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那樹》教學設計13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38K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那樹》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那樹》教學設計13篇

《那樹》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家王鼎鈞及其創作情況。

2、理解、積累文中重點字詞。

(二)、能力目標: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內容;運用默讀、跳讀、精讀的方法品味那些能體現大樹品質的描寫片斷,那些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樹悲慘命運的片斷,在語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發展。

教學重、難點:

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品格及命運。

2、揣摩語言,體味關鍵語句深層含義,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激憤的情感。

3、正確認識人類文明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幻燈片出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師導入課題,並介紹作者。

二、明確教學內容

三、字詞積累(幻燈片出示生字詞)

四、朗讀課文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

1、體味字裏行間藴含着作者複雜的感情。

2、思考下列問題: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那棵樹的故事?

(2)請你用“那是一棵的樹”為開頭,説一段話,談談自己讀後的感想。

五、整體感知

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那棵樹的故事?

(課文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

2、請你用“那是一棵————————的樹”為開頭,説一段話,談談自己讀後的感想。

歸納那樹具有的高尚品格:堅韌頑強、無私奉獻、豁達寬容、富有愛心。

六、課文分析

1、文中樹的命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2、在不同的階段,大樹的外型特點和自然環境有了怎樣的變化?

(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樹。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特殊的生活環境

(2)、奇特的容貌

(3)、對人類有功德。

早期的大樹是自然之樹。

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樹。作者着眼於“矛盾衝突”,寫了兩方面的矛盾:

(1)、大樹與外界環境的矛盾衝突。

(2)、大樹自己內心的矛盾衝突。近期的大樹是臨死之樹。

第三部分:現時的大樹。這部分着重寫了四件事:

(1)、醉漢駕車出事;

(2)、電鋸鋸倒樹身;

(3)、清道婦講述螞蟻國故事;

(4)、挖樹根、平路面。現時的大樹是悲壯之樹。)

七、研讀賞析

1、找出文中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語句,並體味語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捱過來。”人類文明飛速發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卻生長緩慢,自然界的各種物種在人類破壞性開發面前,顯得極其脆弱,是一種嚴重的不對稱。暗示着古樹的悲慘命運。)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樹的語句,並體味其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於是這一天來了……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表現了作者的憤恨之情。)

3、作者寫了螞蟻搬家一事有什麼用意?那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動物都充滿愛心,反襯出人類的無情。表達了作者的憤恨、悲哀之情。)

八、拓展延伸

討論一:對那樹,作者和交通專家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你怎麼看?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作者借這棵樹的悲劇命運告誡人們: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討論二:大自然在人類面前有時是弱者,有時又瘋狂地報復人類,那麼人類文明與自然該怎樣和諧發展呢?請談一下你的認識。(幻燈片出示相關資料)

九、佈置作業

請以“人與自然”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談談你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如何和諧相處。

十、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略)

《那樹》教學設計2

一、導入

先出示(PPT)(我取的書名是《情人眼》,就“情人眼裏出西施”一語截取前三字而引申其義。“情”是“萬物有情”的那個“情”。)(生讀)師述:這個有情的人是誰?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王鼎鈞,走進他的散文《那樹》。

二、檢查預習

三、有情天地

師: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樹被砍伐是因為樹給人類帶來厄運?相反地,那樹對人類極其友善。(PPT)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1—5段,找出那樹對人類友善的語句。

學生讀書,勾畫、回答。

生:那樹給人清涼、給人歡樂、給情侶以浪漫

師:是啊,風是你的歌,雲是你腳步。無論白天和黑夜,都為人類造福。我們應該嘗試讀出那樹對人類無私奉獻的深情。請學生朗讀,體會那樹呵護人類的感情。

在同學的朗讀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心靈變得富足,生命更加豐盈,到處是歡聲笑語,遍地是詩意盎然。這真是一片有情天地啊。

四、無情世界

師:我的眼前浮出了一副安靜祥和的畫面,可是往往靜謐的表象中藴藏着風暴。或許樹還沉浸在奉獻的美好之中,人們對樹的態度卻已經發生了變化。(PPT)速讀7—11段,思考交通專家等人對那樹的態度。小組內品一品。

A、交通專家對那樹是冷酷無情的,他是宣判者。

宣判合理嗎?合法嗎?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他的宣判還是光明正大的執行。由此可以看出宣判多麼荒謬、多麼殘暴!

有一個詞語最能體現交通專家宣判得荒謬性?

於是。

平常如何使用“於是”?

所以説“於是”是連詞,連接前因和後果。用在此處,邏輯上不能成立。但是實際上偏偏要求成立,可見宣判得多麼不合情理,多麼讓人匪夷所思!

B、伐樹工人對那樹無動於衷,他充當了劊子手的角色。

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古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

師:①哪些動詞可以看出這場屠殺的殘忍?

“咬”、“嚼”、“撒”三個動詞細膩、真實、震撼地記錄了屠殺現場。

可否換成“鋸”?

可見,有準確傳神的詞語的鑲嵌,文章張力十足。

②再從修辭手法上入手,看看還有什麼發現?

“咬”、“嚼”、“骨粉”,作者把樹當成人來寫。讓我們感受到電鋸面目猙獰,那樹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不斷鋪排,文章文采斐然。

③“咬”給人以觸覺,“骨粉”給人以視覺,“呻吟”給人以聽覺感。這些感官的混用都給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學生體驗讀,讀得慢一點,讀得深沉一點

五、緣何無情

師:曾經的親密無間煙消雲散了。人類為何變得這般冷漠?小説中,王鼎鈞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別的東西”不僅指柏油路等,更指人們對物質享受的追逐。它是隱形的劊子手。

六、蟻猶如此

那樹就這樣倒在絕情寡義的深淵中,死在人們貪得無厭的追逐中。它沒有完成上帝“綠着生,綠着死,死復綠”的使命。作者心痛無比,悲憤不已。痛定思痛之餘,作者依然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有情有義的天窗。這不,一場葬禮拉開帷幕。(PPT)

七、主題拓展

師: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透過表象看本質。我常説,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誰有緣,跟誰沒緣,緣深緣淺,緣聚緣散,有我們不知道的定數……那就更不用説文章的主題了……

——王鼎鈞《四千字·五十年》

王鼎鈞想通過一棵樹的遭遇向我們傳達什麼?

