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4.76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通用15篇】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1

“老師你在聽嗎?”這是美國作家麗薩.波曼女士與20xx年推出的一本兒童教育的力作。她着重圍繞教師如何創造一種民主對話的環境,如何支持高質量的交談,如何鼓勵、支持對話的學習和發展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前提下參與對話進行了闡述。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其中提到了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下參與對話,這就讓我想到了小班孩子,他們剛入園,經驗少。就看搭積木的時候吧,有的孩子總是默默的坐在一邊,擺弄積木,很少與同伴交流,有的孩子想要同伴的積木,也不會和同伴商量,而是動手就搶。

孩子總是特別善於模仿,老師怎麼説話,孩子就會跟着學,老師的一言一行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在平時就比較注意和孩子説話的方式,比如在晨間遊戲時,我會坐在他們的小桌子邊,和孩子們説話,在説話時,我一直注意拉着孩子的小手,或者輕輕把孩子拉着靠近自己,這樣不僅讓孩子感覺到親近,孩子的小手同時也會自然乖乖地放在兩邊,小眼睛自然而然的看好你了。有個別孩子膽怯,眼睛望着地上不敢看我,我會輕輕捧住孩子的小臉,對他微笑,或者把他抱在膝蓋上,使他感到老師不是那麼陌生,再和孩子説話時孩子的眼睛就敢看我了。孩子在我的'目光中讀到了親切和温暖,和我建立起了信任,同時也學會了和我説話時的目光交流。

孩子在回答我的問題或者興致勃勃地告訴我某一件事情時,我總是做到很耐心地把他聽完,沒有特殊需要從來不打斷孩子的説話,也不在孩子説話時喝水或者做其他事情,總是蹲下身子眼睛看着他。班級中有個叫楠楠的孩子特別喜歡説話,每天都會來告訴我自己在家幹嗎了,吃了什麼,哪兒去玩了等等,每天聽他説話,有時候也會覺得煩,敷衍他一下,可是今天他跑來告訴我:“老師老師,我馬上過生日了,到時候請你去我家吃大蛋糕。”讓我覺得心底暖暖的,原來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這麼重要,同時也讓我覺得,聽孩子們訴説,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重要的事情。

聽是學習的精華,馬拉古茲的詩《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中就説到了:兒童是由一百種組成的,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遊戲、説話的方式……我們就要近距離的去聆聽孩子的心聲,用適合他們的對話與他們交流,用心去接受每個孩子,去感悟每個孩子。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2

細讀第二章《教育環境中的對話》,讓我看到幫助幼兒學習對話的特徵,還看到了教育環境中發生的對話時機的類型。其中有一點“記錄和解讀對話,以揭示兒童的思維”引起了我的共鳴。我們現在每個月的成長檔案中,都有孩子的一幅作品的展示,在這幅作品的下面我們會如實記錄下孩子創作時的一些想法和對作品的描述。現在通過閲讀此書,我發現這樣的記錄不但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安靜傾聽孩子打得機會,更重要地是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的説話內容去解讀孩子的思維。

比如:在一次“我和花兒打電話”的活動中,幼兒學畫牽牛花,熒熒小朋友畫了幾朵特別大的牽牛花,比添畫的小朋友大多了,而且朵朵都向下,整個畫面實在顯得不和諧。在講評時,我和她進行了以下一段對話:師:你對你的畫滿意嗎?她微笑着點點頭,從她的神情可以看出她的確很滿意。

師:你的喇叭花怎麼這麼大?熒熒:這樣可以幫助小朋友擋雨啊,我們在外面玩的時候,如果下雨了,我們就不要急着衝回家了,只要躲在花下就可以了,還有好多小動物也可以來躲雨的啊。師:那你的花怎麼總是向下開的啊?熒熒:天上會下很大的雨,牽牛花張大嘴巴,吃了好多好多雨會難受的,向下了,雨滴就會從花上滑下,小花就不難受了,我們也不會淋到雨了。多好的創意啊,通過師幼這段對話,教師和其他幼兒更清楚地瞭解畫面的意義了。

