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課文漁歌子教學設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1W

《漁歌子》教學設計

課文漁歌子教學設計

《漁歌子》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並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

師:本學期,我們接觸到了我國古代文學的新體裁——詞,大家還記得《憶

江南》麼?

生:記得。

師:誰能來回顧背誦一下?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師:很好,背誦得很熟練。請坐。你們還會背誦其他的詞麼?(2—3人)

生: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温庭筠《夢江南》)

生:人人盡説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莊 《菩薩蠻》)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詞。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關。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動畫。在觀看的時候,你們要注意,看看畫面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動畫課件出示)

師: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麗景色麼?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揚學生的預習。),白鷺,桃花,流水,一葉扁舟,細雨,漁夫。

師:那我們再來看看唐朝詩人張志和是如何用精練的語言描繪出這副山間美景的。

板書《漁歌子》(齊讀)

師: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什麼?

生:漁夫、釣魚、歌曲……(漁夫所唱的漁歌)

師:是的,“漁歌子”作為詞牌名,原來是唐代坊間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

師:那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首垂釣者所唱的漁歌。(播放朗誦)

師:大家都跟着朗讀,看來這首詞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

師:現在你們結合註釋自讀一下這首詞的前兩句,用筆畫出詞中所描寫的景物。

生自讀。

師:好了,誰來説説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鷺(課件出圖),桃花(課件出圖,並引導“春天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流水(課件出圖),鱖魚(課件出圖,並引導“春天也是鱖魚最肥美的季節”)

師:大家找得很仔細。現在,你們能不能來想象一下,這些景色具體的樣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師:面對這樣一幅秀麗怡人的江南水鄉的美景圖,你有什麼想説的麼?

生自述。

師:這麼美麗的景色的確令人陶醉其中,那我們就帶着愉悦的心情來讀一下詞的前兩句,誰先來試一試?

個別先讀,讀完,師:你們有什麼建議麼?

師:這麼美麗的景色,帶給人的心情應該是舒暢,而你們的臉上卻看不到笑容,來,一起笑一笑。

師:很好,我們就帶着微笑來讀一讀。(一、二兩組讀)

師:有人臉上還是沒有笑容。來,三、四兩組一起來示範給他們看看。(三、四兩組讀)

師:很好,大家一起來讀一遍,不要忘記了

生:微笑。(齊讀)

師: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麼你們還積累了哪些關於春天美景的詩句?(及時點評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煙雨朦朧的春天)

生:《詠柳》,(唐),賀知章,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天裏翠綠的柳樹)

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與明月交相輝映的春江水)

生:《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前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鳥翔天際的春天)

生:《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語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師:我們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這麼多的描寫春天的詩句。簡練而精彩的語言道盡了春天的美好。我們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漁夫也一樣陶醉其中。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副圖。(出示圖)

師:細心觀察的同學來説一説,漁夫是怎樣一副打扮?

生白話説

師:我們再來看看詞中是怎麼寫漁夫的打扮的?大家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樣。可見學習詩詞,除了通過註釋理解以外,看圖理解詞義也是一個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記了。

師:此時,淅淅瀝瀝的春雨光臨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釣的漁夫是不是也該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沒有。

師:你們從哪裏知道的呢?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不須歸”説明漁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閒自得的。

師:讀到這裏,你們有什麼想問的麼?

生:這個漁夫為什麼不走?是什麼讓漁夫流連忘返了呢?

生扣住詞意進行回答。

生:是這些美景讓漁夫流連忘返的。

師:是不是隻有這些美景呢?

生:還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

師:那這時,漁夫的心裏會想些什麼呢?(2—3人)

生自述。

師:在濛濛煙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襯下,漁夫悠閒自得地在河裏垂釣。

現在,你們自己先讀一下這首詞,想象一下詞中所描寫的畫面。

生自讀。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詞意。(評價:對不對,有沒有用上好詞。)

生回答。

師:你們説的真好,老師彷彿也看到了這副畫卷。來,哪個組願意來當一下這個漁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組讀,齊讀。(注意提醒學生先笑,可適當放慢速度,注意語調的變化)

師:大家都很投入。現在我們來試試,背誦一下《漁歌子》,好不好?會背的同學大聲一點背出來,不會的同學,老師允許你們可以偷看一下課本。

生背誦。

師:張志和筆下的漁翁垂釣是如此的悠閒自在,而柳宗元筆下的漁翁垂釣卻是另一副景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幻燈片出示《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師範讀)

師:《江雪》中描寫的是怎樣一個漁夫?現在,你們輕聲自由讀一下《江雪》,看看誰找的最快?

