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品】學生調查報告彙總七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8W

隨着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學生調查報告彙總七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近日,全球化智庫(CCG)在京發佈《20xx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報告》)。報告通過對國內百所高校進行調查研究,探究我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情況,分析影響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要問題及其需求,着重從政府、高校和社會不同層面提出了促進高校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建設性建議,針對性地就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舉措提出建議。調查報告涉及高校大學生創業意願、意向創業區域和領域、創業資金來源、創業能力評估、創業教育參與度與滿意度等多個維度,以期進一步推動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環境的發展。

高校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之一,是經濟社會發展巨大的新動能,為了促進高校學生開展創新創業,CCG於20xx—20xx年分別對國內100所高校(包括重點高校、地方本科高校、高職高專等)及2797位學生(包括高職高專生、本科生以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等)開展了問卷調研,形成了此報告。

根據《調查報告》,對創新創業有興趣的學生超過60%,其中位居前三的是工學類、管理學類和經濟學類的學生;學生創新創業的首要原因不是經濟收入,而是期待創業能夠使個人不斷成長以及實現自我價值;創業團隊和個人能力被認為是創新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二線城市是學生意向創新創業的首選區域,高科技行業是學生創新創業的主要意向行業。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更希望在大學階段嘗試創新創業,意向選擇在大三時期開始創新創業的學生佔五分之一;僅有34%的受訪學生認為自身能力基本滿足創新創業需求。受訪學生認為缺乏資金是創新創業過程中的主要困難,向學校和政府申請資金扶持是學生創新創業考慮的主要資金來源。

超過8成的受訪學生表示瞭解創新創業配套服務,對於高校提供的創新創業配套服務的評價情況一般,認為提供了較好創新創業配套服務高校學生不到30%。高校學生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人不多、高校對於創新創業教育的投入不足和缺乏創新創業課程是當前阻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超過97%的受訪學生希望設立創新創業課程;由創新創業領域專家和創業者教授課程的方式更受青睞。

超過一半的受訪學生認為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是高校學生對於政府支持方面的主要需求;學生們需要全面的創新創業配套服務,特別是資金支持和創新創業輔導課程。

針對調查結果,CCG認為作為創新創業的重要主體,高校學生所處的時期是生活壓力相對較小、時間相對充裕、失敗成本相對較低的階段,因此高校學生也更願意去嘗試創新創業。而高校學生最大的劣勢在於缺乏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包括個人經驗、創業資金和技術支持等。當前我國創新創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在人才、設備、資金和政策投入等方面需要政府、高校和社會各層面的關注與支持。因此CCG提出以下建議。

在政府層面,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第一,設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從國家層面對高校學生創新創業予以認可和必要的支持,對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税費給予優惠和減免等。第二,引導高校合理整合社會資源,尤其是校友資源,通過創業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續的多元化投入體系,有效促進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第三,在地方政府層面,可以從政策支持和資金配套兩個部分來為該區域內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支持,如設立區域內的高校創新創業資金池,區域內好的學生創業項目優先在本區域進行產業化發展等。第四,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在重點省份酌情創立創新創業教育二級學院,將創新創業內容融入現有教學體系之中,鼓勵開展創新創業的學習體驗,傳播創新創業文化,培育創新創業精神,同時,鼓勵相關大學或國家級科技園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及扶持項目。

在高校層面,進一步完善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服務與支持。高校是學生從事創新創業的最直接的支持主體,可以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更好的環境。第一,加強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第二,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相關的事務。第三,開放校內的技術資源、設備資源,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源的支持。第四,設立和完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孵化機構。第五,根據自身能力設立校友會創業基金或與企業聯名設立創業基金等,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第六,具體到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建議有條件的高校與國際名校合辦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項目,進一步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借鑑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頒發創業文憑的經驗,試點對高質量的創業項目頒發創業文憑;鼓勵創辦中外合資創業大學,聯通師資、教學、實習與實踐,甚至早期風險投資等各個環節,實現創新創業人才的“全鏈條”培育;鼓勵中外聯合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通過海外進修、培訓,或直接與國外創業大學、創業學院、培訓項目建立合作關係等方式,聯合培養國際化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還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在模擬仿真教學方面的應用,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體驗,通過在線課程、視頻公開課等手段,促進優質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的開放和分享,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注重實踐教學,實戰學習,鼓勵學生開展真實的創新創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升知識運用能力,積累創新創業經驗。

在社會層面,需要對學生創新創業有更多的寬容與支持。第一,創新創業存在失敗的風險,需要社會更加積極地看待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對於成功的案例應當更加理性,避免誇大宣傳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價值觀出現誤區,而對於失敗案例,也需要給予更多的寬容與鼓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的氛圍;第二,在鼓勵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同時,需要做好學生創新創業的風險保障,比如,面向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羣體實施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補助等措施,設立心理輔導和引導基金,幫助創新創業失敗學生重新就業或繼續開展新一輪的創新創業等;第三,進一步完善學生創新創業的社會輔助設施,包括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非盈利的社會組織等,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全鏈條的輔助與服務水平。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為生力軍的大學生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上起着關鍵作用,通過對於衡水市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存在很多問題,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有積極的態度,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影響,其中學校對於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非常重要。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傳承 大學生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xx)10(a)-0221-02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時代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影響着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對於大學生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來,隨着社會改革,隨着外來文化的不斷進入,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傳統文化趨於弱化。作為青少年主體的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興趣,認知度不高,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一定的挑戰。作為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們必須改變態度,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繼承併發揚光大。

1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大學生的積極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諸子百家思想、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戲劇、建築、傳統中醫、民間工藝、民風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強其民族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的,底藴深厚,博大精深。大學生從各方面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加深大學生對於中華民族發展的認識,同時能更深刻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偉大,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意識,使得大學生真正以中華民族為榮,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許多的優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修身齊家平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養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以和為貴”的思想,注重與他人關係的平衡和協調;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不恥下問”,對於學習的態度非常積極向上…傳統文化所提倡的種種思想,都督促着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注重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有利於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不斷提升。

2 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及分析

本課題對衡水市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認知水平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問卷結果,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存在着一些問題。

