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比應用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3W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應用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比應用教學設計15篇

比應用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比的應用》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與分數的聯繫、以及掌握用分數乘、除法解決簡單問題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比的應用又稱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兩種,由於按反比例分配的實際應用並不廣泛,而且可以轉化為按正比例分配來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學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應用,也為以後學習“比例”、 “比例尺”的知識奠定基礎。

教材有兩部分內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創設一個給兩個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過程中體會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產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時體會按比分配在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算一算:在有了實際操作的基礎上,解決把140個橘子按3:2分給兩個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運用合理的解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除法的意義,瞭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學生在五年級上冊學過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本單元學習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化簡。由於比與除法、分數有着密切的聯繫,所以,比的很多基礎知識與除法、分數的相關知識具有明顯的、可供利用的內在聯繫,這些對於學生學習比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比的知識在生活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因此,學生也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當充分利用原有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聯繫相關的已學知識,進行類比和推理,儘可能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結論,解決新問題。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實際意義;

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解題策略的過程,體驗策略的多樣性,並選擇合適的方法;

3、使學生在探索未知、尋求成果的過程中品味學習的樂趣,並養成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教具準備】

課前準備:學生查找有關事物各組成部分比的資料。

課上準備:小紅旗。

【教學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並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溝通比與分數之間的聯繫。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師有140個橘子,要分給幼兒園兩個班的小朋友,你覺得怎樣分才算合理呢?(平均分,這樣才公平。)

經調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這回如果我們還把這些小旗平均分給這兩個班,你覺得還合理嗎?為什麼?(不合理,因為每個人分到的就不一樣多了。)

怎麼分合理呢?請你靜靜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説一説,再和全班同學説説你的想法。(按人數比30 :20 = 3 :2進行分配。)

3、3 :2表示什麼意思?

[設計意圖]使學生體會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溝通按比分與平均分的關係。

二、問題解決活動1:合作研究怎樣按3 :2 這個“比”來分配

為了研究方便,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代替橘子。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兩個同學一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詳細記錄下當次分給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數,直到分完為止。(提示:記錄時,不累計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數)

大班 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學生合作研究

3.教師組織反饋交流

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收集約三種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黑板上。

四人一組交流討論要求

(1)在組長帶領下逐一分析每種分法,你們能理解這些分法嗎?你有什麼想法?你還想提出什麼問題?

(2)觀察、比較這幾種分法,你能發現什麼?

插問:你覺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為什麼?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進行分配,那這一次是把幾面小旗按3:2進行分配的呢?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預設:

分法1:每次分給大班3面,分給小班2面。

表揚:認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分,分的次數明顯減少。

表揚:很會動腦筋,在分的過程中及時進行了調整。

分法3:先按人數分給大班30面,分給小班20面,餘下的再按比分。

表揚:很會聯繫實際情況,這種分法在實際生活中非常實用。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五個,其一,雖然是六年級的學生,但是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記錄單能夠恰好的保留學生最初的思維軌跡。其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其三,讓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反思能力,傾聽習慣,使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方法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能力

(二)驗證

1.問題: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數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麼知道的?

大班 小班

分得小旗的總面數

人數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數

30 :20 = 3 :2 = 36 :24

2.師生一起小結: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樣多嗎?

(2)把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數比來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嗎?

(3)雖然不知道小旗的總面數,但是大家動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這些小旗按3:2進行分配?

[設計意圖]正式打通人數比與小旗面數比之間的關係,深化比的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按比分的本質:即每個“單位”分到同樣多。

(三)當我們知道總數的情況下的按比分配

1.問題: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樣按3:2進行分配?你能想到幾種方法?

2.四人一組交流,説説你想到的方法: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據大、小班分別所佔的份數,求出各應分得多少面小旗。

方法3:把比轉化成分數,利用分數的意義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國旗的面數

3.小結:當我們知道總數的情況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採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為按比分嗎?按怎樣的比分呢?

三、鞏固練習

同學們表現得太出色了,能再幫老師一個忙好嗎?好啊

我家有一塊近似長方形的菜地,面積大約是984平方米,我想按3:5的比例種茄子和西紅柿,茄子和西紅柿各種多少平方米?

四、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和感受?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比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時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還能找到比的應用的例子嗎?

比應用教學設計2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圖,圖中標明煤的重量為1噸,一個炊事員説:“這堆煤計劃燒40天。”

你們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後來在實際燒的過程中,情況發生了變化,你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變化嗎?

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有關計劃與實際比較的應用題

(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在情景圖上加上另一個炊事員的對話框:“由於改進爐灶,每天節省5千克。”

你們知道發生了什麼新情況嗎?

根據上面的情景,你能編出應用題嗎?

根據學生的編的應用題,選出與例2有似的問題

(1)讀題,審題,分析數量關係

要求改進爐灶後,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要知道哪兩個條件?我們應該先求什麼?

(2)你用什麼方法來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係?

(3)讓學生嘗試解答。

2、如果把題目裏的第三個已知條件和問題改成“改進爐灶後,這批煤比原計劃多燒10天,每天實際燒煤多少千克?”該怎樣解答?

