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優)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12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三角形內角和教學設計(優)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撕拼、摺疊等探索活動,使學生髮現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是180?

2、已知三角形兩個角的度數,會求第三個角的度數。

3、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三個內角大小的關係。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三角形若干量角器剪刀。

教材與學生

教材創設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對大小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的大小比較來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教材為了得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安排了兩個活動,通過學生測量,摺疊,撕拼來找到答案。

學生在已有的會用量角器來度量一個角的度數的基礎上,會首先想到這種方法。但測量的誤差會導致測量不同,因此,學生會想到採取其他更好的辦法,通過親手實踐,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一、呈現真實狀態。

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三角形內角和度數。這裏有兩個三角形,一個是大三角形,一個是小三角形(圖略),到底哪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比較大呢?

學生各抒己見。

二、提出問題:

師;剛才我們觀察三角形哪個內角和大,同學們有兩種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必定有錯下面我們來測量驗證。

(1)以小組為單位請同學們拿出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圖中大小兩個三角形內角和度數,並做好記錄,記錄每個內角的度數。

(2)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由小組彙報測出結果(三角形內角和)

(4)師小結:我們通過測量發現,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測出結果接近180。

意圖:通過這一操作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自主探索、研究問題、歸納總結

師引導提問:三角形的內角和會不會就是180呢?

(一)組內探索:

(1)以小組為單位探索更好的辦法。

(2)以小組為單位邊展示邊彙報探索的過程與發現的結果。

(有的小組想不出來,可以安排小組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發現結果,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到良好的學習方法)

(3)把你沒有想到的方法動手做一次

(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證明過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教師進行操作演示。

(二)教師演示

撕拼法:

1、教師取出三角形教具,把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2、師:這三個內角放在一起你有什麼發現?

生:發現三個內角拼成一個平角。

師:平角是多少度呢?説明什麼?

生:180?説明三個內角和剛好等於180。

師:這種方法是不是適用各種三角形呢?

3、學生每人動手實踐,看看是不是不同的三角形是否都有這個特點,也能拼出一個平角呢?

進行實驗後,結果發現同樣存在這一規律,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180。

摺疊法:師:剛才我們通過測量發現三角形內角和接近180,那是因為測量的不那麼精確,所以説“接近”,又通過撕拼方法發現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剛好拼成一個平角,進一步説明三個內角和是180,現在再來演示另一種實驗,再次證明我們的發現。

你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在學生完成這一實踐後肯定這一發現

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等於180?

意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大膽去思考發言,把課堂交給學生,最後老師在演示達成共識,這樣學生學到知識印象頗深,也理解最為透徹,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鞏固練習,知識昇華。

1、完成課本第28頁的“試一試”第三題。

2、想一想:鈍角三角形最多有幾個鈍角?為什麼?

鋭角三角形中的兩個內角和能小於90嗎?

3、有一個四邊形,你能不用量角器而算出它的四個內角和嗎?

意圖:這樣分層安排練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五、總結延伸

這節課同學們通過測量,發現了問題,然後運用撕拼,摺疊兩種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方式很好,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還要用到,我們今天探究了三角形的一個祕密,其實它的祕密還很多,有興趣的話,我們以後繼續研究。課後反思:

當我設計這節課時,首先思考,學生面對這個新問題時會想到用那些方法來思考呢?很顯然,學生根據三角形大的內角就大,是學生在探究時的真實想法,是一種合情推理,在探究過程中,怎樣對待學生的這個錯誤呢?我沒有簡單地予以否定,迫不及待的幫助,而是引導學生否定錯誤猜想,尋找錯誤產生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啟迪學生“轉化”的思想求得突破,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操作驗證,從中得出結論,學生完整地經歷探究的整個過程,不僅獲得知識,還獲得思想,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輕鬆愉快的學習,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