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個人範例 > 職業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範文(通用12篇)

欄目: 職業 / 發佈於: / 人氣:2.49W

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通常會被要求事先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對具體將要進行的活動的每個步驟詳細分析,研究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你知道什麼樣的活動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範文(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範文(通用12篇)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1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健康發展,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對象

縣直:中國小、特教學校、幼兒園

鄉鎮:中國小(幼兒園)

二、組織機構

成立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由縣教育局和縣社會事務局相關領導和科室負責人組成,辦公室設在縣教育局教研室,負責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具體推進工作。

三、實施步驟

(一)建立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縣直學校和幼兒園,與經過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認定的一所或多所偏遠農村學校和幼兒園,通過簽訂協議,建立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並報縣教育局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辦公室。

(二)明確支教人員。縣直學校和幼兒園遴選管理經驗豐富、教學能力突出的人員為支教人員,支教人員名單報縣教育局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名額分配採取N+2的方式,N是上年各單位分配的副高名額。N+2為各單位最高限額,具體人數由各單位根據情況自行安排,並按照文件要求報備。

(三)開展支教工作。支教期限一年(兩個學期),課時滿80以上。支教形式主要通過上課(授課課時不少60節,每學期不少於30節)、聽課、説課、組織教育教研活動等方式,對偏遠農村學校和幼兒園進行支教。支教活動組織開展情況通過資料、影像等方式留存,並填寫支教人員工作量化表,通過受援學校和幼兒園及縣教育局認定,一般按課時計算,上課、聽課、説課為同等課時,教研活動每半天按3課時計算,每學期彙總一次,彙總時按照授課順序將每節課的教案、聽課記錄、説課稿、教研記錄等手寫文字資料存檔,彙總後,由受教學校和鄉鎮負責人確認並簽字,報縣教育局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辦公室。

(四)支教工作認定和表彰。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領導小組每年對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情況進行總結,認定“一年支教經歷”人員,並作為參評高級職稱的資歷條件。評比優秀支教集體和人員,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進行推廣,並將支教經歷作為推薦縣級及以上先進個人的重要條件。

四、實施保障

(一)高度重視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認真負責,周密配合,紮實做好相關工作。

(二)縣直學校(幼兒園)要把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明確責任,豐富內容,創新方式,強化保障,注重實效,嚴禁弄虛作假,流於形式,切實做到與幫扶對象之間同促進、同提高、同發展。

(三)縣教育局、縣社會事務局相關責任科室要緊密配合,周密安排,加強管理,以城鄉學校(幼兒園)發展共同體建設為重要抓手,推進我縣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2

為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全面優化縣域教育生態,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根據株洲市委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工作任務安排以及株洲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印發<株洲市全面推進家校共育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株教小組發〔2022〕3號)精神,經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在我縣全面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現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及《家庭教育促進法》,圍繞“三高四新”戰略佈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為根本目標,推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護和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障工作,滿足人民羣眾科學育兒新期盼新需求,為我縣高質量發展奠定人才基礎與和諧環境。

二、工作目標

(一)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兒童成長規律,提升自身素質,履行家長的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提升家教水平。基本建立穩定規範家庭教育專業指導服務隊伍,整體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鄉村振興、文明攸縣創建中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三)完善服務體系。立足家庭、學校、社會三大場景,逐步完善覆蓋城鄉、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組織機構

為確保家校社共育工作有序開展,成立攸縣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教育局,由胡建雄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四、主要工作任務

(一)建好三支隊伍

1.組建家校社共育領導機構和管理團隊。成立縣家校社共育領導小組,推動形成“黨委政府主導、教育系統統籌、部門單位聯動、專家團隊引領、學校校長主抓、試點先行示範、家長全員參與、城鄉全面覆蓋”的家校社共育管理體系。

2.打造縣、校、社區三級家庭教育講師團。通過藉助外力、嚴格甄選、規範管理等,組建包括校內優秀教師、校外資深專家、優秀家長代表等在內的縣、校、社區三級中國小家庭教育講師團。加大培訓培養力度,對全縣所有中國小班主任、學科教師等開展家庭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着力鍛造一批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家庭教育師資隊伍。

3.組建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志願者服務團隊。構建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網絡,把家長委員會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訂工作章程,完善例會、對口聯繫等制度。組織家長委員會成員定期召開師德師風監督會和座談會,徵求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組成家長志願服務團隊,參與學校的部分管理或教育實踐服務,設立家長工作室、選樹家庭典範、開設優秀家長講堂,推動家校雙方達成共識,形成育人合力。

(二)建好三個陣地

1.建好校內家長學校。規範陣地建設。繼續推進家校社共育10所試點校建設,推動所有基層學校按省級標準建立校內家長學校。以家長學校為主要載體,精心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長課堂,定期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和家長沙龍活動,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系統培訓。努力建設校長線上“會客廳”,以直接對話的形式為家長提供專家指導和諮詢服務,引導廣大家長做智慧父母。

2.建好社區家長學校。結合文明攸縣創建要求,推進社區家長學校建設。全縣17個鄉鎮(街道)依託“門前三小”等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十有”(有組織機構、有標識標牌、有教學計劃、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賬、有師資隊伍、有教材資料、有教育活動、有檢查考核、有經費保障)標準普遍建立社區家長學校。由各鄉鎮(街道)牽頭,聯合轄區內中國小校、社區婦聯、關工委、團委,組建包括社區工作者和成員單位負責同志在內的專兼職工作者隊伍,發動轄區內“五老”“道德模範”“最美家庭”及學校老師、家長組成志願者隊伍,以父母課堂、家教沙龍、親子實踐等為主題,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

3.用好網上家長學校。依託三寬教育辦好網上家長學校,建設家庭教育學習資源庫。開通家長課堂、德育教育、生理心理健康、家長圖書館等欄目,幫助家長系統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供家庭教育諮詢。圍繞家庭教育重點、難點、熱點話題,通過在線諮詢、論壇訪談、基層講座等形式,讓家長及時獲得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輔導和指點。

(三)實施三大行動

1.示範創建行動。創建“家校社共育優秀實踐區”。抓好北京三寬家長學校網絡課程學習。力爭試點校教師和家長參加學習的普及率達到100%。對家長參加網絡課程學習實行積分管理,建立檢查考評機制,實行每週一通報,每月一評比,每期一推介。完善好家長學校制度建設。建立完善好家訪制度、教學開放制度、家長陪餐制度、家長接待日製度、家長委員會制度、家長志願者服務制度,把家校社共育工作納入班主任績效考核工作範疇。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創建“全國家校社共育優秀實踐區”;創建示範家長學校。創建10所校內示範家長學校、5所村示範家長學校、3所社區示範家長學校。通過示範家長學校創建,輻射引領,帶動轄區內中國小校建好、辦好家長學校。

2.培訓提升行動。全縣班主任家校社共育培訓。總人數1980人,每期培訓150-180人,分12期,每期培訓一天(4堂課程),在4—5月份完成。家校社共育管理幹部業務能力提升培訓。對象為各基層學校分管副校長、政教主任、試點學校網絡管理員,計150人,培訓時間3天,5月份完成。重點學習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政策理論和實際操作方法。家庭教育講師團隊建設培訓。對象為各基層學校講師團成員,約150人,培訓時間2天,8月份完成。重點進行家庭教育的課程開發、課題研究和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學習。

3.關愛幫扶行動。摸清兩類學生底數。一是摸清孤兒、單親學生、殘疾學生、貧困學生、留守學生等五類學生的底數;二是以班級為單元,對國小高年級及中學生每年一次開展全員心理健康篩查,摸清有情緒問題或行為偏差學生底數。“一人一冊”分類建檔。對上述兩類學生按“一人一冊”分類建立檔案,動態跟蹤,建立動態數據庫。要求兩類學生情況摸底、數據收集必須尊重、保護學生隱私,堅決避免“標籤化”,防止出現負面影響。分類施策結對幫扶。對納入幫扶數據庫的學生,整合校內外資源,分類組建幫扶工作小組,按照“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模式大力開展關愛幫扶活動,並做好跟蹤記錄。針對留守兒童、單親孩子、殘疾學生、困難學生、心理障礙和行為偏激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和輔導。