幼兒作畫的過程也是幼積極探索的過程,當幼兒把一幅畫展示在老師面前時,教師首先要耐心的傾聽幼兒對作品的表述,應能看懂、讀懂幼兒的作品,學會和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會用孩子的.眼光和語言解釋孩子的作品。當幼兒在對話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幼兒受到鼓勵感化時,他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想象亮點。教師不僅要以個性獨特的感受去影響、感染幼兒,還要巧妙地引導其他幼兒學會傾聽、參與思考,發現他人思維想象的閃光點。在師幼看似不經意的談話過程中,才能出現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3

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兒童觀是很重要的,兒童是“空白的”,兒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種觀點會影響你對待兒童的方式,你如何與他們互動,如何向他們提問,如何應對他們的想法以及不斷湧現出的對世界的看法。這段話,讓我感觸很深。

記得一天早餐過後,小朋友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遊戲區域玩了起來,孩子們沉浸在遊戲的快樂中,秩序是那麼井然,讓人感到老實似乎多餘的。可安靜沒有持續多久,就開始熱鬧了起來,孩子插好的刀槍等都派上了用場。李翔裝着怪臉,拿着剛插好的劍向劉帥打去,陳維的大炮向唐欣的機器人炸去,張笑飛的刀向劉建強的寶葫蘆砍去……活動室裏頓時像戰場。

我走過去,把散落在地上的插片一個一個地撿起來,他們看到我在撿積木,都不打了,低頭撿起積木來。我把撿起來的插片放在小桌上,搬來小椅子,坐下來開始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問:“老師,你插什麼呀?”“機器人,可我不會弄。”“我教你。”劉帥又重新坐下插機器人了,並且認真地教我插着。“給我個紅插片,再給我一個紅插片,不、不是這種,是梅花的……。”孩子們東找西找才湊齊了插機器人的插片。機器人插好後我拿在手裏,説:“這個機器人真不容易插,要是一下子撞壞了多可惜,咱們應該建立自己的基地,保護自己的武器。”

“那我們怎麼玩啊?”孩子們問我,我説:“我想通過猜拳,誰贏了誰就可以衝出基地,碰一下輸家的武器,同時拆掉他武器的部分,拿到自己的基地,插在自己的'武器上,你們説這樣好嗎?”孩子們欣然同意了我的建議,高興得玩了起來。遊戲過後孩子們都對我説:“老師,今天我們玩得特別開心,以後你還跟我們一起玩吧,你不會的我們教你。”

以往遇到孩子們打鬧的情景,我總是採取制止的方式,讓孩子們安靜下來,但是這樣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破壞遊戲的情緒。實踐證明效果不理想,其實,孩子們插好的物件就是用來遊戲的,而非擺設的。滿足孩子們活動與遊戲的需求,這是老師的教育職責。放下老師的架子,走到孩子們中間,以一名遊戲者的姿態參與孩子們的遊戲,自然而然的引導孩子的遊戲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而且還可以得到孩子們那顆金子般的童心。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4

“對教師而言,理解學習理論是很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解釋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是出自於《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的一段話。在日常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只有當老師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時,教育的方法和實施才會更加有效與科學。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將自己的理念付諸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學習與你的兒童觀”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發生了共鳴:

第一,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

在這個觀點中最突出的幾個字是“主動建構”,由於幼兒的年齡較小,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教師為了“便捷”,實施了所謂的“主動”學習活動,以便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但是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只是瞭解,而不是學習。事實上,主動建構主要體現在幼兒的興趣、教師的語言、教育環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多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勇於嘗試自己的想法,從思考中、實驗中獲得有益的經驗,促進自身經驗的`建構。

第二,學習始於先前知識

幼兒的學習並非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例如在角色遊戲中超市、醫院、娃娃家等,幼兒先前對這些區域、材料、角色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材料和環境的輔助,幼兒會豐富自己的語言、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兒已有能力或經驗的基礎之上。

第三,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

學習並不是憑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學習到真正的經驗。“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社會化的情境中”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學習的真實性和社會性,例如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對於喝光牛奶的包裝袋、班級水龍頭水流的大小等現象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幼兒親自動手擺弄,在真實的環境中探索發現,積累經驗,這時的學習才是真實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學習,幼兒才會更有興趣去探知與學習。