(1)讓學生自己分析數量關係後列式解答。

(2)講評時讓學生説出分析過程。

(3)引導學生看一看例2與改編後的`題目的聯繫和區別

3、做一做

(1)讓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餘做在本子上,幫助學困生。

(3)集體評講。

三、課堂練習

1、新華鄉計劃25天修渠道1350米,實際每天比計劃多修21米,實際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務?要求出實際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務,必須先算出下面的哪個問題?( )怎樣算?再求哪個問題?

(1)實際要修多少天?(2)實際每天修多少米?

(3)提前幾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計劃每天生產1.8噸,20天完成,由於改進技術,每天比計劃多生產0.2噸,實際多少天完成?

 四、作業:

課本第51頁的1——5題

板書:

有關計劃與實際比較的應用題

計劃每天燒煤多少千克? 1000÷40=25(千克)

改進爐灶後每天燒煤多少千克? 25-5=20(千克)

這些煤可以燒多少天? 1000÷20=50(天)

列綜合算式

1000÷(1000÷40-5)

=1000÷(25-5)

=1000÷20

=50(天) 答:

比應用教學設計3

掌握數量關係是正確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有時應用題的解答也有技巧,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樣一道題。

李大伯跑1.5千米,用了11.7分鐘。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鐘?

同學們都知道這道題是用除法計算,

那麼是:1.5千米÷11.7分鐘

還是:11.7分鐘÷1.5千米呢?老師介紹幾種方法。

一、同學們可以這樣想:看要求的量的單位。這道題是求“多少分鐘”,應把11.7分鐘平均分到1.5千米裏,看看每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鐘,所以算式是:11.7分鐘÷1.5千米。如果是求“李大伯平均每分鐘跑多少千米”

算式為:1.5千米÷11.7分鐘

二、同學們還可以這樣想:把題中的小數轉化成整數。“李大伯跑2千米,用了12分鐘。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鐘?”很容易理解為:12分鐘÷2千米

即解答方法為:時間除以路程

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 概念和公式歸納

姓名

一、概念:

1、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2、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叫做長方體。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3、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叫做正方體(也叫做立方體)。正方體有12條稜,它們的長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數目都一樣,只是正方體的稜長都相等,正方體可以説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它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

5、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和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6、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7、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常叫做它們的容積。

8、a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即aaa)

二、計算公式:

長方體公式:稜長和=(長+寬+高)×4

底面積(佔地面積、橫截面積、上面積)=長×寬

側面積(左面、右面)=寬×高 前(後)面積=長×高

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沒蓋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或=(長×寬+長×高+寬×高)×2-長×寬

體積(容積)=長×寬×高

長=體積÷寬÷高

寬=體積÷長÷高

高=體積÷長÷寬

體積(容積)=底面積×高

底面積=體積÷高高=體積÷底面積

正方體公式:

稜長和=稜長×12 稜長=稜長和÷12

表面積=稜長×稜長×6 (任意一個面積×6)

沒蓋的表面積=稜長×稜長×5

體積(容積)=稜長×稜長×稜長=底面積×稜長

三、體積單位換算:

高級單位化成低級單位乘進率

低級單位化成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進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比應用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整理與複習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練習,能綜合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整理與複習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自己在本學期的整體學習情況,體會與同學交流和學習成功的樂趣,感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3.在練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的學習習慣,在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傾聽,踴躍發言的習慣。

重點難點重點: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能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學生收集一些用統計圖或分數表示的信息。30根小棒或火柴,形如的框,今年的月曆卡一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通過談話,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及價值,並揭示課題。

1.談話: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數學問題,曾經提出過哪些數學問題?哪些問題你已經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解決了呢?。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板書課題:應用廣角

學生自由發言。在複習過程中學生能與其他同學開展有效的合作,並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能合理靈活地解決問題。但有一部分學生在審題方面還不夠仔細,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

二、綜合應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和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用統計方法和分數描述交流信息的意識。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在運用規律的過程中加深對有關數學規律的理解。

通過“個案探索===舉例驗證---歸納規律”的過程探索並發現以某個整數為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的和的規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存在於分數及其計算中的奧祕,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願望。

通過練習體會數對錶示位置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觀察研究物體作成圓形的好處,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圓的特徵的理解。

通過一個有趣的遊戲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探索取勝的方法。

通過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完成第25題。

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

指名彙報並説説從數據中看出了什麼?瞭解了哪些情況?

2.完成第26題。

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只能橫着框。

組織彙報交流,操作情況。

3.指導完成第27題。

讓學生集體説出分母是8的.最簡真分數有哪些?它們的和是多少?

讓學生每人選兩個整數,寫出用這個整數作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並求出和。

組織彙報交流,適當板書。

教師追問:你有什麼發現?

得出結論:任何一個比2大的整數,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的和一定是整數。

4.完成第28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展示離校近的學生的作業,進行集體評價。

5.完成第29題。

教師指導學生正確表述。

6.完成第31題。

學生遊戲結束後追問:誰有必剩的策略?説説你的想法。

要想取勝,可以倒過來推想:自己最後一次取之前應該留幾根給對手?