(四)開展三大活動

1.開展“百場報告十萬家庭新時代文明家風家教大講堂”活動。該活動已列入株洲市委2022年十大改革重點工作任務和攸縣縣委2022年深化改革重點推廣品牌。活動主要內容是組織家校社共育“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行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識的大宣講、大學習、大實踐、大提升。基層學校每學期不少於3場,試點學校每學期不少於5場,鄉鎮(街道)全年不少於10場。

2.開展“千名黨員進萬家”大家訪大幫扶活動。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家訪孤兒、單親家庭、困境兒童等特殊羣體學生和有心理問題或有行為偏差問題的學生,每學年至少實地走訪家訪對象2次;黨員班主任每學年至少對全班每一個學生家訪1次;黨員任課教師配合班主任採取“一對一”的形式結對幫扶特殊學生,每學年至少走訪幫扶對象1次。

3.開展“家長節”系列活動。以5月15日“國際家庭日”為節點,大力宣傳普及《家庭教育促進法》。各學校精心組織“家長節”系列活動。包括:開展“校園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學校,體驗課堂、體驗孩子就餐就寢、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及時瞭解和掌握孩子的學習和思想狀況;開展“家長風采展示”活動,通過家長“書畫展、詩歌賽、故事會、家長論壇、節目展演”等形式,展示家長風采和家庭教育成果;開展“親子溝通”主題活動,引導家長和學生互動交流,以“寫、畫、説、讀、演、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大聲説出你(您)的愛,表達自己的心聲,傳承優良家風,傳遞家人親情,傳授家庭文化。開展“親子實踐”主題活動,着力推進“親子共閲讀”“親子共運動”“親子共遊戲”“親子共研學”等活動,讓家長和教師陪伴孩子走進田間、走進展館、走進福利院、走進研學實踐基地,讓家長參與、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環節;開展“優秀家長”評選活動,激勵廣大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開展“家校社共育五大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縣域教師、優秀家長代表參加家校社共育與家庭教育講師“金麥獎”選拔、家校社共育與家庭教育情景劇展演、“一封家書”“家長成長報告團”推薦、“中國家長之歌”MV徵集等五大主題教育活動。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工作職責、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辦法,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的日常管理、督促檢查、考核評比各項工作。各基層學校(幼兒園)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

(二)注重分類指導。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根據學齡前、國小、國中、高中等各個不同階段孩子的身心特徵、認知水平和成長特點,按照分層分類指導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三)創新工作方法。堅持創新思維,着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學業輔導和身心發展相結合、專業團隊和兼職人士相結合、系統指導和個別諮詢相結合、共性培育和個性發展相結合、專業管理和購買服務相結合、學校統籌和社會支持相結合”的家校社共育協同育人機制,不斷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成效。

(四)加強示範創建。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煉先進典型經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縣教育局要組織“示範家長學校”“示範家庭教育講壇”“家庭教育示範課”等創建活動,評選家庭教育“優秀輔導員”。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政府(辦事處)要樹立先進家庭典型,宣傳優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導全社會重視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為家庭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五)加強團隊建設。以家庭教育科學化、專業化、規範化、系統化建設為導向,着力培養一批專家學者,建立一支講師團隊,組織一批志願服務者和家長骨幹隊伍,全員培訓班主任隊伍,建設一批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

(六)加強資源建設。做好家庭教育頂層設計,強化家庭教育課程研發,組織編寫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手冊和家庭教育課本教材,開發一批家庭教育精品示範課,建設家庭教育資源庫,用好各類教育資源,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中發揮積極作用。

(七)確保經費投入。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政府(辦事處)和縣直部門單位要加大對“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工作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確保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建設和活動正常有序運行。縣財政採取以獎代撥形式,對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予以資金支持。

六、實施步驟

(一)動員部署(2022年1月—3月)。制定《攸縣全面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實施方案》,起草《攸縣“百場報告十萬家庭新時代文明家風家教大講堂”活動實施細則》,組織召開動員會,全面部署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各相關部門單位、各基層學校結合實際制定實施細則,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並通過各種平台和方式,向社會和家長宣傳動員,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宣講家校社共育的意義、目的,在全縣形成共識。

(二)全面推進(2022年4月—12月)。各相關部門單位、各鄉鎮(街道)、各基層學校根據全縣統一部署,明確全面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時間表、路線圖,在“打造三支隊伍、建好三個陣地、實施三大行動、開展三項活動”等四個板塊的主要內容,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務實制定家校社共育月工作台賬、周工作安排,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工作,形成典型經驗。

(三)總結提升(2022年12月)。組織力量對全縣家校社共育工作進行總結,評選、表彰先進典型,對成功經驗和做法進行推廣,認真查找不足,進一步研究制定改進措施,推動家校社共育工作在全縣常態化開展。

七、保障機制

(一)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各鄉鎮(街道)和縣直部門單位要把家校社共育作為提高學校內涵發展和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點工作來抓,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分解工作任務,突出工作重點,落實工作職責,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各鄉鎮(街道)和縣直有關部門單位要充分利用會議、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面向社會廣泛宣傳開展家校社共育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各基層學校(幼兒園)要主動向當地黨委政府彙報,主動對接村社區和家長羣體,形成人人蔘與活動的濃厚氛圍。

(三)強化督查,務求實效。縣委、縣政府將加強此項工作督查,並將此項工作績效納入鄉鎮(街道)和部門單位年度績效考核範疇。縣教育局要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家長學校)工作納入對各基層學校(幼兒園)的年度工作考核體系,加強對基層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日常管理工作的督導評估,對在該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工作人員、優秀講師等予以表彰。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將對工作中出現不負責任、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全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將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3

為推進《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有效實施,全面提升“雙減”背景下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導作用,結合市教育局《關於印發《蕪湖市中國小“家校共育同心築夢”大講堂實施方案》的通知》(蕪教德〔20xx〕24號)文件精神,創新協同方式,提供交流平台,形成家校合力,推進協同育人,進一步推動家校共育大提升強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深刻領會當下“雙減”政策的內涵,更新育人理念,明晰職責與使命,建設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提升育人實效,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互聯互通的有效交流合作平台,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銜接與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工作內容

“家校共育同心築夢”大講堂工作分市、縣市區、學校三個層次組織實施,在認真組織參加市級活動的基礎上,紮實開展區級和校級兩個層次大講堂活動。區教育局和各中國小聘請各級各類家庭教育名師專家,定期舉辦家庭教育主題講座,創造對話交流的機會,增進家校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豐富家長的家教知識,更新家長在“雙減”背景下的教育觀念,提升家長教育子女能力。

三、活動組織

(一)參加市級家校大講堂

場次:全市每年不少於10場

方式:疫情期間,線上同步直播觀看。

(二)組織區級家校大講堂

場次:每年不少於10場

方式:疫情期間,現場人數50人以下,線上同步直播或錄播,統一時間組織觀看。

(三)組織校級家校大講堂

場次:每校不少於7場

方式:各校自行實施

四、實施步驟

(一)籌備階段:20xx年12月10日-12月24日

工作任務:制定區級和校級實施方案,擬定家庭教育講師團人員。

(二)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4日

工作任務:開展多級別多場次蕪湖家校大講堂活動。

(三)階段總結:2022年12月下旬

工作任務:總結工作開展情況,徵求意見,改進提高,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做好資料上報。

