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精品】懺悔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懺悔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懺悔錄讀後感

懺悔錄讀後感 篇1

《懺悔錄》一書,我買了二十來年了,一直沒有時間去看這大部頭著作。這次是斷斷續續地從去年春節後看到今年春節期間。55萬餘字,終於讀罷。

首先,我被盧梭式的真誠和坦率的自我剖析精神所震撼。那論辯式的開篇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悲憤啊,悲憤!滿腔的悲憤!盧梭向腐朽的時代社會提出了勇敢的挑戰!

盧梭1712年生於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是牧師的女兒。盧梭當過學徒、僕人、夥計、隨從、象乞丐一樣進過收容所,在經過長期的自學和奮鬥之後,才逐漸成了音樂教師、祕書、職業作家,從下層人民中脱穎而出。

盧梭勇敢大膽地把自己不能見人的隱私公之於眾,他承認自己的卑劣念頭和下流行為,他説過謊,行過騙,調戲過婦女,偷竊過東西,他懺悔自己嫁禍於人,懺悔自己拋棄朋友,懺悔自己背叛新教信仰……盧梭拿着手術刀毫不留情地血淋淋地解剖自己,真誠到毫不隱瞞、嚴酷無情,甚至令人驚訝的程度,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這真是“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自揭隱私,誰人能行?相比之下,自覺汗顏。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其次,我被盧梭對社會政治不平等的大無畏批判精神所折服。盧梭有一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惡的社會環境卻使人變壞。這一論斷在當時的社會上提出,真是太偉大、太有勇氣了,不愧為思想家。他現身説法,講述自己“本性善良”,“我本來可以聽從自己的性格……我將會成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長、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勞動者,”但社會環境的惡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平等,卻使我受到了污染,“從崇高的英雄主義墮落為卑鄙的市井無賴”,“作惡的強者逍遙法外,無辜的弱者遭殃,普天下皆是如此”,因此揭示出社會不平等對人性的摧殘和扭曲。盧梭的自我剖析和懺悔轉化為對社會的譴責和控訴,對人性惡的挖掘升級為嚴肅的社會批判。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一部論著以其傑出的思想被恩格斯譽為“辯證法的傑作”。

再次,我被盧梭充分的自我意識和強烈的個性解放精神所鼓舞。盧梭與天主教神學相反,不是把人看作是受神奴役的對象,而是把人看成是自主的個體,人自主行動的動力是感情,認為“先有感覺後有思考,這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盧梭無疑是十八世紀中把個性解放的號角吹得最響的一個思想家,他提倡絕對的個性自由,反對宗教信條和封建道德法規的束縛,這是《懺悔錄》中的思想的核心。這部自傳是最活生生的個性解放的宣言書,個性自由的思想在當時十八世紀,顯然具有非常革命的意義。與三百年前的盧梭相比,自己的思想僵化得無地自容,老了就圖個安生,只有帶着花崗巖腦袋去見盧梭了。

最後,我被盧梭清新優美以及辛辣論辯的文筆所折服。盧梭所生活的時代社會,正是法國封建專制主義最後掙扎的時期,對一個平民思想家來説是完全敵對的,是格格不入的。盧梭他居然拒絕國王的接見和賜給年金;他竟然表示厭惡巴黎的繁華和上流社會的奢侈;他還膽敢對“高貴的等級”進行如此激烈的指責:“貴族,這在一個國家裏只不過是有害而無用特權,你們如此誇耀的貴族頭銜有什麼可令人尊敬的?你們貴族階級對祖國的光榮、人類的幸福有什麼貢獻!你們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敵,凡是在貴族階級顯赫不可一世的國家,除了專制的暴力和對人民的壓迫以外還有什麼?”“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其中充滿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驕傲,以及對統治階級迫害和貴族特權的責問、反擊與挑戰。