生:慘淡,孤獨,冷冷清清……(注意追問過程,評價:你找的真準)

生:“絕,滅,孤,獨”都體現出了一副慘淡的景象。

師:我們中國的語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內容,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帶給我們的,可以是不一樣的畫面。你們還想再讀 《江雪》,感受一下麼?你們願意讀幾遍呢?

按學生意願讀。

有時間可以抄寫一下《漁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業。

作業: ①、選擇你所喜歡的《漁歌子》背誦一下。

②、收集其他關於山水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

漁歌子{

不須歸 悠閒自得

《漁父(漁歌子)》教案3(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

《漁父(漁歌子)》 教案

主備人 閆飛

教學目標 1、瞭解作家及相關文學常識;熟練背誦並默寫詩歌。2、能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內容,體味詩歌的意境。3、探尋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瞭解作家及相關文學常識;熟練背誦並默寫詩歌。探尋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內容,體味詩歌的意境。3、探尋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學探究+點撥指導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導學過程及內容 解析點撥 個案補充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幾千載歷史長河中無數詩人詞客為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且熠熠生輝的優秀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詩詞都和釣魚有關。這節課我們就共同分享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父》,感受他的“釣魚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中他獨特的“釣魚情懷”。

一、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教師引導下誦讀詩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次,自己要覺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詞兒的味道來,那你就已經很了不起。

鷺(lù) 鱖(guì) 箬笠(ru) 蓑(suō)

二、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僅僅讀懂詞義還很膚淺,我們接着來品一品這首詞。許多同學也知道,詩人張志和與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好朋友,顏真卿誇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筆墨飛舞,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麼多遍了,你眼中呈現什麼畫面了?如果同學們眼前的畫面還不夠清晰的話,請大家閉上眼睛,讓老師帶給你那遙遠而又美好的畫面。

(一)、感悟美景

1、輕閉雙眼,用心感悟。閉着眼,把你心中呈現的畫面輕聲誦讀出來。

2、輕輕地睜開眼睛,告訴老師,你都看到了什麼?

西塞山 白鷺 桃花 流水 鱖魚 箬笠 蓑衣 斜風 細雨

3、我們再來讀詩,看一看這些景都是什麼樣的景?

4、大家描述的真好!那樣的情景可真讓人神往,只是同學們剛才把它零散化了。哪位同學能給我們描述一幅完整而優美的畫面?

(西塞山蒼茫葱鬱,白鷺在山前悠然飛過。流水潺潺,岸邊的桃花在綠樹掩映中粉粉的開着;清澈見底的溪水裏,鱖魚自由自在游來游去。微風吹過,細雨迷濛,一位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的漁父在小溪邊安然垂釣……)

(二)側耳聆聽

我們的眼前浮現出這樣美好的畫卷,那麼,側耳聆聽,我們又能聽到什麼呢?閉上眼,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白鷺的叫聲、流水聲、風聲、雨聲、其它的鳥叫聲、風吹過、雨打着桃葉沙沙作響的聲音、魚兒躍出水面又跌落的聲音……

(三)深聞體味

我們看見的景色如此美好,我們聽到的聲音也這般靈動,我們再仔細地聞一聞,又會聞到什麼呢? (圍繞主題,創設情境及懸念,調整自己和學生最好的課堂狀態。)

(此過程目的是讓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初步“讀”懂詞義。)

(背景音樂響起,教師感情濃郁的朗誦。待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句時,感情更加濃郁,重複誦讀。)

(學生談一談,用一些形容詞來描繪一下這些景緻)

導學過程及內容 解析點撥 個案補充

風細雨中桃花的芬芳、空氣新鮮潮濕、聞到了泥土的清香溪水清冽甘甜的味道……

的確呢,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真想吟誦一曲《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三、品讀課文、感悟深意

僅僅27個字,便將如此豐富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中國文化的魅力,當然也是藝術的魅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老師也告訴過大家“文學即人學,文品即人品”。那麼,張志和這首《漁歌子》透射出他怎樣的“品”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志和的生平。

他的哥哥張鬆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麼?僅僅是叫弟弟回家嗎?同桌之間交流一下自己的見解。

1、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1:哥哥,因為這裏景色太美了。

生2: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裏生活那麼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鬥了。

生3: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麼明爭暗鬥,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裏,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兄弟啊,聽説你是直鈎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麼哪?

