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73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精選7篇)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1

孩子是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需要呵護才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環節,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就很重視這方面知識的吸取並儘可能好的運用在實踐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到現在我也曾看過不少的育兒方面的書籍,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這本《陪孩子一起成長》特別是書中的兩個觀點我非常贊同,並與之產生共鳴。

第一個觀點就是“家長要學會表現無知”。家庭應該主動分享學會孩子的好奇,要學會表現出無知的狀態。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會陪孩子一起玩遊戲,或者一起看一本書,看到最後,我就會用孩子那種充滿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問上幾個問題,讓她來做我的老師。孩子在那個時候就會很認真,感覺到很有“成就感”。記得有一次我問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麼,能告訴媽媽嗎?孩子説她也不知道,於是我就表現出非常想知道的樣子,她就把百科全書翻開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告訴了我她的答案。趁機我就誇讚了她,並説以後還會經常請她幫我解決我不知道的問題。看得出她很開心。個人認為除了裝無知、裝傻,爸爸媽媽還要讓權,所謂讓權就是隨着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把權力交給孩子。平時在家的時候當我看到她的書桌很亂的時候為了鍛鍊她能自己整理的好習慣,我就故意説今天你的書桌你做主你想怎麼整理就怎麼整理,你是書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時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樣子。在週末出去到某處遊玩之前,我有時候就會對孩子説:“孩子,今天出去需要準備的東西我都不知道要帶哪些,你能來做主嗎?”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現出很樂意的樣子。家長學會無知以後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動力會大大提高,從而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第二個觀點就是“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一個能懷有“感恩”的人,就會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熱愛生活。當父母付出了無盡的愛給孩子,收穫的卻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時,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既吃驚又心寒:是誰讓孩子變成這樣的?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為此,爸媽們願傾盡所有,不求回報。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無微不至的愛看成天經地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更不知道感恩。為什麼付出了愛卻沒有收到愛的回饋?我們作為父母也許該自我反省一下了。愛的付出也有講究,“不求回報”的愛也並非都是好的。因此,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感恩。為此,在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都會不失時機的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詩,如“鋤禾”,讓她感到糧食來之不易,讓她認識到能吃到這麼美味的食物應該要感謝農民伯伯,感恩陽光和水還有空氣;有時當孩子在喝着乾淨的水時,我會給她講一些自來水生產的過程,讓她認識到乾淨的衞生的水來之不易,我們要感恩那些能讓我們喝的上這些水的所有人。讓孩子懂得感恩,我覺得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種節日。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裏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説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二是及時的表揚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後,不管他是主動還是被動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滿意,父母都要發自肺腑地感謝他、讚揚他,那麼孩子定會大受鼓舞。不管孩子為你做了什麼,都要讓孩子覺得“幸虧有我出手幫助,事情才會這麼順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關心他人的動力。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長”是一本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的好書,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將會好好研讀下去。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2

隨着孩子從只會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現在已然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事關孩子的一生,身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較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樣才能教好孩子?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儘可能的選擇好的學校,課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等等。但是通過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結果來看,越是狠抓嚴管,孩子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閲讀了著名學者李子勛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長》,在閲讀的過程中結合以往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觀有所改變,在這裏與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們需要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們需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作為保障。在生活中,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會對孩子過於溺愛,干預太多,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這樣會慢慢抹殺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並陷入成長困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與孩子有效的互動避免生硬的強塞知識,有的時候還需要表現的無知,讓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她在挫折與磨練中讓自然的長大,學會感恩、學會寬容、懂得敬畏等等。週末我時常讓家人帶着孩子來到我的工作崗位上,讓他了解工作的艱辛,生活的不易,讓她對社會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我們要先糾正人家怎樣怎樣好的錯誤思想,每一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模板可套;其次規避望子成龍這種心態,我們沒有實現的目標,不能強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學習上的負擔,因為學習不是判斷孩子的唯一標準。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基礎,可以給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給孩子充分的關注、耐心、尊重和信任。眾所周知,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緊張是不言而喻。但是,馬克思非常重視對女兒們的教育。將星期日留給孩子,跟孩子們共同度過這歡樂的一天。平常,馬克思也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跟孩子們遊戲,比如和孩子一起摺紙船,將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還和孩子們一起賽跑,擲沙包等,鍛鍊她們的身體,培養她們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來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對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導孩子的行為,父母作為第一任老師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的觀察力是很敏鋭的,我們的行動更有説服力和影響力。當孩子有了良好行為方式時,我們應適時、適當的給與表揚鼓勵,使孩子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從而強化良好行為的養成。反之,如發現不良行為時,可以採取一點懲罰措施,讓孩子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行為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行為。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稱讚,而且在大家對她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也曾説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因勢利導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摸索着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經驗。教育的路很長,作為孩子的家長,我還要繼續探索,繼續為之努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父母的驕傲。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3