第一,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興趣不高,不能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關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一題,61.5%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27.8%的學生對於傳統文化只是有點興趣,還有幾乎10%的學生不感興趣。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這個問題上,只有52.1%的學生認為對於傳統文化應該選擇性繼承,其中大部分是精華,也有糟粕;22.1%的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不應該繼承;8.5%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中利大於弊,應該放棄繼承。以上的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學生對於傳統文化興趣不是很高,同時仍有一部分學生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認識不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51.6%的學生持不樂觀的態度,可以看出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的未來很迷茫。

第二,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不高,瞭解程度差,傳承傳統文化的情況差。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問卷中只選取了一般情況下人們應該有所瞭解的某些方面。關於中國傳統節日,只有39.8%的學生能全部記住,58.2%的學生只能記住一部分。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學生知道並能夠區分三者觀點,59.1%的學生只是大致瞭解,不能完整描述。中國四大名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學生都看過,並讀過多次,27.5%的學生多次看過其中一兩部,48.8%的學生只看過其中一兩部,還有同學基本沒看過。關於中國三大國粹,只有24.6%的學生知道,61.1%的學生知道一部分,還有14.3%的學生完全不知道。關於古代詩詞曲賦,17.2%的學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學生表示能背下一些,還有39.5%的學生能背的很少。關於某一門傳統藝術,只有9.6%的學生選擇了精通,64.3%的學生選擇掌握過一點點,26.1%的學生表示沒接觸過。所有數據顯示,大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瞭解不全面,且瞭解不深刻,僅限於表面的一點點,還有很多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根本不瞭解。

大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情況不盡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長期以來社會政府對於傳統文化重視度不夠。雖然近年來,國家開始對儒家文化、對傳統節日慢慢重視起來,但是重視程度仍舊不夠。在此之前,政府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造成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低。同時,社會上對於大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夠,開展的活動較少,宣傳影響力度小,社會沒有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大方向上為大學生樹立風向標,對於大學生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較為忽視。

第二,學校對於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夠。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揚方面沒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較少的學校單獨設置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去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除了課程設置外,學校開展的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也較少。文科以及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對於傳統文化或許瞭解的相對多些,理科類的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很少。學校在教學組織、課外活動等方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揚做的不夠。

第三,外來文化對於中國的衝擊。隨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劇,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多,外來文化在不斷地傳入中國。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一定衝擊。人們越發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從而忽視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學生這個羣體,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近年來,美劇、日劇、韓劇、泰劇等電視劇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很大。這在問卷中也有所體現,38.7%的學生認為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很大影響,45.1%的學生認為有一些影響,大多數大學生對於外來文化的影響持肯定態度的。 第四,學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學生自身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響在逐漸減弱。在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中國的影響如何這一題上,25.2%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對於當今中國的各個方面有着絕對影響;53.8%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大,但較以往有所減弱;12.9%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學生沒有在傳統文化上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很多學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上也沒有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重視傳統文化的家庭相對來説較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專業成績。問卷中也顯示只有23.9%的學生通過家庭影響來了解傳統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學習傳統文化上沒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 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徑

要想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改變大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現狀,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會及政府營造傳統文化傳播的良好環境。政府應出台更多鼓勵傳統文化發展的政策。在問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學生通過電視電影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40.2%的學生通過書籍資料來了解傳統文化。社會上多鼓勵有關於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或是電影的發行,同時要保證高質量的節目使得學生接受更多更準確的傳統知識和傳統文化。同時書籍方面,正規整個出版市場,抵制盜版低質量的書籍,確保學生能讀到正版的相關書籍,在書香中學習和領悟傳統文化。政府可以利用多個契機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多走進大學校園進行相關的活動。

第二,學校從各方面進行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問卷顯示46.1%的學生通過學校教育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可見學校教育在大學生傳承傳統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教師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日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的創新。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活動,如果將傳統文化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自己的專業知識,也能在潛移默化中瞭解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哲學、文學、藝術、建築等方方面面,與教學內容有着眾多顯性或者隱性的聯繫。每個專業的教師應仔細思考自己的課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尋找兩者的結合點,儘量將所教內容相關聯的中國傳統文化一起傳授給學生。同時這種將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結合,將專業知識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新方式,可能會容易激發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促使其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多主動的瞭解和學習。

(2)學校可以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隨着社會以及政府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可以系統地向學生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以及各種表現,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不再是星星點點,不再是各種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識體系。學校根據各專業的需要和培養目標,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尤其對於理科類的學生可以作為必修課,來彌補其對於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不管在專業課教學中,還是在單獨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要科學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理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外來文化的關係。

(3)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來宣傳中國傳統文化。除了課堂上傳授傳統文化,學校可以多組織各種相關的課外活動。除學校組織的活動外,各學院可以根據自己學院的特點組織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學校還可以經常邀請專家來校進行相關的講座,滿足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需求。同時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文化,將教室、宿舍、宣傳欄、電子屏幕等充分利用,為學生營造一個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第三,學生自身要加強民族意識,樹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決心。

(1)學生要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主動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學生要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凝聚着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重要紐帶。學生要糾正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去主動發揚,主動承擔傳承的重任。

(2)學生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在各種外國文化不斷進入中國後,很多大學生盲目地崇尚外國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近年來韓劇、美劇、泰劇、日劇大量引進了中國市場,對於大學生的影響很大,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早已過時,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將外來文化作為自己最愛的文化。大學生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去看待外來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以理智的心態去對待外來文化,真正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區發揚光大,而不是以外來文化為榮。

第四,社會、家庭、學校應該互相協調,共同致力於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事業。家庭因素在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鼓勵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行為。社會及政府要重視對家庭、社區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增強家庭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幫助父母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從而在生活中再次影響孩子。同樣,學校也可以利用與家長的交流機會,加強家長對於孩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在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影響下,學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需要大學生去繼承和發揚,在社會、家庭、學校的支持下,大學生要主動擔負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同時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曉樸.加強高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xx,9(2):20-22.

[2] 王冠,司雁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大學生[J].文學界(理論版),20xx(11):241-242.

[3] 陳曉芸.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現狀綜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54(1):113-116.

[4] 何家義.論傳統文化自覺與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xx(3):18-20.

[5] 覃萍.走出傳統文化教育的困境[J].梧州學院學報,20xx(4):74-77.

