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書籍

書籍的讀書心得15篇

欄目: 書籍 / 發佈於: / 人氣:1.08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書籍的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書籍的讀書心得15篇

書籍的讀書心得1

人生快事,莫如讀書。它能讓我們知天地、曉人生。它能讓我們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書是我們精神巢穴,生命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人,到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從閲讀中養成愛好讀書習慣,體會讀書樂趣,學習和掌握一些讀書方法,這不是人生第一大快事嗎?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讀書各種樂趣吧!

讀書一大樂趣莫過於當你當你正為一個問題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時候,或對某一個問題似有所聞時候,打開書一看,你就會發現早已有人對這個問題做了充分論述,正好騷到了你癢處。這種“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覺你那麼舒服,那麼自在。

讀書對於不同人有不同樂趣,對於從事體力勞動來説,讀書一種休閒;對於從事腦力勞動人來説,書可能是一種靈丹妙藥,煩悶時,讀書可以解悶;愁苦時,讀書可以忘憂;興奮時,讀書可以暢流……

讀書給人恬淡、寧靜、心安理得快樂,是名利、金錢不可取代,書就像人類精神營養劑,缺了它,生活必缺陷。讓我們別留下遺憾,拿起書吧!相信你一定也能從書中懂得人生真諦!

暑假裏我讀了《插班生兄妹的祕密》這本書,把我深深吸引住的是其中寫《插班生兄妹的祕密》的這一篇。

《插班生兄妹的祕密》這一篇講的是唐子龍和唐子涵這對龍鳳胎兄妹,他們剛來到九年級(8)班的時候,陶曉樂這個‘柯南迷’就覺得很奇怪,便開始跟蹤這對兄妹。在路上的時候,唐子涵時不時的回頭張望,下的陶曉樂左躲右閃,心是不是跳到嗓子眼兒。過了一會兒,一雙手重重的拍在陶曉樂的肩膀上,陶曉樂嚇了一跳,回頭一看,原來是‘耗子’王浩和‘花痴妹’劉子琪。他們倆好奇陶曉樂在幹什麼,陶曉樂告訴了他們倆唐子龍和唐子涵的奇怪之處,他們倆非常認同,就和陶曉樂一起跟蹤這對兄妹。

中途,唐子涵有幾次回頭時都差點兒發現他們,幸虧他們及時躲了起來,不然就功虧一簣了。唐子涵越這樣謹慎,陶曉樂就越好奇。這對兄妹左拐右拐,像是要甩掉他們一樣,但他們三人始終沒被甩掉,反而越跟越緊......最後唐子龍一揮手,一輛高級轎車把這對兄妹接走了。躲在一旁的陶曉樂、王浩和劉子琪都知道了這對兄妹是富二代。

第二天,陶曉樂對唐子龍和唐子涵説了他們三人跟蹤這對兄妹的事。這得兄妹不但沒有生氣,而且還用懇求的語氣讓他們保密,陶曉樂連忙答應了。陶曉樂來到了他們的家裏,認真地聽唐子龍和唐子涵説。他們説因為他們的家世,就在以前的學校被同學孤立了......

等他們説完之後唐子涵就哭了起來,陶曉樂不知道怎麼安慰這對兄妹,就對他們説:“誰説你們沒有朋友,從今天起,我們就是永遠的好朋友。”

第二天陶曉樂把他的所見所聞都告訴了王浩和劉子琪。王浩和劉子琪知道後就開始和陶曉樂密謀了一件大事。

在星期五下午最後的一節課,全班同學給這兩兄妹過了個快樂的生日,之後唐子龍有了自己的好兄弟,而唐子涵也有了自己的好姐妹。然而在公佈成績的這一天,唐子龍和唐子涵這兩個兄妹坐上了去美國的飛機......

插班生兄妹就像兩個墜入人間的天使,突然闖入這個世界,又悄然無聲的離去,坐着飛機飛向了新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讓我更加覺得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同學會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的!

書籍的讀書心得2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領導,非常善於調動幫助他成長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會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關心社會,關心人類,關心生命。

一、學會讚美他人

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脱,奮發向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樂於分享,肯於吃苦,勇於創新。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需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讚美他們,我麼也必須讚美他們!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讚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中長大,願老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二、學會把握機會

我們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經理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傑為我們做了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其之所以會成為名師,都是將困難視為機會的,他不僅可以從困難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更從中發現了那個“偉大”自我,收穫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三、學會利用時間

課堂高效益令學生喜歡,學生坐在教室裏,其實是在投資,投資為了回報,每個學生投資一樣多的時間,可為什麼這個班的學生學得很好,那個班卻很糟糕?因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浪費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着我們的課表,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從四十五分鐘裏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們要心向着孩子的快樂那麼學校就成了孩子延續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們自己流淌、享受着快樂,當然更需要學校這個快樂之地為他們創造快樂!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予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這本書,作為人,你是幸福的,作為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為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總之,教師創新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正確的思想、執着的意志、進取的精神,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提高。

書籍的讀書心得3

這本書第一章説了賁老師的成長之路,他立志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師,從最初的合格老師到優秀老師再到有思想的老師,賁老師一直在努力,獨立寫教案,設計課堂,設計自己,每天記錄課堂,寫教學手記,賁老師用他自己的每一段教學經驗告訴我,教學之路要不斷給自己新目標,做一位時刻有思想的老師,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關鍵是看學生是否在學習,教師的教是否支持了學生的學習,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學生一起共同努力,超越自我。

賁老師主張構建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更有準備地學,在課堂學習之前,嘗試“小研究”的方式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感受與預學,讓學生主動去思考並帶着困惑進入課堂學習,書中也詳細介紹了“小研究”如何設計內容,設計練習,複習課以及設計原則,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讓學生獨立思考。

然後在課堂上交流互動,賁老師的課堂希望每一位學生都“在場”,師生平等,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否思維參與,是否深度參與,教師要還給學生充分交流言説的機會,學生以研究的心態對待學習內容,這樣的課堂是生動的,有思考的,教師退到幕後引導着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思考,服務促進學生的學。

賁老師還有一個亮點,他的課堂改變了傳統的課後練習,為了練而練的目的,他的練習時研究性的練習,把練習過程的控制權向學生轉移(學生選題,學生改題,學生編題),作業成為了學生展現各自想法的平台,愛上作業,不是負擔,所有學生參與作業中,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練習更有意思,更有思考,學生學起來也沒有累贅。

書中有許多賁老師的課堂案例,他用自己的每一節課向我表明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是什麼樣子的,這樣的課堂教師怎麼做,學生是怎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思考的,每一節課都有思想的碰撞,意外的收穫,學生的想法,創造力讓我們更有動力和他們一起努力下去,超越自我,改變自我。

