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企業調查報告13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71K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企業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企業調查報告13篇

企業調查報告 篇1

面對當前我鎮青年學生的就業形勢,為了切實地提高我鎮青年就業能力,幫助想就業創業的青年學生能踏實走出家門,××鎮政府於7月29日在××步行街舉辦了××鎮企業人才現場招聘會。

一個企業在招聘新職員時一般是通過面試來作出最直觀的判斷的。通過面試,可以知道一個人擁有多大的能力。通過交談,一個人的內在潛力和能量可以表現出來。我鎮日資京瓷光學有限公司等數十家知名企業均參與了本次現場招聘會。在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當天的招聘現場切實地為求職者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鍛鍊自我的平台。

為深入瞭解本次活動在廣大求職者中的反響,併為日後舉辦相關活動提供依據與指導,我中心於招聘會當天對在場求職者進行了現場問卷調查。為了確保調研所獲數據的準確性,我們將本次調研採用了隨機抽樣的方式展開。本次問卷主要圍繞求職者的就業心態、創業心態,以及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所面對的難題等方面展開。

根據回收的127份調查問卷,我們得出的基本調研結果如下:

1. 求職者畢業後找工作所考慮的首要因素:

39.37%的受訪者認為首要因素是單位是否能夠提供施展才乾的機會;33.07%的受訪者認為是該單位的發展前景;42.52%的受訪者認為首要考慮因素是該單位是否能為其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15.75%的受訪者認為是工資收入;1.57%的人認為首要考慮的.是該工作是否穩定。

2. 求職者成功就業的決定因素:

59.84%的人認為是個人實力;7.09%的人認為是家庭關係;33.07%的人認為是社會關係;1.57%的人認為是信息渠道。

3. 求職者認為用人單位最重視員工個性品質的方面是:

20.47%的人認為是員工勇於創新的品質;25.98%的人認為是員工誠實守信的品質;27.56%的人認為是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62.99%的人認為是員工的綜合能力,佔總人數的比重很大;0.79%的人認為是其他方面。

4. 求職者於擇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

36.22%的人認為是其自身專業面太窄;34.65%的人認為是其缺乏社會關係;37.80%的人認為是信息不足;17.32%的人認為是因為經費不足;6.30%的人認為是其自身的社會經驗不足。

5. 求職時間:

36.22%受訪者需要1個月的時間;29.13%的受訪者需要1-2個月的時間;16.54%的人表示需要2-3個月;16.54%的人認為需要多於3個月的時間。

6. 求職者的創業心態:

18.11%的受訪者表示從未考慮過創業的問題;48.03%的受訪者表示曾經考慮;30.71%的人認為自己對創業的程序不大清楚;18.11%的人表示對創業所需條件不清楚。

7.求職者認為自己創業所缺乏的必要條件是:

29.13%的人認為是創業的有關信息;55.12%的人認為是創業的有關技能,佔總人數的一半;10.24%的人認為最缺乏的是創業所需的資金;5.51%的人認為是政府相應的扶持政策。

8.受訪者的看法:

29.1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舉辦此類現場招聘會對幫助求職者就業的作用非常大;

55.12%的人認為幫助不大;10.24%的人認為對廣大求職者有幫助,但於其自身作用不大;5.51%的人認為此類招聘會不能起到什麼作用。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廣大求職者的就業心態普遍認為個人實力與自身綜合素質是求職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是一個良好的社會現象。但對於創業問題,通過調查我們認為我鎮求職者普遍創業意識較低,創業技能有待提升。此外,本次現場招聘會的成功舉辦,讓即將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對應聘中的各個細節有深刻的瞭解,為即將到來的求職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給在校學生提前感受應聘面試的氛圍,從而找出自身差距,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彌補,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總的來説獲得了一定的預期效果,但由於初次舉辦,在場求職者普遍認為存在一定不足,日後應總結經驗,為舉辦下一次更高水平的招聘會作準備。

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好地幫助我鎮大學生面向社會,指導我鎮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為我鎮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將是我中心今後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企業調查報告 篇2

大企業具有生產經營規模龐大、生產工藝流程先進、通常跨區域或跨國經營、財務核算管理複雜等特點,對涉税事項處理要求更高。税務部門如何在充分把握大企業涉税訴求的基礎上,滿足大企業不同涉税訴求,是大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近期,我們通過採取調查問卷與召開座談會的形式,對大企業涉税訴求進行了專題調研,並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採取發放調查問卷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被調研對象包括石油化工、煙草、造紙、電力、郵政、金融保險、證券等行業,年應納税額均在500萬以上,其中有4家企業為湖南省納税50強企業,16户企業為總局、省局和岳陽市局定點聯繫企業。此次共發放調查問卷28份,收回有效問卷28份;並邀請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長嶺分公司、中國移動湖南有限公司岳陽分公司、中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巴陵石化分公司、岳陽市煙草公司、岳陽林紙股份有限公司、岳陽華能電廠、中國化學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建設公司等大企業財務負責人,召開了涉税訴求調研座談會。我們對收回的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對座談會記錄進行了整理分類,並形成了這份調研報告。

二、大企業涉税訴求分析

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大企業除了希望税務部門提供同其他企業一樣的諸如簡化辦税事項、程序,壓減涉税審批備案層級,開通大企業申報窗口,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對第三方服務商(如税控器具服務商、艾博克、航天公司等)服務質量的監管等普遍性訴求外,大企業的涉税訴求呈現如下特點:

(一)大企業涉税訴求向深層次的專業訴求轉變。同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相比,大企業內部制度健全,管理規範,一般設置有專門的税務管理部門和税務管理崗位,開展日常税務管理,但他們不僅僅滿足於一般淺層次的表象訴求,而是要求税務部門為其提供有深度的專業服務。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98.5%的大企業希望税務部門幫助其完善涉税風險內控制度建設,提高其税收風險防控能力,規避税收風險。在大企業重大戰略投資、重大資產處置和資產重組等方面,100%的大企業都希望能得到税務部門的政策輔導,為其提供專業化的納税服務。這些深層次的專業訴求,無疑給税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帶來了挑戰。

(二)大企業涉税訴求向差異化的個性訴求轉變。大企業內設架構複雜,分支機構較多,生產經營規模大,業務複雜多樣,所涉及的税種、所適用的税收政策和所享受的税收優惠變化較多,銷售規模大,在被調查的大企業中,銷售規模從年銷售收入1億多元到200多億元的大企業達到12户,因而大企業的開票業務量、進項抵扣業務量、涉税審批事項都非常多,涉税事項處理極為複雜。這種涉税事項所具有的多量性、複雜性和獨特性,決定了税務機關不能將大企業等同於一般納税人,而要相對集中優質服務資源,採取差異化、個性化服務策略,通過運用不同的服務方式,賦予大企業納税服務不同的內涵,滿足大企業的差異化訴求。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大企業都希望税務部門為其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納税輔導,98.7%的大企業希望税務部門為其量身定製涉税風險預警預告和涉税風險項目管理建議書,建立大企業涉税事項税務協調員制度。

(三)大企業涉税訴求向信息化的高效訴求轉變。目前大企業的信息化程度都比較高,普遍採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日常業務。在調查問卷中,99.3%的大企業都建立了內部辦公網絡,82.3%的大企業甚至有廣域網絡與總部(總公司)相聯接,51.7%的大企業在使用目前先進的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據調查問卷統計分析,有99.8%的大企業希望税務部門完善拓展網上辦税廳的功能,96.9%的大企業希望税務部門優化電子辦税業務流程,在政策信息的交互上,近100%的大企業迫切希望税務部門能及時快捷的送達最新的税收政策。上述數據充分表明,大企業與税務系統的信息交換具有較高的信息化技術含量,税務部門必須順應大企業這種高效訴求,不斷提高網絡技術應用水平,突破時空的限制,為其提供遠程特色服務。

(四)大企業涉税訴求向集約化的特殊訴求轉變。一般情況下,大企業的總分支機構一般分佈在不同的地區,對於税收政策的執行,如果由於總機構管理層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對税法的理解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或者由於企業內控機制不健全,涉税業務處理出現疏漏,或者由於各分支機構執行政策的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因素,勢必會帶來税收不遵從的風險。對以上情況,96.9%的大企業希望税務部門建立健全税企高層互動對話機制,直接與較高層面的管理進行溝通、協調,由其提供扁平化、集約化的特殊納税服務。同時,超過95%的大企業希望税務部門建立大企業涉税事項協調員制度,併成立由税收政策業務專家、納税評估專家、税收風險分析專家等組成的税務專家團隊,對大企業的特定事項,進行集約化的管理和服務。

三、對策與建議

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建設,加快信息技術與業務的融合,打造一支税務專家團隊,滿足大企業的涉税訴求,為大企業提供個性化、深層次、集約化的納税服務,是提高大企業税收遵從度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完善訴求響應處置機制

1.建立多渠道的税企溝通機制。税務部門加強與大企業的溝通,是掌握瞭解大企業涉税訴求,做好大企業納税服務工作的前提。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税企座談會,在開展税企面對面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由辦税公開網、税企qq羣、税企電子郵箱等組成的電子交流平台,突破面對面互動交流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不斷拓展交流溝通的空間。

2.建立大企業涉税訴求處理機制。成立大企業納税服務需求溝通領導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大企業涉税事項協調會議,由大企業客户協調員通報大企業涉税訴求情況,並對大企業的涉税訴求進行整理歸類,深化定性定量分析評估。對於合理的訴求,要集中優勢資源,儘快處理;對於不合理或者税務機關因為某種原因暫時無法滿足的訴求,要進行細緻耐心的解釋説明工作。

3.加強對涉税訴求處理的考核評價。建議在現有的“税收綜合管理系統”中,增加“大企業涉税訴求處理”模塊功能,健全從處理、評價、反饋、監督到責任追究的督查考核管理體制,明確企業訴求收集、整理、轉辦及回覆等各環節的工作職責,對大企業涉税訴求實行“掛銷號”管理,大企業每一項涉税訴求都及時登記,跟蹤辦理,並限期回覆企業方能銷號,確保大企業涉税訴求及時受理、快速響應。

(二)加強信息技術應用

1.加快大企業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設和應用。完善充實大企業的總分機構信息、財務管理、工藝流程、生產經營、關聯業務、行業動態等數據,並定期從第三方採集大企業的外部涉税信息資料,形成一個完整、準確的大企業涉税信息資料數據庫,從而可以實現各級税務部門對大企業信息的統一管理、互通共享和分析應用。

2.建立與大企業信息系統數據接口。大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比較先進、成熟,財務核算、生產經營、內控管理等計算機集成水平較高,大部分大企業都採用erp等標準化的信息管理系統,税務部門可以根據管理的實際需要,建立與大企業erp等系統的數據接口,獲取大企業相關涉税數據,一方面可以豐富涉税數據信息,另一方面對獲取的涉税數據信息可以進行增值利用,既為強化對大企業的税源監控、税收風險分析和大企業內控機制的評價提供全面、客觀的依據,也為大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專業化的納税服務奠定基礎。

(三)提供深層次納税服務

1.構建立體化的辦税服務機制。依託信息技術,以網上辦税服務廳建設為突破口,加速推進電子申報系統和電子劃繳系統的應用工作,整合優質服務資源,建立健全系統內部密切配合、快速響應、高效處置的辦税服務機制,積極開展各種方便快捷的集約化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大企業的辦税成本,體現人性化服務要求。如開通大企業納税服務直通車,建立日常業務辦理“綠色通道”,建立特殊業務辦理“預約通道”;切實抓好限時服務、延時服務和提醒服務工作。

2.建立個性化的.風險防控機制。組織税管員深入大企業,一方面對其組織架構、涉税人員配備、生產工藝流程、產品結構、財務核算體系等進行詳細調查,幫助企業梳理採購、生產、流通、核算等各環節涉税業務流程,並結合生產經營特點進行剖析,查找容易產生風險的環節,引導並幫助企業在重點流程和重點環節建立風險內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結合企業運轉及制度運行情況,每月定時採集企業主要原材料、主要產品購銷及水、電、煤能耗等基本信息,對企業生產經營、投入產出和税款繳納情況進行監控分析,持續查找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存在的涉税風險,並據此製作個性化的涉税風險防控指南,幫助大企業不斷提高涉税風險防控能力。

(四)強化税收政策服務

1.提高税收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大企業對税收政策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徵管措施特別是行業税收政策和徵管措施時,應該充分聽取大企業的意見,徵集大企業的建議,在税收政策執行過程中,要暢通反饋渠道,使大企業能夠及時、快捷地反饋税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政策和措施嚴謹、明確和易於操作。

