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讀後感(精選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讀後感(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讀後感(精選4篇)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讀後感1

一、內容簡介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注身邊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會忽略了,也忘記了去幫助孩子,甚至制止了孩子的某些活動,但是我們破壞了孩子的什麼,沒有人知道。孩子的許多行為被家長不理解並強行壓制,抹殺或者用愛的名義禁錮了兒童的正常成長。這是我們現在教育最大的誤區。認識各種敏感期,對於孩子的完整的自我成長至關重要。《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很詳細地描述了孩子各個年齡段會出現的敏感期,以及各種應對的方法,不要讓我們的愛成為傷害,讓自己的愛成為孩子成長的後盾吧!

二、精彩部分及個人思考

(摘自《捕捉兒童敏感期》第四章)

(一)摘錄: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但我們覺得,用“執拗”這一概念來得更準確一些。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們確切知道,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

個人思考:3歲-4歲幼兒的執拗不能單純的叫做固執,説孩子很倔,其實他只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兒童的心理活動會形成一定的心裏秩序,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一旦成人破會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而讀到這裏我也想到了我們班的一個小姑娘,只要你不按他的想法去做,他就會生氣,不理人,一個人趴在桌子上。而在書中我也學到了解決的方法,首先教師不要按自己的秩序規則來想事情,你應該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要學會理解他並且表現出對他的理解。其次學會變通,教師應該靈活處理問題,不能死守規矩。而且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只需要理解罷了,而這也是孩子多需要的。

(二)摘錄: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很快發現一句話能表達一個意思,這個發現又使他開始重複説一句話。語言的祕密何止於此!很快,兒童又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期來了。

兒童發現了語言的力量,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使用。成人很怕兒童使用詛咒詞彙,一聽到就反應強烈,視詛咒為洪水猛獸。兒童感受到了這些語詞的力量,反而特別關注和喜歡使用這類詞

個人思考:詛咒的敏感期是幼兒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裏的話語就是詛咒,而且成人反應的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説詛咒的話。我們班潘凌霄這種現象就很嚴重,他總是叫別的同學:“臭**”,然後看到別人生氣了他就會很高興,老師越教導他,他就越這樣説。看了孫老師的書我才知道這也是幼兒的敏感期之一。如果老師越管孩子越説詛咒的話,可以進行冷處理,讓他看不出老師因為他的行為而引起的情緒波動,也可以使用暫時隔離法,讓他周圍少坐點孩子,儘量減少給他語言攻擊其他孩子的機會。如果孩子沒有過多的這種行為,可以先觀察一下,過一段時間這種語言就會悄沒聲地過去了。

(三)摘錄:從某個時刻起,兒童突然要圓圓的完整的大餅,整瓶的大瓶飲料,套裝的衣服……餅子太大,被家長掰開,孩子就會痛苦,難過,甚至哭鬧。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當然也是人的天性。它從兒童時期開始出現,護它就是保護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會把有瑕疵的蘋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會對一個接近完美的蘋果驚歎,會為一個接近完美的自然對象或藝術作品感懷。完美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悦,兒童追求完美,表明兒童的精神世界開始走向豐富和深入。

個人思考:追求完美不能等於獨佔,也不等於不會分享,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就曾存在誤區。我們班有一個寶貝叫翔翔,玩玩具的時候他會拿一整盒,只要小朋友拿了其中的一個,他就立刻推到一邊不玩了,但若是教導他把玩具分給別的小朋友,他也會分享,而且不會出現將一整盒不玩的現象。在吃饅頭的時候也是,第二次過來要饅頭,老師一般怕孩子吃不了都會先給他半個,然後把另外半個給別的小朋友,可他哪次都不願意,就非得要一個整饅頭,要不就不吃了。我原本以為他是不會分享,看完書後我才恍然大悟,他這是處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並不是獨佔或者不會分享。

(四)摘錄:敏感期中的幼兒往往對敏感對象表現出痴迷的熱情。幼兒繪畫敏感期到來時正是如此。這個敏感期大約在4~5歲之間到來,但也有例外。整個敏感期持續一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幼兒從2歲開始畫線狀團,3歲左右開出有了運筆意識,畫的形狀成了不規則的梨形、圓形以及其他的簡單形狀。這個時期過後,兒童會不斷要求大人給畫,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能力有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兒童又開始自己畫。此時兒童基本從宏觀的角度來觀察事物,能畫出一個事物的基本輪廓,畫人能畫出頭部、四肢和軀幹,但沒有多少細節內容。接着,他開始把握細節,對微妙的神態也有了感覺,他們的畫也變得生動奇妙。

兒童繪畫的品質大概從2歲多就開始了,但這個時期繪畫的表現還是符號系統,我們看到所有兒童的早期作品都是一些簡單抽象的符號,幾乎看不到也看不懂是什麼內容,於是在成人的眼裏這不是繪畫,他們甚至認為兒童根本不懂繪畫。其實不然,在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繪畫的特質就是這樣的:一條不規則的線段,一幅橫握畫筆在畫面上繞來繞去留下的麻線團,甚至一個點,都表露着他們最初的認識和原始的記憶。我們把這個階段稱之為“兒童時期的符號系統”。這個階段要伴隨兒童很長時間。

