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合集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7W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合集15篇)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匪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説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裏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説,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裏,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着,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為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着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中華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過去時代的烙印,它創於華夏民族的先祖,帶有自己的濃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後人重視、傳承和發展。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大學生,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傳統文化教給我們的優秀的精神糧食,要有相應的傳統文化根基和藝術修養。在這些中華傳統文化中,我們青年大學生要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學會奉獻!

1、百善孝為先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終堅持“孝”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來孝是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成就與品質的重要標準,也因此在古代濃重的重孝的環境下就出現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傑、淳于意等人。而在當今社會,我們看到的情況確背離了先人所創造的孝的社會,在網上、報紙上等都時常出現對父母不孝的事例。這讓我們在中國日益發展、國力日益增強的今天感到是一個莫大的諷刺。所以在當今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尤為重要。我在學校學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之後,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確實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夠好。我之前只是認為原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平時回家的時候就是給父母買些東西就是孝順了,其實不然,殊不知動物都知道反哺更何況作為我們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類。通過這次傳統文化的學習我知道了孝有四種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對比自己平時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沒想到過,就根本不用説怎麼去做了,通過學習了傳統文化,我終於懂得了真正孝的含義,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讓父母引以為榮。孝不是嘴上説的,是需要有實際行動做的。特別是在學習了現代孝的榜樣之人的做法,感觸很深,父母把我養育到這麼大,供我上學,一直在不停的在為我無私付出,想想自己給他們回報了些什麼呢?好像什麼都沒有,反而可能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還要與父母爭論頂嘴,讓父母生氣真的很不應該,以後絕不能再犯。

2、學會感恩

我原來覺得只有自己的親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感恩的,但是當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時候,那確實是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感恩了。就像《感恩詞》中所概括的國家、父母、老師、同仁、農夫、大眾,國家給了我們安定的生活環境;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含辛茹苦的把我們撫養成人;老師教授我們文化知識,讓我們今後有在社會生存的技能;同學的合作幫助,讓我的學習不斷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農夫的辛勤耕雲,讓我們有了一日三餐;還有一些我們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做的工作,實際都是一種對我們默默無聞的關心和支持。懂得了感恩也就讓我學會了謙卑。自己不會再因為為家庭和朋友或者是班上做了一些事,或學習生活中有了一點進步而沾沾自喜,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這些如沒有來自各方面幫助支持,就憑一己之力是辦不到的。所以在學完中華傳統文化之後,我明白了做事做人要學會謙卑,這樣就會避免與他人之間的爭執,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際關係才能愈加親密。

3、學會奉獻

在這次學習中,讓我想起了以前學院的學生幹部和班上的幹部,他們為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提供服務。他們在面對我們的不滿甚至有點不講道理的情形下,仍然堅持着笑臉,為我們做好各種解釋工作。他們所做的一切令我非常感動。這幾年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除了學院的輔導員為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日日操勞之外,我們的學生幹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因為他們的不辭辛苦,無私奉獻,才始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才是如此井然有序。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奉獻的力量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在他們身上我也感受到了對於自身所缺的就是如何去奉獻自己的力量,如何抱着一顆無私的心,為同學和學院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也將會盡最大的努力,為同學服務,為自己增光。

此次中華傳統文化學習,讓我發現自己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很對不足之處,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把這些不足改正過來,就如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言“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只有學會了如何做人,我們才能知道做好每一件事,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美好,社會就會更和諧,就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人生。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2、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裏, 人民羣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3、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4、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羣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繫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範作用—通過法律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

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曾幾何時,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獨佔鰲頭。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阻礙文化創新;小到王道士從敦煌石窟中把一車車的文物拱手相送。這些歷史的案例無一不顯出在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後,是文化的疲倦感和無力感。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創新處於首位,在這麼一個各國文化大雜糅的世界上,中華傳統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

