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28W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

聽了李老師的《比較大小》一課,感覺這節課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回顧舊知,引入新知。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先讓學生從0數到100,兩個兩個地數到100。,讓學生體會到越往後數,數字越大。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大小。如比較45和39的大小,學生就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看錶格,越排在後面的數越大。(2)利用計數器,直觀地看。(3)利用數的組成來看。原本呆板的數字符號,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變得鮮活起來,讓學生輕鬆自如地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去學數學,使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都得到提高。

3、營造寬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不同見解,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意見。對於用不同方法來比較大小的學生予以語言的鼓勵,並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多讓學生説説,“你是怎麼想的?”注重學生思考的過程。

4、注重從細節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把卡片正確地放在小圓圈裏”這一題中,李老師讓學生找到一個數,就做一個記號,這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是相當重要的,有利於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2

有幸聆聽了曹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內容——《左右》。這是一堂原汁原味的數學課,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道題型,每一句提問,都凝聚着曹老師的智慧。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曹老師獨特的個人風採與教學魅力。整節課教學環節清晰,層次鮮明,銜接性強,語言生動活潑,學生在不同的遊戲中掌握新知,學習興趣濃厚。首先通過“找朋友”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像左手、右手這樣的好朋友;然後通過跺腳,摸耳朵等遊戲活動,讓學生建立左、右的標準,分清左和右;再通過動手擺放練習本、橡皮、文具盒、鉛筆盒,從左往右數,從右往左數,明確數的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要求學生不僅要弄清自己的左和右,還要理解和自己面對面的那人的左和右(也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曹老師精心設計了“聽口令舉手”舉手遊戲,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為什麼都是舉右手,你的右手在那邊,我的右手在這邊?引發學生思考,發現規律。老師適時的予以小結:面對面,左右相反。再進行同桌面對面,舉手遊戲,進一步鞏固左右的相對性。通過形象的情境“走樓梯”,強化面對面左右的相對性。在練習中,曹老師設計了“坐車”“數位置”來進一步讓學生內化所學知識,但是有些方面我們成年人都覺得難理解,何況是這麼小的孩子呢?如:判斷人或動物(有生命的)的左和右,應該以被判斷的對象為標準,挨着他(或它)的左側就在他(它)的左邊,挨着他(它)的右側就在他(它)的右邊。幾個人站成一排,判斷的人站在對面,要説出誰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這個時候應該以對方為標準去判斷,而學生往往容易以自己為標準去判斷,這種情況是最難以理解的。另外一種是判斷圖形等一些物品的左和右,應該以判斷的人為標準,相對容易理解一些。所以左右的相對性在實際應用中部分學生仍存在障礙,是可以理解的。

整堂課,深刻體會到曹老師的精心設計與準備,遊戲教學生動有效,通過“聽反話”“拍手遊戲”“聽口令指方向”等動手、動口、動眼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去觀察、體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3

一、 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38頁39頁。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做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些立體圖形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及他們的周長還有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初步的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認四種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並滲透審美情趣的教育。

從上面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4.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麪混淆,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面在體上 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在教學信息與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擇多媒體課件演示,這樣更直觀易懂。

5.教學準備:

在教學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各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彩色筆和白紙等等。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課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時間很短,不隨意注意佔優勢,課堂上喜歡操作類的活動。本課時教學內容是他們在一年級上冊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簡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根據他們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都已經基本上認識這四種平面圖形了。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流程:

三、教學流程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聯繫生活,鞏固新知;

四、遊戲激趣,總結評價。

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屏幕顯示:交通標誌(由生活中圖形引入新課)

師:笑笑在上學路上發現了很多交通標誌,你們知道這些標誌的意義和它們的形狀嗎?(適時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2.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並與它們交朋友,好嗎?揭示課題——認識圖形

【設計意圖:這裏利用信息技術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完成知識目標: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認這四種圖形,並體會“面在體上”。