階段總結後,“家校共育同心築夢”大講堂活動將持續在市、縣市區、學校三個層次組織開展,推動全市中國小通過大講堂這一活動載體,傳播科學家庭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家校協同力、家長勝任力。

五、有關要求

1.區教育局負責區級家校大講堂活動的協調、策劃、講師團人員的選聘及課程精選,做好經費保障。指導區級和校級“家校共育同心築夢”大講堂開展好工作,對實施情況進行評價管理。各中國小校要做好校級大講堂的組織發動工作,確保每位學生家長都能通過大講堂線上線下的方式,聆聽課程,提升家長科學家教水平。

2.該項工作將作為一項德育常態工作持續開展,各校需制定校級家校大講堂實施方案,並在每月20號前上報次月計劃。實施過程中,請注意留存相關照片、視頻、文字材料,包括家長對講課老師和內容的意見反饋等。

3.每場講座需標註“鏡湖區(學校)‘家校共育同心築夢’大講堂”字樣(條幅、PPT背景等方式均可)及市級大講堂項目統一標誌,統一製作宣傳畫、摺頁,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4

為貫徹落實翁牛特旗教育黨工委關於印發《翁牛特旗教育系統開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教育方案》的通知精神,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相關決策部署,教育引導全鄉教師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本校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成立毛山東鄉中心國小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教育領導小組:

組長:

成員:

二、培訓目標:

深全面系統學習掌握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進一步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統一思想認識,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不移、積極穩妥、全面準確落實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三、培訓對象:

毛山東鄉中心國小全體教師

四、培訓內容:

1、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相關文件;

2、《憲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

3、國家相關政策;

4、自治區關於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工作部署;

5、赤峯市加強民族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集中行動實施方案;

6、赤峯市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導則(試行);

五、培訓形式:

1、集中學習。組織全鄉教師開展集中封閉學習。

2、自主學習。按照赤峯市教育局下發的必讀篇目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個人自主學習。

3、交流研討學習。認真組織全鄉教師召開專題研討會,開展座談交流,強化學習實效,深化思想認識。

六、培訓時間及有關要求:

1、培訓時間:20xx年1月10日至1月12日。

2、有關要求:

培訓設置簽到簿,全程實施封閉式管理,不得遲到或早退,由支部副書記負責此項工作。培訓前要先行召開動員會議,要求全鄉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實政治責任,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確保培訓教育覆蓋到全鄉每一位教師。堅持學深悟透,要突出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反覆認真研讀黨中央相關決策部署,準確領會把握思想精髓、核心要義,做到頭腦清醒、認識深刻、主動作為。結合查擺問題、學習收穫、思想認識等方面,每人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不移推行國家統編教材”為主題提交一篇不少於2000字的心得體會。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5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根據《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於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20〕70號)《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落實好“新增城鄉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校區)1500家”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的通知》(浙教辦函〔20xx〕53號)文件要求,圍繞以高品質建設“優學婺城·幸福城”為目標,結合我區實際,強化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打造“重要窗口”的新要求、高標準,切實把牢以城帶鄉、以優扶弱、優質均衡、共同發展的工作方向,通過黨建統領、數字賦能、系統集成,大力推進教共體建設,將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激發鄉村學校辦學活力,提升鄉村學校師資、管理、質量、文化等整體水平,着力破解義務教育在均衡、質量方面“鄉村弱”的突出問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二、工作原則

1.堅持共享發展。充分發揮城鎮優質學校教育資源優勢,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推廣和合成再造,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推動鎮鄉共同體學校共同發展和進步。

2.堅持內涵發展。從注重硬件建設向注重軟件建設轉變,通過先進辦學理念輻射、骨幹教師合理交流、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教學共研、辦學文化共生等策略,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品質。

3.堅持特色發展。注重優質學校文化在集團內部的培植和發展,在尊重每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的基礎上,激發學校主動發展的活力,逐步建立和培育特色教育項目,形成特色教育品牌,形成多元發展格局。

三、實施模式

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城區或鎮區優質學校(以下簡稱城鎮學校)與鄉村或鎮區學校(以下簡稱鄉鎮學校)結對形成辦學共同體,實現以強帶弱、共同發展,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的學校發展模式。本次確定城鄉教育共體新增融合型、共建型兩種模式。

1.融合型教共體。融合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學校與一兩所鄉鎮學校全面重組,融合成“一校二區”或“一校多區”,開展同步化辦學。融合型教共體城鄉各校區合為一個法人單位,人事、財務、管理統一。各校區實行“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化發展。融合後的各校區可按原學區劃分獨立招生;達成扶弱提升目標後,合併的校區可重新分設獨立。

2.共建型教共體。共建型教共體是指將鄉鎮學校的教育教學業務委託給城鎮學校管理,或城鄉若干所學校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辦學。由一所城鎮核心校牽頭,各成員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生髮展。共建型教共體各成員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

四、工作要求

1.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新增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具備“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工作基礎。融合型教共體校區間、共建型教共體核心校與受援校間開展基於“互聯網+義務教育”基礎的城鄉同步課堂,年內不少於2門學科,累計不少於20節。(省教育廳要求需上傳學校間同步課堂的圖片與課堂記錄)

2.開展線上線下教研活動。融合型教共體校區間、共建型教共體核心校與成員校間開展教師網絡研修不少於8次,開展線下教研不少於4次。(省教育廳要求需上傳學校、年級組、學科組間的教研活動文本佐證、網絡研修圖片)

3.推進教共體教師交流。新組建的融合型教共體內校區間教師實現無障礙流動;新組建的共建型教共體核心校選派骨幹教師到成員校任教,並覆蓋到每一所成員校。(省教育廳需上傳已交流教師的名單等基本信息,通過全國教師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復核)。

五、政策保障

1.突出黨建引領。各共同體學校要注重發揮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引領黨員幹部教師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積極構建黨建統領教共體建設的工作格局。融合型教共體黨組織要加強統一領導、實現黨建一體化;共建型教共體可組建聯合黨組織,常態化開展黨建共建。

2.理順管理體制。融合型教共體建立黨政工一套班子,實行統一領導;人財物重組後由教共體統一調配和使用;教師統一招聘,統一培養,跨校區無障礙調配;各校區的學區範圍相對獨立、保持穩定;標準化學校評估、校額認定仍以各校區為獨立單元。共建型教共體內各成員校法人地位不變、經費獨立核算不變、校名和行政隸屬關係不變;建立共建聯盟章程,制訂發展規劃,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3.落實經費保障。財政部門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支持教共體建設,保障教共體相關工作和建設經費。對推進紮實、成效明顯的縣(市、區)教共體,省級根據教育考核等實際情況在現有相關轉移支付資金中計算相關因素體現引導。

4.推動師資流動。教育局按中國小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要求,加強教共體內部師資的統籌管理、調配和交流。優先滿足教共體內教師的雙向交流和城鄉有序調動,優化教共體內各學校的師資結構。大力推動“指導師”制度,指導鄉村學校學科建設和中青年教師成長;通過鄉村教師到共同體學校輪訓、常態化開展教師網絡研修等方式,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

5.優化激勵機制。融合型教共體各校區編制、崗位、師資應統籌使用和管理,共建型教共體各學校可統籌使用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但要避免過度集中在核心校(校區)。可優先考慮教共體內流動到鄉村學校任教(支教)教師的職稱評聘。教共體內從城區學校(校區)流動到鄉鎮學校(校區)任教,視同農村學校任教經歷。共建型教共體內核心校教師到成員校任教滿三年且繼續在鄉鎮學校任教,並符合高級教師職稱晉升條件的,不佔核心校的專業技術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今後返回核心校任教時,應當在核定的核心校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內,重新競聘上崗。各類評優評先比例可向承擔教共體任務的核心校(校區)教師適當傾斜。可結合實際,根據教共體核心校(校區)教育履職、作用發揮、建設發展等考核情況,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對教共體核心校(校區)適當傾斜。教共體核心校(校區)要結合崗位貢獻、工作量等因素,優績優酬,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