盧梭對金錢的看法:金錢金錢,煩惱根源!我怕金錢,甚於我愛美酒。對金錢的極端吝惜與無比鄙視兼而有之。我熱愛自由,我憎惡窘迫、苦惱和依附別人。只要我口袋裏有錢,我便可以保持我的獨立,不必再費心思去另外找錢。窮困逼我到處去找錢,是我生平最感頭痛的一件事。我害怕囊空如洗,所以我吝惜金錢。我們手裏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所追求的金錢,則是使自己當奴隸的一種工具。正因為這樣,我才牢牢掌握自己佔有的金錢,不貪求沒有到手的金錢。盧梭對鄉村景色以及戀愛過程的描述是清新優美的,開創了一代新的文風。

盧梭説“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盧梭(1712-1778年)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遙遠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讀過《懺悔錄》後,我更認為:盧梭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勇氣膽識的思想家,一個獨樹一幟的文學家。

懺悔錄讀後感 篇2

上個週末去上海書城,本來準備再讀一遍《基督山伯爵》,記得高中在上課的時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發現然後毫不留情地沒收了,沒收的那本還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冊,可想而知當時的悲憤之情。至於這本書資料,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盧梭的《懺悔錄》。

當時大致看了一下譯者的序,覺得不錯,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蠻有意思。買回家仔細一讀,便發現又是一本完全貼合我胃口的好書。在我準備開始好好讀書的時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標準,非經典不讀,所以從紅與黑到遠大前程,再到此刻的懺悔錄,沒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學璀璨的寶石,而且我也對這幾本書的資料題材都個性喜歡。

“我此刻要做一件以前沒有人做過,而且以後也不會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個人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是懺悔錄的經典開場白。盧梭晚年受到了無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學界的朋友都還是背棄他。最後他最後決定把自我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寫出來,讓世人和讀者來決定,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着哲學家的智慧和作家流暢的文筆,所以最終他實現了他的目標。無論是他的卑鄙齷齪,還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筆筆真實地寫入了《懺悔錄》。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沒有人做過,即使過了兩百多年的這天,也沒有人敢做。而他把自我的醜惡一面寫下來,並沒有對他的形象有太多負面的影響,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偉人地位完全被《懺悔錄》一書堅實地奠定下來。

我剛看完了《懺悔錄》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盧梭一齊重温了他的青年時代。他的很多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都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他有兩面性,有時候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有時候會沒有理由得變壞,幸運地是,他最後還是能夠重新回到正確的方向,而沒有一向墮落。我覺得自我的童年和青年在這一點一樣,我自我的本性也是十分善良,但是在高中時代也墮落過,做過很多壞事。最後也能自我改正過來。實際上還是因為環境,環境確實能夠對人的行為構成極大的影響。盧梭也喜歡女孩子,而且對自我喜歡的女人顯得感情個性豐富,容易動情。但是又十分拘謹,有一次很深刻的戀愛,即使最深的接觸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這次戀愛給他帶來的快樂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它人以吻手開始的戀愛。不能否認,這一點我也和他一樣。我和他一樣從內心裏就完全沒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經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極大的精神快樂了。盧梭有一段對女人的見解,一些自以為很聰明的女人喜歡用詢問的方式來了解男人的內心,而實際上這會使男人產生本能的反抗,只會用謊話來欺騙她們。相反會對她們產生反感。我完全贊成他的這個觀點。他確實有極強的對人性的`觀察力。還有一點性格我也和盧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歡別人來教自我。用盧梭的話來説,就是擔心在別

人教我的時候擔心聽不懂,而不懂又要裝着聽的懂。最後還是沒懂,所以我們都喜歡自我看書學習。還有一點就是反應很慢,這一點很可愛,但是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缺點,我們對人都有很強和很敏鋭的觀察力,在某次談話結束後很久後,談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每個人的神情都能準確的回憶起來。可惜在過程中我們都有很慢的反應。這讓我們看起來比實際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隱藏起來了。他對金錢的看法也和我一樣,我也從來沒有對金錢苦惱過。我完全統一他的觀點:金錢有兩種,我們口袋裏的金錢是讓我們持續獨立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正在爭取的金錢是讓我們成為奴隸的一種工具。所以有時候他對自我的錢很控制,但是從來不羨慕不是自我的金錢。對待金錢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樣,在能夠保證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腳,也許來自於對自我的自信,從來不擔心沒有錢的生活。總而言之,從盧梭的青年時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優缺點。很多很多那裏都説不完。