2.加強税收政策解讀輔導。一是提供集約化的政策解讀。大企業通常以集團或總分架構運行,企業成員間存在相同的税法適用問題,如果把各類涉税訴求集中在較高層級(如税務總局)來進行處理,這樣在及時解決税法透明度問題的同時,進而保證各區域、各層級在税收政策執行上統一標準,為企業的經營和行政管理提供便利,減少不同層級的不遵從風險。二是開展經常性的宣傳輔導。進一步完善大企業税收服務管理辦法,及時更新包括税收政策、管理措施、税收爭議的解決與應對措施在內的有關內容,通過網站、辦税服務廳、12366税收服務熱線提供經常性的政策宣傳輔導服務。三是提供及時性的政策送達。在新的税收政策、徵管措施出台後,通過“税收短信平台”、“税企qq羣”、網上辦税服務廳等載體,及時進行政策宣傳、輔導和解讀,特別是通過企業普遍歡迎的載體,如“税收短信平台”、“税企qq羣”,為企業提供直接有效的税收政策指引。四是提供訂單式的宣傳輔導。根據納税人的需求,對大企業存有疑問或爭議的税收政策、徵管措施、是否享受税收優惠政策等情況,通過納税人學校集中宣傳輔導、入户單獨宣講等措施,給予詳細輔導、個性化解讀,提高税收政策宣傳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打造專家型團隊

大企業涉税業務複雜,信息化程度和人員綜合素質都較高,甚至有部分大企業對部分涉税業務還採取了外包的形式,這些無疑給税務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税務部門一方面要切合大企業特點和實際訴求,科學合理配置人員,選配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人才充實大企業税收管理隊伍,保持人員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要按照“盤活存量”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加強業務培訓,深入企業開展“一對一”的現場互動,邀請大企業向税務幹部講解生產工藝流程、主要產品、產量、性能,生產要素構成、erp系統相關模塊功能及其主要涉税數據流、信息流,把握大企業的個性化涉税訴求,使大企業管理人員成為不僅精通税收政策法律,而且瞭解大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財務管理核算情況的專家型複合型人才,打造一支更有前瞻性、更具針對性、更富專業性的“專家型團隊”。

企業調查報告 篇3

創新,是驅動新常態下蘇州經濟的新馬達。根據國家統計局統一部署,蘇州市統計局20xx年對全市企業創新活動進行了調研。昨日,市統計局發佈報告,在調查的全市17279家企業中,有超半數開展了創新活動,整體創新活力提升。其中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強度不斷加大,為蘇州製造業轉型蓄勢;建築行業創新表現突出,超七成企業有創新活動;服務業企業內部R&D活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

據悉,此次調研共涉及全市企業17279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432家,佔全部調查企業的60.7%;一級以上資質建築業企業162家,佔全部調查企業的0.9%;服務業企業6685家,佔38.7%。主要了解企業在20xx-20xx年間開展的創新情況,分為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四種創新方式。

A超半數調查企業開展了創新活動

在被調查企業中,20xx~20xx年有創新活動的企業8743家,佔50.6%,超過一半的企業開展了創新活動,創新活躍程度較高,而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為8423家,佔48.7%,但同時實現產品、工藝、組織、營銷四種創新的企業僅為1865家,佔10.8%。

從創新的研發主體來看,企業自身或企業集團是創新研發的主要承擔者。調查顯示,在企業產品創新中,開發主體為本企業的佔76.4%,由本企業與其他企業、科研所、高校合作研發的佔20.4%,其他佔3.3%;在工藝創新中,開發主體為本企業的佔72.1%,由本企業與其他企業、科研所、高校合作開發的佔23.8%,其他佔4.1%。這表明,企業開展創新的資源主要來自企業自身或企業集團內部,創新活動主要靠自身力量完成。

調查還顯示,蘇州企業有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本次被調查企業中,採取了知識產權保護或相關措施的企業佔全部企業的比重為36.2%。在20xx-20xx年間,有12.3%的調查企業申請了發明專利,有12.4%的調查企業申請了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

B規上工業創新費用逾550億元

隨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蘇州作為科技創新大市和製造業大市,加大工業企業創新力度勢在必行。

20xx年蘇州市全國企業創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強度不斷加大,新產品國內外市場開拓能力逐步增強。在被調查的全部10432家工業企業中,20xx年~20xx年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數達到6313家,佔企業總數的比例達到六成。

從企業規模看,近九成大中型企業開展了創新活動,並且更注重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小微型企業中有創新活動的剛過半數,並且相對更致力於組織和營銷創新。分行業來看,開展創新比重佔前五位的,分別是儀器儀表製造業,醫藥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而後五位的則以紡織、皮革等傳統行業為主。

統計表明,20xx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新費用支出達到551.01億元,創新投入強度(創新費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1.8%。

C建築行業企業創新比例領先

本次調查中,我市建築行業的創新情況排在前頭。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162家特、一級建築業企業,有創新活動的118家,佔比72.8%;成功實現創新的115家,佔72.0%,而同時實現四種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的26家,佔16%。總體上看,我市建築企業創新意願較為強烈,創新活力優勢較為明顯。

從調查數據上看,建築行業中,開展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企業佔比為56.8%,開展組織或營銷創新的企業佔比為59.3%。內部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佔比最高,達到了66.3%,説明企業自身研發是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最主要形式;其次是有相關培訓的企業,佔比為58.7%。

不過,隨着社會創新驅動的加強,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成為企業創新的重要選擇,有近半數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開展了創新合作。

D人才匱乏阻礙服務業企業創新

報告顯示,我市服務業企業創新初具規模。在參與調查的6685家服務業企業中,20xx~20xx年,有創新活動的佔比34.6%,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其中,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2147家,佔全部調查企業數的32.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

在有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中,73.4%的企業的創新活動由本企業自主承擔(內部R&D),其次是購買機器、設備、軟件、土地、建築等,佔28.5%;再次是由市場推介,佔24.2%。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我市服務業企業創新初具規模,創新活動趨向多樣化,呈現出了積極活躍的發展勢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企業創新同時面臨着人才匱乏的首要問題。有37.5%的企業家認為企業創新人才缺乏,位列妨礙創新工作的各項因素之首;其次是創新費用方面成本過高,佔30.4%;再次是缺乏技術方面的信息,佔30.2%。説明了我市的創新人才培養速度和培養質量與企業的需求有脱節,企業急需的創新人才資源和要素較為匱乏,給企業開展創新活動帶來了較大影響。

E多數企業制定未來創新戰略

本次調查的企業家中,男性企業家佔62.9%;女企業家佔37.1%。按年齡來看,30~39歲年齡段的最多,佔33.8%;其次是40~49歲的,佔32.5%。調查顯示,有86.0%的企業家認為創新對企業生存和發展起了作用,超六成企業制定了未來創新戰略目標。

在有創新活動的企業中,認為有作用的比例達到97.6%,而在有技術創新的企業中,這一比例更是達到98.4%。在四類創新中,認為產品創新對本企業影響最大的企業家比例為30.1%,認為工藝創新影響最大的佔28.0%,認為組織創新影響最大的佔18.7%,認為營銷創新影響最大的佔23.2%。

在創新成功的因素中,認為高素質的人才對創新成功與否影響為“高”的企業家佔42.7%,是各項因素中最主要的一項。為了激勵員工,有92.8%的企業採取了增加工資或獎金的舉措。其次為崗位調整或升職機會,使用比例也達到了86.8%。

企業調查報告 篇4

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新興產業悄然而起。文化產業當之不愧的成為了發展最快的。當代國際的綜合國力,文化產業已成為國力的重要因素。那麼你對萬州企業的文化產業的瞭解多少?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篇關於萬州企業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

引言: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説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

筆者作為萬州區三峽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班的首屆學生,為鞏固自己的專業,也為了解萬州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做了此次調研,先將調研情況即萬州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定義

文化產業,簡單地説就是生產和銷售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產業,即以產業化的形式來進行文化的生產、交換和消費。它是一種從文化事業脱離出來的產業。根據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和“延伸層”三個層次的劃分,文化產業包括了相當龐雜的門類,涉及十分廣泛地產業領域。因此,我們需要對各類文化產業進行類別的劃分在進行研究。從產業類別特徵及其重要的地位來看,我們可以把文化產業劃分成圖書出版業、報刊業、廣播影視產業、音像產業、網絡產業、廣告產業、旅遊產業、藝術產業、體育產業九大產業。下面筆者就從這九個方面來彙報下萬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二、萬州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圖書出版業

圖書出版業,泛指從事書刊、圖畫等的.編輯、印刷、發行等生產工作的事業。圖書出版的主要領域是出版社、製作、發行渠道和零售書店。從調研中筆者發現,在萬州圖書出版業相當滯後。根據圖書出版業的定義來看,萬州區正規的出版社只有三峽出版社一家,而萬州的圖書出版業目前能看好的只有零售書店。

萬州區附近書店(筆者實地調研所得):

書店名

位置

萬州區功成醫學書店

重慶市萬州區新城路

知堂音像書店重慶市萬州區新城路

華順希望讀書社

重慶市萬州區沙龍路

三人行書店

重慶市萬州區沙龍路

新興文具書店

重慶市萬州區太白路

在這些書店中多以銷售教學圖書為主,綜合性稍強的書店也只有那麼屈指可數的幾家(如新華書店、萬卷堂)。

(二)報刊業

報刊業,泛指通過報紙和期刊的發行和廣告業務獲取利潤的事業。在萬州區正規的報社只有一家,萬州日報社,下有萬州日報,三峽都市報。《萬州日報》是中共重慶市萬州區委機關報,由重慶市萬州區委主管主辦,創刊於1950年5月15日,堅持正確導向,服務大局,立足城市,輻射農村。原名《萬縣日報》;三峽都市報社(原萬州日報社)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洗禮,高揚改革、創新的旗幟,伴隨着時代的鼓點前進,已形成一報一刊一網(《三峽都市報》、《西部觀察》雜誌和三峽傳媒網)及三峽傳媒集團等多個經營實體的發展格局。除此之外,萬州還有一些小報社。

萬州報社的數量和質量與萬州發展經濟發展現狀不成正比,存在滯後趨勢。

(三)廣播影視產業

廣播影視業,指電視、電影、廣播等從事音、影內容生產和傳播的行業。萬州的廣播影視產業發展還是比較可觀的。萬州廣播電視台是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整合原萬州電視台、萬州有線電視台、萬州人民廣播電台成立的廣播電視傳媒機構。現有職工500多名,採、編、播、技等各類技術人員200多名、下設行政管理機構有:辦公室、人力資源中心、計劃財務中心、事業發展部;宣傳業務機構有:總編室、新聞中心、社交中心、廣播中心、廣告中心、廣播電視報;公共事業機構有:技播中心、後勤中心;產業經營機構有:網絡傳輸公司、事業發展公司等。另外,電影產業在萬州發展也很迅猛,現在萬州有三峽影都,萬州大禮堂,保利萬和,國際影城,萬達影城等幾大電影院,還有一些小影院,每年的營業額相當可觀。

(四)音像產業

音像產業,是指將聲音信號或者聲像信號複製到特定的物質載體上,以商品的方式進入消費領域獲取利益的事業。據筆者調查,萬州此產業目前只有音像製品零售這一種,而且隨着網絡的普及,這一產業在逐漸走向衰敗。

(五)網絡產業

網絡產業,是指利用包括英特網、移動手機等新興技術為平台傳播信息和創造娛樂的事業。目前,萬州網絡普及面極廣,但主要用於廣告服務和生活娛樂。現在萬州還沒有網絡遊戲開發、網絡技術開發這樣的網絡產業。

(六)廣告產業

廣告業,是指通過廣告策劃、設計、製作、發佈、調查、效果評估等方式獲得利潤的產業門類。在萬州,廣告業發展在近幾年來較快,例如近年來廣告公司林立萬州,筆者瞭解到的有成長廣告,潮峯廣告裝飾有限公司,華洲廣告有限公司,天長廣告有限公司,百安廣告有限公司,重慶金昊廣告有限公司,重慶金慶廣告傳媒有限公司,重慶港源廣告裝飾有限公司,重慶市萬州區豪派廣告公司,重慶市兆豐廣告裝飾工程公司等。這些廣告做平面廣告的公司較多,立體廣告的比較少,車載廣告的多,媒體廣告也比較多。另外,在萬州市區見到最多的就是有關房地產的平面廣告,這種平面廣告做工精緻,耗費材料巨大,造成環境破壞也相當明顯。

