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52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教師教學反思1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説“在揚州茶館,有XXXXXX等零碎小食,有XXXXXX,還有XXXXXX,所以説吃的花樣XXXXXX。”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説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説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台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頻,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説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頻,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説得更好。

另外,閲讀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教師教學反思2

古詩簡短四句卻意境悠遠,更因為遠離學生實際而費時費力。在《小兒垂釣》的教學中就犯了幾個相關的錯誤。

教學中最浪費時間的大概就是學生説想象畫面這個環節。我沒想到學生根本不理會詩句,純粹説自己的想象,比如“蓬頭”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個説小孩子扎兩個圓溜溜的頭髮,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説“我想到的”。另一個説的也是這種兩個圓溜溜的髮型 ,第三個説是“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第四個説是“亂蓬蓬的頭髮。”我在此時缺乏引導機智,沒有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準確的迴應,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出示插圖,按部就班地介紹“蓬頭”的兩種解釋。

應對策略:應在學生説出第一個答案時就出示插圖:“是這個樣子的髮型嗎?”學生肯定後,老師也相機肯定:“對,可以這麼理解。”然後再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就避免了學生説出雷同的答案。關於“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的意見,可以反問:“後面那個成人也沒有戴帽子,我們可不可以説他是蓬頭大人?”第四個學生説是“亂蓬蓬的頭髮”直接肯定説:“是呀,也可以這麼理解的。”

思考:對於不懂得如何在讀詩中想象畫面的學生,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據詞想象呢?如這所國小的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訴孩子們,當我聽到這個詞時,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麗的風光。請問你們在聽老師讀“蓬頭稚子”的時候想到了什麼?當老師讀“垂綸”的時候,你又想到了什麼?以此一步一步引導,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師讀整句詩,讓學生想象畫面。我想,這樣對於農村孩子來説,是更適切的教學策略。

同樣在這個環節,第一個學生一口氣説完了全詩的意思。我用“那個孩子的樣子你能看清楚嗎?”將學生的思路導向第一行詩的理解。可是當理解完第一行詩,我問“孩子釣魚的環境怎麼樣”時,學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有兩個學生説:“周圍的環境靜靜的。”有一個學生説:“在一棵柳樹下,花草樹木很茂盛。”問她怎麼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圖知道的?她又説“是我想到的。”後來,總算有個學生説到了草,卻又説“他的身子映到了河裏。”這個“草映身”導得可真辛苦啊。

應對策略:當第一個學生説不到位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輕輕地、看似無心其實有意地低吟:“側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樣的地方釣魚?”暗示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學生還不明白,就一遍又一遍地吟,他們肯定會有所感悟的。這樣做比一個接一個地換學生回答更省時間,也更有效。還有,也許學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環境”一詞的意思,他們只知道環境很安靜,不會想到要去描述具體的景物。所以,此時老師要及時調整問題,改變問話的策略中。

還是在這個環節,當我詢問“路人與小兒的距離是近還是遠”時,不知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説“近”,問他們理由,他們又説是“路人借問遙招手。”還説“如果不是很近,很遠的回答就不會驚到魚了。”(真不知他們在説什麼,大概是想説小孩子跟魚的距離近吧。)就這一個“遙”的意思我也費了半天工夫。

應對策略:還是和剛才一樣,該出手時就出手,教師吟誦:“路人借問遙招手”,看學生有沒有感悟。如果還悟不到,就直接問:“遙”是什麼意思?可見路人和小兒的距離怎麼樣?不可思議的是,當我板書“不應人”後詢問:“應的意思?”居然有同學説是:“應該。”這裏我的處理比較簡單,直接:“不,這裏的應就是答應、迴應的意思。”

