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國小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06W

多年來,國小作文教學一直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小語界從來沒放鬆過作文教學的研究。但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作文教學依然是投入多,見效慢。作文教學的探索還沒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加之課程理念不斷創新,也就是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認識,所以作文教學舉步蹣跚。教學難,難教學,成為我們語文教師的最大壓力。

國小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一、國小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老師怕教,學生怕寫

長期以來,國小作文教學的效果不佳。許多老師對如何上好作文課深感困惑,諸多學生也不時發出“作文、作文、真是難死人”的感歎。

筆者看到這樣一個調查結果。研究者對某市15所國小的150名國小語文教師和300名國小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感到國小作文教學質量不高,教學重存在問題,認為作文課不好上、上不好得教師有126人,佔84%;300名學生中有257人感到作文不好寫,寧願多做些基礎知識題;也不願寫作文,怕上作文課,佔85.7%。可見,當今國小作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是目前國小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

2.學生作文中沒有真實的自我

目前,國小生的作文中出現了“編、抄、套”和“假、大、空”的怪圈。

一些學生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常用的寫作方法是“四步曲”——編:編一些不切實際,沒有做過的事情作為寫作的素材;仿:機械模仿,事情一樣,只是改變人物;抄:抄襲作文選上的作文;背:背優秀作文,考試時默寫在試卷上。

一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惰性思想的影響,常選擇一些自己較為熟悉的、老生常談的話題,如做好事就是在公共汽車上讓座這類故事,人云亦云,思維狹窄,缺乏創新。

還有一些學生會揣摩老師的心態,“應試作文”中少了自己獨有的元素。《青年週末》在採訪被清華降分錄取的“美少女作家”蔣方舟的訪談中,蔣方舟也談到這次大學聯考失利的一個原因,她説:“大學聯考作文是一個很撲朔迷離的東西。有的時候説要標新立異,有的時候説要中規中矩,有的時候陽剛大氣如男,有的時候又柔美似水如女,最後已經把我弄得非男非女,成東方不敗了。考慮了半個小時的心理活動不是我該怎麼寫,而是説評卷人到底想要什麼,到底想要我是男的,還是女的,想要我規矩一點,還是創新一點。”“想的是自己怎麼能夠親切地,和藹地,讓他們能夠理解地寫一篇作文。”結果,蔣方舟在考場“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情況下,愣了30分鐘,寫了一篇“很中規中矩的文章,三段式,就是一個東方不敗,一會兒男,一會兒女,選擇了挺變態的聲音來發言。”

可見,“奉命作文”、“應試作文”使得學生的作文出現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不真實,説假話;不具體,説空話;缺真情,説套話的現象。學生寫作文只會“克隆”,而不會真情傾吐,沒有個性。語文學科鮮明的人文性在學生的作文中得不到表現。

二、形成國小作文教學問題的原因

學生到了3——4年級,不太願意寫作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從三年級開始作為學習的重點與學生見面,課程中一個星期有兩節作文課,每個單元都有一次習作練習。在考試時,最後一項就是寫作文,作文所佔的分值比相當大,一般有30分。學生稍加不慎,就會扣去5——10分,甚至更多。這一切,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就會覺得寫作文是一件很難的事,不僅要學習,要練習,還要考試。經常費了很大功夫,如果得不到認可,又會丟很多分。因此,很多同學寫作文的積極性不高,出現了老師要我寫,我不得不寫的被動現象。

(一)作文教學目的的偏差

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作文這一項失分不要太多,作為語文老師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常常用作文選上的作文標準來要求學生,追求內容的“新、奇、巧”。在指導學生寫作過程中,經常找一些範文讀給學生聽,並在寫法上做過細的指導,告訴學生開頭要怎麼寫,結尾要怎麼寫。很多學生就會從選材上、謀篇佈局上仿照範文去寫,寫出千篇一律,沒有新意的文章。曾看到過這樣一幅漫畫:一隻可憐的小羊被拴在木樁上,小羊把能吃到的草全吃光了,形成一個無草的圓圈,圓圈外嫩嫩的青草小羊卻只能看不能吃。我想,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為了應試就是給學生過多的束縛,使得學生就像拴住的小羊一樣,沒有了活力,沒有了個性,只能在老師設計的圈子內轉悠。

