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南轅北轍》評課稿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83W

篇一:南轅北轍一課評課稿

《南轅北轍》評課稿

聽了《南轅北轍》一課,我有以下感受: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來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在具體的學習任務引領中學生明確了學習的內容,參與的積極性自然也就調動起來了。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杜老師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比如:轅和轍的教學,在課前的預設時,估計到學生可能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有困難,所以,特意準備了古代馬車的圖片,並將其製作成幻燈片式的課件。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轅和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做到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展開自己的教學。

2.自主感悟與適時引導貫穿整堂課的學習中。 現代的課堂教學既屏棄一味把學生當成吸收知識的容器的接受式學習,又反對大撒把的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適時引導能有機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杜老師雖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但沒有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還是有些模糊。因此,我覺得以下幾點還需商榷:

1.學習目標沒有落實到位。如:第一項學習任務出示後沒有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就直接進入了第二個學習任務。兩次讓學生合作自主填寫完成表格,卻沒有展示交流。試想留給評委和學生的是什麼呢?

2.教師的講解過於高年級化,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太多。備課時考慮缺少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接受能力。

3.對低年級學生的知識訓練重點把握不夠準確。本應該識字教學要作為重點去培養學生的能力,而在本堂課中杜老師卻將詞語單獨提出來讓學生解釋,不是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無疑就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4.對文中關鍵詞沒有找準,致使設計問題時用詞不恰當。如文中“硬要”這個詞非常關鍵,抓準它展開討論,提出問題“他硬要的理由是什麼”?圍繞它理解“南轅北轍”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對“固執己見”一詞的意思也無需費口舌。

5.評價不及時,朗讀不到位。一節課多次合作學習都沒有讀的要求和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點評,我覺得過於平凡合作就有些亂。

6.課件製作背景色差過暗,字體顏色太接近,造成視覺效果太差。

篇二:南轅北轍説課稿

一、説教材

《南轅北轍》是北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遠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楚國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藴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課文用對話形式敍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敍述生動。

二、説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取的是朗讀引導教學。二年級下學期是個特殊時期,很快由低段的識字教學過渡到中年級的閲讀階段,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 重視字詞的積累,雖説字詞的教學是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在課前我已經對個別難寫、難認的'字進行輔導。

2. 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怎樣學習寓言的方法, 讓學生以後在自學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詞中,理解“轅”和“轍”時學生是通過課前查字典理解,抓住課文南轅北轍中那個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 在《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根據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小組內讀課文,尊重學生不同的閲讀體驗。力爭本課教學中體現由“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鼓勵,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人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努力實現這樣的一種課堂學習狀態:學生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小眼發光,小嘴常開,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説學法

由於本篇課文是以純對話形式呈現,本節課我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進行討論學習,在平時的課堂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同學自控能力比較差,如果課件太花哨,就會導致有一部分同學只顧欣賞了ppt,思維就不在課堂裏,所以選用單色的ppt背景,ppt僅供呈現要求與問題,這樣安排一方面是培養孩子們團結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是為了堵絕個別同學上課沒事幹的現象出現,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感受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小組合作學習發言時我儘量把發言的機會留給能力稍弱一些的同學,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説教學流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6個環節:

(一)課前談話

教師:同學們,通過課外閲讀,你一定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你們都知道哪些呢?

1. 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舉例説一説。(學生舉例説)(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後面學習新的寓言故事做了鋪墊。)

2. 今天, 我們再來學習一則成語故事,首先來看兩個字。板書“轅”和“轍”。

3. 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簡要介紹“轅”“轍”的意思。然後出示圖片形象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設計意圖:把抽象的內容和直觀的圖片有力的結合起來,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降低了學生對字義的理解難度。)

(二)出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1. 閲讀課文,鞏固理解生字新詞。

2. 瞭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小組合作完成第一張表格)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解決自己不理解的詞。

B、小組合作完成第一張表格。(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自己解決不理解的詞,併發揮小老師的作用,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

