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9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7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9篇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了他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經歷。讀完使我感到一種震撼,使我更加深入的反思自己。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李鎮西老師的愛是一種博愛、恆愛,是無私的,是不折不扣的愛,同時這種愛是真正走進學生心靈的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不假,然而我們必須審視這種愛或者是假以愛的名義。我不斷的反思我的.班主任工作,書中記錄的李鎮西老師愛學生關心學生的事例我都做過,那他為什麼能成為名師?而我還只是一個平庸的老師。原因在哪呢?不能説我沒有愛,只能説這種愛帶有功利性或者是一種偏愛,是一種通過傷害一部分學生自尊贏得另一部分學生的愛,這是愛嗎?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2

假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和對待學生的真誠,書中所描述的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處處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一、教育,必須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答案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愛玉,育人首先要愛人”。愛學生是教好學生、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

教師用“愛”的眼神、“愛”的語言、“愛”的行動把知識和做人傳遞給學生,當面對一羣純潔的孩子時,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濃濃的師愛灑向他們,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愛開啟學生心靈之門,我們才能完成我們肩上的神聖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學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資,明天學生定會在學習上多一份收穫。

二、教育,必須用心靈去贏得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認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靈去贏得心靈;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覺得真正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尤其對待一些“後進學生”,更要從每一個人獨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自然就必須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待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閃光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雖然有缺點,但我也有亮點”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是一種由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將會感到無比幸福,而學生也會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之舟才會駛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僅有愛心還是不夠的

教育家們説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失去了愛的教育就像池塘沒有了水一樣。也有俗語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但在教育實踐中,脱離了方法和藝術的純粹的愛的教育,有時也會像鳥兒失去翅膀一樣,變得蒼白無力。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師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真正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説困難其實也不難,只要你真正愛他們,你會發現他們會愛你愛得更深、更真切。當愛與責任存在於師生之間的時候,就會變得無堅不摧。

作為一名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但更需要愛。愛,是教育的源泉,讓我們以李老師為榜樣,真誠對待每個學生,切實感受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走進學生的心裏,做他們真正的朋友。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3

教育呼喚民主、科學與個性,這是李鎮西教育手記裏的一句話,説的是轉化“後進學生”的指導思想。什麼是民主、科學與個性呢?帶着這樣的思考,我閲讀了李鎮西關於這方面的手記。

我感覺教育學生要有愛,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尤其是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應該是為了追求某種教學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應該是教師的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用愛贏得心靈,當愛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他們會發現自己身上的閃亮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用的人”的自信。

另外教師的愛不應該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應該是一種對學生的真誠關懷,當“後進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批評,把學生那種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熄滅,還應該多和他們溝通,引導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長成參天大樹。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4

這個暑假讀完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與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在恰當不過了!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在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5

讀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他讓我感受到了師愛的力量。正如老一輩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説的:“教育若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一詞最為廣博而深奧,但在每個人愛與被愛的生活中,它顯得又是那麼單純與具體。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師對學生的愛,如此平凡,但能讓學生深深地感覺到。我認為“教育,從愛開始”意味着教師要做孩子心中的明燈,照亮他採拮知識的路途,做孩子人生的航標,指示他駛向光明的彼岸。我們要把温馨的話語送給孩子,把熱情的鼓勵送給孩子,把無私的關懷送給孩子,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樣,才能使一株帶刺的薔薇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礎之上的愛,不同於那種保姆式的愛,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或施恩式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愛學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與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愛學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學生,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着想,學會“心理換位”,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愛學生還要學會寬容學生,對於他們的缺點、錯誤,要耐心的幫助,嚴格的批評,熱心的開導,不能使用“心靈的鞭子”;愛學生必須真心信任他們,信任是力量,能讓學生勇敢地向困難挑戰,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教師對他的器重與喜愛。書中集中體現了李鎮西老師獨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李老師讓我對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不但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師愛學生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份愛一直在我們生命中延續,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向她們學習,一起做一名真正愛學生的老師吧。讓教育從愛開始,讓愛在教育中傳遞,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愛,從愛中感受到愛的力量,讓我們的愛在祖國的花園中盡情的綻放吧!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6

寒假,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説,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7

1999年,《愛心與教育》本書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大獎、冰心圖書大獎、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科研成果一等獎,全國各大媒體紛紛拒道傳播,時至今日,因為廣大教師的追捧,《愛心與教育》已成為教育新經典。

李鎮西,1958年9月生,先後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教育學術報告數百場,上語文教學示範公開課200多堂,出版了19部著作。他的書成為近十年來中國教育教學類暢銷書。本人獲“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稱號。20xx年被提名為“全國十傑教師”。

初讀這本書,感悟頗深。

李老師説,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確實如此,只有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才會真誠地與學生們交朋友,切身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學習困惑和心理障礙。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的,從古到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有一點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切教育都不能離開情感。我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走進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

在這一點上,李鎮西老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都要向他學習。

李老師給學生舉行生日晚會;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用小煤油爐煮上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對於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李老師送錢給她補充營養。對於在大學聯考以幾分之差落榜後,情緒波動很大的寧瑋,李老師一直鼓勵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電話聯絡,成為寧瑋成功人生的最大動力,等等。

李老師為我們重新解讀了什麼是“愛”?師生之愛,同學之愛,都不應僅僅止於班級內部,而應該有愛的擴展和昇華。這種愛的擴展,是對周圍其他人的愛——同學、鄰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識但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愛的昇華是對我們祖國的愛!