⑵出示材料:(PPT)

人教社《教師用書》

(學生齊讀)大樹的命運引發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台灣《國文教學手冊》

(一生讀)那樹蔭庇人類、護衞大地,可其後卻被人類基於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盡的下場,表面看來固然是老樹一生實際的寫照,但響應到人類社會,老樹的堅固穩定,何嘗不是傳統文化根深葉茂的表徵?奈何時移事遷,在西風東漸、國人盲目崇洋的心態下,傳統文化亦不免於被折枝刨根、砍伐殆盡的命運。

⑶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

八、結束語

師:宇宙中萬事萬物皆有存在的價值,從細微處看萬物皆有生命。存在是有必要的,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

結束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心中的那棵樹。希望同學們所敬畏堅守的那棵樹能茁壯生長、蓬勃成蔭。

《那樹》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挖掘能力,重新認識生命及人與周圍生物的關係等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在於理解老樹的命運。

2、難點在於從老樹的命運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圖。

【教學設想】

教師試圖從老樹的特點、功用入手,探究老樹的命運,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及對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

【教學課時及輔助教具】

一課時;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導語:大地上最悦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羣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有那麼一棵樹,他又經歷着怎樣的.命運呢?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那樹的命運。

(二)賞析文章

1、每個都會有自己的容貌特徵、個性、經歷,每個事物也會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先來看看文中那樹有哪些特點?(學生齊讀第1—3段)

提示:很久很久(破敗荒涼,遠離現代文明)

堅固穩定(雖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為神靈,人們敬畏老樹)

2、那確是一棵老樹,他又為人類做了些什麼呢?(功用)

提示:給行人納涼,給鳥棲身之所,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又給情侶以温馨的感覺。

用一個詞概括——蔭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長久地造福於人類的老樹又遭遇了什麼樣的命運,作者給予老樹和人類是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被伐(用電鋸、利斧及美製十字鎬等現代化的工具,還將斷根悶死在層層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對樹——同情、憐憫、敬重等。對人——憤恨之情溢於言表。(此處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的句子賞析品味,讀出其中的感情。)

4、設想老樹不被醉漢撞上,是否能倖免於難?(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因為此事只是老樹被伐的偶然因素)為什麼?

提示學生自讀文章第5—8自然段。進一步挖掘老樹慘遭屠殺的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學生根據文章有關語句討論回答。可分為客觀原因(人類的急功近利和對老樹的漠視);視主觀原因(樹沒有腳,他綠着生,綠着死,死復綠,為人類無私奉獻是他的職責)

學生自由朗讀第8段,體會老樹的情懷,引起學生對老樹命運的共鳴。

5、教師小結

老樹面對人類的屠殺,老樹無語,上帝也沉默,老樹終究沒有“死復綠”。設想一下,當我們的大陸都被混凝土包裹的時候,人類還會有朋友嗎?

(三)討論啟發

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教師用大屏幕出示有關資料。

小結:善待生物、關愛自然、敬畏生命。

(四)課外作業

第8段,老樹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他想説什麼?

附1:多媒體板書演示:

特點 很久很久 堅固穩定

功用 蔭庇

被伐

命運 怎樣被伐 偶然因素(直接原因)

為什麼被伐

必然因素(根本原因)

啟發

善待生物、關愛自然、敬畏生命

附2:有關資料

人類屬於大地,但大地不屬於人類。世界上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血液把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連結在一起。生命之網並非人類所編織,人類不過是這個網絡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可做的一切,最終會影響到這個網絡,也影響到人類本身。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對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城市裏的兒童來説,他們所呼吸的空氣相當於一天吸兩包香煙。 ”

——流行病學家戴維斯

不論何時我傷害何種生命,我必須完全清楚是否必要,不是不可避免,我絕不幹,不論看上去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生命。農民在牧場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須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為沉浸在消遣心情裏而劃掉路旁的花朵,因為這樣做是不必要的,是對生命犯下了罪行。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慼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

——阿爾伯特·施懷哲《敬畏生命之倫理學》

對於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驗,根本性的考驗,在於如何對待那些需要他憐憫的生物,然而在這方面,人類已經遭到了根本性的潰敗,這潰敗是如此地徹底,其他所有的敗壞都由此而滋生。

——米蘭·昆德拉

“青苔石上淨,細草松下軟。窗外鳥聲閒,階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來是可以那樣的物我相親,任運自在,一幅人與自然萬物泯然無間、盡善盡美的和諧畫卷,盡收眼底,感人至深。

——王維

《那樹》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對本文的深層挖掘能力,重新認識生命及人與周圍生物的關係等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的重點在於理解老樹的命運。

2、難點在於從老樹的命運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圖。

【教學設想】

教師試圖從老樹的特點、功用入手,探究老樹的.命運,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及對都市文明與自然界共同發展等問題的深層思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輔助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那樹》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2、理解託物寓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3、揣摩語言,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點:

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味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情感。

2掌握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揣摩關鍵語句,體味其痛苦、悲憫、憤激之情,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設想:

1、授課時,應引導學生感知老樹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祕,品析鑑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奇幻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另外,還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關注身邊的`綠色,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2、課堂教學採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樹的生命歷程;感知樹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地球上的森林資源正在隨着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而日益減少,人類的生存受到環境的威脅,導入本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選一位朗讀水平高的同學範讀課文,同學們認真聽讀,把讀不準的字詞和不理解的詞語標示出來。

2、學生提問字音、詞義,師生共同解決。

3、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初步體味作者的感情。

4、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意,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三、梳理結構

要求:自讀課文,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思路。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學生回答後指導:

本文按大樹生命歷程的順序敍事,越是久遠的敍述就得越簡略,相反,越是近期的敍述就得越詳細。

寫大樹的早期、近期和現時的情況,都有較為明顯的語言標誌。如……

四、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感知那樹的形象

提問:文中的樹是一棵什麼樣的老樹?它具有怎樣的價值、品格?最後遭遇怎樣的命運?

