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音樂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薦】

欄目: 音樂 / 發佈於: / 人氣:4.39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音樂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薦】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

由於特殊原因沒辦法在音樂教室中學習。我帶着"怎樣能使學生在班內上得輕鬆自在呢?"這個問題走進二(1)班。歌詞按照節奏會讀之後,剛一打開錄音機聽範唱,一個孩子聽到音樂後就脱口而出:"開始唱戲了!"隨後使勁地在"咚咚咚咚嗆"這一句"嗆"的字音上用鉛筆在他的文具盒上敲了一下。這一舉動提醒了我,何不讓全班同學一起來?這樣既可以掌握旋律,又可以增添興趣。於是我提出了:大家認真聽音樂,當你聽到"嗆"字時,就用鉛筆敲一下文具盒。這一來教室沸騰了,又很快靜了下來。第一次沒有按要求做到,所有的襯詞"咚咚咚咚嗆"全敲了起來;第二次在教師強調了要求之後,95%的學生能夠作到。學生的興趣極度濃厚,每個學生都特別投入地聽着音樂,嘴裏唱着歌詞,惟恐再漏敲掉一個"嗆"字。下課鈴聲響了,學生還再要求"再敲一遍"。

我的教研專題是"低年級音樂教學中以動激情的實驗研究",就是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動起來,通過讓學生身體、情感、思維等等多方面的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興趣參與到教學之中。我在實驗研究期間,儘量運用一些可以讓學生都能參與的形式。如:説,動,表演等等。

《過新年》一課,我的教學思路的設計是通過發現問題的方法來引入教學→教唱1、3、5樂句→學唱全曲→學生自由表現你聽到的歌曲內容→在盡情的表演中學生不斷的重複歌曲的旋律,讓歌曲在不知不覺中學會。

分析:課後,仔細想想這節課,我覺得非常有收穫。它讓我在認為最適合自己實驗方法之外又發現了新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身邊最普遍、最簡單的事物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教學方法可以隨着環境的改變而靈活變化,兩種教學方法的得出,使我的實驗方案中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得到補充和完善。同時也使我知道了:只有適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符合的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才樂於接受,音樂課才能讓學生喜歡。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2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開發兒童智力、陶冶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兒童良好氣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首先,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欣賞者必須用自己曾經歷過的生活知識和感情去感知、體驗所聽到音樂音響,可是國小生生活閲歷淺,感情積累少,這是上好國小音樂欣賞課的一大難題。此外,音樂欣賞不僅需要生動、具體的感性體驗,而且還需要準確、深刻的理性認識。也就是説,欣賞音樂,不僅需要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可是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尚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這是上好國小音樂欣賞課的又一大難題。

我們在教學中採用一些適合國小生掌握的方法,音樂欣賞課是完全可以上好的,同樣可以喚起學生的美感共鳴,達到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素養的目的。我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從具體到抽象

音樂作品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類。聲樂作品有歌詞,其音樂形象比較具體、明確,欣賞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便可領會。因此低年級欣賞教學中,應從歌曲入手,如《勞動最光榮》、 《鈴兒響叮噹》等。器樂作品由於沒有文字的參與,音樂內容就比較抽象。在兒童初次欣賞器樂作品階段,可以《龜兔賽跑》、《彼得與狼》等帶解釋詞的音樂童話故事開始,以解釋詞作枴棍,幫助兒童理解;然後再欣賞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響的作品,如模仿鐘聲的 《在鐘錶店裏》、模仿鳥叫聲的《百鳥朝鳳》等。這兩種直觀性的聽覺形象,兒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過上述過渡,再逐步引導兒童欣賞純音樂作品,就水到渠成,不為其難了。

二、由近及遠

由於兒童的生活接觸面小,脱離兒童生活實際的作品,兒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賞時應從兒童的日常生活和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內容開始,逐步由近及遠地擴展他們的視野。教學中,常以兒童歌曲入手,逐漸過渡到其他歌曲;由富於兒童情趣的器樂曲擴展到其他內容的器樂曲;由本地區、本民族的民歌擴展到其他地區與民族的民歌;由中國的音樂作品擴展到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使欣賞教學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廣西是劉三姐的故鄉,我們就可以從欣賞婦孺皆知的電影《劉三姐》中的幾首著名歌曲(如《對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等)開始,再欣賞中國其它地區、民族的優秀的音樂作品。

三、看、聽、動結合

藉助視覺的直觀來幫助聽覺感知,有利於兒童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如欣賞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鵝舞曲》時,可出示芭蕾舞劇《天鵝湖》掛圖,有條件的還可播放有關的錄像或影碟,讓學生邊聽邊看。

這種視聽結合的方法,對兒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緒頗有裨益。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都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讓兒童跟音樂邊聽邊動,有利於兒童對音樂情緒的感受。例如在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應鼓勵學生根據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動,允許他們搖頭晃腦,模仿吹奏等動作,並隨樂曲情緒變化作時大時小的擺動,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四、面向全體學生,表現音樂。

國小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它的任務是使每個學生都受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給每一位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多讓他們得到一些鍛鍊,盡情地抒發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改變音樂欣賞課坐着不動的形式,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集體討論動作,然後全體表演。 在欣賞《鴨子拌嘴》過程中,當學生知道樂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窩、鴨子拌嘴、鴨媽媽勸架 、友好回家,老師提問:“根據這四個情節,怎樣表演?”學生説:“老師扮演鴨媽媽,兩個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鴨。”然後集體逐段討論,逐段表演。接着,請小朋友以三人為一組分配角色、戴上頭飾。音樂一起,全體學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來。而我由感而起:面向全體學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對音樂形象的表現力。

要使音樂欣賞教學跨上一個新的台階,培養出一大批具有一定音樂素質的音樂欣賞者,還須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去摸索出新的教學方法,使音樂欣賞教學更科學合理,更易於學生學習,更有利於學生音樂素質的全面提高,使我們的音樂教學永遠充滿着活力。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3

通過這一年的音樂教學,我感覺到,井崗國小的孩子們是活潑可愛的。音樂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大、熱情向上。在音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看到了這些可喜的因素。

課堂上:學唱歌曲,在處理歌曲的節拍、節奏,歌曲情感時,他們表現出很投入,到位很快。比如二年級的合唱歌曲《布穀》,是三拍子的。在處理一拍休止時,開始老是沒停頓或停的時間不夠。經過練習後,很快就唱準了。合唱的聲部配合,開始總是強聲部吞併弱聲部;一開始是兩個聲部,唱着唱着就成了一個聲部了。在老師的指導下,小朋友興趣十足地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也較快地唱得有點像了。

四年級的學唱,以及三年級的學唱,在認真時,都表現出較強的接受能力。那個輕聲唱法、力度的處理、節拍節奏的處理以及感情的處理,都能較好地到位,讓人感到滿意。

四乙班的音樂欣賞課《渴望春天》,在本班教室上不成,多媒體設備長期用不得,電視機上沒圖像。只好到學校多媒體教室去上,結果是聲音打不開。去請常使用機子的黃硯老師來調試,也不會。又去請專職計算機教師,得到的回話是“在上課,不來!”。本來是一堂積極調動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在親身參與中感受音樂的美,在親身參與中得到愉悦。實踐音樂教學新理念的音樂欣賞課,卻上成了只能看到圖而聽不到音樂的“自己琢磨”課!學生學習索然無味,實踐音樂教學新理念的目的泡湯!