賁老師的數學課堂是學為中心,生動有思考的,希望新手上路的我能借鑑他的經驗不斷努力,從合格老師一步一步進階,他多年的探索源於他不斷的思考和追尋中,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懈努力,以他為方向腳踏實地教書育人。

書籍的讀書心得4

今天我和兒子一起讀了《草房子》,這本長篇小説的主人公是油麥地國小校長家的兒子桑桑,主要講了小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國小生活。桑桑和他的家人是開學不久才調過來的。桑桑的父母親是一位獵人,打獵直到25歲,雖然只上過一年學,可他一直堅持讀書,才當上校長。在這六年國小生活中,桑桑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的感動人心的故事,蔣一輪老師與白雀姐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的杜康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慘,殘疾小男孩對尊嚴的執着堅守,垂暮老人在最後一剎那的人格光彩,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的情感糾葛,桑桑得鼠疫快要死時,温友菊的發自內心的鼓勵……。這一切即清晰又朦朧的展現在桑桑的世界裏,國小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啟蒙教育的精彩的六年。

最使我感動的還是杜小康,他家住在油麥地的一間“紅門”裏,他們家幾代都在經商,是首富。所以他爸爸一直是對他有求必應,可就在他爸爸拿了所有錢去經商時,船翻了,他們家破產了,杜小康停了學,懂事的他在停學後,儘自己的能力幫助父母維持生計。在校門口賣東西,掙錢減輕家裏的負擔,不怕苦不怕累,在他身上告訴孩子們,富有的時候不要浪費,貧窮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度過難關。

《草房子》用這些最純真的愛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都充滿酸甜苦辣,當苦難來臨時,我們要勇敢去面對。與孩子同讀,和孩子同成長。

書籍的讀書心得5

我們説書法是有生命的藝術形式,就是從書法有骨力的支撐和舞動的表現這兩個層面來説的。這裏是一篇書法藝術與中國哲學精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內容吧!書法藝術充滿着哲學內涵,哲學意義在書法藝術中得到了最簡潔明瞭而又充分的展示。書法是哲學的藝術,哲學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立基於儒家世界觀的書法家,在進行書法創作之時,會自覺追求那種能藴含天地大美的莊嚴、磅礴、中和、輝煌、華貴的書法風格,譬如顏真卿的書法,穩健、雍容、雄渾、端莊、陽剛,充滿蓬勃的生命力量;立基於道家自然觀的書法家,他們在進行書法藝術創作之時,會把自然精神與個體精神結合成一個整體,一旦捉毫揮翰,便能令書法風格自由舒展,使書法能夠“任自然”,表現出“自然之妙有”之態,譬如王羲之、楊凝式等人的書法瀟灑飄逸,即是如此;儘管是被世人看作是主張清心寡慾,靜心修為的佛學也能體現出生命精神,佛能體驗人間疾苦,觀照世間萬物,禪宗教授人們通過修行或頓悟,體悟生命之“悲”,從而進入彼岸的形上世界之“欣”,近代弘一法師書法是典型代表。儒道釋三家為中國思想之主流,三家哲學之精要都具有豐富的生命精神,受此影響下的中國書法藝術也能體現出強勁的生命精神。

如果説中國哲學精神是“道”,中國書法藝術是“藝”的話,那麼中國哲學就是“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奏。“道”尤表象於“藝”。燦爛的“藝”賦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藝”對“道”的生命體驗也主要是通過“骨”與“舞”表現出來的。

一、從“骨”談生命

眾所周知,筆墨是中國書法的一個重要特點。筆有筆力。衞夫人説:“點如墜石”,即一個點要凝聚了過去的運動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書法家內心的表現,但並非是劍拔弩張,而是既有力,又秀氣,這就叫做“骨”。“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揮一種力量,雖不講透視,卻可以有立體感,對我們產生一種感動力量。

“骨”之所以能稱為美,成為書法史上極其重要的範疇,就是因為透過“骨”能體味到中國哲學的生命精神,而生命之力量就美。

“骨”不但使用於中國書畫理論中(如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幾乎對每一個人的批評都要提到“骨”字),而且也使用於文學批評中(如《文心雕龍》有《風骨》篇)。“骨”是生命和行動的支撐點(引申到精神方面,就是有氣節,有骨頭,站得住),是表現一種堅定的力量,表現形象內部的堅固的組織。因此“骨”也就反映了書法家主觀的感覺、感受,表現了書法家主觀的情感態度。書法家創作一幅書法藝術作品,就有褒貶,有愛憎,有評價。書法家一下筆就是判斷。

在古代,中國人受天人感應的思想影響較為嚴重,書家們認為字也要同人一樣。人具有血肉與筋骨,字也要有血肉和筋骨,筋骨是人身體的支柱,因此,字也要有筋骨作為支撐。這也暗合《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因此中國書法講究“骨法用筆”。

所謂“骨法用筆”就是“骨”的表現要依賴於“用筆”。張彥遠説:“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歷代名畫記》)這裏講到“骨氣”和“用筆”的關係。為什麼“用筆”這麼重要?這要考慮到中國書法的“筆”的特點。中國書法用毛筆。毛筆軟而具有彈性,筆頭中心有一簇長且尖的主毫,主毫周圍包裹着短一些的副毫,這樣製作的毛筆,筆頭中間便於含墨,筆鋒在點畫中行動時,墨水會隨着它所行動的地方順着尖頭流注下去。這裏,主毫是“骨”,名之為“柱”,副毫為“肉”,名之為“被”。以“柱”立“骨”,以“被”豐“肉”,圓柱形的工具成就了書法線條的立體感。中鋒用筆寫出來的字就具有立體感。如果將這樣的字揹着陽光一照,就會引起“骨”的感覺。這也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中國書法以中鋒用筆為根本之法的原因。中鋒用筆使字產生“骨感”,“骨感”是“力”的體現,“力”就藴含着生命之美。

“天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骨力剛強,此乃“天之大德”。書法藝術之骨力,正是這種生命精神的體現。

“骨力”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範疇。在書法創作時,要求書法家將“骨”與“力”結合起來,用“力”表現“骨”。中國自古就有對“力之美”的追求。所謂“力透紙背”,“筆力能扛鼎”,‘筆底金剛杵”等等説法,稱為對書法用筆之美的最好贊同。因此,表現“骨”的“力”與“美”經常被看做是不可分離的。“力”的表現之所以能成為美,在於美作為人的自我創作,或自我實現,是同生命運動及其力量的表現分不開的。生命如停止運動,失去了生動活潑的力量,這就是生命的衰頹和死亡,是人自身存在的否定。相反,生命力的充沛,它的不可遏止的力量的表現,則正好是人的生命的自強不息的表現,因而也就是對人的存在的一種感性現實的肯定。所以,凡是生命力不受壓制,不屈服於外界力量的自由的表現,都能引起我們的美感。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追求民族獨立自強的奮鬥史,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書寫了中國近代史這一壯麗的詩篇,正是中國哲學生命精神的體現。同樣,中國書法藝術幾千年來熟練地掌握了中鋒用筆的技巧和旨趣,在書法創作之時體現出來的骨力,也正是中國哲學生命精神的體現。

