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教學中的故事15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8.51K
教學中的故事1

摘要:

教學中的故事15篇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力度逐漸加大,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從數字故事的內涵出發,闡述了數字故事的特點,分析了數字故事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希望給有意於將之應用於教學的教師以啟發。

關鍵詞:

數字故事;國中語文教學;應用研究

0引言

數字故事用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新的教學方式,在歐美中國小的各個年級中已經成為常見的教學方式。本研究在借鑑前人對數字故事分析論述和實踐應用研究的基礎上,探索數字故事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1數字故事的內涵

1.1數字故事的概念

數字故事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美國。達納温斯洛阿奇利(DanaWinslowAtchley)被認為是數字化故事敍述的發起人,他用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講述,製成了一部自傳體電影,並在公共場合播放,得到了人們的好評[1]。之後數字故事的概念在全世界傳播開來,並受到了許多教育者的關注,並在教育中加以應用。數字故事是通過一系列的圖片、聲音、視頻來講述故事的,它融合了聲音和視覺兩大元素,使學生從音畫中獲取故事內容,並能夠得到直觀的感受和體會。

1.2數字故事的特點

(1)數字故事具有真實性。數字故事不同於童話故事和民間神話故事,它是基於真實的故事,需要創作者對現實生活進行探究,然後通過創作數字故事作品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一些知識和相關問題的觀點。

(2)數字故事具有較強的故事感。故事感就是圍繞故事的主題,有效組織信息,並結合語境,有感情的表達出來。人們在一定的背景或內容中去講述故事,在設計故事情節時,要注意尋找故事的衝突點和感人的地方,並且情節設計要跌宕起伏。

(3)數字故事具有多種感知方式。傳統故事往往以口頭講述、書面記載或錄音等形式流傳,缺少感動和震撼的氛圍。數字故事呈現方式是多樣的,它集成了文字、圖片、動畫等元素,使故事的聆聽者可從聲音和畫面中同時獲得故事內容,比傳統敍述形式更具體、直觀,信息量大[3]。

(4)數字故事的共享性較高。數字故事是傳統故事和現代媒體技術結合的產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也為數字故事愛好者提供了許多交流、學習、共享的平台,數字故事作品的傳播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廣。另外,一些Web2.0模式的多媒體工具也支持在線製作和分享數字故事。

1.3數字故事應用在國中語文教學的作用及優勢

(1)教學內容故事化,豐富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內涵。數字故事不是簡單的“鏡像”生活,它根據語文教學內容的要求,圍繞課文主題,通過對現實素材的探究、提煉、概括來完成[4]。由文字、圖、聲音組成動態的故事,學生在觀看數字故事的同時,既會接收到來自視覺的信息,也會接收到來自聽覺的信息,視聽信息融合後,則可以使故事更加豐滿。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字故事創作者的內心,更能體會到教學內容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懷。

(2)語文課堂數字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數字故事應用到國中語文教學中,是把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相整合,將語文課堂數字化。畫面、文字、背景音樂的完美結合,會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知識、探索知識的氛圍,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3)培養學生多種實踐能力。通過數字故事化的教學內容,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對人文、社會、自我的整體認知。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的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

2數字故事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教師運用數字故事輔助教學

教師運用數字故事進行教學輔助時,需要了解數字故事製作的一般流程,結合語文課文,製作相應的數字故事進行教學。

(1)數字故事應用於導入環節。

設計數字故事,應充分展示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人物性格或事物特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創設情景,使學生進入到將要展現的故事中。這裏的數字故事可以是語文教學中整篇的課文,也可以是課文中的一個點、一個自然段或是一個片段。比如:選取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寓言故事《蚊子和獅子》,將數字故事運用到教學的導入環節。在數字故事的開頭引出故事的主角獅子和蚊子,再描述寓言故事出人意料的結局,提出疑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寓言故事《蚊子和獅子》。同時添加錄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對數字故事導入環節的理解。這樣的導入環節能夠激起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思維也能很快地進入思考狀態。

(2)數字故事應用於講授環節。

講授環節是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在講解語文課文時,往往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得到整體感知,為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內容和主旨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做好準備。如果把數字故事應用到講授環節時,應該把整個課文作為故事內容進行設計,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把課文展現出來。

①運用數字故事進行整體感知。數字故事通過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呈現方式,有效組織信息,把學生較快帶入到數字故事創設的課文情景中,達到整體的感知。

②運用數字故事渲染氣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而數字故事中的背景音樂或解説,更能渲染故事所表達的氛圍。

③運用數字故事產生情感共鳴。把課文用數字故事的形式展現,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利用生動的圖像、聲音,將學生吸引到故事情節中,使學生對於教學內容有了較深的初步印象,進而激發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情感共鳴。例如,在七年級語文上冊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的教學中,將數字故事應用到講授環節。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有大致的瞭解,為理解重要的句子和課文內容做好鋪墊。在講授環節設計數字故事時,把整個課文內容作為故事來進行設計,將學生帶入到數字故事創設的課文情景中,達到整體的感知。在講授課文時,先播放數字故事,把“我”和安妮莎莉文老師的故事用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豐富的視聽效果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渲染故事所表達的氛圍,讓學生對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有初步的印象,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結合數字故事中的圖片和文字來講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或者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故事情節。

(3)數字故事應用於拓展延伸環節。

在語文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去學習作者所表達的人文情懷和真正用意。在某些語文教學內容結束後,如寓言故事,就需要拓展延伸環節,將寓言故事含有的寓意聯繫到生活實際中,理解寓言故事所表達的意義,有利於學生將寓言故事的聯繫到生活和自身,從而進行反思,並有所收穫一些感悟。所以,在國中語文寓言教學中,數字故事形式的拓展延伸環節是教學所需要的,將生活中的事情與寓言故事情節用數字故事的方式演繹出來相比較,加深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把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使教學內容內化。

2.2學生製作數字故事進行小組學習

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教師也可以結合國中語文課程的特點,指導學生利用數字故事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針對某一國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或者某一學生感興趣的主題來展開一系列的活動,通過學生分組合作完成數字故事作品,展開語文教學的實踐活動,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還有助於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創新精神,如:在七年級語文上冊《羚羊木雕》教學中,教師在課文講解之後,讓學生製作關於課文內容的數字故事或者圍繞課文所表達的“友情可貴、情義無價”敍述一個關於友情的數字故事。具體過程安排參考如下:

(1)活動目標。通過數字故事再現課文的畫面或者圍繞本篇課文表達的主題敍述一個友情的故事,來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對本篇課文“友情可貴、情義無價”有更深的體會。

(2)活動一般流程。確定主題,主題可以小組討論確定或按教師指定。制定計劃,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組內討論選出組長及分配各成員的任務。數字故事製作,各組選擇主題,收集圖片、背景音樂、編寫文字字幕等,最後利用PPT編輯合成。作品展示,學生根據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完善作品。

(3)活動總結。將課文製作成數字故事的過程,對於課文內容學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友情的可貴、情意的難得。除此之外,學生在製作數字故事的過程還提高了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鍛鍊了收集資料能力、合作能力等。

3總結與反思

數字故事作為新興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輔助教學的得力助手,也是學生小組學習的好夥伴。本文的研究中,數字故事的製作是由教師或學生來製作的,對教師和學生使用多媒體計算機的能力有更高要求,如:在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方面,必須能夠使用PPT等軟件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編輯合成數字故事,學生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共同創造數字故事作品的過程中。為了使數字故事與語文課程結合更緊密,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更多的實踐和研究,使得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教學質量更高。

參考文獻:

[1]陳靜嫻.數字化故事敍述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6.