生1:我釣的是自己悠閒的生活。

生2: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3:哥哥啊,我釣到了自由、閒適,我釣到了一份乾乾淨淨、一份心安理得。

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鈎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着想着,彷彿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閒,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閒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這也解釋了詩最後的三個字“不須歸”,讓我們再來誦讀。

四、延讀課文,提升理解

張志和垂釣,他釣的是一份悠閒,釣的是一份自在,更重要的,釣的是一種心靈的歸宿。可同為唐朝詩人,柳宗元的垂釣,感覺就迥然不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至此我們已然明白,張志和釣的不是魚,而是一份閒適、一份自在;柳宗元釣的也不是魚,他釣的又是什麼?

寂寞

(老師閉着眼睛作深呼吸狀,學生下意識地模仿老師。)

學生和老師一起吟誦: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不僅是一位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摺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後來因事被貶官,但他沒有去上任,而是託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從此再也不做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

(多媒體課件展示《江雪》)

解析點撥

個案補充

師:對,是寂寞!為什麼寂寞?

生:因為孤獨。

師:為什麼孤獨?

生:因為倔強。

師:為什麼倔強?

生(略微討論後):因為不願同流合污!

師:為什麼不願同流合污?

為什麼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釣”的是一份操守,這“釣”的又何嘗不是一種堅持?!古代文人的這一“釣”,並不是我們少年純真的心靈所能輕易悟透的,相信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豐富,大家還會讀出越來越多讓我們肅然起敬的生命含義。

五、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1、背會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鬆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2、默寫張詩兄弟的這兩首詞。

3、練習個案補充。

引導學生步步深入

課後反思

古詩《漁歌子》教案2(幹國祥構建理想課堂有效教學框架)

【新教育有效教學框架】

【闡釋】

新教育實驗構建理想課堂有效教學框架 __年級__(學科)__(版本) 設計人:***

課題:第 課 課題名 課時數:

教材解讀

語文學科含文本解讀和教材解讀兩個部分。

文本解讀是儘可能整體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從而顯現文本的價值——這個價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題的、內容的、形式的、材料的。

教材解讀是把文本放入教材單元和課程體系中,來判定它的教學價值。

學習

目標 A類

(即基礎性目標,有為核心目標搭梯的知識,有必須解決的障礙性知識。)

B類

(即教學核心目標,即課堂重點要教學的內容;既體現文本核心價值,又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核心目標要求在課堂上用大部分時間進行教學,不用大量時間教學的一律不得列為核心目標。)

C類

(附屬性目標,及延伸性目標。一般而言,並不是文本核心價值,或不需要用大量時間教學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屬於此類目標。)

預習

作業 預習是學生惟一的獨立學習的機會,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體現於預習的水平上。所以,預習作業要全面地針對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為教學作一些基礎準備。

新教育預習設計要求能夠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直指重點,讓學生帶着獨立的觀點進入課堂。

教學板塊

(註明各板塊解決目標序號及所用時間) 個體學習清單

第一板塊——

此部分一定要以教學板塊的角度來敍述,不能是文本及教材解讀,而應該清晰地寫出教學組織的策略及過程。

在每一大板塊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塊敍述後,註上本板塊解決目標序號及所用時間,如:【目標A23分鐘】 (此部分務必要以一個學生的角度來描述他的課堂學習行為,如聽老師講,進行小組交流,齊讀課文,參與討論,思考某問題。但不能將要達成的目標及內在的感受放在這裏,因為這些並非直接的學習行為。)

教學反思

其實反思更好地直接在上面用紅筆作批註,對解讀、目標、預習、板塊及清單,任何一處成敗作批註。這比泛泛而寫的老生常談更有益。

【網師語文必修一上】《構築理想課堂》

【樣例之一:古詩《漁歌子》】

《漁歌子》預習作業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1.複習柳宗元《江雪》一詩,在此詩每一句中,找出一個能夠表達心情的關鍵字。想一想,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與思想?

