅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也是對這兩個詞的深入理解,不僅有直觀形象上的感受,還有語言的碰撞。另外,多次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彷彿看到了什麼,以及寫話訓練的安排,使整節課語言訓練紮實。

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林老師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授予學習方法,老師的“導”只是一種幫助,是為“學”而設“導”。整堂課的確紮實有效。

《對花》評課稿薦3

《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閲讀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在教學中,胡老師根據教材特點,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合作朗讀中探究,在想像中創新,在朗讀中悟情,在感悟中積累。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豔麗、甦醒、夢中”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段,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胡老師設計了三大環節:

(1)揭題質疑;

(2)初讀課文,感悟文意;

(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胡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導入階段,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沒有根據學生實際,以至在後來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讀是課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胡老師在教學中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在品讀這段課文時,先讓學生了解這一段內容。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再重點指導朗讀課文中描寫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麗,並通過讓學生挑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一讀,説出理由,通過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比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進行生生之間的賞析性評價,進而加深對內容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

胡老師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力求形式多樣,但整堂課下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學生還沒有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胡老師的這堂課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學習,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對花》評課稿薦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寫的一篇雋永的短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表達了故地重遊的真切感受,展現了德國家家户户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裏,抒發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今天這節課邱老師帶着學生去感受、瞭解德國風情、人文精神,我也彷彿置身於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顧一下這節課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啟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學設計

邱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打破常規,以朋友的問、季先生的回答引領全文教學,進而引出寫花美的句子、寫人美的句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昇華。語言學科人文性得以體現,層次清晰,這樣有層次地一次次提升,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全面提高了學生語言素養。

二、樸實、紮實的詞句教學

語言教學首先應該關注的是語言文字。《課標》中指出“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字詞句段篇是一個體系,只有將詞語理解透徹了,才能瞭解文本的內涵,落實語文學習的任務。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句”,教學中,老師努力體現將理解詞語與閲讀緊密聯繫起來。“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教學時把重點放在字義理解上,先是讓學生去發現這組詞的特點,理解詞語,再通過舉例,加深理解,為下文教學作鋪墊,然後再把它們送進句子當中。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教學詞語,由表及裏、由詞到文,使詞語教學與課文閲讀緊密聯繫在一起。

小建議:如果能給學生更多時間、空間去朗讀就更好。

縱觀一節課,學生朗讀機會較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讀中悟”,可能會讓學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再展開想象,在想象基礎上再讀,這樣讀的層次出來,學生感悟應會更具體、更深刻。

其實不僅“讀”是這樣,其他語言素養的培養也應着眼於學生長遠發展,讓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同時,也想説説今天聽課後的一點感性認識:這是一節有着濃厚語文學習氛圍的課堂,我感動於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熱情,感動於他們讀書時的那份投入;我感動於邱老師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感動於她能在開學以來這麼短的時間裏能把學生訓練得這麼有素,使我似乎來到了二小的語文課堂。這不是一日之功,這是長期的積累和努力進取使然。

還有,這是一節體現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使用而準備的一節課。課其實已經很好了,但是為了體現白板的功能,還得作大量的改動。為了用白板而設計課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並不十分認同。我喜歡樸實的教學,我不贊成用大量的聲光電等多媒體,因為這些會分散孩子們對語文學科本身的注意力和興趣,電子科技的運用,其本質還是為教學服務,只能錦上添花,不能捨本逐末。

《對花》評課稿薦5

本節課是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中,五年級“有趣的禮品包裝”主題活動中的一節動手實踐課。經過課堂上的實踐與探究,我認為常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與不足,希望能與領導與同仁共同分享。

亮點一:有效的動手實踐探究策略。

本節課常老師採用了“激趣——嘗試——發現——製作——修改”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一步步地發現手拉花的特點,然後一點點總結出來,並且完全放手給學生動手實踐和探究手拉花特點,學生能夠自己探究並與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製作過程。

亮點二:特點鮮明的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將手拉花的特點弄清楚,常老師除了採用探究的方法外,還利用了彩色卡紙模擬製作材料,在黑板上粘貼並將重點的地方進行標註,既起到了歸納總結的作用,又讓學生更直觀地發現手拉花的.製作特點。