為了讓學生把作文寫“細緻”些,考試時不至於在字數上失分。每次寫作文老師會給學生規定字數,要求學生必須寫到幾百字。學生寫作文,聽到老師規定的字數,這就像士兵上戰場,還沒打仗,就被對方勢力嚇倒一樣。他們對作文有了一種懼怕的心理,心裏總是惦記着:我達不到字數的要求怎麼辦?這時學生的精力不是在構思這篇文章,而是在想方設法湊字數。有些同學寫着寫着就停下來數一數還差多少字,有的時候實在沒有什麼寫,乾脆把這段再重複一遍,使原本一篇完整的文章,現在卻沒了章法,這就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正常發揮。

其實,課程標準中對國小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從字順”,“內容健康”。學生寫作文本應該是性情的抒發,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魯迅説:“寫不下去不要硬寫。”就是很有道理。因為硬寫出來的東西免不了虛假。然而,在作文考試中,沒有一定的字數,作文內容就空洞,作文就得不了高分。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對字數提出了要求,又使得國小生覺得作文的門檻太高,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對於字數的要求,從某個層面上來説,挫傷了寫作文的積極性。

當學生辛辛苦苦地寫好一篇作文,老師通常會從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及思維來對待孩子的習作,為孩子的習作設置了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並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喜歡大刀闊斧的修改,末了在學生作文後面提出修改意見。結果學生的作文成了紅藍相間的試驗田。然而,這樣細緻的、負責任的批改卻在某種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時還會扼殺學生的寫作個性。特別是稍差的學生看到後會感到自己作文很失敗,從而心裏開始害怕寫作文。

仔細分析,其實我們平時所説的作文實際上有兩重涵義:課程中的作文和考試中的作文。所謂課程中的作文就是被當作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交流為目的的寫作。所謂考試中的作文就是用於檢測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得高分為目的要求學生寫出的文章。課程中的作文也就是寫作的重心,關注的是語文素養形成發展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過程而考試中的作文的重心,關注的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表現出的結果。考試中的作文,原本是檢測學生寫作水平和能力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即在同樣的時間,就同樣的題材,讓學生做一篇文章,以此來考察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的能力。但現在,作文考試本身已經成為作文教學的目的,教學生寫作文是為考試做準備,是為了將來能在考試中得高分。在教學中我們就用應付考試的方法來培訓學生,對學生作文的評價也是以考試的要求和標準為尺度。這樣的作文教學目標只有一個——考試,目的只有一個——得高分。學生在多重束縛中,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體驗不到快樂,失敗感、挫折感時時困擾着他們。

(二)學生寫作素材、能力的缺失

1.學生缺少生活的積累

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寫作的素材是寫出好文章的前提條件。現在大部分學生的生活空間被禁錮在學校至家庭的兩點一線,封閉在狹小的課堂之內,生活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生活趨於單一平淡。他們與精彩紛呈的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絕,既感受不到鄉村孩子捉魚摸蝦的自然快樂,也常常忽視科技館、博物館裏的現代文明。學生的生活之源乾涸!在這種生活空間下,學生如何能寫出逼真、生動、有情趣的作文呢?

2.學生缺少對生活的感悟

然而有的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一到寫作文時就感到頭腦空空,覺得沒有東西可寫。究其原因是他們過多的沉浸在優厚的物質環境中,飽受家庭的疼愛,衣食無憂,心靈變得萎縮遲鈍。他們沒有認真觀察生活,對周圍人、事的微妙變化,也漸漸漠不關心、熟視無睹了。他們沐浴在幸福中,內心卻很少漾起感激的漣漪;他們有着多彩的生活,卻沒能在心靈深處留下多少痕跡。

有所認識,有所表達。學生的作文,就是寫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正因為他們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然也就沒有認識,從而也就無所表達。

3.學生閲讀能力缺失

閲讀量小,知識面窄,使學生的作文詞彙單一,表述不清。許多作文情節簡單,缺少細緻的描寫,該説明的説不清,該描述的不知道怎樣説,該想象的又胡亂拼湊,缺少科學根據。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些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形象生動的道出了讀和寫的關係。課堂上,學生“讀”的時間被無情的截留挪用了。老師們把屬於學生“讀”的時間用在了咬文嚼字的分析課文上。以講代讀,以練代讀,以問代讀,學生的閲讀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地提高。課內的讀是如此,課外的讀就更令人擔憂了。孩子的閲讀時間被“奧數”充斥着,被作業擠壓着。試問:沒有充分的時間閲讀,哪來足夠的閲讀積累,較厚的文化積澱?