《易傳》所謂“天之大德曰生”這一命題,深刻地藴含着中國古代重視個體生命的人本主義思想,把自然看作是生命的源泉,同人的生命保持和發展處在和諧統一之中,長遠地影響中國古代關於美的觀念,把生命力的強大的表現看作是同美不能分離的東西。這是一種健全而積極的生命精神的體現,它使得幾千年來中國書法極少有否定個體生命的悲觀主義思想。書法作為一種高度自由的線的藝術,它的美恰好同力的表現有着最為密切而直接可見的關係。正因為這樣,書法藝術所體現出來的“骨”感稟賦着深刻的生命精神,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説書法藝術的骨感生命性是一種靜態的,是力的莊嚴,然而,正如人體骨骼一樣,僅一塊骨頭是靜的,而骨與骨相連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之後,飾之以血肉肌膚,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活人能動、能舞。書法的筆畫相連,尤其成之於行草書,其舞動之美就更靈活了。

二、“舞”——《草書勢》對生命運動的表現

應該知道,中國藝術的共同特徵莫過於對意境的追求。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懷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尤其是“舞”,這最高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究竟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徵。書法家在這時失落自己於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窮無妙於意表,合神變乎天機”。“是有真宰,與之浮沉”,從深不可測的玄冥的體驗中升化而出,形神如空,行氣如虹。在這是隻有“舞”這最緊密的律法和最熱烈的旋動,能使這深不可測的玄冥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行草書因其舞動的結字方式,經常難以被人品識。然而正是這種舞動的書體,卻造就了書法藝術的至高形式,達到了動與美的完美統一。如果我們認為行草書難以被讀懂,那麼大多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它雜亂無章,得其劃者不得其形,得其形者難懂其意。實際上,這正是我們的拙見。氣勢,行草書也有其鮮明的章法,只是我們少有耳聞罷了。行草書雖然講求舞動,但是舞動之中自有韻律和節奏,拋開韻律和節奏的行草書才是雜亂的,無章法的,有強烈的韻律和節奏的行草書才是審美的,藝術的。正因為具有了韻律和節奏的舞動性,行草書才承載了生命的意義。

行草書所能體現的生命性早在東漢就為書法家崔瑗所闡述。崔瑗是漢代的大書法家,最善草書。崔瑗以杜度為師,書法史上常以崔杜並稱。其後張芝又直接取法於崔杜,作出了新的創造成為漢代草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草聖”。

《草書勢》作為崔瑗的重要書法理論作品,是流傳至今最早討論書法藝術的一篇文章。它不但講了書法的起源和草書的產生,而且從對草書的形象感受出發講了草書藝術的特點。這一特點在我看來就是草書舞動的生命性。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黜點染,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後奇。或凌邃惴慄,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絕筆收勢,餘綖糾結;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彷彿若斯。”

雖然僅僅二百二十五言,但無不體現着草書的生命精神。崔瑗的《草書勢》雖少有對筆法結字的闡述,但對草書之形象表述實在精彩。《草書勢》在對草書藝術的形象感受的描寫中突出了草書藝術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對事物、生命的運動的表現。它用來形容草書給人的美的感受的種種事物,如“騰蛇赴穴”,“注岸崩涯”等等,都充滿了強烈的運動感。在事實上,草書較之於隸書、篆書,它的一個巨大的優越性正在於它能最充分地表現出強烈的運動感。一般看來,只要一個事物能夠動起來,它就會被視作為有生命的,而一個事物靜而不動,就會給人感覺死氣沉沉。書法藝術也是如此。草書的舞動更多是給人帶來一種活躍,是一種生命的美感。

這種活潑使草書具有了“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的特色。這就是説,它打破了恰恰是篆書和隸書所要求的那種方須中矩,圓必副規的嚴格的平衡對稱的要求,取得了篆書和隸書不能比擬的高度自由。但是,《草書勢》一面指出草書的書寫有着高度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指出成功的草書“就而察之,一劃不可移”。這就是説,草書的書寫既是高度自由的,但卻不是主觀任意的,而是有着不可移易的規律性。正如生命運動一樣,既有其內在的動力因素,但也應符合外部的限制條件,草書既是一種自由與規律性統一的藝術,也是一種符合自然生命性的理性的藝術。

無論從骨的力感,還是從舞的動感,都有對中國哲學之生命精神的體現。我們説書法是有生命的藝術形式,就是從書法有骨力的支撐和舞動的表現這兩個層面來説的。正因為書法藝術有了骨力的支撐和舞動的表現,才使得書法藝術更具有感染力,使生命之精神在書法藝術領域得以延傳下去。

書籍的讀書心得6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人文科學呢,什麼又是人文科學的對象呢?卡西爾並沒有直接回答這樣的問題,當然不是他想賣關子,他並不想糾纏在名詞解釋上,而是有更深層的考慮,那就是,人文科學的對象,乃至人類認識的對象,是因何又是何時進入哲學反思之域的呢?

卡西爾同意柏拉圖的説法,認為驚異其實乃是一種哲學的激情,一切哲學思維之根本,都可溯源於這種驚異。上古的神話首先透露了人類驚異的對象,它們包括天體的運行、晝夜的交替、四季的折返等物理自然世界的規律現象,也包括風俗習慣等道德人事世界的約束力量。這兩種世界的井然有序在混亂的諸現象中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令人驚歎,所以在神話中它們經常一起成為創世神的傑作。同樣充滿神祕的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工具和智性工具,它們雖然是人類的作品,卻顯得不僅不能為某一個個體所企及,甚至不能為整個人類所企及,人們只有在文化神話中把它們的發明權賦予一位上帝或神靈(在中國是賦予某位聖王,神農氏、有巢氏、軒轅黃帝之類)。

通過神話和宗教,我們隱約有這種印象:"人類的文化並非是單純地為被給予和單純地為不言而自明的,相反地,人類文化乃是一種有待詮釋的奇蹟。"這種奇蹟難道不是讓人驚異的嗎,哲學的反思要解釋這種奇蹟,首先要擺脱神話的解釋,創立能夠回答這些問題的獨特的和自足的程序或"方法"。這個過渡性的步驟在希臘哲學中首度展現,象徵着精神文明的重要轉折點。

