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科技

和合學與21世紀文化價值和科技論文

欄目: 科技 / 發佈於: / 人氣:1W

內容摘要關於中國文化現代化問題的爭論已逾百年之久,諸多議論中雖不乏高屋建瓴、真知灼見者,然停留於抽象論説層面者居多,缺乏強烈現實感的理論針對性和實踐可行性。本文從文化戰略構想的基點、價值度量與智能創造、和合學和科學技術等三個方面,扼要介紹和論述了這一新的文化哲學構想。

和合學與21世紀文化價值和科技論文

關鍵詞:和合學文化價值科學技術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不能只停頓在怎樣或如何現代化的方法、手段的論爭上。方法和手段可以提出很多,但必須是實在的,即能解決現代化的現實問題。筆者提出和合學,就是試圖思考中國文化在人類所面臨五大沖突和西方文化及現代化的挑戰下,如何作出一種迴應,以適應中國實現現代化和走向21世紀的實際需要。

一、文化戰略構想的基點

從理論建構上看,和合學是關於21世紀文化發展的戰略構想,它有這樣一些立論基點:

第一、立足於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發展,把握人類文化衝突、融合的歷史趨勢。由來已久的"中西之辯",儘管歷時一個世紀有餘,但是至今仍辯而不明,論而不決。究其原因,除價值觀的差異之外,也在於辯論的各方諸派缺少一種全人類的戰略眼光,未能貫徹和合的人文精神。

"中"和"西"都是地域性概念,用"中西"標誌並區分民族文化,雜染着較濃的地緣政治色彩。因此,無論主張"中體西用","西之中化",還是主張"西體中用","中之西化",都承諾了一個非人類文化的政治前提--一種文化優於另一種文化,優勢文化應當奴役、統攝並同化劣勢文化。百有餘年的"中西之辯",辯來辯去,焦點是比較優劣,核心是優勝劣汰。

從和合學的人學角度和人學立場來考察,文化是標誌人類生存樣式.意義規範和可能發展方向及道路的整體性範疇。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到的文化形態(類型),都有與全人類心心相印的人文精神。各民族的文化類型及其人文精神雖千差萬別,但卻是彼此平等的,都是人類文化和合體中的有機構成元素、因素。只要堅持這種人類的人文戰略立場,貫徹這種和合人文精神,那麼,關於中西文化的優劣比較和取捨選擇,不僅不利於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發展,而且有悖於人類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取向。

濾去"中西之辯"中的政治前提和地緣色彩,從人文精神的高度來思考,"中西之辯"關涉到的主要問題是東西方民族文化交流中的衝突、融合問題。按照和合學的原理來看,東西文化作為存相,為對等兩端,本身存在着衝突融合的潛能。這種對等衝突融合的潛能,在這兩種文化未發生交流、對話、碰撞形式的關係之前,並沒有的揮出來而各行其是,猶如陰陽對等兩極。在未交合有,陰是陰,陽是陽。只有陽陽交合,"交感"、"交通",才有衝突融合。在這裏衝突意味着融合,融合亦意味着衝突。由於衝突、融合不斷進行,才誕生一個新事物,即新的和合體。這個文化和合體,不是一次衝突、融合就能完成的,而是無數次持續衝突、融合的取向。

東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國際政治階段的交流、對話活動有所別,這就是文化交流、對話更應該擺脱政治權利、意圖的干擾,不應該扮演政治奴婢的角色,或經濟附庸的幫辦,而應該是平等的、互動的、互補的;同樣,文化的融合與政治上的殖民、吞併亦有本質上的區分,文化融合是人類文化發展、提升的過程。中西文化交流、對話的衝突、融合的過程,就是人類文化這一跨地域、超民族的文化和合體的誕生。

和合學以中華民族文化發世界化發展為空間性的戰略基點,力求通過對各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和合詮釋,把握人類文化歷史性衝突、融合的理路、脈絡和取向。

第二、立足現代文化的科技化發展,促成傳統文化的創新轉換。時起時落的"古今之辯",從秦始皇以來,已延續2000多年。近代又伴隨着"中西之辯"的走進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

從和合學的實踐方式和思維方式來考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合體歷史演進的兩個歷史階段、兩種歷史形態。它們彼此相繼,前後承接,按照文化進步的時間之矢定向轉換。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近代演為"文化衝突"的大問題,實際上是東西方政治性的、經濟性的衝突在中國文化系統內的射影。人們簡單地以為西方文化是現代文化,中國文化是傳統文化,將地域性的政治對抗轉換為民族性的文化衝突,進而轉換投射為文化系統內的時間觀念衝突。經過這樣的運作,便給人們這樣一個印象,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根本上不是創造性轉換,而是取捨式的西化!