“人生如夢,人生苦短”,人一生有兩件事最重要:一是參加社會實踐,獲得事業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續。下面,我就近期閲讀地《陪孩子一起成長》這本書,簡單談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長應該是立體的、多方位的成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立體。全方位式的教育,僅僅依賴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面對調皮淘氣的兒子,經常愛犯錯誤,我們不批評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尋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揚的閃光點,再給他一個個淺淺的微笑,讓他認識到犯錯誤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時,父母一樣會疼愛他們。所以我們家長不能在批評完孩子以後就撂下不管了,這會讓孩子與你的心越來越遠。

二、與孩子一起閲讀書籍

家長與孩子共同閲讀,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及滿足,能感受到愛及温暖,有時超過對書本身的興趣。才開始要去發現孩子最感興趣的書籍,鼓勵他去閲讀,要物質鼓勵他,並讓他把那些書最吸引人的地方講出來,再加以讚揚,讓孩子再講得過程中獲得一種滿足感。這樣就能調動他的閲讀興趣。

三、表揚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孩子當然也不例外,來自父母的讚美會激起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感,促使他們進一步強化良好的行為,直至養成好性格。

四、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興趣出發,才能讓孩子樂學,現在社會上有種怪現象,那就是小小年紀,大多數孩子要學很多門知識,很多家長不去考慮孩子學習效果如何,好象是學的內容越多,孩子就離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願意去學,有沒有興趣,結果造成浪費金錢,浪費經歷,更浪費孩子天真的快樂時光,所以我希望父母從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捉孩子的興趣點,加以引導,然後再給他們的興趣去點温加油,讓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樣才會獲取更加的效果。

五、做錯事允許孩子申辯

申辯也是一種權利,有的父母喜歡那種腑首帖耳“聽話”的孩子,父母怎麼講,孩子就怎麼做。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打罵孩子。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還會使孩子滋長一種牴觸情緒,為推脱責任埋下惡根,孩子申辯本身是一次有條理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父母交流的過程,如果父母能意識地找一些問題來與孩子辯論,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4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自己也開始逐漸的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近期讀了李子勛的《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完後深知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這是身為父母不可缺少的一課。書中寫出瞭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讓我們在束手無策時找到正確的方法。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事關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會給社會造成負擔,同時也是對孩子一生的承諾。

其實每個家長也是個教育者,“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我們教育子女的同時子女也在教育着我們,而且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是和諧的統一,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遠的老師,無論是學校老師或家長,其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可造之材。我從未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老師的事情,這是需要家長與學校老師共同的努力,也是家長與學校老師共同的任務。

怎樣教育好孩子,是每個家長都在考慮的問題,文中提到在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與孩子多溝通,跟孩子成為朋友,正確的引導孩子,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如今社會家長身上有着很多的壓力,這些壓力來源於工作、家庭、生活等等,在壓力無法得到釋放的時候,難免會將不好的情緒帶給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傷害,但孩子是無辜的,我們首先要做到對與錯,好與壞都要用平常心來對待。