[2]鄭江豔.數字故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8.

[3]周靜,趙志靖.數字故事設計及其教學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6):100-101.

[4]李雪薇,張筱蘭.數字故事應用於國小語文寓言教學的設計要義[J].中國小電教:上,2015(4):32-34.

[5]楊豔豔,楊高雲,楊曉哲,等.數字故事的創作、設計及技術實現[J].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2012(6):11-13.

[6]魏振英.於數字故事中揮灑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精彩[J].中學課程資源,2012(7):21-23.

[7]黎加厚.數字故事的教育意義[J].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2012(6):8-10.

[8]趙曉清.數字化故事敍述———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J].中國小電教,2012(10):19-20.

教學中的故事2

在國中生的歷史教學內容設定上,我們不能只關注歷史事件本身以及課本內容的講述,更應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格的培養以及情感的體驗。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若能選用一些積極、正面、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輔助教學,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通過歷史故事的榜樣和教育作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正確選用歷史故事能滿足學生的求知天性並培養正確價值觀。

一、歷史故事的選取原則

(一)真實性

首先,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選用必須是真實可信的,不要選野史之類的毫無依據的故事,以防學生在發現故事的真實情況後對教師言行的信賴度下降,對學生的學習情緒造成不好的影響。為此,歷史故事的選取必須要符合史實,切記避免虛構和無根據的推斷。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若選取了沒有參考依據的,須在課堂上説明。

(二)趣味性

歷史故事的選取最好能吸引國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其積極、自覺地學習。教師在進行歷史故事講述的過程中,要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動作將歷史故事的情節真實還原出來,或者利用多媒體等技術,通過歷史短片的放映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瞭解。

(三)針對性

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歷史故事應以教學大綱為主要參照,不能盲目地追求趣味性而背離教學主題。對於書上重點和難點部分,可以選擇以故事講述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依據教材蒐集和整理歷史故事。

(四)正面和積極向上的內容

國中生正處於對知識強烈的渴求階段,所接觸的內容很容易在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因此,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選擇一定要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的內容,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並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方法

(一)新課程開設前設置故事懸念

引人入勝的開場白通常能使課堂的效率大大提升。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在課堂內容講述之前先設置故事的懸念,讓學生對歷史故事產生強烈的渴求,抓住學生求知慾望強的特徵,使課堂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這舉一個成功的例子,在《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這節課開始講述之前,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做開場白:傳説盤古開天闢地後,尚未出現人類,女神女媧用水和黃泥造出許多男男女女,於是,人類就這樣產生了。通過神話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將會大大提高。

(二)歷史故事的應用範例

在國中歷史課文中,比如説七年級歷史上冊的第三單元,會有很多關於歷史人物的章節部分,這些歷史人物背後都有大量生動的故事。要讓學生牢記這些人物,最好的辦法就是講述這些人物各自的故事。通過“揭竿而起”“魚腹丹書”等故事的講述,可以讓學生感受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轟轟烈烈;通過“鴻門宴”“四面楚歌”等故事的講述,可以讓學生了解項羽、劉邦楚漢之爭的真實情況;通過司馬遷著作《史記》這個故事的講述,可以讓學生感受司馬遷在人生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通過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他樂於創造的精神。

(三)歷史故事的插入時機

國中生是很難保證在整堂課中都集中精神去學習的,他們很難保持超過20分鐘的集中精神時間。教師在進行課堂安排的時候,恰好可以利用這一點,在課程前半節進行知識內容的講述,而將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安排在學生精力下降的時間段。這樣輕鬆愉快的歷史故事能緩解學生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的效率。另外,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對於一些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教師最好指出,以增加歷史故事的輔助教學效果。另外,若以生動的歷史故事作為課堂結尾,能使學生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學生在回味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印象。國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要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前進,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燃起青春的動力和活力,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運用歷史故事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方式,結合故事的討論和學習可激發學生的興趣。當然,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空間,教師在平時進行歷史故事教學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總結和改進,使得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更加合理有效。

教學中的故事3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抓住孩子的心裏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課堂效果達到最好。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後,媽媽都會為他們講着許許多多的小故事來哄孩子入睡。孩子也已經習慣了,對故事很熟悉,很容易吸引他們。因此在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拼音聲調》一節的教學中,我運用故事進行教學。如:今天小動物們邀請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遊玩,你們願意參加嗎?我們要走一條山路才能到達目的地,請你扶好,坐穩了。好!讓我們乘上汽車出發吧!現在由導遊啊姨為我們解説:我們先走一條平平的馬路,汽車很平穩。小朋友們扶好了,我們要過山路了,汽車先從山下往山上開。汽車要從山上往山下再開往山上了。好險呀!汽車又要從山上往山下開了。現在到達目的地了,請小朋友們下車呼吸新鮮空氣吧!看一看這裏的景色美不美?欣賞欣賞吧!讓我們想一想剛才走了幾條路?(平平的馬路---從山下走到山上---從山上到山下再到山上---從山上走到山下)一共是四條。這麼美麗的景色,讓我們一同把這個路線圖畫下來。山路崎嶇不平,但在説話也有高有低,讓我們把它用1、2、3、4、順序排成。(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變、四聲降)這就是聲調。讓我們伴着樂乘上汽車沿着路線圖再去一趟這美麗的地方吧!汽車到了,小朋友快看一片大海,許多小蝌蚪a游來了,它們要同我們一同去旅遊。小蝌蚪a帶上聲調應該怎樣用聲音來表達呢?請你試着與老師讀一讀。

這節課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了好的效果。讓老師也感到很輕鬆,孩子也在其中感到了學習的樂趣。我從中體會到合理的運用故事教學,課堂後氣氛會更好。

教學中的故事4

摘要:國中歷史是一門抽象又具體的學科,傳統的課堂總是以理論化知識點為主要內容,這不但不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大部分的知識點光靠死背硬記這樣老套的教學方式是不管用的,更多的是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繫。在課堂上,學生是最主要的參與者,所以,老師就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一心為學生考慮,為學生學業負責,積極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式學習歷史,在本文中,筆者就以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研究為話題,深層次分析一下具體的歷史教學故事化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關鍵詞:國中歷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探究