這才是愛的教育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對於“後進生”,李老師認為“用心靈贏得心靈”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後進生”來説,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説,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

“後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覆的長期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這“後進學生”普遍存在的循環。對此,我們要有耐心和恆心。

對於後進生的認識和轉化,我們還要從多方面角度去關心,比如家庭方面、學校方面、個人方面,以及對於他們的教育方法。

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田都播下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8

《愛心與教育》的作者李鎮西,多年在四川省幾所重點中學任教。大量的教育實踐,使他悟出教育的真諦:一個成功的教育者最根本的條件,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真誠之心!

李鎮西老師在這本書中通過七個“手記”,將他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清晰、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雖然在每個手記的前半部分也有一些理論,但這些理論的實用性很強,很淺顯,不俗套,不空洞。而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記錄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教育案例,最讓我敬佩的是李老師那種把學生作為一輩子的朋友的亦師亦友的真感情,最讓我難忘的是李老師那種“真愛、真誠、真心、真情”的真教育。

給家境貧寒的寧瑋送錢讓他補充營養,並與他保持八年如一日的聯繫,演繹師生間最長情的告白。跋涉三十多裏山路,給因家庭欠債想輟學的伍建送去捐款和物品,與學生齊聲大喊:“伍——健——你——好”,那是老師對學生最深情熾熱的呼喚。

給每個學生過生日,寫生日祝詞,温暖了學生最浪漫的記憶。週末輪流把一個小組的學生請到家裏做客,暑假邀學生遊山玩水,和學生歡度春節……這一樁樁,一幕幕,無不令人動容淚目,親人尚做不到這樣,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分明是勝過了親人。

《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後進學生”的轉化》這是我最受啟發的一部分,可能是與我現在所教育的學生有關,也可能這是李鎮西老師從實踐中得來的真知,所以很貼近實際,也很有操作性。先把這部分精華摘錄下來,然後再談談我的感想。

後進生的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愛,是教育的前提,但對“後進生”的愛,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懷的自然流露。時刻記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學生認錯,大家習以為常,為什麼老師認錯,學生就格外感動呢?錯誤面前,人人平等。

後進學生教育需要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

後進學生的壞習慣不可能一個早晨就根絕,我們要讓他們體會到成長與進步。

教育者要允許“後進學生”的一次次舊病復發,與此同時,又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並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自己進步的信心。

“後進學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教育者:“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可以毫不誇張的説,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性表現的情況下,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

後進學生的教育方法:寫家校聯繫本;填報喜單;遊玩;集體評議;寫“每日九問”;安排當班幹部;對手競賽;學生作文表揚。

我也應該反思自己的工作,對於班級的一些問題學生,有時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簡單粗暴的教訓,相比起來,對於學生的愛還太少太少。

通過閲讀此書,我收穫了很多。教育是一件需要付出愛心的事業。有真誠的愛心,才有流動的血脈,才有有生命的教育。我也會繼續揣摩書中提出的一些理論,讓它指導我的教育越走越遠。

讀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9

假期裏一日在街頭地攤上看見《愛心與教育》一書,作者李鎮西,書和人都沒有聽説過,但每年一篇有關教育方面書籍的讀後感使我不禁拿起了它。隨手翻了翻感覺是他在教師生涯中教育教學中的故事,我想在這講經濟的時代像這樣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故事能出書,一定不是熱門並且銷售量不會好的書必定有它特別之處吧,於是一番討價還價後用二元錢買走了。

第二天有空翻閲了《愛心與教育》一書,説句老實話,看了前面幾頁的`時候我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感覺得是在説道,看到的全都是什麼理論的東西,而我最討厭説什麼道講什麼理論的書,對純理論的書從來不感什麼興趣,所以直接翻過去十幾頁來看,看着看着發現我感覺錯了,這本書寫得還真不錯,書裏講的全是他和他多年來教的學生們的感人故事,這一個個讓人感動的故事,雖然我不像書中介紹的那樣好多人是“流着眼淚讀完這本書的”,但《愛心與教育》中的許許多多的“愛心”故事確確實實地在感動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