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77W

常聽有人説: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古來稀.都是什麼意思啊?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意思: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三十而立打一字(謎底:莘)】

讀解: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是説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説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説對什麼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説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説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説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讀論語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從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瞭解這些話的用意,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去。

全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翻譯

孔子説:“(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羣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孔子説:“《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孔子説:“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説:“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説不要違背禮。”樊遲説:“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説:“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説:“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説:“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説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説:“(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悦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孔子説:“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

孔子説:“(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孔子説:“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説:“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説:“對於你要説的話,先實行了,再説出來,(這就夠説是一個君子了)。”

孔子説:“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孔子説:“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説:“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孔子説:“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説:“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説,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説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説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裏了。”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説:“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説:“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有人對孔子説:“你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説:“《尚書》上説,‘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啟發施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孔子説:“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説:“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孔子説:“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