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山行》課後反思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73W
《山行》課後反思1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山行》課後反思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課後反思2

上課前,我把《山行》這首詩寫在黑板上,但是在上課時卻發生了我沒想到的事情。一位學生突然説:“老師,你寫錯了一個字。”其他同學也説:“是錯了一個字,白雲深處的深寫錯了,應該是生活的生。”我的臉微微的紅了起來,靈機一動,我首先承認自己確實寫錯了,隨後又問:“為什麼詩人用生而不用深呢?”學生熱烈的展開討論。

反思: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很少寫錯字的,可是今天老師卻寫錯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叫學生去討論這個問題,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

生:“白雲生處”的意思是“白雲升起來的地方”,所以用生,而深是很深的意思。

生:我不同意!這個生應該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雲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不同意他們倆的意見!我覺得應該是“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

師:你們真棒,經你們這麼一説,老師以後再也不寫錯字了。我想,説“白雲生活的地方”的同學,是把白雲給説活了,有想象力!説“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的同學,説出了白雲不斷變化的動態,善於觀察!古詩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精妙簡練,言已盡而義無窮!

(我的話剛説完,又有學生舉手)

生:我覺得“白雲生處有人家”這句詩還應該讀得很高興,因為詩人坐着車沿着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上去,而且又是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現在看到有人家了,心裏一定很歡喜。

師:你怎麼知道是在深秋?

生:從“寒山”一詞看出是深秋。

生:從“霜葉”也可以看出,因為秋天才有霜。“霜葉”就是被霜打過的葉子。

師:那麼你認為“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意思是?

生:被霜打過的葉子比二月的花還要紅。

師:楓葉太美麗了,詩人看着看着就——

生:停下車來欣賞。

師:那麼,“停車坐愛楓林晚”是什麼意思?

生:我知道,詩人在小路上走,看見傍晚路邊的楓葉太美了,就停下車來。

師:説得真棒!詩人用幾句短短的詩句寫出了深秋時美麗的景色,使我們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時節生機盎然的'景色。讓我們也來讚一讚這美麗的深秋,好嗎?

引導學生朗讀背誦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他們呈現在課堂中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都應該成為最珍貴的教學資源。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如果我只是表揚了那個學生認真看書,敢於説出老師不對的地方,然後把錯字一改,接下去上課,我想這節課也許不會出現這麼精彩的一幕,學生的體會也許不會這麼深。課堂上我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提出了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並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見解。因為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動態資源,所以課堂上便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給學生一片天空,他們就會自由的翱翔。

《山行》課後反思3

今天教學《山行》,開始時按課前預設,前兩步都很順利。第一步,出示楓葉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新課。看到美麗的楓葉,學生熱情一下子就上來,紛紛説“啊,真美啊!”當我問他們:“看了這些楓葉,你有什麼感受時?”學生的小手舉得老高,有的説:“這楓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遊,親自看一看。”有的説:“我想把這些楓做成書籤,把它珍藏起來。”有的説:“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覺。”第二步,出示詩文,學生自己練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再讀出節奏。

但第三步出了問題,按照預設,是出示圖片,先説説圖上有哪些景物,再説説詩句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後讓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詩句。圖上有什麼景物,詩句寫了哪些景物學生都能説出來,但是讓説詩句的意思的時候就沒幾個人舉手了,與第一步讓學生説看了楓葉後的感受時的那份興致、興趣、熱情相比,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兩個學生舉手。

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放棄原先的預設,耐心地給學生逐字地講解起來。從“徑”的意思到“石徑”的意思,從“斜”理解到“遠上”的語序,從“生”的“產生”意到詩中的“飄浮”意,最後再讓學生將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説説。就這兩句詩的意思前前後後就花了十幾分鍾,導致後面還有幾個教學步驟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