三年級的吹奏樂器準備得很齊,幾乎每個學生都買了一種樂器。每次上音樂課,帶來樂器的同學佔大部分,學的積極性也很高。

動作表演方面,我所教班級,絕大部分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每到這個時候,教室裏就像開了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了。爭先恐後舉手要求先表演。表演中,既能按照老師的紀律要求,又能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自編動作。很多時候,因時間問題,沒輪到自己的表演而感到失望,“哎”的一聲大叫。

每次上課,各班同學都能按要求有秩序的進出音樂教室。已養成了熱愛和珍惜學習環境的習慣。但只要四甲班全體同學到齊了,沒有被語文或數學老師留去補作業了,開始一路上還走得很有秩序,可一進教室門就紛紛衝向座位,不按我的要求有秩序地上位。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把我愣了片刻,當然很快就明白了,原來是少了幾個座位。這在他們心裏已是很清楚了的。我倒忘了。每到這時,我都很氣憤,心裏責怪總務部門不聽我的催了兩個學期的要求,要求買回缺少的坐凳!就指定沒有座位的同學趕快去總務辦公室,要黃科老師去買。至今這缺少的坐凳仍然沒有買回。還好,四甲班多半時候人都來不齊,總是被班主任或者數學老師留去幾個人補作業或者辦事。

課外活動時:部分學生積極參加音樂興趣小組活動。音樂興趣小組活動的年級跨度大,一到四年級都有同學參加。本來教導處只要求組織二十來個學生進行活動。我為了不讓學生失望,就儘可能地放寬了人數限制,發展到了三四十人,並且想把重點放在三年級,活動內容是合唱和舞蹈。

每次活動,一、四年級同學來得齊些。四年級的合唱排了幾次。後來是因為人來不齊而影響了排練。就在“六一”慶祝活動前,合唱隊裏的幾個骨幹被黃硯抽去排舞蹈,因缺人而使合唱排練中止。但還是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堅持到慶祝活動前夕還在排練。

一年級的小朋友算是這個課外活動的一道亮點。每到星期三下午第二節課後,他們一羣人便嘰嘰喳喳吵吵嚷嚷地湧到音樂教室門外,往教室裏向我打招呼。這時,我總是正在下課。看到他們這麼積極又可愛,我想,怎麼勞累也要堅持一下。因為,我每天幾乎都有四節課。這時候是剛剛連上了兩節音樂課,口乾舌燥的。連續兩節課還沒來得及喝一點水的。

我給他們安排的活動內容是舞蹈。為了結合“六一”慶祝會,我為他們編排了一個適合他們的舞蹈《剛上一年級》。當然,這個舞蹈最好是一年一級時排練演出。考慮到是剛剛過去的日子,又是以後再也沒有這樣有趣的歲月了,就選擇了這個節目。

排練是由十幾個小朋友擔任。排練了還不到兩次,一大部分的小朋友來不了了。説是班主任指定去排練經典頌讀節目了,只有兩三個小朋友來排練了。人少了就沒那麼好看了,但我為了能來的小朋友不失去表演的機會,就繼續排練。

小朋友正式排練舞蹈可能還是第一次。他們學習的認真勁,模仿能力,都是很讓人感動。

我為音樂興趣小組的同學購買了一些少兒獲全國獎的文藝節目光盤,想讓他們瞭解和喜愛文藝表演。盤買回了卻沒機子放,因為音樂教室沒有放光盤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有時只好到他們自己的教室去放,還很麻煩,要找人開門。同學們看了,興趣提高了,卻沒地方蹦蹦跳跳。

井崗國小的“六一”慶祝節目準備期間,我瞭解到不安排我編排的節目。我幾次向教導部門要求,都沒同意。説什麼這次慶祝會領導要來看,還有“手拉手”學校回來參加。

我為一年級小朋友排練的這個舞蹈,最後只有三個小朋友跳。在慶祝會這天的下午各班活動時間,我提去了錄音機,打開《剛上一年級》歌曲,這個節目在他們本班演出了。小朋友跳得很成功,得到了一年級小朋友和班主任的熱烈掌聲。

本年度關於同學們音樂學習積極性很高,可塑性很高的話太多了。總之,學生是活潑可愛的,是有很大的造就潛能的,倒是有的作為學校管理的人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沒有給他們提供儘可能的好的學習環境;沒有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培養能力的空間。我作為一個只有聽學校行政擺佈的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就只能急在嘴上,煩在心裏!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4

背景:

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促進我們的音樂課程進行必須的改革,但課改之事,無本可套。作為一線教師,如何適應新一輪的課改,在音樂活動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那就要改變以往的傳統學習方式,要師生共同合作、參與、體驗音樂活動。讓學生達到體驗美、享受美、綜合美、表現美,從而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案例描述:

[片斷一]:巧妙發聲,解決難點,引出牧童

1、牧羊人的歌聲引出襯詞唱法:

你聽,牧羊人唱起了歌兒在召喚羊囉!(師邊範唱邊用手勢表演)

4/43233—|3231—|123352—|32166—|

依喲囉囉囉依喲囉囉囉依喲囉囉囉依喲囉囉囉

①比較音高:你們覺得四句喚羊聲一樣高嗎?