歷史故事化教育理念是一種合理的教育目標和理念,如今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由於其模式富有創意、具有成熟的教學理論,嚴謹的教學策略,從而深受學生和老師的喜愛。然而,素質教育的提出也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它誕生於美國的20世紀70年代,自興起以來就受到廣泛的關注。發展到90年代初後,素質教育的理念被傳入到中國,中國的教師和學生首次接觸到這種僅僅利用學生互幫互助就能大大提升學習效率的辦法。並開始了實際的應用。其實,我們通常所説的歷史知識故事化對於老師來説是一種積極可行的教學策略,對於學生來説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必須通過小組研究的基本組織來支撐,通過後續的學習反饋和考核來反應學習效果,所以實施起來耗時較長,參與人數眾多,目前在國內的研究尚未成熟,同時又缺乏理論系統性,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素質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在目前的國中裏,教育工作往往充斥着業餘的味道,部分歷史教師在不明職責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導致“一人有病,全班吃藥”的情況屢屢發生,進行歷史教學時從不抓主要矛盾。面對學生學習興趣弱化,專注手機遊戲的問題,往往表現出束手無措的態度,在管理方面只重視形式上的教育,不能深挖其原因,造成工作上的延誤,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日趨下降。針對這一現象,歷史教學故事化必須提上日程。教師就要立足於眼下,做好學生們的思想工作,努力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引領他們走出消極,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態,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改變以學為目的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為興趣而學習

為了應付考試,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千方百計的使學生能夠得到正確答案,卻忽略了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國中教育是是系統化學習的第一步,但是由於考慮到國中生年齡尚小,不適合嚴苛的教學方案,充滿活力的教學理念更能促進學生們接受知識,才能夠將一羣玩心很重的學生們集結在一起,發揮奇思妙想,解決學習問題,培養他們運用獨立理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好讓學生更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根據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幫助學生進行合作

不同領域對歷史的要求不一,所以在對國中生進行歷史故事教學時要考慮到其興趣和實際接受能力,教師需要針對各個學生的能力限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刪減或增添,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學生對數學的接納程度,若學生的興趣不是很強那就從淺入深實行教學,否則學生們一時之間消化不了易產生自暴自棄等想法。再者要密切關注變化發展着的實際,隨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大綱,使之緊跟時代步伐。任何調整過後的課程都應先投入使用一段時間,看看成效如何,不應將改革變成“板上釘轉”的固態形式。

三、課本本身的使用價值需進行全面提高

歷史故事可以融會貫通曆史知識點,使歷史人物生動形象化,是學習知識的根本,倘若課本出了問題那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對課本進行合理的編寫是國中歷史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要合理劃分重難點,難點不一定是重點,在篇幅方面應傾向於基礎和重點,只有基本的概念掌握了才能把握更深一層的知識,重難點的劃分還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孰輕孰重有一個心理規劃,在學習起來會更加有針對性。最後也是主要的一點,課本內容應有意識的激發、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只有瞭解學生心理本源才能對知識做到融會貫通,應用自如。

四、把素質教育和信息技術輔助結合起來

多媒體屬於網絡信息技術,而互聯網擁有海量資源,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隨時調用這些資源來為歷史教學服務,就這一點來説,可以大大填充故事內容,擴展學生的歷史知識接觸面。且歷史故事中有很多需要動畫和圖片的部分,多媒體以其自動化智能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途徑,只需鼠標輕輕一點,便可迅速切換、刪除視頻、圖片,並且不存在“地方不夠用”的情況,這對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也為學生們後續的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增加國中學生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這對於改善教學模式來説是一大進步。五、總結國中歷史教學故事化理念的應用勢在必行,而這在教育改革中勢必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只要找出問題,對症下藥,那麼在廣大師生的不懈努力下,終會找到其科學的發展軌跡。用充滿活力的教學理念更能促進孩子們接受知識,熟練應用素質教育理念,增加學生學習效率,改變一成不變的教育教學模式,腳踏實地的為學生的未來考慮。

參考文獻:

[1]王海.國中歷史教學案例——《鋼鐵長城》[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20xx年中國小教師優秀案例作品展論文集[C].20xx.

[2]李衞東.國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A].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黑龍江卷)[C].20xx.

[3]曾澤均.古代博約論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xx.

[4]曾澤均.國中歷史教學與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xx.

教學中的故事5

文學創作中,“虛構和想象是一對孿生姊妹。”要虛構,就必然要想象,只有虛構,才能創作出更富特色的故事。在作文教學中,虛構故事的訓練方法,是結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從生活或書本中所得材料,通過聯想和想象,進行提煉、加工和組合而成的故事。

1、提供材料,演繹新故事

學生根據教師在教學中提供的材料,進行演繹。如,學習莫柏桑的《項鍊》,可以根據女主人公的本質“愛虛榮,講體面”反向思考,使主題成為“愛虛榮,講體面是人生的動力,它能使人變得吃苦耐勞,學會生存”。學生可以根據這一主題演繹出“馬蒂爾德”新故事。

2、思考生活,演繹新故事

生活中的事物或現象,可謂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然而往往表現出分散性、隱晦性,這樣,學生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許只看到表面,而不知道實質。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人、事進行思考,重新認識。這種方式“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斷”。如,通常説勞模在“忘我工作”。可以讓學生判斷這個觀點的不足,設想一個既不“忘我”,工作又特別出色的勞模的故事。

3、預設目標,演繹新故事

我們知道,生活往往帶有假定性因素。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一定的條件、環境,去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對未來生活、工作加以展示。如,《二十年的我》、《二十年我家的一件趣事》、《未來的母校》等。針對這類題目,雖然提供的信息不是很多,但題目給學生留下的想象空間是很大的。

4、拼湊材料,演繹新故事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由人、猴、神拼湊成的形象。《美人魚》中的“美人魚”是由“人(美女)”和“魚”拼湊而成的形象。學生在作文中採用“拼湊”法,就是如魯迅所説的“人物的模特也一樣,沒有專用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也正如歌德所説的:“把許多美女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起一爐而冶之。”如,學習了魯迅的《故鄉》,學生了解了閏土的性格特徵,可以讓學生寫諸如《我有一個閏土似的表哥》等。

以上幾種訓練方式,有共性,也有個性,我們取大異存小同,但無論怎樣,各種訓練方式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能力有着積極的作用。

教學中的故事6

伴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提升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我們對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的必要性和具體方式進行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的教學必要性

在學習高中歷史時,應用歷史故事能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生對於歷史故事比較好奇,會通過聆聽記住故事中的主要元素,從而建構更加有效的歷史知識框架。另外,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藉助貼合於學生年齡階段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擺脱傳統枯燥的歷史知識,建構更加豐富多彩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優化教學質量。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中融合歷史故事,能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保證學生能對知識體系進行系統化掌握和分析。除此之外,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進歷史故事,能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和場景具體化。由於歷史背景和現代社會之間的距離較遠,學生在理解知識和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離感,而教師藉助歷史故事能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相較於抽象的書本知識,學生更加喜歡豐富生動的立體化故事情節。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應用的具體方式

