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0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1

為了讓自己在教學方面獲得更多的方法和經驗,我剛放假就去書店挑選一些通俗易懂並且操作性強的教育類讀物,最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假如我當老師》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沒有華麗的封面和插圖,但是它的內容足以給我許多寶貴的教育啟示和建議。

乍一看到這個書名時,我還以為葉聖陶從未當過老師,於是就想:一個從未做過教師的人又怎能在教學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裏面的內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話、套話。但是由於在很多教育雜誌上都見到過葉聖陶這個名字,所以還是忍不住拿起書翻看起來。這一看我才知道,葉聖陶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國小語文教師,更是中國現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師。

他在本書中從七個方面闡述了教育對於人類的巨大影響以及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從哪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教育。

前面兩個方面分別是“學校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和“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兩點雖然是獨立的兩點,但其實是相通的。因為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輩子受用。在這裏,葉老先生主要強調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上説説,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都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自己過去的教育漏洞。為什麼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還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令人滿意?答案就在這裏。我從一開始就忽略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所傳授的知識也只是在口頭上進行強調。有時雖然説要檢查但總不能堅持下來,以致於學生也產生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麼樣老師都不會真正地較真。長此以往,我兩個班的學生分別出現了斷層和沒有尖子生的情況。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晚了,再想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改正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考試就在眼前。所以在這個假期期間,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學期的一開始就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值得欣慰的是,在這本書裏我也找到了答案: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葉老先生舉了一個最通俗的教學生關門窗的例子。讓學生學會輕輕地關上門窗,而不是“砰”的一聲去驚擾別人。這個小事的教育不僅要反覆更要堅持,直到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窗時總是輕輕的,這樣才能算是養成了良好習慣。生活中原本沒有小事,正是因為我們輕視了它,它才成為了所謂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學生作業不交或是在聽寫時抄襲,而同組的其他同事都説:“你何必那麼較真,哪個班沒有這樣的學生,有的學生你就是把他的作業收上來了也都是抄的,有什麼意義呢?”一次次過去了,我也逐漸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心想反正就那麼幾個學生也影響不了什麼。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不交作業或遲交作業,甚至一些成績好的同學在聽寫時也開始交頭接耳。我越發感到情況不妙,當我再採取措施時,基本上很難再使學生產生飛躍式的進步了。所以,在本學期開學之初,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成為我工作的重心,事事無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來兩點分別是“教是為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這兩點是以上兩點的再續,也是相輔相成的。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從中嚐到了甜頭,自然而然就會自覺地把這種好習慣繼續下去。相反,如果學生一直都未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他的行為只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也許是好的,也許是有危害性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種子,他究竟能長成參天大樹還是永遠沒有破土而出的`機會只有播種的人才能知道。種子只有被人用科學的方法播種到地裏才能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如果永遠被忽略那他的命運將會是充滿遺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裏,所有的受教育這都應該是飽滿的,充滿生機的種子,只有我們用心去播種,他們才有可能還給我們一片蔭涼。而不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去歧視或忽視學生。

“德育總是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和“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這兩點雖然我很贊同,但是前一點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學校才能實現,而後一點是跨學科的,所以關於這兩點我沒有太多發言權,就不再囉嗦。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師表,在我理解是教師和表率。唐代詩人韓愈在《師説》中對老師有了這樣的概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只是對教師在教學方面的闡述,而新時期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為師還要為表。因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被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去模仿。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要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能説一套做一套,否則我們教出的將是一批批缺乏誠信的知識機器。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2

有一種閲讀叫含英咀華,有一種愛叫厚德載物,有一種教育叫堅持就會創造奇蹟。

——題記

葉聖陶先生的《如果我當教師》就是一本需要一讀再讀,反覆推敲與琢磨的書。在晉莊中心校的推薦下,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兩遍了,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思考。

《如果我當老師》中的文章樸質無華,卻道出了為人師的真諦。編者的意思是“重新”發現葉聖陶,而我讀起來,感覺是重温了一下現在提倡的教育理念。為什麼這樣説呢?一是我們在平時讀到的教育論著中,有很多引用葉老的話語的;二來也説明葉老作為一名教育家,他的思想是超前的,與現在課程改革提倡的很多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這本書從“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育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展觀等七個專題闡述了教育對學生的巨大影響以及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教育。雖時隔數十載,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大家拜讀。現將本書中的一些精彩內容和自己的思考感悟與大家分享交流: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老認為“教育”一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而本書開篇的兩個專題分別是“學校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和“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兩點看似是獨立的,但實則是相通的,因為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輩子受用。在書裏,葉老先生主要強調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他在書中提到:“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説説,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只有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