②再聽牧羊人用琴唱,用手勢劃旋律線區分音高。

③學生當牧羊人來聽琴唱:(師)你們也來當牧羊人召喚羊兒吧。

④學生分角色分組唱。

2、結合羊叫聲來發聲。

師:牧羊人在喚羊,那羊會幹什麼呢?怎樣叫?(咩咩咩—)

3、喚羊聲和羊叫聲結合唱(牧羊人唱一句,羊兒唱一句)4/4

3233—|333—|3231—|111—|123352—|

(師)依喲囉囉囉(生)咩咩咩—(師)依喲囉囉囉(生)咩咩咩—(師)依喲囉囉囉

|222—|32166—|666—||

(生)咩咩咩—(師)依喲囉囉囉(生)咩咩咩—

4、師生合作,生生分角色,分小組合作。

5、個別生上台來合作,引出牧童(把上台來的小朋友戴上草帽,揮起羊鞭,召喚羊兒們)。

[評析: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羣體中的協調力。分角色演小羊和牧童,學會了與人交流,有助於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羣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師引導得輕鬆愉快,學生也投入到音樂故事之中,使音樂課充滿了生命活力。在平等`交往之中,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自願參與到這個活動中。]

[片斷二]:利用創編,認識牧童,解決難點

1、師談話:小牧童們,你們想把小羊兒放到哪裏去呀?(學生紛紛回答)

2、用唱得形式問答:(先師生,再生生唱問)

123352—|32166—|

(問)你放羊兒囉上哪裏?

(答)我放羊兒囉上山坡。

去草地。

……

3、拓展:除了放羊,你喜歡放什麼?(還是用唱問,學生自己來問答)

(問)你放什麼囉,去幹嘛?

(答)我放鴨子囉,去池塘。

我放牛兒囉,去吃草

……

[評析: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對唱,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即興式自由發揮的探究與創編活動,同時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參與、體驗是通向學生創作靈感的大門,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了學生的全體參與、體驗、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創新來展現音樂美。歌曲難點在學生的創編興趣之中順利解決了。這樣的教學也適合低段教學,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片斷三]利用貼畫,描述情景,結合歌詞教學

1、聽着優美抒情地《牧童》音樂,請學生描述小羊上山坡的情景。

2、師總結小朋友的描述情景,用故事的形式邊講邊放背景音樂。

3、學生與師共同貼畫,把描述的風景圖貼出來。

(“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白雲下面有個小牧童趕着羊兒上山坡,綠綠的水,

青青的草,羊兒羊兒囉,吃個飽,舒服極了。”)

4、結合兒歌的形式,看着貼好的圖,放着背景音樂輕念歌詞。

5、學生自編動作輕念歌詞。

[評析:“綜合”是本次課改之中大力提倡的,音樂的學習原則不能依靠描述、講授,必須依靠審美、主體的自身體驗,低年級學生記歌詞是困難之事,以音樂為主線,這裏以音樂為主線將美術貼畫、兒歌、故事有機融合,既加深歌詞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音樂與色彩相映成趣,圖畫與音樂融為一體。美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説:“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

是看得見的聲音。”音樂與美術是一對孿生姐妹,教學中充分利用這條感知渠道,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認識、體驗,不僅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詞音樂,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在輕鬆、愉快氛圍中感受了美,表達了美,創造了美。]

[片斷四]創設舞台,表現歌曲

1、師談話:讓我們這羣可愛的小羊也去草地上、山坡上享受一番吧。

2、分工合作表演:有的扮演小羊戴上頭飾,有的扮演小牧童揮着羊鞭,有的扮演“藍天、白雲、綠水、青草”把小朋友坐的積木凳自己動手搭成小山坡狀。

師旁白:藍藍的天飄着朵朵

白雲……

3、音樂用快慢快的《牧童》音樂。

[評析: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學生天生愛表演,讓他們擔任相應的角色,在鋪着綠地毯的教室裏,尋找青草地的足跡,在自由放鬆的氣氛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綜合表現,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對兩首不同速度、情緒的《牧童》有進一步的理解、體驗,對牧童生活也有了整體認識。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全身心融入了這個故事情節中,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情感陶冶。]

案例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我是以“牧童放羊的行蹤”為線索,採用快慢快不同《牧童》的音樂來貫串整個故事情節的。一開始“牧童趕着羊兒高高興興去山坡吃草”,用了歡快活潑捷克《牧童》,再是“羊兒在山坡吃草的各種形態”,用了優美抒情的江蘇《牧童》,最後“羊兒吃飽了,高高興興離開山坡的情景”,又用了快《牧童》音樂。我是以審美為核心,運用多種數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整堂課融入這個故事情節之中,把音樂與牧童生活融為一體,通過參與、體驗、表演、綜合、共同合作面向全體學生來實現音樂活動,表達歌曲的藝術形象和意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我在上課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1、語言不精,啟發性不夠;2、現代化信息技術掌握不夠。

討論:

1、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真正體現了?

2、音樂實踐活動中,音樂結合的多還是少?

3、利用創編解決難點可行嗎?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5

一、 站在課程實施的角度談本課的三個基礎。

1)紮根音樂本位

本課教學能緊緊圍繞目標,以《大風車》這首兒童音樂作品為學習載體,開展了節奏、歌唱、表演三大環節的教與學的活動。教學中教師能抓住教材的難重點,開展生動有效的,體現音樂性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附點節奏部分,能抓住作品中三個不同的附點節奏,開展循序漸進的學習。節奏一:4/4 ×0 ×0 ×0 ×× | ×× ×× ×- |對這條節奏讓學生複習休止符,掌握與鞏固八分休止的停頓。節奏二:4/4 × × × × × × | ×. × × - |教師做了以下一個對比,使

從簡單的XX XX 過渡到了× × ×的節奏性,學生了解了該節奏的變化過程,掌握節奏二。×× ×× ×× ××| ×. × × - | (附點)× × × × × ×| ×. × × - |

節奏三:4/4× × × ×× ×| × × × × × |是對以上節奏教學的測評鞏固,檢驗了學生掌握程度,這樣的教學能緊緊抓住知識點,使學生輕鬆地掌握節奏知識。在第二部分的歌唱教學中,重難點是歌詞記憶和音準。教師將學唱進行分段,用動作帶歌詞,分形式齊唱和領唱,使練習鞏固的過程不是那麼枯燥,每一遍練習都對歌唱提出要求,使學生的聲音不斷調整的最佳狀態。如5.3 2- |這句老師提醒學生把氣頂上去,唱好5這個音。56 53 2- | 12 61 2-|這一句老師用劃旋律線的方式一條高,一條低使學生掌握旋律走向。在歌曲的最後一小節歌唱中有一個小小難點。教師用擊掌的方式輔助了學生掌握音準和節奏,使學生不易混淆。在最後表演拓展環節中,教師結合其身勢、歌詞、舞蹈進一步豐富作品表現,對本課學習內容鞏固與提升,立體呈現學習內容。整堂課都突出了音樂本位,是一堂樂基紮實,內容豐滿的音樂課。