(一)合理化應用歷史故事和知識

在講授高中歷史課程時,教師要建構有效的設計結構,確保教學層級貼合教學模型,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性。教師要合理化的設計課程結構,利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有效的調整課堂氣氛,確保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建構有效的教學互動關係。首先,教師能在情境導入中加入歷史故事,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更好的建構教學模型。其次,教師能在微課中加入歷史故事,教師藉助微課進一步深化歷史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度。教師要把握好課堂中歷史故事的使用時機,由於高中生學業壓力和大學聯考壓力較大,在課堂中的前20分鐘,學生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隨後就會出現溜號的問題,教師要有效的把握教學規律,掌握好教學結構,利用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學習效率能實現有效優化,從而建構高質量和高標準高中歷史課堂。

(二)確保教學語言和教學素養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提升課堂教學機制和教學策略,確保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感受到歷史學習的魅力。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切實建構語言管理模式和素養管理模式,教師也要建立動態化學習機制和自我提升目標。在高中歷史課程建構過程中,教師要建構有效的互動交流模式,順利提升教學機制和教學模式之間的結合效果,完善教學層級和教學要求的穩定性。教師要利用豐富的歷史故事,建構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框架。教師要保證教學層級結構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集中選用與課堂教學內容相貼合的歷史故事,並且形成時間線索,將教授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進行主題結構的有效重合。從教學目標出發,保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能在歷史故事中得到有效體現。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備課,有效梳理教學流程和教學框架,在基礎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選取對教學內容有補充的歷史故事。只有建構完整的教學機制,才能順利升級整體管控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同時,升級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教學素養。

(三)應用先進教學技術和歷史故事

隨着網絡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髮展,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也能有效升級教學結構,確保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教師可以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集中收集有效的歷史故事。另外,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引導學生將歷史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從教學視頻、網絡資源等進行知識學習,確保敍述和補充過程貼合學生的學習訴求。在實際高中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學應用歷史故事,一定要提升教學契機的有效性,及時利用網絡視頻提高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學生只有建構完整的學習機制和學習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針對網絡中的虛假的歷史,教師要給予公正的分析,糾正其中的錯誤,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故事。因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只有保證教學資源真實有效,才能更好的尊重歷史事實,確保歷史文化能實現有效傳承。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歷史故事,能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進一步建構有效的學習機制,保證學生和教師之間建構有效的互動和交流,進一步提高教學模式的實效性價值,提優教學層級的完整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優化學生的學習質量,助力學生在喜歡學習歷史的基礎上,取得更高的分數。

教學中的故事7

一、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的電腦動畫能引起幼兒的注意,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從幼兒年齡特徵看,他們以無意注意佔優勢,需要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刺激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而多媒體能以豐富多彩充滿情趣的畫面、變化多端的動像、生動逼真的音響來充分刺激幼兒的多種感官,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牢牢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其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

二、電腦多媒體的演示功能能幫助幼兒解決學習中的難點,使幼兒樹立學習的信心。

對教學中不易理解的難點部分,運用電腦多媒體技術特有的演示功能,如定格處理和反覆顯示等,可加深和幫助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三、電腦多媒體能營造情景交融的氣氛,有利於幼兒的情感體驗。

在故事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以自己獨特的優勢優化課堂結構,為幼兒創設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氛圍,充分刺激幼兒的感官,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單位時間內獲得較多的信息。

教學中的故事8

摘要:近幾年,幼兒教育的情況已經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年齡較小,將故事與幼兒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已經成為了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幼兒課堂教學,幼兒教師應該結合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年齡因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其開展故事教學。本文就故事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國家不斷推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會大眾逐漸將目光聚焦到幼兒教育之中,如何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當前幼兒教師面臨的主要課題。故事教學法是將故事作為主要的教學工具,對幼兒進行素質以及能力方面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不僅能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講解的內容上,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幼兒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二、培養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

幼兒還沒有對學習形成成熟的認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的故事來培養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由於幼兒的年齡比較小,還沒能掌握過多的詞彙,其對語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都比較弱,教師採用直接講解的方式為幼兒講解一些語言知識,很難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一些幼兒比較熟悉的語言,選擇一些符合幼兒興趣的故事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例如,教師為幼兒講《小紅帽》這個故事時,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動的語言和表情,比如講到小紅帽看見大灰狼時,教師可以在語言中透露出一絲害怕,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

三、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幼兒階段正是語言素養的形成階段,教師在利用故事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應該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使幼兒能完全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還應該將故事作為主要的教學工具鍛鍊學生運用語言敍述故事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一個故事進行多次講解,直到學生能將故事的大概內容敍述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並請學生將教師講解的故事轉述給其他學生。其次,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一遍故事,然後根據故事的情節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能通過回答教師的問題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第三,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講解故事,也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與幼兒進行一些互動,這樣的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鍛鍊幼兒對事物的.模仿能力

適合幼兒的故事其內容一般都比較簡單,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適合鍛鍊學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對幼兒進行故事教育的目標不僅在於使幼兒能將故事的內容敍述出來,同時也能從故事教學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能成為幼兒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師在為幼兒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故事的內容控制自己的語調、表情和動作,將一些故事內容通過動作表演出來,為幼兒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兒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例如,教師講到《醜小鴨》這個故事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動作和表情將醜小鴨不同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來,比如,教師可以將頭向前傾,將兩隻手臂向後伸,模仿小鴨子的動作,並引導學生進行模仿。

五、提升幼兒的想象能力

幼兒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經常會產生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幼兒的想象力特點,並通過故事教學激發幼兒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故事,並引導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故事進行改編和續編。這樣的教學模式能使幼兒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加生動活躍。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講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師講解到小女孩在夢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後,教師就先不再繼續講解下去,而是引導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續編故事的結尾。比如,有的幼兒會想象着這個小女孩在被凍死之前被一對好心的夫婦抱回了家。有的幼兒會想象着這個小女孩所經歷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個夢而已。

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

很多適合幼兒的故事都比較具有教育意義,很多文明禮儀或者思想觀念通過教師的直接講解無法使幼兒充分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講給幼兒聽,使幼兒能從教師講解的故事中瞭解到一些生活禮儀,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幼兒在故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還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薰陶。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講《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與幼兒進行互動,引導幼兒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話,會如何分配盤子中的梨。幼兒説出自己的答案後,教師再繼續講解故事的內容,並教育幼兒在生活中應該儘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謙讓。教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可以請幼兒回到家為家人分配水果,從而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七、結論

綜上所述,故事教學是一種非常適合幼兒教育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幼兒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選擇合適的故事,這種教學方法的意義在於培養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鍛鍊幼兒對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兒的想象能力以及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通過本文對故事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為提高我國幼兒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馮俐.故事講述中聲音表情的訓練指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243.