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經常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還是沒有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答案就在這裏,就是沒有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當做常態工作來抓,沒有做到持之以恆。葉聖陶先生説從國小開始抓學生的習慣養成,一直抓到中學,歷時十年。因為學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長期行動。用十年的`漫長付出,才有可能等到花開。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覆,抓落實,持之以恆,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就學習而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目前中國小生的書寫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讓教師們頭痛不已。因此,學生入學後要養成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將字寫得規範工整,整潔漂亮。只有紮實走好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有意義,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主動預習的習慣、等等。其他方面比如勞動、衞生,節約、團結合作等等也是如此。葉聖陶先生説“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其中藴含的道理,不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嗎?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生受用的東西!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勤於筆耕的教育家,葉聖陶一直在思考,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答疑、解惑,在這漫長而艱辛的育才過程中,少不得對學生們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芸芸學子們的思想品德課該怎麼上?葉聖陶真誠希望這堂“大課”,不僅學校要上,而且也要“搬進”家庭、“搬進”社會,各方各面通力協作,才能“水到渠成”。葉先生創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課的內涵與外延,認為,課內所有的知識課和技術課,課外的種種校內校外活動,實際上都有培養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老師教得好,引導得好,學生學得好,活動開展得好,就不必另加什麼“思想品德的尾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其思品、其德操,就會受到濡染,在這種春風化雨般的精神潤澤下,他們的思想境界就會不斷得到提升,品德修養也會不斷得以增強。這樣的思想品德課,讓學生們既可感可知,又入腦入心,又有幾人能拒絕呢?

今後,我也必將“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放在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教育時機,注重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文明習慣的養成。希望我們的學生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對生活的追求。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是同讀一本書,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這是我的感悟,也是我滿滿的收穫。很幸運地與《如果我當教師》這一書再次相遇,猶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温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3

暑假期間拜讀了葉聖陶老先生的《如果我當教師》一書,對葉老先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葉老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眾所周知,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曾被收錄在中學語文教材當中。而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我們卻知之甚少。但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髮展,回首歷史,葉老躬身從事文化教育工作70餘載,深思慎取,博採眾長,總結、提煉和積澱出豐厚珍貴的教育思想。這本書通過七個專輯分別闡述了葉老的“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教育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的學生主體觀;“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展觀;“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是“應付生活的工具”的語文教育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的師表風範觀。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着指導意義。通過本書的閲讀,對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使我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新的、深層次的認識。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培養健全的公民

葉老認為“教育”一詞,有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好習慣”。怎樣才算養成好習慣了呢?他認為能使才性發展的是好習慣,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習慣,能使公眾得到福利的是好習慣。簡單地説就是讓學生在做人做事上獲得積極的、有益的經驗,並用以指導他的生活。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益的健全的公民。葉老還認為這種教育不是靠教師的指令來實現的。他認為要想使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養成學生的好習慣,而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師的示範作用在裏面的。老師要做到凡是希望學生去實踐的,老師一定要實踐,凡是勸戒學生不要做的,老師自己一定不做。我們常要求學生不要隨地吐痰為,要保持衞生。老師就首先要保持衞生整潔。作為班主任,早晨到校看到學生在自習,可班級地面有不整潔的地方,不是先來訓斥學生為什麼不做好值日,而是親自拿拖布把地拖好,這樣值日生下次就一定會把地面拖乾淨了再自習;看到走廊地面有紙團,我會俯身去把他撿起來,這樣學生看到了也會去這樣做了,而且會注意下次不再亂扔紙團了。這些雖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教育無小事,生活無小事,將來學生走在大街上就不會亂扔垃圾,公共場所就不會隨地吐痰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必以身作則,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為社會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二、善於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葉老認為: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所謂的這個“不需要教”就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我們習慣於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讓你學的你必須會,我教給你的知識你必須要背的滾瓜爛熟。實則我們都陷入了把“學習”當做“記誦”的誤區。在葉老的指點下我才真正意識到學習決非記誦這麼簡單的事,記誦只不過是個開端,要把記誦的東西融在生活中,使它成為精神上的血肉,從而用以指導生活,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們都被會考和大學聯考的緊箍咒束縛着,只注重學生成績的好壞,而忽視了學習的實際功效及學習的目的所在,不免出現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才是我們做教師的尤其應該重視的。我們不能總是把學生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腦,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把握好。學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説得清的,就不必教了。而當學生想不通,説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時老師再加以指點,學生就會像久旱逢甘霖的莊稼一樣蓬勃生長。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知變、求變、善變的創新精神。