2)滲透學科德育

盧梭的《大教學論》中提到,不具有德育目的的教學不能稱為教育。在課前,教師用一個視頻“幫助盲人爺爺聽春天的聲音”來導出學習主題“大風車”,並創設出了一個學習情境:學唱好《大風車》一歌,參加大風車欄目組去社區慰問老人的演出。於是這又是一堂充滿德育思想的音樂課。課前的討論和課上的實踐,都使孩子們深深意識到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使學生在收穫知識的同時,也得到高尚道德情懷的薰陶感染,提高了整堂課的立意。

3)再現生本教育

現在最熱的教育關鍵詞是“生本”,那麼生本的音樂課又應該是怎樣的。通常我們認為生本的最大特點是小組合作,也常用是否有小組合作、學生自學作為評價課堂生本的標尺。在《大風車》一課中體現的生本關鍵是“分層發展”。每個孩子的音樂素養迥異,課堂上怎樣發展好每一個孩子,是生本的核心。課前組織有音樂特長的孩子進行鋼琴、聲樂表演,展示她們的風采。沒有展示的孩子培養她們的聆聽和欣賞習慣,激勵其學習音樂的興趣。課中,有孩子領唱、舞蹈表演,並且注重發揮這些小老師的輻射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討論、嘗試中。課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不成功的表演,那些是相對薄弱的孩子,生本允許失敗,在或成功或失敗中感受與體驗,讓孩子意識到差距。成功或失敗的音樂體驗能給他們多一分鼓勵和機會,讓他們對學習多一點認真和思考。課後,這些孩子還能有新的發展。小組長會帶領其他孩子將學習內容排練好,參加社區表演。教育不能為了教而編個謊言請孩子入甕,上完課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個美麗的謊言,那是負教育。將音樂學習的情境延伸到學校生活情境中,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用真實情境來替代教學情境的虛擬,使學習從虛至實,讓孩子品嚐到音樂學習的意義,用音樂的美好帶給自己和他人快樂。

二、站在兒童的角度談教學中的兩大特點

1)情境創設貫徹始終。有效教學因該是根據學生的心理開展教學,滿足於學生的需求而構建不同的學習活動。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缺乏持續的注意力,所以教師更需要不動啟動學習任務,使學生保持住良好的注意力和具備學習動機。所以課以一個完整的情境有效地關注並滿足了孩子的情

感需求,也不斷驅使引導着孩子走向更深更難的學習活動中。

2)音樂遊戲直觀有趣。抽象的音樂概念如何變得生動有趣,讓二年級學生所理解。教師需要從兒童思維角度去設計與探索教學的新形式。於是課中孩子們表演節奏譜的遊戲讓每一個聽課老師印象深刻。孩子們通過扮演小音符,高大的孩子是四分音符唱一拍,矮小的孩子是八分音符唱半拍,伸手握拳代表小附點等等。孩子在遊戲中不斷變化着左右位置,節奏意識也不斷增強,節奏越大越準,更關鍵的是小小的遊戲讓孩子無需過多的語言變理解了附點節奏時值的變化。課後有老師共同探討該遊戲科學性的問題。筆者認真,遊戲教學首先是尊重國小生的本性,也僅適合對一些較簡易的知識以遊戲形式具化,如果能相對將一些高深知識也通過一些遊戲活動變得通俗易懂雅俗共賞,這也該是值得提倡的一種教育形式。

三、站在教學無完美的角度談待改進的兩個細節

1)背唱為什麼就那麼難。從一堂40分鐘課的目標來談,最根本的教學成效應該是大多數的學生能背唱歌曲。作為一堂展示課因該給予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個別孩子不能背唱,儘可能全部達到要求。而本課教學對該難點也作了設計,策略之一是用動作輔助帶動歌詞記憶,策略二是重點記憶第二段,音樂第一段由學生領唱。筆者發現,孩子做動唱的時候歌詞是記住了,可是聲音受到了影響。而請學生不做動作專注聲音時,歌詞卻背不出了。所以動作的目的是記憶歌詞,在動作設計時一定要精簡,甚至只是幾個關鍵詞上設計簡易的動作輔助記憶,這樣孩子專注歌唱時不會被動作所牽絆,動作是歌詞的腳手架,歌唱才是根本,多形式的背唱鞏固練習才是關鍵,不能主次顛倒,影響了教學的最根本的。

2)表演為什麼就放不開。課的最後孩子要面向所有老師,以演員的角色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可這一次感覺並不理想沒有前面幾次面對黑板表演來的好,很多孩子緊張的唱不出了,通俗的話是表演時放不開,不能大膽自信。要改變這一情況,老師的作用不可忽視,為什麼孩子一開始沒有唱好是因為老師在台前放音樂,樂曲前奏較短,開始歌唱時老師沒有到位指揮。解決這一問題可以用音樂播放定時或是請個小小音響師放音樂即可,老師大可不必忙的上竄下跑的,越關鍵的時候越要不慌不亂,引導好學生的狀態。還有表演的空間也是一個客觀問題。教室空間小,聽課老師就坐在孩子後面,轉過去表演時就是面對着聽課老師,而且是零距離。這樣的距離使孩子產生緊張,不敢唱,忘記唱也是正常。所以如何組織表演時的位置需要老師做調整,使表演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距離中。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6

國小音樂課不是主課,課時遠少於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每班一週只有兩個課時的音樂課,由於受到時間和樂器的限制,開展合作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時間上難以調控:有時候在課堂上剛分好任務,學生還沒有進入到合作學習的狀態,一節課的時間就過去了。因為學生缺乏時間進行溝通交流,無法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能有效促進音樂教學效果的提高。但要開展合作學習,需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溝通、交流,形成相互協作的一個小團體。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大聲喧譁,趁機吵吵鬧鬧。這就需要教師事先給學生訂立一定的規則,讓學生有章可循。否則教師可能控制不了局面,讓課堂秩序陷入混亂的狀態。不但無法開展合作學習,基本的教學任務都難以完成。失去原有的教學設想,是不足取的。下面以國小音樂第三冊歌曲《打花巴掌》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例:第三冊歌曲《打花巴掌》

“琴瑟合鳴”奏樂章——國小音樂合作教學反思(作者:盧曉俊)