通過對神話解釋不定多元性的批判,人們認為有所謂的存在的貫徹的統一性,而且又認為有一原因上之徹底統一性和上述的統一性相應。而純粹的思維能夠掌握這種統一性。思維的批判與重建的這項龐大工作,就其出發點和目標考察,大致可以被概括地歸納為一個基本概念——邏各斯。

邏各斯這個概念首見於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中。赫拉克利特認為,一直以來自然哲學的思辯徘徊於其中的知覺,是無法透視"事務的展現"的深向度的,只有思想(Denken)能使我們擺脱個體性的枷鎖,使人類不再順從一己之意見而能理會那普遍的與神性的。個人的見解被普遍的宇宙法則代替,人類得以擺脱神話式的夢幻世界及狹隘的感知世界之樊籠,進入醒覺狀態。赫拉克利特這一想法貫穿了各個希臘哲學學派,奠定了西方哲學思維的新方向,一切對於實有之認識從此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涉及"邏各斯"這一基本概念——也因此必須涉及最廣意義的"邏輯"。即使後來哲學的領導地位被褫奪,人們嘗試到哲學無法達到的領域去尋找所謂"普遍與神性"時,情況依然如此。

根據巴門尼德的比喻,希臘人的存在概念赫真理概念有如一個固定地靜處與其自己中心點的"圓滿之球體",兩者都是自我圓滿和自我封閉的,不但和諧,甚是是存在真實的同一性的。基督教的二元論宣告了這一同一性的終結。基督教哲學從來不敢對天啟與理性、信仰與認知、恩典國度與自然國度的對立表示否認,既然不能不能消除兩極間的張力,他便傾向於在其自身之範圍內運用其自身的思維工具使它們互相協調。理性和哲學既然不能自己照亮自己,於是便乞求較高一層的光源,只要它們注視這一光源,讓信仰作嚮導的話,理性便可臻於那為它安排好的目標。信仰之原力透過恩賜的途徑亦即神的"光照"為人類獲得,同時決定了人類認知的內容和範圍。英國中世紀神學家安塞爾姆的一句話——信仰尋找理解(意思是:基於信心,信仰者會力圖運用理解,加強自己對神的認識,從而讓信仰進一步鞏固)——可以看作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的縮影與箴言。

在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中,兩極的衝突似乎消弭了,文化世界似乎以穩固的宗教性為核心再度統一起來了。但這精巧的建構在數學性的自然科學重新迴歸時,立刻土崩瓦解了。開普勒和伽利略的研究成功地於智性與感性之間建造勒一條古代科學與古代哲學一直無法建造的橋樑。在數學知識面前,"感觀世界"與"理智世界"之間的最後一度阻隔似乎也要崩潰了。事物被幾何學的律則性駕奴,滲析着數的和諧,在這一普遍秩序之前,亞里士多德/經院物理學所安立的較高與較低、上面的與下面的世界的對立銷聲匿跡了,世界只是單單一個,正如世界之知識和宇宙數學只有一種一般。

笛卡兒的"普遍數學"概念為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構想覓得了一個徹底的哲學理據。完全自律的普遍數學世界作為秩序與尺度的世界概括並窮盡了一切知識,自此理性才可以以清楚和明晰的理念涵攝進而穿透和制服存在之全體。但存在終有一些特別的根本區別,廣延之實體比鄰的就是思想中之實體,物質世界服從數學思想的統轄,物質與廣延性的同一確保了自然哲學與數學的同一性。廣延之實體與思想之實體必須自一共同原始基礎,亦即上帝的存在導生出來,笛卡兒在剖析這個原始層面士,不得不遺離其普遍數學概念,而運用中世紀存在論的概念。在這裏,笛卡兒的方法一元論不得不就被實體的二元論所結束。

笛卡兒的後繼者一直努力摒除這一矛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都抱着為泛邏輯主義和泛數學主義取得證明的信念。古典的理性主義不滿足於對自然的征服,它們不承認人類精神建造的"國度中之國度",而要將其置於與自然同樣的律則性之下。數學性思維的圈套要以同樣的方式籠罩物體世界和心靈世界、自然的存在和歷史的存在。

維柯是第一位尖鋭提出這一個問題的人:歷史學是否可以如物理學和天文學一般以數學化的方式去表達,歷史學是否只不過是"普遍數學"的一個特殊例子呢?維柯認為,歷史知識在方法上的特色和特殊價值是在純粹數學知識之上的,笛卡兒《思想導引規則》提到的"人類智慧"這一理想的真正至極成就應在於這一種歷史知識之價值上。

就知識問題而言,維柯信奉如下最高法則:一切存在只對它自己所造出的事物能真確地理解和貫穿。人類的知識範圍不能超出其創造的範圍之外,自然作為上帝的構作,只能在創造它的神性理智中全相朗現。如此,數學也不能關聯於它將要模仿的實在的自然對象之上,而只關聯於一些思想自由投射地創造出來的觀念性對象之上。

這樣,人類知識便面臨着一項無可避免的選擇,一方面導向"實有"的領域,但這種情況下知識不能完全穿透其對象,另一方面可對對象獲得一完全的體會,但它不能逾出自己的概念構作範圍之外,對象的性質就是知識為它作隨意界定時所賦予的性質。如果要在這兩難中謀出路,必須逾越於數學知識和自然的經驗知識領域之外。

人類文化之作品乃是唯一能於其自身之中把兩種條件統一的,而這兩種條件正是圓滿的知識的基礎。這些人類的文化作品不但具有概念構思性的存在,而且更具有一特定的、個別的和歷史性的存在(這一存在的內在結構對於人類的精神是可臻及的和開放的,因為人類的精神正是此一存在的創造者)。神話、語言、宗教、詩歌,都是與人類知識相應的對象,維柯正是從這些對象着手締造他的"邏輯",於是邏輯學首度敢於突破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範圍,把自身的世界建構成為一人文科學的邏輯,作為語言的、詩歌的和歷史的邏輯。

書籍的讀書心得7

7月,正處於炎炎盛夏。我們有幸地成為武漢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班學員,為期五天。雖然武漢的天氣酷熱,而且暑期和愛人相聚的時間減少,但我在這幾天卻又快樂又充實。此次培訓形式多樣,有武漢市十佳教師雪湘明講座、華師博士鄧猛特校校本教材開發介紹、華師教科院雷江華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心得交流等各種活動。這些如春雨,無聲地滋潤着我的心田,不僅使我在理論上得到了指導,基本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讓我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得更高了。現將在培訓中所感所想小結如下:

一、初步接觸相關教育法律法規,瞭解校本的開發。

鄧猛博士先帶着我們一起温習了美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及現狀,以及特殊學校校本教材開發。美國教育制度很好,提供免費的公共教育,其費用是由當税收津貼的。還設立雙語學校,以ESL課程由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幫助因為語言障礙而導致學習困難的孩子,減輕在過渡期間遇到的苦難。在家教育方式也適合,但是父母要使用經過鑑定的合格教程,而且要由一位合格教師監督。

