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3.08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橋評課稿通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1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被她那淡定、充滿深情的教風所深深打動。這節課中教學中緊抓教材內容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依託文本,抓住主線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給我留深刻的印象。

一、教師能緊扣文本,整體把握,利用關鍵詞,理解文本內容。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本次教學中,李老師緊扣“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蒼白的臉上紅潤起來……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在本句中,柳華教師緊扣“含苞、綻放、凋零”三個詞語,很巧妙地將文本的深刻含義——生命的成長經歷結合起來,使學生真實而深層地走近文本的內涵,理解文本內涵。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在聽説讀寫等語言實踐的落實。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李老師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如:小錢假如沒有得病可能會在幹些什麼,為孩子們創設了想象説話的情境。讓學生了解中華骨髓庫的相關資料,讓孩子們寫感受為寫話搭建了平台。

三、大量課外資料的補充為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課剛開始通過孩子對生活熟知的甲流的瞭解,對骨髓、白血病的解説為學生奠定了感情基礎。

總之,從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獲得了較好的效果,能產生心靈的共鳴。但也有值得大家探討的地方:如第一課時對課文的初讀感知過得是否有些倉促,小練筆是否安排的是否合理,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課堂上如何讓師生激勵性的語言效能最大化……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第三篇精讀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

李梅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點抓住兩幅“靜靜地”畫面,體會小錢和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課堂上,李老師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引導學生理解“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抓住“凋零”一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及骨髓對他的重要性。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將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通過研讀,李老師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教學中,李老師補充白血病的資料,以便於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台灣地區。”時,李老師及時出示了地震的資料圖片,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台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從而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三、注重語言實踐點的設計

教學中,李老師設計了幾處想象説話,如“透過這句話,我們試着去體會一下小錢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七十多次,有些餘震甚至不亞於主震。在這危險的時刻,台灣青年完全可以選擇不捐獻骨髓,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此時逃避了,對小錢來説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後果?”“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台灣相遇了,他會對台灣青年説些什麼?”等,並注意了學生的讀寫訓練,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台。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之後,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後再次返回課題,理解“生命橋”來昇華了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四、建議

雖然整堂課某些教學環節也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較好地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融入到朗讀中,課堂上朗讀訓練稍稍欠缺。《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應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每段中的重點語句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再感悟説感受,再加以朗讀的指導,這樣一步一步進行,可能會讓學生的情感更突出。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建議也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3

初次看到張老師的時候,感覺她人很美麗,更深的接觸,知道她很有智慧,聽了她的《生命橋》,驚異於她課堂的完美。昨天的評課,許多老師對張老師的課好評如潮,而我也把評課的的切入點,落在一個“美”上。

一、激發興趣的導入美。

導入是教學過程起始的環節,它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徵是引起學生興趣。張老師章以“你見過什麼樣的橋”到“你見過生命橋嗎”,由具體到抽象的導入,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

二、水到渠成的銜接美。

重點句段的理解,文章隱含的精神,讀與練的轉換,每個環節,張老師都以極其完美的教學藝術使其自然銜接,沒有滑痕,沒有斷層。

三、波瀾起伏的轉化美。

時而低沉,時而悠揚,時而喜悦,時而緊張,波瀾起伏,張弛有度。

四、層次清晰的閲讀美。

《生命橋》是一人文性很強的散文,張老師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而是採用範讀、引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自己感悟,整堂課,椐我不完全統計,學生閲讀十七次之多,每次讀都有目標,每次讀都有高度,每次讀都有收穫,每次讀,都有激情。

五、師生互動的生態美。

這堂課,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沒有一個學生懈怠,他們被校長的`激情渲染着,校長被他們的求知感動着,整堂課,師生互動的狀態那樣和諧,讓我想起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每個學生都在老師的視線中,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有事做,或讀或寫,或議或劃……這多像一個相處和諧的生態園啊!