[6] 魏媛媛,杜瑞平.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彙總的現狀及價值實現[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xx(5):75-77.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一、前言

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建設者,他們在祖國未來的發展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關注這一羣體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關注我們祖國的發展,我們民族的發展。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對本校大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分析,揭開大學生沉溺於網絡的緣由,重新反思高校,家長,學生,網吧,社會管理部分所承當的責任,並進一步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二、調查研究相干説明

1、研究目的

本次調研活動由《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緣由及對策研究》SRT課題組實施,具體目標以下:

(1)通過調查研究瞭解本校學生網癮現狀,把握網癮比例在年級、地域和性別上的散佈情況。

(2)通過對不同上網目的、網民分類(非網癮、網癮偏向、低度網癮、中度網癮、高度網癮)的交叉對照分析,探索上網成癮與網上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

(3)通過對不同程度網民的家庭狀態等題目進行分析對照,調查家長對大學生消費及上網題目的態度。

(4)通過對調查對象平時的在校情況及上網情況進行分析,調查學校及社會其他方面對大學生網絡成癮題目的影響。

(5)通過對不同程度網癮大學生網民的人格因素進行對照分析,探究人格因素對網絡成癮程度的影響。

2、調查實施方法

本課題組於20xx年6月成立,在徵求指導老師意見以後確定操縱程序,設計調查問卷,並於10月份進行試點調查,在總結試點調查工作以後重新修改調查問卷,並終究確定調查方案。

本調查為自填問卷的方法。問卷發放方式以實地面訪為主。調查的範圍為本校除大四年級、碩士生、博士生之外的在校學生。訪問地點為學校、網吧和其他公共場合。實地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35份,有效問卷387份回收率為88.9%

(1)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次調查主要觸及到三大類共五個指標。分別是:1、核心指標網癮;2、參考指標網癮程度與網癮偏向;3、其他相干指標上網目的特點與調查對象自然狀態、人格因素等。

(2)核心指標:網癮

網癮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題目。“網癮”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咯噔博格(Goldberg)提出,隨後,匹茲堡大學的金伯利?揚博士(Dr. Kimberly Young)發展完善了他的這一概念。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簡稱 IA)、“網絡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或“病態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 PIU),指在無成癮物資作用下的上網行為衝動失控,表現為由於過度使用互聯網而致使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侵害。

依照金伯利?揚的觀點,上網成癮者主要有以下特點:(1)耐受性增強,即上癮者要不斷增加上網的時間才能取得和以往一樣的滿足;(2)出現戒斷症狀,假如一段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不上網,就會變得煩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時刻擔心自己錯過甚麼;(3)上網頻率總是比事前計劃的要高,上網時間總是比事前計劃的要長;(4)企圖縮短上網時間的努力總是以失敗而告終;(5)花費大量時間在與互聯網有關的活動上,比如安裝新軟件、整理和編輯下載大量的文件等;(6)上網使其社交、學習、工作等社會功能遭到嚴重影響;(7)固然能意想到上網帶來的嚴重題目,依然繼續花大量時間上網。

在這七個標準和研究所遵守的“網癮”定義的基礎上,本課題組在多方徵求意見以後設計了相應的問卷。

固然金伯利?揚博士很早就對“網癮”概念進行過界定,並且在網癮調查研究方面獲得了豐富成果,但由於美國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其實不能直接拿來作為我國網癮狀態的研究根據。因此,根據指導教師意見和課題小組成員的屢次深進探討,制定了以下網癮評判標準:

網癮評判標準的條件(必要條件)為:上網給大學生的學習、工作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帶來不良影響(問卷第5.7題)。

在這一條件下,只要網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補充條件)中的任何一個:(1)總是想着往上網(問卷第5.1題);(2)覺得在網上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快樂或更能實現自我(問卷第5.5題);(3)每當因特網的線路被掐斷或由於其他緣由不能上網時會感到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莫衷一是(問卷第5.6題)。即判定他屬於“網癮”。

調查問卷中,針對這些標準設置了組合型的“或然”題項。在第5.7題選“是”的情況下,第5.1題、第5.5題和第5.6題中只要有一個選“是”,即判定該網民屬於“網癮”。

(3) 輔助指標:網癮程度和網癮偏向

分析中所使用的兩個輔助指標,分別是描寫網癮羣體和非網癮羣體的。對已被界定為網癮的個案,我們考察他的網癮程度有多深;而對還沒有成癮的個案,我們考察他是不是具有網癮偏向。

網癮程度的丈量方法是:在網癮的三個補充條件中,滿足的條件越多,則其網癮的程度越深。即:被訪者在對問卷中第5.7題回答“是”的條件下,第5.1、5.5、5.6題回答“是”的題項越多,其網癮程度越深。

網癮偏向的丈量方法是:在非網癮羣體中,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向親人隱瞞自己的上網時間(問卷第5.4題);(2)實際上網時間常常比自己預期的時間長(問卷第5.9題)則表示該被訪者具有網癮偏向。之所以這麼確定,是由於這兩個選項可以反映出網民在上網時行為和心理上的一種失控趨勢,即:行為上沒法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心理上固然已意想到過度上網的危害卻沒法自拔,因此才向親人隱瞞上網時間。

(4) 其他相干指標上網目的特點與調查對象自然狀態、人格因素等。

本次調查中,上網目的被分為文娛性目的和實用性目的兩類。

文娛性目的包括:(1)玩網絡遊戲,(2)聊天或交友,(3)看動漫、電影、下載音樂等;

實用性目的則包括:(1)獲得信息,(2)學習或工作,(3)通訊或聯絡。

網上活動豐富性通過參與各種類型網上活動的數目體現出來,參與的種類越多,表示活動越豐富,反之則越單一。

調查對象的自然情況由以下幾方面的題目加以體現,包括其性別、年級、籍貫、月生活費等。

而研究發現,一些消極人格特質與網絡成癮有關。網絡成癮者具有自持性、敏感、謹慎、個人主義等特點,喜歡單獨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際關係途徑,特別具有抽象思惟能力,較遵守社會風俗,相對其他人更輕易情感化。

對調查對象的人格因素的調查,主要體現在題目13—18當中,本次調查主要是從調查對象對本身狀態的滿意程度情況進行分析的。

(5)數據預處理

在所有調查問卷回收後,經過數據登錄和邏輯查錯與淨化處理構成終究數據庫,研究進程中使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6)數據處理説明

