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哲學

莊子哲學講記讀後感

欄目: 哲學 / 發佈於: / 人氣:2.3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哲學講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哲學講記讀後感

莊子,名周,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他的瞭解,始於中學的語文課本,我所知道的關於莊子的一切都源於語文課堂,來源於各個老師的口中。因此,我對他的認識,只是各個老師心中莊子印象的總和。

在深入接觸他之前,我對他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莊周夢蝶""濠梁之辯"中那個思想奇詭而能言善辯的主人公,"逍遙遊"中那個遺世獨立,孑然一身行於世間的老翁。所有的老師都告訴我,莊子的追求是出世,是放蕩不羈,正如道家所講的無為一般。但老師所給我的莊子是如此的片面,灑脱到近乎消極的一個人,又怎會成為一代思想大家。於是我想要自己去了解莊子,找尋一個更加豐富的,屬於我的莊子,而不是別人口中的莊子。

認識莊子的第一步,我決定從"知其文"開始,一個人的氣質總會不經意的透露在他文章的字裏行間。《莊子》被金聖歎稱為是"天下第一才子書",莊子文章寫得好,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可以説是千古之下無出其右者。好在哪呢?好在莊子的語言更有魔力。用我的話來説,莊子的文章更好看,更讓人看得懂,也更讓人想看。而這,大概就是源於莊子採取了一種寓言式的"言説方式"和"敍事策略".這也正是莊子與孔子不同的地方。孔子常常把自己參悟的道理直接告訴弟子,因此才有了《論語》,而莊子則更喜歡講故事,把自己所要説的道理,藏在故事裏,讓後人去參透。因此讀莊子文章的過程實則是一個探求真理的過程,更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要不怎麼説莊子是哲學家,寓理於事看似複雜且多此一舉,不如孔子來的直截了當。

相對於孔子灌輸式的説理,莊子多了些趣味,與其生硬的接受,不如自己去探尋,這樣反而更易於接受,體會的更透徹。因此我覺得莊子比孔子多了幾分人文情懷,對於孔子的學生來説,孔子説什麼就是什麼,少了自己思考和探求的過程,莊子的學生則不然,你自己參透了什麼就是什麼,所得的道理更有現實意義。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讀莊子的文章,可能都會得到不同的啟迪。而孔子説的話,過了幾千年還是講的那個道理,雖説深刻,不免少了幾分靈活。

除了敍事手法的高明之外,莊子的文字和語言汪洋恣肆卻又不失優雅。用鄭開先生在書中的話來説,莊子的語言介於"固着性"和"魔幻力"之間。語言的固着性,即語言所能傳達給人的只是很有限地以抽象的形式傳達事物的一部分內容,因為活生生的精神經驗是難以表達的,語言的侷限性也正在於此。即使是像"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樣的詩句也無法傳達出賞煙花之人當時那種新鮮而興奮的心境。

長期以來,一切的物似乎只是成了代名詞,提到長江,大家想到的無非是一條很長的河,但這卻不是長江,他少了長江的奔騰萬里的氣勢,提到泰山,人們只是腦補出眼前有一座很高的山,但這座山磅礴的氣勢卻無法體現,説到底,用文字體現出來的事物畢竟是死的,少了幾分生命力。

"莊子對於語言有着極其深刻的洞見:一方面對於語言的侷限性他有着很深的體察,另一方面又充分意識到哲學思維實際上離不開語言,儘管任何語言都絕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道的真理’。"莊子是個哲學家,如何將他的哲學思想訴諸於文章是他所要研究的,語言要表達一個既是又不是的東西時,他會非常拙劣、不靈活。而我們的經驗往往正是這種既是又不是的東西,因此我們每次想要把經驗化成語言時,就會覺得特別困難,只會把這些語句弄得拐彎抹角,搞得很彆扭。老子洞見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無名".