在這一堂課上,我請學生自由組合,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進行邊花樣拍手邊念歌詞。在組合過程中有點亂,出現了這樣的一種狀況:A要和B合作但B要和C合作,這個時候教師還要調解各方面的.關係,會大大浪費課堂上的時間,好不容易完成組合,結果兩人一組的學生拍手拍得較協調而三人一組的學生就配合不起來,三人一組的學生在合作不順利的情況下學生就會產生不良情緒,相互大聲討論,甚至鬧不愉快。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教師很難進行安撫,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的情況下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好不容易才讓學生安靜下來學習歌曲。到了最後一部分拓展,在創編歌詞這一環節“打花巴掌的,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剛準備分組合作下課鈴就響了,整節課下來原來預定的教學內容根本來不及全部完成。

針對分工合作、課堂秩序混亂的問題,在組成小組時,我讓學生縮小選擇範圍,限制在前後左右,將能力強和能力強的學生錯開,部分由我調整。還以上面的《打花巴掌》一課為例,花樣拍手時我先讓兩人一組的學生站起來展示,讓三人一組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拍手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指出相對簡單易學的拍手方式,再讓三人一組的學生進行展示。這樣課堂秩序與合作的協調得到了保證,就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針對時間不充足的問題,我將這堂課分成兩個課時,將本課兩部分合作學習分開,將拓展部分單獨一課時,這樣前一課時既有利於鞏固歌曲,體驗花樣拍手的樂趣,第二課時又能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創編與合作能力,利於學生逐漸適應合作學習的方式。

不管是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在實踐過程中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何況合作學習還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在缺乏實踐經驗的推行初期,需要反覆探索,不斷完善,本人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加強國小音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一)固定分組,讓學生逐步適應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需要在集體中進行,班級是一個大集體,但要在這個大集體中建立合作關係,這是非常不實際的做法。所以,本人認為教師應該嘗試在班級中進行分組,通過分組來固定學生的合作圈子,避免經常更換合作伙伴,讓學生不適應。當然分組也可以設置一定的時間期限,比如半個學期換一次,或者一個學期換一次,只要不是頻繁更換就可以。這樣更利於學生在固定的羣體中加強協作意識,提高他們溝通交流的能力。而且固定的合作羣體,能夠更好地讓他們養成合作的習慣,在原先個體學習的基礎上,也許大多數學生都不具備合作學習的習慣,因為學習本身是獨立完成,但在一個熟悉的羣體中,他們會更加自覺地去溝通交流,慢慢養成協作學習的習慣。

分組合作學習也可以跟創設情境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教學活動一開始,律動就先創設輕鬆的學習環境,將學生分為四組(按人數分也可以是八組六組)進行活動。如雙冊教材中有以春天為主題的教學內容,我就利用春天的歌曲律動創設一個到田野裏親近大自然的情境,請學生到達目的地後做深呼吸(有利於放鬆心情,有利於學生自然的歌唱),然後給每一組分一塊地(將地用方框畫在黑板的邊角)讓學生一起去播種,每顆種子代表一個學生,表現好的種子就會發芽,如果整組都長出小苗,小組就會開花。用這樣的方法讓每位學生覺得自己很重要,整組的合作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以此類推,像秋天的教學內容就可以創設讓果子成熟的情境等等,這樣以小組合作融合情境教學的方式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固定合作學習流程,給予學生充分的合作時間

有些教師在開展了合作學習之後就不注重教學效率,讓課堂上學習氛圍熱熱鬧鬧,看似教學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但是大大降低了效率,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為了在合作學習中提高效率,本人認為要固定合作的學習流程,不能隨意更改。一旦合作學習的流程確定下來之後,教師就不用每一節課都忙着明確分工,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去開展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合作學習,這樣更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營造穩定、和諧的學習環境。

(三)完善教學管理,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

很多國小音樂教師在實施合作學習過程中都為一件事煩惱,就是不知道怎樣維持課堂秩序,課堂在開展中經常會被混亂的局面打亂,有的甚至失控,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教師總是束手無策。其實合作學習離不開在課堂上溝通交流,有時候學生大聲討論就會讓課堂顯得秩序混亂,尤其是國小生還不怎麼知道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要維持好課堂秩序顯得更加困難。為此,在實施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擅於觀察與總結,摸索出新的管理方式,不能一味地採取過往的管理方式,這不能適應合作學習這種新教學方式的需求,所以必須要在管理中加強創新。例如每節課都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給學生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對合作組長進行經常性的指導培訓,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管理作用。當然在這方面需要注意結合國小生心理年齡特點,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徵、行為特徵,只有迎合他們的年齡特徵,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國小音樂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促進國小音樂教學改革,全面開發學生音樂潛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良好途徑。在音樂中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合作,就像“琴瑟合鳴”奏出的美妙樂章。美妙的音符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跳躍升華,是師生共同追求的教學氛圍。我們可以重點從固定分組、固定合作學習方式、完善教學管理着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通過實施合作學習來促進國小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7

一、把握學生心理特徵,從而對課堂紀律進行調控

這學期我任教低年級的音樂課程,在音樂課堂上,前幾分鐘,同學們的配合還是相當不錯,可是很快課堂就出現難以收拾的“熱鬧”。記得在第一節音樂課的時候,因為我並沒有很好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在上課後15分鐘還沒有進入主題,使課堂出現鬧哄哄的情景,當時我只會發脾氣,所以最終使得學生和教師也出現比較僵的情景。這樣一來,學生對教師的好感也消失,同時也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之後我查閲了相關書籍,明白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他們都是集中力時間比較短,所以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對自我的教學安排做了相關的調整,我通常把師生問候,練聲及複習前一首曲目的時間把握在前5分鐘。經過簡短的導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導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動畫視頻導入,故事導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導入都是相當感興趣,。所以説,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已經能夠提高一半。

二、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在音樂課中,學生們對於唱譜從來不感興趣,反而感覺到乏味。剛開始我對這情景並沒有摸着頭腦,還以為是他們偷懶。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本事,是審美本事的基礎。所以先唱歌、後識譜與先識譜、後唱歌在教學目的上並不矛盾。對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並讓學生和着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經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三、讓樂器和舞蹈走進課堂

在音樂課中我發現,每當課上接觸到樂器或者舞蹈,學生們都十分感興趣,但卻是老跟不上節奏。

樂器和舞蹈在課堂的恰當運用,是能夠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最活躍。並且樂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訓學生的節奏感。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着教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進取性。所以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在輔導,先讓學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作樂器示範,最終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夢想。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8