科學的兒童觀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多元發展的平台,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更多快樂學習的經歷,促進幼兒自主構建經驗,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同時,科學的兒童觀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理論才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指導實踐。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5

首次拿到《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師幼對話》這本書時,首先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隱隱感覺應該是一本關於尊重、傾聽幼兒一級如何科學有效進行師幼互動對話的一本教育叢書,覺得這與一線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是緊密相關,是具有一定實際指導和引領意義的書籍,故而對此十分感興趣。

果然,當翻開封面,初始品讀譯者序就令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強烈的期待。《老師,你在聽嗎?》一書是由美國麗莎·波曼女士,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及學校領導於20xx年推出的一本兒童教育力作。這本書秉持以兒童為中心,以關係為基礎的教育理念,主要圍繞教師如何創造一種民主對話的環境,如何支持高質量的交談,如何鼓勵、支持對話的學習和發展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前提下參與對話進行了闡述。這些研究與我而言都是既熟悉又有待更新豐滿的學習內容,相信對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是有着積極的指導意義的。

除此之外,譯者序中提到的很多教育現象,亦或者説是教育現狀,所概括的許多教育觀點同樣引起了我強烈的情感共鳴。如序中提到:事實上,傾聽與對話發生在每一個教室,每一個教育場景。要求我們仔細思考和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有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又如在書中指出,教師的聲音總是教室中最響的。這不僅指教師的聲音分貝最高,更説明許多教育環境中談話是由成人控制的。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幾個這樣的問題:“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説話的時間有多長?孩子們説話的時間總共有多長?老師説的多少句話?孩子們總共又説了多少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我們就能明白自己在教育中是否更注意傾聽幼兒,是否給孩子更多表達思想、感受、情感的時間和機會?同時本書還概括了缺乏傾聽的對話經常具有的一些主要特徵,以便大家參考對照,所有的這些都向我們揭示了傾聽式、對話式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反思,去調整,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就是帶領大家一起探討師幼之間談話的藝術,一級一起探討通過對話教育幼兒的好途徑,它所藴含的深刻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思索,相信同樣會感染到你。就讓我們追隨的作者的教育理念,一起深入的學習下去,相信它同樣會帶給大家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6

《老師,你在聽嗎》在書中引用過這樣一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並不以為恥”,這讓我們深切的感悟到創設對話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這種對話的學習環境便於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採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孩子對話的正確解讀。

麗薩·波曼女士告訴我們要獲得一次對話意義,儘管方法有很多種,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對話的理解都可能隨時間、觀點等不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我們中班曾經來過一個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會説話,經常動不動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剛開始時覺得這孩子比較任性,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感覺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邊上的孩子影響干擾了他的活動,引起了他的不滿情緒,而他的語言發展又明顯比同齡夥伴緩慢,不能清楚、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產生了煩躁的情緒,想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達到目的。隨着對洋洋的看法的改變,我們採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發生變化,不再像剛開始那樣以為孩子僅僅是任性所致,而反覆提醒洋洋,讓他不要吵鬧,不要躺在地上,以免着涼和弄髒衣服,並用小五星及時鼓勵。而是主動觀察、耐心詢問,瞭解他的所需所想,滿足孩子正當合理的需求。

而將對話看成是一個整體,保持對話的整體性,是因為每個説話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們的對話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作者還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解讀兒童語言的策略,包括可視化、自我提問、聯繫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給植物澆水的小宇,一天跑過來這樣問我:“老師,我們的植物是不是讓阿姨澆水?”我聯繫他先前的經驗,想到他之所以會這樣問,可能是他今天忘記澆水了,在暗示老師他要去給植物澆水。自我提問法讓我們儘可能地提出更多的問題,拓展思維,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話語的意思。