特殊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要首先有特色,必須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必須要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教材內容的選擇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面向未來社會生活;以兒童現有經捻為基礎;科學的知識與規範語言表達,尋找典型範例與主題活動等。

以後,我將用這些知識來規範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保護殘疾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殘疾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殘疾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二、拓展心理學的點面視野,理解兒童的困惑。

華中師範大學博導雷江華講的《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講座》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沒學過這些知識,以為孩子們是故意聽不懂老師的講課,練習時老是出錯,接受新知識慢了幾拍。現在知道了,他們有認識發展的矛盾和障礙。

如何解決特殊兒童認識發展的矛盾和障礙,我們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讓學生在感受愛的過程中,理解愛,學會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他們身上顯現的亮點頓時讓我開拓了思路,自己平時碰到的難題或許換一個角度就能很好的解決。

其實,每一個殘疾學生都是好學生,他們身上有不同的閃光點,只是有的沒被我們老師發現罷了。我暗下決心今後也一定會把更多的愛,傾注在那些後進殘疾學生的身上,傾注在那些需要幫助的殘疾學生身上。

三、展現聾生舞蹈之特色,感悟美

武漢市特殊教育教研院文潔教師帶我們觀賞《千手觀音》舞蹈節目,然後介紹我們一些寶貴的教學經驗。舞蹈是一種視覺強烈的課程,所以非常適合聾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人為本的藝術形式,是表現生命、情感、美這三大主題。我們可以通過基本功的訓練、加大模仿練習、滲透意念、氣息的方法教授他們,使他們得到心靈美的昇華。現在,我知道了聾生具有聽覺、動覺對內在節奏的感知,要好好利用這個特點發展他們的'優異之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習是教師的終身必修課,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更要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充電,才能適應我們的教育發展。校本培訓與時俱進,給我們照亮了前進的方向,當然,有些理論知識還需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細細琢磨、思考。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就一定能進步!

書籍的讀書心得8

《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是北美"現象學教育學"的領袖人物之一——馬克斯·範梅南的經典之作。同佈列欽卡的《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一樣,該書同樣是一本介紹研究方法的方法論的著作,然而,卻是與佈列欽卡的研究思路大相徑庭。範梅南介紹的是作人文科學研究的一種嶄新的方法——他對闡釋型的現象學研究方法提供了詳盡的方法論上的解釋,並且詳細地介紹瞭如何從事現象學實踐和寫作。

該書反映了作者在反思傳統教育學的基礎上對教育學的重新審視。在傳統的教育學研究中,當原初形態的"教育智慧"逐漸升華為"教育理論",並由此構築起體系結構相對完整的"教育學"時,教育學在對"學"的眷注中卻日漸失去了對其根底——教育生活——的思考,這使得教育學的發展之路潛藏着深刻的危機。在危機意識的驅動之下,作者開始思考:如何使教育研究從對教育知識的過度眷泣中走出來;如何克服教育研究中的抽象化傾向;如何使教育學者的目光重返現實生活世界?這本《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不僅對教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更重要的是為解決問題提供了獨特的研究思路。

在讀了佈列欽卡的《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之後來讀範梅南的這本《生活體驗研究》,強烈的對比,讓人有種"原來還可以這樣研究的"的感慨。佈列欽卡的哲學基礎是分析哲學,採用的是自然科學的邏輯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研究方法,對研究者的要求頗高。而範梅南的哲學基礎則是現象學的,他從人文科學的角度,吸收解釋現象學的許多研究成果,對教育問題進行了幾乎是全新的闡釋,使教育學的研究更趨多樣化,使得我們對教育問題的思考越來越開闊,也越來越深刻,也更加適合普通大眾進行教育學研究。

體表象又關注生活體驗的本質。"首先是對生活體驗的具體表象的關注。書中介紹到現象學的描述,比如薩特關於羞澀臉紅的描述,詳細、細膩,只有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體驗有廣泛而深入細緻的關注,並且,包含感情了因素,描述才有可能是如此詳細、細膩的。如果對生活經驗冷漠而不關心,這樣的描述是不可能完成的。

其次是對生活體驗本質的反思。描述只是第一步,而反思才是解釋現象學的重點。"在解釋現象學寫作中對日常生活現象的意義進行反思是教育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反思什麼?反思"本質"。在範梅南看來,本質並不是什麼抽象的深不可測的東西,本質是一種生動的實在。因此,反思的是生活經驗的意義,反思在某種情境中,我們怎樣做對孩子是好的。在範梅南的另外一本著作《教學機智》中,提到"教育意向"一詞。他説:鑑別和區分哪些情境具有教育意向和哪些情境沒有教育意向非常重要。

因此,個人覺得,我們應該具有教育敏感性。正如範梅南所説的:教育學要求我們對生活體驗保持一種現象學的敏

以下是個人在讀了該書以後的一些具體的想法和思考:

1、關於理論與實踐。範梅南在書中極富批判性地指出,現代教育與理論研究似乎面臨三個主要問題:

(1)教育理論與日常教育對話的基本形式的混淆;

(2)抽象化的傾向及由此引起的與兒童生活世界失去了聯繫;

(3)難以發現生活世界的普遍教育意義。由此他説:"教育的意義與實質並不存在於枯燥的理論中,也不存在於理論的應用中。"他認為實踐是第一位的,實踐和理論的關係應該是實踐在先,然後在實踐當中進行反思,理論應該是反思實踐而產生的結果。在作者看來,指向教育的人文科學的顯著特徵是:它的理論概念與研究工作緊密聯繫生活實踐。

事實上,作者在著作中所表達的觀點,不僅對於我們從事教育學研究具有啟發意義,而且對我們重新思考教育,重新確定教育的方向也具有重要的價值。正如作者所言,"教育不僅是一種觀察行為,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的行為"。教育是內在於生活的。勿寧説,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兒童在教育中成長,其實也就是在親歷一種獨特的生活。因此,對於任何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而言,既要關注生活的教育意義,同時更不能忽略教育的生活意義。任何的教育活動都不可能不以知識作為自己的中介。但是,根據人文科學的觀點,教育是一種生活,"生活在根本意義上是一種體驗而不是知識。" "不僅知識不是體驗,而且執著於知識會妨礙或延遲我們的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説,馬克斯·範梅南教授在《生活體驗研究》一書中提醒我們關注生活體驗,告誡我們警惕教育理論中的抽象化危機,這對於我們克服教育研究中的流弊確實是一種"不失時機的忠告"。