當代世界,科技和創新引領發展,文化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聯繫。數字敦煌是一個很早便開展並一直在進行的項目,該項目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三個部分,運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寶數字化,來滿足人們的遊覽、研究等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這便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聯繫起來,來更好地宣傳敦煌文化。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創新性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在當今社會更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我國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交往和聯繫必不可少,而這種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適應的。我國重振絲綢之路,使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並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進行創新,不僅傳播了絲綢、茶葉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國的禮儀、文學等傳遍世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也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一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更為世人熟知。與此同時,孔子學院也伴隨着我們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全世界開花結果,使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來展現在世界上。可見,傳統文化通過國與國之間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播。

在“互聯網+”的多媒體時代,我們應將傳統文化通過媒體等方式來向人們傳播。前不久十分火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巧妙的利用了媒體等傳播平台,通過比賽的方式並製作成節目來傳播中國詩詞的魅力。《國家寶藏》也同樣在這方面獲得了國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歷史劇的方式來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這些受到一致好評的文化類節目都將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來向國人展示。看來,在當今時代人們更易接受將傳統文化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創新引領當今世界潮流,中華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才能使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屹立於世界的巔峯。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通過此次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着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慄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着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着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尤其身為教師工作者,更應積極投身推廣和傳播傳統文化工作中去,努力使傳統文化恢復生機與活力,重新綻放光彩。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霏霏伏雨濕楊柳,滴滴寒露凋芙蓉。10月10日上午,踏着秋意的寒涼,我來到欣載着平定“文獻名邦”之稱的冠山景區參加研學活動。

冠山山石秀麗、狀若戴冠,因此得名“冠山”。冠山懸崖峭壁隨處可見,蒼松翠柏遍野皆是,清泉環山流,道路蜿蜒曲折,景色四季宜人,集儒、釋、道於一脈,金、元、明、清歷代古建築點綴其間,歷經風雨,擁有雄厚的文化底藴,為一地文脈之所繫。作為一名外地入職新教師,領略冠山優秀傳統文化,瞭解平定教育發展史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走進冠山景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上題“冠山”二字的牌坊。由此而入,便是冠山森林公園。我們跟隨王世茂老師的腳步,認真聆聽講解,感受豐厚歷史神韻帶來的文化薰陶。王老師重點向我們介紹和解讀“冠山十六景”各個景點的歷史淵源、名人篆刻和賢人楹聯等。其中,冠山崇古書院最為出名,它位居冠山腹部,坐西朝東,靠山臨谷,擁有着獨特的文化氣韻。崇古書院中,喬宇詩碑、傅眉石刻最被後人稱道。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感歎:雖不見先賢雅聚,但仍墨香難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名賢志士。冠山初有名聲要追溯到唐宋,元明時期名聲愈發顯赫。元明時期,平定縣出了兩位卓有聲譽的才子。一位是在元代任國史院檢閲官、翰林院編修、中書左丞和監察御史,並參與編修過遼、金、宋三史的呂思誠;另一位則是在明代任過禮、兵、吏三部尚書和太常寺卿的喬宇。現代女作家石評梅更是從小在此讀書,並創作了以冠山為背景的小説《紅鬃馬》。由此,我聽到先人求學奮鬥的故事,彷彿看到先輩們前仆後繼、你追我趕重建書院的執着精神;千里化緣、萬民集資,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奉獻精神以及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接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挖掘併為之發揚光大。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正因為有傑出貢獻前輩們的傾情付出,才能夠成就這樣一個歷史文化景羣。

活動已結,精神猶存。在歲月中指引着人來人往,見證着文興河山的傳承。經過王世茂老師的精彩講述,我體會到一個古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對保留與積澱傳統文化基因的重視,這根源在於我們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我相信,作為新教師,擔當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與重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教育事業,為平定的教育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7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着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工作意味着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8