隨着兒童的成長,他們逐漸有了表現生活的願望和需求,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們把生活與繪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此,兒童進入了繪畫的另一個時期,迴歸生活,迴歸自然。

他們開始注意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喜歡逛動物園,喜歡看動畫片,喜歡聽成人為他們讀童話故事……他們進入了一個有形的空間並開始嘗試着用繪畫的方式表現這些他們喜歡的事物,於是早期的造型就從這裏開始了。他們總是用最簡單的繪畫語言表現事物,所以兒童在這個時期的作品都有一個雛形——如圓形、方形、稻草人……而且兒童會高興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並把它們收藏起來,從中獲取一種莫大的成就感。這個階段的兒童觀察和表現的對象永遠是整體的、宏觀的,因為他們對細節不感興趣,而只有成人才會無知的去教兒童和要求兒童,這時兒童便放下了畫筆讓成人來畫,接着,不滿、情緒、要求、甚至放棄便開始了。

經歷了這個階段以後,大概在4歲半的時候,兒童的繪畫有了一個新的提升。他們不再滿足於對事物輪廓的宏觀表現,而開始關注事物的細節,畫面往更細微的方向發展。他們加大了自己的觀察力度,盡力去表現觀察到的每一個細節,這時的作品已經能夠看到具體的內容了——如人的臉上有了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和一張嘴,自行車有了兩個輪子、一個車把、一個座,甚至他們能夠表現出人物的表情和急速行駛的自行車輪胎,家長們通常會對此欣喜不已。

這時的兒童對繪畫非常認真,但有時也會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於是他們想到了請老師、媽媽、爸爸幫助……所以又出現了不滿和放棄!因為成人畫的不是他們想要的,怎麼畫都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孩子説“不是這樣的……”,孩子哭了。這時成人不知所措,對孩子最好的解釋就是“我畫不好,我不會畫”。

6歲以後,兒童在對造型的興趣不斷上升的同時也開始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生活、對自然、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的真實的感受和心靈的感覺。這時他們的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繪畫的語言、手法也逐漸豐富起來了。兒童對細節的興趣更大了,他們很願意把很多細節畫得一絲不苟,同時作品中開始不斷地流露自我的情感和人生的態度。

個人思考:兒童的繪畫不但是有敏感期,而且是有一定順序性的,第一時期大概2歲多,孩子會畫一些簡單的符號,第二階段他們會把生活與繪畫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兒童的觀察和表現的對象是整體的,宏觀的,第三個階段大概在4歲半,開始關注事物的細節,第四個階段是6歲以後,開始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生活、對自然、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的真實的感受和心靈的感覺。通過學習幼兒繪畫的順序性就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幼兒,促進幼兒繪畫能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五)摘錄:兒童出生幾個月就有秩序,他會因為堅持秩序達到執拗的地步。一旦兒童建構了良好的秩序就會自主地維護它。這似乎意味着,因為遵守了內在的秩序,對環境的秩序就變得確定和明晰起來。就有了心智的秩序,使得兒童信任環境,維護環境,相信自己能和環境交流。

如果兒童內在秩序以及外在環境的秩序,被權威替代。決定孩子內心的是成人或是老師,因此兒童怕學校、怕老師和成人,這也使得家長討好教師,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這種無秩序的環境使兒童喪失了安全感,最終,這種環境會培養和滋生出懂得叢林規則的孩子,人就會淪落。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教師一定要幫助兒童建立這個原則並形成秩序。不打折扣地實行這個原則時,我們發現,兒童是願意讓夥伴分享玩具的。

強制讓兒童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被強制性地分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分享變成了交換,或者是佔有。家長和學校應該給孩子們提供分享的機會,有的孩子正處於“我的”佔有敏感期,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與“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這個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他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孩子到了四、五歲時必然會願意分享,因為他的心理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層面。

個人思考:延續秩序和人際關係的關鍵期,讓我知道了不能強迫幼兒放棄自己的東西,也要告訴其他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拒絕,如若強制讓幼兒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想法:我的東西被強制性的分給了別人,我也可以強行得到別人的東西。應該讓幼兒建立一定的秩序感: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對於我們班的幼兒學會徵得別人的同意和學會最尊重別人的拒絕是很重要的,經常會聽到孩子來告狀説:“***,把我的玩具搶走了。”

當詢問時才知道其實***只是想拿來玩一玩,但是他並沒有徵得別人的同意。有時遇到二個孩子想玩同一個玩具時會教導沒玩的孩子跟正玩的孩子商量,一般商量後都會一起玩,但有時遭到拒絕,想玩的孩子就會氣急敗壞的把玩具搶過來。所以學會徵得別人的同意和學會最尊重別人的拒絕是很重要的。