[2]袁玉冰.論幼兒閲讀習慣的培養對推進幼兒趣味繪本閲讀的意義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02):120-121.

[3]宋立偉.淺議幼兒教育中故事教學培養幼兒素質與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4,(35):262-263.

教學中的故事9

摘 要: 傳統思品課堂中教師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新課改要求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注重主體性和生長性。作者根據國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維模式,積極探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故事教學法,具體從國中思品故事教學法的背景、內涵和形式三方面入手。

關鍵詞: 國中思想品德 故事教學法 運用形式

一、緣起,國中思品“故事教學法”的背景

傳統思品課中教師只單純地灌輸説教,重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機械掌握,學生被當做是承載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認知輕情感;同時,這種教學過程還把教書與育人相分離,教師只以教書為己任,只以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為教學目標,輕視學生道德和人格的培養,重教書輕育人。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厭煩,進而削弱思品學科獨特的德育優勢。

國中生的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形象思維,他們對現象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不足;他們求知慾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需要教師運用適合國中生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突出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主體性和生長性,培養“全面發展的”、“完整的”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探究更易被學生接受的、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

據此,筆者積極探索將認知和情感活動相結合,益於建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昇華情感、內化道德,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實效,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故事教學法。

二、初探,故事教學法的內涵

故事教學法是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個體差異、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將豐富的故事材料整合為適合學生的教育資源,並運用於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環境、學生個體差異等因素呈現輕鬆愉悦的教學情境,加強師生互動合作,實現教學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熱情,使學生在和諧的教學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發展科學性和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故事教學法以學科知識為依託,並非全故事和低水平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故事的應用是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編排和設計融於學科單元中。故事情境的創設旨在將學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實踐呈現到教學中,而課堂中巧設有效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夠指導學生生活,注重學生實踐性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學實效性。

三、整合,故事教學法的形式

結合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法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故事列舉法

“故事列舉法主要指教師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以説明某個學生難於理解的理論知識或重難點問題,旨在通過深入淺出地揭示問題實質,幫助學生理解問題。作為舉例的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依據教學內容而創作的故事,故事在此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為説明問題,因而不必過於繁瑣,只要能點明問題即可”[1]。

如滬教版六年級思品第七課第三框《磨礪意志做自己的主人》,為達到“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的目標,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及樂於助人的精神,自覺從小事、從今天做起,今日事今日畢,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選取了陳蕃和薛勤“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即東漢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髒亂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乾淨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説:“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提問學生得出的啟示。

2.故事講評法

該法側重於評價故事,但這之後更要深入揭示隱藏故事背後的意義。可見重點是教師如何以故事為支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講故事。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評價問題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給予有效指導。

3.故事討論法

該法的運用通常是在教師講述完某個問題後,為進一步讓學生加深記憶,加強理解,鞏固學習效果而組織討論的、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故事教學法。

如滬教版六年級思品第二課第一框《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為實現“集體的成就來自每個成員的努力”的知識目標,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確立集體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對六(2)班班集體的熱愛之情,爭取在運動會中取得好成績,培養學生角色扮演、小組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總結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筆者請三個學生表演自己創編的小品故事《運動會前》,即:

生1:要參加。平時跑步是挺快,但不能小看對手。要利用課餘時間找體育老師幫忙多訓練,爭取為班級得獎。

生2:是老師和體育委員的事,我沒有體育特長,與我無關。好多人都沒參加,我也不參加。

生3:上次參加了,跑得很辛苦也沒得獎,參加了也不會得獎,這次就不參加了。

為引導學生歸納“集體的榮譽來自集體中每個成員的努力,要多為班集體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筆者設置了小組討論:就小品中某位同學的表現發表看法,並由小組代表發言。

由於課堂需要討論,為防討論時課堂秩序混亂,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因此,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所選擇的故事要有一定難度。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可以自由討論,也可以分組討論,最後對學生的討論結果給予相應評價。

4.故事實踐法

故事實踐法是指在講述完故事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以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從理論聯繫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和組織能力。

而依據故事在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又可以分為將教師的教學活動劃分為:

把故事當做工具的教學活動。在這裏,故事教學法只是輔助其他教學方法的工具性存在。

把故事當做教學內容的探究合作的教學活動。這裏的故事被當做是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素材。在活動中,將故事和教學目標相結合,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拓展活動。

把教學過程故事化的教學活動。這裏是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故事,學生在體驗相關活動後,轉換生活角色,進行思考。這是一種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從上述概念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故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輕鬆體驗生活,提升素質,特別適合以直觀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的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卞金祥.用特色吸引學生―名師最受歡迎的特色教學藝術[M].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教學中的故事10

眾所周知,幼兒期是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關鍵期。幼兒語言運用過程是建立與他人的交流產生社會性交往和互動的過程。我國教育部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就此,我讓幼兒在故事的吸引下,有興趣地學習講述、創編、表演、繪畫,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

一、在故事中,以美育人,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愛説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孩子們聚在某個角落裏竊竊私語,或在老師視線範圍以外大聲爭論着某件事,甚至連課堂上不敢發言的幼兒也振振有辭。在語言教學中應多以故事為教師創造出靈活生動的媒體語言,使語言教學內容更直觀、明瞭、多樣化,而且便於師幼進行即學交流,及時地反饋學習信息。除此之外,還能激發幼兒的學習願望,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鍛鍊幼兒的動手、動口能力,使幼兒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獲得多方面能力的發展。美是相通的,故事中語言的優美同樣不能獨立於其他形式的美之外,它們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故事能帶給人一種虛構的美,同時它又是一種抽象的美,故事中的語言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帶給幼兒的美感。幼兒對美的體驗首先是從感性經驗開始的,要讓幼兒能夠體驗到抽象意義上的美感,充分調動幼兒的主體參與性,使他們可以輕鬆、愉快地融入故事、接受故事、理解故事、體驗故事、學習欣賞故事。例如:在以往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有一些優秀的作品往往由於缺乏相關的配套插圖而讓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不得不忍痛割愛,使幼兒失去了感受和欣賞優秀作品的機會。多媒體幫助教師解決了這一難題,我們選好活動內容後,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充分發揮其聲、像、色、形等優勢,先把相關的畫面勾畫出來,再填上色彩、配上聲音,把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創造立體化的教學空間,使深奧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教學時,教師移動畫面將其展現在幼兒面前,讓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來感受認知和學習語言。大班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幼兒對“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小尾巴不見了”這一情節不是很理解。在教學中,就可運用製作好的動畫片,展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動態過程,幼兒非常感興趣。教師通過反覆播放畫面和多層多向的提問,使幼兒理解了疑點,悟出其實質。由此可見,故事既利於幼兒學習內容的擴展,也有助於教師語言教學活動的開展。《桃樹下的小白兔》在幼兒理解故事的同時,讓幼兒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並豐富了幼兒對春天特徵的認識,感受了故事的優美意境。幼兒的聯想更為豐富,幼兒的學習興趣更為強烈。