讓學生再做兩次遊戲,兩人各先取一次完成後讓學生説説取勝的策略。

7.課後分組完成第30題。

學生將收集到的用統計圖或分數表示的信息,在小組裏交流。

學生在小組進行操作,嘗試完成。

學生齊答。

學生任選兩個整數進行嘗試。

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獨立完成後展示自己的作業,説説自己家的位置。

學生先在小組中交流然後彙報。

學生理解題意後嘗試做幾次遊戲。

學生思考後明白每次取完後留下的火柴根數必須是4的倍數。

學生同桌再次進行遊戲,體會取勝的策略,説説自己的想法。

三、自我評價

通過逐項對照作出自我評價,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學生得到幫助,從而激勵學生的自信,提高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1.讓學生在小組中説説每項指標的意義。

2.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3.組織交流,讓學生自由發言説説自己學習中的優點及不足。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説説自己對每項指標的理解。

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自我評價。

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

設計應用廣角

1/8+3/8+5/8+7/8=2

1/3+2/3=1

1/5+2/5+3/5+4/5=2

任何一個比2大的整數,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簡真分數的和一定是整數。

比應用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複習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關係的量的意義。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解題思路,能正確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關係的應用題。

3.進一步培養同學們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確定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今天我們上一節複習課。(板書課題:正反比例應用題)出示目標學生齊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義及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一、複習概念

1、什麼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關係式是什麼?

2、什麼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關係式是什麼?

3、正反比例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複習數量關係

1.判斷下面每題裏相關聯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麼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 )

2.每塊磚的面積一定,磚的`塊數和鋪地面積。( )

3.挖一條水渠,參加的人數和所需要的時間。( )

4.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時間一定,速度和距離。( )

2.選擇題:

1.如果a = c÷b ,那麼當 c 一定時,a和b 兩種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測一段距離,每步的平均長度和步數(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後項一定,比的前項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廠有一批煤,每天用15噸,可用40天,如果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幾噸?下面等式( )對。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複習簡單應用題

例1 一台抽水機5小時抽水40立方米,照 這樣計算,9小時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題中涉及哪三種量?其中哪兩種是相關聯的量?

B、哪一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C、題中“照這樣計算”就是説 ( )一定,那麼( )和( )成( )比例關係。學生獨立解答。

2、總結 正 、反比例解比例應用題要抓的四個環節

3、判斷下列各題中已知條件的兩個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麼比例,把已知條件用等式表示出來。

①、一台機牀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②、一列火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③、一輛汽車3小時行18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5小時可行300千米。

④、同學們做廣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買3枝鉛筆花了1.5元,小聰買同樣的鉛筆5枝,要付給營業員多少錢?

⑥、甲種鉛筆每支0.25元,乙種鉛筆每支0.20元,買甲種鉛筆32支的錢,可以買乙種鉛筆多少支?

四、 鞏固練習

1、用一批紙裝訂練習本,如果每本30頁可裝訂500本,如果每本比原來多10頁,可裝訂多少本?

解:設可裝訂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裝訂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組題中有什麼不同, 你會列式嗎?

(1)修路隊要修一條公路,計劃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實際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實際需要多少天?

(2)修路隊計劃30天修路3750米,實際5天就修了750米,照這樣幾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兩種比例解答:

1、一輛汽車原計劃每小時行8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要4.5小時。實際0.4小時行駛了36千米。照這樣的速度,行完全程實際需要幾小時?

六、全課總結

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條件和問題不管多麼複雜,我們要緊扣正反比例的意義,從題中的定量入手,對應用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正確的判斷。定量等於兩種相關聯的量相除,則成正比例;定量等於兩種相關聯的量相乘,則成反比例。

七、板書設計

正反比例應用題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關係。 X和Y成反比例關係。

正y 、反比例解比例應用題要抓的四個環節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確定什麼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變化的量成什麼比例。

第三步:找準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數。

第四步:解方程(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第二、設未知數為X,注意寫明計量單位。

第三、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第四、檢驗並答題。

比應用教學設計6

數據庫技術是計算機信息系統與應用系統的核心技術和重要基礎,《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數據庫系統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術,掌握數據庫設計方法和步驟,具備設計數據庫模式以及開發數據庫應用系統的基本能力。課程設計作為該課程常規教學的延伸和深化,是承上啟下的必要教學環節。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做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分析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的《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的任務是:介紹數據庫技術的基本概念,熟悉數據庫管理軟件xBASE系列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交互式開發工具,通過課程實習掌握小型應用軟件的開發過程。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數據庫技術和數據庫管理軟件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設計方法,具有開發小型應用系統的能力。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要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主要是課程的教學由傳統“理論教學+筆試”模式改為“基礎(包括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教學+課程設計”模式。課程設計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Internet技術等)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完成小型軟件的開發。

二、活動目的.