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還要要送孩子“感恩、敬畏、寬容”這三個禮物,首先要幫孩子建立一顆感恩的心,也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感激;其次,要孩子學會敬畏,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敬畏之心是感恩的前提,是做人的基本態度;再者,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懂得寬容,寬容之心實際上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品質,這個品質都是從小由父母來倡導、影響,並給予孩子的。不管是感恩、寬容、還是敬畏,如果孩子小時候被父母潛移默化地灌輸了這樣一些感受,相信孩子長大後會非常好,跟這個社會非常融洽,不會出現什麼心理障礙,也不會出現行為方面的一些困境。別人也喜歡與他交往,因為他有感恩、寬容、敬畏之心,別人從他那裏得到的温暖與快樂就多,也願意保持與他的來往。

教育的路很長,作為孩子的母親,我還要繼續探索,繼續為之努力,希望每個孩子都成為父母的驕傲。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5

“教育的終極目標除了給予人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出一個幸福的人。”這是作者黨巍在文章中寫的開篇語。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對照自己才發覺,我只做到了前半部分,“給人以知識和能力”,而忽視了後半部分。這也正是大部分家長和老師忽視的問題。“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出幸福的人”,説得多好,試問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你幸福嗎?”恐怕沒幾個會肯定回答吧?

儘管素質教育的口號提了這麼多年,但是應試教育還沒有脱離現有的教育體制,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仍以“大學聯考”為指揮棒,圍着孩子的成績轉圈。文中説道,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玩樂,二是成長。可是我們卻把孩子童年裏應該的玩樂當成是不務正業,從學前開始,便希望孩子會做算數,背古詩,説英語,認識多多的生字,能出口成章,這種自以為是的.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是拔苗助長,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厭學”,從幼兒園就開始厭學,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文中作者在自己孩子才十個月大時就帶她一起騎馬,一歲多便開始世界各地的旅行,她讓孩子在旅途中培養一個可以堅持一生的興趣愛好。的確,我們不能像作者那樣帶着孩子滿世界遊走,讓孩子有那麼豐富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但是培養一個可以堅持一生的興趣愛好是應該能做到的。沒有興趣愛好的人生是悲哀無助的,在我們孤單彷徨、壓抑憤懣、恐懼哀傷時,興趣愛好會成為宣泄情緒的一個突破口,幫助我們尋回寧靜的內心世界,有助於心理的健康發展。但是這種喜好不能以家長的意志為主,我們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反正是十八般武藝恨不得讓孩子樣樣精通,可是這些裏有多少是能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愛,並可以為之堅持一生呢?

陪伴孩子成長是家長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堅持帶他們走一走,看一看,與大自然多親近親近,認識認識螞蟻蜻蜓,聞聞花朵和野草的芬芳,感受一下雨中踩水的樂趣,這個過程中,不用你多説什麼,孩子自己就可以看到感受到,那豐富而純淨的幼小心靈,自然而然地追尋着善良與美好。可是我卻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機,現在想想心裏真的很愧疚。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和我當時一樣,藉口工作忙,孩子只管生,不管養,讓父母替自己當父母。隔輩人的溺愛會給孩子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到時糾正不過來追悔莫及。況且老年人不好動,可小孩子又過於精力充沛,一刻也不閒着,兩相矛盾如何調停?那就看電視唄,最簡單便捷。結果長時間看動畫片,眼睛將來就有隱患。而孩子幼年時期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也容易形成極端,不是特別沉默就是特別好動,這都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説過,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教育不應該只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人生的藝術。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再出發。做為家長的我們,做為老師的我們,都做好準備了嗎?我已錯過一次陪伴成長的機會,現在我要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讀書培養孩子們的靜氣,讓見聞決寫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最終成為幸福的人。雖然考評制度不會等到若干年後去問過我們曾經的學生幸福與否再給你的業績打分,但是身為家長和老師要清楚明白,成績只代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它決不是人生的全部。

給孩子一顆自由飛翔的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吧!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6

孩子是父母手心裏的寶貝,養育他們不像養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樣簡單,呵護、陪伴、指引、欣賞......無論哪一樣都不可或缺。

此從有了女兒,我就不失時機地閲讀各種育兒經典,希望可愛的女兒能快樂的成長並且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上學期,從幼兒園買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長》的書,我如飢似渴的讀了一遍,很多生動活潑的案例提出了各種簡單實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讀,收穫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觀念。其中"享受閲讀的快樂"一文引起了我心靈的共鳴。