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逐步審視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學會解讀兒童的對話,不斷反思,為日後的探究提供足夠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工作者。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7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的書名就讓我們頗為震撼,是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在一起,特別是集體活動中,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熱烈,但是結果呢?孩子獲得的是什麼?是一個“對”的答案嗎?這個“對”的答案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來説,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多,首先我們需要洞悉兒童認識、想法、困惑,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對話。對話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們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對話;對話僅僅是從教師指向孩子、再從孩子返回教師;教師內心給孩子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為不理解孩子而忽視他們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計劃、進程等,是活動顯得尤為倉促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許無法很好地發現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更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探索的'氛圍。通過本書的閲讀,我找到了一個比對話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動中力求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對話的學習環境,它能促使孩子參與到主動建構對世界認識的過程中。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對話的特徵: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應該是學習者即孩子的聲音;我們通過談話活動試圖發現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時間去思考問題;話題和孩子們的興趣、探索相關;對話應該用來拓寬孩子的思維。那麼怎樣做才能讓這一切發生呢?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都要為孩子提供對話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老師之間進行對話,並且認真傾聽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當孩子收到鼓勵和支持,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觀點是中喲的,他們更會願意在將來的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淫威他們知道別人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於朋友來説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參與到對話中,他們就得到越多的機會去運用具有真實目的的語言;在對話過程中還可是党進行記錄,充分利用對話記錄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孩子的話被記錄下來,折讓孩子的學習變得可見了,因為通過對話的再度和回顧,成人會有更多的發現。

讓我們在一起傾聽、解讀孩子,使孩子在一個快樂、自由的氛圍中不斷成長。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態度;播種一種態度,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8

城廂鎮幼教中心新毛幼兒園丁莉記得在曾經在我還是一名師範大學學生時讀過一本名為《你在聽嗎?》的書,其中故事的內容讓我記憶猶新:一位小男孩趴在地上,表情認真而又凝重,過路人很奇怪,問他幹什麼。他抬起頭説:“過來,你聽螞蟻説話的聲音!”路人笑了笑,説不可能,但男孩堅持説是真的。當時就令我漠然感歎:隨着我們一年年長大,能聽見的聲音只是那種用物理名詞分貝來描述的聲音,而我們的感知卻在一天天的衰弱。而今閲讀《老師你在聽嗎?》這書以後,我的這種感覺又一次襲來。每個孩子都渴望被傾聽、被呵護,回想起我的童年時光,又何嘗不

是有這樣的渴望,如今自己做了老師,將心比心,我做到了嗎?我想更多的只是賦予了形式,而少了一些實在真實的東西。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習不是一個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被灌輸知識的單向過程,而是一個學習者主動理解新信息或新經驗的更為複雜的、動態的'過程。”這句話強調了幼兒應是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者,沒錯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也將發揮幼兒活動的主體性掛在嘴邊,可是我們仍會把理論當成是學習的目標,讓幼兒掌握所謂的“知識”。我們在教學中會不自己的為所提的問題設定一個“標準答案”。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那麼就會讓孩子繼續回答直到滿意為止或者是稍微改變之後再提問。更有甚至老師會終止了他的回答或忽略掉這個孩子的回答。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比較沮喪,表現慾望減弱,也有可能發生更嚴重的事情就是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反思教學活動,往往是以師幼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的,而我還愚蠢的將提問的部分看做是對幼兒的引導。其實是否可以嘗試,換一種方式呢?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將問題提出並尤大家一起討論得出答案。其中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是在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圖式與新經驗相沖突。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則是幼兒將兩者想融合的過程。總之,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空間,多給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讓孩子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下產生智慧的火花。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9

在《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中有這樣兩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並不以此為恥”、“當我們有重要的事情而開班會時,她總是傾聽,而且她問的正是我們所想的問題”,這兩句話充分説明了教師與幼兒之間對話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深入地講解教師如何促進與幼兒的對話,並豐富、激發兒童的思維:

一、認真地傾聽

在與幼兒對話的過程中,認真的態度是必須的,只有當教師認真傾聽幼兒,才會發現幼兒話語中的教育契機,才會激發幼兒想説的興趣,讓對話更加流暢。那認真傾聽主要包含幾個方面:有目的地傾聽;對話的控制權互相交換;拓展幼兒對話的思緒等。