通過課程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已掌握數據庫原理的基礎上,通過對社會或生活需要的調查、分析,做出規劃、設計,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開發小型應用軟件,從而使學生掌握數據庫知識意義和信息技能,提高自學能力和知識的綜合能力和信息素養。

三、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包括指導學生從生活出發,蒐集相關資料,分析需求情況,確定開發項目;要針對開發的項目再採集數據,進行系統規劃,確定系統的框架;畫出流程圖,並以此寫出FoxPro程序及進行調試和修改;編寫系統使用手冊;指導學生進行演示和組織評價工作;在課程設計中指導學生自學。

四、教學設想

課程設計採取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要求和指導下,自主地確定設計的課題,確定軟件的內容和表現方式,通過各種媒體進行自學。因此,在課程設計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五、教學對象

20xx級計算機應用專業全體學生。

六、教學時間

20xx年5月~6月。

七、教學過程

共分為五個階段:

1.動員佈置階段

強調進行課程設計的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良好學習環境。印發《〈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設計説明》,詳細地佈置設計內容,完成工作,並推薦一些設計項目供學生參考,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動員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2.指導學生收集資料階段

指導學生收集原始資料,初步確定課程設計項目,並上報指導教師,再由指導教師彙總,教師再根據情況進行個別或集中指導。

3.協助學生對資料進行分析、歸納階段

對學生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解決該問題的可行性。通過論證,確定課程設計項目。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對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進行分析歸納。

4.指導規劃設計階段

學生根據所選課題,進行系統規劃設計。(範文網 )包括確定軟件(課題)功能、系統結構(數據流程)、程序流程、編寫代碼、調試程序。這是課程設計的主體部分,這個階段我們對學生的指導原則是嚴格要求、規範設計、耐心指導、發揚個性、鼓勵創新。

5.總結評價階段

總結采取三種方法:學生自己演示課題,教師組織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總結表彰;學生書面總結。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表揚先進,激勵後進”,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總結學習成績,增強學習信心;相互瞭解,通過對比發現差距,確立奮鬥目標。

八、指導學生學習

在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是教學的中心。學生主動地學習,並自覺地應用相關知識,同時利用反饋的信息總結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着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並及時地為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提供相應的幫助。另一方面,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各種工具去獲得信息資源(如文字資料、書籍、Internet資源等),使學生的學習環境空間得到充分擴展。

 九、課程設計結果統計

課程設計結果統計是完整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

1.課題分佈

2.課程設計評價統計

如何科學地進行課程設計的評價,主要考慮下列因素:(1)學生的綜合能力;(2)學生應用信息的能力;(3)學生對教學之外知識的汲取能力;(4)學生的創造能力。具體從軟件作品(包括所有要求上交的內容)的外觀、軟件説明書的編寫、軟件界面和使用方法、軟件的結構、編寫程序的算法和創新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

十、問題思考

如何理解課程設計的目的和如何給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是課程設計教學的重要問題。

課程設計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數據庫理論和軟件工程學的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對它們形成意義建構,這是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的核心。也就是説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人為的“灌輸”,而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的。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查閲書籍和文字資料以及利用Internet尋找信息資源培養和提高了自學能力和信息素養,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因此,對學生課程設計的評價不應過分強調設計的本身,而應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中作出的貢獻、是否達到意義的建構要求三個方面去進行的。

總而言之,詳細周密的教學設計有助於更好地打造高效課堂,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課程設計教學能夠科學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多方面素養。

(作者單位 廣東省潮州市職業技術學校)

比應用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應用題例1

課時目標:

1、使學生理解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2、理解兩種解法的思路,掌握兩種解題的方法。

3、知道用一種解法檢查另一種解法的正確性。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兩種方法解題的思路,並掌握解題方法。

板書設計:

應用題

(一)每箱賣多少元?

(二)5箱有多少個?

(學生板演處)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師:“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為了把我班打扮得漂漂亮亮,想買一些彩絲,買兩捆,每捆10條,每條5角,請同學們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錢?

二、自主探究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巡視,把學生不同解法板演到黑板上。

(一)2×10=20(條)

(二)10×5=50(角)

20×5=100(角)=10(元)

50×2=100(角)=10(元)

學生討論:那種方法準確,每一步求什麼?

3、列綜合算式該怎樣做?

學生自己列綜合算式交流討論

師強調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使用小括號。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指名板演並説説你的'想法。

四、實踐應用

練習二十二第4、5題

獨立完成,再訂正。

五、交流收穫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麼?

六、作業(略)

《連乘應用題》教學反思

我採用了“引出問題——自主探究——小組合作——集體討論——歸納總結——深化知識的思路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注意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有創新的學生,要給他發揮自己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的空間及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注意挖掘學生的想象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創新能力。我覺得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只要學生能夠合理推理解答,求出問題的答案,教師就應給予肯定。但教師不必要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這樣解答或直接告訴學生,還可以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只要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通過分析、想象、思考,合理推理後,能自圓其説,教師就應給予鼓勵、肯定和讚揚。

比應用教學設計8

教材第43頁例2,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

3.培養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三年級二班分成三組投小籃球,第一組投中28個,第二組投中33個,第三組投中23個,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

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

要求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應該怎樣列?

提問:(28+33+23)3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把投中的總數以3表示什麼?