亮點三:關注學生及時反饋突破難點。

無論是小組合作操作還是語言彙報,常老師都給予了學生最大限度的關注,並在試做的過程中深入小組和做,發現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共性的問題在全班進行提出和讓學生自己解決,非常有效地解決了製作中的難點。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實存在。不管怎樣的課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準備,有一些不足和遺憾。本節課可以在一下兩方面略有改進:

改進一:小組合作次數較多,每次活動之前,缺少一定的指導與要求。在課堂上,常老師讓學生一共進行了3次合作,我建議把合作次數要減少到2次,將第一次合作的手拉花變為自主嘗試,或者將最後的製作過程改變成自己製作;而且探究發現手拉花特點的合作中,應該提出彙報的要求。

改進二:課堂節奏有點前鬆後緊。由於分析手拉花特點這一環節用時過長,所以後面的活動拓展沒有進行。在這個環節可以嘗試將發現特點時間縮短,為後面的拓展環節留有一定的空間。

動手實踐的課堂學生們非常喜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於常老師精誠合作,繼續立足於“動手實踐”型課的模式與指導策略的研究,使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更受學生們的喜愛!

《對花》評課稿薦6

李老師執教的《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科學性的閲讀文章,整堂課層次清晰,結構合理,主要教學了第一自然段。在教學中,老師教態大方、自然、得體,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興趣得到激發,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李老師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多媒體操作帶領學生走進花的世界,有了具體、鮮明的形象,能給學生真切、直觀、具體形象的感覺。運用多媒體操作,美麗的花卉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審美中,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當學生還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時,老師趁機讓學生走進文本,去感受、體驗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各種花兒開放所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學會感受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也同時學會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能表達相同的內容。

當然老師也比較注重學生寫的訓練。在教學中,除了課文中出現的這些花外,老師又出示了3種花,想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仿寫,這種仿寫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體會祖國的語言文字。之後,學生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學着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

建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這句話強調了朗讀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李老師的設計確實做到了讓學生充分地讀,並且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等,但總覺得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主要是在體會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寫花的細節方面,老師還沒做到很好引導,學生感悟不深,以致朗讀指導的有效性還沒完全突顯出來。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面,教師沒有針對性、激勵性,以致教師的評價評而不導,評而不實,評而不治,評而不全。

因為是剛從二年級過渡三年級,所以在字詞方面還應加強識記,另外在體會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寫花的細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一些肢體語言,觀察想象,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句中有些詞語的意思,我們的老師也不用解釋那麼多了。比如,在請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時候,可以請學生觀察一大片萬壽菊開放的畫面,讓學生説説這些萬壽菊開得怎麼樣?再請學生説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會怎麼做,怎麼想,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這樣是不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對花》評課稿薦7

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閲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整節課夏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夏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這時,夏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夏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着夏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夏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夏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夏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夏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閲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夏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説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歎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説,你能在他説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夏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夏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比如,開課伊始,夏老師説: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夏老師又説: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夏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為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夏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夏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裏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躺在牀上,心裏會惦念着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着香味時,夏老師問:此時,你心裏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夏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説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説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夏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説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説“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夏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夏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説句話。

夏雨有痕,夏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着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對花》評課稿薦8

孫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精彩的課例,他和學生對話和聲細語,每給學生一個問題,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急於肯定和否定,而是讓學生去甄別,讓學生的口動起來,讓學生的手動起來,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而不是追求課堂形式上的熱熱鬧鬧。

孫老師本節課上的內容是解三角形,從課堂整體設計看是合理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實,從引入看,通過學生計算,很自然地過渡到該課的內容:有的題目,在解決中,孫老師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引出了幾種方法。其中學生還提出了向量的方法,孫老師沒有否定,而是讓學生進行了嘗試,體現了孫老師的教學風格。在應用中孫老師敢於讓學生嘗試練習,暴露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通過引申拓展學生的思維。本節課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效果是很好的。