6.促進學生交流。建立教共體內學生交流的長效機制,定期選派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互動體驗。廣泛開展教共體內城鄉學校學生研學實踐、勞動實踐、聯誼互助等活動和學生體藝特長交流、綜合素質競賽、勞動成果展示等活動。探索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體化,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多元發展。

7.強化督導考核。教共體建設列入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各地教育工作業績考核指標和學校發展性評價指標,並適時開展階段性評估。各教共體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針對不同學段的學校建立針對性評價方案。健全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的綜合評價、增值評價和特色評價,對核心校的考核和教共體績效評價要把教共體內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作為主要依據。積極培育和塑造教共體建設區域典型和學校典型,多形式開展宣傳推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6

為了構築xx縣教育質量發展新模式,促進全縣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和諧共贏,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xx縣教育局決定進一步加大新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力度,建立網絡學科、新教育實驗項目專業工作室,有效推進區域新教育,新生活,使新教育共同體真正成為一個立體的、多彩的,富有衝擊力和吸引力的教育科研品牌。

目標任務:

一、加強學習交流。新教育共同體應以課題研究為旗幟、為抓手、為載體,不斷放大它的實力、活力和魅力,定期組織各實驗學校教師參觀學習、研討交流,學期中要交流、檢查共同體建設的推進落實情況,明確存在問題,優化推進策略,在期末總結交流成功經驗和做法,為下學期建設工作醖釀新的思路,以達到示範引領、實踐反思、互動分享,推動工作的目的。

二、提供支持服務。組織聯絡新教育實驗學校開展活動,通過對各學校新教育實驗的引領,以及對富有理想主義情懷的優秀教師個體持續不斷地學術支持和培訓,推動全縣新教育實驗的深入持久有效開展。各學科共同體的工作核心是圍繞課堂效率的提高,探索理想課堂實施的路徑。發揮共同體成員教學骨幹示範引領,細述解讀各科範式,明晰方向,有效指導;深化“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從三維目標、教學資源、學程預設、導航策略、作業設計、調整反思等環節,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備課範式,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為實施高效課堂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改變課堂的組織和管理方式,明確課堂組織流程,用有效的課堂管理機制和教學範式確保課堂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打造榜樣品牌。各項目共同體要緊緊圍繞教育局整體工作思路和教研室制訂的學科建設規劃,結合本縣實際情況制訂好共同體建設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行動方案;各項目共同體要根據項目內容和特點,圍繞課堂、依靠骨幹、深入研究,採用“理論+實踐+研討+反思+提升”循環反覆、螺旋上升的方式,確立和打造1-2所開展新教育實驗項目較為完整、效果較好、積極性較高的實驗學校作為榜樣學校和培訓基地,不斷提高共同體活動實效性。將新教育共同體打造成我縣教師專業成長的平台、研究理想課堂模型的平台、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平台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平台。

四、搭建網絡平台。各項目共同體,在“教育在線”網站“實驗發佈”論壇建立實驗專題帖,以接受新教育研究院實驗研究與管理團隊實驗觀察評定,並參與實驗研討和交流;建立共同體資源庫,通過網絡信息平台,推動共同體的教師就計劃、備課、上課、教研活動、專業閲讀書籍、教學隨筆、作業設計、課題研究、案例反思等進行廣泛交流。

性質特徵:

共同體是踐行新教育實驗項目為主要任務的科研共同體和實踐團體。“學習為魂、反思為智、研究為脈、實踐為體”是共同體的鮮明特徵。新教育共同體以“分享合作,優質均衡”為目標取向,整合校際間優勢教育資源,在全縣範圍內,形成一個合作、互動、分享的教育協作組織。

行動口號:整合資源、服務引領,互助創新、和諧共贏。

機構建設:

新教育共同體為xx縣教育局領導下的研究團隊。在共同體成員選配上,打破學校界限,選拔師德優良,業務精湛,敬業愛崗,樂於奉獻的基層學校骨幹教師組成項目研究共同體。由縣教研室學科教研員和新教育榜樣教師牽頭成立八個工作室:每月一事、晨誦、午讀、農曆課程、讀寫繪、語文、數學、英語工作室,有效推進區域新教育。

xx縣新教育研究中心組織機構

主任:

副主任:

成員

(一)語文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二)數學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三)英語工作室

組長:

成員:

(四)農曆課程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五)師生共讀工作室

組長:

成員:

(六)晨誦工作室

組長:

成員:

(七)讀寫繪工作

組長:

成員:

(八)每月一事工作室

組長:

成員:

成員職責:

1、共同體成員要牢固樹立為教師服務的思想,敬業愛崗,無私奉獻。在集體活動中,要信守規則、分工協作、溝通信息,樂於分享,勇於承擔,敢於創新。

2、積極承擔公開課、研討課、示範課的講課任務,有效開展校內、片內、縣內教研活動。積極參與編寫教案,修改、完善、整理教案,並及時上傳。

3、共同體成員積極參加縣局組織各項研討交流活動,以及外出學習考察活動;利用網絡平台學習其他實驗學校的一些經驗、做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收集、整合、傳遞最新實驗動態信息,使共同體真正成為實驗工作的研究中心、輻射中心和示範中心。

4、共同體成員每學期對自己所負責參與的項目做認真總結,對實驗研究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項目共同體成員對有價值的實施方案、活動紀實、經驗總結、隨筆反思等彙編,為後續研究做準備。

5、共同體成員每月參加一次共同體研討交流活動。收集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開展紮實有效的“三小”研究活動,並及時上傳。在網絡和日常教學工作中,為老師們解疑答惑,做好服務。

管理辦法:

1、新教育共同體歸屬縣教育局教研室管理。

2、建立教育共同體工作考核評價制度。每學年對各個教育共同體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對教育共同體工作成效突出的,予以表彰與獎勵。

3、共同體成員要定期向負責人進行工作彙報,接受分管領導的評估,依據職責履行情況及時調整共同體成員。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7

一、指導思想

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以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機制、提升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水平、推進家校共育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明確學校、教師、家長的教育職責和任務分工,優化家校溝通渠道,共同創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二、基本原則

(一)育人為本原則。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基本準則,圍繞促進學生髮展,做好家校共育的策劃、組織、實施工作;堅持尊重家長、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家庭;反饋學生情況,要堅持正面鼓勵,與家長溝通,態度要平和,語氣要親切。

(二)科學有效原則。傳播教育理念要科學,解讀政策、瞭解情況、反饋問題要準確;和家長共同擬定育人方案、策略,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注重因材施教,為學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策略;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合理配置家校共育工作中各種資源,形成良好的幫扶解困機制。

(三)開拓創新原則。針對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環境和不同的學生羣體,積極探索協同育人的有效途徑;結合實際情況,創新家校共育的模式、手段和方式,靈活搭建各類育人活動平台;探索建立家校合作的評價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家長的育人動力,凝心聚力,攜手共進。

三、工作目標

(一)構建家校共育工作新格局。構建線上線下互通互聯、教師家長全員參與、覆蓋所有家庭、重點關注特殊羣體的家校共育工作新格局;不斷優化家校合作機制,凝聚家校育人合力,使家庭教育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增長極。

(二)創建現代化家長學校。充分挖掘整合社會、學校、家庭資源,優化育人要素配置,積極創建現代化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增強家庭教育的責任感,引導家長確立正確的育人觀、價值觀、成才觀,促進家長理性看待擇校。

(三)創建協同配合的育人機制。制定家長委員會、家訪、家長學校等系列制度,明確學校、教師、家長的教育職責,密切學校、教師、家長的關係,規範學校、教師、家長的育人行為,構建關係融洽、合作順暢、協同配合的育人機制,為學生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