當然,範梅南並沒有完全否定"抽象化"理論的作用,我們所學習的理論知識當然不是一無是處的,而且是相當必要的。作者只是在提醒我們要警惕理論的"抽象化傾向",強調要時刻關注生活體驗。那麼,如何對待理論知識,以避免抽象化的危機呢?範梅南説"質疑這些知識,提示其膚淺性、矛盾性和其他掩蓋起來的特性。"因此,保持一種對理論的質疑性,對於現象學研究來説,就顯得尤為重要。

2、關於關注與反思。"現象學所關注的問題總是具有雙重特性:既關注生活體驗的具感性。深入細緻的關注生活體驗,並且敏感的發現現象中隱藏的教育意義,敏感於成人與兒童相處過程發生的種種教育情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寫作、研究。

3、關於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本書的研究關注的是真實的具體的日常生活。範梅南似乎對一些固有的概念不以為然。他説:"只允許使用一種正式的論述方式,去試圖用一個平淡抽象的概念和邏輯系統來捕捉人類的經驗,這樣只會短視而不是加深我們對生活的理解。許多社會科學所提供的知識形式都因為囿於科學理論化的條條框框和術語而變得死板,將人類生活的生動意義反而掩蓋起來,最後生活自身都無法辨認出來。"他反對"概括",甚至説"現象學所允許的唯一概括就是‘永遠不要概括’!""概括化的傾向會阻礙我們發展繼續關注人類體驗的獨特性的理解力。"他還説"教育在終極意義上是深不可測的、不可定義的。"本書的副標題就是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可見本書是用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探討研究的。

而概括則是自然科學的方法,比如佈列欽卡試圖概括出"教育"的普遍適用的概念。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兩者之爭也是由來已久了,並且從未有過定論。實際上,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科學,只不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自然科學強調的是數理邏輯,分析判斷,而人文科學更關注人的因素,強調對人的情感的研究。兩者並不對立,不能説哪種方法就是對的或錯的,應該説,解決的問題不一樣,適用的方法也不一樣。對於普遍性的問題,宏觀的理論問題,就需要像佈列欽卡的那種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像範梅南的這種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則適用於研究個別特性問題,適合研究微觀現象。兩者各有利弊也各有其適用。

在讀完這兩本關於方法論的著作之後,我想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學着打開自己的思維,拓寬自己的研究思路。

書籍的讀書心得9

翻開《教育有悟》,初讀感覺這是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籍了,這本書是由95篇教育隨筆組成的,裏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所記錄的發生在教師和孩子們之間或發生在孩子們自己之間的小事,也是一些瑣細得不能再瑣細的事件:學生考試作弊啦、新生點名啦、教師板書啦、課堂上表揚啦……

故事中一幕幕場景,有些我們多麼熟悉的,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書記錄的事太平凡,但細想,教育,不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瑣碎繁雜嗎?不就是日復一日的雞毛蒜皮嗎?

這本書分五個板塊,其中第一章節告訴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為學生作為教師的教育對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饋,使教師從中學習、體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從而使整個教育成為一個雙向動態過程。而其中的第三章節是關於針對後進生一些教育的機制,它告誡我們只要目中有人,就沒有後進生。“後進生”不等於“後進人”,事實甚至相反,教師們只要把“生”當“人”,就不會再有“後進生”了。因為教育的奇蹟在於:教師之光,能使遠遠近近的心都披上絢麗……

書中所寫,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抽象的理論,有的只是生動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藴含的思考。內容鮮活而真實,文筆樸素而流暢。樸實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摯的情感,讀着讀着,我被故事內容所吸引,所感動,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學生為你做私事了嗎?哪怕只是舉手之勞;你注意批評學生的方式了嗎?哪怕只是換個談話場所;你尊重學生的“雜念”嗎?哪怕它有時會擾亂課堂;你能耐心傾聽學生的辯解嗎?哪怕他確實有錯……

它又如一位指點迷津的導師,為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中間生的學習熱情;它告訴我們如何讓班幹部樂於奉獻而毫無怨言;它告訴我們愛得不恰當也會造成傷害;它告訴我們什麼是寬容的魅力……

感謝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們讓我們更多的教師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的經驗與體會,讓我們靜靜地吸吮“名師”們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明白如何使用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親切的動作,如何用愛温暖學生,亮麗自己!

書籍的讀書心得10

《教師成長與師德修養》一書以教師職業性與生命性的統一作為師德修養的出發點,以增進教師對職業的理解為基本路徑,以促進教師職業人生的完善為基本目標,以敬業、悟業、樂業為基本線索,抓住當前教師職業道德中的主要問題,最終落實在教師職業人生的幸福與卓越。師德乃是教師人生的根本標示,師德修養貫穿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是引領教師職業行為的內在靈魂,是教師職業人生幸福的心靈根基。優良、合宜的教師職業道德將教育生活引向和諧、美好,成為教育生活乃至整個社會道德生活重要的風向標。

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的自我學習,讓我深刻體會到師德修養是作為教師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習功課,如何讓自己樹立現代化的教育觀念,如何更好的得到專業化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加強師德修養的基礎——優化自我的心理,以一個好的心態來對待學生,對待工作。

1、學會悦納自我。

(1)、解放自我。(把心煉成湖泊)

(2)、珍愛自我。

(3)、超越自我。(成功者的生活信條)

2、學會陽光思考

(1)、對比參照:心態決定人生。年輕的心態使人永葆青春

(2)、看到擁有: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寧靜至遠。

(3)、情緒分擔:學會控制,學會傾訴,把快樂分享,別人就多一份快樂;把痛苦分擔,你就少一半痛苦。(魏書生用公家的時間鍛鍊了私人的身體)

(4)、接納殘缺: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不要苛求完美,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5)、不入世俗:別老是與世俗為流,那樣會讓你變得庸俗。(笑話:“拉鍊開了”)

3、學會心存感激。

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魯迅

案例:(“學會感激”)

案例:“耒陽一中感恩良性循環的啟示”

4、學會人際交往。

(1)、學會微笑:雖不能笑傲江湖,但可以笑看人生。

學會了對自己微笑,就學會了熱愛生活;學會了對別人微笑,就學會了珍惜美好;學會了對一切生命微笑,你的人生便處處充滿陽光!