最後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是在學生讀出畫面之後,讓學生輕輕地讀詩,靜靜地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麼?你覺得垂釣的小兒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結果發現讀詩思考的孩子不多,而回答的學生也都回答不到位,如有兩個學生都“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喜歡釣魚的孩子。”“那是一個非常釣到魚的孩子。”“你怎麼知道的?”他説從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知道的,你説他錯嗎?似乎又有些道理。説他感悟正確,卻又不大合適。後來又有學生説:“認真”“耐心”,最後總算有個學生講到了“專心”,這是一般課堂上學生最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本詩中最容易感受到的特點呀。可見,學生並沒有真的讀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應對策略:將問題改為“你覺得那個孩子在學釣魚時怎麼樣?”這樣一改,固然,學生容易體會到“專心”“認真”,但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就消失了。要不,就在學生感悟到“專心認真”的學習品質後,問:你喜歡他嗎?請把你的喜愛之情讀出來。這樣難度就降低了。還有,是不是可以在這個環節滲透杜老師説的側面襯托的表達方法呢?一般寫釣魚會寫什麼?為什麼詩人別的都不寫,單單寫路人問路這件事呢?從而感受這樣寫更能襯托孩子學釣魚的專心致志,然後再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在結束《小兒垂釣》的教學之後,引導學生複習學過的兒童古詩,結果發現學生古詩積累很不夠。一首《所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然後其他的就想不起來,一首《夜書所見》是我出示後引讀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我起了一個頭:宿什麼?學生半天也沒想不起來,所以只好還是由我告訴了。

應對策略:不要説詩題了,這個比較難。改為:老師直接説前一句,學生接後一句,然後再問是哪一首,還記得嗎?目的同樣還是把難度降低。

教師教學反思3

反思一、教師要敢於創新

作為一個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自己在教學行為中更應大膽創新,比如在對待教材上、課堂結構上都可以突破常規來進行教學。

在上述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有了一定理解能力的實際情況,直接講述頻率和振幅這兩個概念,同時注重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一來打破了學生對物理實驗的神祕感,同時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使學生增加了對科學的感悟和體驗,教學效果很好。這個創新讓我自己也有成就感,以後的教學還要不斷嘗試各種新方式。

反思二、生活用品也可以是教學資源

物理教學中有好多實驗可以用生活中的用品來代替或補充實驗器材,下面就是我用一次性茶杯做物理實驗的情況。

由於一次性茶杯質量小,質地柔軟,便於加工,不易破碎,我在課堂上也多次使用。

1.測量液體温度

用一次性茶杯代替燒杯,給各個學習小組分別發三個茶杯,並分別裝熱水、温水、冷水,先讓學生用手感知並估計水温,再用温度計測量和比較。

2.講解流體壓強時

將兩個一次性茶杯倒下放置,相距5~8釐米。用吸管向中間吹氣,兩個茶杯聽話地向中間靠攏,即可有效地説明流速大壓強小,也可形象地讓學生理解船隻在同向航行時不可靠得太近的原因。

3.講氣體壓強

用一次性茶杯罩住嘴,並用力吸氣,杯子發生變形(變癟了)且不會掉下來,這可演示説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教師教學反思4

最近一段時間,我突然感覺班中有個別學生有厭學情緒,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苦惱。因為自己覺得在平時的教學中付出的努力也不少,但為何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剛開始自己一直在尋找原因,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發現,這其實也不能完全埋怨學生,有一部分的責任還在於我自身。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對於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是細心的輔導,而是在他們犯錯後不問原因的批評指責。但是對於他們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卻不能及時的發現並加以表揚,而是把眼光過多的集中在那些優等生身上,久而久之,那些學困生對學習英語失去興趣,抱着種破罐破摔的態度,因而學習成績總是搞不上去。所以基於以上的教訓,下面就是我對新課程改革下對於英語教學過程當中的的幾點反思。

一.找到適合與學生交流的手段與方式

我們常説:“親其師而信其道”要讓學生願學,首先就要師生情感交融。教師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去感染學生,把親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傳遞給學生。要想讓學生樂學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師想方設法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從教師的激勵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體驗到勝利的果實的喜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英語教學要尊重個體差異性

不能對學生制定統一的標準,應該因材施教,英語學習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和多樣性,並且是多層次的評價方式。這也是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實行分層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1)課堂活動記錄評價

最簡單易行,而行之有效的:一是按學號順序安排學生做值日報告,限時間、範圍,逐日進行。同時,由科代表做好評價記錄。不同能力的學生按不相同的標準作評價記錄,隨堂點評,以利發展。二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給參加各項課堂活動進行評分累積,每月由學生評出最佳小組,給予激勵,使他們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