四、工作途徑與內容

暢通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與協作,整合學校與家庭教育資源,梳理各項家校共育工作內容,結合我縣家校共育工作實際,主要做好以下家校共育工作:

(一)成立家長委員會。構建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體系,提高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參與度,從辦學方向、教育理念、教育提質、教育行為、收費管理、放學後託管、陽光招生以及後勤服務等為學校建言獻策,不斷提高學校辦學水平。

(二)創建家長學校。積極探索家校協同育人新模式,創建現代化家長學校,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提升素養,發揮家教職能。通過“新父母大講壇”、家庭教育課堂、親子研學、家庭教育故事會和“傳承好家風”等主題活動,實現家校共育常態化、制度化。挖掘整合社會、學校、家庭資源,積極探索家長學校教育課程化建設,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家長教育課程體系。

(三)開展“千師訪萬家”活動。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制定家訪計劃,多形式、多渠道地組織教師對所有學生開展家訪活動,原則上每學年至少一次的實地入户走訪,向家長宣傳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條件、校園安全、教育惠民政策,反饋學生在校表現及瞭解學生家庭情況,走進家長心裏,指導家長有效開展家庭教育,解決育人困惑,形成育人合力,提升社會、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滿意度。重點關注特殊學生,學校要提出具體舉措,切實為家長排憂解難,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開展“家長進校園”活動。每學期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家長會、開放日或開放周活動,邀請家長進校園。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家長陪餐、家長聽課等形式,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社會的溝通聯繫,虛心聽取家長對學校在課堂教學、環境衞生、社團活動、學生食宿等方面的建議意見,及時研究制定整改計劃和措施,不斷完善育人方式。

(五)推進親子活動。積極開展“親子運動會”“親子讀書會”“親子勞動課”“親子研學旅行”等活動,培養感情、增進親情,教育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懂得感恩、學會報恩,自尊自愛、熱愛生活。同時密切學生、家長、教師之間的關係,增進了解,培養情感,以合作伙伴的關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六)打造“互聯網+家校共育”平台。教育裝備中心要根據縣情和校情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台,配合教育科建設家校共育專欄、優化平台設計、暢通交流渠道;學校要充分利用家校共育平台,引導家長積極參與交流互動,充分發揮線上育人的功能。學校要貫徹落實好《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推進中國小數字家長學校建設的通知》(浙教辦函﹝2020﹞155號)文件精神,全面開展數字家長學校建設,至“十四五”末,全縣90%學校建成數字家長學校。同時,藉助釘釘、微信、學校自建平台等常規信息化手段,向家長推送校園教育教學信息和師生動態,讓家長及時瞭解學校工作進展情況,加強家校的協同教育和管理。

(七)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各學校要拓展視界、借智借力,充分挖掘利用社會資源,推進家校共育建設。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暢通社會資源引進渠道,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合作交流,充實家長教育資源,豐富家長教育活動,提升家校共育成效,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五、組織與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教育局成立以局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以教育科為牽頭科室的工作指導小組;各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家校共育指導小組,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推進家校共育的具體方案,並按方案落實各項工作,形成學校主導、家長參與、社會支持的家校共育工作格局。

(二)嚴肅家校共育紀律。堅持陽光共育、廉潔共育,做到為人師表,廉潔清正;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遵守《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不得借家訪名義向家長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不得接受家長錢物、宴請、購物券及其他有價證券等,樹立良好形象;嚴禁泄露學生及其家庭隱私,尊重家長、愛護學生,做一個值得家長學生信賴的老師;力戒形式主義,嚴禁為完成任務而弄虛作假,誠心誠意為家長和學生紓難解困。

(三)完善督導考評。建立健全縣、校兩級評價體系,教育督導中心設置家校共育專項考核,協同教育科、教育發展中心等科室組織開展入校督導檢查、評價反饋;學校要將家校共育工作納入工作計劃,將教師家訪及參與家校共育工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建立家校共育評價激勵機制。

(四)加強宣傳引導。各中國小(幼兒園)要注重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要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煉先進典型經驗,利用公眾號、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大力宣傳家庭教育正確觀念和優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導全社會重視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為家校共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8

一、建設目標

加強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2022年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全部納入教共體建設,且融合型、共建型比例達80%及以上,以優質均衡、共同發展為目標,全面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實現教育“共同富裕”。

二、組建模式

城鄉教育共同體分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三種組建模式。各校結對建設情況見《城鄉教育共同體學校名單》。

三、建設要求

(一)融合型教共體

1.師資同盤。建立教共體各校區內部教師流動機制,按教師配置相關要求,統籌安排,無障礙調配各校區教師。校區內因學科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教師短缺,由校區間以駐教、走教形式統一調配。

2.教學同步。教共體內各校區實行教學常規、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同步。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常規檢查、教學質量評價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在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各校區個性化發展。教共體各校區共建共享設施設備、課程資源等,充分依託網絡設備和技術,積極開展遠程教學、教研與管理。通過大型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推動教共體各校區師生交流互動。

3.培訓同頻。教共體統籌教師培訓工作,組織教共體培訓活動,共建共享優質培訓資源。建立學科教研組,開展教共體內校本研修活動,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更為豐富的平台。制定好教共體內部教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教育教學研討、評比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4.文化同系。加強教共體校園文化共商共建機制,建成標識明顯的教共體文化體系。各校區在辦學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統一實施,以“移植+嫁接”的方式培育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學校通過開展城鄉研學旅行、勞動實踐、聯誼互助、家庭結對等形式,共同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瞭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互為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一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各校區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校區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升、教育特色形成、績效獎勵等方面實現全方位、一體化考核,真正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二)共建型教共體

1.資源共享。推動教共體內教師的有序流動、均衡配置、培訓培養、整體評價等機制。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引領學生髮展。充分藉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員校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共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管理共進。構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以教共體核心校牽頭的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學校發展通報、研討例會制度。實施教共體內教學協同管理,做到常規制度、課程建設、教學進度、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組織各校名師成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指導教共體內學校的各門學科建設。

3.教學共研。核心校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骨幹教師幫扶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實施統一的質量檢測管理,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並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共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髮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體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滲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各學校通過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形式,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瞭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力所能及地為對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捆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教共體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成員校在特色發展、校園文化、學科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協同等方面實行捆綁式考核,成員校的發展情況作為核心校相關考核的主要依據。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三)協作型教共體

1.願景協同。由核心校牽頭,調研、指導、組織各成員校理清學校發展現狀與背景,確立學校發展願景,明確學校發展目標,制訂質量提升路徑。藉助核心校先進辦學理念的引領與輻射,結合成員校的辦學基礎,充分挖掘成員校的特有辦學資源,對成員校的辦學進行整體規劃、頂層設計,實現理念與規劃上的“補短提升”。

2.機制協同。建立核心校與各成員校之間互促發展、合作共贏的協同管理機制。基於各校優勢,協同構建教師交流培養機制、跨校集體備課機制、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機制、師生文化聯誼機制等,促進成員校在制度建設、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教學質量、課題研究、校外實踐等多方面協調聯動發展,推進共建共享、互利互補,不斷提升成員校教育品質。

3.研訓協同。由核心校牽頭成立教共體教研聯盟,協商制訂教師梯隊培養計劃、教育教學業務培訓方案,採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名師講座、課堂比武、論壇沙龍等活動,創新教共體教師研訓、校本研修的方式,促進教共體各校之間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差異互補,以研促教,以教師專業素養、業務水平的提升來推動教共體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4.教學協同。主要可以“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的形式開展教共體各學校間的教學協同。要藉助各校的優勢學科開展同步課堂、遠程專遞課堂等線上教育教學活動,共享課堂導學單、教學設計、教學資源、課堂練習等教學資源。排課表時,教共體要協商制定同步課堂“一張表”,以確保教學協同的有序推進;同步課堂結束後,要針對雙邊課堂情況及時開展同步教學研討,以取得教學協同的最大效益。