他在青年時期也碰到過很多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給他帶給過無私的幫忙。勞動階層的人在他筆下得到了高度的讚揚和肯定。這也勾起了無數我小時候的回憶,有一次離家出走,走了很遠,之後迷路了。一個撿垃圾的老頭幫忙我,他幫忙聯繫家裏人,我最後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車上,因為我沒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爺爺老奶奶給我零食吃,而且她們的孫女還主動給我在泡麪時讓座。這些微小的善舉都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盧梭問,為什麼在我青年時代能夠接觸到那麼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後接觸到的確很少了呢?他明白,因為那是不一樣的階層。貴族階層的人性要少了淳樸和熱情,更多的是爭奪利益時的卑鄙和無恥。

盧梭沒有對自我的性格多做評價,他將這個權利留給了讀者。我覺得他的青年形象十分真實,很多缺點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點和一般孩子不一樣。這樣也是他能夠取得之後的成就的一個原因。

懺悔錄讀後感 篇3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親切寧靜的柔情描寫得多麼動人啊,使它在那冰冷無情的社會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個始終召喚著他的温情之島。他筆下的農民都是一些樸實的形象,他遇到的那個小店主是那麼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許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者在他店裏騙吃了一頓飯;他親密的夥伴、華倫夫人的男僕阿奈不僅人格高尚,而且有廣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幹;此外,還有“善良的小夥子”平民樂師勒·麥特爾、他的少年流浪漢朋友“聰明的巴克勒”、可憐的女僕“和善、聰明和絕對誠實的”瑪麗永,他們在那惡濁的社會環境裏也都發散出了清新的氣息,使盧梭對他們一直保持著美好的記憶。

另一方面,盧梭又以不加掩飾的厭惡和鄙視追述了他所遇見的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中的各種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個不斷向貴婦們獻殷勤的.小猴子”;教會人物幾乎都有“偽善或厚顏無恥的醜態”,其中還有不少淫邪的狂;貴婦人的習氣是輕浮和寡廉鮮恥,有的“名聲很壞”;至於巴黎的權貴,無不道德淪喪、性情刁鑽、偽善陰險。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來得高尚、優越,他曾説“只有在莊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繡金衣服下面,才能發現有力的身軀。

裝飾與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這種對“布衣”的崇尚,對權貴的貶責,在《懺悔錄》裏又有了再一次的發揮,他這樣總結説:“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於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在一般平民中間,雖然只偶爾流露熱情,但自然情感卻是隨時可以見到的。

在上流社會中,則連這種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們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虛榮心的支配。”盧梭自傳中強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他所獨有的特色,法國人自己説得好:“沒有一個作家象盧梭這樣善於把窮人表現得卓越不凡。”

他告訴讀者,他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温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了“一顆多情的心”,雖然他把這視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實感而自豪;他又從“淳樸的農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心裏豁然開朗,懂得了友情”,雖然他後來也做過不夠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友情與功利之間選擇了前者,甚至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誼而高唱著“再見吧,都城,再見吧,宮廷、野心、虛榮心,再見吧,愛情和美人”,離開了為他提供“飛黃騰達”的機遇的古豐伯爵。在他看來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

他過著貧窮的生活,卻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對讀書“有一種罕有的興趣”,即使是在當學徒的時候,也甘冒受懲罰的危險而堅持讀書,甚至為了得到書籍而當掉了自己的襯衫和領帶。他博覽羣書,長期的讀書生活喚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於上層階級的精神境界。

他處於反動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卻具有“倔強豪邁以及不肯受束縛受奴役的性格”,敢於“在巴黎成為專制君主政體的反對者和堅定的共和派”。他眼見“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對壓迫他們的人”又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對奴役,宣稱“無論在什麼事情上,約束、屈從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雖然反對法國的封建專制,並且在這個國家裏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聯合在一起的瘋狂攻擊”,但他對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對法蘭西民族寄予了堅強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們會把我從苦惱的羈絆中解救出來”。