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看慣了世態炎涼,看多了人間冷臉,以為自己已經沒有了眼淚。看到演講台旁的大屏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聲音深情地叫着“媽媽”,“媽媽”。我的眼睛禁不住濕潤了。我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媽媽”“媽媽”的叫着我啊!媽媽,多麼美妙的字眼啊!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的呼喚媽媽,那些生活的小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兒子第一次叫媽媽那天剛滿四個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點多鐘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進門,把孩子放到牀上便翹着腳坐到旁邊看電視。廚房冷冰冰的,房間亂糟糟的。年輕的我不會看臉色,一邊笑着和婆婆説話,一邊趕緊做飯做衞生。我幼小的兒子躺在牀上,不哭也不鬧,小臉一直掛着笑,眼睛一直盯着我轉。我當時並不知道孩子餓了多久,只想把事趕緊做完。等我弄好飯,做好衞生,站到牀前時,已經快十一點了,兒子望着我,突然叫了一聲“媽媽”,然後把小臉轉到一旁格格的笑,我驚訝極了,孩子才四個月,居然會叫媽媽?我驚喜地抱起孩子,兒子又衝我叫了一聲“媽媽”,小眼睛裏都是笑。我渾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兒跪乳知道感母恩,我這麼小的孩子餓着肚子,不哭不鬧望着母親歡笑,難道不是感母恩嗎?這也是一種孝啊!

兒子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感冒,我帶他去醫院看病,途間路過一家花圈壽衣店。兒子遠遠地站住了,表情肅穆,很認真地對我説:媽媽,我以後一定會給你買最貴的花圈。我笑着握住他的小手,問他:怎麼會想到送媽媽花圈呢?媽媽還要把你和妹妹養大才能死啊!兒子有些着急,望着我的臉一字一頓的説:媽媽,我是説你很老很老以後死了,我會買最貴的花圈給媽媽。我愣愣的看着我幼小的兒子,心裏感動極了。我的孩子該是多麼的愛我這個媽媽呀!我的孩子沒有學過孝道,這麼小的年齡,卻已經知道媽媽去世後要厚葬媽媽,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感動的孝啊!

生活的艱難磨沒了我的耐心,對着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擇言,不知道兒子怎麼想,就算剛罵他出門,他也不忘説一句:媽媽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聽力不好,他是叫我過馬路小心車輛。心裏也感動轉眼卻還是態度惡劣的對我的孩子。看着演講台上講課的老師,他主講的內容是要教好孩子學孝道和弟子規。我真想對他説:老師啊,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學習傳統文化的不應該是他們,而應該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學習啊!

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聰明很孝順。那天大雨,兒子沒帶傘,看着已經放學了,又沒法聯繫他,只有呆在家裏站在窗邊望着車站乾着急。真是老天保佑,孩子下車時瓢潑的大雨居然停了。看着兒子輕快地步子過了馬路,我心裏鬆了口氣。進門後兒子很得意的望着我的臉説:媽媽,你兒子很棒,這麼大的雨身上一點沒淋濕噢!是啊,我的孩子是很棒!這麼大的雨居然沒淋濕自己,他很好的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他知道怕父母擔心,所以學會了保護自己,這不是孝又是什麼?難道孝道真是需要學才會嗎?

吃晚飯後坐在桌旁和兒子談論我去聽了傳統文化課的事,兒子很嚴肅的對我説:媽媽,學習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是好多事情不能牽強附會,愛和孝並不需要寫到臉上。磕頭作揖只是形式,古時候是因為沒有凳子,古人只有席地而坐,慢慢演變成了下跪。現在是新世紀了,有必要往地下跪嗎?難道下跪的人一定就是孝順的人嗎?還有節儉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卻是壞事,如果所有的人都節儉了,消費自然就少了,經濟自然就會停滯不前了,社會也就不會向前發展了。這樣好嗎?所有的事情不能只看一面的,我的媽媽。

我看着兒子,感覺好新奇,原來只是個高中生的兒子居然懂得這麼多事情,看來我怎麼樣辛苦也是值得的啊!在孩子的面前,我成了國小生,在古人面前,我也是國小生,在生活面前,我更是國小生,需要好好學習的更應該是我們這類自以為是的國小生啊!這樣想想,我心裏豁然開朗了。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9

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培養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優秀中華文化為基礎。將做遊戲、講故事、説唱歌謠、參加比賽作為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體驗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健康成長。

