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精選15篇)

欄目: 其他 / 釋出於: / 人氣:2.27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語文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精選15篇)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

《秋天》是一首詩歌,作者用淺顯的文字,採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發了作者熱愛秋天、讚美秋天的滿腔激情。劉老師的這堂課目標明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探究文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藉助多媒體瞭解了課文描寫的'秋天的景物之後,劉老師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然後引導學生說話。這種分層學習的方式,關注了全體學生的需求,讓全體學生在成功——自信——興趣——成功的良性迴圈中,強化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了語文素養。

二、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寫了秋天的田野裡、小路旁、果園裡的迷人景色和豐收景象。金黃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繽紛的野菊花、紅紅的蘋果、紫色的葡萄……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部分,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引導學生說說:美麗的向日葵姑娘,你在想什麼呢?練習說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恰當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使靜止的語言文字一下子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2

崔老師面對全體教師上了一堂古詩教學研究彙報課,教學內容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崔老師的課讓我眼前一亮,對把握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國小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來自於興趣,興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上課伊始,崔老師簡介三峽,讓學生想象三峽畫面——,引發了學生對三峽的興趣,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教學中,崔老師以讀為本,逐漸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初讀古詩時,她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於複習漢語拼音,也利於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後,讓學生找出詩中的多音字進行正音及理解。理解古詩後崔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讓學生得到薰陶,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特別注重了詩的停頓和節奏,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課堂中,學生讀詩十幾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根本不成問題。

在本次教學中,崔老師藉助想象,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澱、不斷昇華。

本堂課崔老師,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朗朗。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3

聽了範老師執教的《從現在開始》一課。我認為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識字課。本課是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五組的一篇充滿童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獅子想找一個動物接替他做萬獸之王。貓頭鷹、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而小猴子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擁戴,課文蘊含著與人相處要尊重別人的道理。接下來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點評。

一、目標明確,符合實際

課標中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師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隨文識字和遊戲鞏固認識9個生字,通過自主觀察和教師範寫指導寫“之”、“直”、“輪”3個字。

2、結合上下文和觀察圖片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積累“神氣極了”、“盪來盪去”“立刻歡呼起來”等形式的片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要尊重別人。

教學重點確定為:

認識9個生字,會寫“之”、“直”“輪”3個字。

教學難點確定為:

1、結合上下文理解“輪流” ,通過觀察圖片理解“鄭重”的意思。

2、重點指導“之”字中捺的寫法。

符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

二、方法多樣,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國小低年級學段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範老師在教學中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採取各種有效的途徑,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

1、充分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而範老師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如:字詞擂臺賽、眼明手快、猜字遊戲、送小動物回家、開火車……將這些兒童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遊戲感受到識字的樂趣。

2、注重教學生識字方法,授之以漁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本堂課教學中,教師將識字和寫字方法教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運用區分形近字,熟字帶生字,部首加一加,減一減等多種識字方法引領學生步入識字世界。比如試去掉言字旁是式,其他的'其加月是期,第一的第和弟弟的弟怎樣區分等。在寫字教學時教學生把主筆寫好。

3、重視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在教學習慣,方式、輪流、上任、鄭重等詞語時教師運用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看圖片等方法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詞語,還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從而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為以後的閱讀和寫作打好基礎。

三、朗讀形式多樣化,以讀促講

根據童話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把幾種小動物輪流當萬獸之王時給動物下了不同的命令為線索,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學生自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語文的基礎,在整節課中,不管是學習生字還是學習詞語,教者都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如在初讀課文時的自由讀,在學習生字時的小組讀、在獅子宣佈猴子為萬獸之王時的指名讀等,讓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掌握。

四、教師的教態自然大方營造和諧課堂

範老師的整堂課始終用微笑和學生親密接觸,使學生在很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上完這節課。

五、我的小建議

1.教學中教師有走教案的痕跡。建議教師能夠關注課堂生成和學生的學習比如在理解詞語鄭重的時候,教師出示了兩張圖片讓學生明白嚴肅認真的表情就是鄭重。如果接下來讓學生帶著這樣的表情和語氣再來讀讀獅子的話,我想學生一定能將這個詞詮釋的很好,並且牢牢記住。