(2)作業評價

佈置多種多層次可選擇的作業。對於拼寫差的學生,佈置單詞抄默寫、聽寫作業;對於語法差的,佈置語法練習或翻譯句子的作業;口語弱的編寫對話作業;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佈置高於其能力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作業供其選擇。對於完成得好的作業分類收集成冊展示,以鼓勵保持良好的作業習慣,對成績提高起到較好的激勵作用。

(3)考試評價

正確認識考試評價的功能。學習困難的學生最害怕考試。為了幫助他們克服害怕考試的心理,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層次要求。實驗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實行“同分不等值”,多方位、多層面、多形式進行分層評價,合作達標,促進每個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

三.定期開展英語活動

通過開展英語朗誦比賽、單詞比賽、詩歌劇表演賽、課本劇表演賽、手抄報比賽、演講比賽,在學校大範圍內創設一種英語學習的氛圍,豐富學生的語言生活,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點石成金,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點石成金的智者與農夫故事。聰明的農夫要的是“點金術”,為的是日後家裏或別人需要時能點出金子來。其實,學生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點金術”。也就是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它不是哪位教師用一兩節課就能教給學生的,而是滲透於整個教學過程的。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師不應該是不厭其煩地機械地帶學生讀單詞,而應是教給他們學生單詞的策略,指導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習策略,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此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是教練員、資源提供者、激勵者和觀眾,把課堂還給學生。因為“外語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會的。”只有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多進行聽説讀書的訓練,才有可能學會英語。

以上幾點就是我在這段英語教學工作中的幾點體會,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不僅可以建立起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係,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英語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學習者,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教學設計,所以我們老師要重視精心設計好每一單元、每一堂課,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反思中實施教學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爭取在教學中取得優秀的成績,作一名優秀的教師。

教師教學反思5

一、實事求是,因材施教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一方面,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英語,有的還不能適應。另一方面,國小一年級對於他們剛從幼兒園上來,有的甚至幼兒園都沒有上過,所以還不適應國小的教學環境。因此,講得太快太急,照顧不到整體,教學效果不會理想的。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學生學習效果有直接影響。

二、認真備課,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英語是一門外語,對於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英語,就要讓學生喜愛英語,讓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

1、玩中學,在遊戲中學有所得。遊戲是一種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法,尤其是低年級英語教學的基本活動,靈活運用各種遊戲,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比如學習身體部位時,用touching game,在學習動物時採用了“模仿動物表演”的遊戲;還有guessinggame,missinggame,driveatrain,“丟炸彈”以及玩單詞卡片的遊戲。不僅避免了枯燥的認讀,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説、讀的興趣。這些遊戲由於帶有比賽的性質,參加遊戲的人都抱着渴望獲勝的心理,就使參加活動的學生有興趣學、積極去學,並有助於克服靦腆羞怯的心理障礙。孩子們在遊戲中,不僅陶冶了情操,而且激發了表達的慾望,提高了口語實踐能力,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與教材之間產生通暢的情感交流。

2、歌中練,在歌聲中鞏固所學知識。國小生生性活潑、愛唱愛跳。針對這一特點,利用或改編了與學習內容符合的歌曲或歌謠(chant),並加以動作表演。

3、畫中樂,在塗﹑畫中體會學習的樂趣。低年級學生情緒活躍、開朗,具有好動和穩定性、專一性差的年齡特點,我在教學中不僅僅鍛鍊學生的“動嘴説”,還讓學生“動手畫”,如用水彩筆塗水果顏色,學生們在塗、畫中,與同伴團結合作,展示傑作,並相互交流。

4、實物教學。在課堂上儘量利用實物教學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摸、聞、聽、觸結合起來,如教pencil,bag,book等文具單詞時,讓學生看着真實的物品來學單詞,並且摸着、説着,再加以有趣的動作,就能更好地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三、一年級的英語教師應格外具有親和力

一年級的英語教師應格外具有親和力,我在課堂中的教態親切自然,語速適中,語調語音準確,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輔助以生動的手勢、動作和表情等,讓學生邊聽邊理解老師的意圖,在日復一日的反覆訓練中使學生逐漸達到聽懂記牢的水平。如教“Let’ssingasong。”時,我每次使用英語時做出固定的動作,然後和學生一起表演唱歌,這樣反覆多次後,學生就明白了。通過日積月累,學生就會聽懂很多的課堂用語。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可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們對英語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採用新穎的評價方式