(2)、學會傾聽:

傾聽是你需要跨出的第一步,甚至有時候是僅需的一步。傾聽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當你認真傾聽時,你會更容易發現問題,以便引導富有成效的交談;而向你傾訴的人們則能更好的瞭解自己。當你聆聽別人的觀點時,應當認真仔細並且不要妄下判斷。如果你心裏充斥着"他們應該怎麼做"及"他們怎麼不對"之類的想法,你就錯過了領悟別人觀點的真諦。

(3)、學會讚美:

讚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莎士比亞

學會讚美吧,首先從讚美自己開始,讓微笑成為你永恆的表情,然後讚美你遇到的每一個人,特別是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父母孩子、親友學生,讓陽光成為自己每一天生活的主題。

(4)、學會寬容: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饒恕。

人在社會上生存,註定要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人與人之間又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一個人的年齡、思想、性別、個性、喜好等等,決定了這個人的修養、涵養和處世態度。不可能每個人都和你一樣,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瞭解你、理解你。所以生活中不可能沒有誤解、矛盾及衝突,這時候需要我們學會寬容。學會寬容吧,學會寬容,就是善待自己。

5、學會開心工作

開心工作每一天,其實這是個古老的話題,但在現實中,總有某些人,因一些客觀因素,每天總是帶着一張烏雲蓋月的臉工作着,這不關是對所在的單位無益,對本人也是一大傷害,快樂與否,實際是在於你那顆心的變動。但不管你開不開心,日子總是那麼悄然而過,不會因你的不開心而有絲毫的停頓,聰明的你,又怎麼不會選擇開心呢?我看建議給每每位老師一張寫着“開心工作每一天”的牌子,戴着上課。快樂工作每一天,那麼,明天永遠屬於快樂的我們!

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要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要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教師專業成長師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才能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讀了這本書,我再一次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只有多讀書,勤實踐,才能真正適應我們的教育,才能教育好祖國的下一代,優良、適宜的教師職業道德將教育生活引向和諧、美好,成為教育生活乃至整個社會道德生活重要的風向標。

書籍的讀書心得11

這本書的主題從“銷售人”起步,隨着讀書的進一步理解的深入,認識到銷售無處不在,任何人都是自己的老闆,很多時候都是要把自己推銷出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為結果,自己的工作成果等等。

所以這本書不僅僅對銷售人員有用,對普通人也很受益。

話不多説,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本書的積極氣息吧。

思考指導行為。因此本書第一部分開篇主題“銷售人是怎麼思考的”。從職場的態度、本質上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技能、在遇到低谷時候的正確態度。

第二部分是講最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把選擇做對。

第三部分是講脱穎而出把握機會。

第四部分是講職場上的一些軟技能。

最後第五部分是講銷售成功的本質是弄清需求。

後記部分,很感人,寫的是他的父親給他的殷殷教誨。讀來受用也感受到作者一路上成長的諸多探索與成長。

從第一部分開始看吧,銷售人是是怎麼思考的?

“一個人具有怎樣的心態,用怎樣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遇到問題怎樣思考,做出怎樣的選擇,採取怎樣的行動,決定他最後得到怎樣的結果。

裏面有一個關於減輕情緒對思想幹擾的方法,很受用:即便我們無法改變自己對事實產生的情緒反應,那麼至少我們可以知道“情緒只是一種感覺”,這樣也可以減輕情緒對思想的干擾。

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情緒都像一個彈簧,越對它敏感,越刺激他,它就越強烈。處理壞情緒的開始是接納它,然後是認清它。動漫作品中的角色經常會對自己説:“這一切都是幻覺。”這是我們對待情緒的好辦法。我個人還有一個更有趣的辦法,叫作“第三人法”:當自己因為某件事而不愉快時,不管這種情緒是什麼,都想象自己是站在那件“不好的事”和那個“生氣的人”之外的第三人,看着自己説***(自己)今天來上班了,***遇到了一件不好的事,***生氣了,***現在非常生氣,而且因為自己居然生氣了而變得更加生氣,***現在又開始在想這件事可能的後果,這些事又還沒發生呢,他這是幻覺。。。

只要自己的情緒沒有平息,就可以一直這樣對自己描述下去。這種自我觀察的辦法非常有效:它會堂自己很快發現自己的情緒並非實體,而只是一種感覺;它也會讓自己意識到這些情緒是多麼的沒有必要而且毫無益處。有些人甚至在自我觀察的時候笑出來了,他們發現自己的表現簡直太傻了。

持續的壞心情會破壞我們的生活、工作和社交,但是它的能量其實相當有限,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易地打敗它。幸運的人總是快樂的,而快樂的人也會更加幸運。但是,首先你得相信自己是一個快樂的人。

書籍的讀書心得12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鬥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必須先讀書,教育者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的時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國小教師讀書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雨露。為成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國小教師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讀到《國小數學名師高效教學設計藝術》這本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本書介紹眾多國小數學界的名師:有追尋常態下生命課堂的劉可欽老師,有抒寫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有展示瘋狂數學和諧魅力的華應龍老師,也有表現課堂樸素之美的徐斌老師,有注重“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師,有引領讀者感受數學課堂魅力的錢守旺老師,有一切服務與學生讓數學教育更有價值的夏青峯老師,還有以“為學生所需而教為樂”的田立莉老師。品讀着他們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絕。

激動於名師們在書中留下的真知灼見:多問“怎麼想的”少問“為什麼”;簡單的錯,不簡單的處理;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玩、學會發現、學會應用、學會欣賞;為學生所需而教;放開手,他(她)們走得很好……

感慨於課堂説真實話比説正確話更重要,追求樸實無華有實效的劉可欽老師;感慨於將責任和追求寫進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也感慨於立足學生個體差異,促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田立莉老師……

欽佩于徐斌老師的智慧、華應龍老師的“瘋狂”;也欽佩於在同一個地方不重複講同樣課的錢守旺老師;更欽佩於“從打工仔”到“全國數學課堂教學第一名”的夏青峯老師……

如:劉可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雙基”,使之紮實到位;用居家過日子的心態,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與學生共度分分秒秒,讓課堂生活迴歸常態;用自己的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真心鼓勵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感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和激勵;用積極的行動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樹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已經選擇的這份工作,不斷豐富自我,適應變化,追求變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裏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讓學生去説、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索和獲取新知……。劉老師上課,並沒有依賴精妙的課件,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教育媒介,但她與學生的交流自然、流暢,給學生充分的發表風解的機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認為“某某同學説得很,誰能比他説得更好?”這樣的話傳遞給發言的學生的是何心情?“誰能比他説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忽略了發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正是經常重複這樣的錯誤嗎?劉老師認為不妨換成這樣的話語:“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這樣才會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劉老師的這種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

要笑着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着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樂着做同事,盡享工作帶來的友情,不斷吸收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長的快樂。

細細品讀每一位專家的觀點都讓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他們都是站在生命成長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無私的愛去澆灌每一位學生,注重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都觸動着我的心靈,感動的同時,暗自下決心也要做一名這樣的教師,為了學生的成長,給予他們最有價值的東西。縱觀專家們的成長之路無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穫。最讓我們學習的是專家們對教育孜孜以求的態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以大師為榜樣,學習-實踐-反思,在三尺講台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書籍的讀書心得13