新學期開始了,第一次上音樂課,孩子們表現得很興奮,今年我任教的是五年級的幾個班,他們剛從四年級升上來,並未上過我的課,但他們都認識我,並有學生不時在隊伍裏偷偷地説:張老師,他就是張老師!我知道孩子們是什麼心理,於是我立刻面無表情地説:“現在開始站隊!倒計時!”學生彷彿意識到了,立刻站好隊,有秩序地走向音樂樓,音樂樓門口整好隊,我讓學生腳尖輕輕踮起,靠右上樓梯,有秩序不講話,到了教室門口,再次整隊,然後讓學生有秩序地進教室,直到這時,我都沒有一個笑臉,學生用敬畏的目光看着我,其實我是一個很愛笑的人,但是第一天第一次音樂課,如果學生太隨便,常規抓不好,以後就後患無窮,所以我寧願忍受一段時間,看看效果不錯,於是我開始認真嚴肅地講起了音樂課的一些常規。

我要求學生準備上課時隊伍要快、靜、齊,行走過程上下樓梯不允許追逐打鬧和講話喧譁,到音樂樓門口特別注意安全,先站隊後上樓,因為班級太多,上課之前的坐姿要求為坐半個凳子,抬頭挺胸,坐半個凳子有精神,面帶微笑,我們的公約是不把不好的情緒帶進課堂,包括老師,快樂地上課,上發言先舉手,想好了再舉手,別人在發言時,注意傾聽,這是對別人的尊重,聽音樂時聚精會神,唱歌時身體坐直,雙手捧書,上課語言要規範,不要有口頭禪,提倡用我贊同,我不贊同,我有補充,我覺得,我認為等等。

還有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悲傷的、熱情的、高興的、深情的等等,鼓勵每一位同學積極參與發言和每次音樂活動,只要上台的就加分,因為能參與就是一種自信和勇氣,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學會客觀地恰當地評價別人,評價音樂,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勤于思考,我還給各小組起了名稱,四個小組分別為:月亮、太陽、星星、銀河,以後由各小組表組命名並確定小組名稱,鼓勵相互競賽競爭,既比上課表現,如參與音樂活動,又比遵守常規和紀律,更比各組的高雅風格,輸了不氣餒,勝了不驕傲,不嘲笑別人,規定每節課需帶的學習用品,做到自己的物品專人專用,自己保管,在講常規的過程,我每講一條都闡述一下為何這樣做,另外還通過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正反比較加深學生的印象,到這時,我想一節真正好的預備課,除了應讓學生明確這門課的具體要求,更應該讓學生對這門課對教這門課的老師產生興趣和喜愛之情,才能真正留住學生的心,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我通過豐富多彩充滿樂趣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參與,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學習慾望,培養如參與意識、競爭意識等,還露了一兩手拿手好戲,如唱歌、吹口琴等,讓學生喜歡自己,看到下課了,學生還依依不捨不肯離去,我會心地笑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就是我們共同努力了,孩子們,真的想對你們説:想説“愛”你卻不是很容易的事,讓我們用行動鑄就我們美好的夢吧!

上好每節課,享受每節課!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9

歌曲《綠色的歌謠》,曲風清新自然、旋律優美流暢。第一樂段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第二樂段藉助第一樂段的節奏加以延續,使歌曲的意境豁然開朗,表達了少年兒童對綠色世界的美好向往和渴望之情。

教學目標是初步學會《綠色的歌謠》,並能完整的唱下來;熟練掌握休止符的節奏型,能正確的演唱歌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動員大家都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

本課教學活動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走進音樂。開始我就讓學生跟着歡快的音樂跳起來,進行簡單的熱身運動,我創編了一些非常簡單的動作,學生一看就能跟着模仿,而且個個跳得都挺起勁的。第一段拍拍手、第二段

跺跺腳、第三段擠擠眼、第四段聳聳肩。這樣能充分調動孩子們的情緒,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直接把孩子們帶入音樂的世界裏。

第二個環節是遊戲激趣,解決難點。也就是節奏練習,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這幾條節奏是歌曲中的難點,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用不同方試讀(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齊讀等),熟練掌握了歌曲的難點部分,為學習歌曲奠定了基礎,孩子們學起歌曲來會容易些。也可以讓他們的大腦和身體各部位一起活動,增強了他們的節奏感,也培養了他們的身體諧調能力,激發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喚起了他們強烈的學習慾望。

第三個環節是審美體驗,表現音樂。我用一句----“讓我們一起走進綠色的世界,感受音樂。”引入新歌學習環節,充分發揮老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啟發學生聆聽歌曲,感受歌曲情緒,理解歌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用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讀歌詞。在理解歌曲基礎上學唱歌曲,在學習過程中找難點,解決難點,使學生不僅能準確掌握歌曲的節奏,更能有感情地演唱。讓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及表現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同時也順利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第四個環節是情感的延伸。教師總結本課的學習情況,並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最後用號召性的口吻倡導同學們加入到環保的行列中,真正達到本課的教育目的。

欣賞《森林狂想曲》,教師運用一點帶有敍述性的語言,強調感情的構造,讓學生能夠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理解音樂要表達什麼樣的意境。

總之,通過創設情境,走進音樂;遊戲激趣,解決難點:審美體驗,表現音樂;情感的延伸,一步步引導學生在濃厚的興趣激勵下自主學習,才能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育教學任務。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0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説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為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1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教學中的藝術。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資料、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中歸納出成敗得失,為不斷優化後續教學供給重要的條件。因為吸取教訓,能更好地促進教學資料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優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善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本事。所以每學期對自我的一次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麼,音樂教學應當從那些方面進行反思,反思後又該如何提高自我的教學本事呢?

一、把握學生心理特徵,從而對課堂紀律進行調控

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前幾分鐘,同學們的配合還是相當不錯,可是很快課堂就出現難以收拾的”熱鬧“。

本學期,我主要是從事低年級的教學。記得在第一節音樂課的時候,因為我並沒有很好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在上課後15分鐘還沒有進入主題,使課堂出現鬧哄哄的情景,當時我只會發脾氣,所以最終使得學生和教師也出現比較僵的情景。這樣一來,學生對教師的好感也消失,同時也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之後我查閲了相關書籍,明白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他們都是集中力時間比較短,所以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對自我的教學安排做了相關的調整,我通常把師生問候,練聲及複習前一首曲目的時間把握在前5分鐘。經過簡短的導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導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動畫視頻導入,故事導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導入都是相當感興趣。所以説,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已經能夠提高一半。

二、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在音樂課中,學生們對於唱譜從來不感興趣,反而感覺到乏味。剛開始我對這情景並沒有摸着頭腦,還以為是他們偷懶。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本事,是審美本事的基礎。所以先唱歌、後識譜與先識譜、後唱歌在教學目的上並不矛盾。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識譜、後唱歌,通常情景下,針對有必須識譜本事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可是我卻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對簡譜並沒有瞭解,如果採取先識譜後唱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但學生沒有對該曲目起到興趣,也把課堂前15分鐘的寶貴時間也白白浪費掉。對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並讓學生和着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經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本事