(三)自學檢查

1. 自學檢查1,認讀詞語。

2. 自學檢查2,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小組合作完成填空題。

從前有個人,準備到( )去,本來應該往( )走,他卻( )地認為自己馬好、旅費多、車伕技術高,往( )走也能走到。(設計意圖:為了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結果,瞭解學生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

(四)以讀代講,理解內容

1. 快速讀課文,知道季樑的朋友要去哪裏?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

2. 快速讀課文,文中的楚國在哪面?那人向哪邊走了?你是怎麼知道的?板書所找內容。

3. 快速讀課文,那個去楚國的人有哪些有利的條件?(小組合作完成)找出他的有利條件,並根據“固執己見”分析這個人的性格,並板書:固執。

4. 季樑的朋友把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麼後果?(拿出第二張表格分小組討論)教師板書:方向錯,越離越遠。

5. 快速讀課文,理解季樑的態度怎樣?你是通過那些句子或詞語知道的?(小組合作完成)根據分析板書:誠懇。

6. 齊讀最後一自然段,討論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設計意圖: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學生自讀感悟和合作學習、討論,加上對不同人物的性格,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瞭解逐步深入,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悦,還可以如此輕鬆。)

(五)教師小結:生活中,我們做事應該搞清楚方向和目標再動手,千萬不要盲目去做,否則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成語故事《南轅北轍》,進一步解釋南轅北轍的意思: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本環節設計意圖:教師的結束語不但使學生的合作討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鬆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這時補充完整課題,進一步深化理解成語故事的寓意。)

(六)拓展延伸

假如季樑的朋友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 (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感悟中,古今聯繫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

道理,還明白了今後應該怎樣做。)

五、説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們學習寓言故事《南轅北轍》,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學完課文後並接受老師的檢查,談談對課文的理解,然後提出不懂的地方,通過討論解決,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比如:在轅和轍的教學中,我在課前的預設時,估計學生可能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有困難,所以,我特意準備了古代馬車的圖片,以備需要時使用,故事相關內容的拓展,使學生了解了背景知識,感受到寓言的魅力,激發了學生閲讀寓言故事的積極性。儘管做了很多的準備,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是有很多不足:

1.教學要求落實的還不夠紮實,還可以補充一些內容讓學生説、講、練,但因課堂速度較慢未能補充進去。

2.在整個過程中課堂結構顯得不是很井然,有些環節還有些措手不及。

3.儘管很努力但是還是沒有兼顧到每一個學生 。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很多,也使我的教學之路將會越走越紮實,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篇三:《南轅北轍》説課稿

【教學目標】

《南轅北轍》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即是通過一個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則寓言講的是一個人要去楚國,楚國在南邊她卻偏向北走。揭示了人的行動與目標相反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道理。但是課文內容離孩子生活較遠,在設計本課時,本着深入淺出的原則,力求讓學生明白故事本身所説明的道理,而暫時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繫。

【教學過程】

本課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在設計中與以往此課的教學設計比較有了明顯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指導朗讀

本課人物對話較多,適合分角色朗讀。於是設計了添加提示詞的環節,豐富了課文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人物情感,促進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從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強學生的語感培養。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體現生生互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應時時處處體現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交流的本身,就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在設計本課時,加入了學生的質疑和解疑環節,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學習學生最感興趣的和不懂的地方。無論是朗讀後的評價還是答疑後的反饋,學生之間的評價都體現出生生互動的原則。讓學生在自主的氛圍中學習語文。

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

知識是暫時的、變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態度、價值觀卻是持久的,影響學生終身的。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高度重視落實“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目標的要求。例如在學生互相評價這一環節,我對學生有這樣的指導:(“你們很會評價,都是先肯定別人的優點再指出不足。”)再如:在理解故事寓意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個句式練習:

因為方向錯了,所以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方向對了,那麼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這兩個句式的練習使學生不但懂得了在生活中要認清方向,明確奮鬥目標,也使他們感受到條件與方向的關係。這對孩子們將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四、注重語文元素的積累