2.教師課堂評價語言有待加強,不是單單表揚孩子你真棒,而是在學生的學法上予以點播會讓教師的課堂評價更有實效。

3.生字的認識要遵循從文到段到詞到字的過程,建議教師增加一個將整課生字呈現在學生眼前的環節,使學生對本科生字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4.學生的讀帖能力待加強,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讀筆畫,讀佔格、讀結構的能力,從而使寫字教學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點評,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予以指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4

吳非在〈致青年教師〉一書的第一輯中說: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無疑,今天,我也是來欣賞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質兼美,寓德育、審美、環保於一體的文章。老師用親切的教態,兒童化的語言,獨具匠心的設計,引領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整堂課讓學生經歷了難忘的精神之旅,師生一起為情所動,為美所醉,為真所淨。值得學習,至少是因為:

1、這是一節有序的課堂。

老師充分的`準備、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駕駛課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說,課堂上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問,什麼時候引導學生讀,什麼時候引導學生練,什麼時候讓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都是心中有數,調控自如。我想,這正是實現教學目標、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做到的。

2、這是一節“情感”的課堂。

對學生而言,每節課都應是一次難忘的情感經歷。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僅僅依靠文字很難感受到風景美和行為美。本節課,老師把激趣貫穿於整個教學中,巧妙地創設一些情境,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通過圖片欣賞、音樂聆聽、觀看視訊,運用想象、對比等方法,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受到美的薰陶。

3、這是一節紮實的課堂。

形式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無論課堂上採用什麼教學手段,最終都要為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識字教學仍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孤立的字詞教學比較枯燥,學生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師不惜在這一環節花大量時間,採用直觀形象教學法、聯絡生活實際或隨文教學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字義,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比較法等指導學生熟記書寫生字;其次是朗讀訓練形式多樣,她還把整體教學目標細化到各個具體語句的學習中,落實教學目標清晰而有層次;語言表達訓練點也有較強針對性。總之,整節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要求的三維目標,值得同行借鑑。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5

本週,我們語文教研組聆聽了二年級兩位語文老師執教的《恐龍的滅絕》一課,課題雖然一致,但教學風格卻各有千秋。

共同點:

一、備課精心,準備充分。兩位教師在課堂上對重點把握都相當到位,講解細緻,都關注了學生詞語的理解、積累與運用;而且課前都準備了有關恐龍的圖片、視訊,最大限度輔助學生攝入瞭解恐龍的知識。

二、教學條理清晰,兩位教師都是圍繞幾種說法展開教學,深入細緻的引導學生學習,之間都特別注重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如:省略號、分號的`講解,“因為……所以……”的說話訓練,都非常的細緻。

不同點:

一、前者注重學生的實踐,二者注重學生的自我探究。高老師在引導理解重點的時候,給出卡片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排練順序,動手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郭老師則使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讓學生概括每種說法,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前者重練筆,後者重。高老師後面設計的讓學生寫“我想寫給——”很大限度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妙語連珠;而郭老師課上更多的是啟發:“你最想研究什麼問題?”鼓勵學生質疑,“你發現了什麼”鼓勵發現句子中帶點詞的共同點;“學了課文後你有什麼想法?”引導學生繼續他探究的慾望。

總之,兩節課雖同課異構,但卻各有特色!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6

第一大亮點是:緊緊抓住“情”字,設定感人的情境,給學生以情感上的薰陶。

本課是一個小小的童話故事,章老師通過精美的課件及和簡筆貼畫,創設出了美麗的童話世界,不但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簡單明瞭地讓學生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並學會了帶著問題讀書,從文字中找依據,用書本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深入到課文中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後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第二大亮點是: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匯入課文的第一環節,章老師就注意了糾正學生的讀音“箏”字單獨出現時讀第一聲,而與“風”組成“風箏”時讀輕聲。這個知識老師沒有單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請學生讀課題,學生自己就讀正確了,教師藉機提出如果這個“箏”字單獨出現讀幾聲?那麼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課文中出現了“漂、飄”,一個是風箏飄在空中,一個是紙船漂在水裡。老師就緊緊地抓住這兩個音同意異的字進行語文訓練,出示兩個句子“比一比”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隨機引導“飄”字帶風字旁,是和風有關,是指飄在空中,而三點水旁的“漂”和水有關,指漂在水裡。對低年級,這2個字馬上讓學生很難區別,她安排了填空練習,充分鞏固了這2個字。