在某些地方,莊子像極了李白,這麼説可能不太貼切,但李白被人譽為"詩仙",而莊子則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李白的詩浪漫飄逸,莊子的文灑脱優雅。可能這也是鄭開先生説的"魔幻性".讀莊子的文章,有種讀詩的感覺。詩的本質是什麼呢?詩的本質是要去建立一個純粹的,玲瓏剔透的,金剛不壞的世界,使我們進入這樣一個空間。這就是詩的本質,不管它是以怎樣的一種形式。《莊子》則有了詩的特質。莊子把聲音分為三種"天籟"、"地籟"和"人籟"."無心之言"發乎天機則為"天籟";風聲、雨聲、萬物自然之聲稱之"地籟";人之聲就是"人籟".莊子想告訴我們的,卻難以直接明瞭的表達出來的,我想應該就是這天籟,而莊子以人籟和地籟這些人們習以為常聽得懂的聲音為契機和媒介,向我們傳達一種天籟之音。所謂大音希聲,天籟不只是用耳朵去聆聽,而是用心去感悟。

説莊子的文章寫得像詩,還有就在於要把內心的那個激情,那個感動,要充分有力的表達出來,其他東西也都不在話下。莊子想要表達的最深刻的東西,是無法用世俗的人類語言來表達的,因此他只能以"天籟"予以我們一些提示和啟發,其目的就是要召喚大家進入他的那樣一個世界,主動地進入而非被動的關照。

莊子確實是個詩人,他的文風似李白般清逸灑脱,所寫之物卻是白樂天的樸實無華之物。他所寫的物,比如蝴蝶,烏龜,溪水,皆是自然之中尋常到不能再尋常之物,由此可見,莊子實在是個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情趣的一個人,這可能也是現代人讀不懂莊子的原因之一吧,越來越遠離自然,當然不能理解當時莊子的心境。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莊子果然是個智者,同樣的花鳥魚蟲,他卻洞見的物背後的本質。莊子就是能在幽微處發現人生的奧妙。禪宗的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莊子大概是已經明瞭了此種真意。上面説別人寫物只是物,而莊子卻能把物寫活,寫成人,這也是莊子的高明之處。莊子在他的文章中經常提及的就是大與小,物與道的`辯證關係,可能我的認識還過於淺薄,在我看來物則是小,道則是大,物中參道便是小中見大。

《莊子》中的"大小"可能更為複雜些,《逍遙遊》開篇提出"大小"的問題,有較強的辯論意味。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為大;蜩與雪鳩"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莊子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難道只是説鯤鵬為大所以能夠遨遊於世間而不受拘束嗎?仔細想來當然不是,莊子的眼界自然更為寬闊,他所求的逍遙並不是此逍遙。常人眼裏看來,小與大是對立的兩個面,而莊子則不然,在他眼裏"大小雖殊,其性一也",郭象認為,"大鵬"也好,"麻雀"也好,不管體型是大是小,只要有飛的姿態,動作沒什麼障礙,就可以適性逍遙,就可以盡他自己的性。在這點上,我的想法倒與郭象特別貼合,但後世流傳的《莊子》皆為郭象所著,他有沒有對其進行調整我們也不得而知,眾人對莊子的小大之辯眾説紛紜,我想這也正是莊《莊子》才是有現實意義的,這才是千百年來幫助士大夫們"解毒"的《莊子》。

"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莊子》。

人們讀莊子常常陷入一個怪圈或者誤區,前段時間我也陷入過這樣的迷茫,大家都認為莊子講求的遺世獨立,是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不需要在乎別人的想法意見。如果把這種想法無限放大,則勢必會導致一個極端,就是人們盲目的桀驁甚至演變成了囂張。這難道就是莊子給世人的開導嗎?我想顯然不是。後來我在瞭解了莊子之後才發現,他講的遺世獨立,是指一個人可以活於世間,而不影響他人。人與人之間應是一種"少害關係",人與世間則是一種承載關係,這與一般人認為的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甚至可以説是南轅北轍的。莊子所追求的並不是出世,而是豁達和剛健,初讀《莊子》只知莊子逍遙快活,不拘於物,再讀《莊子》才發現他才是更有温情和責任感的那個人,他教導世人應該更温和地剛健起來。是他在那些一流人物陷入困境時,與他們對話,給他們安慰,幫他們迴歸正途。

現在我眼中的莊子多少終於是豐富了些,但這也終是鄭開先生眼中的莊子。這本書我還只是初讀,只是大概瞭解了莊子的文和名,對於其中深意還知之甚少。我會繼續閲讀下去,弄明白莊子想要傳達的究竟是什麼。也希望在課堂之中,見到一個更不同的莊子,讓我腦海中的莊子更立體更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