2.自己讀、背《漁歌子》,想想“漁歌子”是它的名字還是詞牌?

3.自己按字面翻譯《漁歌子》,力求準確,不漏字。

4.比較《江雪》和《漁歌子》兩首詩詞,補寫它們的異同。

相同之處一:都是描寫漁父生涯。

不同之處一:一是詩,一是詞;

不同之處二:一是冬天,一是春天;

5.兩首詩都是畫出了一幅畫,你比較喜歡哪幅畫,為什麼?

6.你認為“不須歸”的原因是什麼?

7.你認為這兩個漁父的思想和性格一樣嗎?

(天才特別預習:有條件的,可通過網絡查讀、編選《漁歌子》,《江雪》的解讀,甚至可以查讀古文《離騷漁父》。)

張志和另外的幾首《漁歌子》:

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溪灣裏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離騷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淠嘍?鍥洳ǎ恐諶私宰恚?尾徊鈣湓愣?ㄆ溽r?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ざ?ィ?爍柙唬骸安桌酥??遒猓?梢藻?嵊В徊桌酥??琴猓?梢藻?嶙恪!彼烊ィ?桓從胙浴?/p>

《漁歌子》有效教學框架

新教育實驗構建理想課堂有效教學框架 六年級語文 設計人:幹國祥

課題: 張志和《漁歌子》 課時數:1

文本解讀: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既是一幅特別的風景畫,又是一首特殊的言志詩。

説它是一幅風景畫,因為全詩四詩,句句有意象,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江南春景圖、漁翁逍遙圖。這幅風景畫不同於“遊園不值”,因為它幾乎確鑿地是漁夫生活中的所見之實景,似乎只是將眼前之景平白道出,自然樸素,未經雕琢。也因此,此詩不合適用符碼法來進行分析,因為這些意象都是自然意象的湧現,是詩人的真實生活,而不是書齋詩人用傳統符碼來編造的理想之境。説它特別,是因為這風景中的核心景物是一個人,是詩中漁人,是寫詩之人,是一個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生息數千年的“漁父”。

説它是一首言志詩,因為這首詞繼承一個明確的道家傳統,用漁父這一出世歸隱、無執逍遙、無慾無求、無牽無掛的特殊形象,與儒家的入世辛苦形成對照,表達了一種清靜無為、自然逍遙的心志。説它特殊,是因為整首詩無一句直接表達志向,但全詩無不緊緊圍繞於此。但在末尾的“不須歸”三字中,表面在説歸不歸,事實上,正是用隱語言志,可謂全詞文眼。不須歸,是此心安處即吾家,何歸之有?表面意思:因身著蓑笠,所以斜風細雨無須歸。“不須歸”有字面意思,延伸意義。字面意思:因身著蓑笠,所以斜風細雨無須歸。延伸的深層意藴則可能是:天是吾廬,地是吾坑,吾亦是天地之間一白鷺,一遊魚,一草木,何須歸哉。

此詞之魂,我以為就在道家“逍遙”一詞,但這一點,鋪陳開來就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完成,大致有:逍遙自然,自由自在,生機盎然,清靜淡泊,無用於世……

而此詞的價值,或者説它之所以得以廣泛流傳,恐怕還並不是説因為它繼承、體現了道家逍遙的思想,而恰恰在於,全詞不用一個道家術語,只是既精心又隨意地勾勒渲染出一幅江南春景圖,全憑生機盎然的自然意象,構畫出一幅未受機心污染的自然美景,這畫面,似乎不是匠心所運,而只是自然湧現,如白鷺之翱翔,如風雨之飄灑;不講一句哲學,不言一句人生之志,只憑一個與景渾然合一的漁父形象,把《莊子》一書的許多精髓,再現於這一方風景之內……