三、針對國小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所採取的對策

針對當今作文教學的弊端,結合前人總結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國小作文教學要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為主要抓手,在4個方面落到實處。

對策一:向興趣要作文

我們在日常作文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把孩子緊張程度降低到最低的環境”來讓學生自由抒發。讓學生們在作文中與他人對話,與世界、與自然甚至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要讓學生明白寫作文不難,其實就是“我眼看世界,我手寫我心”。

在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要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寫作文。通常一節作文指導課,我會用20分鐘精心組織活動,把作文內容、作文指導融合在活動中,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活動中對作文有了自己的體驗。

如在一次作文指導課時,我在上課時宣佈,本節課我們先來進行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學生頓時歡呼起來。學生情緒穩定後,我把活動內容、活動地點、活動要求、活動時間作了具體要求。充滿歡樂、笑聲而帶有緊張氣氛的遊戲活動把學生的興趣提到最大程度,當學生情緒仍處於亢奮狀態,我及時將學生的興趣中心引導遷移:遊戲玩得開心不開心?誰能把剛才比賽中熱烈歡快的場面,“小雞”、“母雞”、“老鷹”那緊張、可笑的動作、神態説給大家聽一聽。問題一提出,學生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剛才活動的場面描述下來。這時,我揭示本次作文題目:《記一個有趣的遊戲》。我告訴學生,寫作文就是把剛才的活動過程用文字記錄下來,難不難?學生齊聲回答:不難。在我三言兩語交待了習作的要求與注意點以後,學生便愉快地進行作文。這樣由遊戲激發興趣,利用興趣遷移,指導寫作,掃除了起步階段,學生畏懼作文的心理障礙,學生學得愉快,作文普遍寫得情趣。

對策二:向生活要作文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離開生活,創作無從談起,國小生作文也是如此。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並千方百計的為他們創造生活,豐富他們的生活。試想:孩子們有了生活的積累,有了生活的體驗,有了創作的激情,他們還會怕寫作文嗎?

1.我們要豐富學生的生活

針對學生的特點,我會利用學校的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經常組織學生從事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護蛋行動”讓學生感悟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跳蚤市場”讓孩子在交換中增強了能力;“豆子寶寶發芽記”讓孩子跟隨豆子一同成長……

課後,我與家長進行溝通,雙休日抽出一天的時間帶孩子感受大自然。春天讓孩子去踏青;夏天讓孩子感受無邊的田園風光;秋天讓孩子去感受豐收的喜悦;白雪皚皚的冬天則讓學生到野外打雪仗。在與自然的接觸中,學生們欣喜若狂,盡情地釋放自己,無拘無束地嬉戲、玩耍。

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眼前的景物是多麼的喜歡,對熟悉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視覺。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神奇與温柔。一山一水、一鳥一蟲、飄逸的雲彩、流動的小溪都成了孩子寫作的最佳材料。可以説是多彩的生活打動了孩子們的心,使他們忍不住有表達的衝動。一個學生在文章中寫道:“走在軟綿綿的沙灘上,調皮的小沙子直往我腳丫裏鑽,給我撓癢癢,我忍不住‘咯咯’的笑出聲來……”在小作者那充滿童真童趣的描寫中,讓我覺得眼前一亮,不由得被孩子們那獨特的視角給征服了。

2.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作文的過程並非是從提筆寫作開始的,而是從觀察生活入手的。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從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因此,我們老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用各種感官去看,去聽,去觸、去聞、去想、去感受、去體驗,善於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徵,抓住事物的最富有特點的部分。

俗話説“多説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在孩子們周圍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有些事或給學生以快樂,或給學生以啟迪。為給學生寫作積累素材,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讓每個學生把一天當中看到、聽到的事,用“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句式寫出來。大家感覺很容易,大大調動了他們觀察的積極性。我還要求小組長把同學們説的最新鮮的事記下來在中隊交流。推薦出最好的,把它當作當天的“新聞”播出一次,當聽到自己的“新聞”時,學生高興得眼睛眯成一條線,拍着雙手不停地叫好。看到別人的成功,其他同學也都躍躍欲試。有的同學為收集到比別人更好的“新聞”,回到家中,看電視、聽廣播、閲讀課外讀物,用心發現生活中的小事,養成了留心觀察的好習慣,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

對策三:向閲讀要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紮紮實實地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理順讀與寫的關係,把語文課的“讀”還給學生。教給他們閲讀方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乃至成長於課外。幫助他們做好閲讀的原始積累工作,夯實閲讀基礎。