在講音樂課時,我覺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講,根本沒有留意到學生究竟明白了沒有。之後經過反思,我認為,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料,必須捨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資料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簡便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教育。教師應當更新觀念,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此,教師如何更新觀念,轉變思路顯得尤其重要,這樣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提問方式,經過何種有效的途徑來使學生經過自我動腦想出答案。比如:音樂課本經常出現的創編歌詞,這是一個很好鍛鍊學生自主本事的練習。它要求學生經過本身的歌詞,再經過自我的思考,去再出別的有意思的歌詞套到歌曲裏面。每當學生們唱起自我編創的歌詞,也顯得異常興奮。所以在音樂課上,教師應當不斷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發揮,讓學生互動,而最終到達自我的教學目的。

四、讓樂器和舞蹈走進課堂

在音樂課中我發現,每逢課上接觸到樂器或者舞蹈,學生們都十分感興趣,但卻是老跟不上節奏。

樂器和舞蹈在課堂的恰當運用,是能夠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最活躍。並且樂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訓學生的節奏感。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着教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在輔導,先讓學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作樂器示範,最終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經過他們的表演和我的引導,下頭的學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學生打的是正確,那些是錯誤的。反覆地練習多幾遍,學生便很快把節奏和樂器配合起來。並且這樣學習節奏,會讓他們感到趣味性增強了,學習起來就變得簡單。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學習中,我就會簡單介紹該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腳位,也上按照樂器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動起來。

所以”他山之石,能夠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都是旁觀者清,所以應當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學模式、管理班團體的本事等等。並反思自我如果這課是自我上,又將會是如何,有什麼相同與不一樣。這是幫忙自我在教學道路成長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在這學期裏,我收穫了很多。音樂課上並不是簡單的彈、唱、跳。它是藝術和本事培養的過程,只要你經常反思,必竟會讓你的學生和你融在一齊,這樣既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能使課堂中一些”熱鬧“現象的不在發生,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國小教師,職責重大,要善於經常總結經驗與不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2

《愉快的夢》是一首抒情輕鬆的歌曲,學生們非常喜愛這首歌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音樂的動力,也是培養能力的幼芽。我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感染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讓學生髮揮其主體作用。教學的過程應該成為學生愉悦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

國小生具有活潑好動、充滿想象的特點,因此在我在準備這節課的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培養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引導他們進行創作嘗試,從而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把握音樂的內涵,採用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教學中注意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體驗音樂,享受音樂所帶來的快樂。本着把“突出審美,深化歌曲的主題”這根主線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突出了學生主體的作用。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讓學生學習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

在新課之前讓學生複習3/8拍子的節奏及含義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6/8拍子。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降低了難度,同時使學生更加易於掌握和理解。學生通過口讀和打拍子的方式感受6/8拍子的節奏型。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更容易感受節拍、節奏,在音樂教學的各項活動中都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通過自身感受的學習對音樂知識的理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於本學期學生剛剛學習二聲部的合唱,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吃力。在學習《愉快的夢》這首兩個聲部的歌曲中,我先把高聲部和低聲部的節奏拿出來讓學生反覆視唱,學生熟悉後再把兩個聲部合在一起演唱,這樣降低了學習二聲部歌曲難度。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學、善學。

學習歌曲時,採用聽唱法和自學形式完成。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參與,通過提問,引導幫助學生如何去聽,提示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啟發學生全面感受歌曲的情緒。讓學生在聽唱和自學實踐中感受情緒。這樣,學生在反覆體驗中獲得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在多種形式練唱過程中,鍛鍊了學生的集中注意、敏鋭反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瞭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音樂課中我讓學生利用畫筆把自己曾經坐過的最美麗的夢畫出來,這個環節的設計在貫穿本節課中有些突然,而且對於學生來説也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雖然展開了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學生畫出來的效果並不是很好。同時由於《愉快的夢》這首歌曲的二聲部合唱歌曲難度比較大,學生剛剛接觸,所以難度比較大。在學唱二聲部的時候,應該加大練唱的時間。應該速度放慢些,便於學生有一個理解的消化的過程,應多讓學生嘗試練習。充分感受二聲部合唱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上,應該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激發和增強,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3

《美麗的黃昏》是一首要求輪唱的歌曲,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新的事物,如果沒有較高的音樂素質,輪唱是很難進行好的。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先用了兩個聲部同時唱不同音高的練習讓學生感知二聲部的特點。後再教授歌《美麗的黃昏》。

第一次課結束後,我總感覺上課的效果不是很好,仔細回想上課過程,發現對歌曲旋律聆聽和對歌曲節奏的掌握方面有些欠缺,所以,我將教案進行了改進,在開始時候學習歌曲時,增加了跟節奏讀歌詞環節。並且第一句歌詞統一用DO音讀,第二句統一用MI音讀,最後一句統一回到DO音上。整體讀熟練以後,再用“輪唱”的方式讀歌詞,這樣的方法不但解決了學生唱歌時節奏的準確性,也讓學生在“輪唱”讀歌詞時提前體會兩個聲部用不同音高朗讀的效果。這時,學生對歌曲的節奏已經掌握,在此基礎上,在播放音樂,讓學生聆聽音樂的旋律,後跟琴歌唱。這樣,在前面鋪墊的基礎上,學生學習歌曲和旋律如果純青,水到渠成。有了前面跟歌曲節奏用“輪唱”的方法讀歌詞的基礎上,歌曲《美麗的黃昏》輪唱練習很快就完成了,而且效果很好。

最後的環節是用樂器為歌曲伴奏,一看到樂器學生就像一下子被喚醒一樣,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對於樂器伴奏學生一直都是很喜歡的,課堂也因此被帶入了高潮。我選用沙錘和三角鐵為伴奏樂器。由學生設計節奏為歌曲進行伴奏。用樂器為歌曲伴奏我覺得在平時的課堂中也應該多多運用,既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節奏感。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4

為了豐富學生們的音樂課內容,我一直都會找一些課外的歌曲給他們聽,然後學唱,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對演唱這些優美的課外歌曲懷着極大的熱情,有時侯甚至還超過學唱課本歌曲的熱情。我相信這也是很多音樂老師們心中的感受和疑問:孩子們到底喜歡什麼歌呢?這個問題,實在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回答的,所以,希望和其他老師們分享這個問題,集思廣益,找到一些孩子們喜愛的歌曲。首先,先聊聊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吧。

這個學期,學校提出“每月一歌”的計劃,我就想起了春節晚會那首生動有趣的《吉祥三寶》。所以,一開學沒多久,我找時間給孩子們聽了這首歌。低年級的孩子們特別高興,有的模仿爸爸,有的模仿媽媽和寶貝,那些奶聲奶氣的聲音讓我覺得十分好笑。原來以為高年級的孩子不一定喜歡,但是在高年級播放後,他們也特別喜歡唱。對比課本上的歌曲,我覺得《吉祥三寶》之所以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可能是以下的原因:

1、歌曲內容和演唱形式貼近生活,特別有趣。

歌曲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用比喻和擬人表現了家庭的温情和孩子們的天真可愛。比如:

女兒:爸爸,

爸爸:哎!