清除"古今之辯"中的政治射影和西化取向,我們不難發現,"古今之辯"涉及到的主要問題是兩個創造性轉換:

一是變革生存世界中的活動方式,實現實踐手段的技術化革命;二是變革可能世界中的思維方式,實現認知工具的科學化革命。

這兩個創造性轉換中的"不易之理",就是意義世界中的和合人文精神及其人學價值原則。因此,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換,其最本真的戰略意義,就是在堅持和弘揚中國文化和合精神的前提下,通過對認知工具和實踐手段的科學革命,使中華民族躋身於現代文明之前列。

第三,立足20世紀文化發展的現實狀況,預見21世紀文化進步的邏輯進程。20世紀人類文化的發展,集中體現為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一維度上。科學技術是20世紀人類文化的現實基礎和集中代表。儘管人類對科學技術的無約束濫用,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危機,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21世紀的文化進步,只能是現代科技基礎上的新發展、新完善。這樣,20世紀裏那些科技欠發展或落後的.民族和地區,在21世紀將面臨更強烈挑戰和更嚴峻的生存及發展的考驗。

按照和合學的理論原理,元素、因素在和合體的結構地位和功能作用,取決於該元素、因素的實力狀況、能量級別以及它對和合體的貢獻水平。因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走在21世紀文化進步的行列,雄居人類文化系統的上位,就必須盡最大可能充實自己,儘量大努力拓寬自己生存和發展道路。儘管如此要付出很高代價,但對於民族的發展和人類的和平,是值得付出的。

在這一戰略基點上,和合學批判那種不切實際的文化保守主義,盲目的科技樂觀主義和頹廢的科技悲觀主義。保守主義不符合文化進步的歷史趨勢,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看不到人的創造智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國文化走向21世紀的和合之道,在戰略上是積極進取的,不是消極保守的;是理智抉擇的,不是盲目衝動的。

後兩個戰略基點是時間性的,它們的共同宗旨在於,通過對民族文化內在人文精神的和合創新,驅動全民族的創造智能,牽引中國文化快速轉入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高速公路,結束科技欠發達的現狀,在21世紀獲得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人類文化和合體內最奪目、最輝煌的部分。

和合學對21世紀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發展前景的戰略預測,既是和合學原理合乎邏輯規則的實踐運用,又是和合人文精神合乎價值準則的理論選擇。它的主題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人文和合精神;光大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的人學與和合理想;瞻望人類文化智能化、和合化和信息化的和合前景。實現這三個宏大的主題,和合學必須轉換自己的功能角色,實現從文化價值觀到文化方法論的轉換。

二、價值度量與智能創造

和合學能否成為一種嚴謹的文化價值理論,進而昇華為文化價值哲學、一般價值觀與方法論,從元理論與元邏輯角度講,主要取決於和合學能否為自己鋪墊一塊堅固的理論基石,凝結一個踏實的邏輯核心。筆者認為,和合哲學的理論基石或生長點、邏輯核心和樞紐工程,當是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整體對應,學理際進,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和合價值學。

和合學的立言宗旨,創學標的,是為了化解20世紀人類文化系統內的價值危機和衝突,進而設計21世紀人類文化發展的戰略之道。因此需探索文化價值和合這一跨世紀的全球性問題。和合學的理論源泉,精神沃壤,是中國文化價值系統中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人文和合精神。

中國文化價值系統,是和合學永遠得以滋潤和哺育的源頭活水之一。依據現代學術通行的邏輯慣例梳理中國文化系統的價值和合,並對其進行創新轉生,和合學理論開拓才能獲得一個邏輯支點。和合學要化解的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五大沖突危機,實際上亦是價值危機的表現形式。生態危機與人類掠奪和征服自然生態系統這一價值觀念相聯繫;社會危機、人際危機、心靈危機,都與價值危機與衝突相關聯。和合學能否化解五大危機和衝突,就在於和合學能否創立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並據此理論解決人類文化價值系統日趨嚴重的危機和日益激化的衝突。筆者在專著中提出的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中心價值,就是創立這種價值觀的嘗試。

從論證陳述的角度講,從邏輯結構論到價值和合學,可能需要兩個必要的理論過渡環節,即價值度量理論和智能創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