二、欣然保持安靜

安靜是對話必備的客觀環境,如果身處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開展對話活動,想必交流的心情也會減少幾分。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安靜的對話氛圍,有利於促進對話活動的開展,同時教師也需要有一份安靜的心去對待幼兒,耐心仔細地傾聽幼兒所説的話,不要過於急躁,鼓勵幼兒大膽地完整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提問在引導對話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這是章節中的一句話。有價值的提問可以讓對話變得持久、深入,可以讓對話的內容更加具有教育價值。幼兒的對話主題往往是出自於幼兒對於某一件事情的興趣,因此在對話時教師要圍繞這個興趣點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這個興趣點更加具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更加深入地探索這個興趣點。

四、幫助兒童發展對話技能

幼兒在對話活動中的語言是比較直白的,教師可以通過示範的作用,幫助幼兒學習一些對話技巧,例如還沒有理清思路的時候可以向對方説“請等一等,讓我想一想?”同時在對話中也可以豐富幼兒關於關聯詞語的使用技巧,促進幼兒對話技巧的提高。

五、總結對話

“總結對話”這個詞對於我來説很新,在書中這樣介紹:“總結對話像其他記憶方法一樣有用,能提示兒童過去所説過的話。”為什麼要讓幼兒回憶自己説過的話呢?這是為了幫助幼兒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説話方式,讓幼兒自己説話的思維和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10

麗薩.波曼所着的“老師,你在聽嗎?”一書的序言中有這樣一首小詩《我希望》,詩中這樣説到“我就是那個憂傷的孩子,一直在黑夜裏唱歌。我希望有人聽見,並且在我耳邊,用很小、很小的聲音,趕跑恐懼和驚慌。牽着我的手,輕輕的帶我回家。”讓我似乎聽到了孩子的的心聲,他們在呼喚成人的温暖與呵護,呼喚成人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渴望成人的支持與關愛。在每個孩子的心目中,老師就是一個神聖的.使者,老師的話有時對孩子來説就像是聖旨。當孩子憂傷時,老師一句輕輕的寬慰的話,就能讓孩子轉變心情,開心很久很久,這就是單純的孩子。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總是要求孩子認真聽,仔細聽,那麼作為老師的我有沒有好好聽孩子的話呢?在這本書中的第四章“促進對話”中提到了有效的傾聽對學習和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教師有效的傾聽兒童的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認真的聽了,才能對兒童進行教育。在我們班有個叫輝輝的孩子,很調皮,平時班裏只要有什麼事總有他的份,例如:洗手時玩水把水潑在鏡子上,潑在同伴的身上。户外活動時把所有的器械都拿出來之後又跑開了,等等類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天吃過午飯,我帶着孩子們在校園中散步,孩子邊走邊在我的引導下,觀察着種植區的植物,在孩子們都在為看到自己種的花生長出苗了而興奮時,一陣不和諧的爭吵傳來了。

我一看又是輝輝,正握着拳頭,面紅耳赤的和旁邊的明明爭論着,當時我就來氣了,呵斥住了輝輝,輝輝很不服氣的放開了拳頭,跟着大家回到了教室,之後我就安排孩子們午睡,看着輝輝還是氣呼呼的樣子,我決定和他好好的聊一聊。於是就有了一次平等和諧的對話,也就是這樣一次對話,讓我重新審視了輝輝這個問題孩子。在談話中,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來散步時輝輝看見有一顆花生露在泥土外面,就想用手把花生埋到土裏,明明偏説他把花生挖出來了。而之前發生的諸如玩水的事,輝輝説是想給鏡子洗洗澡的,不小心才會弄到同伴身上的。因為每次老師都會在小朋友面前兇兇的批評他,所以他不願意説,而這次的對話,沒有其他人在,他覺得很輕鬆。

看來一些孩子平時可能是調皮了些,但他們也不是每次都無理取鬧。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老師一個無心的批評會給孩子留下永遠的陰影。老師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判斷誰對誰錯,而是應該靜下心來,耐心地聽聽孩子們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做孩子心靈的呵護師,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吧。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11

《老師,你在聽嗎?》第六章“解讀對話”闡述到: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的方法有很多種,關鍵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兒童的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

每個孩子都有被人理解的需要,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天生是演説家。許多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成人往往就會忽視孩子的內心想法,也有很多時候會誤解孩子,沒有形成有效對話,就更不容易讀懂孩子。那麼,日常生活中怎樣和幼兒進行有效對話呢?