在教學中我採用口頭表揚和精神獎勵的方式,如獎給小貼畫、五角星、小紅花等。特別注意對學習後進的學生所取得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評價形式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通過觀察學生的活動(説歌謠、唱歌曲、表演對話等),與學生交流。總之,今後我會繼續加強對教材鑽研,多動腦筋,讓學生學得更輕鬆,爭取更大進步。

教師教學反思6

經過《北京的金山上》這次活動,我發現在第一課時中應該讓學生重點欣賞歌曲,不要求學生能夠學唱歌曲,同時應插入基本步彈簧步、進退步、後替補、側點等步伐的學習。這樣學生在第二課時中才能較輕鬆地將手部動作與腳步動作協調配合起來。同時在教學生舞蹈的分解動作時,應更強調動作的細節,提高學生舞蹈動作的準確性。

在本次活動的第二課時中,我運用了圖譜進行教學。但是發現圖譜並沒有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太大的作用,學生基本上還是跟着老師的動作學。圖譜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為圖譜畫的有些小,並且沒有將一句歌詞中出現的動作畫在一張紙上。下次如果仍然選擇用圖譜,那應該充分發揮圖譜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本次活動學生基本都會唱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動作手腳還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外,基本能夠跟着音樂來跳這個舞蹈。在本次活動中學生體驗了樂曲輕快、悠揚的情緒,初步瞭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更增進了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瞭解。

教師教學反思7

《草原》一文教學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讀自悟,達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一、從整體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的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的景美,營造審美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

二、從學生的感悟入手,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朗讀體會,想象情景和聯繫生活,體會草原的美麗。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凸現了語文學習途徑的多樣化。

三、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走進課文中所描寫的情景,使學生真正受到感染,體會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四、課內外閲讀相結合,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學生在體會了景美和人美之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對文章的理解得到昇華,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教師教學反思8

一節美術課的時間很短,似乎一説就過去了,我很珍惜上課的時間。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都放在美術教學上。有時在課堂的組織上難免會出現無序性的矛盾。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齊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進取性,加入了遊戲、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對於這樣的情景我都會有機的抑制一下他們。但也不會很強硬的要求他們端端正正,規規矩矩的坐在那裏自我畫自我,有時課堂的太過有秩序往往會讓他們交上來的畫“大眾化”。

作為一個國小美術教師,我在課堂上,實施了愉快教育這一教學方法,針對低段學生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缺少韌性心理特徵,並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和教材的不一樣資料,採取了適合兒童特點的一些教學方法。所以在上國小美術課時,我千方百計的為學生創造產生興趣的條件。上課時,利用導入語(常用編故事、編兒歌、猜謎語,做遊戲、競賽性活動)直觀教具和直觀演示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高漲的情緒和作畫的強烈慾望,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師教學反思9

電影導演張藝謀在拍完《千里走單騎》後説,高倉健(日本名演員)是“惟一一個能用“背身”演戲的人”,即高倉健的背影都極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背影》教學反思。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內斂,即使是“哭戲”,在高倉健那裏,都變成了不掉眼淚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哭泣”和“背身”演繹了人間至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人。

本課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後”,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美妙和諧,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背影》是文學名篇,也是百教不厭的老課文;《背影》的教例豐富多彩,可以説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教學本文最大的難點在於學生。由於本文是作者在當了父親以後,對八年前情景的回憶,感情變化複雜,但學生年齡尚小,社會閲歷太淺,大多也沒經歷大喜大悲之類的家庭變故,文章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教學反思《《背影》教學反思》。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樑,使他們作出自己的體驗與評價?這是擺在教者面前的難題。本課基本解決了這個難題。

本課的最大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用“吟讀”來體驗“低迴婉轉、情抑於中”的情感基調,然後以“怎樣的背影”和“背影的背後”為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時地介入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至最後“發短信”,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真是水到渠來。可謂是步步鋪設,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教師教學反思10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此刻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本事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本事、獲取新知識的本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本事以及交流與合作的本事。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12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頭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資料,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到達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並且也經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