5.項目評估。以項目化的方式對協作型教共體的工作成效進行評估。由核心校自行選擇成效明顯的.工作項目向所在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提出評估申請。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項目工作實施情況與成員校的項目質量提升效果進行評審,視協作成效納入相關考核體系,予以獎勵。

四、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教體局成立教共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體局普教科。各教共體要明確各單位分工,加強配合,核心校要協調做好教共體建設工作,教共體內各單位成立以校長為負責人的工作小組,負責具體實施教共體建設工作。

2.科學規劃實施。各教共體根據成員單位教育教學優勢和亮點,認真制定教共體建設實施方案、配套制度和各成員單位分工,重視調查研究,加強過程管理,及時調整推進策略。全面啟動教共體建設的發展性評價工作,整體推動我市各校均衡、優質、內涵發展。

3.用好信息平台。各教共體要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實施“互聯網+義務教育”工程,在教共體學校之間搭建教育和管理網絡平台,通過網上課堂建設,開展網上教學管理,實現網上教研互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切實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效益和管理水平。

4.強化督導考核。教共體建設實施情況列入學校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和學校發展性評價指標,教共體內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作為對核心校考核和教共體績效評價的主要依據。各教共體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針對不同學段的學校建立針對性評價方案。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9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學校、家庭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工作目標

充分認識家校共育重要意義,構建長效管理機制,豐富實施載體,打造精品項目。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落實活動陣地,培養

優秀師資,完善家長學校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家長學校開辦率、家委會建設率達100%,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促進學校與家庭良性互動,構建和諧家校關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要始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家校共育的核心和根本,突出品德教育,重點關注中國小生及幼兒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樹立科學育人理念,凝聚學校、家庭、社會廣泛力量,為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二)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家校共育的新趨勢和新問題,聚焦學生和家長實際需求,豐富指導內容,優化指導方式,聚焦問題解決,提升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堅持開放創新。堅持多向聯繫,加強理論研究,注重實踐創新、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學校、家庭以開放的態度積極互動交往,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四、具體要求

通過家長有效參與學校教育,學校科學指導家庭教育,兩種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優化組合,形成相互尊重、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的夥伴關係,實現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

(一)家長切實承擔家庭教育主體責任。教育未成年子女是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法定職責,廣大家長要切實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承擔家庭教育主體責任。

1、樹立正確理念,尊重成長規律。家長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重視培養良好品格和健康人格,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兒觀。要尊重孩子個體差異和天性,理性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

2、提供必要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家長要創設適合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和生活環境,營造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家庭文化氛圍,注重用良好的家訓、家風影響孩子。要關注孩子身體變化、情緒變化和心理狀況,尊重孩子合理需要,督促孩子主動勞動,積極鍛鍊,樹立安全法律意識,培養自護自救技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

3、注重言傳身教,提高教育素養。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端正的育兒觀、成才觀、成人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視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積極與學校溝通,支持孩子參加適合的社會實踐,推動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有機融合。

(二)學校主動發揮家庭教育指導作用。學校是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主陣地,學校有責任、有優勢、有條件、有必要組織開展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1、瞭解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起始年級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全面瞭解學生家庭基本信息,關注家庭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培養方式等主要內容。家庭結構關係、親子關係等發生變化時,要及時予以補充和更新。學生家庭教育基本信息表交學校存檔,供續任教師隨時調閲。

2、全面推行建立家長學校。中國小校、幼兒園家長學校覆蓋率達到100%。成立由校(園)長任家長學校校長,分管德育校長和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任副校長,中層幹部、優秀教師、家長代表任委員的家長學校組織機構,管理家長學校日常建設工作。組建校級講師團和指導師隊伍,選擇適切規範的家庭教育指導教材,原則上每月授課1次,每學期組織家庭教育實踐活動中國小不少於1次、幼兒園不少於2次。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研究意識,優化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和方法,積極探索普及性必選課程、預約性自選課程和針對性個性課程融合創新,提高家庭教育指導的廣泛性和適切性。定期開展優秀家長評選表彰,不斷提升家校共育實效。

3、深入推進入户家訪和校訪。鼓勵校長帶頭家訪,科任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瞭解每一名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要堅持回訪,關注特殊學生身體、心理及學習生活狀況。要定期組織集體研討活動,促進教師對學生深入瞭解,查找問題,尋找對策,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合力育人。

1、規範家委會建設與實施。建立由校長、關工委、家長代表、專家共同組成的家校共育指導委員會。建立由家長自願報名,經民主選舉產生的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的重要決策和重大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發揮自身優勢,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和志願服務;參與家長學校建設,帶領廣大家長一起學習,共同提高;積極溝通與協調,關注熱點和難點,及時化解家校矛盾。中國小幼兒園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職責與分工,定期開展工作培訓,為家長委員會提供必要的辦公場所及設施,確保家長委員會規範、有序、有效開展工作。

2、迴應家長的關切與需求。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高度,確保家長行使知情權、建議權、監督權和評議權,在校園網開設家校專欄,通過校刊、公眾號、QQ羣、微信羣、櫥窗、校(園)長信箱等多種路徑,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家長評教議教等方式,聽取家長意見,迴應家長關切,滿足家長合理需求。

(四)構建長效機制。中國小幼兒園要將家校共育工作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成立學校家校共育工作責任部門,逐步建立起以校(園)長、德育主任、年級長、班主任、德育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師為主體,全體教職員工、專家學者及優秀家長共同參與的家校共育工作機制。學校主管領導加強行政性管理,專業教師負責具體工作,協同合作,做到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全面滲透、全程進行,讓每一位學生和家長受益。

(五)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家校共育指導專業隊伍,着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水平。各縣區從中國小幼兒園優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中遴選及培養一支家庭教育專兼職隊伍,為本區域中國小幼兒園提供家庭教育專業服務。中國小幼兒園要在家長中選聘思想品德過硬、綜合素質高、公益心強的家長,組建家長志願者隊伍,適時參與中國小幼兒園的管理,協助家校共育各項活動有效開展。

(五)搭建共育平台。中國小幼兒園積極探索與社區(村)共建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定期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及實踐活動。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構建家校共育優質資源供給與服務體系,為廣大中國小生及幼兒家長提供學習交流途徑,不斷優化家校共育方式。

(六)豐富指導內容。縣區要依託專家團隊,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巡講,為本地中國小幼兒園提供家庭教育講座、家庭教育諮詢與服務。中國小校幼兒園要適時舉辦家校共育經驗交流會,通過優秀家長宣講、分享典型案例等方式,發揮優秀家庭的示範帶動作用。要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參觀體驗、專題調研、研學實踐、志願服務和社會公益等活動。以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為契機,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藝、體育等活動增進親子溝通和交流。

(七)倡導科學理念。縣區教育局,中國小幼兒園要宣傳和倡導正確、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成才觀念,督促家長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首要責任。要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宣傳,指導家長全面學習家庭教育、兒童心理學等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遵循子女成長規律,尊重子女合理需要,注重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終身發展,以科學的育兒觀和成才觀引導孩子,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鼓勵有條件的中國小幼兒園成立“家長讀書會”,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指導家長以共同學習的方式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

(八)構建溝通網絡。中國小幼兒園要利用電話、網絡、信箱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繫。要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方式,開展家校互訪活動,聽取家長意見,迴應家長需求。要向家長及時瞭解及反饋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營造良好的家校關係和諧同育人氛圍。