要説本節的問題的話,我覺得在兩個方面需要跟孫老師商榷的,一是板書,一是問題設計。板書設計可以再用心處理,把一節課的要點和難點能留下,以便學生加深印象,也利於小結時用。對問題的預設要進一步研究,要使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有思考空間,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過於簡單,有些問題不提也罷,在學生提出用向量時,讓學生探究可以,但是,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及時幫助學生掉頭,指出這樣想是對的,但是這題用此法不方便。

對於學生的一些解決方法要及時總結,更要找出常用方法,用於指導此類問題的解決。

《對花》評課稿薦9

國小五年級第二學期的《趕花》中有這樣一句:“原來養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艱辛,而又這樣的充滿詩情畫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這句話從兩個方面來概括描寫養蜂人的生活,一是艱辛,二是充滿詩情畫意。學生對於“艱辛”的體會,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而“詩情畫意”的生活,課文描寫卻微乎其微。理解好後一層意思,對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一教學難點,陳老師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捕捉課文詞句,品味“詩情畫意”

課文雖然沒有對介紹到的每種花作具體生動的描寫,但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看出,文章開頭向我們展示了洋槐花盛開的景象。老師從一、二兩個自然段中提煉出這樣一段話:“洋槐花開了,延安城充滿馥郁的花香。遠遠看去,整個林子的樹冠上彷彿堆了一層厚厚的白雪。”然後,讓學生去品讀這段話,從這段話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在交流中,學生走進了純潔的詩裏,走進了清新的畫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訓練了學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內容,創造“詩情畫意”

這個教學環節可以説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還必須讓他們在發現、欣賞的基礎上,學會創造。學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詩情畫意”,那種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會像歡快的小溪流一樣,奔流不息。但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同時,我們還要牢牢抓住課文這根韁繩,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會迷失方向。本節課要領悟的是“養蜂人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他們趕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還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燦燦的荊條花、粉紅的蕎麥花和黃色的油菜花。老師通過媒體讓學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畫面。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在身臨其境的欣賞中,在教師引人入勝的描繪中,領略了詩情畫意。

3、探索文章中心,昇華“詩情畫意”

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已經領略到了文中所沒有描繪出來的“詩情畫意”,懂得了趕花人在趕花的同時,也在追趕着絢麗,追趕着芬芳。但如果就此罷手,還是沒有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因為課文的中心是讚揚像養蜂人那樣為了工作而只爭朝夕、奮力拼搏的人。老師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品德的“詩情畫意”裏,讓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去感悟:趕花人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蜜一樣甜的.生活,創造了花一樣美的世界。

當然課堂的生命力在於現存的缺憾。“詩情畫意”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老師讓學生感知畫面的基礎上,去感悟文中妙詞佳句,進而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但這些全在於學生對“詩情畫意”本身的理解,在頭腦裏形成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而對這一點的忽視,正是本課的一大缺憾。很多學生找不到反應趕花人生活詩情畫意的句子,是因為他們不理解什麼樣的生活是詩情畫意的。其實美麗的大自然,就像一個絢麗的萬花筒,只要留心觀察,總能尋覓到其美的內涵。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漸漸地擁有了發現自然美,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讓學生回憶見到過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畫面。比如“小橋、流水、人家”、“藍天、綿羊、草原”、“夕陽、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灘”等畫面就是詩情畫意。讓他們自己構思一幅圖畫,並從畫面中獲得不同的美感,通過語言的表述,形成豐富而又深刻的感受。這是他們對“詩情畫意”最直接的感知。這樣後面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對花》評課稿薦10

在教學中,郭老師能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整節課郭老師精巧的教學設計,充滿激情的演繹,讓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靈動的課堂。讓我們驚喜地看到,孩子們在一次次活動中已經走進文本,做到了迴歸生活,體驗深刻。很好的體現了我校課程的“三美理念”,即追求師生關係和諧之美、教與學靈動之美、交流與評價生動之美。縱觀本節課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整節課的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在課堂上圍繞目標開展活動,師生、生生互動和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二、教學思路層次清晰、新穎獨創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郭老師的教學思路符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整個教學過程連貫、自如,富有層次性。學生樂於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體會到看學習的樂趣,感悟到看花錢的學問。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真實的反映了教學內容,同時也符合學生實際。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思維是活躍的,情緒是飽滿的,他們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感悟到了課堂生成的精彩。