六、回味無窮的結課美。

張老師以觀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蹟圖片做結課,這讓語文課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鐘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們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着每個學生的心靈。

生命橋,完美的“生命橋”,張老師的這堂〈生命橋〉,不僅讓我懂得教學的藝術,更讓我懂得,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以無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學藝術,用心塑造自己教學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橋”。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4

同課異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陸老師的這堂課。陸老師和何老師在教學重點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取捨上基本一致,但她以場景為主線來勾畫教學藍圖,在收扶放中引導學生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不俗的設計讓人稱道。而陸老師優雅,清新的教風也是一種聽覺的享受。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四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中的一篇,這組課文的主題“愛”。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陸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灣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險,不顧家人的安危,為這位大陸青年捐獻骨髓;台灣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從台灣抽取骨髓,兩岸人民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鄭老師的這節課通過有效的設計和組織,牢牢把握住了重點,讓師、生、文間形成了有效對話的磁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來:

一、把握主線,抓住關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這篇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李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愛”為主線進行教學,一開始讀與愛有關的四字詞導入,引起情感共鳴。進而抓住杭州、台灣兩個青年兩個場景引導學生深入品讀,給予學生充分自主閲讀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陸老師很善於抓住關鍵詞語,如“靜靜”、“奔波”等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體會文字背後的情緒。印象最深的一處是在理解“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這一句時,能夠結合上文“靜靜”一詞,來揣摩青年此刻不平靜的內心不平靜的原因,學生帶着思考讀文、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實處,情感逐步升温,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融合。

二、讀説促思,深入文本

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後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閲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

在引導學生感悟救援緊迫,血脈親情這一環節,陸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一連串數字,通過和學生的合作讀,不斷加快語速,並輔助以沉重的配樂,營造出一種緊迫感。為啟發學生能對本文有一個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陸老師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小錢得救了!他會説些什麼呢?”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台。

各種環節的設計都充分展現了教學的智慧。學生在多形式的朗讀,自由的表達中體會手術危情、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體會愛的廣博無邊,而後,再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後,師生在澎湃的激情中再讀課題,不僅昇華了主題,也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生命的敬仰。

三、手段輔助,情境相宜

在教學中,陸老師很注重運用多種手段來創設情境,特別是音效應用和板書的設計,是一大特色。

在引導學生理解台灣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場的醫務人員不顧家人的安危為小錢捐獻骨髓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利用地震音效給學生以震撼。接下來及時切換到地震畫面,通過資料補充概括餘震情況,把學生帶入“地震慘烈”““餘震不斷”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想象這位台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為學生領悟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進行了醖釀,作了鋪墊。而在“千里送骨髓”部分,心跳的音效也很好的契合了課文中所有醫護人員的心情,亦抓住了聽課者的心情。

老師講到最後,小錢的生命之花從凋零到綻放,信手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朵盛開的美麗的花,在音樂與誦讀聲中,不僅帶來了很強的視覺衝擊,也把學生的情緒再次向前推動,為課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人們都説教學是一門藝術而非僅僅是技術。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課堂裏的語言要精而美。課堂裏的設計要行雲流水,課堂裏,文與情要有機結合,生動演繹,語文教學才能呈現實效。

尚年輕的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很多。也很感謝陸老師這堂精彩的課,激勵我向着更加詩意的語文前進。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5

今天,聽了來自陝西寶雞的名師劉武宏老師完整的的兩課時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內心比較震撼,不禁產生疑惑:這樣的課高效?但是,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讓我們不得不折服。這一堂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的課堂,令我們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在第一課時裏,大家期待已久的“精彩、熱鬧的課堂”並沒有出現,課堂靜悄悄的,除了劉老師偶爾的幾句提醒,孩子們的自學時間佔去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會場不禁有些騷動。

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課時的孩子們的展示交流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精彩呈現,當各種個性化的學習彙報單出示在屏幕上時,我相信,許多在場的老師驚訝的表情不亞於我。第一次完成學習單的孩子竟然能做得如此用心、如此出色,第一次的嘗試,便綻放出異樣的光芒!這,實在讓我們始料不及。可想而知,在老師長期的訓練下,孩子們會更精彩!由此,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給孩子一個舞台,他們會還你一個驚喜。”也許,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才是真正把自主權還給孩子、高效的課堂!