學生活動:速讀課文,自由組合四人小組討論、分析並概括樹的特徵。

要點:

第一部分概括寫了三方面的內容: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大樹生長的特殊環境;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勞。……

第二部分大樹的生存受到威脅,但依然奉獻着綠色,……

第三部分那是被判刑、被殺戮、被消滅,悲哀、無奈而又剛強……

(以上要點分析略)

2、體味作者的情感

提問:作者描述老樹的形象時,融注了濃濃的情感。請揣摩在“綠着生”

“綠着死”兩個生命階段的描摹過程中,表露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活動:學生品味、辨析、自由發言。不拘泥於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五、課內小結

在“大樹對人類奉獻卻反遭人類殺戮,是大樹的悲劇還是人類的悲劇”的疑問中結束本課時的內容。

六、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那樹的品質。

附板書設計

早期

庇護、造福人類

近期

那樹託物寓意

現時------------慘遭殺戮

(板書需結合第二課時內容)

《那樹》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人類破壞自然的錯誤行為,瞭解珍愛自然的必要性,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瞭解那樹價值及其不幸命運。體會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點:

1、從語句中體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圖片)(兩組對比)

葱鬱的森林——被砍伐的樹木

綠色掩映的村莊——一座座水泥高樓

社會的發展,為什麼最終是這樣的結果?《那樹》是再一次引發我們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體感知

快速聽讀課文

1、掃清生字障礙

佝僂(gōu lóu):脊背向前彎曲,文中指老樹枝幹彎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於人們休息。

引頸受戮:伸長脖子接受殺戮。

踝骨(huái):指樹幹靠近根的部位。

虯鬚(qiú):捲曲的鬍子。這裏指樹根。

2、思考:本文給大家講了一個人與自然的什麼故事?

曾為人們提供很多價值的一棵老樹最終無法躲避滅亡命運的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體會本文作者的感情嗎?你是從文中哪些語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見。

作者的心情是難過、痛惜,傷感、悲憤的。

A、如:“於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長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捱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被連根拔起”兩者反差很大,對比鮮明,讓我們體會到綠色環境得來不易,人類卻輕而易舉破壞了,實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樹的語句文中寫了三處,表達作者對樹的同情、對人的做法憎惡。“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頭顱、踝骨、動脈、靜脈”等,把樹當作生命來看待,而人類就沒在意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於是人死。於是交通專家宣判要那樹償命。於是這一天來了,”三個“於是”,作者好像是一個局外人,在講一件與己無關,而且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實際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隱藏在平淡得文字裏,一種痛惜憤激的情感更表達得深沉含蓄了!

2、讀完這個故事,你的感受如何?作者借寫老樹的命運,想要表達什麼主題?

明確主旨:作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希望人們的覺醒,不能因為自己的的`利益而傷害自然。

四、寫法賞析

你喜歡本文嗎?它寫法上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學生討論,然後小結:

1、託物寓意,言近旨遠。作者借寫老樹有益於人類卻被人類伐倒的遭遇,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這種手法的運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

2、擬人修辭的運用。從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從生動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擬。最後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讓真實的性靈敲擊讀者的良知。在作者筆下,活着的樹賦予人生存,更賦予人美好;被殺戮的樹顯出幾許哀歎、無奈而又悲壯。如果造化有知。那樹將會怎樣向人們訴説呢?

3、情節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細緻地描寫“螞蟻國”裏的事情,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物猶如此。人作何感?動植物世界有友愛,而人類有時竟如此無情,值得我們深思。

4、語言特點,是生動、老練、簡潔。有許多生動活潑的寫景狀物,成為文中的“亮點”,如寫大樹的形態,“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動感都很強;又如寫入夜後的大樹,“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裏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祕密,很濕,也很有詩意”,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可謂神來之筆,寫出了細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獨特感覺。再如講述樹的命運,“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簡省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豐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對比描寫,突出主旨。(結合課後第一題分析)

那樹具有高尚的品格,對人類有着巨大的價值,可遭遇悲慘的命運;作者對那樹懷有深情,認定大樹的價值和品格,可是交通專家卻認為有害無益。還有一些語句,如樹的緩慢延伸與人類的迅速發展的對比等。

五、問題探討

1.傳説往往並不真實,而本文卻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傳説,説説它們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而且據説,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據説,當這一帶還沒建造新公寓之前……”“與樹為鄰的一位老太太偏説她聽見老樹歎息”,清道婦“用作證的語氣説,她從沒有見過那麼多螞蟻,那一定是一個螞蟻國”。

這幾處引用的話的內容,它們都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事情不確定,也許確是作者道聽途説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讀者難以相信,如“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怎麼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確定性,可以自由地寫來,盡情地抒發感想,如對清道婦的傳言,作者就抒發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這些引用的傳説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深化主題的作用。

2.如何理解“螞蟻國”裏的事情?

這也是作者引用當地人的傳説,很難料定事情的真假。這是文章中最為奇特的事情,給文章帶來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細緻地描寫“螞蟻國”裏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於:一、動植物有預知的能力,比人類還更有靈感;二、創造一種悲壯氣氛,表明動植物世界有友愛,而人類有時極其缺乏友愛,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懷着敬意來寫這件事,字裏行間帶着深情,如“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讓人看到老樹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於是弱小而堅忍的民族,決定遠征,一如當初它們遠征而來”,把螞蟻國民認作一個民族,就像人類一樣的民族,顯然是懷着敬意的。

五、課外擴展

1、老樹的命運是否就是我們自然界萬物最終的命運呢?你結合身邊一些例子説説反面例子的,人類捕殺動物的鏡頭。正面例子的,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情感體驗,讓學生關注現實,並能對其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2、你是交通專家你將如何處置那棵樹?學生可能談——改道、移栽、修轉盤、建設旅遊景區等,由大家的美好設想,推而廣之,人與自然之間其它很多方面關係應怎樣正確處理?

六、作業

以“人與自然”話題與一篇文章。表達你對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關係處理的看法。

《那樹》教學設計7

教 學 目 標 ( 知 識 , 技 能 , 情 感 態 度 、 價 值 觀 )

1.知識與技能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新的生字、生詞。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

(3)能夠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並進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創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濃重的悲劇感;研讀重點片段。

(2)小組探究,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合作探究,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文明進步和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必要性,增強保護美好生活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1、城市發展圖片;2、環境破壞圖片。談話導入:20xx-2013年之間,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消失不見。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但是,隨着社會的進步,我們在一點點的吞噬地球上寶貴的綠色。引入文章。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課堂交流:1、介紹自己查閲到的關於作者王鼎鈞的資料。2、梳理生字詞。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細讀文章,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樹?

2、人們為什麼要砍伐這棵樹?你認為應該砍掉嗎?

學生朗讀文章。

1、研讀文章前半部分,理解這棵樹帶來的歷史感,以及對人們的城市生活的改變。

2、理解後半部分文字。説説自己的看法和依據。

對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認識。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樹》《那樹》兩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兩文語言有何不同?

