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公開課後的反思範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84W

公開課結束了,但留給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實際上,這堂課留給我的遺憾是很多的。雖然上課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但我感覺更多的收穫和思考是在課堂之外的。

公開課後的反思範文

收穫之一:我學會了“空乏其身”中“空”字的讀音;

這個字的辨析,在我原來的課堂設計中是沒有的。是在我上公開課的前一天晚上,某一個語文老師打電話質疑這個字的讀音,説是自己原來的舊書上注的是第四聲,讓我考證一下。(我非常感謝這位老師,雖然這裏我並不方便提她的名字。)可是我聽過的所有課文錄音中,這個讀音都是讀第一聲的,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在意,我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但既然有老師提起這個問題,説明這個字的讀音還是有爭議的,我很感興趣,就立即查了漢語大字典,可是這個詞語明明白白地有第一聲讀音的,而且就是“空乏”這個詞組。我感覺自己似乎多慮了,正想放棄,但這個時候腦子中靈光一下,我想到了藉助網絡的力量,是不是有老師也有過和我一樣的疑惑呢?於是,馬上搜索了一下,還真找到了這篇考證文章,原來其他老師早就考證個這個問題了。雖然僅僅是一個字的讀音,但還是值得細細探究的。細讀這篇文章,我總算是搞清楚了這個字的讀音。

收穫之二:我明白了為什麼要磨課的意義;

關於這一點,在我準備公開課的隨筆中已經有所提及。我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反對公開課反覆上課磨課的,至少並不是太看好這樣的上課形式。我比較崇尚上課的原汁原味,我喜歡原生態的課堂。而被老師反覆打磨的課堂,一是無法模仿,二並不是真實的課堂,讓人感覺有作秀的感覺。

但這一次在反覆的磨課中,我感覺到了磨課過程對老師本身來説是有提高的。公開課至少應該有兩種,一種是比賽性質的,另一種是觀摩示範性質的。如果是比賽性質的,為了挑選人才,從一堂課來看老師的才華,那麼這樣的課堂就需要原生態的效果,像一般的教壇新秀評比、或者優質課賽課評比等等,即使老師們想有所準備,也準備不了。而另外一種的課堂,本來就是給老師們觀摩學習的,打造精品課堂不是説説的口號,而推出來的課和平時在上的課畢竟還是有所區別的,也就是説展示的課代表了一種方向和引領。我現在才發覺,原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把兩者混為一談了。

思考之一:文言文教學的方向?

這是本次公開課探討的一個主題,也就是説如何在文言文的“言”和“文”之間找到一個相對切入點和平衡點。我們傳統的文言文教學,老師講解多,學生學的枯燥;但現在新課程另一個極端追求“文化味”的課堂,是老師基本拋棄了文言色彩,而以文化為主。我們文言文的教學方向,就是如何在“有言無文”和“有文無言”中找到突破口。

怎麼説呢?我感覺這個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前提是文言文的課本和教材不是能由我們選擇的。某些敍事性較強的文章,上出文化味來自然比較容易,但如果文章本身有侷限呢,不能進行由此及彼地聯繫,那又該如何進行文化味的追求呢?再説的明白一點,公開課的時候,自然可以挑選容易出彩的文言文來上,給人的感覺自然是文化和文學並重,但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是有一些文章做不到這一點的,像我這次挑選的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曾經在文化味中苦苦追尋了好一陣子,最後無奈迴歸傳統。也就是説,這個話題再次回到公開課和常態課統一的問題上來。

思考之二:公開課的對象是學生為主還是老師為主?

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向無疑兩者是統一的,兼顧學生的同時也兼顧了老師。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結局。但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是很無奈的,處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困惑之中。而當我們的評價者以老師為主,又有多少老師不是挖空心思地想着如何吸引老師們的眼球呢?只是,這些吸引老師眼球的方法,有多少同時也是吸引學生或是學生能喜聞樂見接受的呢?當我們談着換位思考的時候,又有幾個老師蹲下身來和學生一起真正地體驗角色置換呢?

具體説一下,就是如果課堂很熱鬧很精彩,老師聽得也是感覺非常好。但問題是,學生掌握方面就有了欠缺,學生的很多知識技能就留在了浮光掠影的淺層次上。我們以為學生也能掌握的知識點,有些時候只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感覺或錯覺,而並不是學生真正的收穫。

這個跟當前倡導了好幾年的新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和尷尬是一致的。也就是説,我們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效果常常是差強人意的。原因自然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説,國中這批學生倡導的新課改理念和國小沒有提倡新課改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麼他的理解接受則有一個很長期的過程,而表面上的花架子並不能掩蓋實際知識掌握的欠缺和薄弱。甚至於説,各個學科之間倡導的新課改實施理念不同,老師與老師之間實施教學方法的不同,都會給學生帶來困惑和衝擊。這也就是當下語文界重新強調“工具性”的一個客觀原因。

不妨再追問一句,課堂的效率和美麗,是我們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美麗還是虛幻的泡沫呢?當然,這又需要回到評價手段的爭論上來。在當今以考試定學生終身的前提下,是不是所有的課堂美麗都是帶着鐐銬的舞蹈呢?

出路在哪裏,我想每一個有自己思考的老師都會作出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