一、遊戲體驗,激發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品德課堂具有趣味性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做課堂主人的有效方法。愛做遊戲是學生的天性,課堂教學遊戲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受到學生的歡迎,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伸出愛的手》一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摸鼻子的遊戲活動。我在黑板上畫了5個鼻子,讓學生拿着粉筆到黑板前,同桌負責矇眼睛,學生認為自己摸到鼻子了,就用粉筆在相應的位置上畫一下。結果5個學生中,只有小A同學畫到了鼻子上。交流感受時,沒畫到鼻子的學生認為眼睛看不到,心裏很着急,要是有人引導一下就好了。小A同學認為看不到東西,沒有人幫忙,能畫上鼻子實屬僥倖。我順勢播放了這樣一張PPT:“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這樣導入新課:伸出愛的手。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參與,注意力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講小故事,啟迪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品德課堂具有啟迪性,是昇華學生思想,增強課堂效果的途徑。中華優秀經典故事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運用經典故事,能積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家人的愛》時,我組織學生召開家人愛自己的故事會,然後引入經典故事《孟母三遷》。我把故事編得短小精悍:一搬遷,遠離墓地,免得孟子學送葬;二搬遷,遠離集市,免得孟子學叫賣;三搬遷,靠近學校,引導孟子學文化。孟母三遷擇鄰居,育子成才是典範。另外濃縮了岳母刺字、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母親以荻畫地,陶母封壇退鮓的故事。短小精練的經典故事使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引發學生思考,加深感悟家人的愛,昇華學生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編唱歌謠,利於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唱歌曲、説童謠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教學內容編成歡快的歌曲、朗朗上口的童謠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理解記憶道德準則,並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自己的實踐。學生好學樂學,思想教育收到實效。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小窗口大世界》時,書籍作為小窗口,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把《大學·中庸》這本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編成歌曲,帶領學生用《讀書郎》的曲調唱歌詞:花園小兒郎,揹着書包上學堂。擁有好品德,棄舊圖新,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達到最完善。在教學時,把《弟子規》中的“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譯為現代歌謠:做事不慌,慌易出錯。不怕困難,認認真真。把“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譯為現代歌謠:身體受傷,父母擔憂。德行缺失,父母蒙羞。鼓勵學生通過書籍這樣的小窗口增長知識,懂得道理,做堂堂正正的人。編唱的歌曲、童謠易學易記,增強了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組織比賽,便於學生更好地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組織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書法比賽等活動,寓教於賽、以賽促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收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偉大的先人》這一課時,我組織了“孔子格言知多少”知識競賽;在教學《我國的國寶》這一課時,進行了演講比賽“我愛萬里長城”;在教學《我們的國粹》這一課時,開展了書法比賽活動。學生在比賽中感悟、體驗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樹立了文化自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入心田。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着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裏,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1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必將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許多有識之士不斷地呼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警惕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在流失!遺憾的是,傳統文化的流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獨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澱而形成的,不同的傳統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開國門之後,接受外來文化的衝擊,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抬頭,洋節日越來越火,傳統節日漸趨消失;狂熱的舊城改造,令許多國家保護的古建築,竟頻頻遭到拆遷改造的破壞,結果全國形成寬大新道路、高大建築物、千城一面,丟失人文特色文化,丟失特色文化傳統……

在以革命和建設為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周邊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有意或無意間消失了。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着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輕而易舉地永遠離開。許多地方城市建設,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造成對歷史古城的摧殘;結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傳統特色,丟失傳統文化的新城區……

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文化,是具體體現在城市鄉村的精神內容功能上,每個城市鄉村有其個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的獨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審美、智慧、才華、性格獨特的創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個精神環境,是鄉土情感和愛國情感的載體,是一方歷史經歷的活生生的物證。