教學

目標 A類

1.合乎要求地朗讀、背誦課文;知道“漁歌子”是一詞牌名而不是題目;能夠正確默寫。

2.能夠按字面意思直譯本詞。

B類

3.在瞭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能夠在頭腦中重建畫面,感受和理解詩歌所營造的優美風景與意境。

4.通過涵詠、感受、想像,通過閲讀提供的背景資料,通過與《江雪》的互文印證,感受並理解詩歌中詩人自然逍遙、無為清靜的道家思想。

C類

5.簡單理解“漁父”這個形象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意義。

6.初步感受儒道思想的差異性。

預習

作業 見上

教學板塊

(註明各板塊解決目標序號及所用時間) 學生課堂練習單

第一板塊——讀背譯,【目標1、2,15分鐘】

校讀

校譯

自讀,互讀

自譯,互譯

第二板塊——初步建構畫面、意境,初步感受詩人之心。【目標3。10分鐘】

一、渲染其畫,儘可能合法地想像補充。

提示:畫面順序,顏色,温度,濕度,音響,氣息……

二、想像漁父及其生活,理解為何“不須歸”。

衣的描述及其含義。——青綠二字,正是自然本色。

“不須歸”的含義。——天地即我家,我又何須歸?

或可補充:

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樂在風波不用仙。

想像畫面,描述畫面

模仿教師完成的第一句描述,筆述第二句畫面。

思考與討論。

摘錄精要結論。

第三板塊——比較閲讀,引進柳宗元《江雪》,理解《江雪》詩。【目標4目標5。5分鐘】

一、古代儒家知識分子的“漁父(歸隱)情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但是,一個有志於天下的知識分子,在無奈歸隱之後,他真的會逍遙於江海嗎?

二、讀《江雪》,用上法理解其畫面及漁父。

三、小組討論:

(一)相似之處(身份相似,景-人結構相似,衣着相似)

(三)不同之處(季節、感情……)

讀解《江雪》

小組討論。

第四板塊——深入比較閲讀,進而深刻理解二首主旨。【目標4、5、6。8分鐘。】

一、你喜歡哪幅畫?

二、你喜歡哪個漁父?

三、這分別是怎樣的兩個漁父?

參與集體討論。

摘錄精要結論。

第五板塊——收束,點睛。【目標6。2分鐘。】

儒,道與中國文化。

佈置作業:用優美的文字,將本詩改寫成散文。既有畫面之美,又能體現詩人與天地江湖、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逍遙。

摘錄精要:

儒家擔當,入世,心憂天下

道家逍遙,出世,自由自在

漁父課程設想

另一種教學方案,做成小單元,由《離騷漁父》,《江雪》,《漁歌子》,《愛蓮説》及另外若干詩句、名文片段集綴,做成一個“漁父主題單元”。

以《漁父》中的屈原(不是真正的屈原)所表達的,為一種不得志但不甘同流合污的儒家精神,《江雪》承之。以此文中的漁父形象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漁歌子》承之。

以《愛蓮説》對二者辨析之,抉擇之。

間可將孔子格言,其他漁父詩詞名句名段納入這個體系之中。

《詞兩首》(漁歌子、如夢令)教案及練習

《詞兩首》

二. 重點、難點:

《詞兩首》

1. 什麼是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説,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可以配上樂曲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因此又叫長短句。其實,詞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餘、歌曲、長短句。

2. 詞的分類: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小令;58字以內為小令

(2)中調;59~90字為中調

(3)長調。91字以上為長調。

3. 詞牌和題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着嚴格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例如《沁園春·雪》這首詞,“沁園春”是詞牌,“雪”是詞的標題。《卜算子·詠梅》這首詞,“卜算子”是詞牌名,“詠梅”是詞的標題。《如夢令》是詞牌,《漁歌子》是題目,詠打魚。

4. 《如夢令》

(1)作者: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 易安 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2)譯文:

時常記得出遊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着劃呀,船兒搶着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3)大家一起讀一遍這首詞,這首詞所敍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

從“常記”一語可以看出已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為什麼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連用兩個“爭渡”,這叫什麼句式?

疊句。

(4)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遊,是她獨自去的嗎?