本報告對問卷調查的樣本結構進行了描寫,但在後期分析的同時,又對身邊已知沉溺網絡程度較深的同學進行了個別訪談,訪談的結果主要作為問卷調查的補充和參考。

三、我校學生上網情況分析

1、具有網癮和網癮偏向的學生範圍

(1)我校學生網癮比例約16.3%

從下圖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網癮學生約佔學生網民總數的16.3%,網癮現象在我校已不容忽視,需要引發多方關注。

以往研究顯示,我國青少年中約有10%15%的網民上網成癮。例如,有報導稱,“整體而言我國上網人羣中大約有6%的網癮用户,而在青少年中這個數字更高達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xx年的一項抽樣調查也顯示,“北京市中學生中網絡成癮者比例達14.8%” 。本次研究實地調查和網絡調查的結果都與以往相干研究的結果比較接近。

(2) 我校學生網癮偏向比率為8.6%

除現有的數目龐大的網癮學生羣體外,調查結果顯示,在非網癮羣體中,約8.6%的學生存在網癮偏向。可見,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網癮預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網癮羣體散佈情況及生活用度狀態

可以看出,男同學網民上網成癮的比例(66.7%)比女同學網民(33.3%)高出約33個百分點。在具有網癮偏向的網民中男同學比例一樣高於女同學。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一、調查目的

職業教育與其它教育形式除了具有很多共性外,還有某些特點,例如:職業教育是集文化提高、職業技能訓練和素質教育為一體的教育形式;學生絕大多數尚處於青少年階段,心理上、身體上尚不成熟,且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完成學業後面臨直接就業或繼續深造的選擇。

所有的這些特點對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會產生很深遠的影響。作為職業學校的學生,雖然沒有普通高中學生們的升學壓力,但他們也比同齡人更早地面臨着社會的挑戰與考驗。特殊的學習、特定的生活環境以及社會變革的影響,會使得他們在觀念上、心理上產生了一些有別於普通高中學生的新變化和新矛盾,給職教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思考。

這次調查的目的就是掌握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狀況,使職業教育工作者做到有的放矢,為當地經濟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專業技術人才。

二、調查方法

1、問卷法。

2、訪談法。

三、調查時間

20××年3月7日至20××年5月12日,共計67天。

四、調查地點

陽信縣職業中專。

五、調查對象

對陽信縣職業中專的全體學生(1900人)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824份,回收820份,有效問卷800份(問卷附後)。

六、調查結果與分析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當前職業學校學生主要存在以下五種心態:

1、既有升學的願望,又有升學、求職兩落空的擔心。

隨着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開始從中等職業學校對口招取考生以來,許多一度對大學聯考失去信心的學生,又萌生出升學的念頭。有40%的學生選擇職業中專的目的希望繼續升學,但又擔心自己成績差考不上大學;少數學生自信經過本人努力升學有望,卻又顧慮家窮無力負擔日後的讀書費用;一部分學生同時還擔心因準備升學而失去較好的求職機會,因而顯得有些憂心忡忡。57.6%的學生最大的困惑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對畢業後找工作信心不足,認為自身素質差,社會輕視職業學校畢業生,難以戰勝他人的競爭。畢業班的學生在此方面的心理負擔尤其嚴重,他們希望社會和學校多提供一些就業信息,老師多進行求職指導,以便出校門後儘早找到一份工作。

2、有較高的理想和追求,但大多缺乏振奮精神。

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人的一生應該努力工作,在某一行業出類拔萃,為社會創造財富,能對國家有所貢獻的人生是最有意義的人生。雖然他們比高中生缺少深造的機會,但同樣渴望成才,期望將來能夠成名成家、出人頭地,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然而他們卻怕吃苦,怕困難,缺乏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有52%的學生對未來工作要求過高,如環境舒適、報酬高、自在等,有點不切實際;有部分學生甚至存在非現實的奢望和幻想,夢想不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便可“住洋樓、坐名車”。 3、自我意識充分發展與社會適應性差相矛盾。

職業學校學生處於十七八歲的年齡,自我意識發展較快,能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價值觀念,渴望早日獨立,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建設,然而,面對着即將進入的錯綜複雜、變化萬千的世界,他們卻常覺茫然和無所適從,獨立處理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問題的能力比較低。有一部分學生為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緊張而苦惱不安;許多學生渴望異性的友情,卻又不知道如何溝通和交流,女生尤甚。正如某位女同學所説:“我最怕離別和適應新環境,每想到要離開好友和同學,走到另一個新地方,我就憂傷煩悶。”他們渴望老師家長多傳授一些為人處世的知識和技巧,教會他們學會與別人打交道,幫助他們適應從學校向社會的過渡,建立挑戰社會的信心和勇氣。

4、家長和老師的期望與學生本人實際水平有差距,從而造成心理的自卑及困擾。

職業學校學生大部分是因會考競爭失敗而進入職校就讀的。由於原有知識基礎薄弱和學習能力差,在職業學校學習中,他們面對專業化的理論和技能更覺有心無力、困難重重,從而感到前途渺茫。相當多的學生認為進入職業學校讀書有自卑感,有負父母望子成龍的殷殷期望。而某些教師對學生的嘲諷輕視更是極大地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加重了自卑感。此外,也有些學生自言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純屬屈從於家長意見,讀書索然無味,厭學甚至常常逃學。所有的職業學校學生均呼籲老師多些愛心,家長多一點跟自己的溝通和交流。

5、思想活躍,但明辨是非能力較差。

職業學校學生升學壓力小,課程也較輕鬆,課外活動時間相對普通高中生寬俗,自由活動的空間相對較寬闊,故而接收的社會信息比一般普通高中生多,獲得的知識更加紛繁複雜,思想更加活躍,但由於涉世不深,閲歷不廣,缺乏對社會信息的辨析能力,以致優劣兼收,容易受到錯誤觀念思潮的影響,甚至思想混亂,導致行為出軌。例如,在藝術品位上,60%的職業學校學生傾向於欣賞港台流行歌曲,崇拜歌星影星,女生最愛看港台言情小説,男生則沉迷於武俠小説的刀光劍影。11%的職業學校學生沉湎於網絡的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

七、思考與對策

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現有的特殊心理,我建議有關教育工作者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諄諄善誘,以獲得最佳教育效果。

