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9.75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要從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入手。教師通過改進課堂教學設計,架設學生“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橋樑,來重建學生的生活世界。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學生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學生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數學學習的角色,才能學懂數學,真正感受和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的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數學走進生活

數學問題“生活化”,就是讓數學教學內容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延伸,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入數學教學,讓數學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和活力。

1.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

國小數學中大部分學習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於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他們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我們在教學中應儘可能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數學學習的素材,使他們感受到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來自於生活,感知數學學習的價值,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習數學

兒童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看似零散、無序、混沌、停留於表象的經驗,往往是他們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重要資源。

二、生活問題“數學化”——讓生活走進課堂

1.眼中有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只有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事物,找出其中與數學有關的因素,提出用數學解決的問題,才能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2.學會用數學,讓學生有機會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三、積澱生活迴歸數學——讓數學教學更具“後勁兒”

(1)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①畫圖的策略:由於國小生認識水平的侷限,他們對符號、運算性質的推理可能會發生一些困難,如果適時的讓他們自己在紙上塗一塗、畫一畫,可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認為,畫圖應該是孩子們掌握的一種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什麼説畫圖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較直觀,通過畫圖能夠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把一些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常用的畫圖的方法有:直觀圖、示意圖、線段圖、樹圖、集合圖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認識和使用數學的基礎,而邏輯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問題解決的能力。學生在猜測、檢驗和修正時要使用邏輯推理來調整自己的猜測;使用圖表時,要用邏輯推理來分析圖表。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把邏輯推理和其他策略分開,過去我們所説的“分析法”和“綜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簡單的邏輯推理。然而,有一些問題卻是以邏輯推理為主要的解決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還是與其他問題解決策略結合起來運用,邏輯推理對學生成功地解決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將問題的條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舉出來,往往能對錶徵問題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嘗試調整的策略:嘗試的策略,簡單的説就是你不知道該從哪開始的時候,可以先猜一猜,來進行嘗試。猜測的結果,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但是並不符合要求,還需要把猜測的結果,放到問題中去考慮,進一步調整尋找答案。

⑤模擬操作的策略:模擬操作是通過探索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來模擬問題情境,從而獲得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學生是通過自己探索的過程,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的問題來進行推導性的研究。通過這種開發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訓練,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問題的解決,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識那樣直接傳授,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積累經驗的過程中由教師以自身的智慧不斷喚醒、點化、豐富、開啟。有效地創設和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真正經歷“數學化”的過程,獲得必需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設計説明

本課時主要複習“統計與概率”的相關知識。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統計與概率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判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以參與求體驗。

複習過程中,通過談話、小組合作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梳理,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學會構建知識網絡的同時,能夠整體地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2.以練習促掌握。

複習過程中,先通過基礎習題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再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加習題難度,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查缺補漏,弄清知識間的聯繫和區別,感受、瞭解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強概率意識。

3.以創新謀發展。

複習過程中,通過討論、練習等手段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研究意識和數學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1、構建知識網絡

1.在這一部分,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獨立思考、回顧整理,然後小組展示交流。

3.彙報交流,師引導歸納,構建知識網絡。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知識網絡圖)

可能性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複習、回顧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利用課件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對所複習的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

2、分類複習

1.結合教材,複習“不確定性”的知識。

關於“不確定性”,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嗎?

(如小明會成為科學家)

2.結合課件,複習“可能性大小”的知識。

要想使獲得最高分(或者一等獎)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兩個遊戲的遊戲規則?

(1)在飛鏢遊戲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積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轉盤遊戲中,要想使獲一等獎的可能性最大,應使一等獎的圖案數量最多。

設計意圖: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學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礎上,經歷修改遊戲規則的過程,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課堂練習

1.根據給出的條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塗色。

2.根據轉盤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個盒子裏都只有一個紅球)

(1)任意摸一個球,從(  )號盒子裏摸,最有可能摸到紅球。

(2)從(  )號盒子裏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紅球都摸不到。

4.根據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個綵球,如果要分別達到下面的要求,該怎樣放?把方法寫在橫線上。

(1)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的次數比紅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的次數比紅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30次,摸到藍球和紅球的次數差不多。

(4)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摸到紅球。

(5)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藍球或黃球。

設計意圖:結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轉盤遊戲,使學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僅與事物本身的數量有關,也與總數量有關,同時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課堂總結

通過對本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4、佈置作業

教材105頁1、2、3題。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結合關於"嫦娥一號"的具體情境感悟比的意義,並學會比的讀法、寫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學生在經歷將比改寫成除法和分數的過程中,體會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從而掌握比、除法、分數的相互關係;感受比、分數、除法的區別。

3、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養成觀察、思考和交流的習慣,並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過比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比

1、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

(1)出示問題情境(根據月球探測工程中心掌握的資料統計,截至20xx年12月,人類對月球進行的探測活動,成功61次,失敗63次。)

問:看完這則消息,你有什麼感受?