生命橋評課稿7

一、評林老師的課:

1.教師緊扣本文,整體把握,利用關鍵詞,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抓住重點詞句,適當的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讀書、思考、品析,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林老師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播放地震視頻,並深情讀出地震帶來的傷害及損失,情景交融,為學生領悟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進行醖釀,做了鋪墊。

3.角色採訪這個教學環節很有特色,通過師生的互動,體會兩岸人民的深厚感情。

4.搭建想象平台,落實生活,讀寫結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評鍾老師的課:

1.鍾老師語言準確,很有親和力。這節課中,鍾老師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元素,抓住重點,關鍵詞句反覆品味,教師語言精煉,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興趣所在。

2.教師整合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教師利用地圖,課文插圖,地震的圖片,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探究人物內心的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和兩岸的親情。

3.鍾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活學活用。

生命橋評課稿8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本來是人教版教材六.三學制中,四年級學段的一篇文章,現在讓我們三年級的孩子來學習它,揣摩、體味人物的高尚品質,真是有點難為孩子們了。但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反覆研讀,層層深入,也深刻感受到台灣青年和李博士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更深刻感受到海峽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血脈親情。我想,這與王老師平日對語文教學的鑽研、對學生天長日久的訓練,與王老師對本篇教材的深刻解讀、巧妙構思分不開的。

其一:教學各環節,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首先通過第二段的研讀,讓學生找出從哪兒看出小錢的病很“重”,緊接着又讓學生找出從哪兒看出治病很“難”,學生在反覆地思考與朗讀中體會到小錢的病很重,治病很難,然後,又讓學生在3-6自然段找出:哪個人最使你感動,並做出批註,在學生的不斷交流中,首先讓學生深入到文章的字裏行間,感受到台灣青年不顧家人,不顧餘震的生命危險為小錢捐獻骨髓的高尚品質;最後還是通過抓關鍵詞句,反覆品讀交流,感受到李博士沉着冷靜,不顧危險地為小錢抽取骨髓的高尚品質。

其二:在學習台灣青年的環節中,王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什麼情況下,台灣青年準備抽取骨髓?為解決這個問題,王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説話訓練:

1、在____的時候,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2、在____的時候,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3、在____的時候,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4、在____的時候,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王老師不急不躁,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學生説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精彩,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説話能力,更使學生深刻地感悟到台灣青年的品質,同時,也為感受李博士做了鋪墊。

其三:在學習李博士的環節中,學生緊緊圍繞"步履匆匆""連夜""但是……..沉着"等詞語,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談得充分,感情激發到位。我特別注意到,咱這個班的學生經常會説:“我給誰誰補充一下”,這真好,創造出一個很好的交流氛圍。

也提幾點小建議:

1、聽課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本節課的課容量太大。我認為,第一課時解決1、2自然段,即小錢生病了急需骨髓一段,而本節課只解決3自然段。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6

《穿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過一個個片段的截取,表達了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現思想感情。

1、情景創設,激情導趣: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通過觀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斷裂、一片廢墟等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導學生對餘震中仍堅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通過緊張的畫外音,配以流程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幾個小時辛苦奔波、跋山涉水為了海峽彼岸的錢暢,進而更進一步地感受到這種血脈親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質。

2、注重感悟,以讀悟情: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師的帶領下,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文本。配樂朗讀,以語言烘托渲染氣氛,將學生帶入課堂;重點突破時,高老師巧妙地利用師生接讀的方法,將地震的危險與他們在地震中的做法進行對比,連續三句,讓情感遞升,三次朗讀,兩次感悟,悟後再讀,讀中感悟,讓學生的感情達到高潮,自然地明白到從台灣青年身軀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來之不易,為後文瞭解生命橋的含義埋下鋪墊。

