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2017年國家規定春節假期

欄目: 春節 / 發佈於: / 人氣:6.26K

辭舊歲,迎新年。2017年國家規定春節假期怎麼樣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閲讀!

2017年國家規定春節假期

2017年國家規定春節假期

2017年春節是1月28日,正月七年級,星期六。

據以往的慣例春節放假7天,2017年1月27日至2017年2月2日調休,放假7日。

所以2017過年法定假日3天.2017年過年放假安排為:2017年1月27日(星期五)至2月2日(星期四),共7天。其中,1月28日(七年級)、1月29日(八年級)和1月30日(九年級)這3天為法定假期。

2月3日(星期五)、2月4(星期六)日照常上班。

所以,2017國家規定春節法定假日是1月28日(七年級)、1月29日(八年級)和1月30日(九年級)這3天。

客家人過春節詳細簡介

客家人過年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説,過年是從傳統的過“小年”開始。小年過後,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香燭爆竹之類。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擦拭門窗等。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早早地貼上對聯、年畫,然後準備年夜飯。年夜飯最講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湯”,主要有大肉、蘿蔔、肉丸和菇類。吃年夜飯前要先做兩件事:一是給長輩端上熱氣騰騰的“年湯”;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爾後,一家人才團團圓圓吃年夜飯,這一餐一定要吃點飯,表示吃到了“年飯”,長了一歲。飯後,年長者會為小孩包上吉利的“壓歲錢”,除夕才算過完。正月七年級凌晨,男人們早早地便起來洗漱乾淨,然後點香燭、放爆竹,給長輩拜年。之後,裝上一盤粉皮、米糖、花生,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這一天有很多講究,不撈飯、不掃地、不打水,更不能説不吉利的話。早餐也要吃齋,並以芹菜、豆腐為主,意為勤勞致富發財。

正月八年級,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殺一隻閹雞,把雞血淋在“紙錢”上,謂之“血錢”。早飯後,一家人便穿戴整齊,和家族人一起帶上香燭爆竹、茶酒齋飯,上墳祭祀祖宗。祭祀完畢後,家族人便開始一家一家拜年,一邊説着祝福的話,一邊喝着滾燙的酒。這一天,新媳婦還要和丈夫一起趕回孃家。正月九年級,客家人便開始走親戚。

正月初五,各地的圩場開始了新年的第一個圩日,俗叫“開圩”。這一天,人們忙着趕場,各種玩具、小吃特別多,還有舞獅的、舞龍燈的,格外熱鬧。

正月初七一早,家家户户便用炸果、炸豆腐、臘味等湊成七種佐料煮稀飯,俗稱“七寶羹”,客家人認為吃了“七寶羹”,一年無病無災。直至正月十五過了元宵,傳統的過年才算結束。

如今,過年增添了許多內容,封建陋習明顯減少,人們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體育比賽,傳統的節日有了新的色彩。

陸川客家人春節

陸川客家人主要從福建省上杭縣和福連珠璣巷遷徙而來。遷徙時間約為明朝中葉,按輩排,至今大體上是十八至二十代。現在,陸川約有五十多萬客家兒女,和鄰縣博白均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

陸川客家人過年講究的是熱鬧、隆重、團圓。一般冬至前後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主人把鵝、雞、鴨用籠子關住,以減少它們的'活動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餵養,這個過程謂之“槽”。到了過年的時候,鵝、雞、鴨就會養得肥肥的,主人宰殺時就會十分高興,如果家禽養不肥,主人就會感到沒面子。以前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都要舉行祭灶儀式,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灶君取下燒掉,年三十凌晨把新灶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燒餅之類祭品,在灶前燒香送、迎灶神。不過,這個儀式到現在只存於一些偏遠的客家村寨,大部分地方都消失了。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後,要擇吉日打掃衞生,漿洗衣裳、被褥、蚊帳、窗布等物,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這時,家家户户開始忙碌起來,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陸川縣北的客家人喜歡爆米花,縣中的客家人喜歡包粽子,縣南的客家人喜歡炸 “油鼓”。 “油鼓”是糯米添加適量粘米打粉再加糖水做成,中空而圓,要掌握火候,經油一炸就鼓漲起來,這大概是“油鼓”一詞的來歷吧。“油鼓”呈金黃色,入口香而軟,並且耐貯藏,的確是獨特風味的客家小吃。

陸川客家人喜歡吃鵝肉,雞肉反成其次,有 “無鵝不像年”之説。據老一輩人説,從前客家人顛沛流離,生活比較貧困,而鵝個頭大,生長速度快,耐飢少病,沒有飼料時還可用青草餵養,非常適合客家人遷徙時帶在身邊。而且鵝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體現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親戚時帶上一大塊肉也有面子。筆者小時候見農村家家户户都養有鵝,少的幾隻,多的十幾只,一到春節鵝的叫聲此伏彼起,未見人影,先聽鵝聲,饒有情趣。現在,養鵝已成規模化產業,尤其是陸川縣烏石鎮的養鵝業蓬勃發展,烏石白切鵝也成為一道餐桌佳餚,風靡廣西,走向全國。

大年三十是過年氣氛最為濃厚的一天,家家拜山神、社公、土地,户户在廳堂掛像祭祖宗。在大門口貼上春聯,房間、穀倉、禽畜欄、傢俱、牀鋪,甚至水缸都貼上紅紙條,即所謂的“利市”。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新衣。除夕之夜,不管多遠的親人都要趕回來吃團圓飯。吃罷團圓飯,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都要燈火通明,叫“點歲火”,連豬舍牛欄也不例外。正月七年級不準殺生,早上要互相講吉利話祝賀,給小孩和老人壓歲錢。從七年級到十五都不準講不吉利的話,否則就要被摑嘴,名曰“打發新年財”。八年級是走親戚拜年的時間,特別是新婚夫婦一定要去岳父母家拜年,去時要帶一對小母雞,要祭拜岳父母家的祖先,並告知祖先女兒已出嫁成家。九年級客家人認為是“三窮”日,不喜歡到別人家,也不歡迎別人到家裏。這一天一大早要開門掃地,喻示把“窮鬼”掃出門,一邊掃地一邊唱:“金銀財寶擔擔來,乞兒窮鬼出門去,你出不出?不出掃把打屎忽(屁股)”,接着又用掃把左右打幾下。把垃圾堆成一堆燒掉,放一串鞭炮,表示送走了“窮鬼”。有些地方早上有吃“歲飯”的習俗,即前一天晚上先把飯蒸好,等到明早吃。吃飯前先要供奉神仙和祖先。初四也是拜訪親朋戚友的時間。“初五、初六,有酒無肉”,這是過去客家人生活的寫照,現在生活富裕了,別説初五、初六,就是到了年十五(元宵)也會餐餐有魚有肉。改革開放以來,陸川的年輕客家人大多外出打工,初五、初六也是該啟程到外面闖世界的時候了。

閩西客家人春節習俗

閩西客家人從年二十五“入年假”過小年始至除夕,是過年的準備階段。

大年三十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紅”(貼春聯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之後,貼門神、祭祀祖先、準備年飯、守歲等。而年飯中“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紅燒豬蹄,這紅燒豬蹄很有特色,不僅肉爛,更是香濃可口,這裏面的配料有的是當地的植物根莖,因此形成的香味獨特; “長命菜”其實就是整隻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鍋中烹煮,再將整個大蘿蔔和整棵的芥菜加進去,這裏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進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作有食緣……守歲,也稱點歲火。客家人要用特製的三盞油燈分別點在廳、門、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這將意味來年吉祥平安,萬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