他對愛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間真誠深摯的情感,特別重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它不是基於情慾、性別、年齡、容貌,而是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絕不能喪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説,應該包含著人類一切美好高尚的東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深摯、持久、超乎功利,有時甚至近乎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他戀愛的時候,感情豐富而熱烈,同時又對對方保持著愛護、尊重和體貼。他與華倫夫人長期過著一種純淨的愛情生活,那種誠摯的性質在十八世紀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見到的。他與葛萊芬麗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麼充滿稚氣而又散發出迷人的青春的氣息!他與巴西勒太太之間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樣温馨而又潔淨無瑕!他與年輕姑娘麥爾賽萊一道作了長途旅行,始終“坐懷不亂”。他有時也成為情慾的奴隸而逢場作戲,但不久就出於道德感而拋棄了這種遊戲。他是十八世界裏那個黑暗社會壓迫下生活的萬千普通人民的一個縮影,他不是最慘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樣令人同情。讀《懺悔錄》這一本書,讓我更加了解了盧梭,品《懺悔錄》這杯酒,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

懺悔錄讀後感 篇4

《懺悔錄》這本書我看着有些吃力,首先是我之前聽別人説,這本書多少人看不懂,就連作家齊宏偉也在他的書中道:“要是有誰説他完全看懂了《懺悔錄》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説謊,就像有人説讀完了奧古斯丁所有作品,這人就是在吹牛一樣。”而且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證實了這一點,這本書真的很難懂。雖説前面幾卷作者是在寫自傳,但前面的自傳當中,不乏靈性生命的昇華,他的懺悔,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罪行。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重點看了後面,也就是第十到十三卷,當然我不敢説我看懂了,但我敢説我看了。從前面的“自傳篇”,停在了作者母親的去世,而接下來的四卷書,完全圍繞摩西五經中的《創世記》第一章來寫,當然最後他也稍帶了第二章開頭的,上帝第七日的安息。

從第一卷一直到第九卷,作者懺悔自己從出生,從嬰孩時期的罪行。我一直在想,他的懺悔錄到底是如何來寫的,是以一種寫日記的形式來寫呢,還是在他母親其實的那段時間,他才開始動筆。在書中的那些事蹟當中可以明確的看出來作者對一件事的印象,也可以想象得到他對那個事蹟的記錄方式。就像作者講他非常有名的“偷梨事件”時,他並沒有提到當時他們的言語,因為這是他的記憶,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最後將梨餵豬,而不是自己當時所説的話。而在作者講到自己的三個朋友都去修道院時,他將他們的言語,還有他們當時的一些舉止都説了出來。説明他就是在那個時候將這些記錄下來的,也或許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他記得比較清楚。

這是我在看“自傳篇”時想到的。但其實在第一到第九卷之間,也有令人看不懂的。這本書並不是只有第十卷以後才開始深奧的,其實在第七卷的時候,當作者在講善惡的時候,我便開始犯迷糊了。我知道歸正學堂有一個作業,就是寫奧古斯丁的“罪觀”和“惡觀”的區別。我聽了之後,我也試着找出這些。我們知道,通常我們只會講“最惡觀”,我在此之前從未想過有這樣的區別。然後我發現,當作者再講惡的時候,他並不會將惡和罪並稱。我又發現,書中的“惡”的對立是“善”,而“罪”的對立是“義”,這是一個區別。我自己也是這思考這些,我想,惡和罪的關係,我們既然會將這兩個放在一起,是因為它們關係密切。首先講惡,惡是罪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罪行;而將到罪,其實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看為惡。我看到的這一點只是一些表面的。

作者在書中探求各種,非常龐大的事物的來源,他探求惡的來源,探求上帝的來源,探求空虛混沌的來源……但我們知道,人是有限的,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是有限的,也就因此我們也會犯錯誤,作者也在書中道:“我探求惡的來源時,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沒有看出惡。”