女兒:太陽出來月亮回家了嗎?

爸爸:對拉。

女兒:星星出來太陽去哪裏啦?

爸爸:在天上!

2、歌曲旋律、節奏簡單,活潑生動,

作為大眾喜愛的歌曲,藉助媒體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流行,所以孩子們有很多的機會可以聽到這首歌。

所以,我的感受之一是:

選取的歌曲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媒體的流行力量不可忽視。

但是,我覺得問題又來了,孩子們深受媒體影響的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一樣多。比如,高低年級的孩子都向我提過,希望可以學唱當時最流行的《兩隻蝴蝶》、《大長今主題歌》,高年級的孩子更是些五花八門的歌曲,什麼《披着狼皮的羊》、《童話》、《筆記》、《七里香》〈化蝶飛〉........總之什麼最流行,他們就想學什麼,曾經讓我很頭疼。

所以,我的感受之二是:

對國小生,他們的思維是朦朧、半知半解的。選取的課外歌曲內容一定要健康,學唱課外歌曲目的一樣是讓孩子們快樂、健康成長,而不是過早的理解成人世界。

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問題,那麼能讓孩子們喜歡,又健康的歌曲有哪些呢?

我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看動畫片,還特別喜歡唱片裏的歌曲。記得以前讀國小,喜歡唱〈黑貓警長〉、〈葫蘆娃〉、〈花仙子〉,〈叮噹貓〉,所以我找了這些歌曲給低年級的孩子們聽,希望引起他們的注意。但是,效果不好!除了〈黑貓警長〉男孩子比較喜歡,其他反應平平。後來放的〈挪吒〉、〈四驅兄弟〉,他們興致就很高,幾乎全班齊唱。後來一想,就明白了,現在的孩子看的動畫片和我那個時候怎麼會一樣呢?連以前我們熟悉的“小叮噹”,現在的名字都叫“多拉A夢”了。

所以,我的感受之三是:

要從孩子們的角度去看、去想,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有時間和孩子們聊聊,看看他們對歌曲的喜好。

和其他老師聊的時候,她們也提示我,現在給孩子們專門寫的歌曲太少了,所以很多好聽的歌曲總是以前的。真希望聽聽其他老師們曾經介紹哪些歌曲獲得孩子們的“歡心”呢?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5

新課程不僅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成為學生探討新知識過程中的合作者、促進者、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在近一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也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現總結下: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允許學生從事有意義的獨立學習活動;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想説就説;可嘗試取消舉手點名發言的做法,學生隨時可以站起來。一年級音樂教材中有一課是學唱《跳繩》這首歌,我有一個環節是安排讓個別學生上台來跳繩的,但是學生一聽可以上來跳繩都非常激動,結果有半個班的學生都跑上來了,頓時沒了該有的課堂秩序,這種情況在以往是不被允許的,正想叫他們全部回到座位上坐好,卻忽然接觸到學生們那一雙雙溢着光彩的大眼睛,我的心頓時軟了下來,就讓大家邊唱歌曲邊來跳繩,結果竟然還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反對“自由化”的前提下多給學生一些行為和言論的“自由”吧!

2.多一些創造,少一些模仿。教師應該多組織一些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想創造、敢創造,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敢於懷疑書本、教師、他人的觀點,回答問題有新思路、新觀點、説真話、説實話,能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新問題。我聽過一節公開課,內容是欣賞《鴨子拌嘴》,我們知道《鴨子拌嘴》是一曲由民族打擊樂器演奏的樂曲,沒有固定的音高。這個老師在給學生聽完後問了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這首樂曲好聽嗎?”結果有幾個膽子大的同學卻回答“不—好—聽!”我覺得這首樂曲如果沒有經過正確的引導,學生是不太容易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的,那他們説不好聽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是這位老師顯然沒有想到會是這種回答,一下子連詞都接不上了,接着惱羞成怒地用生硬的語氣説了句:“這麼好聽的樂曲,怎麼會不好聽,你們有沒有認真在聽?”那些回答不好聽的同學頓時沒了精神。在後面的教學中,雖然老師的講解生動有趣,但是課堂氣氛卻一直調動不起來。很顯然這位老師的回答是欠考慮的,學生也有保留自己意見的權利,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有新思路、新觀點、説真話、説實話。如果當時老師沒有急着否定學生而是用啟發性的語言對樂曲進行生動的説明,我想學生們一定會口服心服的説《鴨子拌嘴》是一首好聽、有趣的樂曲的。還有,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把自己為歌曲編配的動作教給學生,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而現在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己或是以小組為單位自行來為歌曲編排動作,最後來比比看誰的動作編的好看、編的新穎。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還活躍了課堂氣氛,真是一舉兩得。

3.多一些開放,少一些封閉。教學要求遵循教學大綱,但教學內容不拘泥於課本。聯繫社會、生活科技選取素材,學科知識滲透,針對國小生的個性特點我就把這兩首歌曲搬進了課堂,“猴哥,猴歌,你真了不得……”“白龍馬,蹄朝西,馱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異常高漲。

4.多一些討論,少一些講解。成立自學討論學習小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建立學習責任依存關係,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討論;自學討論活動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使討論經常化;自學討論活動有充足的時間,使討論得到深入;教師和學生都能容忍他人的不同看法,形成民主化討論氛圍。這裏要強調的是,討論必須是有效果、有意義且目的性強的。必須要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標,像一些簡單的問題就不需要花上大把時間拿來討論了。

5.考試形式多樣化。可嘗試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進行考試,如:編排舞蹈、演奏打擊樂器、為歌曲編配歌詞等等。只要是有創新的、目的明確的都可以得高分。實現教學內容開放。動畫片《西遊記》學生非常愛看,而當中的兩首主題歌學生更是耳熟能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