師:你有這種感受是因為你對這則消息中的兩個數量進行了比較,你是怎麼比的?(板書:63-61=2)

小結:用減法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叫做相差關係。(板書:相差關係)

(2)問:用除法可以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嗎?

(板書:63÷61=636161÷63=6163)

師:6361表示什麼?6163呢?

小結:用除法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叫做倍數關係。(板書:倍數關係)

(3)師:判斷兩個數量之間是相差關係還是倍數關係關鍵看什麼?

2、研究同類數量間的倍數關係

(1)揭示課題

師: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還可以用比來表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板書課題:認識比)

(2)出示:失敗次數與成功次數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數與失敗次數的比是61比63。

(板書:63比6161比63)

3、讀、寫比

(1)師:63比61寫作63:61,(板書:63:61)這裏的兩點":"在數學裏面叫比號,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做比的後項。

(板書:比號前項後項)

問: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寫61比63,其餘學生在草稿本上寫。

(3)讀比:63:61,61:63。

5、感受兩個數的比是有順序的

問:63比61是哪個數量與哪個數量的比?61比63呢?

問:63在失敗次數與成功次數的比中是?(前項),63在成功次數與失敗次數的比中是?(後項)

追問:同樣是這個數63,為什麼在前一個比中是前項,而在後一個比中卻是後項呢?

小結:兩個數的比是有順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兩個數量的關係時,一定要按照敍述的順序,正確表達哪個數量與哪個數量的比,不能顛倒兩個數的位置。

6、進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號"發射畫面

問:在這段畫面中有沒有聽到比?(1:3)

問:大家現在看到的畫面是"嫦娥一號"的模型,在這個比中,你認為是把誰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號"是幾份?

追問:那麼"嫦娥一號"的大小與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試一試"

①問:圖中的四個比分別表示什麼含義?

②討論:

如果把每種溶液裏的洗潔液看作1份,水分別可以看作幾份?

③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1:1表示洗潔液和水的體積有怎樣的關係?(相等)

④問:這四個比的前項都是1,能表示每種溶液裏的洗潔液體積相等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⑤問:用分數怎樣表示每種溶液裏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的關係?

(3)①出示身高圖片

師:這是一位六年級同學的照片,你估計她的頭的長度與身高的比大約是幾比幾?

②出示身高與雙臂平伸的照片

問:你估計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是幾比幾?

給出正方形後你怎麼就能確定是1:1了?

(3)師:比在生活中又豈止這些,這不,在我們的班級裏就有比。

(出示:我們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女生人數與全班人數的比是()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能力目標:讓學生了解、掌握畫圓的多種方法,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德育目標:讓學生養成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新知的習慣。

教學重點:探索出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及關係。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徵。

教具準備:硬幣、線繩、圖釘、鉛筆頭、圓規、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運動會嗎?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場緊張而又激烈的塞車運動。看,它們已經來到了起跑線上,一號、二號、三號誰將會成為最後的冠軍,請同學們大膽預測。

師:讓我們把掌聲獻給冠軍,送給一號車手。同學們預測的很好,那麼一號的賽車為什麼成為了最後的冠軍呢?

生:因為一號的賽車,輪子是圓的。

師:其它的車手為什麼會比一號的賽車慢呢?

生:因為它們的輪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稜有角的。

2、聯繫生活、舉例説明

師:你在生活中,哪些物體上還有圓?指名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圓的物體。

師:圓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汽車作為現代工業化的產物,正是因為裝上了圓形的輪子,不僅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家庭用的圓形套裝餐具,滿足我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更讓我們味口大開,看來圓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很重要。下面就讓我們對圓作更進一步的認識吧!揭示課題:圓的認識

二、自主探索,初步體驗:

1、第一次自主探索畫一畫。

師:你能創造出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嗎?

生:能。

師:同學們真有自信,下面就請同學們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可以利用學具袋中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辦法去創造圓,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工創造圓。

生:進行小組反饋。

教師注意將各種方法進行概括分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幣或其它圓形輪廓描圓;②利用圖釘和線畫圓;③用圓規畫圓;④用圓形物體用力在紙上壓印圓;⑤線一頭繫上重物旋轉形成圓……

師:這麼多的方法都能創造出圓,那麼這些方法有什麼缺點嗎?