三、課堂中,師生共生互長

在課堂上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注重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都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成為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師生在互相激活,互相悦納中共同生成了課堂的精彩。

四、教師注重了營造愉快、寬鬆、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郭老師很善於營造互信互賴的心理空間,讓自由、平等、和諧的精神充盈其間。應該説整堂課教師的教態是明朗的快活的,始終面帶微笑,給人以親切感。當課堂回答特別精彩時,老師的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對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堅定學生的信心,開發學生的潛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當學生觀看圖片,小組交流《家庭購買心願的調查表》《制定壓歲錢的花錢計劃》的時候,老師都走下講台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交談或給學生示範,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本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

教學結構安排還可以更緊湊,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優化,讓“五還”策略能體現得更充分(主張把課堂的時間、空間、提問、評價的權力和學習過程還給學生。如把以下問題同時呈現,讓孩子們在小組交流討論,而不是老師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我也想買一雙耐克鞋,可爸爸説太貴了”“廣告上的糖果真誘人,可媽媽就是不給我買”“別的同學都有阿迪衣服,我也想要”“同學都有平板,爸爸説太貴了,是他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不買有覺得沒有面子”)。

總之,暇不掩玉,郭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教學流程自然,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老師能夠發揮良好的素質與主導能力,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充分發言,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教學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穫,是一節成功的《品德與社會》課。

《對花》評課稿薦11

5月26日,武平實驗國小向大禾中心學校第二次捐贈儀式暨送教下鄉觀摩活動在大禾中心學校舉行。實驗國小繼去年向我校捐贈學生餐桌椅之後,這次又向我校捐贈了價值3萬7千多元的講台、課桌椅,同時還不辭辛苦,為我們送上了精彩紛呈的6節示範課。其中練瑞英老師在五(1)班上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

聽這麼優秀的老師上課,上的又是這麼美的一篇課文,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花美、人美、課更美!

一是結構美。這篇課文的作者季羨林先生是美學大師,連老師的這節課也把季先生的這一作品以很美的結構方式呈現給了大家。整節課思路清晰,線條簡潔,從德國給作者留下怎樣的印象開始,讓學生欣賞了德國奇麗的景色,再引領他們認識了德國這個奇特的民族,從而體悟到“人認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並用自己的筆寫出自己的感受。最後用一首小詩《給予》作為全課的結束,給人一種餘音繞樑之感。由“花美”到“人美”,由“讀”到“寫”,從整個教學設計的外在形態來看,呈現出一種建築之美;從其內在的結構來看,則表現出一種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漸入佳境的層次之美。從中體現出練老師在教學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二是情境美。課文記敍的是作者兩次赴德的見聞和感受,文中洋溢着一種濃濃的異國風情。課堂上,練老師以充沛的感情,生動的語言聯繫學生的生活情境,把教材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如在課前互動時就讓學生交流自己養花的體會,還在課堂上讓他們説説自己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是:練老師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後説説彷彿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在輕柔的音樂聲中,練老師用優美的朗讀把學生帶到了德國,帶進了一個花的世界,不僅讓學生看到了鮮花,還讓他們聞到了花香,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生活寶藏,強化了他們的體驗,增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引發了他們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共鳴,真正體會到了“花美,人更美”的美好境界。