1、愛字當頭,鼓勵為主,激發學生自信自強的心態。

職業學校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可塑性很強,發展潛力很大。但是如果他們長期被自卑困擾,就會逐步喪失自信心和進取心,而動搖成才信念,阻礙其人生奮鬥;而且,背上自卑包袱的學生更易用灰色眼光看待人生,從而悲觀失望,甚至走上逃學、棄學、絕望輕生之路。因此,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滿懷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教師要善於設身處地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要輕易挖苦、諷刺和批評學生,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身之不足,引導他們挖掘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要針對他們的特點,承認差別,分層次、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職業學校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發揮特長和展示才華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到自己是有出息的、是有所作為的,激發他們奮發向上和克服困難、挫折的勇氣和力量,自強不息。另一方面,教師要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成績,鼓勵他們正確對待失敗,在學習中耐心細緻地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側重專業的技術性和使用性教學,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學科興趣,發展學科才能。

2、強化競爭意識,開展就業指導。

市場經濟的特點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充滿競爭。職業學校學生要在社會中站住腳,就必須學會在競爭中生存。學校在新生入學伊始,就要強化他們的競爭觀念,讓他們認識到只有勇於競爭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同時,教會學生競爭的方法,學會戰勝他人,學會排除競爭中的困難,敢於承擔競爭的壓力,樹立敢為天下先、勇奪桂冠的決心,為畢業後踏入社會奠定良好的競爭心理基礎。具體可在班級工作中,組織一些有競爭性質的活動,如學習競賽、勞動競賽、球類競賽、棋類競賽或模擬市場競爭等對學生進行訓練。此外,還要加強對畢業生的擇業求職指導。學校和教師要熱情主動地做好學生的參謀,尋找和提供多種職業信息,給學生以多方面的支持和便利。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學會根據自己的愛好、意願和職業能力傾向,揚長避短,有目的地擇業,特別是多傳授一些求職技巧方面的知識。例如,進入工作單位前要進行調查研究,警惕上當受騙;學習職業道德和有關法律,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實習時要注意自身形象和自我推薦藝術等等,使學生形成充分的就業心理準備。

3、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防微杜漸。

由於明辨是非水平低、自制能力較差,近年來職校學生違紀違法行為時有發生。教師、家長及社會應隨時注意他們的行為變化,及時防微杜漸,採取一系列預防措施,建立以學校為核心、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依託的多渠道、多功能教育和防護網絡。首先,學校要優化育人環境,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把德育活動和法制教育落到實處,通過課堂教學和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惡醜,從而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建立家校教育網絡,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班主任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幫助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生活狀況,客觀地對待子女的學習和思想問題,聯手形成育人合力,減少學生違紀違法的誘因,做到防患於未然。還有,學校要密切聯手街道、派出所、公檢法、共青團、教育等社會部門,積極創設社會全方位的優化育人環境,形成學生在校有人教、在家有人問、出門有人管、人人齊關心的一條龍教育防範網絡。

4、重視學生心理衞生保健,開展心理諮詢活動。

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比普通中學生更為頻繁,人際關係不和諧,易受挫、焦慮、自卑、環境適應性不良、攻擊性行為、青春期性意識的困惑等表現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和妨礙其學業和生活,要保證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職業學校應科學地組織心理衞生保健工作,加強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諮詢活動是解決學生心理困擾的有效途徑,可以設立心理諮詢室或心理信箱,與得“心病”的學生磋商,交換意見,以提高其現有認識水平、思想修養水平,提高其容忍能力,逐漸幫助學生消除心理上的煩惱。要教會他們有關的心理知識,使其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從根本上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為了迎接5月20日學生營養日,啟康營養工作室授上海教育電視台學子欄目委託,在浦東新區一些學校進行了學生營養午餐調研,並邀請一些營養學專家針對目前的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現將情況報道如下。

國學校營養午餐發展於80年代末,京、津、滬等大城市在這方面尤為重視,學生營養午餐指的是生產單位根據平衡膳食的要求,以保證學生生長髮育和健康為目的,在嚴格消毒衞生的條件下向學生提供安全衞生、符合營養標準的色香味俱佳的配餐。目前國內北京學生營養午餐做的較好,國外日本學生營養午餐做的較成功,但是,目前國內大多城市的學生營養餐重點工作主要放在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方面,距離營養標準和色香味俱佳要求可能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為了進一步深入瞭解學生營養午餐的現實情況,啟康營養工作室聯合上海教育電視台學子欄目在一些學校進行了一些調研工作,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例如發放調查問卷時,出現哄搶問卷現象,並且説“救星來了”,且其中有一位同學沒有拿到問卷,表現出十分不開心,説明目前學生對營養午餐極不滿意的;食堂主管反應,推出營養餐後浪費增加了30%;學校整體供餐結構是國小1-6年級營養午餐的量和質一樣;國中生的一樣;老師和學生的一樣;同時通過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82.2%的學生認為營養午餐重要,但是54.1%的學生卻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營養午餐,77.8%的學生反映沒有接受過營養午餐相關的營養知識的宣教,70%左右的學生認為營養午餐中午浪費嚴重,50%的同學反映午餐後第二節課即出現飢餓現象等等問題,同時在溝通過程中也瞭解到目前並沒有專業的營養師現場指導和監督,而一些學校和送餐機構是很希望有營養師能夠現場監督和指導的。

針對以上的情況,啟康進行了進一步深入的瞭解和分析,具體如下:

1、學生的浪費,主要因為:飯菜口味差,品種少,學生認識不夠,不和口味就吃一口,甚至一口不吃,造成大量的浪費;同時跟家長認識不夠也有關係,很多家長一放學就帶孩子使勁吃,怕孩子營養不夠,這樣很多孩子就不好好吃午餐,等父母給買肯德基,麥當勞吃了。

2、82%的學生知道營養午餐的重要性,且這一比例隨年級的增長不斷增長。但是有一半的學生不知道營養午餐與普通午餐的區別。這個跟學生的營養知識有欠缺,學校、家長、老師對學生的營養宣教不夠有關。

3、中、國小生午餐滿意度評價存在較大差異。調查顯示隨教育程度的提高,就餐食堂總體滿意度呈現下降趨勢。

4、學生對飯菜質量普遍不是很滿意,尤其是菜的種類和口味。這個跟目前餐標、供餐公司和學校供餐設施有一定相關性。

5、營養午餐的質量確實有待提高,而且營養搭配停留在表層,沒有做到深處,當時我們親眼看到孩子飯盒裏的餐,質量確實很一般,有待提高。

針對以上問題,啟康聯合一些專家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1、每個學校食堂配備營養師,在營養師的具體指導下,結合學生需要從營養學的角度,進行菜式搭配及菜單制定。除重視菜的配料、菜式搭配外,烹飪方法也要考究,保證菜的口味且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有營養。