本單元課文中出現了一些成語,“金鑰匙”欄目要求我們要學習積累成語,並運用到説話當中。於是,結合本課特點,設計了積累成語的環節。把學生上課中所運用到的成語和老師語言中的成語寫在板書中,讓學生積累在自己的詞語庫中。

篇四:《南轅北轍》説課稿

一、 説教材 説學情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藴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課文用對話形式敍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敍述生動,三年級學生已學習並瞭解了寓言這一文章體裁,這篇文章內容簡單,較好理解。

二、説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聯繫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

B、能夠表演,再現課文情境。

C: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做什麼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三、説教學理念

這節課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閲讀教學。三年級是個特殊時期,由低段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閲讀階段的過渡時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重視字詞學習 雖説字詞的教學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但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有必要進行個別難寫、難認的字進行輔導。這樣可以防範於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怎樣學習寓言的方法, 讓學生以後在自學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詞中,理解“轅”和“轍”中學生是通過查字典理解的,抓住課文南轅北轍的那個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根據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小組內競賽看誰讀得最好,設計以導演演員這樣的環節尊重學生不同的閲讀體驗。

力爭本課教學中體現由“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表揚鼓勵,用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人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課堂上我設計當導演,當演員這樣讓學生喜歡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用嘗試給人物加上動作、神態描寫來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努力實現這樣的一種課堂學習狀態:學生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小眼發光,小嘴常開,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説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課的目標,我設計以下6個環節:

一、 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1、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説一説。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3、 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瞭解,簡要介紹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的梗概。

二、 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1、認識“轅、轍”.

1、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1、學寫“盤纏、硬”。

三、 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2、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1、 楚國在南邊,你怎麼往北走呀? 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快。

2、 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係,我的車伕是個好把式!

3、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係,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3、請兩名同學上台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敍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學生分組辯論。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説些什麼?

四、 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樑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説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佔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瞭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2、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並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願努力,卻期盼着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篇五:《南轅北轍》説課稿

一、説教材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藴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課文用對話形式敍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敍述生動,三年級學生已學習並瞭解了寓言這一文章體裁,這篇文章內容簡單,較好理解。

  二、説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會寫“盤、纏、硬”,理解“轅、轍、盤纏、把式”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質疑和理解能力。

2、能聯繫生活理解南轅北轍的實際意義。

(三)、情感目標

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找到正確的方向,使自己的行動與目標相符合,且學會聽從別人善意的勸告。

  三、説教學理念

在《新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根據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競賽看誰讀得最好,設計不同方式的閲讀環節帶給學生不同的閲讀體驗。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地表揚鼓勵,以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説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課的目標,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

1、課前談話,結合圖片回顧學過的寓言,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提出已經學過很多寓言故事了,揭示寓言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發展史了,最初起源於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託了一個個深刻的道理。然後讓學生結合圖片説出學過的寓言有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亡羊補牢等等。

2、入題:揭示要學習的故事是《南轅北轍》,幫助學生理解轅和轍各是什麼意思。

3、質疑:為什麼馬車要往南走,痕跡卻是朝北的?南轅北轍是什麼意思?

(二)、學文

1、學生自由讀文後請學生展示讀課文,然後重點指導“盤纏”的讀音。

2、學習文本。從朋友和那個人的三問三答中體會那個人的固執,對自己的錯誤不能正確認識,從而導致了他最後不能到達楚國。學生反覆讀,反覆體會那個人的愚笨。其中還要對“好把式”、“盤纏”等次進行理解學習。

3、深入理解、揭示寓意。首先要求學生對到不了楚國的那個人説話,然後再進一步提出寓言的本意和比喻意義,從而真正理解南轅北轍的意思。

4、拓展探究。語文要為生活服務,那就要求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遇到過那些人還在犯這種錯誤。然後再提出新觀念,哥倫布説地球是圓的,這個人總有一天會到達楚國,這樣做對不對?值不值?最後讓學生明白做事要找對目標,還要讓自己的行為和目標相符合。

5、鞏固讀文。

6、學習寫“盤、纏、硬”三個生字。

(三)、作業練習

要求書寫生字和複述故事,並拓展讀讀《春秋戰國十大愚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