(九)加強科學研究。中國小幼兒園要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家校共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開展校本研究。教科研部門要開展家校共育課題研究工作,提升全市家校共育研究能力和水平。各中國小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科學研究成果,發掘自身資源和優勢,切實提升家校共育工作特色化水平。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主動爭取社會資源及社會力量的支持,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學校組織、家長參與、社會支持的家校共育格局;加強指導與調研,促進家校共育工作不斷提質與發展。

(二)提供資金保障。設立專項資金,用於家校共育課程開發、課題研究和網上家校平台建設,用於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主題實踐活動,為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提供經費保障。

(三)加強宣傳引導。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煉經驗,利用報刊、電視、公眾號等媒體,大力宣傳家庭教育正確觀念和家校共育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10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於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依託互聯網等技術優勢,構建仙居一小與埠頭鎮對垟國小、十都英國小兩所鄉村完小結對幫扶共同體,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學校間優勢互補、均衡發展、共同進步,現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按省政府“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部署要求,依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優勢,把教育資源下沉到對垟和十都英兩所村小,激發村小的辦學活力,提升兩所村小管理、質量、師資、文化等整體水平,實現城鄉結對幫扶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從而助推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組織領導

組長:

副組長:

具體工作負責人:

成員:

三、結對學校及學科

1.結對學校:仙居縣第一國小——對垟國小、十都英國小

2.結對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勞技及班主任工作

四、結對內容及方式

同步課堂:利用互聯網技術,由仙居一國小校結對學科的授課教師同時對本校學生和結對幫扶學校學生開展視頻直播互動教學。使結對的學校學生實現同步上課、同步作業、同步接受輔導,結對的學校教師共同備課、共同上課、共同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共同進行質量檢測,讓鄉村學校的學生同步享受到城鎮的優質教學資源。

教師網絡研修:由線上研修和線下研修兩種方式相結合,着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優化師資隊伍。線下,由仙居一小牽頭組織進行集體備課,主題研修,雙方老師共同成長。線上,定時不定時地進行教學研討,課例研討,重難點突破研討等,並開展團隊式的項目研討活動,以此提升城鄉教師教學整體水平。

資源共享:仙居一小無條件向對垟和十都英兩所國小提供各類教育教學資源,涵蓋教育管理、教學資源、文化建設等,通過共享,浸潤兩所村小快速發展。

課題研究:由仙居一小教科室牽頭,各學科組長負責,與結對學校一起開展課題研究。

五、20xx年度結對活動內容

1.同步課堂。學校每學期將通過“主題教研”“項目團隊”“家常課堂”等眾多形式,把課堂向對垟和十都英兩所學校開放,讓對方學校的學生和老師融入到仙居一小的課堂教學中。同時,在基於學情的基礎上,雙方教師互相把控課堂,讓遠程教學更加高效。學校預計每學年向兩所學校輸送100多節優質課。

2.教師網絡研修:由仙居一小和結對學校共同開展線上線下集體備課、教學診斷和主題研修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城鄉教師教學整體水平。

六、保障措施

1.結對學校分管校長作為結對的專職聯繫人,校際間要加強電話聯繫,及時通報信息,統籌安排相關活動。

2.結對學校應提前一週向對方通報各自的教育教學活動方案,提前準備。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11

為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柳州市關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總體要求,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我縣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打造一流教育目標,構築融安縣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根據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門關於印發《柳州市教育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20xx-2025年)的通知》(柳教人〔20xx〕47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在已有集團化辦學、學區聯盟、支教輪崗、縣管校聘等管理改革措施基礎上,圍繞“一體化”教育改革發展目標,推動教育共同體建設(以下簡稱“教共體”建設),推動教育組織聯建、師資聯育、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發展連抓,逐步縮小校際間質量差距,實現黨建引領下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建設目標

圍繞“城鄉教育一盤棋”的工作思路,堅持和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搭建教育共同體,充分發揮縣城優質教育資源示範引領作用,從教育行政管理、學校文化建設、管理團隊培育、教育人才培養四個維度對鄉村學校、薄弱學校進行幫扶,縮小城鄉間教育質量差異,全面提升我縣中國小教育教學整體質量,實現一流教育目標。

三、工作原則

(一)黨建引領,主體清晰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統籌規劃和組織開展教共體建設工作。縣教育局統籌規劃全縣教共體建設工作,負責引導、調配縣城優質學校參與教共體建設。各中國小校是教共體建設的主體,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落實各項配套政策,推動教共體的建設。

(二)人才先行,科學評價

各教共體在人、財、物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人才交流、支教輪崗、送教下鄉、線上同步教學、集體備課研課、科研能力指導等多種形式,在人才培養、學校管理等方面深入合作。教共體建設單位應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各自權利義務、合作方式、合作週期、目標任務、效果評價等內容。

(三)統籌兼顧,穩步實施

教共體建設重點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縣教育局結合需求,對教共體成員進行調劑安排。通過人才交流、支教、調動等方式,優化教師資源在不同教共體之間或教共體內部的資源配置,促進教共體健康發展。教共體建設按照教學和管理並重,先試點、後全面的原則推進。

四、建設時間

2022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共2年。

五、組建任務

按照教學和管理並重、先試點後全面的思路,以縣城優質學校和鄉村學校組建縣域學校教共體為載體,進一步深化學區制、集團管理、輪崗交流。具體縣域教共體建設學校名單具體如下:

(一)中學

融安縣初級中學--浮石鎮初級中學教育共同體。

(二)國小

1.融安縣實驗國小--泗頂鎮中心國小教育共同體。

2.融安縣第二實驗國小--橋板鄉中心國小教育共同體。

3.融安縣第三實驗國小--沙子鄉中心國小教育共同體。

4.長安鎮中心國小--板欖鎮中心國小教育共同體。

注:前者為牽頭學校,後者為聯合學校。

六、建設內容

教共體學校在人、財、物相對獨立的基礎上,牽頭學校通過人才交流、支教輪崗、送教下鄉、線上同步教學、集體備課研課、科研能力指導等多種形式,從教育行政管理、學校文化建設、管理團隊培育、教育人才培養四個維度對聯合學校進行幫扶、引領、提升。

(一)行政管理幫扶

1.定期開展學校管理視導

牽頭學校主要領導每學期至少到聯合單位開展1次以上的管理視導,具體指導聯合學校的行政管理、文化建設、團隊培育等工作。

2.選派優秀副職、中層和教師開展支教

牽頭學校選派1名副校長和1名優秀中層幹部到聯合學校擔任黨組織書記、副校長,選派2名骨幹教師到聯合單位開展支教,骨幹教師則安排擔任班主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等職務。聯合學校則推選1名副校長、1名中層幹部到牽頭單位進行跟崗學習。

支教或跟崗學習選派期限為2年,滿1年後雙方派出人員可重新選派,也可以根據學校情況及本人意願繼續留任。

輪崗支教期間,個人組織人事關係不變更;牽頭學校選派的副校長到聯合學校擔任黨組織書記期間,黨組織關係轉至聯合學校。

(二)骨幹教師培養

各鄉鎮學校從服務期滿的國小全科教師或者35歲及以下尚未參加過支教輪崗的教師中遴選3-5人到縣城學校跟崗學習2年,由縣城學校安排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骨幹教師與其開展“師徒結對”,對其進行跟蹤培養,每學期至少上1節的公開彙報課。其中,聯合學校選派的跟崗教師直接到牽頭學校跟崗,非聯合學校選派的跟崗教師由縣教育局統籌安排到其他相應的縣城學校。

各學校具體遴選人數,待縣城學校公開選調工作結束,再根據各學校教師參與選調的情況另行確定。

鄉鎮學校選派的跟崗教師,跟崗學習期間其個人組織人事關係調入跟崗學校,跟崗期滿後原則上重新調回派出單位。

(三)教育科研幫扶

1.集體備課研課。每學期,牽頭學校要組成學科專家團隊,到聯合學校指導教師開展至少1次以上的集體備課研課。年內要覆蓋所有學科。

2.送教下鄉活動。每學期,牽頭學校要選派優秀教師到聯合學校開展至少1次以上的送教活動。年內送教科目必須覆蓋所有學科。若無法正常開展送教活動的,可以以線上同步教學方式開展。