(蘇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摯;王文含蓄委婉,語言富有詩意。)

學生回顧,比較,交流。

(參考:兩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設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問題,蘇文還有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對童年生活的追尋;王文還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

對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層提高

教師引導探究:文章中有許多句子的表達極為特別,試找到一處做簡單的評析。

學生自讀尋找、評價。

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5、歸納總結

説説讀了這兩篇文章後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談論。

6、拓展提高

1、資料見後。

讀一讀,從普通民眾、林業工作者身份出發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寫給市長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城市綠化的建議。

學生交流、習作。

培養學生對身邊社會問題的關注。

三、板書

深沉穩健 生命力強

自然古樸 無私奉獻

嚮往人與自然

抗颱風 帶來陰涼清淨 是鳥兒的棲身之所 和諧相處的生活

那樹 為情侶帶來温馨 滋潤泥土 讓人們避雨 尊重生命 保護自然

醉酒出事-鋸倒樹身-螞蟻搬家-挖樹根、平路面

四、反思

《那樹》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成就。

2、有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瞭解樹的生命歷程,知道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探究課文主旨,體味作者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學習流程】

自主預習

一、本文體裁是作者是,他是當代作家。

二、給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含義。

佝僂倒坍旋渦虯鬚引頸受戮周道如砥

三、有感情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補充填空。

第一部分(段--段)描寫早期大樹,寫了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友善的情況。

第二部分(段--段)描寫近期大樹,寫大樹防礙了道路發展,引起人們的議論,使人們置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段--段)描寫現時大樹,作者對大樹命運作了關鍵性描述,並含蓄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合作交流

一、預習檢測與交流。

1、交流你對散文這種體裁的認識及對作家作品的瞭解。

2、展示你對本文生字詞的識記情況。

3、交流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作者想通過寫樹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二、再讀課文,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1、文中的樹是一棵什麼樣的'老樹?它具有怎樣的價值和品格?最

後命運怎樣?〈先把文章每一部分總結一下,可小組合作,然後綜合概述〉

2、體味作者情感。〈學會品味辨析〉

作者在描寫老樹形象時,注入了濃濃的感情。試揣摩在“綠着生”“綠着死”兩個生命階段的描摹過程中,表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例如;“綠着生”。那樹古老神奇、多情忠誠,作者對樹懷有滿腔的和之情,樹的生存受到威脅,但“綠得更深沉”“依然綠着”“綠得很”“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平淡的言辭背後湧動着洶湧的激情。

“綠着死”〈仿照上面那些話自己品味辨析〉

三、小結;總的來説,作者似在表達一種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樹引發了他深沉地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看似很簡單,其實有一定的複雜性。作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你認為作者的命意是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達標測評

一、下列加點詞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

A、大病初癒的他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但是牢固沉穩。

B、日月光華,城市建設飛速發展,昔日的林陰小道如今已是周道如砥。

C、犯了錯誤的兒子聽説父親要回家,趕緊逃到了奶奶那兒尋找蔭庇。

D、八年抗戰期間,我們的許多革命英雄引頸受戮,視死如歸。

二、隨着都市文明的飛速發展,寬敞的交通、摩天的大樓逐漸代替了昔日的綠地鮮花、碧波藍天。面對此景,你心裏一定有許多感觸,請談談你的感受,作為地球的一員,你應該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去保護大自然?〈寫在下面〉

課題:那樹第二課時

課型:新授課時間:班級:

主備人:馮會然審核人:姓名:

【學習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2、掌握託物寓志的表現手法,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

3、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學習重點】

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感情。

【學習流程】

自主預習

一、有感情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從主題、比喻或擬人等修辭手法、情節等方面談都可以〉

2、讀了這篇文章,我最為憂慮的是

3、我最為震撼的是

4、我最為神奇的是

5、我最為感動的是

6、我最為悲哀的是

7、我最為遺憾的是

8、我最為憤慨的是

合作交流

一、預習檢測與交流。

二、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1、課後作業第二題。

2、文中有哪幾處引用故事發生地的人的傳説,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如何理解螞蟻王國裏的事情?

三、小結。

通過這篇課文我學到了

我認為

達標測評

一、閲讀文章第九段回答問題。

1、本段共寫了兩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2、“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這句體現了作者語言的什麼特點?

3、對於為什麼要鋸掉大樹,選文中交代了喝醉了酒的駕駛者撞死在大樹上,因此要讓大樹償命的理由,你如何看待這個理由?這樣寫反映了作者什麼態度?

4、假如你就是大樹當電鋸對着你的“踝骨”咬下去時,你會想些什麼?試寫出來,100字左右。

二、按要求寫句子。

1、寫出兩句與樹有關的諺語或俗語。

2、寫出兩句與樹有關的古詩詞。

《那樹》教學設計9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閲讀分析思維能力,對生活、人生也會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因此讀懂文章的內容不是難事。但因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閲讀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難體會到文字背後深邃的哲思,很難對人與自然進行深入細緻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學中應該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細緻地品味語言,深刻體會文章的深邃內涵,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發展的發展觀。

二、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內容。

2、品味語言,理解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佝僂、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語。

2、學習文章含蓄、深沉的語言風格,體悟詞句間流露的情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①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激憤的情感。

②賞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語言,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2、難點:揣摩關鍵語句,掌握託物寓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資源】圖片、多媒體課件、板書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畫面,反映人類生存的困境。畫面有“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積鋭減”等。

師:同學們,看了這些畫面你難道不想説點什麼嗎?

學生談感悟。

師:是啊,人們常把我們居住的地球稱為綠色星球,這是因為站立在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羣體是森林,枝繁葉茂的樹木用綠色裝點着我們的家園。然而,隨着都市文明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大樹倒在了人的刀斧利具之下,就連街頭的那棵大樹也未能倖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關注那樹的命運,共同學習著名散文家王鼎鈞的散文——《那樹》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然後思考:(多媒體出示)

①朗讀要求: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情感把握準確,朗讀的整體基調應是深沉,凝重的。

②問題思考:課文講述了那樹怎樣的故事?

③你能以“那是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樹”為開頭説一句話嗎?