2、營養餐飲公司和學校要做好學生的宣教工作,讓大家認識到其重要性,同時要樹立一種健康營養的用餐理念。

3、學校要做好學生家長的宣教工作,讓其協助學校搞好學生營養午餐宣教工作。

4、教師和學生一起用餐,這樣即可以監督學生用餐,同時也可以建立表彰制度,促進學生用餐,減少浪費;同時學生自由反應飯量問題,及時給予調整。

5、每餐均在教室用餐,可以較好的把各個年級的營養餐的質量區別開來,同時減少由用餐擁擠引起的不必要意外,也可以給學生爭取更多的休息時間。

6、探索學生—學校—供餐單位之間的良好溝通形式:學校必須積極承擔起相關責任,成為溝通媒介,使得學生與供餐單位之間得到有效的雙向溝通,或是選擇第三方作為溝通、協調、質量監控機構,這個能夠較好的銜接和反饋各種意見和建議。

目前浦東在選擇餐飲公司的時候採取了學校、家長、學生三方聽證的方式,效果較好,啟康認為在具體執行的時候,應該、餐飲公司、學校、家長、學生四方努力才能真正的把學生營養午餐做好,做實!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大學生愛情觀調查報告隨着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愛情觀千奇百態,在高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越來越早地走到愛情的邊緣,走進愛情世界裏的也大有人在。

筆者於xx年12月對jy大學的學生做了愛情觀的問卷調查和網絡調查。在對jy大學各系、各年級學生關於愛情觀的抽樣調查中顯示:當今的大學生的愛情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談戀愛這在大學校園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學生有自己的戀愛觀,約91%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戀愛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贊同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談戀愛,68。5%的女生認為大學生戀愛可有可無,一切天註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為主佔55%。佔80%的學生認為大學的愛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談到愛情的標準時,佔71。5%的學生認為愛情應以感情為基礎,70%的男生認為愛情應是隨緣的,而只佔6。5%的女生相信隨緣,但相信以金錢,外貌等為基礎的愛情佔了一部分,主要表現為女生佔11%。儘管多數人認為大學生談戀愛很正常,但對愛情的信任度上佔70%的學生認為大學生的愛情可信度不高,畢業意味着分手,很難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認為大學的愛情是忠貞的,可信度甚高;佔18%的文科女生認為大學生戀愛可以發展為婚姻。

綜上,通過對jy大學生的抽樣調查表明:愛情表徵着兩個相愛的人連成的心,神聖不可侵犯,體現為大學生對愛情的認識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愛情,而現實的殘酷又給愛情加了矛盾的枷鎖,絕大多數的大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愛情與現實的諸般關係。同時,大學生對大學期間戀愛的認識又是片面的.。

一、大學生的愛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無法擺脱現實的羈絆及殘酷

從jy大學網上調查蒐集的資料看:既有對現實的美好愛情的憧憬,如“愛情是神聖的、堅貞的”、“愛情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愛,簡單而又簡約!我們的愛是建立在相互之間的需要上的!我們身邊的愛是輕輕的來,而又輕輕的走!沒有線,沒有頭,一切都是那麼的簡單而又簡約!”又有對現實殘酷的無奈,如“難得一身好本領,情關始終闖不過,柔情蜜意,亂揮刀劍無結果。流水滔滔斬不斷,情絲百結衝不破。刀鋒冷,熱情未冷,心底更是難過。無情刀,永不知錯,無緣份,只歎奈何,面對死,不會驚怕,離別心悽楚。人生幾許失意,何必偏偏選中我。揮刀劍,斷盟約,相識註定成大錯。”又有對愛情的無奈,如“愛情如流沙”,“愛是什麼?相愛,不就是兩個人你愛我,我愛你,還有我現在想的是現在相愛,以後會怎麼樣呢?會結婚嘛?所以我很猶豫,我很彷徨”。因此,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充滿着浪漫與高尚,又逃不脱現實的殘酷。無怪乎,有人説:“大學不談戀愛,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現實的愛情從來就沒有“世外桃園般的愛情”。

二、大學生的愛情觀既讓人充滿嚮往,又很脆弱

大學生朝氣蓬勃,有理想,有上進心,而對永恆的話題──愛情,既嚮往,又缺乏理智。在調查中佔41。5%的女生認為大學談戀愛是一時的好奇,經歷了十二年寒窗之苦、大學聯考的艱辛、無硝煙瀰漫的戰場的拼搏,進入了象牙塔,青少年壓抑久的心終於得到了釋放,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已經改變了高中的那種只有讀書為大學聯考的觀念已不復存在了,思想放鬆了,再由於處於青春騷動期的大學生終於找到了釋放情感的方式--談戀愛。由於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日趨成熟及對人生認識的完善,自然對愛情有了現實的變化。

在調查中,佔13%的男生認為大學戀愛的一個目地是為了生理的需要,佔20%的男生認為大學生戀愛同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58%的學生則反對同居,認為同居是對道德的一種敗壞;而約9%的文科類的女生認為同居無所謂,感情已達某種程度的時候,那也無可非議,只要雙方合適就可以,這可能與其所接受的知識、認識及感性思想的濃厚等有關。約佔60%的學生則認為愛情應該專一,忠於彼此,這成了主導思想,看來當代的大學生還是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思想道德觀趨於良性化發展。一部分的女生認為如果可以找到更好的,會考慮換男朋友,追求更加完美的愛情,體現了對愛情的理想化,缺乏理性,談戀愛只是憑着自己的感性認識,缺乏成熟的分析。

這樣一來,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愛情信任度的下降。佔70%的學生認為大學生談戀愛可信度不高,但不會完全、堅決地反對戀愛,因為對消費者的大學生而言,婚姻是遙遠的事情,還談不上責任與義務,大學時代談戀愛也無可厚非;對愛情的認識,隨着年齡的增長,有比較成熟的表現,在被調查的大三、大四的學生中,佔60%的人主張戀愛應結合社會現實,家庭實際,經濟能力等,少了魯莽和隨便,多了成熟、理性的思考。