從“爭渡”一語可以看出,還有她的許多同伴。

為什麼要爭渡?

“誤入藕花深處”。

為什麼會“誤入”呢?

因為“沉醉”。

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這是一次泛舟出遊,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水路縱橫。

什麼時候發現“誤入”的?

沉醉中發現周圍淨是藕花想到來時沒有經過這個地方,這才大叫起來:錯了!錯了!

既誤入,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不行,已是“日暮”時分。

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譁聲一時並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結:

這首詞構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遊伴們在溪亭裏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説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詞中卻略去郊宴不寫,而只寫歸途,甚至連歸途也沒有寫全,至“爭渡”“驚鷗鷺”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由於誤入而羣起爭渡是這次郊遊中出乎意外的一個高潮,用這個典型細節能更鮮明、更集中地表現少女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徵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善於抒情造境。她善於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裏,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於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等。

②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瑰麗,富於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於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

5.《漁歌子》

(1)作者:張志和(約730~約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蘭溪人。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

(2)譯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鷺展翅飛,

桃花紅,江水碧,鱖魚正肥美。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

斜風細雨迎面吹,釣魚的人兒不想歸。

(3)賞析:這首詞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飛鷺和肥魚,還有斜風細雨,更有那優遊自在的漁父。詞人藉漁父寄託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濃、桃花春汛泛起時,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鷥,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更有能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大口細鱗的肥嫩鱖魚,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紅,桃花因水而濕。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顯得那麼的新鮮、清麗、秀潤。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煙波垂釣圖”。

詞人當時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產生了自然、淳樸的意趣,不願離開這一個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風細雨不須歸”,對漁父説來,不正是他對美的發現、對美的執着追求麼?在斜風細雨中,張志和體驗到鷺鷥的飛翔更飄逸,漂流在水裏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就不只是為美而陶醉,更為眼前的優美畫境而堅定了意志,不僅不思歸,而是更進一步的“不須歸”了。張志和所執着的已經不是垂釣,而是作為詞人內心的自白——“我決心以山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這顯然又是畫中之詩,隱伏在西塞山前空間結構背後的時間潛流,悠悠地但終於又是深穩有力地盪漾着的感情波瀾。可見,張志和的淡泊逸緻不是訴諸直接詠懷,而是寄情於景,以畫入詞。詞人而兼畫家的張志和,把高遠的情思化為清空的意境,把質樸的語感提煉為脱俗的意趣,從而使他的詞作形成獨樹一幟的高蹈風格。正因為張志和與世俗相忤,所以才能從大自然中覓取心靈滋養,從而陶醉於清山秀水之中。

【典型例題】

詩詞基礎知識填空:

1. 詩仙( ),字( ),號( )。

2. 詩聖( ),字( ),其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 )。

3. 白居易,字樂天,號( ),其詩語言通俗,老嫗能解。

4. 王維,字( ),官至尚書右丞,故又稱王右丞。其詩多以歌詠( )為主。人稱( )。

5.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尤其是將七絕推向高峯,故人稱“( )”。

6. ( ),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縣)人,世稱柳河東。曾擔任柳州刺史,故又稱柳刺史。

7. 李賀,人稱( );孟郊、賈島,人稱( );劉禹錫,人稱( )。

參考答案:

1.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2. 詩聖杜甫,字子美,其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

3.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詩語言通俗,老嫗能解。

4. 王維,字摩碣,官至尚書右丞,故又稱王右丞。其詩多以歌詠山水田園為主。人稱詩佛。

5.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尤其是將七絕推向高峯,故人稱“七絕聖手”。

6.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縣)人,世稱柳河東。曾擔任柳州刺史,故又稱柳刺史。

7. 李賀,人稱詩鬼;孟郊、賈島,人稱詩囚;劉禹錫,人稱詩豪。

【模擬試題】

根據提供的實際情況運用學過的詩句填空。

(1)在期末寫評語時,老師會祝你來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是個頑皮的孩子,五年級的學生還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學習上,請你用學過的詩句勸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詩句來教育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這就是人們常説的:“ _____________,旁觀者清。” _____ 朝詩人 _______在《 》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説明的就是這個樸素的道理。

(5)當我們回憶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_____ 朝詩人王維在《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達對家人的懷念。