二、快樂體驗,學習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43頁的例題2。

提問:從這兩張統計表中,大家發現了什麼?

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還有什麼因素也比較重要?

場上哪一個對的身高佔優勢,我們能根據個別隊員來作判斷嗎?我們要看整個對的平均身高。現在就請大家算一算,哪一個對的平均身高佔優勢。

2、學生動手列式計算。

3、教師:從這兩個平均數,能反映出這兩個隊除技術外的另一個實力,説明平均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於不同數據的總體情況,這是我們學習平均數的一個重要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科書第45頁練習十一的第4題:

(1)完成第1小題。提問:什麼叫月平均銷售量?

要求哪種餅乾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應該怎樣列式?

(2)完成第2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題。你從圖中還得到什麼信息,告訴全班同學。

2、練習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比應用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整數除法和乘法的知識來解決。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探求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初步瞭解分數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實際問題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圖形、語言、算式三種表徵的轉化來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準備

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揭示課題

1.複習導入。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並用陰影部分表示出來。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業紙上的蘋果圖:

要求學生將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寫出一份佔蘋果總數的幾分之幾,兩份佔蘋果總數的幾分之幾,並將蘋果總數的塗成紅色,蘋果總數塗成綠色。

2.揭示課題。

(1)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應用分數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2)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1”是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時如何用分數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為學習新知作好準備。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閲讀與理解。

(1)課件出示例2,學生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有12名學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説一説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3)你能用畫示意圖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嗎?

(4)展示學生畫的示意圖,並進行對比和交流。

(5)請學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畫的圖。

2.分析與解答。

(1)藉助示意圖,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①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因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數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並要求學生以同樣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數。

②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數的其他方法,並讓學生選取自己認為簡便的方法。

(2)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3.回顧與反思。

(1)説一説怎樣檢驗答案是否正確。

預設:

方法1:將解答的結果和畫出的示意圖一一對應。

方法2:女生的人數和男生的人數相加,4+8=12,解答正確。

……

(2)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

先讓學生回顧與總結解決問題的過程,討論後師生共同小結。

(3)彙報交流後,讓學生書寫答案,完善解題步驟。

【設計意圖】在創設現實情境後,引導學生聯繫分數的意義,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和觀察,畫出示意圖,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9題。

藉助操作和直觀圖進一步鞏固分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應用分數的含義解決問題,通過提供直觀圖,方便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形成解題思路。

(四)全課總結,昇華認識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2.你還有什麼疑惑的地方?

比應用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6年級數學第11冊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解決有關“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能解決有關“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習百分數的簡單應用、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百分數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百分數的應用。教材通過創設“水結成冰塊”的情境,引發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探尋解決的辦法,從而真正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並由此及彼的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二、學習目標

1、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計算出實際問題中“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觀察表格,提出問題

(1)師:這裏有一份關於百大超市和國光超市七月份、八月份銷售金額情況統計表。如果你是經理,看了之後,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百大超市 國光超市

七月份:40萬元 50萬元

八月份:20萬元 30萬元

(2)同桌討論

(3)學生彙報

(4)師:兩個超市七月份的銷售金額都比八月份有所增加,其增加的金額都是10萬元,通過這個數據我們能説兩個超市的增加幅度一樣嗎?

(5)小組討論

(6)彙報:要比較兩個超市的增長幅度,必須進行第二次比較,即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國光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

2、出示課題:百分數的應用

(二)自主構建,探究新知

1、解決“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這一問題。

(1)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提示: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就是要求誰是誰的百分之幾?

通過小組研究,你們認為這道題應該怎樣解答?

生1:50÷40

生2:(50—40)÷40

生3:(50—40)÷50

……

(2)學生評議,理清思路

①學生評議時,引導他們畫出線段圖:

②啟發學生思考:“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是哪兩個量在比較?

③得出結論,列出算式: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多的金額”是“七月份銷售金額”的.百分之幾?

列式:(50—40)÷40

=10÷40

=25%

④引導學生説出第二種解法:

師:還有別的算法嗎?

⑤交流彙報:

50÷40—1=125%—1=25%(結合線段圖理解)

2、解決“百大超市七月份銷售金額比八月份銷售金額少百分之幾”的問題。

①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解決了自已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有一個問題,你們能幫老師解答嗎?”

生:能。

師:“百大超市七月份銷售金額比八月份銷售金額少百分之幾?”

②學生列式解答:

生:(50—40)÷50

=10÷50

=20%

③引導學生小結:被除數相同,但除數不同,多百分之幾與少百分之幾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㈢鞏固應用、深化提高

1、解決問題

①國光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

②國光超市七月份銷售金額比八月份銷售金額少百分之幾

(1)列式解答:

(30—20)÷20=50%

(30—20)÷30≈33.3%

(2)觀察發現:

師:你認為解答的關鍵是什麼?

生: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金額多百分之幾,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銷售金額比七月份銷售多的金額”是“七月份銷售金額”的百分之幾?

師:解決今天的問題關鍵在於把它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問題。

其實我們以前也運用過轉化的方法,你還記得嗎?