學生調查報告 篇7

一、調查背景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網絡的時代。網絡已經進入各個領域,無論在經濟、政治、日常生活或者軍事方面,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網絡已成為這個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網絡文化這一新興文化正在我國迅速普及,由於其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迥異於以往所有的文化,這就必然會對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衝擊。現在,網絡文化已經為大學校園中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那麼,網絡文化究竟對大學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二、 調查方法和過程

本次調研我們學習小組採用的是隨機問卷調查為主,訪談和文獻研究為輔的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學生上網的動機和意向;二網絡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哪些衝擊和變化;三是大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和看法。為了瞭解這一問題,我們三人組在針對我院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名為“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的隨機問卷調查。問卷採取不記名的方式進行發放填寫,以確保問卷的有效性。本次調查總體是我校全曰制普通本專科在校生9982名大學生。分別對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進行整羣隨機抽樣調查,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調查25份問卷,其中男的發放52份,女的發放4份。共發放100份,實收98份。回收率98%.此次問卷的目的,是瞭解網絡給大學生帶來哪些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以引起學校和大學生本人的重視。因而,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網絡和利用網絡。並最大限度地消除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

一、有多少大學生在上網?

調查結果顯示,93%的學生上過網,其中有48.3%的學生經常上網,有26.8%的學生曾經上過網,9.3%的學生很想上網,但限於條件而無法實現。此外,還有15.6%的學生對上網持無所謂的態度。

當問到什麼時候開始上網時,答1997年及以前上網的14%,答1998年上網的 29%,答1999年上網的 51%,答20xx年以後 上網的 6% 。在回答“你平均多久上一次網”的問題時,每天的 29%, 隔天的 17%,不定期但間隔不長 20%,一個星期的19%, 半個多月10% ,一個月以上5% 。60%的學生每週上網時間在8至20小時之間,12.5%的學生每週上網在30小時以上,有極少數學生每週在100小時以上。其中,一週上網時間最長的達138小時。在回答“曾經一次上網最長時間為幾小時”這個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回答在2-5小時,一次上網超過5小時的學生只有19.1%,有3%的學生最長一次上網在20小時以上。其中一名學生曾經一次連續上網72小時,吃的盒飯和飲料都是網吧老闆免費提供的。

二、大學生喜歡在哪裏上網?

在回答“最喜歡在哪裏上網”這個問題時,有54.8%大學生最喜歡在校園周圍的網吧上網,“網吧的網速快,服務周到,上起網來就是過癮。”一個姓李的

大學生是説。有24.1%的學生喜歡在寢室上網,而喜歡在家裏和學校實驗室(中心機房)上網的分別佔17.6%和3.4%,當記者問及“在哪裏上網次數最多”時,有66.4%的學生回答在網吧,有19.5%的學生回答在寢室,而回答在家裏和實驗室的分別佔10.8%和3.2%。調查發現,有49.3%的學生寢室配備了電腦,有的一個寢室6個人就配有6台電腦。

三、大學生上網主要幹些什麼?

由眾多青年組成的大學生求知羣體,他們思維活動,創新能力強,他們追蹤現代科技發展,善於應用現代科學知識溶入自己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這在大學生上網的動機和上網點擊的內容上有比較明顯的表現。

在回答上網主要是為什麼時(可多選),收發郵件 156人 78% ,搜索所需資料 68.5% ,看新聞及評論 65% ,發送賀卡58% ,用oicq、icq、mirc聊天識友57% ,下載軟件44.5% ,閲讀文章42.5% ,進聊天室 38.5% ,在線看電影 35.5% ,管理或關注有興趣的論壇(BBS)、貼帖子 35% ,下載音樂34% ,在線玩遊戲、(如聯眾、中國遊戲中心等)22% ,純為看新鮮而瀏覽五花八門的網頁 21% ,更新個人主頁 15.5% ,看招聘信息 12.5%,炒股 8% ,投稿7% ,訂購喜愛物品 5% ,在某些社區或網絡城市“存活” 2.5% ,遠程教育、入網校進行電腦知識培訓(如天極網網校)1.5%,收聽廣播1.5% ,嘗試拍賣或交換物件 0.5%。

被調查的對象中有62.7%的學生擁有自己固定的E-mial信箱,15.2%的學生設計過個人網站。在調查大學生上網經常瀏覽的網站時(可多選),娛樂網站 46% ,音樂網站 44% ,賀卡網站 43.5% ,文學網站 39% ,電影網站33.5%,生活服務網站28% ,先鋒另類網站 25.5% ,遊戲網站25.5% ,軟件網站 22% ,漫畫網站 21% ,圖片桌面壁紙網站 16.5% ,教育網站 16.5% ,各種個人主頁 12% ,軍事網站 10% ,其他網站6.3%。

四、網絡對大學生影響有多大

調查中,認為網絡只是消遣娛樂的工具之一佔 42.5%,密不可分 的33%,可有可無18.5% ,説到底我也不知道是些什麼的佔6% 。認為上網對專業學習有幫助的佔37.8%,認為很有幫助佔12.6%,認為有一定幫助的佔25.2%,只有24.4%的學生認為上網對專業學習和自身發展不利。具體到上網中哪些方面對自己有幫助時(可多選),60.3%的學生認為上網後增加了獲取信息的渠道,有51.6%的學生認為豐富了信息交流方式,有31.6%的學生認為更有利於自己更全面看待問題,有29.5%的學生認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18.6%的學生認為有利於更深入思考各種問題。讓學生估計網上獲取的信息量佔自身已有信息的幾成時,52.9%的學生認為佔20%左右,28.4%的學生認為佔20%-40%,認為佔40%-50%的有12.7%,認為佔50%以上只有5.7%。

(一)正面影響

隨着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成為了大學生共享與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都產生了極大的積極影響。

1、網絡為大學生開鑿了一個廣闊的信息渠道。

計算機網絡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學生能夠從各種網絡上獲得千變萬化的時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識,汲取各種知識營養,來發展和壯大自我。如在調查問卷中,學生對“你覺得網絡使你的生活”的回答: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佔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實佔27%;浪費不少時間佔7%。這一結果表明了網絡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網絡為大學生的學習打開了方便之門