(7)漢代史學家、文學家________説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的“於”當“比”講,它與唐代詩人________寫的《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句)中的“於”意思完全相同。

(8)現在人們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表達對遠別好友的深情厚誼。

(9)中秋佳節,皓月當空。那一輪圓月被黃燦燦的月暈襯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紗,濛濛朧朧地照着大地,清風拂面,不由撩起我思鄉的情懷:離別故土幾載,家鄉的親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淚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來到瀑布腳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極了。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潑灑飛流,撞擊在巖石的稜角上,濺起了朵朵美麗的水花。望着美麗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昨天下午, 張 老師佈置了一道數學思考題。晚上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爸爸走過來,助我一臂之力,經他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於是我很快解開了這道難題。

(12)爺爺七十大壽,親朋好友都前來祝賀。大家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可爺爺卻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趕緊把爺爺的話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爺爺,您的身子骨比年輕人還壯實呢。”爺爺笑了,摸着我的頭説:“就你會貧嘴!”

【試題答案】

根據提供的實際情況運用學過的詩句填空。

(1)在期末寫評語時,老師會祝你來年更上一層樓!

(2)小明是個頑皮的孩子,五年級的學生還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學習上,請你用學過的詩句勸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詩句來教育我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朝詩人蘇軾在《題西嶺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説明的就是這個樸素的道理。

(5)當我們回憶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

(6)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朝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來表達對家人的懷念。

(7)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説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的“於”當“比”講,它與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山行》中的霜葉紅於二月花(詩句)中的“於”意思完全相同。

(8)現在人們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表達對遠別好友的深情厚誼。

(9)中秋佳節,皓月當空。那一輪圓月被黃燦燦的月暈襯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紗,濛濛朧朧地照着大地,清風拂面,不由撩起我思鄉的情懷:離別故土幾載,家鄉的親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淚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0)來到瀑布腳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極了。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潑灑飛流,撞擊在巖石的稜角上,濺起了朵朵美麗的水花。望着美麗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1)昨天下午, 張 老師佈置了一道數學思考題。晚上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複疑無路”時,爸爸走過來,助我一臂之力,經他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於是我很快解開了這道難題。

(12)爺爺七十大壽,親朋好友都前來祝賀。大家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可爺爺卻歎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趕緊把爺爺的話打住:“霜葉紅於二月花。爺爺,您的身子骨比年輕人還壯實呢。”爺爺笑了,摸着我的頭説:“就你會貧嘴!”

北師大版《憶江南》《漁歌子》教案

詞兩首《憶江南》《漁歌子》教案《詞兩首》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憶江南》。 3.理解兩首詞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兩首詞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憶江南》,理解詞的意思。 2.能對《憶江南》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前同學們學過很多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詞。(板書:3 詞兩首) 2.同學們知道什麼是詞嗎?(學生可根據“預習”或蒐集到的有關詞的資料自由談。) 3.讀讀這兩首詞,想想詞和學過的古詩有什麼區別? 二、學習《憶江南》 1.介紹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曾學過他寫的詩,你還記得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白居易嗎?(讓學生自由説,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説多少。) (2)播放視頻資料“白居易簡介”。小結:白居易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後世影響甚大。 2.簡介時代背景 3.解題: “憶江南”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麼聯繫,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白居易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此時他身在洛陽,寫的又是自己對江南春色的記憶,或許這正是作者選此詞牌來抒寫自己江南情結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學 (1)自由讀,説説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麼?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藉助註釋,理解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麼?你認為這首詞的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裏?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待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彙報交流。 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反覆朗讀、仔細體會詩句,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詞的意思,然後可欣賞插圖。 (5)有感情地朗讀並練習背誦這首詞,進一步感受詞中所描繪的優美景色,感受作者寫法之妙。 三、佈置作業 背誦並抄寫《憶江南》。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 3.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陶冶愛美的情趣。 4.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檢查《憶江南》背誦情況。 二、學習《漁歌子》 1.簡介作者。(可以播放視頻) 2.解題。漁歌子,詞牌名。 3.自學。 (1)自由讀,説説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麼? (2)再讀這首詞,通過查找資料,藉助註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學生看圖描繪這首詞所描寫的景物。 ③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白色的鷺和紅色的桃花點綴其間,色彩本來極其鮮明,而由於斜風細雨的籠罩,卻又呈現出迷迷濛濛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獨釣寒江雪”的孤寂與冷峭相比,這首詞所表現的平和與怡悦,自然別有一番韻致。 (5)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學習生字 1.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2.教師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蓑”字。 四、佈置作業 1.朗讀全文,能夠背誦的就把兩首詞都背下來。 2.請你為其中的一首詞配上一幅彩色畫,可以畫圖畫、水彩畫、油畫棒畫、彩筆畫,愛好畫畫的同學,請用你的畫來向人們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書設計3 詞兩首憶江南白居易漁歌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教案點評: 使學生感悟這兩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議、賞、用等方式激發學習情趣,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註釋等方式讀懂兩首詞的意思。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兩首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探究活動 1.自學自解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和宋代詩人蘇軾的詩《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選擇描寫春天的詩詞來學習。 2.同學之間交流自學情況。 3.讀一讀、背一背。