學生説一説各種畫法的缺陷:(

1、利用圓形輪廓描和印圓,方便但圓的大小固定。

2、線畫圓,比較麻煩但可以畫很小的圓也可以畫很大的圓。

3、旋轉形成圓不能留下痕跡。

4、圓規畫圓,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圓都能畫)

師:那你認為這麼多方法中用什麼畫圓最科學最方便?

生:用圓規畫圓最方便。

2、第二次嘗試畫一畫-----用圓規畫圓。

師:那請同學們用圓規自已嘗試畫一個圓。

沒有畫成功的同學把圖案展示,我們願意幫助你尋找原因。

生:(

1、畫移位的,

2、重新畫又找不到位置的,)如:問為什麼會移位,為什麼會找不到原來的位置?

學生回答問題的原因,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所以畫圓的時候要先確定位置,點上一點,把鋼針戳在點上,用手捏住圓規的頭,岔開圓規兩腳的開口,將圓規略微傾斜一點,旋轉一週,一個圓就畫好了。請大家也一起試試看。(板書:定點、定長、旋轉一週)

師: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獨立畫圓。

師:大家畫的圓的位置都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為什麼會不一樣?

生:因為剛針戳的位置不一樣,(或點的位置不一樣)

師:看來這個點能決定圓的位置,(板書:能決定圓的位置)

師:請同桌再互相比較一下你們剛才畫的圓大小完全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為什麼會不一樣?

生:因為我們圓規的開口大小不一樣。

生:圓規的兩腳開得越大,所畫的圓也就越大,圓規兩腳間的距離能決定圓的大小。(師板書:能決定圓的大小)

師:那請同學們把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定為3釐米,來畫一個圓,並用剪刀將你所畫的圓剪下來。

三、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探究其特徵:

①學生跟老師一起操作:把圓對摺、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摺,再打開…這樣反覆幾次。(也可進行一下小競賽,看誰折得快、折得好。)

提問:折過若干次後,你發現什麼?(在圓內出現了許多摺痕。)

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摺痕總在圓的什麼地方相交?(圓中心一點)

教師指出: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貼出紙圓,點出圓心,並板書:圓心)

師:圓心一般用字母o來表示。(板書:o)

教師領學生讀字母“o”,説明“o”的寫法,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標出圓心並用字母“o”來表示。

遊戲過渡:下面讓我們放鬆一下,玩一個“食指點圓”的遊戲,遊戲規則:教師説出圓的位置(圓外、圓心、圓內、圓上)讓學生用食指來點,看誰點的快,點的準。尤其強調“圓上”的概念,指圓的邊緣上。

②師:強調之後,讓學生説圓上有多少個點?(無數個)現在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通過測量引導學生髮現: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師指出:我們把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半徑,並板書:半徑)

提問:誰能説一説什麼樣的線段叫做半徑?

教師説明:半徑一般用字母r來表示。(板書:r)

教師領學生讀“r”,強調“r”的寫法,讓學生在自己圓裏畫出一條半徑並用字母r來表示。

學生做完後,教師提問: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多少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嗎?

啟發學生説出: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並板書)。

③同學們接着觀察,剛才我們把圓對摺時,每條摺痕都從圓的什麼地方通過?兩端都在圓的什麼地方?(每條摺痕都通過圓心,兩端都在圓上。)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我們把這樣的線段叫做直徑。(在圓內畫出一條直徑,並板書:直徑)

提問:誰能説一説,什麼樣的線段叫做直徑?

啟發學生説出:通過圓心並且兩段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教師説明: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板書:d)

教師領學生讀“d”,強調"d"的寫法,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畫出一條直徑,並用字母“d”來表示。

學生做完後,教師提問: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多少條直徑?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個圓裏的的幾條直徑,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的直線的長度都相等。

④練習:出示課件請觀察下圖中哪些直徑,哪些是半徑。哪些不是,為什麼?

⑤小結與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那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與半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組織學生討論)

引導學生得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

師:如何用字母表示這種關係?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d=2rr=d/2。

師:這就是説,在同一個圓裏,知道了半徑的長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徑的長度;知道了直徑的長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徑的長度。(組織學生説半徑或直徑的長度,讓其他學生説直徑或半徑的長度,然後組內互説互評。)

⑥練習:出示課件填表。

⑦鞏固練習:出示判斷題。

四、轉回課前問題:

為什麼車輪做成圓形的能得冠軍呢?