2、圍繞問題,具體感知。

①教師糾正學生讀錯的子音,強調對“佝僂、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語的正確認讀和理解,點評朗讀情況。

②學生概述那樹的故事,男、女同學交換點評。教師適當補充。

③學生説話展示。説話示例參考(多媒體出示)

那是一棵堅固穩定的樹,因為……

那是一棵繁密茂盛的樹,因為……

那是一棵默默奉獻的樹,因為……

那是一棵善良的樹,因為……

那是一棵綠着生綠着死的數,因為……

《那樹》教學設計10

二、檢查預習

1、生字注音。

2、解釋詞語。

三、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認識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衝突。

四、朗讀課文,學生思考(緩慢、沉重)

1、請你概述一下那棵樹的故事。

2、請你以那是一棵的樹為開頭説一段話,談談那樹的品質。

五、討論

明確:無私奉獻、忍辱負重,胸懷豁達、善良、默默無聞、堅固頑強、非常可憐,為什麼?

師:剛才,談到大樹的品質,樹是自然界中的強者,也是人類的朋友,給人類送來綠蔭,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為人類讓步,當高樓林立,文明高度發展時,大樹成為最大的障礙時,人類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讀課文體會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並思考。

六、品味欣賞(討論)

1、請用直線劃出表現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語句,你覺得哪些詞語用的好?

明確:哪些事物代表人類文明:柏油路

哪些詞用的好:一里一里鋪,架,挨。

為什麼好?

疊詞,表現人類文明發展迅速。分析:挨、排排(密、發展迅速)

朗讀時注意什麼?(重讀)學生齊讀練習。

文明的發展如此迅猛,那樹是難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樹的命運。

2、請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工人砍伐那樹的語句,你從中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三處。

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樹的同情、對人的做法憎惡)

你是怎樣體會到的?

在作者筆下人類非常殘忍,用咬、嚼這些詞,對人類惡狠狠的描寫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稱為劊子手,而對樹充滿無限同情,你怎樣體會到的?作者在寫樹時,只把它當做一棵植物來寫嗎?讀出相關語句(大頭顱、踝骨、動脈、靜脈)。

學生練習讀──評價。

讀的很有感情,作者的筆下那樹也是感情豐富的,它提前通知了寄生螞蟻使它們逃離災難,同位合作。準備。

3、想象一下螞蟻和那樹告別時它們會互相傾訴些什麼?

交流學生表達。

4、這麼一棵有靈性的大樹,難道就不能與我們人類和平共處嗎?死亡、消失是它的唯一結局嗎?請大家思考。

你是交通專家你將如何處置那棵樹?

改道、移栽、修轉盤、建設旅遊景區。

小結:同學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誰是誰非難有定論,確實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衝突作為一個課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人類在享受文明帶來的種種方便與舒適的同時越來越意識到文明是一把雙刃劍,它蓋起了高樓大廈,卻毀掉了莽莽森林,它為我們提供了化工原料和電子產品,卻帶走了昔日的山清水秀,牛羊遍野。從在文明與自然之間我們人類該何去何從?

七、練習

請以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衝突為話題,寫一篇練筆,題材不限。

八、結語

我們可以把這節課對文明與自然的思考寫下來,同學們,人類是善於思考的`,充滿智慧的,我希望我們人類能夠找到一條萬全之策,讓人類的文明之花在充滿生機的綠色星球上絢爛開放。

【教學反思】

通過充分的備課和製作精美的課件,我信心十足的展示了《那樹》的教學過程,講過課之後,和同事們共同討論,這時我才發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有些是我從來都沒有考慮到的。

有的同事説導語有些短,沒有調動學生的情感,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跟着的字詞檢查更使學生的注意力鬆弛;學習目標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時間過短,學生不能認真朗讀和思考,有些流於形式,尤其是第二個目標,在本次教學中並沒有真正的實現,課上僅僅侷限於學生的幾條建議,而是放在了課後的作業中來完成,使這節課不完整。

有的同事説學生找錯字的時間過長,對於學生回答的答案我沒有給予明確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倒黴的一棵樹這不符合答題的要求,這只是提到樹的命運而非品質,我應該給出明確的回答;螞蟻和樹告別時的對話,作為螞蟻一方的同學根本沒有同情的感覺,而是定格在表演,説明學生沒有做到人文對話,本節課的教學沒有達到感動學生內心世界的效果。

又有的同事指出你是交通專家你會如何做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學生只是流於形式,沒有一個深入的探討;課堂氣氛不活躍。

根據同事們提出的意見,我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刪去囉嗦的內容,加上了必要的環節,進行了第二次試講。我做的修改有:

1、學生朗讀時,我加強了朗讀指導。(緩慢、沉重的語氣及重音)

2、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3、把語文教學進行延伸,課後作業改在課上來完成,並要求學生聯繫周邊的生活環境來寫。

4、運用優美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通過改進,第二次講課在第一次的基礎上更加完善、流暢。但是,一節課永遠也不會十全十美,通過評課討論,再一次指出了這節課的進步和不足:注重學生的朗讀,並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合作的環節也漸漸成熟;學生想像力的培養落實到位;能聯繫周邊環境來談本文主題,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語言上的銜接比上次有了進步。但其中還有許多不足要改進:

例如教學目標過於籠統,應該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進行細化點明;學生對作者的感情的理解不夠深入,有些武斷;學習方式上教師還是居於主體地位,牽着學生走,學生缺少探究精神,自主學習環節欠缺,應該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才是學生想要學習的內容;缺少板書設計,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不能完全摒棄原來的教學手段,而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所以板書必不可少;音樂的選擇上有些不妥,在結尾時如果配上《好大一棵樹》,相信會使學生在音樂聲中引起共鳴。

我想,如果我把大家提出的建議和自己的教學感受融合到課堂中進行第三次講課,一定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會真正的走進課文,走進那棵樹,走進大自然。

這次講課,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節課,百樣講,但學生的接受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的鑽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他們想學的,做他們愛做的,使學生對語文學科提高興趣,每節課、每個人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那麼,接下來我就談談本次講課給我的最大啟示:

自從參加工作以來,五年的教學生活並沒有使我從內心認識到學生是學習主體的重要性,我一直遺傳着我的老師教我學習的方法,並且牢牢記在心中,應用於教學。儘管參加了教改培訓,但我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我站在講台上來講,學生在座位上聽,延續那種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由我帶着少數優秀學生學習。我就是認為學生把老師説的重點都會背了,考試時就沒問題了,而且僅僅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學習,結果是導致很多學生厭學,甚至輟學,一部分優秀學生也是學習疲勞,毫無興趣而言,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更加嚴厲,那麼惡性循環就開始形成了。