因此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找一找、摸一摸、學一學、比一比、畫一畫五個活動。 活動一(找一找):在“體”上找“形 ”

1找長方形,哪個圖形藏長方體的面?(長方形)

2.找正方形,正方形藏在哪個“體”的面上,(正方體)。

3.找三角形和圓,三角形和圓藏在哪個“體”的面上,(三稜柱、圓柱)

【設計意圖: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件演示面從體上滑下,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同時使學習的內容更有情趣、更直觀,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活動二(摸一摸):摸“長方形”學具感知它的特徵

1. 認真的看一看它長得什麼樣?再仔細的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 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活動三(學一學):自主合作學習正方形、三角形、圓感知其特徵

1.小組合作學習:用剛剛學習長方形的方法先認真的看一看他們長的什麼樣?再仔細的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再用數學語言在小組裏説一説他們各有幾個角?幾條邊?

2.學生彙報,解決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懂得合理的表述與認真的傾聽,併產生智慧的碰撞。通過摸、看了解長方形的特徵之後,又提出用學習長方形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正方形、三角形、圓,這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

活動四(比一比):“形”與“形”比,“形”與“體”比

1.“長方形” 與“正方形”比

2.“長方體” 與“長方形”比

3. “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比

活動五(畫一畫):從“體”上畫“面”

1. 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2. 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3. 用描的方法挑一個自己喜歡的立體圖形畫下它的一個面,並説一説從什麼體上描出了什麼形?

【設計意圖: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採用實踐操作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看、摸、畫、説等活動,自主地探究,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聯繫生活,鞏固新知

活動一(看一看 説一説 ):

屏幕滾動放生活中的物體,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這些圖形朋友,仔細觀察你從哪個物體的面上找到了

我們今天認識的新圖形?

活動二(想一想 説一説 ):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上也有這些圖形朋友?在小組裏説一説。

【設計意圖:利用信息技術挖掘現實生活素才,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引導學生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遊戲激趣,總結評價

活動一 遊戲激趣.

1.打地洞遊戲

地洞裏藏了很多圖形,快來打吧!看誰找到的圖形最多。

2.數圖形遊戲

數一數鬧鐘裏的圖形各有幾個?

3.小小粉刷匠

學生可以先點擊畫框中相應的圖形即可進行塗色,點擊右三角為下一幅圖。

【設計意圖:在練習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調節學生大腦興奮,減少疲勞,煥發精神,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無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識,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拓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

4.小小設計師

1.這幅畫中缺少了什麼圖形?你能把它找出來並把它拼上嗎?

2.你們能用這些圖形拼出一幅漂亮的畫嗎?

【設計意圖:“小小設計師”這一環節,利用信息技術網絡的教學功能,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構思一個主題,利用計算機中給出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拼出具有小組特色的圖案,通過人機交互平台,教師把學生在計算機上拼出的豐富多彩的圖案在大屏幕展示,激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活動二 總結評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今天這節課你能評價一下自己表現得怎麼樣嗎?你能給自己打多少分? 在你心中這節課誰表現得最好?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從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需要出發,既有學生間的評價,又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與教師在共同的評價活動中充分展現自我,張揚個性,取長補短,樹立自信,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和提高的評價目的。】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4

朱老師執教的《連加、連減》一課,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也學得比較順利。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有:

1、發揮直觀教具的優勢。新授部分的例題,朱老師利用書上的插圖和自己親手繪製的小雞,化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雞的變化只數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知題意,正確列式和知道運算的順序。

《連加、連減》評課稿 - 盼雪 - 雪中漫步《連加、連減》評課稿 - 盼雪 - 雪中漫步2、 加強敍述的指導。 在用教具進行演示的時候,朱老師反覆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記住在每個演示過程中,小雞的數量發生的變化,再引導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並在學生加以敍述的時候,引導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原來有( )只小雞,跑來了( )只小雞,又跑來了( )只小雞,一共有幾隻小雞,在讓學生反覆的敍述圖意中,將生動的情節轉化為數的計算,為掌握正確的計算順序打下基礎。