(七)旅遊產業

旅遊業,是指利用名勝古蹟,自然風光和人造景觀等資源進行產業化運作並獲取利潤的事業。萬州位於長江岸,與湖北利川相接,擁有相當豐富旅遊資源,如烈士墓、太白巖,西山公園,青龍瀑布,西遊洞,羅田古鎮等。萬州是最大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及其明顯。但是現在萬州的旅遊發展不敬人意,遊客來萬州除了遊青龍瀑布,西遊洞等景點外別無去處。另外,萬州旅遊產業融入的飲食文化不很明顯,比如人人都知道萬州烤魚,但是萬州旅遊承接點很少有地道的萬州烤魚店;還有萬州的牛肉乾,在沒有被旅遊所吸引;譚木匠與旅遊的結合度也不夠。總的來看,萬州旅遊業發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景點開發力度不夠,很少能吸引外來遊客;

2、基礎設施不完善,承接旅遊的能力不夠;

3、地方文化與旅遊產業結合不夠,拉動不了當地經濟發展。

(八)藝術產業

藝術產業主要包括藝術品經營業和演出業。萬州演出業基本歸為初始階段,原因在於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承接演出的地點有限。但是近年來萬州也承接過一些當紅歌星的文藝演出,規模都不怎麼大;另外,萬州本地的一些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也的得到了保護並逐漸走上表演舞台。例如,萬州土家族的擺手舞,雜技等。萬州的藝術品產業也有所發展,就拿萬州名片譚木匠來説,它已經從一個功能性的梳子,發展成為具有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九)體育產業

體育產業,是指一種娛樂消遣活動或需體力、與智慧與技巧的比賽或競技,通過消費的形式推銷到市場並獲得利潤的事業。萬州體育事業在近幾年發展之快,就拿體育產業中的服裝產業來説,匹克、361、安踏、鴻星爾克、耐克等體育品牌的服飾賣的相當火爆。隨着近年來,各學校體育設施的完善,體育器材在萬州也賣得相當不錯。

三、萬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文化產業問題:

縱觀萬州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我們不難發現萬州文化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人才短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如果連文化產業人才都沒有,試問如何發展文化產業。萬州雖然是重慶第二大城市,但是它遠離重慶市區,沒有重慶市區那般繁華,又在山區,地勢不平,城市都是依山而建。這樣的城市是很難留住人才的。這對他的發展極為不利,萬州如果要想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吸引並留住人才是它的關鍵所在;

2、政府重視力度不夠,文化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如果在一線或者二線城市,政府一定會重視它的發展,但是像萬州這樣的三線城市,政府重視的力度多在工業和農業上。萬州也不例外,在文化產業方面政府的重視力度明顯低於工業和農業。萬州有工業園,農業基地,但是就是沒有文化產業基地,這完全能説明萬州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力度不夠;

3、資源利用不充分,萬州有很好的資源,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萬州的旅遊資源、萬州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有因地緣優勢而特有的移民文化資源和它的區位優勢。向萬州這樣遠離主城的三線城市如果不合理利用資源,充分利用資源,將萬州的優勢文化產業發展起來。那麼它的文化產業將始終滯後於其他地區。

4、產業結構不合理,在萬州的旅遊業中,這一點體顯得尤為突出。萬州旅遊業只限於旅遊的開發,卻很少注意將萬州的地域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沒有形成產業間的協同發展,這也就形成了萬州地區文化產業畸形發展的原因。如果萬州以旅遊產業為主導,帶領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其結果必然優越於現在的狀況。

(二)應對措施:

1、政府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果萬州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那麼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因為政府可以在政策上,資金上等方面給予文化產業很大的幫助。

2、引進文化產業人才,要引進人才首先要留得住已人才。留住一個人才,首先你要給人才一個展現自己才能的舞台;再者,當地政府的提供一些優越的條件吸引人才;最後,要給人才自我發展的的空間。

3、走與高校聯姻發展模式,在萬州高等教育學校首數三峽學院,萬州發展文化產業可以與三峽學院實現聯姻模式來實現。文化企業給三峽學院學生提供見習崗位或者提供就業崗位,學校給企業輸入新鮮的血液和新思想。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很多具有創意思維,這些思維在大學生裏尤為凸顯。

4、利用好當地的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一個民族旅遊勝地。萬州有26個少數民族,是一個少數民主散居的地區之一,民族文化極其豐富,尤其是土家族文化。例如在萬州很多地方都有土家風味餐館,或者酒樓,這説明土家族的飲食文化在萬州得到發展,但是這些也只有萬州當地人比較熟悉,而外地遊客不是很瞭解,這就是一種民族文化利用不到位的現象。

四、結論

筆者認為,萬州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先重點發展旅遊產業和體育產業。發展旅遊產業有兩點原因:

1、萬州旅遊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有發展的潛力;

2、旅遊在現代社會中是一個人們產業,它集休閒娛樂於一體,可以帶動當地其他服務業的發展。發展體育產業主要看好的是萬州的新體育館,這個體育館可以容納兩萬餘人觀看比賽,而且可以承接國家級單項或省級綜合性體育賽事。重點發展這兩大產業,然後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是萬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可行之路。

  2013年11月10日

企業調查報告 篇5

調查目的:

瞭解企業職工培訓情況現狀。

調查時間:

20xx年3月1日―4月8日

調查對象:

部分企業職工

調查地點:

清澗東喬實驗有限責任公司

調查方法:

個人走訪座談以及到相關部門收集資料相結合。

日程安排:

3月1日―3月8日:走訪、交流,並作相關的記錄。

8月9日―3月21日:收集相關的數據和資料。

3月22日―4月8日:綜合整理所有資料,調查內容逐漸成稿。

當今社會隨着國家的經濟命脈的蓬勃發展,企業的經營組織形式、生產方式以及企業員工的技能水平都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該如何的迎接挑戰,擺在了我們每個企業的面前;也根據國家的經濟戰略,企業要不斷的壯大,企業就要走出去,科技興國,讓人才興企是我們每個企業首要的戰略目的;我們要抓住有利的機遇;去敢於挑戰和創新;職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組成部分和關鍵職能,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職工培訓.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職工個人的發展以及企業發展的需要,職工培訓越來越重要;這有這樣一個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企業要利益,首要的事離不開所有員工的支持,企業要有長遠的戰略目標和計劃;一個企業要經營、要營利,必然少不了一羣優秀的職工,職工是一個企業最普通、最基礎、也最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如何讓職工更有效地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呢?這就需要企業為職工做出一定的安排學習、瞭解。為了充分了解企業職工思想現狀,瞭解企業對職工培訓要求和規劃。本人於20xx年3月在在榆林清澗東喬實驗有限責任公司採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一、企業培訓主要存在的問題

1、對員工的培訓重視程度不夠

當前緊急的快速發展,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不夠,企業對員工的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企業沒有做到及時的條件來對職工的素質培訓和技術培訓不能及時進行,缺乏“苦練內功、培養後勁”的意識和行動,長期以往只會導致企業管理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的下降。

2、培訓沒有跟隨企業的實際情況

企業的培訓工作依然停留在原始的基礎上,沒有就是的跟進;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培訓,培訓效果級差,沒有一個完整合理的規劃佈局,同時對企業培訓缺乏分專業分層次和循序漸進的培訓。

3、參與性、積極性不高

對於員工的培訓都是一些被動式的參與,根據企業當前的需求而作出的培訓,實用性不強,沒有引起員工的積極性,有時對培訓的目的也不是很強;在根本上沒有解決員工的需求和個人的發展。

4、培訓的方式不夠健全

企業培訓的方式,比較落後,沒有就是的跟進現代的發展需求。

5、培訓人員的專業性不強

這主要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培訓人員的基本功不紮實,沒有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培訓,都是企業內部人員進行培訓;

6、培訓交流方式不夠靈活

很少領導與員工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二、人才的引進一再培訓

根據問卷調查,多數職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職工激勵、成就動機。

三、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一是在團隊精神狀況的調查中,有四十三人蔘與調查,其中有11人認為整個團隊的精神狀況為強,23人回答了中等,整個站的比例最大;一般只佔9人,差的沒有;從而跟好的瞭解企業的團隊精神狀況。

二是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5%職工認為企業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0%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

四、對企業今後發展的建議

對於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為了讓企業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樹立員工的積極性

在企業對員工的培訓中,要結合企業的實際來對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樹立員工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2、培訓的方式要健全

企業培訓的方式一定要跟隨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現代企業管理的模式進行,多渠道的培訓。

3、培訓人員的專業性強

在企業又跳進的情況喜愛,企業一定要聘請有專業性強的專家和教授對企業的培訓,進行整體的規劃;是員工對自己的未來發展也有一個更好的規劃,企業才能更好的留住人才。

4、培訓交流方式不夠靈活

企業的培訓方式多渠道,豐富培訓內容,是培訓員工更容易的接受;企業的領導要多到員工中間去,與員工近距離的接觸。

總之,員工培訓是是企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企業真正重視員工培訓,對企業、對員工將會是一個雙贏的選擇。一個完整、科學的培訓過程可以將培訓的效果最大化。

企業調查報告 篇6

一.調查目的

通過問卷和實地考察調查掌握四平市一糧庫(第一糧庫的簡稱)的總體狀況,從糧庫的運輸,倉儲,糧庫業績等入手調查,掌握當今糧企的生存現狀和發展

二.調查對象

吉林省四平市一糧庫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0日-20xx年8月15日

四.調查方法

實地觀察,問卷調查

五.調查內容

從四平市一糧庫的運輸,倉儲,業績入手,總結出糧庫運行的總體狀況。

(一)四平市糧庫簡介

1.始建於1979年的吉林省四平市糧庫,是隸屬於吉林省四平市糧食局的中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坐落於素有世界“黃金玉米帶”之美譽的四平市鄰郊的平東路1499號。現有佔地面積9.7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739萬元、職工38人。主要承擔着國家對周邊農民的糧食收購、儲存、調運和銷售,庫內建有水泥砼倉31個、簡易平方倉4個、烘乾塔1座、鋼結構糧食罩棚倉1座,裝卸、檢驗、烘乾儲存設施先進、齊全,儲存糧食能力6萬噸以上,年經營量10萬噸左右。

2.主要經營:糧購銷調存等產品。作為經營糧購銷調存的企業,我們始終堅持誠信和讓利於客户,堅持用自己的服務去打動客户。

(二)運輸現狀

1.四平市一糧庫的運輸業務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的四平市的周邊城市或鄉鎮,糧庫的運輸管理除了糧庫的內部運糧,入庫,還包括其外部糧食主要來源的運輸業務,和必要時對外援助所輻射的有效範圍時的糧食運輸服務,所以糧庫的物流活

動也很重要。2.四平市一糧庫車輛信息

常運線路車輛用途載重車長

四平-梨樹普通運輸2525

長春-四平普通運輸3010

九台-榆樹普通運輸3017.5

舒蘭-吉林普通運輸20xx四平市一糧庫場地內部運輸車輛

車輛類型車輛用途規格

裝車機搬運糧食20m

螺旋運送機貯藏糧食30m

散糧裝車機搬運糧食10m

小貨車搬運糧食15m廂型平板輸送帶廂式車數量2352

3.作為四平市最大的一家糧庫企業,四平市一糧庫的運營成本明顯比較大,主要由於糧食儲備的百分之十二由地方政府用於應急和調轉,這需要短時間的大規模的進行庫內調控和緊急運輸,導致在運輸過程的糧食的損耗比較嚴重。

4.國家形式.運輸已成為東北糧食生產和銷售的瓶頸。運輸的成本高、環節多使田間地頭的低價米變成了餐桌上的'高價米。儘管農產品的層層加價在某種程度上是市場規律的體現,但國家宏觀調控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和百姓的利益,要讓農民的收入漲上去,讓百姓的支出降下來。

(三)倉儲現狀

1.對科學保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一是把搞活經營與科學保糧對立起來,以強調搞活經營削弱了科學保糧;二是脱離國有糧食企業現有客觀條件談科學保糧,片面地把科學保糧理解成應用計算機測控、準低温冷藏等資金投入比較大的技術,忽視了科學保糧的實際內涵;三是認為科學保糧“勞民傷財”,對科學保糧嫌麻煩、怕花錢。

2.入庫糧質控制難度加大。糧食購銷市場化以來,糧食由單一經營渠道變為多元化經營,入庫糧質控制難度不斷加大,已成為制約糧食安全儲存的重要因素。

3.倉房設施條件比較差。倉庫條件是科學保糧的基礎,以我市現有的總倉容來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倉庫仍佔相當大的比重。對於這些舊倉庫,各級糧食部門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維修,但要徹底解決上漏下潮、牆體裂縫、氣密性差等問題,資金上存在很大困難。

4.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科學保糧的普及。目前,各國有糧食企業主要依靠各級糧食儲備和政策性業務以及經營業務取得收入,但由於企業經濟效益不是很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投人大量資金搞科學保糧力不從心.造成科學保糧普及率不高。