生:上個單元學習圓的面積時,把圓轉化成長方形來求的。

師:轉化的方法是我們學習、研究數學的好辦法。以後遇到難題時也可以用轉化的方法試試。

2、做課本“試一試”第(1)題。

學生自已讀題,説一説幾成是什麼意思後獨立完成。

3、解決實際問題:

師:據瞭解贛州為了迎接宋城文化節活動,正在大搞綠化工作,一個綠色的贛州將展現在我們眼前。在叔叔、阿姨的綠化過程中遇到一個問題,你們想幫他們來解決嗎?

出示題目:贛州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比原計劃多造林百分之幾?原計劃比實際少造林百分之幾?

4、小調查:

⑴調查你家上個月和這個月用水、用電的量,並進行比較,從比較中你發現了什麼?

⑵瞭解一下你班上同學零花錢的情況,並進行比較,看看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比應用教學設計11

設計思路:本節課在談話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現實背景中讓學生親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義,並對例題進行探索,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釋應用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體驗解題的多樣化,初步形成驗證與反思的意識,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

教學內容: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2、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問題。

3、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探索精神的養成。

教學重點: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步驟。

教學難點:掌握解題的關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價值

1、師:同學們,大家平時放過東西嗎?

2、請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課件:植樹節到了,學校準備了60棵樹苗,要把它發給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兩個班人數相等,如何分比較合理?)

注:學生一般會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師就可追問:這樣分配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叫什麼分法呢?

3、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並不是把一個數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來進行分配的。

注:教師用談話的方式,以兩班分配植樹任務的事情為事例,分步呈現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有關信息發表見解,體會平均分只是一種分配方法,在現實生活中還需要更為合理的分配方式。這樣結合舊知體會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

二、探究教學

1、探究例題

呈現例題,根據學生的建議,共同完成例1

師:植樹節到了,學校準備了60棵樹苗,按3:2的比例分給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兩個班各應栽多少棵?(2)分析題意:按3:2的比例分給兩個班栽植告訴我們那些數學信息?

師: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結果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解題方法

第一種:60÷(2+3)=12(棵)12×3=36(棵)12×2=24(棵)

第二種:2+3=5

60×3/5=36(棵)60×2/5=24(棵)

注: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上兩種解法,對於學生以前學過的歸一問題的解法,老師應給予肯定。而重點放在分數乘法的意義來解答的方法上,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2、揭示課題

師: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我們通常把這種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呢?

討論:按比例分配問題有什麼特點?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決實際是要注意什麼呢?

指導學生檢驗不但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小結按比例分配問題的一般方法與步驟,將感性的解題經驗歸納,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關鍵是被分的總數和分配的比,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鞏固練習教材做一做。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1、教材的編排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點,既是數學知識的生長點,又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發展點,它們用承上啟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問題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又有它獨特的價值。在談話導入環節中,設問如何分配植樹任務才合理?引發學習的思維,發現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種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2、為了使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導他們及時反思十分必要。教學中先是觀察分析這類題型的結構,並討論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解題方法和步驟。接着引導學生歸納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解題規律,並反思遇到不同的問題,應選擇哪種方法比較合適。這樣在回顧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斷提升思維的層次。

比應用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過程與方法:根據實際情況,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通過採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感受這些方法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解決生活問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體育室花19.4元買來一筒羽毛球,每筒12個,平均每個多少元?

(1)學生獨立解答。

(2)彙報講評:根據你的生活經驗,算錢時可以保留幾位小數,為什麼?

2、引入:我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12(1)

(1)出示題目:小強的媽媽要將2.5千克香油分裝在一些玻璃瓶裏,每個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準備幾個瓶?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獨立列式計算。

(3)彙報:2.5÷0.4=6.25(個)

(4)設疑:我們算到的結果是6.25個瓶,那在我們的生活中能找到6.25個瓶子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這裏求“需要準備幾個瓶?”得數應該保留什麼數?

(5)小組討論:根據實際情況,這裏需要準備幾個瓶?為什麼?

(6)學生彙報討論情況。

(7)演示多媒體課件,驗證結果。

邊演示課件,邊提問:如果是用我們以前的“四捨五入法”取近似數,就需要準備幾個瓶子?能裝得下2.5千克的香油嗎?6個瓶子只能裝多少千克香油?所以要準備幾個瓶子?

(8)小結:在這道題裏,應用我們以前學習的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能解決問題嗎?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不滿5也需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進一法”。

(9)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像這樣的情況嗎?請你説一説。

2、填一填

(1)五年級有210個同學,需租車到東莞參觀學習,每輛車最多可坐40人,需要租幾輛車?

列式為:210÷40=5.25≈( )輛應用( )法取近似值。

(2)把一包150千克的大米平均分成每袋40千克,需要準備幾個袋子?

列式為:150÷40=3.75≈( )個應用( )法取近似值。

3、學習例12(2)

(1)出示題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長的紅絲帶包裝禮盒。每個禮盒要用1.5米長的絲帶,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

(2)要求這個問題,要用什麼方法列式?怎樣列?