三、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書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種子,確是很貼切的,種子要發芽必需要有適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學生能茁壯成長,我們必需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充足的養份。但這還不足夠。種子發芽後,還要給他除草、除蟲,使他們健康的成長,而不至於長歪了,這樣最終他們才能成為顆粒飽滿的有用之才。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單純的把學生看作是隻用來裝東西的“空瓶子”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活體。在教育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需求,要給受教育者提供陶冶品德、啟迪智慧、鍛鍊能力的種種條件,讓他們能動地利用這些條件,在德智體各方面逐步發展成長,成為合格的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

四、教師要以身作則,作為人師表的典範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各學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並不是簡單的事,而應該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所以教師要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讓學生做的,自己一定不做;不讓學生説的,自己一定不説。教師要以身作則就必須要不斷修養自己的學問,修養自己的品性,才能成為為人師表的典範,才能不斷地培養出更多的有健全人格的人。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知識學問無止境,品德修養無止境。”作為一名教師要“為人師表”就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師。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4

葉聖陶先生在《如果我當教師》一文中詳細的論述瞭如果他做教師,作為國小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將會怎樣的工作。雖然這篇文章是葉老在1941年所寫,距今70多年了,但仍然對我們,對現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義,值得一讀。

【摘錄】如果我當國小教師,……我將特別注意,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想“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説,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説,“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説明了它的含義。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説説,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都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將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養成,決不馬虎了事。譬如門窗的開關,我要教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足以擾動人家的心思的“咿呀”聲也不宜發出;直到他們隨時隨地地開關門窗總是輕輕的,才認為一種好習慣養成了。

感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對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但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葉老樸實的話語中也為我們開展習慣培養指明瞭方向,透露出寶貴的教育財富,至少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要從細微處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善於觀察、發現,捕捉一個個“戰機”,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覆,抓落實,持之以恆,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就學習而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目前中國小生的書寫水平普遍較低,字跡潦草,龍飛鳳舞,卷面不整潔,讓教師們頭痛不已。因此,學生入學後要養成的第一個好習慣就是將字寫得規範工整,整潔漂亮。只有紮實走好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有意義,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主動預習的習慣、不懂就問習慣,等等。其他方面比如鍛鍊、勞動、衞生,節約、團結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身教”重於“言教”。葉老説:“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想學生整潔、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儀容、服裝、辦事室、寢室弄得十分整潔,我處理各種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 教師要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還應該積極主動檢討自己的言行中有無不良習慣,用自己良好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教師的偉大,並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

因此,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良好習慣成為一種本能,一種能力,一筆財富,伴隨終生。正像葉老所説的那樣:“所謂教育,無非是從各方面給學生好的影響,使學生在修養品德、鍛鍊思想、充實知識、提高能力、加強健康各方面養成好的習慣。”(葉聖陶《國小教師的工作》)

【摘錄】

我如果當國小老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裏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

……

小朋友頑皮的時候,或者做功課顯得很愚笨的時候,我決不舉起手來,在他們的身體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覺至多幾分鐘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們身體上起了紅腫,隔一兩天也就沒有痕跡;這似乎沒有多大關係。然而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或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損傷,卻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有什麼權利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呢?並且,當我打他們的時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難看,我的舉動一定顯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鏡子在前面,也許自己看了也會顯得可厭。我是一個好好的人,又怎麼能對着他們有這種可厭的表現呢?一有這種可厭的表現,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費了嗎?以後的努力不將不產生效果嗎?這樣想的時候,我的手再也舉不起來了。他們的頑皮和愚笨,總是有一個或多個的緣由;根據我的經驗,從觀察和剖析找出緣由,加以對症的治療,那還會有一個頑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圍嗎?這樣想的時候,我即使感情衝動到怒不可遏的程度,也會立刻轉到心平氣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來出氣了。

感悟: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就沒有我們的世界,更談不上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孩子們的眼裏,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在老師的身邊,他們都會享受到愛的呵護與滋潤。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把每一位孩子們當作愛的天使。他們總是感歎現在的孩子不好管理,身上的毛病太多、太大、太難糾正。對那些學習成績差而又不服管教的孩子,倍感討厭和排斥。因此,在管理中,諷刺、挖苦、體罰、變相體罰、心罰、變相心罰等現象屢見不鮮,司空見慣,孩子們的自尊心時刻都在被傷害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教師沒有把如白紙一般純潔的孩子當做孩子看待,對那些有問題的孩子,沒有通過“觀察和剖析找出緣由,加以對症的治療”,而是簡單粗暴地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在發育期的孩子們,説到底,是我們的有些教師缺乏愛心。沒有愛心的教師,不能稱其為教師,至少是不合格的教師。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