通過這次講課使我認識到,要想使學生把這一科學好,首先要讓學生愛學這一科。能讓學生主動的努力的學,我們為什麼非要自己生氣挨累逼着學生學呢?看來教學方法非變不可。記得以前上課,我問學生問題,學生也不回答,提示了還是不説,最後只能是我一個人唱獨角戲,現在想起來,我講的都不是學生想學的,他們怎能愛聽呢?而本次講課儘管還不成熟,但學生卻明顯的有了興趣,從學生的目光中,從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上看,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這就讓我深深的感到,如果我再不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不給孩子充分展示的空間,遲早有一天我會被趕下這個講台。所以我打算先從學習的主體性上轉變,我要了解學生想學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在學生學習方法上也嘗試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老師全權代勞。而關於語文學科的價值,以前我的認識也不太完整,經常忽視情感教育,認為那與考試無關,而通過這次講《那樹》,我看到了學生內心撣去灰塵後的純真,我想這顆無邪的童心如果不經常吹到春風,也終會籠上厚厚的灰塵。

《那樹》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基本結構,品味文中極富表現力的詞語。

3、正確認識人類文明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係。

【教學重點】

1、本文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安排。

2、關鍵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認識人類文明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

預習課文,掌握生字,掃除閲讀障礙。

2、教師:

做好有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地球村,自然萬物都有生存的權利,然而,隨着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許多動、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類的無情的摧殘和殺戮。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事情啊!人類的這種行為將給自己帶來怎樣的結果呢?許多事實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今天我們來學習《那樹》一文,讓我們來進一步的探討和認識這個問題。

(利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一棵雄偉的大樹及標題。)

二、檢查預習

在此之前,我們已要求大家預習課文,下面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展示生字生詞:

1、生字注音:

倒坍( ) 模( )樣 虯( )須 引頸( )受戮( )

2、解釋詞語:

倒坍 虯鬚 周道如砥

三、教授新課

朗讀練習(請兩位同學為大家範讀,要求感情深沉,有力度,有餘味。其他同學要認真看書,之後對兩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出評價)。

請幾位同學對朗讀情況作出自己的評價:範讀時的優點及不足之處。

四、探究分析

通過朗讀,大家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請各組推薦代表概括,大家相互補充、完整、明確。)

分組思考討論:

1、作者圍繞“那樹”,大體寫了樹的幾個生命歷程?

2、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3、試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請各組代表説一説各組的意見,相互補充、完整、明確;教師展示圖片:早期的樹;近期的大樹;被伐倒的樹。)

下面我們先來探究一下“早期的大樹”。討論時請大家注意抓住關鍵語句。

分組看書討論:

1、大樹有怎樣的外形特點?

2、它所生活的環境怎樣?

3、大樹對人類有什麼功德?

(請各組代表可以就以上3題中的一個題作為重點,談自己的認識。)

教師展示課件:

外形:佝僂、老態、堅固穩定、繁密、屹立不動;

黴黑潮濕的皮、隆起的筋縱裂的紋、生鐵鑄就、根的伏脈。

環境:泥濘的.小徑、老式平房;

破敗而荒涼,遠離現代文明。

功德:屹立不動-為人們做出榜樣;

燒香求平安──給人心理安慰;夏天給人以綠蔭;

給鳥兒棲身之所;

夜晚為情侶提供場所;

根部滋潤土地。

五、教師小結

作者描寫了早期的大樹,着重寫了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的奉獻,為下文的展開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作業

1、認真朗讀課文,深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思考回答課後“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

1、聽寫幾個詞語:

倒坍 模樣 虯鬚 引頸受戮 星臨萬户 周道如砥

2、集體朗讀文章的第二、三部分。

二、講授新課

1、教師引導:課文第二部分描寫了近期的大樹,在這部分裏,可以看出現代文明對大樹生存的負面影響,造成了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難以調和的矛盾。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

⑴ 哪些語句展現了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這與大樹的根“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形成什麼關係?表現作者什麼態度?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集體交流。)

教師展示課件:自然界生命的生長極為緩慢,而人類文明發展極為迅速,兩相對照,極不和諧,突出矛盾。體現作者對此現象的擔憂。

⑵ 在這種情況下,大樹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學生個人看書解決,然後請幾位同學發言交流。

教師展示課件:綠得滴翠、深沉;讓人從容撐傘;滋潤土地。

⑶ 在樹與人的矛盾面前,大樹有些什麼想法和做法呢?請大家看書,自己解決。

請幾位同學發言交流。

教師展示課件:世襲的土著;春泥的效死者;綠着生,綠着死。冒死掩覆,徒勞貢獻。

教師小結:本部分,作者把一對矛盾無情地擺在人們面前。大樹是無辜的,它只能引頸受戮,不能遷徙逃亡,可是人類呢?又該怎樣做呢?讓我們繼續深入探討。

2、教師引導:請大家瀏覽課文第三部分,首先概括歸納一下,本部分集中寫了幾件事情?

學生回答交流:醉漢駕車出事;大樹被伐的過程;螞蟻搬家;挖樹根平路面。

教師引導討論:

⑴ 醉漢駕車出事嫁禍與大樹,顯然不合情理,然而卻招來殺身之禍,哪些詞語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表現作者怎樣的感情傾向?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交流明確。)

教師展示課件:咬 嚼碎 撒 白森森 呻吟——令人憤恨。

⑵ 類似這樣表達憤恨之情的詞語在後文中還有哪些?

明確:割下……頭顱;劊子手……陷阱;切斷……動脈靜脈;沒有人知道……悶死

⑶ 對於人們伐樹的情景,請你模仿課文寫一段話,注意運用表達感情的詞語。

(同桌交流分析。)

⑷ 作者寫螞蟻搬家一事有什麼用意?哪些語句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明確:動植物都充滿愛心,反襯出人類的無情,表達作者的憤恨、悲哀之情。……

⑸ 螞蟻在離開大樹時都“依依不捨”,想象一下,螞蟻和大樹互相傾訴了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種特異現象?