二、採用多種形式,熟悉故事巧引導,讓幼兒在故事表演和講述中發展語言能力

運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角色扮演故事情節,幫助幼兒真正體驗到他人的情緒、情感,給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故事氛圍。表演角活動:讓孩子自己選擇服裝,頭飾、髮卡,鼓勵孩子們大膽上台表演學會的故事,或者自編的故事,教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當觀眾,或者“跑龍套”,欣賞着演員們的表演,傾聽着孩子們的講解,對於活潑大膽、樂於表現的孩子,我不過分限制,對於羞怯、不那麼自信的孩子,我也不急於勉強。因為我知道,尊重幼兒的個性,有時也需要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有一點勇氣。這樣孩子才能有所表現,在寬鬆的氣氛中孩子們的表演才能更積極大膽。

故事排圖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套打亂順序的圖片,鼓勵幼兒在看懂每幅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將圖片按順序排列講故事。例如《小鳥的帽子》,自制圖書,讓幼兒嘗試做小畫家,把自己想説的事畫成一頁一頁的故事,或從廢棄的圖書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圖片。幼兒口述後,請教師或父母幫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後訂成一本圖書。同伴間相互介紹交流自己的作品,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親子合作製作畫報,讓幼兒有可交流的題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中藴藏着許多教育資源,動員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故事畫報,既豐富了家庭教育的內容,又增進了親子情感。在我的一番動員下,一張張精緻可愛的《小蝌蚪童報》出版了,版面上有科學性的知識,有娛樂性的欄目,還有孩子們稚氣的筆跡,有了畫報,孩子們話一下子就多了出來,我請他們來講述,又請大家來參觀,就連家長們來園接孩子的途中,腳步也被許多內容豐富、色彩豔麗的畫報所吸引。緊接着,為配合新交通法規的落實,我們又以“小手拉大手”為題,再次製作了《交通故事畫報》,效果也不相上下。在這種雙向互動的活動中,家長們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幼兒也有了説的題材。

三、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鼓勵幼兒發揮創造性

幼兒的思維不受條條框框限制,可以天馬行空地去想象。而“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運用多媒體完全可以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情感,如臨其境的語言氛圍,構建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激發他們運用語言的創造性。例如《雲彩和風兒》,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藍天草地的背景中,藍藍的天空上徐徐飄着幾朵白雲,人物化的風兒和雲兒,在追來追去地嬉鬧玩耍。生動有趣的畫面觸發了幼兒豐富的想象,有的説:“風兒吹呀吹,雲彩變成了小白馬,揚起四腳跑呀跑。”有的説:“風兒吹呀吹,雲彩變成了小花貓,追着老鼠跑呀跑。”還有的説:“風兒吹呀吹,雲彩變成了棉花糖,飄到小朋友的嘴巴里。”……幼兒的回答百花齊放,是動聽的音樂激發了幼兒的靈感,是美麗的卡通形象引發了幼兒的想象。

以往,我們總是要求幼兒一字不差地複述故事,這樣很呆板,現在我們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運用不同的句式和詞彙,去表達相似的意思,幼兒的積極性就比較高。例如在故事《三隻蝴蝶》中,有個幼兒給紅花的話增加了關聯詞,“因為紅蝴蝶的顏色和我一樣美麗,所以它能進來”。我們及時把這句話介紹給其他幼兒,使幼兒體會到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來表達。當然,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我們在肯定他們創造性的同時,幫助他們進行修改,使他們始終保持創造性地學習對話的興趣,因此,給予適度的啟發有助於孩子多元思維的發展,給予熱忱的讚美能激發幼兒的表現欲。

四、通過故事情節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喚起深層的情感共鳴,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將故事教育滲透在孩子們的遊戲和生活中,要比單設一個故事或組織一個故事教學活動更富有情景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引導孩子們嘗試已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遊戲中的問題,很自然地將故事滲透到幼兒的遊戲與生活中,使幼兒體驗到了學習和欣賞故事的樂趣。如我班幼兒在扮演完《鄰居》這個故事後,一致認為,對鄰居應該有禮貌,要關心體諒,在鄰居休息時,應保持安靜,我們應該給鄰居帶來高興、快樂和幸福的感覺,使自己置身於其中,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幼兒之間能相互關心愛護,同時減少幼兒在生活中的摩擦,幫助幼兒在相對平穩、有序的生活環境中獲得快樂。平和、有益的情緒體驗,使幼兒的語言不斷深化,幼兒的交往能力得以鍛鍊,社會性得以發展。在語言教學的方方面面,我們一直在探索、延伸、開拓,有成功也有失敗。這一年,我們尤其注重幼兒在語言運用、聽説能力和參與表演方面的培養,開展了諸多有意義的工作,我們以《綱要》精神為出發點,以幼兒年齡特點為依據,以整合教學活動為載體,以啟蒙個性發展為核心,真正地把語言教學落在實處,走向了孩子的心靈,走向了孩子的興趣,走向了孩子的生活。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習什麼,都要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幼兒教學活動不單是通過某一節課或者某一個環節所能完成的,還應抓住幼兒愛聽故事的有利時機,通過故事滲透,不斷髮掘潛力,逐步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開發其智力,養成其開口説的習慣,切實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的故事11

目前,學校以教育科研促進特色發展,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加速教師專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集中展現我校教師學科研、用科研的深切體驗,更好地發揮教育科研的示範引領作用,特舉辦“講教育科研故事 ”徵文及大賽。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徵文主題:教育科研助我成長

 二、參賽對象:全體教師。

  三、徵文要求:

1、參賽者力求“我口説我心,我手寫我口”,可通過與教育科研有關的一節課、一篇文章、一本書或一個關鍵事件等生動的教育教學故事,講述教育科研在學校特色發展或教師的專業成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文章題材多樣,生動真實,細緻感人,短小精悍。

2、格式:材料一般不超過20xx字,A4紙,標題為黑體三號字,正文宋體小四號字,1。5倍行距,文前要有200字以內的內容提要。

3、堅決杜絕抄襲或網上下載。如有此類情況,一經查實,教科研得分為0分。

4、時間安排:20xx年2月10日之前。

  四、其他事項

1、 每位教師至少有一篇作品參賽。20xx年9月以前發表過的文章不參與此次評比。近半年在市級及以上教育網站或教育刊物發表的與徵文主題相符的文章無需評比,直接獲校級一等獎(電子稿與發表稿件一起交教科室)。

2、2月10日前各備課組長將本組教師參賽作品(紙質文稿和電子文稿各一份,徵文電子稿文件名包含單位、姓名和徵文題目,格式為單位+姓名+徵文題目)統一打包放至教科FTP。