首先,主動引發對話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那些比較內向,不太喜歡説話的孩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主動引發對話。比如,午睡後幫幼兒穿衣服時,可以問他們衣服是誰買的,媽媽還給你買了什麼,你喜歡什麼樣衣服等等。在老師温和的'語氣裏,幼兒才有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

其次,提問要開放

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其實很多很多,但往往處於教師問幼兒答的形式。如果問題過於簡單,幼兒就沒有繼續説下去的內容了。在學習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後,我對教師的提問藝術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就提問的“開放性”而言,書中第二章的一個關於“馬”的案例引起了我的興趣和關注,“這是什麼動物?它是什麼顏色的?你還能看見另外一種顏色嗎?”這些問題雖不是選擇性的,但它們也是封閉式的,因為這樣的談話沒有試圖去發現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同樣關於“馬”的提問:這裏發生了什麼?還有呢?那會怎麼樣?爸爸怎麼抓住馬的?這些開放式問題幫助兒童拓展思考,有利於教師發現兒童想象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將先前知識運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

第三,讀懂幼兒潛台詞

很多時候,幼兒的一句話,它所要表達的意思遠遠不止這一句話,即所謂話裏有話。這就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讀懂幼兒話語中的潛台詞,讓孩子願意主動發起對話。當幼兒告訴老師説,誰誰的杯子沒放整齊,他可能是想過去幫那個孩子擺整齊,而不是想聽見老師説“我知道了。”

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通過多種引導策略,在幼兒園中進行開放性語言教育活動就能幫助孩子在運用語言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語言這個工具,從而提升運用語言的能力,獲得語言的發展。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12

這次暑假我認真讀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該書探討了師幼之間的談話藝術,以及通過對話教育幼兒的好途徑,着重圍繞教師如何創造一種民主對話的環境,如何支持高質量的交談,如何鼓勵、支持對話的學習和發展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前提下參與對話進行了闡述。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對於我們一線教師的來説,是一份豐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細品味中收穫所需的營養;無不是一次全新的`充電,慢慢感受,在滾滾的電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無不是一場美好的旅途,慢慢體驗,在新奇的景點把握美好的瞬間……

每天在與兒童的對話中應有一些問題是為了揭示兒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對話是為了準確地從兒童那裏瞭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對話是要弄明白兒童的想法,教師要開始逐漸詢問兒童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主觀臆斷。當孩子們中產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別的想法時,作為老師,我們應尊重他們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們。

如角色遊戲,有時我們老師往往會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觀點、想法強加給幼兒,而沒有認真傾聽、尊重他們的想法。書中提到在準備活動或材料時,教師可以讓兒童自己來選擇材料製作的一些東西。其實,在我們的角色遊戲中,尊重兒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實、體現。就拿“百寶箱”遊戲來説,老師可以通過這個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缺少遊戲材料或想增加遊戲情節時,自主地到“百寶箱”中尋找可以替代的“寶貝”,讓遊戲更加順利、精彩地開展。最主要的是,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真正地做遊戲的主人。

新《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教師應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和幼兒之間應該是平等、友好的一種關係。讓我們一起努力,尊重幼兒,尊重他們的想法,把傾聽作為我們的習慣,多傾聽孩子,多用心觀察、瞭解孩子,讓孩子們更加自信、樂觀、大膽地成長,我們會發現,孩子們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13

“教育環境中的對話”無處不在,不管是在日常時間裏還是在活動中的“對話”都需要老師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提問、用心去追問、用心地與幼兒交流,才能更加促進有效教育情境的發生、發展。在《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的第二章就圍繞“教育環境中的對話”這個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淺:

一、學習者的聲音被最多地聽到

作為幼兒園教師,幼兒就是學習者,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他們所講述的內容都是比較分散,零散的。正是因為這樣老師更加要多聽到幼兒的聲音,抓住孩子們聲音中的教育價值,開展有效地引導。

二、教師談話是為了探究兒童的想法

在教育環境中的談話對象包括教師和幼兒,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與幼兒談話的過程中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用自己的語言去引導幼兒、拓展幼兒的.思維。有時候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兒童互相交談