(讓學生結合今天所學知識解決此題。)

五、課後作業:

用今天所學知識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六、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 ——能決定圓的位置(定點)

半徑r

——能決定圓的大小(定長)

直徑d

同圓半徑

無數條且長度相等

(等圓)直徑

d=2r或r=d=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本節課通過簡單的實際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教學設計如下:

1、重視教材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

沏茶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當教材呈現小明幫媽媽燒水給李阿姨沏茶這一情境時,教師沒有急於讓學生解決如何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的問題,而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幫助小明解決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的問題打下基礎,使學生處於主動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次為學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例如,幫小明設計沏茶方案;討論各小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組展示設計方案。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從中明白節省時間的道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工序圖卡片

學生準備:沏茶的六道工序圖卡片

教學過程

故事激趣,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北宋年間,有一年皇宮裏發生了火災,一夜之間整個皇宮被燒成了一片廢墟。當時的皇帝是宋真宗,他決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宮,便找來大臣丁渭負責這個工程,並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時完成,就要把他殺掉。丁渭到現場看了一圈,發現有三大難題需要解決: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來燒磚,這些土如果到郊區去取,路程太遠;第二,運輸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燒燬的廢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產生的廢料要運到遠處倒掉,也很浪費時間。以當時的施工條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覆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宮前的一條大街挖成一條大溝,用挖出來的土燒磚,與此同時,再將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溝內,形成一條臨時的運河,可將需要的建築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備齊之後,再將水放掉。一邊施工,一邊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時填進溝中。這樣,等皇宮重建完成時,垃圾也填平了皇宮前的那條大街。丁渭不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開了殺身之禍,還為當時的朝廷省下了幾十億兩白銀。

師:大家説,丁渭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生踴躍彙報)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用丁渭的方法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在家裏你們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呢?週末,小明家裏來了客人。媽媽請小明幫忙為客人燒壺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樣做這些事才能使客人儘快地喝上茶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圖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樣做花費的時間最少,就需要我們合理地安排一下,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板書:沏茶問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聽故事”導入新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解決“怎樣節省時間”這一生活問題打下伏筆,同時讓學生體會本節課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確沏茶順序。

(1)設疑:家裏來客人,要沏茶時,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課件播放沏茶情境圖,請學生邊看邊讀:燒水:8分鐘、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接水:1分鐘、找茶葉:1分鐘、沏茶:1分鐘。

(3)沏茶需要做這六道工序,你認為先做哪件事比較合理?為什麼?

(生討論交流)

2、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

明確設計要求。(課件出示)

(1)將設計方案展示出來,要讓別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長時間。

(2)最後計算出整個過程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國小數學,教學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理解八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

教學準備:

課件、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開心了,可是他們玩得滿頭大汗,向猴媽媽要水果吃。可是猴媽媽只有一個桃子,想一想:把這個桃分給四隻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

猴媽媽把這個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隻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

學生:1/4。(電腦出示一個1/4)

教師: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因為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猴子得到一份,這一份就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那這一份呢?這一份,還有這一份呢?(對,每一份都是這個西瓜的1/4)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1/4。這節課我們繼續認識分數。

二、教學例題

1、教師:桃子吃完了,可小猴們還覺得不解渴,這時猴媽媽又端來一盤桃。

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讀題,説説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幫猴媽媽分一分嗎?(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問:這盤桃平均分成了幾份?一份在哪裏?是幾個?

指出:通常把4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畫O)問:要怎樣分?(平均分)

師:我們用虛線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這盤桃的()

提問:這裏的分母分4表示什麼?(總分數)分子1呢?

2、8個桃。

如果這盤有8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8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生獨立分一分,並且塗色。投影展示。説説怎麼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這盤桃的()。(齊讀)

問:這裏的分母4表示什麼?1呢?

3、12個桃。

如果這盤有12個桃子呢,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12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媽媽拿來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齊讀)

5、比較。

討論:這4次分桃,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板:一個整體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

問:剛才怎麼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而現在怎麼變成了這盤桃的二分之一?

7、小結:今天學習的分數和以前學的分數有什麼不一樣?

出示: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三、鞏固應用

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表現都非常好,小猴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闖觀遊戲,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1、想想做做1。

生獨立填,互相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對後兩個,師:你能看着這兩個圖,提一個問題嗎?

小結:只要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説一説:剛才我們分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

舉例:你是一個小組的幾分之一,是全班的幾分之一,為什麼分數不一樣?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寫12個的四分之一、12個的三分之一、15個的5分之一、15個的三分之一

比較:想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出示16個,問:其中的一份還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嗎?