(四)運營業績

20xx年通過糧改卸掉老人、老糧、老賬的“三老”包袱後,企業輕裝上陣,面貌煥然一新,經營管理、經濟效益一直較好,20xx年盈利10萬元,一舉扭轉多年虧損的歷史,20xx年至20xx年三年累計實現利潤680萬元,償還歷史和人員分流債務430萬元,新增固定資產680萬元,職工工資由20xx年的人均6000

元增長到20xx年的人均17400元。20xx年至20xx年,企業連續四年獲得吉林省“一符四無”示範糧庫、市(地)級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等十幾項榮譽。。

六.調查總結

(一)通過以上對四平市一糧庫的調查可以發現以下問題。

1.糧庫的運輸問題。該糧庫的運輸方式缺乏多樣性,主要以汽車公路運輸為主,不能滿足當代多方面的需求和應對各種應急的靈活性。

2.對農場品價格的不敏感,基本上糧庫內只有玉米和小麥,缺乏其他種類的產

品,也不能滿足市場上經銷商或者消費者的意向。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3.倉庫現代化程度低,倉庫貨物分區混亂,影響效率,對倉庫的規劃不夠完善,管理技術落後。

4.運營業績,從虧損狀態轉變到盈利已經不容易但是還遠遠滿足不了城市的需求和單位員工的生活保障。而且沒和其他的合作伙伴,沒有戰略聯盟的支援。很容易導致單位的各方面問題不能隨時解決。

(二)公司面臨以上問題解決的辦法

1.運輸方面應該着重發展鐵路運輸,鐵路由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公路運輸的比較而言更加節約成本,對大宗的訂單或者緊急情況的調撥糧食具有極強的靈活性

2.加快現代化物流建設,培養物流專業人才,形成物流網絡服務平台,加強互聯網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礎建設,對物流各環節進行跟蹤,利於有效的控制和全程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減少資源浪費。

3.加強對倉庫管理的意識,防止蟲害防止潮濕對糧食的損壞,通過開展糧油倉儲企業規範化管理活動,尤其是對不足之處進行了認真整改、補充和完善,企業管理水平明顯提升。主要表現在創建工作基本條件更加具備,管理制度健全並得到有效落實。倉儲管理科學,倉儲設施管理完備、優化和到位。

4.發展戰略聯盟,和對家糧食企業進行合作共贏,緊跟時代的步伐,抓緊中央和

地方振政府的有力政策,去全面的有力的去開放內部,進行市場化的改革機制,發揮領導的帶頭作用,去完成市場體制下的優化資源配置,系統的落實政策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姓名班級學號社會實踐內容通過調查掌握四平一糧庫的總體狀況,從企業的運輸,倉儲,業績等入手調查,總結出企業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企業調查報告 篇7

調查原因:

在當前金融危機波及面不斷擴大、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社會整體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多重背景下,進一步明確當前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分析就業策略對促進應屆生就業具有積極意義。

社會形勢:

在金融危機的海嘯過後,雖然這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沒有像其他國家的影響那麼大。但是從對應屆生就業的這個方面講,它所帶來的也就並非一般的影響了。目前,已經有不少應屆生在校園招聘會上發現,現在來招聘的單位沒有往年多,而且需要的名額也十分有限。有一位企業的總裁説過:“如今,企業都在大量裁員,很多在職的精英我們都不得不忍痛割愛,更別説再去招聘沒有經驗的高校畢業的應屆生了。”這也足以見得應屆生就業形勢的嚴峻了。

但是社會還是需要人才的,前提是你一定是個人才。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讓人家無可代替的話,那麼他就一定是成功的。

毋庸置疑這對應屆生的在校學習又發起了一個新的挑戰。這對應屆生本身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應屆生職業發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業能力。首先,企業目前需要的到底是哪方面的人才?他們對應屆生的要求是什麼呢?他們對我們的忠告又是怎樣的呢?

就每個個體而言,就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與市場能力兩個部分。在專業能力方面,以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代表的態度型資產是應屆生專業能力中的關鍵,以解決問題能力為代表的知識技能型資產是專業能力的基石。在市場能力方面,為尋找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應屆生必須要了解現在整個勞動力市場,特別是應屆生的勞動力市場的總體供求數量信息和結構信息,要了解職位具體的職責要求,擴大自己的認識面,更要要了解自己個人就業能力的水平,同時還必須改進自己的展示能力。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調查結果:

企業對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專科生供大於求;學科專業失衡:當前的就業市場,文科專業的就業形勢與理科相比不容樂觀。然後,企業對於應屆生的要求是希望他們能有“實戰”的經驗。希望應屆生能多參加社會實踐來鍛鍊自己的能力從而能更加積極坦然的面對自己得與失。這種現象就是很多人在進入社會以後,就很容易有挫敗感,而顯得精神萎靡。這就要我們應屆生在校以及走上社會以後要鍛鍊自己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一對面粉放在面板上,你用手一拍,這對面粉就散了。,這就是現在應屆生的承受能力。你把他加點水再拍就不一定散了。但還是一對很鬆軟的麪粉,如果你在給他不斷地加水,再接着揉。揉到最後就變成了一個麪糰。你再怎麼拍就不會散了。你繼續給他揉,揉到最後,他就不僅僅是一對面團了。你即使用手給他拉,他也不會斷,這就成拉麪了。人的神經承受能力,一定要達到這種狀態才能去參與社會。所以我們需要鍛鍊的正是這個。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上有些企業提供了一些職位,這些職位是能夠讓應屆生作為一個起步的位子,讓他們鍛鍊自己的機會。當社會給應屆生提供這樣的機會,而且他們是可以做到的,但他們又會覺得這個不符合我的愛好,或者這個不是我的發展方向,又或者這個工作崗位的工資太低了。這樣的情況很多。企業又針對應屆生提出這樣的建議:切勿浮躁。目前有很多企業的老闆都發覺現在的應屆生也就是很多的年輕人心態十分地浮躁,看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很多年輕人也時常會抱怨,社會對他不公平,總是抱怨人家的家庭條件好,只要靠靠關係就能走上一條舒服的路。而自己呢身無分文,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應該覺悟到人的出生時由不得自己選擇的,但是人生命的終點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難道真正的原因不是在我們自己身上嗎?如果我們總會覺得社會就是我們的敵人,自己生活的不幸的來源就是社會,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應屆生也可以説是年輕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斷正自己的態度也是決定人生的一大要點。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的話,把自己當做是社會的主人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要靠着自己的能力才能夠成功。

企業調查報告 篇8

自規範清理公職人員開辦企業、在企業兼職(任職)工作開展以來,編辦積極貫徹落實中組發〔20xx〕18號文件精神,領導高度重視,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工作。現將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傳達有關文件情況

根據組織部《中供成武縣委組織部關於轉發<關於進一步規範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的通知》(成組發〔20xx〕16號)文件要求,編辦迅速召開了全體會議,認真組織學習中組發〔20xx〕18號文件精神。

二、排查摸底情況

編辦每一位幹部職工填寫《承諾書》,承諾其本人沒有在任何企業或其他營利性組織兼任或者擔任任何職務;不利用職權和職務上的影響為企業或個人謀取不正當利益;認真貫徹執行中組部《關於進一步規範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及《答覆意見》,堅決配合做好規範清理幹部職工在企業兼職(任職)工作嚴格遵紀守法。

三、清理規範過程、主要做法及清理成效

編辦要求每個人填寫幹部職工開辦企業、在企業兼職(任職)有關情況統計表;單位主要負責人與相關人員談話,講明瞭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嚴格要求全體幹部職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有關規定,嚴格杜絕幹部職工違規在企業兼職任職情況出現。通過排查摸底,編辦全體幹部職工沒有人開辦企業、在企業兼職(任職)。

四、清理後的'現狀及下步工作打算

通過此次幹部職工在企業兼職任職清理規範工作,將上級精神傳達到了每位同志,做到了底子清,情況明,所有人員全部上報。編辦未發現公職人員開辦企業、在企業兼職(任職)的情況,也沒有收到相關舉報。今後,編辦還將進一步加強對該項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宣傳教育,鞏固成績,以實際行動響應黨風廉政建設。

20xx年4月30日

企業調查報告 篇9

一、 實踐調查內容

(一)引言

企業文化具有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功能、作用,但能否真正發揮這種作用,還要看企業文化是否正確反映企業的性質和內外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因此,企業文化的創新對於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發揮着獨特的作用。企業文化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大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國企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挑戰,中國企業只有培養、塑造企業核心能力,才能夠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競爭能力,是相對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等重要特徵。能力、資源、人才、技術、知識、制度、流程無論如何先進,具有競爭優勢,只是一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反映或表現,而非核心競爭力本身和動力源。

那麼,驅動技術、資源、人才等的力量源泉就是企業文化的創新或優秀的靈活適應的企業文化。企業核心的競爭力是建立於企業文化創新力之上的一種“合力”。它來源於企業獨有的創新力(包括:管理創新力、組織創新力、制度創新力、知識創新力、技術創新力、產品創新力、營銷創新力等)。從動態的經濟理論來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企業能夠在實現利益相關者平衡發展的同時提升競爭力,其關鍵的解決方法是企業文化創新。企業文化創新是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證一個擁有優秀企業文化的企業所體現出的市場競爭力是競爭對手難以超越的。因為優秀的企業文化不但塑造和豐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還能極大地提高企業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員工的團隊精神和企業的凝聚力,使員工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一方面,在企業文化中弘揚創新精神,使全體員工在極強的創新精神的鼓舞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就能使企業各種資源得到最佳配置、效用得到最好發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自然會發揮到最強。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地學習借鑑,來改善和豐富企業文化的內容,實現企業文化的創新,使企業更具活力和競爭力

(二)公司概況

江蘇建設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簡稱江蘇建設)成立於1992年12月,xx年9月經江蘇省財政廳批准改製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經建設部核准現具有建築裝飾裝修工程專業承包一級,建築裝飾專項設計甲級,建築幕牆專業承包一級,建築幕牆專項工程設計甲級,機電設備安裝專業承包一級和建築智能化專業承包二級、鋼結構,消防工程專業承包三級資質。並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審核認證。現為中國建築裝飾協會理事單位,江蘇省裝飾裝修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常州裝飾裝修行業協會會長單位、常州建築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公司現任董事長,總經理楊大偉,現為中國裝飾協會會員,江蘇省裝飾協會副會長和常州裝飾裝修協會(商會)會長,XX市工商聯執行委員,全國建築裝飾行業優秀企業家。

江蘇建設自創辦至今,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為集設計、施工、安裝、生產製作於一體,具有較強經濟、技術和施工實力的裝飾骨幹企業。隨着市場經濟和裝飾行業深入發展,公司奉行“創新經營機制,勵精圖治做強”的方針,紮紮實實走“多元經營、誠信經營、品牌經營”之路,通過不斷深化企業內部管理,加大科技裝備和固定資產的投入,努力培養和提高全員整體素質,促進了企業持續、穩健、和諧發展。

公司的經營業務和施工足跡遍佈全國,走出國門,承接了一大批種類繁多,規模各異的建築裝飾、建築幕牆等工程項目及國家、省、市重點工程項目和XX、援外和外經工程項目,以精湛的工藝,優良的質量、合理的價格,真誠的服務贏得了社會和客户的認可和信任,在國內外創出了一批優質工程,到目前為止,先後獲得一項魯班獎、十三項全國建築工程裝飾獎、二十七項江蘇省紫金盃獎,多次獲得江蘇省揚子杯優質工程獎、江蘇省裝飾優質工程銀獎與紫金盃獎和多項市級優質工程獎。

公司自1996年以來,連續被評為江蘇省建築裝飾優秀企業,連續多年被XX命名為aaa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被常州工商局命名為免檢企業。先後多次被評為XX市優秀施工企業、XX市優秀建築裝飾企業、XX市建設系統安全生產管理先進單位、建築工程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和XX市文明單位以及XX市建設系統文明單位。xx年-xx年,公司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建築裝飾行業百強企業。並被中國建築裝飾協會評為xx-xx、xx-xx全國建築裝飾明星企業。

江蘇建設在十多年的創業發展中,培養造就了一支經過專業培訓、理念先進,素質優良,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設計、施工與管理團隊,擁有多支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施工隊伍並在北京、西安、南京、蘇州、無錫、新疆、山東、安徽,東北等地區和海外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做為對開拓的窗口。

二公司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具有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功能、作用,但能否真正發揮這種作用,還要看企業文化是否正確反映企業的性質和內外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因此,企業文化的創新對於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發揮着獨特的作用。