第三大亮點: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本節課堂教學充分地體現了由讀通到讀出感情的訓練過程,章老師這堂課十分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紮實到位,力求讀準、讀流利、讀出感情,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讀激情。整堂課朗讀形式多樣,富有變化,有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在讀“漂呀漂”時又採用了做動作理解的朗讀方式。理解“樂壞了”的意思後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烘托高興的氣氛。指導朗讀一句一句由易到難,環環相扣,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朗讀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以上幾點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在注重語文訓練,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7

一、激發學習興趣,愉快地學習。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喜歡愛笑的老師”。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方老師都以微笑面對學生,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安定、愉快、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師生間的、生生間的平等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設充滿情趣的學習情境。

新教材本身就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情境,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難找到切合學生生活環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切合點,從而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來吸引學生,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而且低年級兒童注意力的永續性較差,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了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

“生字寶寶”便由此孕醞而生,貫穿整個教學環節:

認識新寶寶——學習生字;

為生字寶寶找家——理解詞義;

生字寶寶找夥伴——擴充詞彙;

二、加強參與意識,主動地學習。

1、重視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積極的參與態度。

小老師帶讀——自主找出易讀錯的字音;

一起來幫忙——在插圖中找準詞語的位置,從而達到理解詞義的目的;

送生字寶寶回家——為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培養個性化朗讀。

前置作業——收集冬天的詞彙,動物多動情況,拓寬學生思維,增加識字量,激發學生自主識字、自主學習的興趣。

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心理因素,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在開心中學,在玩中學,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情感與積極的學習態度。

總之,整節課方老師給學生創設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充分發揮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互動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產生肯定、滿意的情感體驗。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8

《我為你驕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內疚的心理和責任感伴隨了“我”一個星期。當“我”用自己攢了三個星期的送報紙的錢賠給老奶奶並附上道歉信時,在慈愛又善於教育後輩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錢,是孩子純真的情、悔過的心,是值得為孩子驕傲的美好品德——誠信。孩子的誠信讓老奶奶感動,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懷也值得我們稱讚。

本文是一個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來描寫的。先是扔石頭“很開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後是見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後是用自己積攢的錢賠償給老奶奶感到“一陣輕鬆”。教語文,也是教做人。教學時應該緊緊的抓住這個線索,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發現,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學習老奶奶寬巨集博大的胸懷。同時還要以文為載體,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品析、積累、運用詞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綜觀時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注意了語文基礎性的把握。

語文新課程實施以來,由於過於誇大了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語文的基礎訓練,使語文教學變得浮躁、拖累、複雜,語文教學演變成了思想教育課、問題分析課、知識拓展課、實踐表演課。而惟獨不見文章的品讀,詞句的積累,句式的訓練。這樣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實質,“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別人的園”

天津師範大學高恆利教授在上海語文教學改革會議發表論文指出“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葉聖陶語文教學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語文是工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語文學科教學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語文的習慣。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在樂山教材培訓會議中指出: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字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裡、皮與毛、血與肉的關係。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裡”。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

恰切地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時璐莉執教的這節課,力求體現這樣的教學思想。譬如,開課伊始,從複習字詞入手,鞏固了生字,積累了詞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把詞句的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是語文的基礎。過去閱讀教學,尤其是第二課時,往往忽視字詞的複習。我們知道孩子記憶生字快,忘得也快,記憶生字最好的方式是不斷的復現,所以我主張,每課都學習生字,每課都鞏固生字,每課都寫點生字,反覆的強化、記憶。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也緊扣語言的訓練展開教學活動的。比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態、心理、動作的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練習說話;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情感,練習朗讀;等等,都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訓練意識,注重了基礎性的把握。

