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哲學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6篇)

欄目: 哲學 / 發佈於: / 人氣:1.68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哲學與人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6篇)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

《哲學與人生》探討的,正是哲學與人生的關係。那麼,什麼是哲學?什麼是人生?人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談及哲學,首先應該明瞭的,不是為什麼要學哲學,而是什麼是哲學。只有清楚哲學的含義,才能進一步去學習它,去理解它,去運用它,從而讓它與人生達到融合。

什麼是哲學呢?

傅佩榮在《哲學與人生》中所解釋道,哲學的含義,是“愛智”,即愛好智慧。需要強調的是,這裏的愛,是指温和而理性愛。也就是説,我們需要以温和且理性的態度去思考哲學,這樣才能更清晰地明白和體會到哲學的含義。

與此同時,愛好智慧的含義,也應當重視。愛好智慧強調的是追求智慧的過程,而並非擁有智慧。希臘社會有一句話,“哲學起源於驚訝。”哲學所重視的,是不斷思考,不斷追求的過程,“愛智”,要求我們不停地質疑餘詢問,永遠等待着接受驚訝。追求智慧是個提升自我而使人滿足的過程,那麼,本身是否是一個智者,也沒那麼重要了。

進一步思考,如何去追求智慧呢?《哲學與人生》告訴我們,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是保持好奇。人從出生開始就處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難免受到周圍文化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灌輸各種意識,因此,我們對美醜的評價,對事物的認知,思維方式基本是一樣的。當所有都一樣的時候,如何創新?社會如何發展?這個時候,哲學的作用便能顯現出來了。哲學讓人保持好奇,去思考,那些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事物,是否真的就應該如此?是否還可以改變?是否還可以更好?

追求智慧的思維方式應當是理性的反省。周圍環境和過去的歲月所帶給我們的經驗,是豐富的,同時也是泥沙俱下的。我們不能對外界所有的一切信以為真,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質疑自己的一些不知何時就已經被固化的觀念。理性反省最好的方式,是要有整體觀點。在日常交談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觀點相同交談甚歡,觀點相悖終止話題,或者背地裏相互使絆。

奇葩説是近年來很火的辯論類的綜藝節目。辯題是抽籤決定的,很多時候辯手需要捍衞的,是自己原本並不認可的觀點。陳銘説:“辯論最有意思的,是需要不斷地切換,不斷地放下過去,把那個最認真堅定的東西換到一個新的領域中,然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天空打開了。”精神世界,價值世界的追求,永遠是百花齊放的。改變固化的思維,用理性的反省去追求智慧,這就是哲學。

哲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它不同於一般的學科有明確的知識點和運用方法,但它以具體學科為基礎,是具體學科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推動哲學發展,反過來,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由此,哲學的含義和重要性便清晰起來。由此,人為什麼要學習哲學,也就不言而喻了。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2

“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很欣賞馬克思的這個觀點,人活着的意義在於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的同時,不應是一葉孤舟,而是要與周邊、社會有所關聯,帶給他們正能量。在《哲學與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討了人生的意義。

無疑,這是一個大的命題,有人終其一生也得不到一個確定的答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奧斯特洛夫斯基借保爾柯察金的事蹟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那個時代裏最樸實而偉大的精神,這個答案激勵了無數的人。作為21世紀的我們,面對人生這一重大考題時,又該如何面對呢?

書中從三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參考答案,在人生這張畫卷中,要肯定其意義,相信美好的存在。具體些,無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齒輪終會停止轉動,那時擁有的一切都不再擁有。記得曾經愛過、珍惜過、快樂過,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內心,給他人帶來愉悦,為了世界的點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飴。

人無法預知未來,不知道明天和災難哪一個先到來,惟有珍惜好當下,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説:“如果你視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視工作是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我們從事的工作是單調乏味,還是充實有趣,往往取決於我們對待它的心境。既來之則安之,我覺得選擇了“傳道受業解惑”這個行業是幸運的,因為自己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單純的心靈,每當看到孩子們真誠、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們因一點收穫而快樂,一點點進步時,內心的歡樂無法言喻。只能心裏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備課,對得起這羣小可愛啊。

“理解生活還要熱愛生活”,這是一代大師羅曼羅蘭給我們的忠告。熱愛,何談容易?當面對堆積如山未批閲的試題時,面對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時,花費時間面對一些覺得沒有意義卻必須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時,內心是崩潰的。但,很多事情換個角度去思考,就變了。樂觀一點,陽光一些,去做這些事情時何嘗不是在考驗你自身的專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個層次是,當習慣於這些,並且在某一個清晨或午後,你突然意識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苦難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孟子有云“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勇敢堅強地面對生活的一切。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3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哲學的深刻意義。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説,“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看此書與其説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説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説,“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説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為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為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4

讀台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此書特引人入勝。以往讀哲學書籍,往往讓人生厭,讀了一點,常棄之不讀了。而此書如一個巨大磁場,把我吸引了過去,愛不釋手。我想應該是書的獨特之處吧。它把傳授哲學原則、哲學知識放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標是點燃讀者對智慧的愛,引導讀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問題。他精道的論述,平易的語言,彷彿讓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個證人,證明哲學其實不是一個枯燥的東西,而是處處閃爍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讀了此書,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脱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悦。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裏來,該往哪裏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説過一句名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在現代社會中,隨着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芸芸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麼,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統都成了行屍走肉。

哲學讓我們去思考這些人生問題,並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一回裏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後,甑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後兩句是這樣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都是為他人做嫁粧。”

説的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中,“亂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在哪裏,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紅塵是“他鄉”,那我們的“故鄉”在哪裏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裏來到這個紅塵的呢?“故鄉”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來,藉助於父母的結合,給我們肉體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後,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於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後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是隨着他們肉體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

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學習哲學,學會哲學的思考人生,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回鄉“路。人生不正如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後可以得到解脱。讓我們擺脱身體的惰性和軟弱,得到心靈的自由。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5

《哲學與人生》是傅佩榮所著。本書是集傅教授數十年授課之精華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為焦點,探討“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存在主義”、“荒謬之超越”等知識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後半段則以“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儒家的風格”與“道家的智能”為主題,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體大思精的人生哲理與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書的結論放在“文化的視野”,有助於拓展人們的眼界與心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讀這本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穫。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麼?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定義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尋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成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於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着接受驚訝。

關於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內部的自我實現。我們都在下意識地追求自我的實現,卻忘記了去思考人生是什麼,當有一天我們累了,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來去思索。我們困惑了,當我們得到了很多,我們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讓我們開心的是什麼?得到了,卻沒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往往實現了外在的自我,卻失去了內心的平靜和坦然。因此我們應永遠記住:內外兼修是最重要的。這個世界會促使你外部自我實現的發生,而內部的自我實現卻必須依靠你自己,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幫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實現,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哲學與人生有什麼關係?蘇格拉底曾説:“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猶如航海,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方向。羅盤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一個羅盤或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後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心裏面啟發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過嚴格的訓練或者適當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離開了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如果離開了哲學,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裏走。

讀《哲學與人生》,由此喜歡上了哲學,感悟着人生;喜歡上了哲學,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6

應老師要求,同時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電,抽了一點時間,讀完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讀完後頗有感觸,故寫此讀後感。

傅先生説過”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係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隻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耿耿於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樂分為很多層次,若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於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後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於已,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於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於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麼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後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麼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當人真正能用哲學的眼光去思考人生,那麼他肯定能在工作生活當中找到屬於自己那一份快樂與愜意!

Tags: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