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狐假虎威》的評課稿通用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6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狐假虎威》的評課稿通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狐假虎威》的評課稿通用

《狐假虎威》的評課稿通用1

12月12日是我們語文組聽評課活動的第11次聽課活動。我們小組的11位老師認真聆聽了仇立運老師執教的二年級語文《狐假虎威》一課。這是一篇家喻户曉的成語故事,在新教材裏它是以童話故事的體裁出現的。故事講的是狡猾的狐狸,是藉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説明了實際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樣,藉助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就沒有什麼本事。也啟發我們看問題要看實質,不能被表面現象矇住了自己的視線。全文語言生動有趣,非常適合閲讀和表演,仇老師在課堂上就恰恰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進入到文本中。這節課亮點很多,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是激趣導課。

仇老師採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首先出示謎語“尖嘴尖耳尖下巴,細腿細腳細小腰,生性狡猾多猜疑,尾後拖着一叢毛。”學生很快猜出謎底是“狐狸”。仇老師又出示“狐狸”的卡通圖片。接着出示第二則謎語“身穿花皮襖,山上到處跑。人稱百獸王,兇猛脾氣暴。”學生又很快猜出了“老虎”這一謎底。再出示“老虎”的卡通圖片。這樣圖文並茂,自然而然地導出課題,真是激趣高效。

其次是模擬情境。

課堂上,仇老師用有趣的動作解釋關鍵詞,直觀易懂,妙趣橫生。如:“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處走去……”,老虎是“跟着”在後,仇老師就和學生一前一後做動作,演示“狐假虎威”的.寓意。還有後來的仇老師變身“半信半疑”的“老虎”,跟在“神氣活現、搖頭擺尾”的“小狐狸”身後“東張西望”,來參與孩子們的表演。這樣既幫助孩子們理解了課文,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真是事半功倍。

最後是動畫回顧。

在講課完成後,仇老師播放了《狐假虎威》動畫片來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動畫與課文的配音,恰到好處。對學生加深理解成語的寓意,以及這堂課的收尾都是完美的總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仇老師的這堂課雖然容量較大,但是學生們學得輕鬆、有趣,聽課的老師也是課已終,意未盡。非常值得我學習欣賞。

《狐假虎威》的評課稿通用2

我校“迴歸學習本真,走向深度學習”為主題的“同課續構”校本教研活動已經結束,上週聽了張靜老師執教的《狐假虎威》一課感觸頗深,以下我就張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成功與不足,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張老師雖然剛代語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態,耐心的引導,引領孩子們與文本對話,進行了朗讀、説話、字詞句段品析和寫字等方面的有效訓練,讓學生的雙基得以不斷鞏固。課堂上張老師很善於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及時鼓勵他們的勇敢表現,讓他們投入課堂,進入文本,從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層次分明,朗讀指導到位。

讓學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是語文學習的一條主線,是語文教學的主環節。張老師在課堂上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努力做到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明理,讀的形式多樣。如:帶着問題讀,抓住關鍵詞語讀,感悟人物品質讀,分角色讀等,每次讀的要求不同,指導效果層層深入。用“狐狸是怎樣藉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作為主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讀課文的相關段落。抓住狐狸與老虎的三次對話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和感悟。在教學重點段落時,抓住狐狸的動作“骨碌一轉、扯着嗓子、搖”,讓學生想一想每個動作所表示的含義,進而來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動,體會它的`狡猾;又從老虎的動作“一愣、矇住、鬆開”,讓學生明白百獸之王是被狐狸給騙了。依據學生的理解,教師順勢指導,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的朗讀情緒高漲、踴躍。漸漸地,學生讀出了狐狸的步步為營,老虎的信以為真。

二、角色體驗,挖掘人物內心。

在教學中,張老師重在對學生兩個主角的內心進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內容。需要學生不僅會讀課文中的對話,而且要學會聯繫上下文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情。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角色,瞭解課文內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轉,它在想什麼啊?”“老虎怎麼愣住了,它心裏在想什麼?”還有采訪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麼半信半疑,你在想什麼?”等問題,讓孩子體會當時狐狸和老虎的內心活動。讓孩子進行有效地思維。也同時避免了老師簡單的説教。

三、創設情景,進行表演。

在教學7、8兩小節的時候,引導學生讀句子“狐狸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沒有直接讓學生去理解“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四個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展現出來。再讓學生自己自由讀詞,再放入句子中,指導讀好句子,一氣合成。也為之後的表演片段打好了紮實的基礎。接下來就是利用精心設計的表演,由小組長帶領,依靠大家的力量,來參與演出。演出對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學重點,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協調能力,質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教學主線的滲透清晰,閲讀訓練凸顯整體性

本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這個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矇住老虎,又藉着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在此基礎上體會狐狸的狡猾。二年級的學生容易受知識和年齡特點的影響,對聰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確的判斷,因此這也成為教學的難點。張老師為處理好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學時可以抓住一個“騙”字逐漸展開,而且展開這一閲讀教學一定要凸顯整體性。扣住“騙”字後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對話及神態,讓學生知道狐狸怎樣一步步使飢餓的老虎鬆開爪子,體會其狡猾。這一過程中又引導學生找到老虎的反應“一愣、矇住、鬆開、半信半疑、東張西望”這些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變化,體會其愚鈍,從側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對“蒙”這個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議:

任務設計的策略可以改為:朗讀課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對話,想想怎樣讀好它。總結課文是應讓學生説説生活中像狐狸一樣的人;在教學兩個生字“假”和“借”時,教師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來,如果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單人旁)和不同點(雖然都是單人旁,但是他們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狐假虎威》的評課稿通用3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曉的成語故事。通過狡猾的狐狸藉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樣,藉着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沒有什麼本事。

聽了李xx老師執教的《狐假虎威》一課,心中有些許想法,寫下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點,理解成語。上課伊始,李老師引導學生用書中的話來解釋“狐假虎威”的意思,並特別強調了“假”的含義。這樣,學生在整體上對成語有了大概的理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第二:層次分明,朗讀指導到位。李老師用“狐狸是如何矇騙老虎的?”作為主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讀課文的相關段落。抓住狐狸説的三次話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和感悟。在教學重點段落時,抓住狐狸的動作“骨碌一轉、扯着、搖”,讓學生想一想每個動作所表示的含義,進而來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動,體會它的狡猾;又從老虎的動作“一愣、矇住、鬆開”,讓學生明白百獸之王是被狐狸給騙了。依據學生的理解,教師順勢指導,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的朗讀情緒高漲、踴躍。漸漸地,學生讀出了狐狸的步步為營,老虎的.信以為真。

第三、角色定位,現場表演。對於7、8兩段,李老師採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進行處理,其他學生當導演進行評價,並準備了小動物的頭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學生只顧表演,缺乏必要的準備,因此效果欠佳。我覺得可以先讓學生理解“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四個詞語的意思,再讓學生對詞語進行想象表演,最後把整個句子和段落表演出來。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會對角色的各種動作、神態更加了解,表演起來就心中有數,遊刃有餘了。最終達到在豐富多彩的朗讀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學、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課程標準,圍繞教學目標突重點,抓住字詞理解破難點,引領學生自覺、自主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就是教學語文的最好方法。

《狐假虎威》的評課稿通用4

今天,馬老師執教《狐假虎威》,學習詞串、圖文互讀、朗讀對話、理解寓意,四個板塊活動,結構清晰,張弛有度,聽來清爽!

有一個細節,或許不為人注意。在朗讀詞串“竄過、眼珠子骨碌一轉、扯着嗓子、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大搖大擺”之後,馬老師問:“這是一隻怎樣的狐狸?”一個學生弱弱地説:“這是一隻聰明的狐狸。”馬老師用“這是一隻狡猾的狐狸”一帶而過。課至尾聲,教完“狐假虎威“的意思之後,馬老師又問學生:“這樣的人(狐狸)你喜歡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喜歡!”有7個孩子説出各自的理由:欺騙別人;説謊話;騙人;不誠實;很壞的;捉弄別人;騙子。

從結果來看,孩子們對狐狸“騙人”這一狡猾的伎倆形成了共識,對狐假虎威的寓意也基本理解。但留下的思考是:狐狸可不可以是聰明的?就文本敍述的故事情節來看,狐狸假借老天爺的命令矇住要吃掉它的老虎,也是一種“狐假虎威”,為的是救自己的命,不可謂不聰明;狐狸為了印證自己的話,讓老虎確信無疑,從而放了自己,又借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地地道道的“狐假虎威”,為的還是救自己的命,説它聰明,未嘗不可。以此看來,狐狸為虎口逃生而兩次“狐假虎威”,可以看成是聰明之舉;然在百獸看來,狐狸的聰明是用來嚇唬它們的,是不道德的,自然是狡猾之舉,可惡之人!説到底,狐狸借老虎威風的行為,如果利己不損人(不驚嚇百獸),則是聰明之舉;如若利己而損人(驚嚇百獸),甚至以損人達到利己的'目的,則是不道德的惡行,應該受到譴責和鞭撻。同一個“借別人威風”的行為,利己不損人,是“善”的;損人利己,則是“惡”的。聰明與狡猾,全然在於是否合乎道德律令。那個孩子弱弱的聲音,是看到了前者,意味着“急中生智”;而“狐假虎威”約定俗成的寓意取其後者,意味着“仗勢欺人”。

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採取對立思維:非此即彼,非對即錯。看似立場鮮明,實則簡單化了。因為大千世界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此即彼、非對即錯的,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論。更為複雜的是,對中有錯,錯中有對。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是愚蠢的,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也是不聰明的。教會學生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則可使學生越學越聰明。文本中的狐狸一出場,還未有任何惡行,便定性為“狡猾”,源於我們對狐狸的常識和成見,戴着這樣的成見去閲讀故事,自然只能讀出一個結果。而拋開這個成見,或許可以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教學便可以引向深入,教會學生辯證地、實事求是地思考事件。中國的傳統文本中,成語故事也好,寓言故事也罷,總是板着一張教訓人的臉,讓讀者與文本中的角色一樣的羞恥。這樣的羞恥文學、道德説教,如同斧鑿錘打,讓人不知不覺中陷入一元定論的陷阱中,喪失獨立思考的勇氣和能力。

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珍視孩子那些微弱的聲音,從中發現彌足珍貴的思考萌芽,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頭腦去獨立思考,教會孩子辯證地思考問題。如此,閲讀教學才能讓孩子站立起來閲讀!狐狸可以是聰明的嗎?或許這樣的問題探討,有些超出了二年級孩子的生活閲歷,有生拉硬扯、揠苗助長之嫌。但要記住的是:教學是讓孩子學會思考,而不是學會相信!

淺陋之見,失誤之處,敬請大家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