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孔子名人故事(精選6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13W

孔子是我們儒家教派的一代聖人,他的許多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孔子名人故事(精選6篇),歡迎閲覽!

孔子名人故事(精選6篇)

  孔子名人故事1

一天。孔子帶領着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地的一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着大海,是老漁翁平常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裏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你説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説,“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説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衝着老漁翁説:“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説:“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説,這魚怎麼打法,你們會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着子路的窘態,也不答活,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打起魚來。

孔子看着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着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説: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説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

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

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孔子名人故事2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説:「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説:「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歎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孔子名人故事3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説:“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

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説:“把我的外表説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説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孔子名人故事4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 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説:“賜( 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説:“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子名人故事5

《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裏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説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説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歎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説:“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説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説:“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孔子名人故事6

孔子是個好學的人,他從來不滿足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而是不斷地搜尋資料,擴大視野,增廣見識。山東嘉祥武氏詞中的“孔子見老子”畫象(該石現存於洛寧漢碑館)對這次歷史性會晤有生動的描繪。

當時孔子年僅34歲,卻是魯國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博學多才的學者。魯國有個貴族孟僖子,臨終前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南宮适)託付給孔子教育,孔子也由此結交上了貴族。為了利用這一條件拓寬自己的知識範圍,一天他對南宮适説:“我聽説在洛邑當守藏史(類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博物院院長)的老聃,是個博古通今的學者,他既通禮樂之原,又通道德倫常之理,這樣有學問的人,應該是我們的老師,能在洛邑拜訪他一次,是我生平之願。”

南宮适向魯昭公報告了孔子的意願。魯昭公是個明君,對孔子的想法表示讚賞。魯昭公送給孔子一輛車子、兩匹馬和一個駕車的僕人,支持他遠道求師之舉。

洛邑(今河南洛陽)離魯國國都直線800裏,繞道走有1000多裏,駕車要走好多天才能到。洛邑是西周初年以來周王朝的.統治中心,有大量簡冊圖籍、文書檔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薈萃之地。當時任國家守藏史的是老子。據《史記》記載:“老子,楚國苦縣後鄉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當時德高望重、博學多才的知名學者。尤其是他所經營的文物典籍,更是國家祕藏的文物珍寶。

老子聽到魯國的孔丘不遠千里前來求教的消息後,十分高興 ,令僮僕趕快把街道打掃乾淨,又令僕人套上車,親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

據記載:老子約比孔子大30歲,60多歲的人在當時已屬於年邁之人。從閲歷、學識等方面來看,老子都應比孔子高。孔子在洛陽逗留了好幾日,他觀明堂、入厲穆廟,並飽覽了周王室豐富的藏書檔案。同時,他虛心向老子求教、學到不少東西。

孫子返回魯國,臨行前,老子説:“我聽説有錢的人在送行的時候,送人的禮物是錢財或寶物;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時候,送的是金玉良言。我沒有錢,那麼就只好權當有道德的人來送你幾句話了。你學習古代的東西,固然很好,但不要拘泥於古代,不要生搬硬套古代的東西。通常會做生意的人,不會一開始就把最好的貨拿出來兜售;真正有學問的人,不要一開始就流露他的才學,更不要隨意議論別人,特別是別人的缺點;你要注意,做事不要做過了頭,矯枉過正是結仇的根源。做人不能出現驕氣,不要過於任性,更不要趾高氣揚地擺闊氣……”

老子的這番話,使孔子受益匪淺。他一直牢記在心,後來他在對弟子們的談話中,把老子比做天上的龍,龍能自由自在地乘風上天,使人們無法捉摸。老子的學問就和天上的龍一樣玄妙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