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齊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趣味的閲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趣味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應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進取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異常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貼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構成本事。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我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教師教學反思11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燙乾絲、小籠點心……”我執教的《揚州茶館》的一課上,我們彷彿來到了揚州,端坐在熱鬧的茶館中,品味着美味的小吃。我讓學生讀課文,想想揚州茶館,有哪些小吃?以此為線索,通過一道道小吃的點評,賞味,瞭解了茶館中零碎兒的花樣繁多、燙乾絲的製作精細,以及小籠點心的美味可口,並感受語言大師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揚州情懷。在課堂上,學生們紛紛發出感慨:“揚州小吃真是誘人,若是有機會,定要狠狠地吃個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用字,用詞恰到好處。”

在上《揚州茶館》這篇課文的前一週,我請學生採用各種方法查找有關飲食文化的資料。於是,在以後的一週內,同學們使出渾身解數進行了資料查找。有的同學從家裏的書櫥裏找來了《茶經》等書籍;有的同學到網上搜集資料;有的同學在那幾天裏特別注意家長炒菜做飯,還向家長學了一兩個菜的製作方法;有的同學到書店翻閲菜譜;更有同學請父母帶着他們到城隍廟等地方實地考察了一番。孩子們蒐集來的資料真讓老師大開眼界,如茶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的十大名茶、各地不同的飲茶方式、中國的名小吃等等。同時,這些資料也讓我增長了不少知識,課前學生自主地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難怪同學們會這麼踴躍了。

這堂充滿自主意識的課讓我深深地思索起來。21世紀的新型教育所需要的是培養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語文的自主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

語文的自主學習與教材有密切的關係。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説揚州》的節選。朱自清是我國文學界的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清新疏朗的感覺。在這篇《揚州茶館》中,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着後生晚輩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這篇課文的語言極具生活氣息,沒有艱澀難懂之詞,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把握教材的內容。另外這篇課文有很強的生活性。中國曆來把“食”作為人生中的頭等大事。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食文化和茶文化歷史悠久,學生極容易在身邊獲得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漸進過程。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與發展的環境,開放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聯繫,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既學習知識又培養能力,既培養興趣又陶冶情操。教師在教學時,要針對學生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作必要的取捨、補充和選擇,是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具時代特徵。

語文在學校教育中處在一個十分特殊的地位。語文是“交際工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屬於“人類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學生天然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必然成為其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老師,我們應該把求知的廣闊天地還給學生!

教師教學反思12

本課充分體現了英語新課標理念從知識目標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國小生,考慮到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所以本課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的。因為三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情景,讓學生在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句型,單詞。考慮到三年級的孩子已學過半學期的英語,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始終採用英語,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種英語學習氛圍中,同時也以這種氛圍感染每一位學生,大膽開口説英語。我所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習認識下列詞彙:學生能夠理解並six,seven,eight,nine,ten。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於交際的教學的第一着力點。我設計各種活動貫穿於整個課堂學生求知慾,表現於強,善於模仿樂於參加。然學生獲得成就感,開展小組競賽活動或競爭性的遊戲。讓他們有成就敢讓學生學到真正的英語,讓他們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有用武之地。

教師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愉悦、寬鬆、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注重了情感交流在課堂上我始終處於樂觀向上高昂的精神狀態中,對教學一往情深對學生滿腔熱情用這種熱情引起學生積極情感,不是高高在上,二是用自己德智體語言調動位學生的情感,課堂氣氛和諧愉快!

本課設計開放性的課後作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使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本節課中老師鼓勵學生但是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事物和錯誤寬容的態度並且創造條件讓學生能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

教師教學反思13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温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個兒童的眼睛、兒童的心靈,去觀察老師,去感受老師,跳出一般讚頌老師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摯,極富感染力。

良好達到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非常關鍵。它有利用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設計導語如下:“平凡小事見真情”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恰恰是這句話在現代作家魏巍的回憶性散文《我的老師》中妙筆生花。本節課咱們師生共同體會“平凡小事”見“真情”。

