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哲學

從哲學思想解讀《莊子》的內涵

欄目: 哲學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導語:莊子,道教祖師,道家四大真人之一,戰國時期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主要創始人,他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尊為老莊哲學,其著作有《逍遙遊》《齊物論》《南華真經》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從哲學思想解讀《莊子》的內涵,歡迎閲讀參考。

從哲學思想解讀《莊子》的內涵

有關於莊子的哲學,大家多少都有涉獵,他的核心是“莊學”思想,他提出要從自然、社會及自我的層面超越出來,以達到莊子人生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逍遙。

 一、 莊子生活的道隱時代

莊子雖然是春秋戰國時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與當時儒、墨兩家等主流學派格格不入。其他家學派主張入世治國,然而道家學説卻主張出世修身,莊子本人更是其志不在治國這一方面,而是追求個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求過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莊子出生在平民階層,也因此戰國亂世平民的不幸他都遭遇過,平民的痛苦他也感受過,平民的水深火熱的生活情況他也目睹過,於是他的作品是站在平民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話題。他目睹了平民階層對於改善生活環境、改變周圍世界的一種無助與無奈,因而悟出了世事無常,人在自然中是何等的渺小與脆弱,人本身的遭遇有時是上天冥冥中註定的,是無法改變的,是個人在現實世界中的一種無力與孤獨。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許許多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功名和政治抱負競相遊走於各國諸侯之間,闡述自己的思想學説,為諸侯富國強兵而出謀劃策。甚至在諸子學説中也沒有所謂的是與非之別,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諸子百家都是攻擊其他學説主張來證明自己學説主張的正確性。特別是儒墨之間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各家學説互相詆譭,甚至出現了重大的理論矛盾。生活這樣一個大道消隱、正義無存的世界環境當中,諸子百家爭相為自己諸侯君王提供統治服務,甚至不惜依靠壓迫平民來獲取諸侯君主的信任與支持。人身自由間接地被諸侯君主所掌控和擺佈,失去了相對的人身自由,逐漸變得身不由己而言不由衷。這是莊子等崇尚自由的知識分子所不堪入眼的,因此他選擇了消極避世,注重自己內心,順從自然的生存法則,進而尋求自由灑脱、無所羈絆的精神世界。莊子的哲學思想體系博大精深,他從物質存在的形式,物質的運動、發展、變化去闡述大自然運行的規律。

 二、 莊子的哲學思想體系

“道”是莊子哲學思的精髓和思想核心,在莊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中佔據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莊子看來,世界萬物的起源來自於“道”。莊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卻又無跡可尋,可以意會卻不可言傳,可以心悟卻無法看見,不可捉摸。道本身就是根本,是萬物產生髮展的源頭,由它產生了天地、鬼神等,它是先於天地、鬼神而存在的。伏羲悟道它便產生了太極陰陽八卦,日月星辰悟道它便沿着它發展運行而不錯亂,它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及,它能成就一切並支配一切。關於“道”的論述,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學説,把“道”描述成真實存在的客觀物質,但又不同於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因此在莊子看來,“道”是事物的本質,也因此“道”是事物的本質形態才會演化出事物的外部形態。

莊子接着又將所謂的“道”分成天道與人道,但究竟何為“天道”何為“人道”呢?莊子説道,所謂的天道,是指自然運轉的規律;所謂的人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人道從屬於天道,無為而治才是天道,有為勞累就是人道,因此莊子認為社會的某些規律也要服從於大自然運轉的規律。莊子認為君王用道觀言論,可以辨忠奸,用道察職分,君臣之間可以正名分,用道察才能,天下士人可以盡才能。道是君王治理好國家依據的根本法則,依靠道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官吏可以盡其所能,君王可以無為而治,使得社會上下各安其分,各盡其力,暢行無阻。莊子又將他的哲學理論思想運用到綱常倫理道德中,他認為天道尚有先後尊卑的順序,正如大自然中日月星辰之先後有序,正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節替換的順序,何況人所處在的人類社會呢?人類社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間都有其尊卑長幼之序,人類社會應當效應大自然法則、天地運行規律制定秩序。在莊子看來,宗廟尚親,君王為尊,鄉黨唯崇長者,大道之序演化出的人道之序,大道不可違背,人道更是必為遵守,只有這樣,社會與自然才能相安無事,各是其事,各色人等各安其分,這樣才能政事太平,天下大治。所以説莊子的道並非是抽象不可捉摸的,他將道運用到政治治國與綱常倫理中,具有現實的意義。可以説,莊子的某些哲學思想與儒家所提倡的政治秩序、人倫綱常的某些主張相似,莊子所謂的“出世”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入世”做準備的。