二、教師先發揮了導學的作用,然後是以學定教,順學而教。

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學面貌發生很大變化,這個變化在教學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但由於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教學中也出現了自主異化為自流,合作學習變成自由活動的苗頭,這不是課改期望中的自主學習。課程標準強調,要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教”的方式決定“學”的方式。因此,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教師起著關鍵的導航、定向的作用。

這節課,執教者先是從文題中引發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整體讀書,概括要義。接著又提出一個整體性的能牽動全篇的有價值的問題——小男孩和老奶奶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呢?你從中發現了什麼?並且又提出了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方法、要求走進文字。這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導學功能,避免了學生盲目的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合作、交流以後,教師採取的策略是順學而教。例如,一個學生說:“我知道小男孩在玩時是怎麼做的?”,老師問:“你想讀一讀嗎?”學生說:“想讀。”學生讀後,教師再問:“讀得怎麼樣?”其他學生參與評價。一學生抓住“開心”這個詞來體會,教師就引導說:“那你就開心的讀一讀吧!”又如,學生讀課文時,發現有一句話表達了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老師順勢而導:“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從不自在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麼?”“你能帶著不自在的情感讀一讀嗎?”在這樣的學習反饋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是學生怎麼學的,教師就怎麼教。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合作、對話、交流。課堂教學既沒有失控於學生,又沒有教師的牽強附會。

三、注意多元的理解,實現文本價值。

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的對話。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只有放飛學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然而,個性的體驗,多元的解讀,不等於不尊重文字的價值。課改以來,我們發現,當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對問題產生異向的時候,老師再也不敢否定,反駁,而是一味的鼓勵、認可。正確的我們認可,難道錯誤的還要堅持嗎?語文教育的重要指標是培養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培養他們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還要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什麼樣的個性?應該是積極的健康的個性。“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母雷特”,但是,以教育為目的的閱讀,不同於自由式的閱讀。以教育為目的的閱讀,首先要考慮文本價值的實現,文字的價值是旗幟,是航帆,是路燈。那麼,我們又如何理解“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呢?我的想法是,儘量發揮學生的個性見解和創新的思想,然後在多元的理解中,讓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通過研討、反思、辯論,達成理性的認識。當然不一定統一,只要他們說的有道理,我們就尊重他們。可能有人問:“什麼樣叫有道理?”這就在於教師智慧的把握。

這節課,教師注重了學生多元的理解。例如:老師問,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學生:不舒服、心裡不是滋味……。有如:你認為老奶奶是怎樣的人?學生:寬容、大量、善解人意……再如:當小男孩看到“我為你驕傲”的便條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高興、激動、內疚……

四、注意聯絡生活,利用移情讓學生產生體驗。

移情是情境教學重要的理論之一。當學生閱讀文字時,遠離學生的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實的情感,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產生聯想或幻想,或搜尋生活中類似的事件,激發出情感,然後進行嫁接,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說明這個理論是有爭議的,我暫不拓展,只說有利的一面)。例如,一個學生理解“開心”一詞時說:“上學期,我們到大宮去上課很開心。”老師引導:‘是啊!老師也非常開心,那大家開心嗎?開心的同學讀一讀吧!“又如,當學生感受到老奶奶是個寬巨集大量、慈祥的長輩,讓學生聯絡生活說說:“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這充分體現了語文即是生活,生活既是語文。

五、有了生成更精彩。

課堂教學是預設的,同時又是生成的。一節好課,其中一條重要的標誌是,看在預設的框架內,學生生成了那些問題,教師是如何處理的。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教案而是在用教案;好的教師不是注重預設程式而是注重生成的過程。如果能達到背棄教案而教,也能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那是最好的。

這節課,雖然沒有背棄教案而教,但教學過程中,確實生成了新的問題。例如,一個學生針對“小男孩將7美元賠償給老奶奶”提出:“7美元是多少人民幣?”這就是一個意外生成的問題,老師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來解答,把7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從而體驗到小男孩積攢的多麼不容易,也讓孩子充分得體會到小男孩的誠信。又如,教師設計了替老奶奶給學生寫一封信,學生感到非常的好奇,在學生的好奇中,教師公佈信的內容——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學生馬上生成了一種情感,想給老奶奶寫回信,另個學生說,寫信要把字寫好。老師順勢進行寫字指導。這個環節,老師是預設的,但學生的情感是生成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9