3.教師集中培訓。每學期,牽頭學校要充分利用開學前教師培訓時機,指導聯合學校開展好面向全體教師的培訓。

4.教育科研立項。每學年,牽頭學校要號召教師積極開展教科研活動,聯合學校要鼓勵本校教師積極參加牽頭學校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科研立項工作。年內爭取至少有1個學科1人以上參與縣級及以上課題申報。

七、工作要求

(一)堅持黨建引領

圍繞“發展教育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教育”的工作思路,做好“黨建+”文章。發揮黨建在教共體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把黨建工作與師資培養、教學教研、學生德育等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中積極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動黨建工作與教育改革融合互進,實現黨建引領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強化“聯建·共享”理念

強化教共體的機制性聯繫,圍繞“一體化”發展的教育改革目標,推動教共體間組織聯建、黨員聯育、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發展聯抓,牢牢把握學校黨建與教學業務相互貫通、同頻共振、協調推進的工作理念,推動教共體黨建資源、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共建共享。

(三)重視師資培養

牽頭學校要選派優秀教師組建學科團隊,通過送教、名師工作室、網絡教研、線上同步互動課堂等方式推動教共體內教學研一體化建設。還可以通過師徒結對、集體備課、接收聯合單位派出的骨幹教師跟班學習等方式支持聯合學校人才培養。牽頭學校開展校本研修時,應包含聯合學校教師。

(四)加強學校管理

牽頭學校選派的領導幹部是中共黨員的應當進入聯合學校黨組織班子。牽頭學校應就學校管理、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對聯合學校進行分類培訓指導,對聯合學校教師科研課題評比、師生競賽等提供技術支撐和專業指導。加強對聯合學校學生學情的分析研究,制定並實施精準的解決措施。

八、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

教共體建設是服務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涉及系列體制、機制建立和創新,工作任務重,實施難度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協作和學校參與。局人事股負責教共體建設改革的具體實施,做好系統內資源調配,支持教共體建設單位創新有效工作;局黨辦、教育股、師培中心、教研室、電教站則根據本股室工作職責做好教共體建設單位相關建設的業務指導;局財務股負責做好教共體建設的資金保障;教育督導室負責將教共體建設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對相關單位的專項督導考核。

(二)加大經費保障,促進改革成效

1.核撥教共體建設經費。為確保教共體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每年從融安縣教共體工作經費中安排1萬元給牽頭學校,主要用於推動工作開展。每年定期對教共體建設工作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下一年度經費撥款依據。

2.核發教共體建設下派人員補助。根據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門《關於印發柳州市教育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20xx-2025年)的通知》(柳教人〔20xx〕47號)精神,對牽頭學校派出人員,除按照《柳州市中國小教師隊伍輪崗交流工作方案》享受相應標準的工作補助和按照實際工作時間認定支教經歷外,每人每月核發200元的教共體建設專項補助,每年按10個月核發,所需經費從融安縣教共體工作經費支出。

(三)強化考核監督,保障工作實效

參與本次教共體建設的單位要根據本方案制定具體實施計劃,並切實加大對教共體建設工作宣傳,尤其是要讓廣大青年教師充分認識到參與到牽頭單位的跟崗學習,是提升能力、促進發展的最有效途徑,進而激發參與跟崗學習的積極性,以確保計劃順利實施。各單位在開展年度評優評先時,優先考慮參與教共體建設的輪崗支教人員。每年還將開展優秀輪崗支教教師評比,給予表彰。

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活動方案12

我校教師學習共同體,是作為教師主動研究的平台而出現的,它體現出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點。多元化指構成人員多元,其中涵蓋了我校各個學科的所有教師、學校管理者等;同時,各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內容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層次指的是組織結構包括三個層次:年級備課組、學科教研組、課題組,從而構成了網絡狀、立體的組織結構。

一、建構學習共同體,形成教師主動研究的良好氛圍。

我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遵循異質組合,以解決實踐教學問題為目標指向,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整合。

1、年級學科備課組

根據所任學科及年級組建學習共同體。同年級同學科的幾位教師在課餘時間對教學問題進行探討。或者通過備課、聽課、評課等活動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鏈接。教師之間的差異就是教學資源,差異就是合作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於是,在更多的非正式教研活動時間裏,鼓勵教師頻繁交流、對話,更大範圍的促進教育信息的流動,擴大和豐富教師的信息量和各種認識。

2、學科教研組

根據學科特長及其教學專長,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問題研究、備課研究、課例研究、課型研究等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鏈接。基礎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和現實的差距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藉助團體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作,體現為教師作為研究者相互之間的合作,是靠團隊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最終達到研究的目的。我校學科教研組的構建,就是全體教師可以參與的一個民主、開放的討論、研究領域,從而使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師模式、教學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與交流。

3、課題組

研究同一課題的成員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課題研究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鏈接。在課程改革中,需要我們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而又科學的研究,從而揭示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所以,課題組是學習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參與不同科研課題研究的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共同承擔研究任務,發揚團隊精神,羣策羣力,使教師在互不共生中成長,在互動合作中發展。

總之教師的專業成長要求教師是一個學習者——一個眾多外援支持下的學習者。學習共同體就是一種重要的外援形式,它為學習這種社會協商性活動提供良好環境。學習共同體使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富有歸屬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二、以問題研究為載體,解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問題。

建立並保障學習共同體的健康良性運轉,目的就在於研究解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問題。專家指出,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問題引領”,教師參與研究的動力,來自於其解決實踐問題的需要。通過研究能為教師排疑解惑,提高其教學水平,才能讓教師真正對研究產生認同感。所以,我們提出“教學即研究、研究即培訓、教學及培訓”,實現真正的“教、研、訓”一體化。一邊引導教師形成問題意識,尋找關鍵問題,在實踐中找問題,從問題着手搞研究,以便利用學習共同體,通過教學實踐解決問題。

1、個性問題利用年級備課組和藝友小組個別解決。

由於教師之間差異較大,所以存在着許多個性化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隨時都可能遇到疑難問題,而在課後也可能對上課過程產生許多疑慮。這些問題如何隨時解決?我們覺得可以通過相同年級組同學科的教師請教或探討,兩個人共同備課,分別上課、聽課、反思、改進,讓問題在實踐當中得到解決。我們看到了同伴互助後的可喜效果,同時也感受到年輕教師在同伴互助中不斷增強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2、共性問題利用學科教研組共同參與解決。

面對新課程改革,有許多問題擺在了所有課改第一線的每一位教師面前。這些問題只有所有教研組成員參與實踐與反思方能得以解決。於是學科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確立典型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解決。

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是通過反覆的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反思等一系列循環往復的行為跟進式的全過程反思,在解決就問題的過程中又發現新問題。教師成為了真正的“實踐研究者”和“反思實踐者”,不斷增長實踐智慧,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發展。

3、科研專題由課題組研究解決。

教育科研活動作為解決教學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重要途徑,始終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校積極申報了關國家、區級不同級別的兩個課題的研究工作。

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運行,我們不僅實現了對新課程教學問題的研究和解決,而且實現了對學校、教師的發展促進作用,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教師自身專業發展與問題研究同步。學習共同體的運作過程中,轉變了以往教師發展目標取向、方式單一的狀況,從理論知識的機械學習與傳授轉向教師個體實踐經驗和個體感受。不但學會了明確知識,而且增長了更多鑲嵌於實踐之中的、默會的實踐知識。此外,我們通過學習共同體的運行,將教學問題的解決還原於問題產生的現場——課堂,使我們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