如今網絡上資源共享越來越多,信息的傳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間。網絡的開放性和方便性、內容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大大拓寬了大學生的求知途徑,有助於大學生開闊視野、促進學業;網絡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種自由、輕鬆、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大學生培養和發揮創新能力;網絡是一個廣闊空間,存在着許多新鮮和未知的事物,有助於開發大學生的潛力。方便大學生查閲資料,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在“你認為網上有你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嗎”的問卷中,回答:有很多的佔75%;有一些的佔25%;沒有人認為沒有。又,在“當你學習上遇到困難,尋求幫助的途徑”的問卷中:找同學商量佔33%;上網求助佔63%;自己獨立解決佔4%。這一結果表明網絡對大學生的學習有着積極的作用。

3、網絡促進大學生的友情互動,共同提高

網絡最突出的優點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載體,又是媒體中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迅捷通道。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對封閉的,對自己的行為舉止總多多少少有些顧忌。而網絡正好提供了花樣繁多的論壇、聊天室、虛擬社區、情感驛站等虛擬空間使廣大學子網民可以直抒胸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並充分表達和表現自我,結交各種朋友,相互介紹經驗,共同進步。大學生在網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發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發牢騷,派遣抑鬱,達到緩解學習和精神壓力的雙重功效。

4、網絡為大學生指導就業,描繪事業藍圖

如今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就業越來越困難。如何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大學生極其關心的熱點問題。這時候,網絡就充當了大學生選擇就業的尚方寶劍。網絡不僅信息量大,功能完備,而且保證所有新的就業信息在一小時內完成真實性、合法性驗證並上傳。它突破了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點擊瀏覽、比較總結,同時網絡招聘範圍廣信息量大,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從網上瀏覽企事業單位的背景和詳細資料及發展演變情況,比現場招聘瞭解到企事業單位的信息要全面辯證。在“你上網的內容有哪些?(多選)”的問卷中,回答:“聊天交友”96%;“搜索所需資料”88%;“看新聞及評論”60%;“在線看電影”72%;“在線玩遊戲”36%;看招聘信息12%。

(二)負面影響

凡事有利必有弊,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網絡的開放、自由和社會化,使得網絡環境往往較為複雜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護,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如沉迷網絡、網絡遊戲上癮,生活過分網絡化等等)。

1、網絡可能使大學生的現實情感萎縮和溝通能力退化

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相當複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是小心翼翼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忌使得大學生們在很多時候都不敢流露真情實感,而網絡這個虛擬社會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安全且隱匿的交流平台,符合大學生們既想坦露情感又懼怕情感受傷的心理。於是大學生強烈的交往慾望促使其迷戀於網絡虛擬社會的溝通方式。

學習人際交往和處理人際關係需要時間的投入。但是大學生對於網絡虛擬社會的溝通方式的迷戀,使得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減弱了與他人交往的願望。人際交往的減少很容易加劇自我封閉心理,造成人際關係淡化,導致大學生只滿足精神需求而脱離現實的現象出現。網絡使得大學生的情感得到認同與滿足,使得大學生對網絡有了強烈歸屬感和依賴感.相比之下,對現實產生了厭倦與冷漠,在這種消極的不為世情所動的牴觸心理下,一些學生在真實的交往中感到緊張,不適應,產生對現實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恐懼,造成人際關係障礙。

2、網絡可能使大學生思維狹隘化、被動化

現實世界是包羅萬象的,這是它明顯不同於虛擬網絡的一面。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侷限性便在於太過感情化、膚淺化和片面化,現實理性思維的話題往往涉及太少。

大學生對這社會的認識,往往是僅僅在接收他人給出的信息和觀點,而並沒有充分地消化和體會,也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造成人云亦云的現象,缺乏用理性的視覺來審視問題和現象的鍛鍊,這必將導致大學生個體思維的片面化和被動化。

3、大學生溺網

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一些大學生平時下午和晚上經常上網聊天或玩遊戲,真正在網上學習的寥寥無幾。網絡以其高度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在帶來知識和便捷的同時,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頹廢甚至反動的內容和論調,而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重要轉折階段,對事物的辯別力和判斷力往往不足,且大學生對新新事物都會有強烈的好奇心,使得他們自身意識形態受網絡異樣不健康信息的侵蝕,進而無法把持自己,造成惡性循環。在問卷“你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是多長”中,回答:1小時以下佔25%;1-2小時佔37.5%;2-5小時佔29.2%;5小時以上佔8.3%。結果表明長時間上網的人雖佔少數,但也説明了大學生溺網的現象的存在。

4、網絡可能使大學生的法紀觀念淡化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對於個人的信息有很大的隱蔽性。這樣的隱蔽性使大學生不需要真實的姓名、身份,可以隱瞞性別、年齡、身份,在虛擬的空間裏與人交往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故此不少大學生在網上謊話連篇,並以説謊為樂事。大學生在網上經常這樣缺乏責任感、不誠實,極不利於大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勢必降低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淡化法紀觀念。部分大學生在不受任何監督的情況下,棄倫理道德於不顧,自由發佈一些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甚至有些大學生為了表現自我能力的卓爾不凡,不惜作出破壞他人數據信息系統的違法行為,造成大學生“互聯網犯罪”的事件。

三、建議

瞭解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在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的同時,也要正視大學生對網絡的失衡問題,引起注意並解決問題。在些羅列幾點建議:

1、 自我節制

(1)增強自覺程度。任何時代都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關懷雙重人格魅力的人,網絡時代更是如此。大學生要至善的自我約束和收攏個人放縱的意志欲求,理性且道德地使用網絡,在展示自身網絡本領的同時,充分考慮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2)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大學生必然會相對地減少上網的時間,在現實在參加更多的休閒活動,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尋求外在真實的協助,在真實的生活中尋找滿足需求的方式,尋找真實的支持。如與輔導員老師、心理諮詢老師多交流,聽聽他們的意見,或在學習中刻苦奮鬥取得好成績,以滿足心理需要等。

2、擺正心態

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處世方式,積極、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倘若大學生們能夠在遇到現實生活障礙和困難的時候,將其視為考驗自我、戰勝自我的一個機會,認真剖析原因,問題總會解決的。把網上的真誠釋放的心態延續到現實中,剔除虛偽和扭曲的心性,就不至陷入無端鬱悶和窘迫之中,也不必要把情感完全寄託於虛擬的網絡世界,淡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