3、抓住矛盾,發揮想象:在對教學重點“理解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處理中,將天崩地裂的現實環境與他們的從容表現相對比,又將青年神清氣定的表現與其內心的萬千思緒相對比,利用這樣看似矛盾的對立,巧妙地運用了本課的句式“也許……但是……”讓學生髮揮想象,説一説“李博士莊嚴地站着,他想:也許但是;青年人靜靜地躺着,他想:也許但是。”讓學生在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們的勇敢、負責、有愛心,水到渠成。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7

上週,聆聽了陳老師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收益非淺。這堂語文閲讀課,陳老師的整個教學思路是“以讀代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在讀讀悟悟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閲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結合課文內容談談本節課體現的特點:

1、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陳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如導言中教師圍繞台灣青年無私為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為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為主線創設情景,老師以感動為切入點讓學生自由讀文,劃出感動的地方,讀一讀你的感動,和同桌説一説你為什麼感動,學生彙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老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的讀,逐漸深入的讀,文章採用各種形式的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老師引讀、範讀等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讀的環節也是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的。如:“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師通過放地震錄象,讓學生想象這位台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以悟促讀,讀悟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了有體驗的讀,傳情達意的讀。

2、抓字眼,重擴展:

語文閲讀既要培養學生走進文本研讀的本領又要培養學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後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閲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如理解“輾轉”一詞,學生先自己找到“輾轉”所在的句子,反覆誦讀理解,並聯系這個句子的上下文。同時,教師引領學生依照文本擴展,再理解。醫生首先會從哪些人中去尋找適合的骨髓?最後在哪裏找到了骨髓?學生隨着老師指明的方向,反饋:醫生在小錢的家人中找──整個杭州找──浙江省內找──找遍中國大陸,最後在中國的.台灣同胞中找到了。老師總結;剛才大家尋找的這個艱難歷程就是“輾轉”的意思。就這樣理解“輾轉”水到渠成。同時讓學生感悟到了尋找適合移植的骨髓困難重重。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3、搭建想象平台,落實寫話: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為了讓學生讀懂捐獻,感悟愛心,在交流“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這個重點句後。老師激情配樂朗誦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在大地震過後,在劇烈的餘震中,這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心想:……教師動情含情的音樂,學生的“個性想象”在語文課堂的寫話中盡情地流淌。

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細節上課看出陳教師的教風樸實,不設花架子,語文功底紮實,潛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巒老師説的“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達到簡見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生命橋評課稿通用8

初次看到張校的時候,感覺她人很美麗,更深的接觸,知道她很有智慧,聽了她的《生命橋》,驚異於她課堂的完美。昨天的評課,許多老師對張校的課好評如潮,而我也把評課的的切入點,落在一個“美”上。

一、激發興趣的導入美。

導入是教學過程起始的環節,它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徵是引起學生興趣。張校章以“你見過什麼樣的橋”到“你見過生命橋嗎”,由具體到抽象的導入,引起學生的求知興趣。

二、水到渠成的銜接美。

重點句段的理解,文章隱含的精神,讀與練的`轉換,每個環節,張校都以極其完美的教學藝術使其自然銜接,沒有滑痕,沒有斷層。

三、波瀾起伏的轉化美。

時而低沉,時而悠揚,時而喜悦,時而緊張,波瀾起伏,張弛有度。

四、層次清晰的閲讀美。

《生命橋》是一人文性很強的散文,張校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而是採用範讀、引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自己感悟,整堂課,椐我不完全統計,學生閲讀十七次之多,每次讀都有目標,每次讀都有高度,每次讀都有收穫,每次讀,都有激情。

五、師生互動的生態美。

這堂課,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沒有一個學生懈怠,他們被校長的激情渲染着,校長被他們的求知感動着,整堂課,師生互動的狀態那樣和諧,讓我想起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每個學生都在老師的視線中,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優秀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有事做,或讀或寫,或議或劃……這多像一個相處和諧的生態園啊!

六、回味無窮的結課美。

張校以觀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蹟圖片做結課,這讓語文課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鐘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們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着每個學生的心靈。

生命橋,完美的“生命橋”,張校的這堂〈生命橋〉,不僅讓我懂得教學的藝術,更讓我懂得,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以無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學藝術,用心塑造自己教學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