馮驥才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提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要用拯救來説,拯救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刻不容緩,國家在進行大規模舊城改過程中,城市的歷史特徵、文化風貌在全國正迅速消失,已經到了存亡的關頭。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傳統正是現代文明的前提與根基。“四書五經”等中華傳統名篇寶典作為其主要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們更應重視本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稀有物種”。所以作為傳統經典的“書”與“經”不可丟,必須加以傳承與光大!傳統文化需要保護,更需要在繼承中鼓勵創新,使之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書籍擔當着重要角色。讀書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觀念的價值取向。少年兒童、青年朋友作為未來的主人翁,讀什麼樣的書倍受關注。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的書不同,所養之氣也不同。要“養吾浩然之氣”,所讀之書必須得有“浩然之氣”。

大多數的中國人,一般都只是從課本上讀到“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字樣,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傳統文化做“親密的接觸”呢?不讀《楚辭》,不知其“鋪陳抒情、浪漫想象”;不讀《論語》、《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順、靈活善譬”;不讀《莊子》,不知其“想象豐富、奇氣襲人”;不讀《韓非子》,不知其“鋒利峭刻、研箴析理”……讀“經”,然後方知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提倡傳統文化教育,要讓下一代擁有對社會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家庭的責任,應有惻隱之心,應有憂患意識,應有赤子之心,應是立足於中國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傳人,以正直、睿智、勇於探索、仁和的形象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有自己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築、服飾等,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後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為靈魂。希望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人人都來為這件事貢獻一份力量。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2

一、我終於找對了人生的方向

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後,我才知道要怎樣做一個人,我才明白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在哪裏。

以前,我不是不努力,可以説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甚至可以説我一直在拼命地努力。可上了十幾年的學,上了十幾年的班,還是不知道人活着為了啥?記得從上國中開始,關於「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問題就一直讓我迷惑,甚至苦惱。上班後,我便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視同於我的薪水與地位,認為這些就是體現我人生價值的。為了追求更有「價值」的人生,我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中始終比較順暢。可薪水與地位讓我滿足時,我也沒快樂,還是心無主宰。我經常愁眉不展,難道我的人生就只是這樣嗎?生命就這樣漸漸老去而已嗎?我不甘心,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辦,越努力,越迷惑。現在我知道,我走錯了方向,當然越走偏離的就越遠。

以前,我不知道作為一個女人應該相夫教子,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從小沒有父母教我。我認為女人同樣要打拼天下,心裏認為相夫教子的人生太沒有價值。不懂女人的本分,我做女人是極不合格的,尤其是「婦功」一項,基本女人應會的,我全不會做,除了會上班。家裏的活我不太會幹,我們一家三口人,全在外面吃,兒子吃幼兒園,我們在單位吃食堂。當老師講到「婦功」時,我都很驚訝,心想:女人還要會這個呀?

以前主要是思想意識不對,努力的方向不對。如今,我可以説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要找對了人生方向,走的快點、慢點都沒有關係,但人生的方向一定要對。我是幸運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我知道,還有許多人,同樣也很努力地追求,但沒有人教他,他遇不到,仍然繼續拼搏奮鬥,生活在茫然與黑暗之中。所以,我認真地學習,希望將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及所有有緣的人。

二、中國傳統文化化解我多年積怨撫平心頭重創事情要從我小時候説起。

五、六歲時,我看到有一次母親很喜歡一件旗袍,因捨不得錢而沒買,那時我就有一個理想:我長大了,一定要給母親買好吃的、好穿的,讓母親天天享受女兒的愛心與孝心,讓母親為有我這樣的女兒而驕傲。從小,我沒什麼大的志向,心裏就想着到那時,看母親笑容滿面,我就很陶醉,我一直規劃着以後如何孝養母親。

但在我還沒有能力供養母親時,母親就離開了我。當時我在讀高中,這個打擊對我來説太大了,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母親與父親不是一直在外地治病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安心在家上學,母親治好病就會回來了。我天天盼着母親早點回家,怎麼突然治不好了呢?母親走時,我實在不明白,怎麼會成這樣了?我一時根本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因為在母親治病的整個過程中,我從來沒想過母親會治不好,會永遠的離開我們,我還等着要孝順母親呢!