3、想想做做3。

你覺得先提醒同學們注意什麼?(畫虛線表示平均分,再塗色)

出示:把()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個。

4、遊戲: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

5、線段圖。

出示: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設計説明

“商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積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引導學生由乘法中積的變化規律類推出除法中商的變化規律是本節課的關鍵。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兩個特點:

1、緊抓學生知識的增長點,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效延伸。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積的變化規律”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例8向學生滲透函數思想,同時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讓學生在初步感知被除數、除數、商之間存在着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抓住這個知識的增長點,然後從單純的算式計算延伸到算式內部、算式之間的聯繫,擴大學生的知識範圍。最後探究商的變化規律,使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經歷發現數學規律的一般過程。

2、重視合作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學生在與同學合作交流時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接受同學的批評與建議,和同學一起探討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與他人分享了學習成果,又體驗了合作的快樂,為達到會學、樂學和創造性學習的境界奠定了基礎。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畫有表格的紙

教學過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去數學王國的遊樂園玩一玩。(課件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遊樂園裏有很多有趣的知識,也藴涵很多規律,要想獲得知識、發現規律,同學們就要運用自己的智慧,你們有信心嗎?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創設一幅生動形象的遊樂園的情境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探究體驗,建構新知

1、探究除數不變時,商隨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課件出示教材87頁例8中的(1)題]

(1)課件出示導學要求。

①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②商隨着誰的變化而變化?怎麼變的?

③它們的變化有規律嗎?

(2)學生觀察,小組內討論交流。

(3)彙報討論結果。

除數不變,被除數乘幾(或除以幾),商也乘幾(或除以幾)。

2、探究被除數不變時,商的變化規律。

(1)我們再來觀察教材87頁例8中(2)題的算式,什麼變了?什麼沒變?(被除數不變,除數和商變了)

(2)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引導學生按照下列方式進行觀察。

①從上到下觀察被除數、除數、商。

②從下到上觀察被除數、除數、商。

(3)學生自由交流,相互補充。

(4)師總結:被除數不變,除數乘幾(或除以幾),商反而除以幾(或乘幾)。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探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2、經歷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探究過程,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3、通過觀察、探究,滲透辯證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難點:理解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複習:76是()數,它表示()。10/7的分數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2、觀察:5÷8=4÷9=這兩道題能得到整數商嗎?

3、談話:同學們,在計算整數除法時經常會遇到除不盡或得不到整數商,有了分數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例1

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多少個?

(2)同桌討論交流:根據分數的意義怎樣解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多少個?”這個問題。

(3)彙報討論結果

(4)觀察這兩種解法有什麼聯繫?

2、教學例2、

把3個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個?

(1)平均分同樣可以列式為:3÷4。

(2)小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數表示呢?

(3)通過進一步探究,你發現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了嗎?

師生共同小結:被除數÷除數=除數被除數,被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母),a÷b=ba(b≠0)想一想:為什麼要註明b≠0?

三、拓展應用

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64cm,它的邊長是周長的幾分之幾?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佈置

完成教材第50頁"做一做"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學生通過前面學習不進位的筆算乘法,初步瞭解了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本課教學進位的,是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掌握其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數的運算”在國小數學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計算教學直接關係着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係着學生觀察、記憶、意志、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係着學生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計算能力是每個公民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

學情分析

“數的運算”在國小數學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計算教學直接關係着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係着學生觀察、記憶、意志、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係着學生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計算能力是每個公民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

教學目標

1.結合彩筆問題,經歷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在口算乘法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計算方法的過程。

2.培養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掌握其數學學習方法。

3.在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中,體驗算法多樣化,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用一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得數的末位要與十位對齊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畫面:學校買了一些彩色筆要獎給數學競賽獲獎的同學,每盒彩色筆24枝。

2.讓學生觀察情景圖,瞭解圖中的數學信息,並根據畫面情景提出問題,自己嘗試解答。

3.全班交流,進行互評。

學生可能提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這時就可以沿着這個問題導入新課的學習。如果沒有,教師也參加活動,提出問題。

比如:10盒一共多少枝?20盒呢?學生口答,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4.導入例題,猜測得數。

再問:如果買了12盒呢?學生獨立猜測,並記錄結果。

二、主動探索,驗證結果。

怎麼驗證你猜測的結果是否正確?(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應該計算出結果)

1. 教學24×12的算法。

(1)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解法,並用算式表示出來。(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解答情況,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

(2)明晰計算思路,彙報交流,體驗算法多樣化。(在電腦上展示學生的算法)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其它小組要認真聽,及時補充。(學生的方法裏可能有用豎式的方法,如果沒有,還需要老師繼續引導。)

(3)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

(4)統一認識,確定最簡便的方法,引導學生試寫成豎式。

(5)針對出現的情況討論,關鍵處教師點撥,讓學生領悟計算方法。

比如,討論大頭蛙提出的問題:這個“4”為什麼寫在十位上呢?(看豎式)

明確:因數12十位上的“1”乘24個位上的“4”得4個十,所以4要寫在積的十位上。

(6)練習:如果買了23盒呢? 請一名學生 板演,其它在本上做。

(7)師生共同歸納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2.反饋練習,鞏固知識。第39頁練一練的第2小題。練習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時應該注意什麼?