三是語言美。課堂上,練老師無論是對課文內容生動形象的講述,對文本聲情並茂的範讀,還是對文章立意深入淺出、絲絲入扣的剖析,都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打動着學生的心靈,也打動着所有聽課老師的心靈。而且,練老師不僅自己的教學語言生動、傳神,還努力引導學生貼近生活,走進文本,強化語感,從鮮活的語言實例出發,從具體的語境中領會語義。如對“花的脊樑”中“脊樑”一詞的理解,老師親切地摸着一位同學的後背的脊樑骨説:“這是人的“脊樑”,我們只能從他的後面看到。那麼,在句子中,花的脊樑又指什麼呢?”從而讓學生理解因為花朵都朝外開,那麼在屋裏看到的“花的脊樑”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花的枝幹和葉子)。顯然,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又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德國人“家家户户都在養花”練老師讓他們進入德國人的角色,自己對他們進行採訪“請問小姐,你家養花嗎?”“你家呢?”在交流互動當中,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就進入了文本,理解了語義。同時,練老師不僅讓學生理解、感悟語言,還讓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學習表達。不但讓他們積累教材中的優美詞語、句子和段落,讓學生把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當堂做到熟讀成誦,還重視課外積累,如在學習了“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後,讓學生積累了“色彩斑斕”、“五彩繽紛”等描寫花的詞語。特別是與課文密切相聯繫的“我做了一個花的夢??”“我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的小練筆設計,既練習了表達,又昇華了情感,讓人感覺眼前一亮。整節課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同時又體現出語言美與哲理美的相互交融。

當然,除了結構美,情境美,語言美,這節課還有太多的亮點,太多的美。如節奏美、生成美、板書美等等。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我無法進行一一闡述。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明白了——原來語文課是可以上得這麼美的!

感謝實小的練老師為我們帶來了這麼美的一節語文課,感謝所有的這次送教的老師。你們辛苦了!(藍興啟)

《對花》評課稿薦12

今天,我又一次享受到了語文的芬芳。因為我有幸目睹了柳老師和美的風姿,聆聽到她那温潤的言語,感受到她的博學與睿智。

柳老師執教的是充滿情味的散文詩《金色花》。

如果問這節課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什麼,我想説,是詩———一首獨具匠心的詩,一首温情脈脈的詩,一首淙淙流淌的詩。

開課伊始,柳老師介紹了“金色花”、泰戈爾、《新月集》,介紹中她突出了金色花是“幸福樹”“聖樹”,《新月集》是充滿童真的集子以及泰戈爾失去妻與子的創作背景。這些介紹,對學生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之後,柳老師讓學生讀課文,在一次次的引導點撥下,學生誦讀的味兒有了,足了;這樣再進行品讀,便水到渠成。最富匠心的是她安排了“比讀”環節。她通過蘇教版《金色花》與學生手中的文本進行比較,談談“兩個版本有哪些不同,找出一處來,説説你更喜歡那個版本的語言,為什麼?”在比讀中,學生各抒己見,將獨特的見解展示出來。柳老師巧妙地將“應把握書面語與口語的區別,應追求語言的簡潔,應注重語言的情態,應關注語言的照應關係”等語文常識寓於學生的研討中,讓他們自主發現,少了刻板與説教,添了幾多樂趣。末了,柳老師引導學生探討本文作者泰戈爾先生的命意,從“依戀”“默契”“童趣”“快樂”“幸福”等角度展示了那份如“金色花”般的愛。又用花的造型完成了板書,妙不可言。最後,柳老師背誦了《新月集》中的其他篇目,讓學生受了一次文學的滋養。尤其是結課時那句:“誰都可以是詩人,請做自己的詩人!”引人深思,激發了大家珍視生活情趣的信念。

柳老師的課如行雲流水,美不勝收。

《金色花》有着詩樣的結構,詩意的語言,詩般的意境與內藴。

柳老師不愧為“全國教改新星”,她的課結構巧妙,“助讀、鋪墊”“誦讀、點撥”“品讀、研討”“比讀、玩味”“擴讀、延伸”,它們環環相扣,有效推進了課堂教學。大環節中還有層進的小環節,如“誦讀、點撥”環節又分別提出“讀出畫面”“讀出形象”“讀出情感”的細緻目標。這樣,各環節間邏輯關係緊密,照應巧妙,絲絲入扣,讓師生漸入佳境。

《金色花》的教學中,柳老師用詩意的語言征服了學生,征服了與會的各位老師,無論是開場激發學生自信心的話語,還是引導點撥的話語,抑或啟迪學生熱愛生活,珍視詩意的總結語,都展示出純熟的語言魅力。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能潛滋暗長。