母親就這樣走了,生活還是要繼續,我還要上學。我認為,我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畢竟我還有父親,我還有家。可後來,在短短的一年裏,我就什麼都沒有了。

父親又找了一個女人,經常不回家。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下了大雪,雪很厚,騎不了車,我與一個女同學搭伴走回家。天很黑,伸手不見五指,當我們走到衚衕裏時,突然有一雙黑手從後面把我按進了雪地裏。我回頭一看,一個蒙面人,我嚇得大叫。也許是我的大吼大叫嚇跑了那個壞人,那個壞人跑後,我瑟瑟發抖,不知道怎麼回的家。

回家後爸爸還是不在,我給爸爸寫封信,告訴爸爸晚上不要出去了,我很怕。可第二天,爸爸還是不在家,後來我想,不在就不在吧,我與弟弟有一個家就行。可後來,這個希望也破滅了,父親與繼母結婚,把我們的房子賣了,帶着我與小弟住進了繼母的家。

繼母原是一個四十多歲還沒結婚的女人,性格特別怪,很厲害。按理説,繼母的家也應該算是我們的家,可在那個家裏,我就找不到一塊屬於我的安全的地方,經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遭來了大罵。當時,我只想找一個安全的角落,鑽進去想我的母親,舔我的傷口,可沒有。當我們受委屈時,父親每次都沉默,我感到父親不再能保護我們了,不再是我們的依靠了,我與父親反抗,我更加想念母親。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3

在這個物慾橫飛的世界裏,或許你的那顆心早已和我一樣的浮躁、不安!而曾經的那份安然、恬靜已漸漸地丟失,在現實面前喪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運兒,在我的大學生活中遇到了"小傳",並讓我重新找回了那顆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傳"是我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基地"協會的簡稱。遇到"小傳"是在我大一快結束的時候,那時看到老師和學姐學長們在校園裏做宣傳!"小傳"的宗旨是: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創建注入一份力量!從此,我便愛上了這個協會!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小傳"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從《弟子規》做起!每天早上晨讀一遍,利用課餘時間看有關的視頻資料。當我讀到《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時,讓我倍感深觸。想想以前在家裏,父母叫我做點事情,可我總是愛拖延,甚至為此跟父母發生爭吵,頂撞父母。就連最基本的中華傳統美德——孝順父母,都沒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慚愧!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昔此時",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時間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電視劇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今後,我要多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傳統文化和閲讀書籍!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規》去改正這些缺點。

在"小傳"期間,老師還組織我們去秋浦書院做義工。每次我走進書院,都覺得身心格外的和諧,那份突如其來的安靜,才發現是我內心一直所追尋的!在做義工期間,除了打掃衞生外,更多的是在書院裏進行參學,讓我們瞭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修身養性!參學的課程有:論語讀書會,管仲班,茶藝,古琴等!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古琴!老師不僅教我們彈琴和講有關的知識,還和我們分享他自身的經歷。讓我知道了:要想彈好古琴,離不開豐富的人生閲歷!古琴——可以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沉穩,心態變得平和。在你心情煩躁時,聽琴一曲,可以排解鬱結於心的煩悶與憂愁,並沉醉於古琴那獨有的端莊幽雅的意境之美。學習古琴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內涵,緩解了壓力,還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和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4

通過開設傳統文化,我想談幾點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藴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為的一羣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温總理在上任時説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説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雲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説:“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樣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我們都是為着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裏,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懷着恭敬的心,我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説的古人的學習教育,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薰陶,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後,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八九十年了,,幾十年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大學》作為傳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經典四書五經裏面篇幅最短的一書,僅約略讀上一讀,已經給我如此大的震撼,讓我有一種重生的感覺,我的文化生命才剛剛開始,我這些年來的成長只是身體的成長,心靈還牌萌芽的程度。讀《大學》讓我感覺自己站在了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殿堂的門口,裏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華所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今以後,我願意和我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着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説,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説(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裏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説,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説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説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Tags: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