3、關注細節,提高習題的正確率。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有的學生經常會忘記或記錯第一步算出的得數。為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朱老師非常強調讓學生把第一步計算的`得數寫出來,從而克服了學生由於記不住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而造成的計算錯誤的情況,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4、強化訓練,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在學生學了連加法之後,朱老師馬上讓學生進行連加法的一系列相關習題運算,從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明確連加的運算順序,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學了連減之後的方法同上。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沒有讓學生在具體的題目中説連加(連減)法的含義,因為雖然學生能正確表達圖意,能正確列式計算,但作為連加,連減這種應用題教學來説,理解含義還是至關重要的。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5

一、情境中發現規律

1、創設情境:

再過兩個月,就是同學們自己的節日“六一”兒童節了,你們想不想在那一天,把自己的教室佈置得漂亮些呢?好,老師現在就帶領大家去看看別的小朋友是怎樣佈置他們的教室的。

2、觀察提問:

(播放動畫)説説你都看到了什麼?。

3、發現規律: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按一定的順序一直排下去,我們就説它是有規律的排列。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畫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規律的?

學生彙報發現的規律。

剛才,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了東西都是有規律排列的。

4、應用規律:

(出示課件)根據規律填空。

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把沒有完成的完成。

二、操作中深化規律

1、自己動手塗一塗。

2、貼一貼,展示作品。

三、欣賞、發現生活中規律

規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無處不在呀,有規律的事物會給人一種

欣賞了規律的美,你能發現藏在我們身邊的規律嗎,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規律,老師希望大家課後仔細地去找一找,把找到的結果和感受告訴老師和同學,好嗎?

優點:

1、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

2、本節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

3、精心設計數學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形成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建議:

學生的感悟、運用非常到位了,如果老師能讓學生多説一點就好了。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6

葉老師在傳統教學風格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注重強化知識點的訓練,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學生情感的薰陶,同時又注重和學生間的平等對話,通過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深高的教學素養把整節課演繹的十分精彩。

葉老師在10的認識教學中,通過認識10、數序、比較大小、數的組成和寫數幾個環節向我們呈現了一節優秀的常規課。先不説課本身的好壞,就看班級六十多孩子在課上的表現,就可以看出老師對孩子訓練有素。即使是後排的.孩子離老師比較遠也能把小手放好不亂動,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剛剛帶完一年級知道在開學兩個月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幫助孩子養成這麼好的習慣的確很難做到。

再説説教學中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盯着每一個孩子,觀察他們的聽課狀態,並及時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專心聽課。教師語言具有親和力,聲音不大不小,聽起來特別舒服。

本次教研活動我的感觸很深,我覺得講台就是教師的舞台,這個舞台不一定多麼豪華,台下也不一定有觀眾和掌聲,只要有孩子們,有我們不斷地耕耘,那麼這個舞台就一定是最絢麗的!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也會把學到的業務用在自己的工作之中,而且我還會虛心向前輩請教,不斷努力地學習、鑽研,使自己的課堂真正顯示出實效性,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走在教改之路的前沿。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7

懷着興奮的心情聽了謝老師和徐老師分別執教的《解決問題》,受益匪淺。特別是沈百軍老師的講座,讓我對解決問題如何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首先談談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閃光點。謝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切,自然,很受學生的歡迎。在課堂教學中,謝老師始終貫徹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其次謝老師的課堂練習注重層次性,一層層的深入,學生的知識隨着老師的練習不斷提升,真正體現了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第二堂徐賓老師的課,從學生的舊知入手,先讓學生猜測兩張紙條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即鞏固了學生的舊知,又為後面學生的新知學習埋下了鋪墊。學生的興趣也在猜測中提升,以較好的學習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而後,在徐老師的練習中,徐老師的練習始終從細小處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徐老師讓學生每次做題目前讀題;當有多個數學信息時,讓學生學會有選擇地選取自己需要的數學知識等等。不僅如此,徐賓老師的練習也是層層深入,從基礎知識到拔高練習,學習的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實現了人人學有效的數學。