企業文化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大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國企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挑戰,中國企業只有培養、塑造企業核心能力,才能夠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競爭能力,是相對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等重要特徵。能力、資源、人才、技術、知識、制度、流程無論如何先進,具有競爭優勢,只是一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反映或表現,而非核心競爭力本身和動力源。那麼,驅動技術、資源、人才等的力量源泉就是企業文化的創新或優秀的靈活適應的企業文化。

企業核心的競爭力是建立於企業文化創新力之上的一種“合力”。它來源於企業獨有的創新力(包括:管理創新力、組織創新力、制度創新力、知識創新力、技術創新力、產品創新力、營銷創新力等)。

從動態的經濟理論來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企業能夠在實現利益相關者平衡發展的同時提升競爭力,其關鍵的解決方法是企業文化創新。

企業文化創新是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證

一個擁有優秀企業文化的企業所體現出的市場競爭力是競爭對手難以超越的。因為優秀的企業文化不但塑造和豐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還能極大地提高企業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員工的團隊精神和企業的凝聚力,使員工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一方面,在企業文化中弘揚創新精神,使全體員工在極強的創新精神的鼓舞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就能使企業各種資源得到最佳配置、效用得到最好發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自然會發揮到最強。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地學習借鑑,來改善和豐富企業文化的內容,實現企業文化的創新,使企業更具活力和競爭力企業管理理論有三座里程碑式的理論:科學管理、行為管理和現代管理科學。企業文化理論是企業管理理論的第四座里程碑,它標誌着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新層次。企業文化理論的產生是人們自覺地研究企業文化現象和企業文化管理方式的本質、特徵以及運行規律的結果,它所實現的由自發到自覺、由實踐到理論的飛躍,標誌着管理上的一場革命。以研究企業文化的產生、發展規律為對象的企業文化理論不僅是企業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也是企業管理理論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標誌着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新層次。企業文化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業管理的主體地位上,強調文化認同和羣體意識的作用,反對單純的強調管理,注重在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和先進管理思想的基礎上,為企業建立明確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以此實現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有機結合,實現企業內部物質、精神、制度的最佳結合和動態平衡。

一、企業文化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企業文化具有異質性和難以模仿性,具體表現在:首先,是在發展中形成的。存在決定意識,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在企業圖生存、求發展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其次,發端於少數人的倡導與示範。文化總是先有少數人提出反映客觀需要的文化主張,倡導改變舊的觀念及行為方式,成為企業文化的先驅者。少數領袖人物和先進分子的示範,啟發和帶動了企業的其他人,形成了企業新的文化模式。三是堅持規範管理的結果,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一個以新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戰勝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的過程,因此,新的思想觀念必須經過廣泛宣傳、反覆灌輸才能逐步被員工所接受。因此,不同企業由於其面臨的經營環境、所處行業、發展歷史等因素的差異,其企業文化必然不同。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和精神力量,企業文化是影響着企業核心競爭力消長的長期性、基礎性和戰略性要素,是企業管理的一面鏡子。核心競爭力是在獨特的企業文化基礎之上形成和累積起來的,人才、文化和過程是其載體。通過長期學習培育積累企業文化才會與產品、品牌、專利等一起逐漸形成,並演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有機構成部分。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係。缺乏優良文化的企業不會鑄造出持久一流的核心競爭能力,反過來,企業一流競爭力的擁有和維繫往往根植於優秀的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文化成功的最高、最集中體現。同時,建立在優秀文化基礎上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發揮作用為企業文化的培養和弘揚提供紮實而充沛的物質保證。

二、企業文化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1.提煉企業精神。優秀的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體系的核心,企業只有根據自己的特點,提煉出本企業的優秀理念,然後才能從核心上體現出企業的個性。因此要培育和創造一種符合

企業實際、催人向上、開拓創新、勇爭一流的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指的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生長培育起來的,併成為全體職工的一種羣體意識。樹立強大的精神支柱,統一員工的要求,激發員工的創業熱情,形成企業自身特色的企業精神,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指明方向,並以一種無形的方式沉澱下來形成企業的一種行為規範。

2.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是確保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的文化活動,陶冶員工的思想情操,鼓舞員工士氣,集中全體員工的集體智慧,形成全體員工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提升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增強團隊的生機和活力。

3.構建制度文化。企業文化的建設一定要有制度保證,而在這種制度保證中要做到制度文化的創新,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理念,不斷推出適應新的競爭形勢的管理制度,例如成本管理的模式、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和流程再造等等,用優秀的制度來保證文化建設的實施。

4.倡導行為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企業家要積極倡導優秀的行為文化,並且身體力行。行為文化的倡導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企業家要有全新的管理行為,在自己的管理行為中處處體現出本企業的文化特點,體現出企業的文化品位;而員工要有全新的工作行為,要用愛崗敬業、勤奮工作、遵章守紀、誠實守信、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甘於奉獻的行為,來具體實踐企業的文化,使社會公眾通過企業員工的行為,更好地認識該企業的文化內涵。企業的物質形態,往往也反映出一個企業的文化特點。這種物質形態表現在整潔的廠容廠貌、現代化的工作設施和環境、具有先進理念的辦公環境和優質的產品等等,在企業的“硬件”中反映出企業的文化追求,使員工處於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

5.堅持“以人為本”。企業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經濟組織,人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一個企業的命運最終肯定是由作為生產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人的因素來決定的。作為企業主體的廣大職工羣眾,不僅僅是企業物質文化的創造者,也是企業精神的創造者,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作用,直接關係到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敗。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為管理的主要對象,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滿足員工要求,發揮每個員工的積極因素,以求得企業和個人的共同發展。要使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保持一致性。員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證,是員工主體利益能否得以實現的重要標誌。市場經濟是人才的經濟,實踐證明,誰擁有足夠的優秀人才,誰就擁有競爭的決定性優勢。“以人為本”重在提高人的素質,重在尊重人,要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勞動,要滿足人的生存慾望,滿足人的發展慾望。

6.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一方面要通過管理模式建立包括識別、規劃、培育、部署和維護在內的企業形象管理維護體系,便於員工公眾對企業形象、獨特文化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要考慮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注重用企業的良好行為來淨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倫理的建設,促進社會健康、平衡的發展。企業要注重自己的社會形象,實際上是一種企業和社會雙贏的行為,是企業運用自己的優秀文化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最後要注重品牌效應。

三、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作用

1.企業文化建設對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具有凝聚作用。企業文化建設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它的重要功能是把每位員工的個人目標統一到企業的整體目標上來。企業文化建設為員工創造了最適宜的發展條件,為員工的自我發展提供了一個寬闊的舞台,使員工產生穩定的歸屬感,它像一根紐帶把員工個人利益追求與企業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使員工認識到,只有企業的不斷髮展壯大,才有個人目標和經濟利益的實現。用共同的目標把員工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企業實現總體目標凝聚最大的動力。企業文化的這種凝聚作用,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巨大動力,是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基礎。

2.企業文化建設對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具有激勵作用。企業文化建設要“以人為本”,就是要強調尊重人、關心人、激發人。通過企業文化建設,鼓勵員工發揮內在動力,朝着預期目標採取積極的行動,發揮最大的潛力已達到個人心理需求的更高層次。企業內先進的評比、技術職稱的晉升、各種競賽活動、技術比武、演講比賽活動的開展等等,以有效的精神和物質激勵的方式,為實現個人價值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把企業建設成學習型組織得依靠企業文化建設,通過企業內外的專業學習和業務培訓,激勵員工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高創新能力,以提高員工的個人素質,不斷提升企業的總體水平,從而不斷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企業文化建設對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具有規範作用。規範化操作是制約企業興衰的一種非技術因素。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的行為具有有形和無

形的約束力,這不僅來源於企業內一整套先進的科學的管理制度,還來自於經過潛移默化形成的一種企業羣體道德意識、思想準則和行為規範。

4.企業文化建設對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具有協調作用。為使企業建設達到更高的目標,必須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來塑造企業員工的團隊意識。俗話説:“管理管理:一要理順程序,二要理順心態。”如在每年的職代會前後發動員工積極參加“我為企業獻計獻策”提合理化建議活動,讓員工在企業發展、企業建設等問題上提出有益的建議,使企業領導和員工獲得認識上的認同感。企業文化建設還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關心人,愛護人,尊重員工的勞動成果,使每位員工在團隊內心情舒暢,從而在行動上更加協調。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是一個由企業精心設計、管理層積極推進、全體員工廣泛認知認同併成為自覺行為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培養和實踐的過程,必須堅持領導倡導、全員參與、持之以恆推進;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統籌兼顧,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完善。以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推動企業發展、提升企業形象、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和社會認知度的載體是推動企業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企業調查報告 篇10

武漢一冶建安公司於九月二十四日至九月二十八日組織了一次關於國企改制的考察活動,考察的單位是山東建工集團、北京城建集團三公司。考察小組成員由一冶建安公司董事長龍惠均、工會主席張俠明以及企業策劃部、人力資源部、黨委工作部和部分經濟實體的主要負責人組成,並邀請了一冶建設公司勞人部的熊婉君副部長、呂桂雲科長一同前往。通過實地考察,我們認為這兩家企業有一個共同點:一、經營層和員工對國企的改制達到了共識;二、產權清晰,責權明確;三、建立健全了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四、建立了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五、建立了和諧的外部環境;六、掌握了一批具有競爭實力的勞務分承包方。下面談談山東建工集團的基本情況和改制的具體作法:

山東省建設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現有員工2500人,具有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該公司前身山東省建築工程公司一九七九年組建成立,當時企業總資產不足千萬元,年在建施工面積僅9.5萬平方米,完成施工產值僅548萬元。至一九九O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十二年間發展緩慢,在建施工面積僅16.66萬平方米,完成施工產值2658萬元。而從一九九一至二OOO年,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的十年間,特別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股份制改造後的七年中,企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使企業成為具有國家一級建築資質,並集建築科研、設計,建築施工,路橋、鋼結構、預應力施工、裝飾裝潢、房地產開發、建材經營和國際貿易等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至20xx底企業總資產達13億元,企業淨資產1.08億元,固定資產1.03億元。在建施工面積達150多萬平方米,完成企業總產值15億元,目前在施面積已超過200萬平方米,企業資產15億元,淨資產1.5億元,預計年底施工產值將突破15億元,企業總產值突破20億元。利税將達到1.5億元以上。山東建工大力實施外部市場發展戰略,目前工程項目已遍及省內所有地市,並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設立了辦事處,在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也設立了分支機構。這些年來集團工程質量創“魯班獎”工程3項、國家建築工程裝飾金獎一項,山東“泰山杯”工程11項、濟南市“雙十佳”工程27項。因此,企業被授予“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被評為“山東省建設系統先進企業”、“全國企業形象最佳單位”和“全國先進建築施工企業”。被國家信息中心列入全國建築百強企業,被評為“中國建設系統AAA企業”;被中國質量協會評為“中國質量服務信譽AAA企業”和“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集團公司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究其原因,主要是抓住了四次企業改革機遇,審時度勢地轉換經營機制,進行股份制改造,不斷地調整企業結構,實施企業戰略管理,充分發揮治理結構的領導作用,推行項目法施工以來,集團公司進行了四次重大改革,具體做法是:

一、抓住第一次改革機遇,實行“項目法”施工,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施工管理體制的徹底改革,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山東建工由於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至1990年企業已陷入難以為繼的虧損邊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求生存、求發展,在沒有任何上級部門指示和安排情況下,打破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自覺在省內率先推行“項目法”施工改革,並且一舉獲得成功。從一九九一年開始企業發展一年一個新台階,一年向前邁出一大步,不僅扭轉了企業陷入虧損邊緣的被動局面,而且經濟效益逐年較大幅度的增長。例如:施工產值1990年僅完成2600多萬元,到20xx年已達到12億元,增長了462倍;實現利潤1990年虧損84萬元,到20xx年實現利潤6255萬元;竣工工程質量1990年優良品率為25%,20xx年提高到81.88%,近三年已連續保持在80%左右,職工人均收入1990年僅有2400元,20xx年已達20169元,提高8.4倍。