人們常説:"書籍是人最安靜、最永恆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師。"

作為老師的我深知幼兒讀書的益處,因此從女兒牙牙學語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和女兒一起看圖讀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樂、充滿愛的故事中。直到現在,每晚讀書是我們的必修課,語氣故作誇張的爸爸、講述娓娓動聽的媽媽,都讓女兒陶醉在美麗動聽的故事情節中,常常被快樂、明朗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為了晚上能多讀幾篇故事,女兒會主動承擔一些責任;為了能多聽幾個故事,女兒寧願答應一人獨立睡覺等條件。開始是媽媽讀給她聽,聽熟悉了自己會讀給小玩具朋友聽,而且是以幼兒園老師的身份。現在女兒對認字有了強烈的慾望,讀書時,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裏我讀到哪裏,在享受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字。閲讀變成了女兒睡覺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兒生活的一部分,女兒房間一隻小小的書架上放滿了各種精美的幼兒讀物,充滿了書香氣息。

很小的時候,女兒只知道享受故事帶來的樂趣,而不懂保護書,《東方寶寶》、《幼兒畫報》《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書經常女兒我弄得支離破碎、皮肉分離。現在女兒懂得愛惜書了,讀過的書基本上完好無損,從上幼兒園託班開始就成功地講《小兔咕嚕嚕採蘑菇》、《三隻小豬》、《小蛋殼託兒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參加比賽,這都讓女兒很有成就感,但女兒最喜歡的是《豌豆花兒》的故事,第一次聽《豌豆花兒》,女兒很投入,走進了豌豆花兒的對話情景中,當聽到豌豆花兒為了實現想有四個寶寶的願望,竟然不怕乾枯、凋零、變成黑色的粉末悄無聲息的落入泥土時,女兒竟然趴在枕頭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淚並哽咽着説:"媽媽,豌豆花兒太可憐了",我勸她説:"別傷心,豌豆花兒很偉大","什麼叫偉大?"女兒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媽媽都很愛自己的寶寶"我説。從那天起,女兒就喜歡上了《豌豆花兒》的故事,豌豆花兒的美麗、偉大、豆莖豆葉的無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麗動聽的故事引領着女兒成長,再大點,女兒就自己能認字讀書了,我想象着她自己親自讀故事的美好......

雖然我們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去做,去實現孩子這些小小的願望,陪孩子一起成長,無論生活發生了什麼改變。

  《陪孩子一起成長》讀後感7

隨着孩子的一天天長大,自己也開始逐步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長》,加上自己這幾年在教學中的一些切身體會,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為父母這是必不可少的一課。而且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事關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會給社會造成負擔。同時也是對孩子一生的承諾。但是怎樣才能教好孩子?這是每一個家長都在考慮的問題。

“愛要學習,愛是從學習中來的。”在自己的教育過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中慢慢領悟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非常認同並深深為之信服。

如何去培養孩子的這種感恩的愛的能力,讓孩子一開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與回報的氛圍中,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所見隨感和一些切身體驗,我想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首先,家長不要對孩子過於溺愛,干預太多,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個視同珍寶,溺愛過度,不捨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為孩子打理順暢,孩子過着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這樣會慢慢抹殺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個性,不但成為家庭的負擔,也成為社會的負擔。因此應該鍛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父母還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艱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強孩子與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獨食”;我們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孩子”,在家裏可以一手遮天,出來了家門就一無是處,缺乏與人交流的能力,不會和陌生人打交道,這也成為以後社會交往的絆腳石,慢慢轉化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剛剛學習與人交往時,不要擔心自己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吃虧受欺負,其實這也是孩子在積累社會經驗,從中他會學會一些結交新朋友的技巧和與人交往的經驗,因此父母應該捨得放手,實踐出真知。

第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教育與人格養成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給老人買買禮物,經常給老人打打電話,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言教。不要毋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潛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説服力和影響力。

在這裏我也只是一個新手,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摸索着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經驗。教育的路很長,作為孩子的母親,我還要繼續探索,繼續為之努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父母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