三、 識應用,擴展思維。

1. 第39頁練一練的第1、3小題。

2. 趣味練習。11x11 12x12 13x13 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嘛?和同學説説吧!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一、教學內容:

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二、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能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出示:

口算:

73+27、138×100、100-64、64×1、8×9×125、(4+40)×25

(二)、新授

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繼續研究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

出示102×()

學生任意填上一個兩位數。

老師迅速説出它的得數,而不用筆算。

出示:計算102×43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可能出現:

(1)(100+2)×43、(2)102×(40+3)

在對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題目的特點,以及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從而使學生明確:兩個數相乘,把其中一個比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與一個數的和,再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練習:

(1)計算102×24

出示:9×37+9×63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2)9×37+9×63

=333+567

=900

(3)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進行板演。

引導學生對比兩種方法,重點理解、説明第二種方法。

小結:這類題目的結構形式的特點是算式的運算符號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兩個積的和。

在兩個乘法算式中,有一個相同的因數,也就是兩個數的和要乘那個數。

另外兩個不同的因數,一般是兩個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練習:(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討論:這個題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結構形式嗎?你能把它轉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嗎?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訂正時,説明怎樣運用運算定律簡算的。

引導學生小結:我們運用乘法分配律間算時,一定要認真審題,觀察算式的特點,有的不能直接簡算,只要將題型稍加改變,就能進行簡算。

(三)、鞏固練習

1.師生對出題。

我們運用剛才學過的知識對出題,你出一個乘法算式,我出一個乘法算式,但這兩個算式合起來要能應用乘法分配律簡算。

2.根據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連接起來。

23×12+23×88、(35+45)×12、(11×25)×4、25×(4+40)

討論:2、3題為什麼不相等?要使等號兩邊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應該怎麼改?

3.P38/5

(四)、小結

談收穫。

(五)、作業:P38/6—8

課後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應該按照新課程標準,在教學中大膽創新,採用反常規教學法,設計課堂活動,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以下是我閲讀後的幾點心得:

一、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無論多麼好,長期使用學生都會產生單調厭倦之感,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上精當選擇。《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在課堂設計上就根據不同的內容來採用了多種多樣的、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不是讓教師以灌輸式的方式把所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真正融入了課堂,做了課堂的主人。

二、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任務型教學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通過閲讀,我明白了任務型教學是雙邊或多邊的交互式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儘量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新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三、鼓勵學生髮表意見

“鼓勵學生個性發展,讓學生自由表達意見”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新理念,也是我們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讀了《新課程理念下創新教學設計》,讓我知道了自己教學設計的優點和不足。書中的教學設計重視了學生的差異性,照顧了全體學生。鼓勵每個學生髮言了我們才有可能更好的因材施教,關注每個學生。因此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更加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在課堂上敢説、敢想、敢問、敢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四、注重提高學生的能力

此學習內容在教學設計時切實做到了以人為本,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創新能力等放在了首位,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一特點在教學設計中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設計上,然後落實在教學過程中,最後在作業設計時再加以鞏固。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每一位教師來説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一定會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讀一本好書,如同飲一泓清泉,甘之若飴;讀一本好書,如同飲一杯醇酒,聞之慾醉;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個多年未見的好友傾心交談,快意平生;讀一本好書,如同聆聽一個長者的教誨,受益匪淺。在這本書中,我收穫的是累累碩果,我相信在自己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會有借鑑的。

總之,面對新課改,我們教師應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識的更新與文化素養的培養,要具備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和改進的能力,不斷研究、創造、發展、豐富數學教學方法,以期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P61精打細算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和小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既是小數除法的起始點,又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因為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都要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材創設“精打細算”的情境,貼近現實生活,提出了數學問題“哪個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導學生對此展開研究,在交流時,尊重學生個性思差異,使學生了解在計算時應注意什麼,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在總結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與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相類似,只要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數部分有餘數,可以添0再繼續除。最後將學生所學的新知識進一步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鞏固深化。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2、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發展推理能力。

3、正確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利用這些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重點: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商的小數點是如何確定的。

教學關鍵:弄清楚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設計:

一、複習引入(7分鐘)

1、(3分鐘)昨天,淘氣逛商店的時候,“用432元買了8個足球,每個足球多少錢呢?用816元買了8套運動服,運動服每套多少錢?”你能幫淘氣算一算嗎?(彙報,如何計算的。是整數除法)(投影)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用豎式解決問題,複習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為小數除法的學習作好鋪墊。)

2、(2分鐘)今天淘氣打算去買牛奶(出示主題圖)

你猜一猜淘氣會買那個商店的牛奶?為什麼?