“項目法”施工構築了施工管理層和勞務層兩層分離的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框架,施工管理層最初組建為直屬項目經理部,後擴建為項目公司,現改製為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由子公司直接管理按單位工程設置的項目經理部。勞務層組建勞務總公司,下設主體、裝修、安裝等專業公司,從而實現了企業經營機制的徹底轉換。同時加強配套改革,建立了企業技術、質量、安全、文明施工、財務、勞資、材料、設備、經營和預決算的十大業務系統並組建勞務及人才、材料供應、設備租賃、資金和生活服務等五大模擬市場。並進行了用工、人事和分配製度等三項制度改革,按月度對二級單位進行跟蹤考核,建立健全了企業監督檢查、審計考核體系,確保了企業穩步發展,為後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抓住第二次改革機遇,在實行集團化經營的同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一九九四年山東建工集團根據企業發展狀況,決定實施集團化經營戰略,企業改革定位在走規模經營膨脹發展的'路子。以原山東省建築工程公司為核心企業,組建成立了山東省建設建工集團總公司。緊密層企業13家,半緊密層企業15家,鬆散層企業17家,為公司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由於改革成功,當年被濟南市政府列入了三十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單位,在下半年改制成為山東省建設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一種微觀經濟,涉及到企業內外部機制的各方面,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

1、建立健全企業法人財產製度。山東建工集團按照國家的規定,對企業資產、債權債務由國資局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資產評估、產權界定,核實企業法人財產佔有量,進行國有資產登記,確定企業法人財產權。使企業資產、企業資本金的股權結構均做到了產權清晰。

2、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山東建工集團在建立有限責任的改制過程中,始終把建立新型的領導體制放在重要地位。依法建立和完善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領導管理體制。使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審計機構和執行層既相互分離,又相互制衡,並做到責權明確,各司其職,依法依規行使職權。

3、建立健全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山東建工集團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健全了企業財務會計制度,主要是成本預測、計劃、核算,企業資金管理(包括資金使用、回收、清欠)等制度,進一步完善了企業財務管理,確保了企業效益的穩步增長。

從1994年完成改制,至20xx年的七年中,山東建工集團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施工產值累計完成41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

這兩項指標的完成是改制前十年完成總和的近20倍。山東建工集團發展如此之快,就是得益於項目法施工和企業股份制改造。

三、抓住第三次改革機遇,進行企業內部股份制改造,建立母子公司投資主體。

山東建工集團在改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決定對企業內部二級非法人的經營單位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有限公司。到1999年底,山東建工集團完成了對十一個土建子公司和十二個專業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從總公司到子公司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具體做法是:

1、合理設立企業資本金和確定股權比例。

山東建工集團對二級非法人經營單進行了改制,其企業資本金和股權結構的設置,在當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公司法》的規定標準,集團總公司的投資比例不超過淨資產的50%;二是改制子公司職工投資入股的承受能力;三是總公司和子公司的經濟效益;四是必須確保總公司的控股地位。總公司控股60~70%,改制子公司職工參股30~40%。現在由於改制後子公司規模發展較好,對年度完成產值過億元、產值利潤率達到5%以上的單位,其股權結構可調整為總公司40%,職工參股60%。企業資本金由過去的300萬元擴大到700萬元。總公司這樣做更加有利於調動子公司的積極性,承攬的任務更多、完成產值更多、實現利潤更多,使國家、企業、個人都得到的更多,達到了三者利益關係的統一,為企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基礎。例如山東建工集團一公司,在建施工面積近50萬平方米,年完成產值3億元,實現利潤1200萬元。(每完成產值1000萬元項目經理提取工資8000元,每完成50萬元利潤獎勵12000元,另加掛鈎獎罰)實踐證明,只有改革才是企業發展的真正動力,才是硬道理。

2、合理確定職工個人出資比例。

山東建工集團規定改制子公司職工個人出資比例主要依據《山東省建築企業深化改革意見》規定的“管理技術骨幹多持股,主要經營者持大股”的要求設置的。經營者出資企業資本金的10%—20%,副職出資5%—10%;業務技術骨幹出資3%—5%;一般人員原則不認購。從募股的整體情況看,經營者全部出資10%以上,最少出資50萬元,最多出資100萬元。實踐證明,經營者出資越多,壓力越大,動力也就越大,企業的發展也就越能形成良性循環。應該説這一次改革對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職工參股實際上是要大家從腰包裏實實在在的拿出錢來投入到企業的經營中去。我們認為山東建工如果沒有前兩次改革的成功和積累,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通過前兩次改革使企業長足發展而重新凝聚起職工對企業的向心力,這次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山東建工的改革是漸進式的,符合山東建工集團實際情況的,所以取得了成功。高投資、高風險最後取得的也是高回報。

3、建立健全規範的子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⑴設股東會。由全體出資者組成,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股東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行使職權。

⑵設董事會。根據《公司法》規定,由子公司股東選舉產生,董事會選舉董事長為公司法定代表人,依法行使職權。子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分設,以明確決策層和執行層的職責,山東建工集團所有改制的子公司,均按照項目管理的要求仍作為項目管理層形成工程項目管理公司,都不帶施工隊伍,逐步實現與國際項目管理接軌。

⑶設監事會。由子公司的股東會選舉產生,監事會選舉監事會主席,依法行使職權。

4、改制子公司的領導班子建設。

山東建工集團已經改制的子公司的領導班子,由董事長兼黨支部書記、總經理、總工程師、主任會計師和副總經理組成,也可兼職或交叉任職。按照項目法施工的要求,對管理人員實行動態管理。為保持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性和維護出資人的利益,原則上三年以內主要領導不異動。

5、改制子公司的機構設置及定員定編。

改制子公司的管理機構設置四部一室,即財務部、經營管理部、技術質量部、料具供應部和綜合辦公室。各部室制定規範的職責範圍,各職能管理人員制訂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子公司的定員人數必須堅持精幹高效、一人多職、一專多能的原則,其定員人數視各子公司的施工規模而定。各子公司所屬項目經理部設置和定員,視所承建的工程規模而定,實行動態管理。

6、總公司和改制子公司實行分權管理。

⑴總公司職權:

①負責組織承攬工程任務並組織投標,對中標的高大工程項目組織內部招標分配;

②負責簽訂工程總承包合同並負責合同管理;

③對重大投資項目行使決策權;

④對重大資產處置行使決策權;

⑤對子公司的引資、合作行使決策權;

⑥對子公司的經營管理行使監控權;

⑦對中層以上領導幹部行使聘免和管理權。

⑵子公司職權:

①自行承攬任務和參與內外部投標權;

②完成年度責任目標;

③限額投資決策權;

④限額資金使用權;

⑤對本單位管理幹部行使聘免和獎懲權;

⑥行使內部分配權;

⑦拒絕不合理攤派權。

四、抓住第四次改革機遇,進行企業制度創新,實施國退民進改造。

山東建工集團在企業制度上進行再創新,實施國退民進企業改造。具體作法是:

調整國有股權結構,進一步理順國有股與企業的關係。主要是將48%的國有股,變現退出28.88%,國有股權實際參股19.12%。國有股所得的紅利,主要用於對企業經營者的獎勵。

他們把國有股變現退出的股份,全部轉讓給企業經營者、經營者羣體和技術業務骨幹。調整後的股權結構是,經營者持股120萬元,經營者羣體每人持股48~96萬元。中層領導每人持股8~24萬元。從而加大了企業骨幹的經營風險,也進一步規範完善了企業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五、進行企業戰略性調整,實施企業戰略管理。

山東建工集團以入世為契機,以適應國內外兩個市場為前提,以企業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實施企業戰略管理為宗旨,結合企業實際,不失時機的進行企業組織結構、產業結構、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戰略目標的改革調整,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把企業做大做強,使企業繼續保持在省市行業內部的領先地位。

1、切實搞好企業組織結構調整:

一是企業管理組織結構的調整,堅持企業管理制度創新原則,建立適應市場環境的管理機制,突出管理機構精幹高效,減少管理層次,減少扯皮,明確崗位責任目標,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從總公司到子公司甩掉傳統的直線職能式管理模式,實行扁平化的矩陣式管理模式,突出業務系統化管理。集團總公司機關共77人,設五部一室即:市場經營管理部、企業戰略管理部、工程項目管理部、財務融資管理部、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部辦公室等部室制管理,保留黨羣系統。實行部室制改革,不單純是為了精簡幾個機構、裁減幾個宂員,而是突出精幹高效、做到減機構,不減職能,不削弱職能,減人不減工作效率、不減崗位責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做,責任有人負。

二是生產組織結構的調整,就是在堅持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的前提下,進一步規範改制子公司運作,突出解決機制不活、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對發展緩慢、施工任務少、產值效益差、無大發展前途的子公司,實行內部兼併、重組方式調整。扶持發展快的骨幹子公司,切實建立優勝劣汰機制,提高總公司經營管理的集中度。

三是勞務分承包的調整,在過去眾多的勞務承包單位中,經過嚴格的考核篩選確定了69傢俱有一定實力的勞務承包單位。每年對勞務承包單位進行考評,淘汰後5名,同時引進5家新的勞務承包單位,通過優勝劣汰保證勞務承包單位的素質。

2、切實搞好企業產業結構調整:

山東建工集團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新體制。以創立“山東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實現投資多元化,以帶動總公司多元經濟的發展,形成主業三分之二、附營三分之一,多業並舉,配套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

一是他們允許並鼓勵有能力、有實力、業績突出的個人可以組建內部個人控股子公司,也可以買斷小型子公司的經營權,實行公有民營。山東建工集團的第十一有限公司、培訓有限公司和試驗中心就是這種經營模式的子公司。

二是以山東省建設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主發起人,聯合山東省建築工程設計研究院、山東省建築工程學院和山東省巖土勘查總公司等八家產學研的院企單位,共同發起創立了“山東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實行獨立核算、獨立經營,自行運作上市。該公司已進入上市輔導期。

三是加快山東省建工工業園建設,使之成為上市公司的新型主導產品的生產基地。投資二千萬人民幣引進了速成牆生產線,7月份已經安裝完畢並試車投產,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拳頭產品。增加工業園中高科技園建設投入,提高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力度,今年已引進五項高科技產品。

四是擴大房地產開發公司、路橋公司、預拌砼公司的經營規模,使這些專業公司成為山東建工集團的多元化經營亮點和經濟效益的增長羣。

3、實施企業五大創新,全面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一是企業制度創新。兩級公司建立了經營者決策失誤、造成損失責任追究制度,以提高經營決策者在進行重大事項決策時科學性,最大限度的減少失誤。

二是企業管理創新。關鍵是搞好項目管理,加強項目經理部的建設。。其次是強化企業基礎管理,明確職能劃分,突出崗位責任到位、高效服務到位和戰略管理到位。

三是經營方式創新。首先是經營者、經營者羣體及經營系統人員要認真學習WTO的基本規則和原則。特別要學會和運用菲迪克條款。其次要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完善投標網絡,實行網上信息發佈,建立標書評價、分析和統一審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中標率。三是經營方式加快向集約型轉變。正確處理產值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對規模大、墊資多、取費低的工程要進行前期評估,決定是否承接。

四是科技人才創新。科技創新的重點是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化升級,加大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的力度。投資20xx萬元建設工業園研發中心,引進5名博士生,建立新型建材科研基地。加大微機開發利用,對大型新開工程全面實行微機管理和施工現場遠程監控。人才創新的重點是加快培養造就一支適應入世環境的、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隊伍,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山東建工集團現在擁有博士生5名,碩士研究生20餘名,大本以上學歷管理人員600人。

五是企業文化創新。創建企業品牌,樹立企業形象,着力建設好企業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使企業文化建設逐步向企業文化管理過渡。得益於領導集團能審時度勢,正確領會和執行黨的企業改革的方針政策,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抓住每一次機遇,不斷深化企業改革。

企業調查報告 篇11

在本次中國企業營銷難題的問卷調查中,有一道涉及“品牌”的問題,統計的結果如下: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中國企業對品牌的運作基本上處在探索性階段,問題的焦點在於如何創建一個新品牌並且怎樣去維護好。眾所周知,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是品牌營銷的時代,大品牌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最寶貴的資產,那麼一個企業怎樣來創建自己的大品牌呢?又怎樣去經營自己的品牌呢?以下的論述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如何創建一個新品牌

目前關於品牌的提法,我們認為最恰當的定義就是“品牌是消費者與產品之間的關係”、品牌的成長過程就是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的發展過程,當這一層關係堅實可靠時,消費者“外遇”第三者的頻率就會降低。如何經營管理好這一層關係,就是塑造品牌的策略所在(在本次調查中,很多企業已認識到這層關係的微妙之處)。以下就一個品牌從誕生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展開論述。

形成品牌的第一步是品牌名稱,它是建立品牌的基礎。許多廠家不重視給品牌定名稱,沒有把它當作一種策略來思考,隨便就定了下來。一個好的品牌名稱是一個品牌走向成功的關鍵,那麼,好的品牌名稱應當包含哪些因素呢?