(同學們交流、明確。)

三、拓展訓練

大自然在人類面前有時是弱者,有時又瘋狂地報復人類,那麼人類文明與自然該怎樣和諧發展呢?請談一下你的認識。

四、教師總結

本文語言生動、老練、簡潔,有許多生動的寫景狀物的句子,成為文中的亮點,運用比喻、對比、排比生動自然;抒發感情含蓄深沉,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希望大家課後認真體會並學習運用。

五、作業

1、查資料或上網,蒐集有關信息,寫一篇500字的關於保持生態平衡的小論文。

2、發揮想象,寫一篇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童話故事。(任選一篇完成即可)

【教學反思】

這篇散文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藝術性,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自己的感受,認真揣摩和品味。

本課的教學,一方面要把它當作語文教材來學習,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礎知識,例如字詞的識記與運用,篇章的結構與安排,語言的生動與抒情等等,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所收穫,從而提高閲讀能力、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當作認識自然、透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教科書來學習。在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到底該怎樣與發展極其緩慢的大自然相處呢?在自然面前,人類有時是劫掠者,有時又是自然的奴僕,通過本文的學習,能帶來學生的深刻的思索,這對於我們國家的的經濟建設,環境保護,保持生態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情感價值等。

《那樹》教學設計12

《那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下冊以“生命”為主題的第三單元第十課《那樹》。這篇課文是台灣著名散文家王鼎鈞的名作,曾得到許多專家的好評,而且這篇散文豐富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值得我們認真揣摩品味、欣賞。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常年造福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係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可以看出現代文明的發展與自然的關係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在語文教學中亦應受到關注。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寫和敍述為主,少有議論,全用形象打動人心。那樹用自己的生命綠了一方土地,其綠着生、綠着死的形象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教材分析:

本文不僅是一篇非常好的語文學習材料,同時也是一篇認識自然、透視人與自然關係的教科書,其中的思想價值、情感價值、審美價值、文學價值等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運用發揮。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深層思考和深重的感慨。文章以第三人稱客觀的敍述,按大樹的生命順序敍述了這棵千年古樹的悲慘遭遇。作者分別描寫了大樹早期,近期,現時三個階段的故事,中間穿插傳説,感人心魄,啟人深思。文章寫作思路清晰、明澈。描寫和敍述為主,少有議論。文章語言生動、老練、簡潔,描寫性和形象性很強,語言富有表現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強烈,表情達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長,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大樹的同情以及對人類罪惡行徑的批判與憎惡。本文在語言、寫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學生品味學習,其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意義尤為深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成就。

3、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方法與過程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2、理解託物寓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3、揣摩語言,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培養語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正確認識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課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樹》,正如歌中所唱的,樹是大自然中的強者,茂盛繁密。樹是人類的朋友,給人們濃濃的綠蔭、心神的安慰。樹的價值遠遠不止如此,這節課我們共同關注台灣作家王鼎鈞筆下一棵樹的命運,看看那樹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思考。

二、走進作者:王鼎鈞,台灣散文家。他的創作內容很廣,有短篇小説、長篇小説、散文、隨筆、雜文、小品、電視劇、影評、小説批評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人生觀察》、《長短調》、《世事與棋》、《情人眼》、《碎玻璃》、《靈感》小説《單身漢的體温》、《透視》

三、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瞭解生字詞語

2、劃分段落層次,深切關注那樹的命運,思考:那樹的一生有怎樣的經歷?用簡明的一段話講述那樹的故事。

3、師:我們聽了那樹的故事,瞭解了它的付出,能引起我們怎樣的感情呢?

⑴請大家用讚歎的語氣把題目讀出來(可以加上語氣詞,如“那樹啊!”)

⑵找出文中“讚美”那樹的句子(用紅筆劃出來),用類似的感情讀出來。

4、人類又是怎樣對待這棵大樹的?

1,以交通專家為代表的人類,如計程車司機、伐木工人等;

2,以老太太為代表的普通人,諸如清道婦;

3,還有螞蟻;

4,千萬別忘記還有作者。

四、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感情:

老師:看來大家都很認真的閲讀了課文,深刻的理解了那樹的形象,那樹是大自然的強者,也是我們人類的朋友,然而,人類是地球的主宰,其他所有生物都要為人類讓步,於是在高樓林立,車流洶湧的現代都市裏,那樹成為交通的障礙,交通專家向它發出了死亡通知書。下面請同學們品讀課文,體會藴藏在字裏行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請用直線劃出表現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語句,你覺得哪些詞語用的好?

如:“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捱過來。”能説説這句話中哪些詞語形象地寫出了人類文明發展速度之快呢?(一里一里、一千碼一千碼、一排一排)

老師問:這些詞語有什麼特點呢?(都是數詞,並且重疊使用,寫出人類發展之快)除了數量詞,還有……?老師:請選擇一個賞析一下。

“挨”用得好。寫出公寓樓房整齊而緊密地特點,整個句子運用排比句式寫出人類文明發展排山倒海般地不斷破壞自然環境,富有氣勢。

老師:那麼大樹的.生長速度怎麼樣呢?哪一句可以體現?

學生找出之後,齊讀:“於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

2、文明的發展如此迅猛,那樹是難逃浩劫了,下面請同學們用破浪線劃出描寫工人砍伐那樹的語句並朗讀;你從中體會到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如: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請學生朗讀。

你從這幾處體會到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老師:在作者筆下我們人類是非常殘忍的,“咬”“嚼”“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等詞語描寫的多麼慘不忍睹啊!除此之外,作者對砍伐那樹的人稱之為?(“劊子手”)而對樹作者又充滿了同情,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大家看在寫樹的時候作者只是把它當成一棵植物來寫的嗎?誰來讀一讀相關的句子。(11段)

老師:在這裏作者把樹當作什麼來寫?(人)從哪裏詞語可看出?(“踝骨”“骨粉”“呻吟”“大頭顱”“動脈與靜脈”)

老師:作者把他的愛憎傾注在筆尖,流淌出一行一行的文字,那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應該象這樣聚情於筆,使妙筆生花。下面請大家從剛才找的幾處描寫砍伐那樹的句子當中任選一處來朗讀,要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來,一會請同學來讀。

老師:那樹最後的結局,能引起我們怎樣的感情呢?(痛苦)

⑴請大家用痛苦的語氣把題目讀出來(可以加上語氣詞,如“那樹喲!”)

⑵找出文中表現那樹“痛苦”的句子(用藍筆劃出來),用類似的感情讀出來。

老師:隨着樹一起消失的還有什麼?

鳥語、孩子的歌唱、乘涼的人們、……

(隨着樹消失的,不單單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種生活,一種古老文明與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消亡。)

老師:在作者的筆下我們這棵大樹是有靈性的,它預知到自己的結局,它先告知了體內的螞蟻,請你想像一下,螞蟻和那樹告別時,它們會互相傾訴什麼?

同桌之間,互相交流,扮演螞蟻和大樹兩個角色,把離別的場景表演出來,一會我們請同學上台模仿。

五、合作探究、理解主題: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樹的一生,想一想這棵可愛可敬的老樹為什麼會遭遇這樣的命運呢?僅僅是因為那一場交通事故嗎?