記得去年在市電教課上聽過劉老師的一節《談禮貌》,那時劉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運能和劉老師在一個年級組,今天非常有幸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青松》。《青松》選自於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讚頌堅強高潔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對詩歌的教學我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豁然開朗,倍受鼓舞。

劉老師一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青松的輪廓讓孩子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接著讓孩子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麼樣的?聯絡實際,讓孩子對青松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這節課中有很多亮點:

一、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字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字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由於詩歌與不同於一般的課文,教學中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提出了“詩句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韻味”,並指導學生邊讀邊畫,讓學生讀詩歌時更有韻味。在教學時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隨著文字的流淌,細細的品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壓”這個字,劉老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氣非常的冷,再讓學生體會這兒的“壓”,孩子們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不是一般的壓,而是重重的壓。

在學習第二句時劉老師抓住了“挺”這個字,並且還讓孩子上臺表演這個動作,通過孩子們的親身體會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

在學習後兩句時,劉老師抓住了“高潔”這個詞,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了大雪之後的.青松圖片,通過比較雪壓著青松與雪化時青松有什麼不一樣來體會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但要從中體會到青松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那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劉老師還在課的結尾做了一些拓展,講解了中國當時的背景環境,加深了孩子對青松的理解。補充了《冬夜雜詠》中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紅梅》、《秋菊》,讓孩子們體會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這種手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0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充滿探索意味的課文。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達爾文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發現了島上的昆蟲翅膀都不同。於是,他親自去島上觀察,終於被他找到了昆蟲翅膀不一的答案。在學習此文時,對於天真的孩子們來說,達爾文是一個能夠帶領他們走向科學,走向生活,探索問題答案的朋友。此文通過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一方面是在讚揚達爾文仔細觀察,勇於探索,親自實踐去找到答案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在號召我們的孩子要學習達爾文的這種仔細觀察,樂於探索的精神。課文還傳達給孩子的另一個資訊,那就是我們必須要學會去適應環境。

聽了李老師的課覺得有以下幾點優點。

首先:讓孩子帶著疑問去讀書。老師從課文第一節開始,不斷引導學生一步步閱讀課文,並且每一次閱讀前,她都要為學生布置任務,即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如在執教第二小節時,請小朋友們自由輕聲讀課文,並想想達爾文發現了什麼?這種帶著問題去讀書便使孩子的讀書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其次:注重孩子的練習。教學中老師還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在語文課上就不斷堅持這種訓練,如此之後在高年級時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才能獲得不斷提高。老師在執教本節課的過程中,就非常注重對學生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如在問道“為什麼不會飛的昆蟲淹死時?”老師請學生用“因為…所以…”來說一說。如能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對學生的寫作很有好處。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深化。

第三:朗讀貫穿始終。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不離讀書,用朗讀方法的多種形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讀中求懂,讀貫穿本課始終。通過不斷的讀使學生懂得適者生存的道理,感悟到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第四:緊抓重點詞語體會品味。從如在體會達爾文的執著時,老師就引導孩子緊抓“許多”“反覆”“觀察”“比較” “終於”這幾個關鍵的詞語。低年級階段老師就開始關注孩子對重點詞語的品讀。

如果本節課上朗讀時再有感情些,老師也更融入學生些,整堂課將會越來越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1

一、教材挖掘深、目標完成好

教學中吳老師的教學意圖很清晰,準確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實質,教材內容層次清楚。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找準了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貫穿課堂課的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複習、講解、練習,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課堂結構合理

這節課用猜謎語“葡萄”來匯入,很自然、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複習、匯入、講解穿插說話訓練、寫字指導四大部分的設計安排比較合理、比較優化,以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結構為依據。吳老師這堂課上圍繞“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這句中心句展開教學。從葡萄溝的水果多、景色美、老鄉好這三個內容體會葡萄溝的好。