幼兒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在教育環境中開展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促進幼兒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互相交談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際關係能力的發展,又是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互相協調的過程。

四、兒童有時間去思考

在教育活動中,老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要給予幼兒一定思考的時間,便於幼兒思考、組織自己想要説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組織語言能力的發展,如果急於讓幼兒交流、回答,反而會讓幼兒產生牴觸情緒,影響交流效果。

五、話題與兒童的興趣、探索和疑問相關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與幼兒交流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幼兒才會有交流的興趣,讓交流更加順利、更加深入。讓交流的話題更加具有針對性,促進幼兒的發展。

六、記錄和解讀對話,以揭示兒童的思維

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教師不可能立馬精準地分析出幼兒的興趣點,談話的方向等,因此需要教師在與幼兒交談後,將幼兒交流的主要內容記錄與反思,只有這樣,在下次談話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抓住話題。

談話是一種最簡單的交流方式,但也是最難的,與幼兒談話的技巧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磨練。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14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法國著名小説家巴爾扎克);“教師在最為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問題,這樣就有可能推動兒童在較高的水平上進行活動。”(美國教育家拉瓦特里)。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總是精心設計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幼兒來回答、解釋,並通過他們的回答,瞭解他們的學習和發展情況。然而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教學藝術,同樣的情境,如果教師提出不同的問題,或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時期提出,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會完全不同。

翻開《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促進對話”環節中指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書中講到“提問在引導對話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一些提問會引出更多有創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問的目的——揭示兒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強教師已有的思想或檢驗兒童習得了多少知識”。所以我們應學會提問,且要提有價值的問題:

一、多提開放性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封閉性問題只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只能讓兒童形成一種固定想法,答案由發問者掌握,不需要人們給出迴應。我們應該意識到封閉性問題可能正不知不覺地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或者是讓孩子把別人的觀點當做自己的,當成人希望兒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時,教師是在直接教兒童説話。因此,我們應該多提開放性的問題,不是去尋找一個固定正確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兒童的想法。

二、注重發展應答技巧

提問本身是一個師幼互動的過程,教師提問——幼兒回答——教師反饋,教師的應答恰恰是反映教師與幼兒之間互動的指標之一。我們如何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呢?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其次,要學會通過追問,使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修正、補充不正確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們可以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概括、彙總,使幼兒獲得的已有經驗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統化,使幼兒能從回答中獲得經驗分享,並不斷積累相關經驗。

要提好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提問技能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斷進步和完善的機會

《老師,你在聽嗎?》讀後感15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主要是關於“對話”的,為什麼對話對學習是最重要的呢?因為它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書中的導言裏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有兩隻眼睛,那為什麼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這是一個5歲孩子説的話,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天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常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向我們展示了智慧和學習的潛力。我們老師要重視與兒童的'對話,傾聽兒童的想法,注意對話的技巧。教師與兒童的對話是為了拓寬兒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為了考察兒童的知識或是控制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這正是教師教育兒童時的獨白和教師“與”兒童對話之間的區別,也是“封閉式”談話和“開放式”談話的區別。與兒童對話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要帶給兒童什麼?對話之後想想我們進行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

除了師幼對話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當兒童擁有機會和同伴交談的時候,他們會發生多麼豐富的社會性學習。在一次早值班的時候,我無意中聽到了這樣一段對話,是我們班的兩個孩子的對話。

幼1:昨天爸爸、媽媽帶我去動物園了,幼2:我也去過動物園的。幼1:你有沒有看到大河馬?幼2:我看到的,我還看到長頸鹿呢。幼1:動物園裏有好多動物,你説大老虎會咬人嗎?幼2:不會的,我爸爸説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大老虎不會隨便咬人的。在這個對話中,孩子們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們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引出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樂意在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朋友來説是重要的。

師幼對話、幼幼對話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對我們教師自身而言,要想提高老師自身的素質,提高科研能力,一個人單打獨鬥嘗試新想法,是比較困難的、比較侷限的做法,通過和同事對話,可以從其他的視角拓寬你自身的理解。正如我們承認同伴對話對於兒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樣,就像麗莎波曼女士説的:俗話説“眾人拾柴火焰高”,那麼“眾人智慧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