“寬容與賞識讓教育更美麗愛心與智慧讓教育走的更遠”。

在一次特殊的機會下,使我有幸讀了《美麗的教育》一書,並且深深愛上了它。該書是一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孫浦遠老師所著。孫浦遠老師用43年的心血與智慧灑在了教育這塊土地上,其態度之嚴謹、功夫之深厚,《美麗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學生涯的真實寫照,寫出了栩栩如生、紛繁多樣的兒童現實生活,是一部生動形象的國小心理學和教育學,讀了使我受益匪淺。

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了許多困惑,看了《美麗的教育》一書後,我吸取了許多教學與經驗,掌握了許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師又是我的益友,對我的班級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時有效的作用。一個個班主任工作案例,傳達着孫浦遠老師以愛為主題的教育思想,傳播着她從愛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這是我讀後感觸最深的一點。一個班級能否形成堅強而和諧的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成敗的試金石。教育家馬卡連柯説:“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後,集體自身就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孫浦遠老師的經驗歸結為一點,就是培養了一個好的班集體,讓集體成為每個學生快樂成長的搖籃。

從《美麗的教育》眾多案例中,我學到了兩大法寶:

一、注意欣賞和讚揚孩子的優點。

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緻,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着一些寬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

由於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勢、經驗優勢、知識優勢、權力優勢,所以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於是思維定勢就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澱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做一個懂得欣賞、善於讚揚的教師。

二、學會寬容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着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着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孫老師的話無疑為身處“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就像孫老師説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美麗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她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於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裏,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説,真可謂是思想的好向導,前進的指明燈。我想我會積極的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閲讀,善於積累,勤於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儘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書籍的讀書心得14

早期閲讀活動又是比較枯燥的,他遠遠比不上玩具、遊戲對幼兒的吸引力大,若只是一味單調地強迫幼兒進行閲讀,會讓幼兒產生厭煩的心理,早期閲讀可以豐富幼兒的詞彙,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是通向視野開闊、心靈豐富、頭腦發達、聰明靈透的最佳途徑,但因幼兒不識字或只能識別少量的簡單的文字,只能從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中完成對閲讀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運用多種方法,指導幼兒閲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來談一下,我在這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激發幼兒對閲讀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組織幼兒閲讀時,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從各個方面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為培養幼兒的閲讀能力能夠打下良好的基礎。

1、及時的進行表揚獎勵:每個幼兒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我就運用幼兒的這一心理,指導幼兒閲讀,激發幼兒對閲讀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若孩子在閲讀活動中語言連貫且緊扣畫面主題,聲音洪亮,用詞恰當等,表現非常出色,問題回答的特別好,我們這時就可及時的給予獎勵,如:教師口頭表揚,可讓小朋友為之鼓掌,可發些小獎品,如:小紅花、小卡片或各種動物圖片等,幼兒得到的表揚獎勵越多,他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越高。

2、教具色彩鮮明,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喜歡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喜歡擬人、擬物,喜歡給周圍的一切都賦予生命和情感,使幼兒對閲讀產生極大的興趣。

3、實行點化教學:用錄音機分別錄下幼兒閲讀的聲音,讓幼兒猜猜這是誰的聲音,激發幼兒閲讀的興趣。

4、設置懸念引起幼兒的閲讀興趣:這要讓教師先用語言創設一種好象是不合常規的情景。

二、設計合理的閲讀活動

幼兒的閲讀活動往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逐步進行的,因此,教師是否設計出合理的活動結構,將直接影響幼兒的閲讀效果。

三、提供有趣的閲讀材料(閲讀課件,故事視頻)

讓幼兒自制閲讀材料編講,可發展幼兒動手操作和想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在拼圖過程中,還可發展幼兒的友好合作能力,在這一活動中,教師並不是旁觀者,教師可提出適當要求幫助幼兒初步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並不時的啟發引導,傾聽孩子的講述。

四、投放適宜的圖書讓幼兒閲讀

早期閲讀是一項豐富多采的活動,不可按照一種模式進行,我發揮自己的優勢,結合幼兒與讀物的特點進行活動設計,幫助幼兒進一步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要求能夠講述畫面的主要內容,圍繞主題編講。培養幼兒良好的閲讀習慣及興趣,讓幼兒從早期閲讀儘快地向正規而成熟的閲讀過渡。

五、在指導幼兒閲讀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文字的好奇感和探索願望。

隨着幼兒閲讀能力的增強,可讓幼兒從閲讀單幅畫面過渡到閲讀多副畫面,在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閲讀的基礎上,指導幼兒進一步觀察畫面變化,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幼兒根據書面語言——圖片較合理的講述,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講述活動,要求能力強的幼兒能夠完整連貫的表達閲讀內容,還可藉助遊戲或表演等形式,讓幼兒把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並消化。

六、園密切配合,共同指導幼兒閲讀

家庭是幼兒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從孩子一出生,家長就不停地用語言與孩子交流,拿畫書講故事給孩子聽,孩子就會受到家長的薰陶,家長是不容忽視的教育資源,家園一致,指導幼兒閲讀,能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可讓家長創設良好的閲讀環境,營造家庭閲讀氣氛,使孩子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而喜歡讀書,還可將幼兒在園閲讀的內容告知家長,請家長配合指導。此外還可利用孩子入園、離園的機會進行閲讀指導,此時幼兒人數較少,便於教師個別指導。

總之,我們通過各種方法,調動幼兒早期閲讀的積極性,讓幼兒儘快的達到獨立正規閲讀的水平,擁有一把能打開“書籍”這扇大門的金鑰匙,去獲得他們所能獲得的一切!

書籍的讀書心得15

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為書是我忠實的夥伴,每一本書裏都飽含着許多知識,就拿暑假期間我看的一本《快樂迪士尼》的書來説吧!這本書讓我深受感動,因為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深刻的好處,我每看一篇,我都會細細慢慢地“品”,從這本書中會讓你學會寬容;懂得親情無價;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懂得互相幫忙······

這本書裏的每個主人公都是那麼的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團結友愛,每當我捧起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時,就覺得書裏面的一切人物都在我的身旁,彷彿身臨其境。就拿一片名叫《一頭幼鯨》的故事來説吧!小幼鯨生活在海底的時候經常受到其他海底生物的冷嘲熱諷,説小幼鯨長得又醜又奇怪。小幼鯨聽了這些話後,就覺得自我很孤獨,一個朋友都沒有,感受不到快樂。所以鯨媽媽經常安慰小幼鯨讓它不要難過,在生活中鯨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小幼鯨。在一次險惡的海浪中,為了保護自我的孩子幼鯨,鯨媽媽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救小幼鯨,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啊!

我想這本書裏還有許多包含好處的故事,説也説不完,這本書讓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Tags:書籍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