(六)摘錄:兒童是通過皮膚來思考、也是通過皮膚來獲得愛的。許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膚恐懼症和肌膚飢餓症。學校裏,新進校的孩子的肌膚恐懼症能達到很極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膚,給他處理時,他非常恐懼。這時,老師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範,然後再在孩子覺得較為安全的手臂上示範,孩子還是瘋狂地哭喊。這是無安全感在身體上的表現。

人在童年通過父母的撫摸獲得身體的智能,也獲得愛的感受。要儘可能觸摸0~3歲的孩子的肌膚,裸體擁抱孩子,親吻孩子。當幼兒欠缺撫摸時,在愛和自由的狀態中,他因為放鬆而將欠缺了的需求從潛意識上升到意識狀態,恢復機制自動開啟,以彌補成長中的缺憾。

如果一個孩子正在玩或是正在操作一樣玩具或是教具,另一個兒童也想使用,他只能等待別人用完後再用。這個原則同樣使用於他自己。每天都要有這樣的經歷,孩子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學會等待。

你是否可以嘗試着把孩子自身和孩子的做的事區分對待:你是愛孩子的,但你不喜歡他這樣做。讓孩子感覺到這點,孩子就會安心和有勇氣面對自己的行為。

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就會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師要耐心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

首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凡是對自己和他人身心無害的事都不能算錯。其次,兒童是在犯錯誤和改正錯誤中成長的。有時孩子會故意犯個錯誤,用明知故犯的方式來試探老師和成人的態度,來驗證和體驗愛和寬容的感覺。這個過程他就知道什麼是錯誤,犯錯誤是什麼感覺,然後他會改正這個錯誤。如果成人愛孩子,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兒童就會使用正確而放棄錯誤。這是正常的良好的成長模式。

個人思考:在分享成長中也學到很多知識了,第一,孩子是通過肌膚來思考來獲得愛的,應該儘可能的觸摸0-3歲的孩子的肌膚。第二,應該讓孩子學會等待,如果一個孩子正在玩或是正在操作一樣玩具或是教具,另一個孩子也想使用,他只能等待別人用完了再用,決不能強行的搶奪。第三,應該時刻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嘗試着讓孩子自身和孩子做的事區別對待:你是愛孩子的,但你不喜歡他這樣做。讓他正視自己的錯誤,並積極改正。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讀後感2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着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必須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

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羣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中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

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裏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中一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

人際關聯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着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讀後感3

感覺自己真的很幸運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讀到了孫瑞雪老師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這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需要廣大幼教同仁們和年輕的家長們好好讀一讀,我看了之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本書以樸實無華的案例,針對專業的分析,使我在理解運用的過程中,有了很好的扶手,本書以從四個孩子:暢暢、恆恆、緹緹、毛毛的日常生活,開啟了敏感期的觀察之旅,也開始了我的收穫之旅。

作為幼兒教師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在樹立孩子們規則意識上,存進孩子們自主的發展中,也有了依據,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閲讀分析。

在幫助孩子們樹立規則意識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同事們抱怨説某某兒童難管難教。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我們是否對兒童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徵有深入的瞭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師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解決不到實際的問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兒童充分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夠在我們老師的教育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除了愛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絕招”。敏感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進和引導而來,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視、強制則使孩子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遲。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孩子們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孩子們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

所以在幫助孩子們樹立規則意識,促進其自主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已更改更多的關注結果,更多的應該去看孩子的具體行為和具體表現,因為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不一樣,敏感期不同,他們呈現的表達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老師應該自信觀察、分析,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搭建科學的平台,創設狂送自由的環境,是孩子們在愛和自由中,自然而然的習得經驗。

愛和自由是我們老師所需要的、也是我們還沒跨進這個工作崗位時常掛在嘴邊的,可是等到了真正的情況下,有時候自己也會控制不住,不能對孩子們太好,他們會騎在你頭上,要兇到讓他們怕你,才是好老師!才認為是真理。殊不知,在這種高壓的狀態下,孩子們的思維力、想象力被我們扼殺在平常的一言一詞中。

總之,這本書讓身為教師的我去感受到了幼兒的世界,幫助了我瞭解幼兒,我們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在這些經驗下去靈活運用到實際的情況中,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愛和自由健康成長,這也是我收穫最多的一個觀念。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讀後感4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什麼拒絕再喝白開水?他們為什麼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麼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在讀了資深幼兒教育學家孫瑞雪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我才瞭解,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通俗易懂,孫瑞雪老師針對每個不同案例都作了點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鑰匙,引領我們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兒童內心的祕密,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師都不太瞭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他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自閉症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在這本書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從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間敏感期、人際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對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述説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這也是我們每一名小蝸的老師要做到的。

在讀這本書後,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和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認識到教師重要的品質是會觀察,不去幹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家長提出的疑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分析與指導,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