柳老師的課還非常注重營造詩一般的意境。或許是因為體裁的緣故吧,柳老師在讓學生誦讀時特別關注他們的情意表達。如學生在讀“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我不告訴你,媽媽”等語句時,極力讓學生揣摩詩中人物的心理與情感,鼓勵學生一次次地嘗試,從而領略涵詠之妙處。在充分的藴蓄後,柳老師讓學生齊讀,沒想到,短短的十幾分鍾指導,孩子們的誦讀已頗具情味,讓每一個聽課者歎服。是啊,這樣的課才能真正讓學生獲得生命的成長,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幸福。

《金色花》一課,雖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但容量不可謂不大。有重點字詞的識別與理解(如“禱”的演變、語義),文本的理解與品味,《新月集》的總體風格賞析等,可柳老師卻能舉重若輕。我想,這應該得益於柳老師的深入研讀,去粗取精,得益於她的引導點撥,去偽存真,得益於她輕教重學,隨物賦形。

能成為柳老師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為你能在課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尊重,得到舒舒服服的滋養,得到痛痛快快的展示。

反觀自己的語文課堂,頓覺漏洞百出,弊病多多。

首先,我對文本的研讀往往囫圇吞棗,忽視了細節。殊不知“作品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細節,由細節的內涵往往可以窺見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教師對於作品細節的把握與挖掘,決定了教學究竟能走多遠”以致設計不能免俗,課堂上難以產生尺水興波的奇效。

另外,我未能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預設得過多,學生的生命體驗難以彰顯。我未能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才是發展的主體,他們有表達真實心態和真切意願的自由。我們要明白——真實的、充滿靈性的課堂才是最美的。

此外,由於自己視野的狹隘,所以難以遴選出最具關聯性,最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素材。所以,我要繼續讀書,讀專家學者的理論書籍,讀中外名家的著作;瞭解點哲學思想,知道些心理常識。

漫漫語文路,我在征途中。

感謝中國修辭學會讀寫教學專業委員會給我們提供的視聽盛宴,感謝詩一樣美的“帶露梅花”,感謝充滿靈性與張力的《金色花》!

《對花》評課稿薦13

千年來,浩若繁星的民歌在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茉莉花》就是其中之一,她那委婉優美、細膩流暢、浸潤着清幽華夏情味的旋律香飄四海,成為中國民歌的代表曲目,並深受世界人民喜愛,還多次在國家級與國際的重要活動中演奏,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如此經典的曲目,學生非常熟悉、倍感親切,對《茉莉花》也有別樣的情感。為了使《茉莉花》散發出其獨特的育人魅力,次課不單隻停留在一次課的“教”上,教師始終以“茉莉花”為主線,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通過“欣賞——發現——創造”的流程主動地“學”。如:利用《茉莉花》為主題,引出不同地區、不同表現形式與表現風格的《茉莉花》,將聲樂、器樂、文學等形式綜合,通過欣賞和比較,加深對《茉莉花》的認識,從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這樣,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激情,還使學生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增強對我國民歌藝術瑰寶的自豪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增強學生音樂學習的樂趣,接受音樂美的薰陶、獲得審美愉悦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始終注意音樂課“音樂要素”習得等要求,同時,有機地將音樂與相關文化融合,適時向學生們簡介了什麼是民歌、民歌的種類、民歌的主要體裁,還提到民間歌舞、曲藝、戲曲和民族器樂曲都和民歌有密切的關係,強調了《茉莉花》作為民歌且為小調的特點。學生們對於《茉莉花》的一些“背景知識”非常關注,教師又及時給予滿足。比如:《茉莉花》的.前身是《鮮花調》。學生還通過資料檢索等多途徑的學習,瞭解到各地的《茉莉花》歌詞、風格基本相同;以江蘇和河北的《茉莉花》最具典型代表。

學生因為對於《茉莉花》這首歌曲非常熟悉,所以感覺很親切。而當他們得知它的旋律還被用於歌劇大師普契尼的作品《圖蘭朵》時,更是驚歎不已。這充分説明:好的音樂和文化,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它的本質代表了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