具體做法是:

1.讓學生充分預習,初步感知教材,預習中查找資料,弄懂字詞意思,理清文章寫作順序、主要內容,畫出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並在初讀中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課上交流、彙報。比如在教《三顧茅廬》一課前,我讓學生先了解三國的形成、鼎立、衰敗過程,瞭解劉備、諸葛亮、張飛的為人特點。課上同學們熱情高漲,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人知天,劉備的禮賢下士、忠義仁智,張飛的無理、魯莽的性格特點分析的非常透徹。課後不少同學又捧起了《三國演義》,全班掀起了“三國熱”。

2.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講,側重感受揣摩訓練。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讀、想想、畫畫、演演,運用多種感觀體會語言含義,與課文情感產生共鳴,探究語言規律。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讀懂哪些語句,文章為什麼這樣命題?這樣開頭、結尾?課文寫了什麼?怎樣寫?這樣寫好在哪裏?你知道為什麼這樣寫?所有這些讓學生自己體味出來。

3.概括文章的寫作特點。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不同於其他文章的個性,通過對文章的整體回顧,為今後的寫作做好充分的鋪墊。

4.積累內化訓練。結合語境的積累,結合情感的積累才易於被內化。因此閲讀教學是促進語言材料內化的途徑。課文講完以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有感情朗讀或背誦,釋放情感,在讀中明意,讀中感悟,讀中吸收,並把好詞、段積累下來,日積月累,詞彙豐富了,寫出的文章也就充實了。

5.説説自己在寫同類文章時可以借鑑的地方,這是閲讀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也是下一步讀寫知識遷移的一個起點。它猶如搭在“讀寫”之間的一個橋樑,讓學生跨過橋樑順利到達知識彼岸。

除此之外,我們老師還要引領孩子走進名著,引導他們親近報刊……拓展知識面,激發求知慾,訓練感悟力。“胸藏萬匯憑吞吐”,大量的閲讀,可以使他們的文章不僅“文從字順”,而且揮灑自如。

對策四:向評價要作文

作文在所有學習內容中是最煩瑣,最複雜的。學生寫出一篇文章,無論從精力上,還是從時間上,都要比做一道數學題、組詞造句等付出得要多。學生辛辛苦苦寫出的文章,如果被教師説得毫無是處,“一棒子打死”,可想而知,那是怎樣的一種傷害!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我們要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也要給學生以鼓勵。

每次作文,我都會挑選一部分學生的作文在班上讀一讀,除了特別精彩的文章外,我更關注的是那些作文有困難的同學,哪怕他有一個段落寫得好,一句話寫得生動,我都會抓住這次機會在班上讀一讀,並且給予表揚,這種自豪感會促使學生漸漸對自己的作文充滿信心,並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每次對學生的作文評語我也都是先肯定優點,借題發揮,激發興趣,再婉轉指出不足。作文批改應當把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首位。儘管一個班的學生寫作水平肯定是參差不齊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要注意發現每篇作文中的“珍珠”。那富有啟發性、賞識行的眉批、尾批無疑會使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從而以更大的積極性來寫作。

學生一篇篇稚嫩的作文就像一棵棵剛露頭的小苗,我們最好是用激勵的目光去欣賞,用辛勤的汗水去澆灌,順着他們的思路去圈圈點點,有重點的加以指導,學生只有消除了畏難情緒,才有可能帶着愉快的情緒來寫作文,作文的質量才有可能提高。

此外,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的生殺大權一直牢牢的控制在教師手中,作文批改沒有學生的份。於是造成了“教師批得腰疼,學生只看得分”的現象,使作文批改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學生極少去認真閲讀教師的批語,即使去看,也很難弄清老師的意圖。更何況,老師的批改與學生的心靈獨創很難產生共鳴。在這種格局下,要想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談何容易!因此,必須改變作文批改“教師批,學生看”的局面,讓學生們都參與到作文批改中來。

四、結語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塊基石,近30年的中國國小作文教學改革史,可以説是一部成績輝煌的歷史。這些奮鬥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們對國小作文教學所作出的探索令人難忘,他們的足跡,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永遠都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寶貴財富。

如今,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國小作文教學的探索是幸福的,我們要設法改進和創新作文的教學方法,激發起學生寫作的興趣,使他們不怕作文,由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接受。只有學生們的寫作激情被燃燒起來,我們的作文教學才有希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作文教學中存在的投入多,見效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