1、要簡單獨特;

2、名稱要富有產品的功能聯想;

3、要更清楚地傳達產品定位;

4、易讀、易寫、易於傳播,具有內涵。

確定品牌名稱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品牌的包裝。它好比一個人的臉,應當是一個容易記憶的東西,你必須為品牌設計一個容易辨認的包裝,使消費者在提及品牌名稱時會立即想起它。對於一個成功的品牌,不要輕易改變包裝。在本次調查中,有些企業的產品包裝一年一個樣,還聲稱是不斷創新,殊不知這是對一個品牌形象的嚴重損害,是很危險的做法。

對於一個新品牌,當基礎東西(產品、包裝等)已經確定下未,如何去打開市場呢?

首先你必須進行市場調查,收集與品牌有關的產品或服務的事實資料,研究市場、產品和競爭對手,進一步瞭解消費者以及該品牌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之處。接下來努力思考你所收集到的資訊,將事實予以組織,發展不同的假設,填補資訊的漏洞。然後,針對品牌的主要機會點下決定,即你要達到的目標。就像我們一定要先知道去哪裏,然後才會去旅行一樣,一個成功的品牌策略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你希望消費者怎麼做或怎麼想?在確定目標時,必須思考以下基礎性的問題:誰是現在購買或使用的消費羣,你想改變誰的行為?誰最有可能是你將來(或潛在)的顧客,他們哪方面的需求最需要滿足?對消費者而言,他希望得到的最大利益是什麼?為什麼消費者要相信你的產品、服務或你的構想?如何支持你對產品所訴求的目的?你必須將這些問題一一思考清楚之後,才能決定品牌的長期策略。一般情況下,品牌策略的建立,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

1、要專一

決定一個產品不是什麼和決定它是什麼同樣重要,而且要更加艱難。能夠成功定位的祕訣是要有犧牲的能力,你需要放棄某些小點以便可以充分表現你的重點特色,要是你想使你的產品能夠代表所有的象徵,結果往往是什麼都代表不了。

2、必須集中於一個合理的目標

很多策略失敗在於野心過大。千萬不要嘗試追求一種可以給所有人在所有場合都適用的產品,也不要嘗試改變消費者根深蒂固的習慣,説服他們換牌子通常比較容易。

3、要決定哪裏是你的目標市場

除非你的產品可以把新客户帶進市場,否則你的目標市場就是目前使用別種品牌產品的消費者。

4、對消費者只做有意義的承諾

把重點放在消費者的利益而不是產品的特質點,要考慮你賣什麼並且對消費者有利益;千萬不要去欺騙消費者,他們比你更聰明。對一個牌子的長遠發展來説,誠實就是成功之道,特別是對自己產品弱點的誠實。當你敍述產品的優良之處時,消費者通常是比較小心謹慎的,他們會覺得你是在宣傳你自己的產品;但當你講述你的產品弱點時,他們就會大為震驚,覺得你是在為他好,並且對你深信不疑。如果能把產品弱點變為營銷要求,將對品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努力使自己有別於他人

在產品同質化相當嚴重的今天,市場上有這麼多的競爭品牌,消費者幹嘛要相信你的呢?所以你必須要創造差異化,要與眾不同,你的承諾要更具有説服力。

6、品牌的價值來源於消費者

產品的品質對牌子的塑造固然重要,但在市場競爭中,名列前茅有時並不需要最好的產品。本次市場調查中,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不少企業認識到產品質量十分重要,因此投入大量資金,嘗試把自己的產品發展成為市場上最好的產品,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而最後,市場上最好銷的產品並不一定是質量最好的產品。其實,對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兩個產品之間百分之八或百分之五實際優良程度的差別,消費者購買的是品牌,是他們對產品的“觀感”,即對牌子的“感受”,這就是產品的“價值”它取決於顧客。

二、新品牌如何走向成熟

從新品牌發展成著名的品牌,需要一個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會受到市場上風風雨雨的侵襲,所以,要使一個新品牌走向成熟,必須對它有一套完整的規劃。它應當怎樣來發展?步驟怎樣?需要塑造它哪方面的內容?怎樣創造品牌資產?這一系列的發展過程,我們稱之為“品牌規劃”、對於一個品牌,我們在判定它成功與否時,主要是看它的影響力,也就是它的“價值”的高低,這就是通常我們所説的“品牌資產”、“品牌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塑造高資產的品牌,因為在市場競爭中,品牌資產越高,越有利於競爭,主要表現在:

l、高資產品牌,更能影響新的消費者,留住舊的消費者;

2、名牌產品更能給予消費者購買的理由及使用後的滿足感;

3、名牌產品的售價會高於普通產品,使廠商更有利可圖;

4、大品牌在面對競爭對手的挑戰時,反應的空間更大,時間更長,可以從容應對,甚至可以置之不理;

5、名牌會有更多品牌延伸的'機會。

一般地,一個品牌的資產主要包括它的知名度、認知度、忠誠度、品牌聯想及其它資產等。完整的品牌規劃,就是將品牌資產的各個方面的內容,有步驟地進行創建。

新品牌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市場上迅速打響它的知名度。人是一種慣性動物,對於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容易產生好感及特殊的情結,品牌的知名度越高,消費者越有熟悉感,被購買的機率就越大。並且知名度高的品牌容易使消費者產生一種大品牌的印象,造成一種心理歸屬感,那麼知名度怎樣創建呢?一般情況下,企業如果有足夠的資本,靠重複傳播(廣告宣傳時不斷傳播品牌的標識)很容易打響一個新品牌的知名度,但對於小企業來説,由於條件限制,通常會採取事件行銷或公關活動等方式。

在創建新品牌知名度的同時,要加強認知度的建設。品牌認知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購買。消費者雖然知道你的品牌,但不知道你是幹什麼的,對他有何好處,他怎麼會購買你的產品呢?認知度的建設比較有效的方式是運用附比,將自己的品牌同市場較著名的同類品牌相關聯,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品牌成熟的另外一個重要標誌,是其在市場上創造一個很好的品牌聯想,包括品牌的形象、個性等。建立品牌策略時,必須對品牌聯想進行規劃;在以後的品牌推廣中,應持續不斷地豐富品牌形象和個性,創造正面的態度及情感。創造品牌聯想要注重差異化行銷,給你的品牌創造一個USP(獨特的銷售主張)。在具體運用中,可採用以下策略:

土地問題歷來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是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聚焦點。xx鄉在二輪土地承包時,遺留了一些土地問題,隨着形勢的發展,這些問題逐漸顯現,特別是“一免兩補”政策的出台實施,使土地矛盾更為突出。到20xx年底,鄉尚有xx户口人的xx畝土地問題沒有解決。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組成土地問題清查小組,邊清查邊調研,從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基本情況

xx鄉現有x個村、xx個自然屯、xx個村民組,總人口x人,土地面積為xx萬畝。二輪土地承包時,我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市的有關規定,對所有土地進行了重新發包,全鄉人均土地面積6、19畝,最多的原xx村人均土地面積10畝。

隨着“一免兩補”政策的出台,種地收益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土地問題也隨之突顯出來。這些土地問題既有歷史積累的,也有新產生的。歸納起來主要為:一是要地問題。xx鄉在二輪土地承包中,有部分村一些户在人不在的農户,在分地時沒有分得承包田。依照法律和政策規定,這些農户應該享有承包土地的權利,在分地時理應預留。“一免兩補”後,在外居住的農户回村要地,產生人地糾紛。二是缺地問題。二輪土地承包到現在,全鄉的人口、勞力等都發生了變化,新增人口和勞力要求分承包田的願望越來越迫切,由於無地可給,問題越積越多。三是返地問題。綏中鄉在二輪土地承包時或承包後,部分村為加速回收村級債權,將欠款農户的承包地收回抵債。現在這部分農户想還欠抽地,而村裏將這部分農户的土地長期發包,一時很難徹底解決。四是補地問題。婚出婚入的婦女沒有土地的問題較為嚴重,造成新的人地矛盾。五是失地問題。近年來,隨着退耕還林計劃的實施,加之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農户失地的問題也存在。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二輪土地承包時工作不到位。部分村在二輪承包工作中沒有與農民續訂承包合同,農民沒有領取到土地承包經營使用權證,土地承包關係不穩定,致使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不明晰,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缺乏法律保障,給一些村級組織隨意侵佔或轉包農民土地提供了便利,也使農民重新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據。

二是少數村違法收回農户承包地。近年來,隨着勞務輸出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一些村屯的農户常年在外務工經商,耕地請人代耕,甚至撂荒,拖欠或拒交應承擔的税費,造成“税費懸空”。一些村為解決這一問題,不顧有關政策、法律規定,出現流轉主體錯位,侵害農民流轉主體的權益,越俎代庖,強制收回承包地、或重新調整發包承包地,致使村級集體多留機動地或者將承包地收回後發包給本村以外的單位或個人,發包收入歸集體所有。

三是土地流轉工作無序。xx鄉多數土地流轉是農户之間在私下裏進行的,既沒有經過發包方備案,也沒有簽訂正式轉讓、轉包合同或協議,即使簽有書面合同的,條款也不具體、不規範,對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有關賠償等項條款缺乏明確的規定。同時,鄉和村也沒有建立土地流轉情況登記備案制度,導致農户之間發生糾紛時各執一詞,無據協商或裁決。

四是多數的村沒有預留地。xxxx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我鄉xx村20户(原六、七組)和xx村(一、四組)4個村民小組把原有村上的剩餘土地全部均分給了農户,主要是因為鄉村兩級組織在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政策工作中態度不堅決、措施不得力、放任自流、急於求成。還有的村沒有按照規定,留足預留地和機動地,現有的預留地根本滿足不了回鄉要地羣眾的要求,土地分配較難。xx村這樣的問題較為嚴重。另外,為了化解鄉村債務,一些村把當時留足的預留地變為機動地長期發包,有的發包期甚至到第二輪土地承包期結束。對預留地缺乏相應的管理,隨意進行發包現象也存在,導致人地矛盾增大。

同時,地方規定與現行法律相矛盾也是產生土地問題的一個原因。原xx地區在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政策時出台的32條中規定:欠款户不交欠款的只給口糧田不給承包田,要求外住户必須遷回本地且有住所時才能分得土地,導致一部分農户被擋在第二輪土地承包之外,沒有分到土地。

二、幾點建議

土地問題的大量出現,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對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加收入,以及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採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解決這些土地問題,對整個農村今後的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1、積極做好要地户身份的核實工作。清查要地户按政策是否應得承包地。主要是以二輪土地承包時確定參與分地人口為界定,清查户在人不在的户籍狀況、生死情況等。重點對1998年以前已在外地落户要地户的情況進行逐一審核,主要調查其在現居住地是否得到承包地。

2、加大法律法規的學習和宣傳力度。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是解決農村土地糾紛問題的依據。要加強村級幹部對黨的農村政策的學習力度,讓他們準確領會農村土地承包的有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切實提高依據法律和政策規定解決土地承包和糾紛問題的能力和自覺性。同時,要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強法律意識,切實在依據法律和政策解決問題上形成共識。對一些農民在政策理解上的偏差,要做好耐心解釋和説服教育工作。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及其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讓法律進村、入户,使廣大農民掌握《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基本內容,準確理解基本精神。

企業調查報告 篇12

我於20xx年5月對三家企業進行了“企業財務管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瞭解企業的崗位設計,營運資金、投資、融資管理,財務分析以及企業會計電算化等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可行的建議。現將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一、調查單位的情況

此次調查由於地域限制,只能選取企業作為調查對象,但是三家調查單位分別屬於餐飲業、郵政業、零售業,行業代表性比較明顯。

二、調查內容

我們將企業的崗位設計,營運資金、投資、融資管理,財務分析狀況等作為調查內容,具體包括:

(1)崗位設計情況包括:是否設立獨立的財務機構,會計、出納崗位是否分設。

(2)營運資金管理情況包括:現金結算是否日清月結,資金需求量的預測方法,賒銷政策與收賬政策等。

(3)融資管理情況包括: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籌資方式。

(4)投資管理情況包括:項目決策時,是否進行充分地調研、分析,有無健全的審批機制。

(5)財務分析情況包括:企業進行財務分析的頻率,進行財務分析時注重的方面以及選取的財務指標。

(6)財務預算情況包括:財務預算編制的內容及編制方法。

(7)納税籌劃情況包括:是否進行納税籌劃,效果如何,有來自哪方面的阻力。

(8)會計電算化情況包括:是否進行會計電算化。

三、調查結果

被調查者從事財務工作的佔,從事銷售與採購工作的佔,職稱在中級以上的佔。這些情況表明,被調查者工作經驗比較豐富、閲歷較深、思想較成熟,對財務管理重要性及本企業財務管理措施的認識與體會比較到位,能比較可靠地保證本次問卷調查的效度。

在三家企業中:

(1)設立獨立的財務機構的2家,佔調查户數的;會計、出納崗位分設的1家,佔調查用户的。

(2)現金結算做到日清月結的2家,佔調查用户的;資金需求量的預測方法均採用定性預測法;收賬政策均採用積極催收;有明確內部牽制制度的1家,佔調查用户的;帳物分管,有明確分管制度的1家,佔調查用户的。

(3)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均以銀行資金和企業資金為主,籌資方式則以銀行借款和自有資金為主。

(4)項目決策時,進行充分地調研、分析,有健全的審批機制的1家,佔調查用户的。

(5)企業均定期進行財務分析,2家一季度一次,佔,1家半年一次,佔;進行財務分析時,3家企業均關注收入、利潤分析和成本控制,1家關注風險分析和現金流量,佔調查用户的;常用的財務指標中,3家均選擇利潤總額和税後利潤,1家選擇淨資產報酬率,佔調查用户的。

(6)進行財務預算的1家,佔調查用户的。

(7)進行納税籌劃的1家,佔調查用户的。

(8)實行會計電算化的2家,佔調查用户的。

四、調查結果分析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企業財務管理狀況不容樂觀,結合我從企業調查的其他情況來看,企業的財務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會計、出納崗位職責劃分不清,缺乏監督和牽制機制

企業由於規模小、業務頻繁、會計核算簡單、會計制度不健全,同時企業老闆出於管理成本的考慮,往往要求財務人員一人多崗,不考慮不相容職務的分離,有的企業出納除了辦理涉及現金、銀行存款的本職業務外,同時還兼保管銀行存款全套印鑑、審核會計憑證等會計業務,而有的企業會計,偶爾也收取現金,一個人辦理有關現金業務的全過程。加上財會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會計、出納崗位職責劃分不清,缺乏監督和牽制機制,混崗和職能的交叉最容易引起貨幣資金的挪用和侵吞。

2、 財務制度不健全、不規範和財務處理不恰當。

財務制度是制約和管理財務的。在調查過程中,有的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別是財務處理程序不正規、內部牽制制度、稽核制度等還不完善,導致財務管理漏洞多、損失浪費嚴重。沒有設置詳細的會計科目,沒有設置合理的會計人員工作崗位。帳證、帳帳、帳務嚴重不符,記帳結轉不及時,不日清月結,改錯不規範,會計科目運用不合理等問題層出不窮。

3、企業投資規模逐年增加,資金籌集渠道單一。

無論是過去的投資還是新的投資,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自籌和銀行貸款兩種方式,這既説明資本性融資與債務性融資在企業融資中的重要性,又説明企業融資渠道過於單一。企業在加強管理,提高自我積累能力的同時,致力於拓寬融資渠道。企業老闆告訴我,在新的投資計劃中,企業自籌資金比重有所增加,銀行貸款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股票或債券融資增幅較大;同時,隨着企業的規範發展,親友借款在企業籌資方案中逐漸淡化,企業開始考慮引進外部企業或是自然人作為戰略投資者。但是,除銀行貸款外,股票等其他融資方式所佔籌資比重依然很小。

4、 投資決策專業化程度偏低,融資觀念落後

有的企業不能掌握一定的投資決策方法,在決策中靠拍腦袋,這是極不科學的。因為企業投資風險性大,業主在投資時更應該注意對投資項目的評價和分析。由於企業自身規模較小,貸款投資所佔的比例比大企業多得多,所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所以它們總是儘快收回投資,很少考慮擴展自身規模。

5、財務分析指標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企業財務分析指標的數據來源於會計報表和會計資料,而會計報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時期經營成果及一定時點財務狀況的書面文件。對企業來説,財務報表反映的數據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必然造成財務分析指標的不足和侷限。

6、企業進行納税籌劃的意識薄弱

企業的領導人還沒有認識到納税籌劃的重要性,對納税籌劃的概念和操作還顯得很陌生;社會輿論特別是一些税務機關對納税籌劃的誤解,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納税籌劃的正常開展。

7、經營計劃和預算管理缺乏

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缺乏戰略思路和規劃,決策時由於無計劃和無預算,其經營政策往往脱離宏觀行業環境,對行業中企業發展規律不能全面深刻了解,依公司領導人經驗或直覺照葫蘆畫瓢制定所謂的戰略,沒有明確的方向,員工對企業發展方向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大量資源投入後成為沉沒成本,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8、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觀念陳舊

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的投資者同時就是經營者,表現出企業領導者集權現象嚴重。現場調查發現,多數管理者思想落後,管理能力差,僅憑經驗和感覺管理,缺乏對財務管理理論方法的認識和研究,更缺乏現代財務管理觀念,經常出現企業財產與個人家庭財產互相佔用的情況,使其職責不分,越權行事,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到位,會計信息失真,財務管理失去了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對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建議

切實加強企業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已迫在眉睫,經過思考,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強化內部控制,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是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有效措施。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並相互分離、相互制約;

(2)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資金調度和其他重要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執行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程序應當明確;

(3)財產清查的範圍、期限和組織程序應當明確;

(4)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辦法和程序應明確。

2、加強公司財務基礎管理,理順財務工作秩序。

企業應依法建立健全內部財務制度。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強化外部監督工作,推廣會計工作電算化。

3、進一步加快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步伐。

目前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已全面啟動,並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仍需加快步伐,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注意信用擔保和建立其它社會化服務體系結合起來,為企業融資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

4、加強投資項目分析,降低投資風險。

在投資決策中應以對內投資方式為主。對內投資緊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研發新產品的投資,

(2)對技術設備更新改革的投資,

(3)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實行多元化經營,加強對投資項目的評價與分析,分散投資風險,規範項目投資程序。待時機成熟後實行投資監理,對投資活動的各個階段採取實行跟進戰略,規避投資風險。

5、增加非財務分析指標,支持企業決策

從多年來企業財務分析的理論和實踐來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除定量指標和定性説明企業背景以及各種分析指標資料以外,對企業來説還應增加產品市場佔有率、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指標和產品質量指標等非財務分析指標,使財務分析指標體系更符合企業的特點,在企業快速發展決策過程中更好地發揮支撐和保障的作用。

6、實行財務預算管理,合理安排企業資源

預算管理可以使企業管理的重心從經營結果(目標利潤)延伸到經營過程(業務預算和資金預算),進而擴展到經營質量(資產負債預算和現金流量預算),為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時間。一方面財務預算體系的完善可以促使企業謹慎對待各種投資誘惑,其所涉及的資金籌措與使用的計劃數據能夠幫助決策者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另一方面利用預算制度可以更加客觀地根據市場安排好企業的資源計劃,對財務資源搞好綜合平衡,使之與企業的發展相適應。

7、企業管理者要樹立正確的納税籌劃意識,端正納税籌劃態度

企業管理者要明確納税籌劃的含義,這是進行納税籌劃的基礎。納税籌劃的含義是納税人在税法允許的範圍內,從多種納税方案中進行科學合理的事前選擇和規劃,利用税法給予的對自己有利的可能選擇與優惠政策,選出合適的納税方法,從而使本身税負得以延緩或減輕,以實現税後收益最大化的目標而採取的行為。企業管理者還要樹立正確的納税籌劃意識,應該認識到納税籌劃有利於減少企業自身税收違法行為的發生,強化納税意識,實現誠信納税,有助於提高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納税籌劃不僅會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更是納税人的一種權利和義務,納税人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進行納税籌劃。

六、調查體會

經過這次的調查,我體會到面對現今激烈競爭的市場,在企業財務管理現狀當中,面對新環境的變化,企業對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立健全財務制度,特別是加強財務管理的應用,提高財務管理水平顯得十分必要。企業應該不斷強化自身各項管理措施,及時進行技術、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創新,才能逐步解決其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推動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企業調查報告 篇13

為全面準確掌握我縣各類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基本情況,有效推進社會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縣由勞動保障局牽頭,組織工商、税務、經濟商務、供銷、糧食等部門,按照條條管理、塊塊分割,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全縣所有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各類用人單位參保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加快全縣經濟發展的同時,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不斷加職工社會保險基金的徵繳力度,基本形成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位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各類用人單位367户,涉及職工272人(在職19686人,退休6711人),其中機關事業單位283户,涉及職工15957人(在職11654人,退休4303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84户,涉及職工10515人(在職8032人,退休2408人).機關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15957人,欠繳保費468萬元;參加失業保險7327人,欠繳保費506.8萬元;參加醫療保險15957人;參加工傷保險946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參加養老保險6690人,欠繳保費437.56萬元;參加失業保險2323人,欠繳保費47.71萬元;參加醫療保險3476人,欠繳保費2.45萬元;參加工傷保險3257人,欠繳保費18.27萬元;參加生育保險2301人,欠繳保費15.25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一)部分用人單位對社會保險認識不足,個別企業未參加社會保險.一是個別用人單位對社會保險在穩定員工隊伍、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方面的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缺乏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二是員工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的意識,由此減弱了他們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這一點在我縣的外來企業中較為突出.

(二)欠繳社會保險費的現象仍然存在.我縣的企業一般都是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科技含量低、產品檔次不高企業,產品成本高、利潤低,有些初始運行的企業都在負債經營.為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部分企業存在欠繳社會保險費的現象.

(三)存在選擇性參加社會保險的現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因失業、工傷風險較低,參加養老、醫療保險積極性較高,而不願參加失業、工傷保險.我縣多數企業員工是本地農民,就近務工,半工半農較多,因此多以土地為保障,所以參保繳費意識淡莫,只求多掙點錢,從而存在儘量少參保甚至不參保現象.

(四)瞞報、少報參保人數和繳費基數的現象依然存在.少數企業為儘可能降低企業成本,保證利潤的最化,想方設法瞞報、少報參保人數和繳費基數.

(五)企業人員流動性導致參保管理困難.目前,我縣相當部分企業的員工多屬於臨時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現象,人員極不穩定.社保經辦部門很難準確掌握企業職工人數,多數老闆都會以此為藉口不參加社會保險.另外,由於各地社會保險制度不銜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異,許多外來務工人員考慮到在務工當地參保幾年,一旦回鄉又是一件麻煩事,因此務工人員不願參保.

(六)企業改制進程緩慢導致部分人員參保困難.由於我縣企業的進程較慢,而且原來單位欠費時間較長,企業長期處於關閉、停產階段,間斷繳費情況存在,而這些單位的人員又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到私企去打工,他們與原單位未解除勞動關係,而又與新單位形成了實際勞動關係,在社會保險關係接續時非常棘手.

(七)社會保險政策的盲點導致部分人員參保較困難.在實行社會保險前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原三社企業(鐵器社、縫紉社、補鞋社)人員,未能參加社會保險,在企業關閉破產後,失去了退休費來源.現在年老體弱多病,無任何經濟來源,生活相當艱難.去年,省政府雖出台了川辦發185號文件,解決原國有、集體企業超齡未參保人員老有所養問題,一次性參保繳費額近4萬元,因這部分人員無力支付所交的鉅額保險費,多次上要求解決養老保險問題.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對策

第一,領導重視、部門協調.目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保繳費較困難,應出制度、體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各級黨、政府要強化對擴面工作的組織領導;其次,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社保經辦機構要加強徵繳,搞好宣傳服務,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組織引導,工商、税務部門應搞好監督配合,勞動保障部門對參保繳費的執法檢查、監督等工作都要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維權意識.用人單位員工特別是民營企業員工對社會保險在維護自身權益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是目前阻礙社會保險繳費進展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充分發動新聞媒體、社區組織、廠礦企業、社保主管部門和其他宣傳機構,加強社會保險政策宣傳;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要在社區、村開設社會保險諮詢站點,開展諮詢服務;同時要抓好正、典型的宣傳,提高全民的社會保險意識,牢固樹立參保是維護勞動者權益的觀念.

第三、以靈活的政策引導參保.我們應以國家的政策法規為依據,針對地方經濟、企業勞動用工的實際特點,採取靈活適用的政策,引導用人單位參保,例如對農民工數量多,經濟效益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可採取低門檻准入,低標準享受的新農保政策引導其參保.同時要加改制力度,儘快讓那些停產破產企業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及時做好重新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接續工作.

第四、求真務實,常抓不懈,着力做好民營企業參保擴面工作.民營企業保險擴面是一項長期、複雜的工作,一方面,應本着求真務實的精神,分部分批推進這項工作,從少到多,從局部逐步擴展,最終達到全覆蓋的目標.如果不顧企業的實際問題全員參保,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增加失業、加重企業負擔.另一方面,民營制企業擴面工作要堅持常抓不懈,使新增企業員工和老企業新增的員工及時分批參加社會保險,爭取做到不漏新企業、不漏新員工.只有這樣才能持之以恆,實現最終全覆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