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生字教學是重點,而吳老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有同桌合作學習生字,有學生帶讀、齊讀生字,有講記字方法、多音字的記憶,有組詞說句子等等。朗讀課文的教學也形式多樣:有自由讀、默讀,有小組讀、個人讀,有齊讀、帶讀等形式。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採取多種方法,激發、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讀不是表層上的讀,是讓學生在體會和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朗讀時注重的方法的指導,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很到位。

四、教學問題的設計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吳老師的教學很好地把握了這點。例如:自由讀課文時出示:帶著問題讀讀課文,把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思考。緊扣教學目標,把握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

五、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活動過程。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是否發揮自己的才能,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啟發引導,配合默契,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順利地開展。

六、課件媒體運用恰到好處

運用媒體方式把靜止的文字還原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課件把葡萄溝水果的多和葡萄顏色多、一個個涼棚的美通過畫面展示出來了。

建議:只是內容上有些多,到最後時間有點緊。是不是把老鄉熱情好客這部分內容刪掉先不講,換到下一課時時再理解。中間的說話和句式訓練也有點多。難度上有些難。這裡的練習稍做調整。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2

《父親和鳥》這一課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洽,通過“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讓我們瞭解到“父親”通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麼時候愛唱歌,什麼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體會到父親對鳥的熱愛。在課文的最後“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可以知道我同樣也是愛鳥的。縱觀劉老師執教的《父親和鳥》一課,他的教學思路清晰:從談話揭題—到初讀感知—再到品讀深入。力求營造新型的語文課堂,讓課堂喚發生命的活力。

一、營造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

整堂課聽起來非常輕鬆,學生在課堂上的靈性飛揚,有賴於劉老師所營造的一種自由寬鬆的氛圍。新課標所倡導的民主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接觸。基於此學生才會在課堂產生“出格”的大膽想法。當學生產生這些想法,教師除了大加鼓勵,還可幫其“扶上馬,送一程”,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新課標特別講求“人文性”,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在整堂中,劉老師用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積極與學生探討的'態度,善於用簡潔明快而富有啟發性的語言,讓這種枯燥的求知過程愉快化,活動化,為學生營造自由,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我們的感覺是課堂非常“活”,學生的思維、語言、情緒甚至動作異常活躍。劉老師處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維。“老師聽出了你的愛鳥。”“你很投入。”在課堂上,劉老師的評價與啟發總是同時存在,他的評價靈活多樣,使學生時時感到溫暖,給他們以啟迪、賞識,激勵著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

二、教師以情帶讀,讀中悟情

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父親和鳥》一文是很好的閱讀教材,如何深入文字,朗讀訓練如何落實,教師以情一步步推動文章的品讀深入,他從“從哪些句子能感受到父親懂鳥和愛鳥?”入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層層深入,加以體會,以情感來推動閱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展開閱讀。如教學“父親指著一根樹枝對我說,看那裡,沒有風,他的話音很輕,生怕驚動了鳥。”從動詞中體會父親的知鳥,抓住“生怕”,聯絡生活實際,感受父親的愛鳥。有了這樣的體會,學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讀文。在不知不覺中,在學生的練讀與品評中,在教師情感的推動中,將朗讀訓練推向高潮。讀出情感,讀出人物特徵。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大語文觀。

三、發揮教師在讀中的引導作用。

老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讀,而非代替學生讀。因此,老師的作用首先是放手讓學生讀,還學生以讀的權利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這是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老師“該出手時就出手”:當學生讀得提不起精神來的時候,劉老師調動學生讀的慾望和興趣;當學生讀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的時候,劉老師引領學得充分、讀得細膩;當學生讀不出文字的理趣、情味的時候,劉老師點撥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智慧、啟用學生的想象。

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

課堂中的表演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學生感悟到父親愛鳥、喜歡鳥的寓意。老師以一顆童心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與教學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基礎與理解水平,對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個性化解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樂趣,這充分印證了《課標》提出的: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總之,劉老師的這堂課讓學生經歷了難忘的精神之旅,師生一起為情所動,為美所醉,為真所淨,在課堂上一起感動,一起享受。感動,是一種養分,一種保養心情,滋潤靈魂的養分,她讓孩子們透過語言文字,在父親和鳥一起構建的和諧美好的世界裡震撼、感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3