莊子的哲學思想具有辯證法思想,莊子認為抽象的道藴涵於具體的事物之間,併為具體事物所體現,自然的一般規律藴涵於個別事物之中,這就是辯證法中的一般與個別、普通與特殊、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係存在,也就是辯證法中認為的一般存在於個別當中,抽象寓於具體當中,沒有離開具體的抽象,也沒有離開個體的一般。相對於老子的道家學説,莊子對事物本質和具體事物之間的關係作了更為深刻、全面的揭示,更為豐富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説思想。

  三、 莊子的“逍遙”一説

莊子的《逍遙遊》是莊子內篇七文之一,文章主要揭示了一種追求人心靈本身不為世俗所累、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以超然的心態去感悟和理解自然和社會,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無所羈絆的灑脱境界,即為逍遙。莊子的逍遙一説,莊子本身並未加以解釋,到了魏晉時期同樣追求精神自由的郭象這樣解釋,世間萬物本是同一的,沒有大小之分,優劣之等,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產生、發展、演變乃至滅亡,都遵循着自己的一套規律,世間萬物並不是優劣勝負的結果,因此沒有大小之分,人也是如此,按照自己的本性去順應自然,這就是所謂的逍遙。在漢語詞典中,逍代表着遺忘,遙代表着超越,遺忘了所經歷的快樂與不幸,也就超越了人類自己本身,達到一種悠然自得、氣定心閒的精神境界。

莊子的《逍遙遊》篇闡述了這樣一個三個層次的境界,即為物質、精神與靈魂,芸芸眾生中,很多人只是注重前兩者,而忽略了後者,畢竟第三層境界是大智者所為,凡夫俗子豈能輕易領悟。《逍遙遊》一篇中論述了一個人從生到死只不過是從靈氣轉化為軀體、軀體上升為靈魂的過程,萬事萬物都有因果輪迴,自然界中固守能量守恆,並借“鯤鵬”之説指代物有所依託,鯤有海才能遨遊,鵬有云才能翱翔,自然界之物必定要有所依託,需要靠他物的'支持才能生存和發展。而人卻不同,人可以做到無所依而自足,這就是對自然界的一種超越,生在塵世中的人們經常為世事所絆,只能被動地按照社會設定的規律行事,甚至有時是違背自己內心而無法達到心靈的一種超脱,只有處天地之間放縱自身,隨性而定,才能超越自我從而達到某種自在的狀態。莊子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超自然的,人唯有超越自我本身,才能更顯價值所在。

《逍遙遊》一書中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命題,一個藴涵辯證法思想的科學命題,那就是何為大?何為小?鯤鵬之大之為大嗎?塵埃之末之為小嗎?《逍遙遊》其實大大地拓展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告訴我們當前所處在的空間大於我們所能想象的,世間中的小也是遠於我們所能想象的,其實真正的大與小是在人們的心中,遠非我們所能看見的,所謂的大與小,其實藴涵了很高的哲理含義,它絕不只是單純的文學意境的描寫,而是更多地表現在生活中的實用法則中,人的一生有生之年運用大小之境方式不同,也會帶來不同效果的人生和結果。

比如在教育孩子這一事件上,總是會對孩子強調別總把時光花費在我們理所當然認為“沒用的事情”上面,應當把時間花費在做一些我們自以為“有用的事情”上面,殊不知我們在不知覺中已經給孩子限定了活動的範圍,為他的思想套上了枷鎖,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莊子在《逍遙遊》中運用了很多寓言故事去告訴我們,面對一件東西或事物怎樣去判斷有用沒用的時候,可以運用境界大小的法則去加以判斷,同時這種法則也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在現實中,人們通常以世俗的眼光去判斷事物時,往往被週遭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無法抉擇,此時就需要我們站在更高的位置上面,懂得以你想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周圍,才能豁然開朗。莊子《逍遙遊》的很多寓言都對那些急功近利的人進行了諷刺和批判,所謂的一時的輸贏和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都是毫無意義的,當你對人生和生活有了大境界的一種感悟時,你才能獲得一個快樂的人生。古話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見紅塵俗世中名利二字皆是世人難以割捨的永恆追求,而莊子的哲學則是主張淡泊無為、順應自然,只有當一個人超越了所有功名利祿之心,超越了自己時,才能到達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説的逍遙遊。

 四、結語

從莊子的觀點來看,人的本性上是必須超越自然、超越萬物的,這就是莊子所強調的逍遙狀態,萬物之中也只有人可以超越自然和萬物而達到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一方面他提出了人妖超越自然,同時又強調人要順應自然。莊子的哲學思想包含了深刻的辯證思想,關於莊子哲學思想的研究對於如今的哲學研究是有極大的進步意義的,對莊子的思想的研究也是對於古人哲學思想的探究,莊子的“逍遙”思想在現代對人們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雖然有利有弊,但是我們面對莊子的哲學思想時,是要抱有敬意的,古人在哲學上的造詣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