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晏子使楚聽課評課記錄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3.06W

評課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有關晏子使楚的評課記錄,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晏子使楚聽課評課記錄

  晏子使楚聽課評課記錄1

昨天有幸聆聽了兩位老師執教的《晏子使楚》,兩位老師的課各有千秋,真是收穫頗多。一下是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

1、在教學中滲透歷史文化知識。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介紹完晏子後,問學生“為什麼他還有一個名字晏子?”,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們有進行課前預習,懂得是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是學生對歷史有更多的瞭解。惠州老師還將課文的原句呈現給學生看,並讓學生在積累成語:“張袂成陰”、“揮汗如雨”和“摩肩接踵”,把成語寫到相對應的句子上,這樣的語文課讓孩子更有興趣,讓他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嚮往,也許這就是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了。

2、線條明朗,層次清晰

初次讀課文,老師就讓學生抓住中心,明白大意,找出結果:晏子使楚的結果是什麼?再次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從完成表格中,學生明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出眾的口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和自己的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故事,體會每一次楚王都是怎麼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樣一次次以智慧擊退楚王的侮辱,不辱使命,維護尊嚴。這樣,學生學習的思路清晰,學得明白。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老師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理清思路,晏子幾次受侮辱,每次是怎樣反駁,結果怎樣,通過彙報呈現給大家。在教學中,老師指名學生朗讀時,總是會問:“説説你為什麼要這樣讀?”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

4、引導學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楚王和燕子的三次口舌交鋒中,他們的話都有言外之意,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能抓住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兩個“水土不同”。前一個指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而後一個指人成長的人文環境。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這個練習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

  晏子使楚聽課評課記錄2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敍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晏子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力挫楚國國王,為齊國贏得了榮譽。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裏行間流露着對晏子智慧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晏子和楚王的鬥智鬥勇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認為,孫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朗讀指導到位,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想,孫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教學思路新穎,引人入勝

孫老師以教師自己課下蒐集信息資料作為切入點,以這一條線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探究、演示,走進晏子的內心世界。這是很吸引學生的,畢竟還是十一、二歲的孩子,老師選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作為他們本次閲讀的話題,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課標》指出,語文要加強與實際的聯繫,要加強在語文具體的實踐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孫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比較有特色。

二、教學媒體使用妥當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為重要。孫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引如古文的介紹,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還延伸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從而讓學生體會古代人們的智慧和語言的精練。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背景拓展有助於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教師的友情提醒,更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能夠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

三、評價合理及時

老師整堂課的評價,語言準確,體現了教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同時,教師的`評價及時穩健,為接下來學生的學習做了鋪墊,創設學習情境,加深了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學生在充滿創意與激情的表現裏,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薰陶。

四、板書井然有序。

老師的板書就是她上課的思路,條理清晰,突破難點,讓人一目瞭然,很值得我們學習。

以下談幾點本人並不成熟的想法:

一、孫老師的課,總覺得牽的成份太多,雖然有時候還是需要的,但我認為這種牽不能背離規律而強加於人,得是“有源之水”老師在本課執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很多情感的表達是外顯模仿的,不是孩子通過閲讀中自發而生的,其實學生通過自己讀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給合當時背景,可以將心目中的晏子一點一點累積。孩子們心中的晏子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奮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實可親的,因為那是孩子們心中自己構築起來的晏子。

二、我覺得《晏子使楚》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平實,就象晏子所説的話一樣,課文的內容其實也不難理解,我覺得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否借鑑一些晏子平時的為人處事,與人説話的語句來作為鋪墊,是否能讓學生學得更加豐滿一些呢?

延時原因:

1、提問較多,課始部分的問題再簡約些,高段學生有一定的閲讀能力,不必嚼得太碎。

2、晏子的話:逐步遞進,妙在何處,教師一步一步引導着學生,是否可更開放些,讓孩子讀後自己來體會精妙的何處。比如:昨天我在上這課時,學生就自己讀出説妙就妙在將計就計,我進一步提升為綿裏藏針:宴子平淡的話是話中有話。現在的孩子都很有水平,完全可以讓他們開放地學。

再比如讀的環節,本課是由通過教師評價來進一步體會語言的妙處,是不是可以放手在學生讀後讓學生自己參與評價:聽了後,宴子的語氣可以嗎?認可嗎?開放,學生的思維才能處於不斷碰撞之中。

3、第3個想法是關於華美和質樸中的中間環節的問題。孫老師的課,我有自己的想法,老師一大段一大段的話語確實能夠對營造氛圍、情感磁場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師的話多了後是不是就是一種詩意?這是個值得思索的問題。我的看法是,課還是要多幾份簡單明瞭,多餘的話刪除。比如本課一開始就簡單的引入:宴子是智慧的化身,老師先把故事描述一下。如果你去讀,會有更深的認識。根據實際情況,高年級的課速度要快,新課程一般精讀課文就兩課時完成,作為一線教師,這效率應該在考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