老師:作者通過那樹的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老師:那麼老樹就只有死路一條嗎?如果你是交通專家,你會如何來處置這棵老樹?

1、會在老樹周圍種上花草,修一個轉盤,讓老樹繼續為人類送來清涼。

2、你會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把老樹移栽到森林裏,讓它迴歸自然。

六、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老師:看來,當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發生矛盾的時候,犧牲環境並不是唯一的途徑,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作為人類一分子,感受了那樹的命運,對自然與文明,又該有怎樣的態度呢?欣賞圖片

1、大樹不在,風沙如何遏制?大樹不在,鳥兒何處安家?大樹不在,人類任何呼吸?

2、我們不僅要保護大樹,我們還要善待所有的生物,因為它們都是我們的朋友。

3、堅固穩定的老樹,象徵着根深葉茂的傳統文化,你擔心在西風日盛的今天,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也會象老樹一樣被連根拔起,消失殆盡!

七、小結:

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衝突作為一個課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人類在享受到文明帶來的種種方便的同時越來越意識到文明是一把雙刃箭,“它蓋起了高樓大廈,卻毀掉了莽莽森林,它為我們提供了化工原料和電子產品,卻帶走了昔日的山清是秀,牛羊遍野“,處在文明與自然之間我們人類該何去何從?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完全可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們怎麼走。

八、佈置作業

1、角色轉換,寫出幾句心裏的話:如果你是一棵樹,耳聞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斷的倒下,你面對人類,有什麼話要説嗎?

請你以“人類的文明與自然的衝突”為話題,寫一篇練筆,體裁不限。我們可以把這節課對這篇課文的思考詳細的些下來。

同學們,人類是善於思考充滿智慧的,我希望我們人類能夠早日找到一條萬全之策,讓人類的文明之花在充滿生機的綠色星球上絢爛開放!讓我們留住綠色,留住地球,留住未來!

板書設計:

人--------和諧相處--------樹

喜歡利用庇護奉獻

抱怨嫌棄忍辱負重

毀滅遺忘引頸受戮

《那樹》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倒坍、引頸受戮、周道如砥”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成就。

3.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能力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2.理解託物寓意的創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3.揣摩語言,體味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培養語感。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瞭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樹的生命歷程;感知樹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設計

大地上最悦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羣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他們在疾速奔馳的人類文明的車輪的碾壓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這不,就連街頭那棵老樹也未能倖免,就讓我們一起拜讀王鼎鈞先生為那樹寫的“悼詞”吧。

二、資料助讀

1.關於作者

王鼎鈞,台灣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人生觀察》《長短調》《世事與棋》《情人眼》《碎玻璃》《靈感》等。

2.多媒體播放反映人類生存困境的若干畫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積鋭減、資源嚴重枯竭……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並交流。

多媒體顯示;

佝僂(gōu lóu):脊背向前彎曲,文中指老樹枝幹彎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於人們休息。

引頸受戮:伸長脖子接受殺戮。

踝骨(huái):指樹幹靠近根的部位。

虯鬚(qiú):捲曲的鬍子。這裏指樹根。

周道如砥(dī)這裏形容公路的平坦,暢通無阻。

2.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課文,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應深沉,不宜強烈奔放。

3.學生大聲讀課文,入境。

4.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意,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樹很久以來一直默默奉獻,最後毫無怨言地引頸受戮的過程,歌頌了他的獻身精神,體現了一切都要為發展讓路的.主旨。

生2:本文寫了一棵老樹綠着生,生為人類、生為大地而最終綠着死的悲劇生涯,揭示了人類文明造成的災害,表現了作者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質疑。

生3:本文寫了一棵老樹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和思考——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

教師總結:三位同學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讓我們探究一番再作決斷。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明確:全文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篇到“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描寫早期的大樹。寫了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友善”的情況。

第二部分(從“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寫近期的大樹,寫大樹妨礙了道路發展引起人們的議淪,使人們質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從“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到結尾),描寫現時的大樹,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關鍵性的描述,並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教師總結: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敍事,越是久遠的敍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敍述得越詳細。

寫大樹的早期、近期和現時的情況,都有較為明顯的浯言標誌。如第6段開頭有一“但是”轉折,表明另一種相反的情況將要講述,由早期的大樹自然過渡到近期的大樹。如第9段開頭説“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表明將要講述某一具體事件,由寫近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寫現時的大樹。梳理文章思路時,要充分藉助這些浯言標誌(路標)。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體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樹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1.提問:文中的樹是一棵什麼樣的老樹,它具有怎樣的價值、品格,最後遭遇怎樣的命運?

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每兩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討論分析概括樹的特徵。以其中一個小組為主,另一個小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説寫了三方面的內容。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有黴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大樹生長在特殊環境中: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敗、荒涼景象。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面香,成為人們心理的慰藉;炎熱的夏,送來陰涼和清靜;朦朧的夜晚,送給情人温馨的感覺;它擴張着蔭庇的面積,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利。總是,大樹為世間珍奇之物,是人類的守護神。

第二部分:大樹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淹沒在滾滾黃塵裏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裏.即便如此,大樹依然奉獻着生命的綠色,醖釀着詩意,表現了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樹無端被判刑、被殺戮、被消滅。慘不忍睹,悲壯異常,像勇士被迫離開疆場,哀怨、無奈而又剛烈。

教師總結:那樹經久經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滄海桑田,給人以邈遠的歷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災禍面前“毫髮”未損,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幟:它綠化大地,蔭庇人類,只願給予,從不索取,無私地奉獻,表現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卻不放棄綠的願望,表現了豁達寬容的胸懷;它在自己面臨殺戮時自己也要保護自己體內的螞蟻國民,讓其安全撤離,表現一種愛心。

2.體味作者的情感。

提問:作者描述老樹的形象時,融注了濃濃的情感。請揣摩在“綠着生”“綠着死”兩個生命階段的描摹過程中,表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學生品味、辨析。

“綠着生”。那樹古老、神奇、多情、忠誠,作者對樹懷有滿腔的熱愛和崇敬之情,樹的生存受到威脅,但它“綠得更深沉”“依然綠着”“照舊綠”“綠得很”“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詞背後,湧動着洶湧的激情。

“綠着死”。“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樹遭殺戮。慘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憤激之情溢於言表。

六、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體會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2.揣摩關鍵語句,思考:大樹身遭屠戮的悲劇根源是什麼?

Tags:那樹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