其次談談我對這兩堂課的一些粗淺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在謝老師的`課堂中謝老師對於比多比少兩者的聯繫講得還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導入情節中讓學生明瞭A比B多2個,也就是B比A少2個,也即一個比多比少的數量關係可以有兩種表述方式。再講解完後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小練習以加強鞏固這個知識點。其次再教學比多比少的知識時,讓學生明確求A比B多多少?就是A裏面去掉與B相同的部分,即從A裏面減去與B一樣的數據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讓學生明瞭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多少用大數減小數這個數學模型。再根據第一環節的學習讓學生順氣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數減去小數。

而徐賓老師的課堂上,我覺得在教學新知,讓學生明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就是這個數去乘幾分之幾後,先不出現去掉一個單位“1”,讓學生猜測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長,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短,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和第二張紙一樣長。而是在這個環節後直接讓學生觀察,你覺得在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時應該怎麼做?學生應該很快得回答用一個數去乘幾分之幾,此後教師把這個模型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有個比較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樣可能在後來徐賓老師在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時學生會順其自然得講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學模型,而不會像在徐賓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提到的就是計算時的注意點而已。其次在教學用線段圖理解時,我覺得在這裏徐賓老師應該一步一步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會自己用畫線段圖來解決數學問題,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給學生。

在聽完了沈百軍老師的講座後,讓我對解決問題的教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一直都知道建立數學模型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但是有時也感覺這與算法多樣化有衝突,把學生的思維定在了一個方面。可是從數學的本質角度講就是為了讓學生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模型的學習是有效的。但是數學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斷的數學學習為基礎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多滲透或者是教給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與思維,讓學生在紮實的數學基礎中學會建立模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8

這一節課有以下三個亮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動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在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恰當的利用多媒體創設了由七巧板拼成的守株待兔的情境,通過聲情並茂的圖象、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二、自主探究,活動體驗。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李老師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了七巧板的特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及經驗,在積極動腦、動手活動中,自主探究拼出圖形,從而在活動中體會圖形的變換。

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髮揮想像,獨立拼出不同的圖形,接着讓學生下位置去參觀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讓他們充分交流,相互學習,相互評比,促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

三、關注情感,評價多元。

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李老師多次讓學生將各種拼法展示出來,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並通過學生自評、他評和老師的評價,(評價多以鼓勵與表揚為主)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1、多媒體出示七巧板的有關知識介紹。是放在課前,還是放在課後呢?我個人覺得向學生介紹七巧板的有關知識,可以放在課前,即揭示了七巧板的名稱之後進行。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產生迫切想玩七巧板的願望,為下面的學習作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

2、動手實踐,體驗七巧板這一個過程需要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這一個過程應該是逐步深入的過程。可以這樣開展教學:用兩塊板拼圖形→用三塊板拼圖形→用四、五、六塊板拼圖形→用七塊拼圖形。

3、如何體現小組的有效合作。這樣合作不是老師要求的,而是在活動中學生自發需要的。

4、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各種圖形的特徵。個人覺得,可以通過讓學生完整的口述“我用了××塊××形和××塊××形拼成了××圖案”之類的話來進行,從而體會它們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9

《認識鐘錶》是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錶的認知起點並不是零。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於鐘錶及時間的感性認識。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有效利用。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王老師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引入,激發學習興趣。如猜謎語等情形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中,王老師出示鐘錶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取知識。