這節課的重點是欣賞文章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的惰性,是一種懶與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能基本達到要求只有20多個學生而已。還有一半的學生依舊是聽甚至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如:讓學生找出蔡老師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師的哪些性格特點耽誤時間過長。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感情調動不夠。看來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不過,和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相比,學生畢竟已經有了體會探究獨立思考習慣,無論是好還是壞。其實課堂中自己最興奮的時候是學生提出了許多好的句子和詞語,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和學生共同臨時探討是最快樂。這個時候才有點教學相長的意思。

教師教學反思14

《長城贊》是一幅長聯,敍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長城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讚美了“黎庶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這幅對聯語言精練,意藴深刻,句式整齊,意境開闊,內容博大。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長城資料,提升對長城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導學生就對聯的特點對課文進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聯、下聯逐句進行分析,邊分析的同時邊練習有感情的朗讀,進而對長城的現狀加以介紹,喚起學生保護長城的意識,並進行了背誦的練習,最後又讓學生蒐集古蹟上的對聯,以激發其誦讀、積累對聯的興趣。

從這個課例我得到幾點體會:本文不長,但由於是對聯,與詩詞不同,與其他體裁也不同,學生學習理解起來,看似簡單,但實則很難。

1、從對聯的特點分析本文的體裁特點,突破難點,恰到好處。本文很短,可以只簡單告訴同學這是對聯,然後單從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內涵。可是,本文以對聯的形式描寫讚美長城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的所在。如果這樣簡單處理,對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就不會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時間對本文進行對聯形式及特點的處理,效果會更好。實際上也是,課後同學們不但對蒐集對聯、積累對聯的興趣濃了,甚至有人愛做一些簡單對聯了。這也是語文教學彈性所致。

2、教無定法,教學設計關注預設,還要關注生成。我原本準備幾個背景資料,準備在各個時機出示,但是教學時,在第一環節交流自己蒐集到的長城資料時,有的同學提到了長城建設的傳説,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在其中,這時,我就決定調整出示順序,相機把我準備的影音資料出示了,學生很感興趣,後面的學習便沒有出示這個資料。

3、交流蒐集資料的時間把握不十分妥當,主要表現為耗時過長(10分鐘),以至於下面的學習的時裝間顯得緊迫了。這表明,我在課前應引導學生把資料進行篩選,多餘部分可在課下交流,這樣課堂的時間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進設想:

課前、課後應進行對對聯的練習。課前練習對對聯,既會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又會使學生對對聯形式特點有所把握,更深切體會對聯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進而使學生課上對《長城贊》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便捷很多,會節省很多時間,體會會更深刻,同時,只一課時便會完成主體內容。

教師教學反思15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培養了他們敢於質疑權威的品質。

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猜暗盒”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塑料袋密封的白醋、貝殼。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裏裝的是什麼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説不知道,我又讓學生説説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裏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發言,有的説掂輕重,有的説聽聲音、有的説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我讓學生代表用他們的方法來探究。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於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麼是科學。 我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誤導他們,以為塑料袋裏裝的透明液體是水,通過聽聲音,誤以為裝固體的鐵盒裏是石塊,以此設下伏筆。在本課的結尾,讓學生打開蓋子,聞聞袋子裏的透明液體,親眼看到鐵盒裏的固體其實是貝殼,由此引申到地球的內部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真正深入,讓學生談談想法,學生馬上就想到科學家們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猜測有可能是錯誤的,表達出他們想探究真理的願望,培養了他們敢於質疑權威的品質。 其次本課教學我用圖片介紹的書上的內容,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猜測火山、地震、温泉反應出的現象,以科學家的角度來通過對地球外在現象的觀察來推測它的內部。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

最後,通過觀察切開的雞蛋和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動手用橡皮泥做出一個地球內部的模型,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記住了地球內部各部分的厚度比例。

本課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 導入部分拖沓,時間過長。

二、 準備圖片不夠多。

三、 在小組和做製作橡皮泥地球內部結構模型的時候,小組合作不夠緊密,部分小組長沒有起到協調和組織成員團結協作的作用。

今後打算:

一、 精煉課堂語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以節省時間。

二、 加強課前準備,豐富課件內容。

三、 加強小組合作,在平時的課堂實驗活動中,明確任務和分工,讓學生帶着團

結協作的目的去完成任務,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