3、學校將聘請專家組成評審小組,評選出一等獎、二等獎。獲獎教師給予表彰獎勵。

4、評選活動結束後,部分反映教改前沿,值得借鑑的優秀作品陸續在校報上刊登並編入我校校本教研教材。

5、優秀徵文參與省級評選。

營東區一中

教學中的故事12

國內大多數地區歷史教學一般都在學生上國中之後開始全面系統的授課。教師在給學生教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歷史故事的引用和講解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記住歷史上發生的事件,並且理解事件本身對現在歷史發展的影響。記住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學生要更加註重歷史的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廣袤土地,以及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

一、全面引用,注重歷史事實

歷史課堂教學相對其它科目來説較為枯燥無趣,所以通過歷史故事的穿插講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歷史課堂教學參與的積極性。當然,歷史故事的引用。需要有一定的原則,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全面引用,但是一定要注重歷史事實。例如相關野史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歷史人物性格,但必須讓學生正確認識到歷史的嚴肅性,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可能有些教師會根據一些時下熱播的歷史劇引出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那個年代,但是這些歷史劇往往會注重故事情節超過歷史事實本身,所以我們應該也有必要告訴學生應該關注真正的歷史存在。一般來説大的時代框架不會錯,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學生對相關歷史事實的留意和深入瞭解,將會幫助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

二、緊貼教學大綱,適當延展教學內容

國中歷史教學的課程教學大綱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參考的,得讓學生基本掌握哪些歷史知識。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回饋,歷史故事的引用應該結合具體的課堂情景,給出學生感興趣的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也就是説在相應的歷史背景下,教師要給出切合知識點的歷史故事舉例。就拿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歷史課堂所學過的知識對他們來説可能更多是生硬的背誦,歷史教學的難點在於如何讓學生靈活主動地學習歷史,歷史故事的引用以一種形象具體的展現方式教給學生歷史知識。

歷史教學的知識延展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展示,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時候是在忽必烈統治時期。為什麼不是成吉思汗?將相關故事引出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他們自己進行探索討論,進而拓展到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歷史作用之一——更加推進了民族融合和統一;除此之外,還可以對當時中國所統治的中亞及北亞地區採集一些信息去了解。這樣無形之中就增加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並且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開闊了眼界,瞭解歷史之餘思索當今世界。

三、形式多樣,語言通俗易懂

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可以是多種形式,渠道多樣的,教師可以通過講自己知道的歷史小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教師製作相關教學內容的PPT,展示歷史人物關係以及他們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貢獻或者其它。比如中國封建歷史朝代的更迭,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將這些以歷史故事的形式給學生串講一遍,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歷史時間框架概念。

歷史故事的應用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師要做到深入淺出,歷史知識的深化和講解語言的通俗是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應用過程當中的關鍵點。相關歷史紀錄片的播放也會對歷史教學有所幫助,總的來説就是讓較為死板的歷史知識生動活潑起來的同時不要失去歷史本身所具有的嚴謹性即可。歷史故事的講述語言要通俗易懂,唐代的貞觀盛世可以由拉薩布達拉宮引出,然後帶領學生了解歷史故事,學習歷史知識。北師大版九年級對世界近代史的學習可以播放BBC的相關紀錄片,通過這種方法講述歷史故事,可以更加讓學生對歷史課程產生興趣。

四、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具體的,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國中歷史課本的七年級上冊第三課傳説時代的文明曙光一課為例。炎帝和黃帝的歷史事蹟結合遠古時代的先民活動遺址與文物,可以説明這段歷史存在的真實性,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開端,陝西的黃帝陵的適當講解也可以讓學生感覺走近歷史。歷史故事的引用可以從歷史古籍《山海經》裏適當選取然後講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課本里有選材,這時候教師可以有自己的歷史延展教學,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時代背景下的歷史事件。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相關歷史故事可以多加引用,大多數學生可能因為目前所在年級不高,不會產生閲讀的濃厚的興趣,但是教師可以推薦給學生並且在課堂上根據歷史課程的內容加以引用,這些有史實可以依據的歷史故事會更好幫助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知識。

結語

國中歷史教學作為中學階段歷史教學的開端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明顯會在一定程度上顯著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歷史教學的探討應該廣泛涉獵歷史故事的討論,在學生自己探索歷史故事的過程中,歷史知識自然會被學生吸收運用,從而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教學體驗和歷史知識收穫。

教學中的故事13

故事是幼兒的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因為幼兒的心智還不成熟,對一些理性地概念性的東西不是能完全理解,但是對於有聲有色的故事,幼兒是很喜歡並且能很樂意接受的。同時故事也是文明的傳承,是社會文明在幼兒中得以傳承的重要手段。

很多幼兒園,將故事引入教學中,這不僅有利於幼兒教學創新力度的增加,而且有利於幼兒想象力的激發,又能培養幼兒思維擴展的能力,所以説,故事教學法對於幼兒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學中,教師為幼兒講故事,對幼兒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在講故事的時候,最好以一個故事陳述者的身份,讓自己也融入故事之中,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對故事的主要情節進行強調突出,讓幼兒對故事有個整體的認識,老師還可以和幼兒進行互動,而不是自己講,幼兒就一直處於沉默狀態的,老師和幼兒互動,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還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兒童喜歡上故事課。

一堂課或者整個故事課而言,不光是讓老師,老師還可以讓幼兒來講。大部分幼兒具有一定的圖文閲讀能力,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會給幼兒講故事,幼兒是會記住的,這時候,讓幼兒自己來講故事,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使幼兒充滿信心,並在課後積極的準備自己的故事。能增加幼兒的閲讀能力。

在幼兒故事課堂中,作為老師,不能讓一節課只停留在故事的層面,要對故事進行引深,講完故事後,要告訴幼兒這個故事所講的道理,並引用在日常生活中。

教學中的故事14

一、講故事更加符合現代國中生的心理狀態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可能很難適應現代國中生的學習興趣,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只能挫傷國中生學習興趣,不能有效地調動孩子對國中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很多時候不是會考的壓力,許多學生就會放棄對歷史的學習。將一些歷史故事加入課堂講解中有利於孩子們學習興趣的提高。例如,我們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其中一課是《遠古的傳説》,在講授之前可以準備一個故事——“大禹治水”,説的是大禹這個人物帶領當地居民,與洪水作鬥爭的故事,大禹進一步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認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進一步疏導,通過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這樣的一個故事開場將有效引導國中生從下課的興奮勁中迅速安靜下來,激發他們認真聽故事的情緒,從而進一步過渡到整個《遠古的傳説》這個課程的講解之中。可以在課程講解之中進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讓學生疲勞的神經進一步激發出學習的興趣,課程結束之後,也可以進一步講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思維拓展,培養學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獻精神。