在這節課上,王老師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王老師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説説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9時、3時,互相説一説:“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着幾?時針指着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擺時針、分針説時間練習,很好的把時鐘的理解從具體到抽象教學。説一説身邊的生活時間,效果明顯。如出示升國旗8:00時鐘、吃飯12:00時鐘、踢球4:00時鐘等練習設計,還有王老師設計擺時針的小遊戲,讓學生説時間,更加深了對時鐘的理解。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0

《認識人民幣》在培智學校的一個教學難點,在仔細聽了學校王老師的授課之後,感到這是一堂比較成功而且有實效性的數學課。本節課通過學生認識人民幣、猜認商品價格、連線等環節進行階梯式教學,不僅出色的完成了知識目標,同時非常注意對智障學生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拓展訓練。

這堂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這樣幾點:

1、讓生活走進數學

人民幣的認識對培智學生來説有雖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因此王老師在整個教學中這個思想一直貫穿始終:在拿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在那幣的過程中學會簡單的付幣,提高社會交往和實踐能力。這樣既調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親近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2、課堂成為學生實踐體驗的場所。

智障教育的教學原則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情景性原則。它要求教師不僅在教學環境中創造出情景,而且也要求教師在學生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教育活動。因此,二者都強調“用生活來教育”, 在“連線”這一教學活動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述;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師恰當的引導和點撥;不同程度的學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一點的同學由能力好的同學帶領,分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關注,使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立體交叉互動。在這互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參與實踐機會,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學生真正地動了起來,課堂活了起來。

3、德育目標的滲透到課堂

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為品質,對於智障學生來説有時比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綜觀這堂課,整個教學過程師生完全是一種朋友式、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氣氛是和諧的、寬鬆的。教師在結課時的 “不能亂花錢、撕錢” 的提示,很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了愛護人民幣的教育,富德育於教學中。

當然這堂課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1、讓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放手再大一點:可以角色扮演,讓扮演買東西的學生説要買什麼,扮演售貨員的學生説要多少錢,買東西的學生付款,然後再進行模擬,可能效果會更好。

2、教師的語言可以再簡練一些,畢竟這是數學課而不是生活課。

3、可做些課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1

一、認真懂得教材編排意圖,運用好教材

這節課程老師通過認真研究教材,明確認識到數的概念,精確制定有效的教學目的:學生能精確地數出數量6和7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和7。能通過抽象的數字到點子圖,再從點子圖抽象到到數字符號,並從數字符號反應出形象的點子圖或實物上。在認識了數字6和7之後,還要知道7以內的數序,會比較7以內數的'大小。

教師的教學設計是通過複習舊知識層層推進導入新知,教師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知識目的和能力目的,重點、難點把握的很好。由展示掛圖引入例題開始,引導學生由抽象的數字——點子圖——數字符號——點子圖實物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初步感知數字6和7的概念,接着到動手感知6和7,認識數字6和7的形狀並能認真練習書寫,最後是認識數字6和7的數序。全部教學過程,教師始終抓住了把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輔助學生深入認識了數字6和7從而建立7以內的數序。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色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器重操作活動,施展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建機遇,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獲得豐盛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通過掛圖初步認識了數字6和7概念後,教師能通過大屏幕播放有趣的圖讓學生數數,畢竟這些都還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需要趣味性,他們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圖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加深了學生對數字的認知。

 三、教師素質

程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教學語言表述精確。整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使用一些激勵的語言使全部課堂的氣氛很活潑,也能有效地調控了課堂。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教師的語言與孩子的身心發展親密相關,不僅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也影響其心理因素。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2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的《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聽了彭海軍老師的課,我有以下幾個體會。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教科書所給的材料,創設了一個小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是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一年級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由此可見,興趣還真是學生樂學的法寶!