語文課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熊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楊老師能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開口,為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通過個人說,夥伴說,討論說等形式,讓他們表達自己感受,表達見解。並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看(看圖片、看螢幕)讀(讀過生動的課件去衝擊學生的視覺、啟用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體現了現代資訊科技對教學的服務。

(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悟。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現在的語文課上大多是教師在唱獨角戲,不遺餘力地講解分析,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失去了參與的`興趣,漸漸地疏遠了語文課。熊老師在教學中能做到以讀帶講,培養學生的語感。力圖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首都北京燦爛迷人的夜景。整堂課上,她讓學生全方位的讀書,有個人讀,引讀、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同學分別讀,感悟後讀等,讓學生中在讀中自解、自悟。

(三)以點帶面,抓重點詞句理解。

在學習第二段時,楊老師能抓住川流不息、象銀河從天而降、光彩奪目等詞句,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這些詞的基礎上想象長安街的金碧輝煌,當腦子中形成這種影像後,文章的內容、所要表達的情感就都在腦中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戶曉的成語故事。通過狡猾的狐狸藉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樣,藉著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沒有什麼本事。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狐假虎威》一課,心中有些許想法,寫下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點,理解成語。上課伊始,李老師引導學生用書中的話來解釋“狐假虎威”的意思,並特別強調了“假”的含義。這樣,學生在整體上對成語有了大概的理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第二:層次分明,朗讀指導到位。李老師用“狐狸是如何矇騙老虎的?”作為主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讀課文的相關段落。抓住狐狸說的三次話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和感悟。在教學重點段落時,抓住狐狸的動作“骨碌一轉、扯著、搖”,讓學生想一想每個動作所表示的含義,進而來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動,體會它的狡猾;又從老虎的動作“一愣、矇住、鬆開”,讓學生明白百獸之王是被狐狸給騙了。依據學生的理解,教師順勢指導,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的朗讀情緒高漲、踴躍。漸漸地,學生讀出了狐狸的步步為營,老虎的信以為真。

第三、角色定位,現場表演。對於7、8兩段,李老師採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進行處理,其他學生當導演進行評價,並準備了小動物的頭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學生只顧表演,缺乏必要的準備,因此效果欠佳。我覺得可以先讓學生理解“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四個詞語的意思,再讓學生對詞語進行想象表演,最後把整個句子和段落表演出來。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會對角色的各種動作、神態更加了解,表演起來就心中有數,遊刃有餘了。最終達到在豐富多彩的朗讀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學、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課程標準,圍繞教學目標突重點,抓住字詞理解破難點,引領學生自覺、自主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就是教學語文的最好方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

《雨後》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詩歌。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對小兄妹雨後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而又傳神地刻畫了鵝兄妹倆不同的個性特點及喜雨愛水的心理特徵。閱讀了許紅琴老師的教學設計,我受益很多,我決定教學中從孩子們的生活入手,喚起他們的生活與情感體驗。

首先,聯絡生活,喚起生活體驗

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夏日雨後,外面空氣更加清新,天氣更加涼爽,到外面玩水是不陌生的。所以,在課始,我就提出了讓孩子們精神振奮的話題:夏天,一場暴雨過後,你最喜歡幹什麼?學生們都津津有味談起了玩水的事情,由此引出對課文的學習。生活場景的回憶,詩文的描述,把孩子們帶入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習興趣。

其次,朗讀感悟,激起情感體驗

為了讀好兄妹倆踩水的有趣情景,我採用了表演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表演中進行回憶,設身處地揣摩兩人的心理,激起孩子們心理和情感體驗的共鳴,在身臨其境中,在邊回憶邊朗讀中感悟兄妹兩踩水時的興奮與歡樂。同時,引導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語,使得朗讀更到位。

再次,啟發想象,描繪童心童趣

在學完全詩後,我問孩子們:除了兄妹倆,這一群孩子玩得多快樂?這一問,孩子們好像也來到了那個廣場,紛紛張開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經體驗過或想象中的孩子們玩水的快樂情景。最後,我讓孩子們將這首詩抄在晨誦本上,並配上畫。孩子們興趣盎然,任由想象馳騁,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心情,充分體驗享受到了童心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