二、講故事更加符合現代國中生思維發展的需要

國中生的思維開發還不夠完善,學習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抽象思維等還不是很全面,有時遇到一些抽象的問題,國中生很難理解其中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級的《西周的興亡》這節課中,講了西周的崛起是因為商紂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敗最終成就了西周的崛起。這個過程對於國中生來説,相對比較枯燥而且沒有什麼樣的感性認識,商紂王是怎樣的昏庸,沒有具體的概念,當時的西周是怎樣休養生息的,這些都是學生知識空虛的基礎問題,建立在這樣基礎之上的知識結構就是海市蜃樓,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就將這段歷史知識點還給教師,如果教師在商紂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體説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這些故事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商紂王昏庸無道的具體形象,也加深了學生對於商王朝覆滅的理解,這種理解將使學生對這《西周的興亡》這節內容的記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有效築牢了他們學習的根基,完全符合國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因為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關於古代歷史的講解時間跨度相對比較大,很多時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由於這個原因而很難被學生理解,通過對“姜尚垂釣”等經典故事的講述,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西周興起必然性的認識。

三、講故事完全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

整個歷史教學就是在講故事,講述中國發展的5000年經歷的點點滴滴,講述世界幾千年文明的豐富事件。因此,講故事完全符合歷史教學的特徵。例如,川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從開皇之治説起,説的唐、宋、元、明、清,再從政治談到文化、談到科技的發展。整個七年級下冊都是在述説中國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典故,只有有時其中時間跨度加大很難實現我們真正講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為其中的時間跨度問題將整個歷史教學變得抽象。因此,這教學過程之中進一步加入歷史故事的講解,不斷提高學生由於時間跨度造成一些歷史事件難以理解的問題。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級課本中有一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講解“夜郎自大”的歷史典故,就是説在漢朝時代有一個小國家叫夜郎,這裏的國王被自己的大臣們奉承後,認為自己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當時漢朝的使節出使該國,夜郎的國王就問,漢朝和他們夜郎哪個更大哈?當時來使感到十分震驚。通過這樣的故事講解,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語的含義,進一步瞭解了當時的漢朝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中國並不是只有一個漢朝,周邊還有很多小的國家,進而進一步理解了漢武帝為什麼要進一步收復邊疆等。只是一個簡單的歷史故事,但是可以進一步説明漢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國之道的歷史背景,使得漢武帝這個歷史人物更加的鮮明突出。

四、講故事的題材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

講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學生學習相應課程的內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進一步加深對相應課程內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時候教學目的首先要明確,選擇的典型故事要能夠説明歷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級的歷史教科書有這樣一段《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國時代的形成,是各方勢力相當比較平衡,三國時代之前,蜀、吳勢力遠遠不如魏,但是經過一個風雲人物的不斷操控,時局發生的翻天覆地地變化,在這一節裏,教師可以將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等典型故事編排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三國鼎立時代的歷史格局主要是由這樣因素造成的,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國建立一代偉業。假設三顧茅廬的是曹操,諸葛亮的宏圖大志也就很難實現,但是筆者也認為,蜀、吳、魏,也只有當時的劉備回去請諸葛亮出山。這些故事案例都是為了説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歷史背景。只有這樣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學目的和本意的。五、結語歷史教學應該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過程,但是傳統意義上講授可能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講故事這種方式是一種符合學生心理,符合歷史教學特點,符合學生思維發展方式的教學手段,有助於歷史教學的發展。

教學中的故事15

一、授課前歷史故事的準備

(一)歷史故事的選取應該立足課本,參考教學計劃,滿足學生需要掌握的課本知識點的訴求

歷史教材是學生和老師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任何形式的拓展都應該以課本為基礎,不能脱離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最好緊扣課本重點和難點。例如在講述春秋戰國歷史時可以穿插“尊王攘夷”、“卧薪嚐膽”“秦趙‘長平之戰’”等,運用生動傳神的歷史故事將難點重點剖析清楚,從而利於學生理解,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二)歷史故事的內容應該積極向上,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國中生正是處於好奇心極強的階段,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追求心理,選擇一個內容有趣的歷史故事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老師應該和學生多交流,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基於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樣也是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能幫助他們快樂成長,傳達一種健康向上的情感。我記得曾講述過司馬遷寫成千古名著《史記》的故事,讓學生感悟司馬遷的這種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並引導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歷史故事的選用要滿足真實性原則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圖書記載了很多有爭議或負面的歷史故事,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建造是一個不小的衝擊。為此,需要廣大基層教師對引進課堂的歷史故事的可讀性和真實性進行有效的辨別,儘量選擇歷史依據充實並且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歷史故事。

二、講課中歷史故事的運用

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的應用中要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事件,以人物和事件來串講歷史,將學生帶入到歷史的時間長河中,經歷一場奇幻的旅程,讓學生置身於歷史環境中去把握歷史時間的過程和前因後果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從歷史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樂趣,感悟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厚重感。

(一)鼓勵學生積累、講述和交流歷史故事,活躍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漸漸退出講台,給學生留更多的發揮空間,讓他們去將自己所瞭解到的歷史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樣就從教師掌握主動權過渡到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和探求知識的渴望。例如在講關於明清文化的知識點時,我先將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經典故事彙總在一起,然後讓班上的同學一起討論交流,探討四大名著思想內涵的藝術表現形式。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分析出很多有用的知識點,同時提高了他們的藝術鑑賞能力。

(二)教師在課堂中要扮演好角色,激起學生學習慾望

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好度,除了留給學生空間,教師還要收集有效的歷史素材,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對學生的知識拓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選擇在課程開始講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進入教學課題,加深印象,便於學生接受。教師也可以選擇在課程的中間穿插歷史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遇到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歷史知識,以故事來突破重難點,便於學生消化理解。研究表明,學生在一節課進入10到20分鐘後就會產生注意力分散遊離現象,在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穿插一個歷史故事,便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課堂上。教師還可以以歷史故事作為課程的結束,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課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師的教學中,常常出現草草收尾的現象,這樣會使整堂課功虧一簣,如果以故事的趣味性結束一節課,給學生帶來意猶未盡之感,假如再留下一兩道思考的問題,或設置一個懸念,更會給學生新鮮感,滿足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展現歷史故事場面

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一些影像資料,讓學生從形象、生動、直觀的影像中瞭解更加真實的歷史,融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比如在學漢朝歷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觀看《漢武大帝》中的某些精彩片段,瞭解他開創漢朝新紀元的一些舉措,學習他的雄才偉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通過多媒體展現的歷史故事,形成一些歷史事件概念,然後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研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在觀看歷史影像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的能力,也鍛鍊了歷史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優化教學過程,改變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故事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適時地運用故事來創設情境,或運用故事導入課堂,或把故事作為教學素材,結合故事提出問題,組織討論,以此激發學生探究,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故事教學是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技巧。當然,故事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它在今後的發展空間和創新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基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為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Tags: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