其次,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國小課堂上的一大“亮點”,但很多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較多,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

第三,整堂課,彭老師都以低年級孩子能接受並喜歡的面貌出現在他們面前: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3

4月18日,學校教研活動按照計劃如期進行,在這次教研中,有幸聆聽了王老師講授的《找規律》一課,她向大家呈現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師生互動有效教學的課,受益匪淺。現在就王老師的《找規律》一課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有效。

在新課的導入階段,王老師通過啟發談話,通過數學學習的口號,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然後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劃一劃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二、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

在練習中,王老師通過塗一塗,説一説,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如圖形的規律,數字排列的規律,聲音動作的設計規律,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特別是創新設計聲音與動作的規律排列,更是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三、習慣培養,始終如一。

王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採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四、改進建議:

一節課下來,學生口頭表達的較多,自己動手做的較少,能否讓學生獨立動手完成一些題型。如畫一畫、擺一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4

王**老師這節課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用“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從整節課設計上,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數學現象,為了讓學生對這一現象有初步感知和體驗,在教學中王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王老師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我們也看到了學生輕輕鬆鬆學習。

二、體現了知識層次的梯度性。

從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看,十分清晰。一共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兩個學生進行擺花遊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第二個環節是分析“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引領學生在相關情景圖中感受這幾個感念。第三個環節是綜合運用,培養數感,調動學生運用語言描述兩個數大小關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整節課思路非常清晰。

三、教學實用性高,易於平時教學的開展。

這節課,王老師無論從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還是從教具的使用上,都十分新穎。整節課的幾個環節目的十分明確,,看得出學生玩得非常開心,非常有利於平時教學的推廣。

這節課上王老師和學生的交融是十分自然恰當的,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她帶着孩子學習,讓學生感受非常親近。總之,這節課從設計上,還是實施上也好,我覺得很新穎、獨特。

聽完這節課後,我也有想與王老師共同探究的地方:

淡化了相近概念之間的相互比較。 比如説“少一些”與“少得多”兩個之間的比較,這兩個概念是相對的(舉例20與80,在100範圍內比較的話,20比100是“少得多”,但是在1000範圍內,就是“少一些”),在這部分教學中,王老師處理得比較淡化,這也就使學生在下面具體情景圖中的練習產生了困惑:比較不清,多少為“少一些”,多少又為“少。 得多”,學生心中沒有一把衡量的尺子。我認為如果能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以適當的形式分析一下這類關係,會給學生下面的學習作下很好的鋪墊。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一、激發興趣,遊戲導入。

在導入階段,潘老師通過談話,讓學生猜一猜接下來會是什麼顏色,十分親切自然,使學生對新學習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導學生逐一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發現規律,板書:一組一組重複排列。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猜測中發現規律。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

二、整合教材,精心設計。

學生對規律並不陌生,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再讓學生觀察旗幟、彩花、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説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這兩種都是可以的,但由於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呈現學生圈一圈的畫面,將複雜的圖形簡單化,呈現的圖形都是兩個為一組的,有安排三個為一組。通過圈一圈的畫面是學生更直接形象對規律知識的瞭解。,教師適時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猜一猜、水果這組圖形後面的幾個是什麼,讓學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規律,對於前面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但教材中的主題圖涉及的規律比較單一,如彩旗、、男女從的排列都呈現了兩個為一組的顏色變化規律,這樣可能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如何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思維的多樣性?練習猜一猜,後面的圖形是什麼?潘老師設計體現了物體形狀和顏色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獲取新的知識,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三、練習的設計循序漸進,環環緊扣。

潘老師的練習設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最後在生活中找規律。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不同學生的特點,安排學生設計開放的學習活動。如在創造規律上,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狀設計出有規律的圖形,在創造規律的時候,體現了創造的開放性,就是讓每個學生用一兩種彩色筆,自己設計有規律的圖形。除了讓學生用顏色來創造,還鼓勵學生用聲音或動作來創造規律,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最後讓學生創造規律,設計規律,感受規律的美,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在鞏固知識的活動中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選材不同,方式不同,豐富多彩。教師的精心設計使學生在每項學習活動當中人身思考,動口説,動手做,實實在在的在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後,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隻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