(3)思考:①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要求“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得數應保留什麼數?

②如果用“四捨五入法”或“進一法”取近似值,結果是多少?這些絲帶夠嗎?那麼這些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

(4)小結:在這道題裏,出現了滿5也要把尾數捨去的情況,我們把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5)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像這樣的情況嗎?請你説一説。

4、選一選

(1)做一套衣服要用布2.5m,現有30.5m的布,可以做多少套這樣的衣服?列式為:()

A、30.5÷2.5=12.2≈12(套)B、30.5÷2.5=12.2≈13(套)

(2)同學們把75.5釐米的紙條按每6釐米裁成一段做圓環,這個紙條最多能做成幾個圓環?列式為:()

A、75.5÷6=12.58≈13(個)B、75.5÷6=12.58≈12(個)

5、學生看書本P33的內容,質疑。

6、小結: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有的時候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有的時候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總之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練習提高。

1、P33“做一做”的題目。

2、P35第7題。

3、大家今天的表現真不錯,現在老師給大家介紹個漂亮的地方。(出示漂亮的桂林山水的風景)這麼美的地方,你想去遊覽嗎?這裏有一種既開心刺激又經濟實惠的遊覽方式——“乘坐竹筏遊灕江”。請看:(1)一個竹筏一天租金220元,可乘6人。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後,學生列式解答,講評時讓學生説説這裏用了什麼方法取近似值,為什麼。)

(2)我們班有47人,準備乘坐竹筏遊灕江,已知每個竹筏可乘6人,得租幾個竹筏?(學生列式解答,講評時讓學生説説這裏用了什麼方法取近似值,為什麼。)

(3)同學們,樸實的桂林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造出一個個精美的竹筏,為桂林的旅遊事業爭光添彩。我還了解到了一個信息:做一個竹筏需要10根竹子,請問96根符合要求的竹子能做幾個這樣的竹筏?(學生列式解答,講評時讓學生説説這裏用了什麼方法取近似值,為什麼。)

(4)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沒想到吧,在愉快的旅遊之中隨處都可以見到數學,由此可見,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

五、佈置作業。

課本P35第6、8、9題。

比應用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少)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

2、使學生能根據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解題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3、通過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熱愛新校的情感。

教學重點:

分析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並列方程,提高用方程解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的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多種不同的方程,體會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

教學準備:課前調查老校與新校各方面的變化的數據;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這個學期我們搬進了新的學校,你的心情怎樣?

通過調查你發現新校與老校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自由説)

(評析:學生剛剛搬進漂亮的新校,充滿了好奇,讓他們課前調查, 他們當然是樂開花,調查中,學生進一步地認識、瞭解了自己的新學校,而且用他們調查的數據作為下面的學習的材料,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數學,我們學的是有用的數學。)

二、展示信息 提出問題

師:的確,就象同學們所説的,新校與老校相比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根據學生的交流選擇信息出示下表:

信息1

信息2

問題

老校有電腦40台

新校的電腦比老校的6倍多35台

新校有1550人在校就餐

比老校的3倍多200人

新校有圖書49500冊

比老校的4倍多1500冊

新校的人均綠化面積是13.5平方米

比老校的4倍少2.5平方米

師:你能根據上面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出示問題。

(1)新校有多少台電腦?

(2)老校有多少人在校就餐?

(3)老校的人均綠化面積多少平方米?

(4)老校有多少萬冊?

師:剛才同學們給每一組信息提出了一個問題,組成了四道應用題。

第一個應用題應該怎樣解答?(學生口答)

(評析:突破傳統的應用題的呈現方式,通過選擇學生調查的信息,請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使複習題、例題和練習題整體呈現,促使學習內容在動態中生成,激活了學生的認知需求與思維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下面的學習活動中。)

三、體驗交流 探索新知

1、師:下面我們看第二個題目,誰來把這個題目讀一讀。這道題目老師想請同學們在試着做做看。(只需列出式子)

彙報交流。

估計學生有以下幾種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3X=1550-200 3X+200=1550 (1550-200)÷3

1550-3 x =200 (1550+200)÷3

(1)先讓學生説説左面三種方法分別是怎樣想的?

師:其實這三種方法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繫。有什麼聯繫?(同桌討論)

(2)再讓學生討論右面兩種方法,根據這兩個算式的計算結果,學生很容易發現其中一種肯定是錯誤的。

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並隨機出示線段圖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

師: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一種方法把它計算出來。指名板書。

2、師:解答好了,接下去還要做什麼?(學生檢驗並交流)

3、比較

(1)比較第2題的算術解和方程解。

師:這道題用算術方法和方程都可以解。誰來説説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為什麼?

(2)比較第2題和第1題。

師:第1題為什麼用算術方法解?(學生充分交流)

師小結:通常我們用方程來解象第2題這樣的.應用題。

揭示課題:列方程解應用題。

4、練習

(1)學生列方程解第3題。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師:誰來評一評他做得怎麼樣?

(2)學生列方程解第4題

師:誰來説説第4題和第2、第3題有什麼不同?