生1:我猜測淘氣可能會買甲商店的,因為11.50÷5大約是2元多,我感覺已經很便宜了。

生2:我猜測淘氣可能會買乙商店的,因為乙商店雖然總價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覺得比較合適。......

(學生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判斷方法,這樣充分看出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只要他説的有道理,就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估計、猜測,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2分鐘)師:現在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如果兩個商店的牛奶質量一樣,你覺得淘氣應該買價格高的還是價格便宜的牛奶?

師“如果品質相同的話,我們自然要買便宜的,因為要精打細算嘛!

師:那麼我們現在就來計算一下每個商店牛奶的價格,誰會列算式呢?

請學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據什麼列式的?

(總價÷數量=單價)

師:觀察這兩個算式,與我們以前所學的除法有什麼不同?它們有什麼特點?

生:這兩題的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就叫做“小數除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設計意圖:統一學生的認識,引入新知,滲透“生活要精打細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鐘)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呢?現在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想法,並且嘗試計算。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7分鐘)

師:請小組選派代表彙報你們的討論結果。(10分鐘)

生1:我們組在計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價格時,先是把11.5元轉化成115角,然後用“115÷5=23(角)”最後再把23角轉化成2.3元。在計算乙商店的牛奶價格時,我們用的是同樣的方法。先把12.9元轉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為有餘數,於是我們就把12.9元轉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們發現可以用小數直接去除以整數,只要在豎式計算時,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

生3:這樣計算到“12.9÷6”時,除小數部分的時候還有餘數,我們還不知道該怎麼辦,請大家幫助我們。

生4:我們可以幫助你們,當除到小數部分還有餘數的時候,可以在餘數的末尾補“0”,然後再繼續除。因為小數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你們真了不起,有這麼多想法,大家比較一下,你們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

生:豎式計算。(學生也可能會説其他的方法)

師:我們大部分同學會認為豎式計算比較簡便實用,現在請兩名學生到前面寫出豎式,大家也試一試用豎式解決這兩個題目。(指名兩生板演,其餘學生寫在課練本上。)

集體交流訂正,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方法計算;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除到小數部分有餘數時,可以添0再繼續除。

(設計意圖:把問題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尋覓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但學生的語言不一定很規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2、(3分鐘)教師板書:13.6÷812.5÷2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請兩生到前面板演,其餘學生自己練習。然後集體交流訂正,並讓學生説一説算法。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相似題目的練習,對於接受快的學生有提高熟練程度的作用,對於接受慢的學生有逐步熟練的作用。)

三、試一試(10分鐘)

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了,願意用你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下,下面這幾道題嗎?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數,估算可以讓我們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準確)

7.42÷71.2÷513.8÷15

題目分析:第一題是商的中間有0的小數除法;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整數部分為0,除的時候還需要補0再除的小數除法,可以先放手給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再讓學生講明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在整數除法的基礎上,能遷移出類似的小數除法。如果學生對於練習不能全部接受,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估計每題的商,然後再進行計算。)

2、根據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題

514.5÷15=51.45÷15=5.145÷15=

3、開放題:(根據時間靈活練習)

小明在獻愛心活動中,準備把72.72元零花錢捐給災區的小朋友,你認為小明會捐給()位小朋友,每個災區小朋友()元錢。

師:在今後的學習中,希望我們的學生也能伸出友愛之手,將自己的零花錢節省下來,捐給哪些需要幫助的學生。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四、總結反饋(3分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呢?請大家評價一下自己的表現,説説自己的體會、感受或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本節課進行多方面的反思與回顧,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數學活動課《快餐店》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係,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一節課下來,面對學生接二連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對話,我不由得為他們喝彩。愛因斯坦説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我心裏有一種深刻的感受越來越鮮明——這不就是我們新課標所追求的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

一、巧改教材,使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國小生學習的有價值的數學應與他們的生活存在最近連接點、是思維最近發展區的數學。

二、廣挖素材,讓數學從生活中來。

眾所周知,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數學教學應廣泛挖掘各類生活素材,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是從活生生的生活中來的。

感興趣的學習自然充滿激情,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三、巧設題材,讓數學到生活中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覺得理解什麼、掌握什麼、運用什麼都不應該是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本課教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學生通過上這樣一節實踐活動課,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數學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的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課標”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能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成長中創新!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設計説明

1.注重運用直觀的畫面學習知識。

國小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想讓國小生把數學學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讓學生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進而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的走動情況,進而發現1時=60分。

2.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發展思維。

數學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教學採用同桌學習,小組交流的形式,注意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思維得到了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鐘面模型

學生準備: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温故知新,揭示課題

師:昨天我們的預習作業是小組合作畫一個鐘面,哪個小組願意來説一説你們在鐘面上都畫了些什麼?