張志和《漁歌子》原文和譯文

張志和《漁歌子》原文和譯文原文: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桃花盛開,春水初漲,鱖魚正肥美。漁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綠色的蓑衣,斜風拂面,春雨如絲,正好垂釣,用不着回家。

《漁歌子》教案2

《漁歌子》教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學,理解詩意。

2、想象詩的意境,化詩為畫。

3、吟詩成誦。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音樂)人們常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風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鍾愛,許多詩詞佳作流傳至今。還記得嗎?白居易曾在《憶江南》中寫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朝陽映照下的江景令詩人如此魂牽夢繞,那麼煙雨濛濛的江南水鄉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聽————(歌曲)。

你發現了嗎?對了,許多詩詞當時就是被譜上曲子傳唱開來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詞:張志和的《漁歌子》。

二、整體把握古詩:

首先請聽周老師把這首詩讀一遍。

我讀得怎麼樣? 指名上台劃節奏。

下面,請大家把這首詩試讀幾遍。

誰願意站起來讀給大家聽? 報名讀

齊讀。讀完整首詩,你認為他主要寫了什麼?

你從這首詞中,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情緒?

三、細細品味古詩。

下面,讓我們細細地品味這首詩。

首先,請女孩子齊讀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你知道這兩句中哪些字詞的意思?

誰能連起來説説這兩句的意思?

讀了這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

多美啊,誰來美美地讀一讀?報名讀、齊讀。

如此美景,無人問津啟不可惜?後兩句又寫了什麼呢?男孩子來齊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讀了這兩句,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情景?

“斜風細雨不須歸”,讀到這兒,你心中沒有疑惑嗎?

漁人為什麼不肯歸去?

1、釣魚

2、觀景(“可謂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樂也!”)

張志和有個別稱叫“煙波釣叟”,晚唐時期,朝廷昏庸,社會動盪,做官的張志和被小人誣陷,遭到削職貶官,從此他歸隱山林自得其樂,詞中的漁人可能指誰?

如果説詞中的漁人就是張志和自己,那我們細細品味一下,這首詞表達了他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板: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多麼開朗、豁達的個性!讓我們盡情地讀一讀。同樣是江邊垂釣、同樣遭遇陷害、貶官,老師這兒帶來了另一首詩《江雪》,誰賴讀一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聰明的孩子們,這首詩表達的還是高興的心情嗎?

處事“寒江獨釣圖”,詩人將冰冷的心融入了這一片冰冷蒼茫的天地間,多淒涼啊!

下面我們來玩個變魔術的遊戲好嗎?怎樣使這副圖搖身一變,變成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結:多奇妙啊!同樣的江邊垂釣,同樣的遭遇,但由於詩人的性格不同,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所表達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們看,煙雨迷濛間,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彩明麗卻不失柔和,看似寧靜卻又充滿活力。這是一首清麗婉轉的詞,更是一幅意境淡遠的山水畫!

如果我們今天不美美地來吟誦一番,啟不辜負了它的詩情畫意?誰來試試?可以.....

齊誦。

四、作業

根據詞作一幅畫或寫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