(評析:力求讓學生去發現和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無論在體會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還是在多種方法的擇優上,等等,都儘量讓學生充分地體驗,使學生在分析、對比中,探索規律,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更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四、暢談感受 深化體驗

師:通過同學們的計算,我們又獲得了一些有關老校與新校的信息,請同學們再把我們新校與老校的有關數據比較一下,你有什麼感受?或者想説些什麼?

8、通過剛才的練習,你覺得解答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

(評析:通過總結,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找關鍵句中的等量關係是解題的關鍵;通過比較,學生進一步地感受到新校和老校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激發了學生髮自內心的愛校之情,激勵學生珍惜優越的學習環境,努力學習。)

五、分層練習 講究實效

過渡:老師這裏有這樣的一些關鍵句,請你根據這些句子説出等量關係式。

1、找等量關係(課件出示)

(1) 今年養兔的只數比去年的3倍少8只

(2) 紅毛衣的件數比藍毛衣的2倍還多13件

(3) 買3個籃球比4個排球多用去5元

(4) 比小孩服裝的5倍少3套是大人服裝。

2、任意地選擇兩個條件,提出一個問題,組成一道應用題,然後把它解答出來,看誰做得又快又多。

3、遊戲(機動)

師:指名問學生幾歲?×××同學的年齡是我女兒的3倍少1歲,猜猜我的女兒幾歲?

請同桌兩人做這個遊戲,利用你爸爸、媽媽或其他人的年齡編題,讓你的同桌猜一猜。

(評析:採用分層練習,力求在練習過程中,既鞏固新知,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比應用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比的應用》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使學生樹立用自己學來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複習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2、由分卡片時所產生的問題設疑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教師提出關於稀釋液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稀釋液”的意思。

2、利用課件出示例2。

(1)學生讀題,弄清題意。

(2)引導學生找出題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

(3)課件出示稀釋液的配製過程,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按比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4)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使學生理解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思路。

(5)小組討論解題方法,然後進行彙報,並集體訂正。

(6)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檢驗,培養學生自覺檢驗的習慣。

3、 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麼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三、鞏固練習

1、解決課前分卡片時所產生的問題。

2、課件出示練習題1,在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練習題與例題

的異同,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後集體訂正。

3、課件出示練習題2,理解題意,引導學生比較本題與例題及練習1的異同,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解決,並引導學生自行檢驗。

四、拓展延伸

利用課件出示教材第51頁“你知道嗎”,教師介紹“黃金比”的知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課堂總結

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穫,教師鼓勵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比應用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頁的例4、練一練、練習三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繫百分數的意義認識“折扣”的含義,體會以及折扣和分數、百分數的關係,加深對查分數的數量關係的理解;

2.瞭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聯系對“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已有認識,學會列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題型,能應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感受數學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現價、原價、折扣三量關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設計理念:數學最終是要為生活服務的,迴歸生活的數學才是有用的數學。本課內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繫,學了就可以學以致用,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一、開門見山,

1.教學例4,認識折扣

談話:我們在購物時,常常在商店裏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況。

出示教材例4的場景圖,讓學生説説從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提問:你知道“所有圖書一律打八折銷售”是什麼意思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把商品減價出售,通常稱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價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價的83%出售。

強調:原價是單位“1”,原價×折扣=現價,區別降價多少元。

學生觀察場景圖。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問題:《趣味數學》原價多少元?

啟發:圖中的小朋友花幾元買了一本《趣味數學》?這裏的12元是《趣味數學》的現價還是原價?在這道題中,一本書的現價與原價有什麼關係?

追問:“現價是原價的80%”,這個條件中的80%是哪兩個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要以哪個量作為單位“1”?這本書的原價知道嗎?你打算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進一步啟發:根據剛才的討論,你能找出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原價×80%=實際售價

提出要求:你會根據這個相等關係列出方程嗎?

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導檢驗,溝通聯繫:算出的結果是不是正確?

啟以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可以求實際售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看結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結果是不是12元。

學生討論。

學生先説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在小組裏相互説一説,再在全班交流。

學生嘗試列出方程。

學生獨立驗算,再交流檢驗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先讓學生説説《成語故事》的現價與原價有什麼關係,知道了現價怎樣求原價。再讓學生根據例題中小洪的話列方程解答。

學生解答後再解讀方程:你是怎樣列方程的?列方程時依據了怎樣的數量關係?你又是怎樣檢驗的?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列方程解答。

四、拓展提高1.做練習三的第1題

學生讀題後,先要求學生説出每種商品打折的含義,再讓學生各自解答。

學生解答後追問:根據原價和相應的折扣求實際售價時,可以怎樣想?

2.做練習三的第2題。

先學生獨立解答,再對學生解答的情況加以點評。

3.做練習三的第3題。

先在小組裏相互説一説,再指名學生回答。

4.做練習三的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再指名説説思考過程。

學生先相互説一説,再列式解答。

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學生小組交流。

學生獨立解答。

五、全課小結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商品的原價、現價、折扣之間有什麼關係?

六、佈置作業課後抽時間到附近的商場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關商品打折的信息,並自己計算商品的現價或原價。

Tags: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