小組代表上台展示,介紹自己小組畫的鐘面。

師:同學們的鐘面都畫得很漂亮。雖然大家畫的鐘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有幾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鐘面上都有1~12這12個數,都有時針、分針和很多刻度線。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關於鐘錶的知識:認識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預習引入,通過小組合作畫鐘面,以及欣賞其他組的鐘面,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互補、互學,瞭解鐘面的本質,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學習意識和學習的慾望。

⊙預習反饋,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認識大格。

師: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在鐘面上怎樣算是一個大格嗎?(學生回答)

師:每兩個數之間就是1個大格,從12到1是1個大格,1到2也是1個大格。

師:你還能説説從哪到哪也是1個大格嗎?鐘面上一共有幾個大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是不是有12個大格呢?我們來數一數。(鐘面上有12個大格)

(2)認識小格。

師: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

在小組內數一數,交流後彙報。(出示放大的鐘面,一起數一數)

師:其他大格里也有5個小格嗎?再找幾個大格數一數。(每個大格里都有5個小格)

師:那麼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預習,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彙報和交流,加強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時、分的概念。

(1)認識“時”。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大格和小格,那麼你知道鐘面上的指針是怎樣走的嗎?(鐘面上的指針走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

演示時針從12走到1的過程。

師:時針從12走到了幾?走了多少?時針走1個大格是多少小時?(時針走1個大格是1小時)1小時也稱1時。

師:時針走2個大格是多少小時?走3個大格呢?

師:時針從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時?你是怎麼知道的?從12走到6呢?如果從7走到11呢?

小結:時針的走動一般是以大格為單位的,要知道時針走了多少小時,只要看時針走了多少個大格即可。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設計説明

1.創設情境,使數學知識生活化。

數學知識生活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王鵬堅持晨練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探究新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例1、例2和例3時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嘗試把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轉化為整數除法來計算。然後聯繫數的含義着重講解豎式,幫助學生理解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引導學生把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進行比較,進而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接着組織學生探討、交流,從而明確“被除數的整數部分除完後仍有餘數,在商的個位後面點上小數點,在餘數後面添0繼續除”和“整數部分不夠除,商0佔位,點上小數點再除”的計算方法。最後總結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驗算,使學生養成驗算的良好習慣。整節課學生始終在主動探究,並在此過程中形成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創設情境,獲得信息。

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五(1)班的體育健將王鵬。(課件出示情境圖)我們來看看他這個月的鍛鍊計劃吧!從情境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找出數學信息並彙報)

2.理解題意,嘗試列式。

要知道他平均每週應跑多少千米,應該怎樣列式呢?為什麼這樣列式呢?

(求“平均每週應跑多少千米”,就是把22.4km平均分成4份,用除法計算,列式為22.4÷4)

3.引發思考,揭示課題。

這個除法算式與以前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麼不同?

(學生交流與以往所學算式的不同之處)

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積的近似值

教學內容:

教材第66頁例9,“練一練”,第67~68頁練習十二第8~1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根據要求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積的近似值。

2.使學生了解四捨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數計算中的應用,積累求近似值的經驗,培養計算技能,發展數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感受獲得方法的心理滿足,提高學習數學自信心。

教學重點:

求積的近似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計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指名學生回答,特別是位數不夠怎麼辦?

二、新授。

1、教學例9。

(1)出示例題:王大伯前年收入3.18萬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約收入多少萬元?(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2)計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書:3.18×1.6≈()

指名一人板書豎式,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集體訂正。

説一説:積怎樣保留兩位小數?

(4)練一練。

(5)求出下面各題積的近似值。

得數保留一位小數:7.2×0.09 0.86×3.2

得數保留兩位小數:0.28×0.7 5.89×3.6

2、試一試。

下面各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後,學生交流。指一人板書。

3、練一練。

用簡便方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0.25×0.73×40.32×403

三、練習鞏固。

完成練習十二8~12題

學生小組完成,集體講評

四、板書設計。

積的近似值

3.18×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