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會有很多誤解,在之前,我以為奧古斯丁和彌爾頓一樣都是持有者“間隔論”,但並不是。雖然他認為《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當中的“地是空虛混沌”這句話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並不是像間隔論那樣,相信是在我們之前有一個物質世界,猶如天圓地方,並不是如此。作者的真實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個空虛混沌。他也以我們的靈魂來作證明:“我們在靈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們曾經離開你、我們的光明、我們的生命,我們‘一度是黑暗’;”在前面也説:“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猶如深淵,和你迥異,及至你用你的言語把它領回到同一言語之中,照耀它使它脱離幽暗,隨則不能和你同樣光明,至少能彷彿你的肖像,這有什麼權利呢?”或許我們人類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這一道理吧。

有時我會想,作者會不會想象得太過了,是不是不應該太多的想象上帝的奧祕。但其實作者在書中是批評那些“妄想者”的。他也講過自己曾經在摩尼教時,隨便妄想神,他也曾為此而悔改。他對於那些以一種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評論:“有些人讀到或聽到這些話,設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個具有無比威力的龐然大物,意念所致,剎那間在身外、在遠處,創造兩個巨大的東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萬象森列於其中。他們聽到:‘天主説:有什麼!便説什麼’,便設想一句有始有終、隨起隨滅的話,一語才畢,立即出現了所命令出現的東西。可能還有其它解釋,但都是庸俗的臆測。”他稱這些人為“見解幼稚的嬰孩”,但並不是完全否定,因為這些人這樣也仍舊能夠樹立起有關他們生死的信仰。

奧古斯丁,被譽為基督教神學的大師,僅這一本書,便闡釋了上帝的無限,上帝的自由永有,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種屬性。他的生平也同樣的激勵人心,讓我們在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憐憫的曙光,讓我們知道,深陷罪中時,上帝不一定已經將我們完全拋棄,因為神要揀選誰就是誰最後高升。而以上的這些文字,就是一個深陷罪中的人,看了一個深陷罪中的作家的懺悔與思想而思想到的。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懺悔錄》,不是奧古斯丁的,不是盧梭的,而是我們自己對於上帝的,直接的一個對話,禱告,懺悔。每個罪人的懺悔,都將會擺在上帝面前。而這本《懺悔錄》便是一件成品,便是一個罪人的懺悔。

以上是一個盼望上帝赦免的罪人所作。

懺悔錄讀後感 篇5

從我手心捧上盧梭的《懺悔錄》開始,我便捨不得放下了,如果時間允許,真想一口氣讀完這本書。這世上沒有任何人是聖人,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無瑕。一個真正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的人,才是真正人格意義上完整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作者盧梭以驚人的誠實、坦率的態度描寫自己的一生,毫不隱晦自己最下流最可恥的行為。正如盧梭所説:“我在從事一項從來都沒有人從事過的事業。我想將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

看完《懺悔錄》的上下部後,我感觸良深。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對自己的反省,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態度。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導致自己一錯再錯,沒有進步和上升的空間。人在面對自己犯下的罪孽和過錯時,往往會選擇逃避和掩飾。我們都不願意在總目睽睽之下公開自己的罪行,來讓別人對自己進行批判。因為我們都認為那是我們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們只好麻痺自己,矇蔽自己犯下的鮮為人知的過錯。但是,盧梭給了我們一個典例,他站在時代的風口處,接受這個世界給予他的各種批判。或者,我們不需要向世界公開和坦白自己,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時刻進行自己反省,檢點自己的各種行為是否合理得當。讓我們迴歸到小説裏面的內容。

盧梭只是一個日內瓦普通鐘錶匠的兒子,父親嗜好讀書,在父親的鼓勵和影響下,他憑藉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憑藉勤奮吃苦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自學,通曉歷史、文學、數學、天文、地理等知識,成為令人敬仰的一位偉大思想家。整個自傳是盧梭在顛沛流離四面受敵的逃亡生活中斷斷續續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充滿着坎坷與悲慘。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個不幸是母親因他而死去。雖然缺失了母愛,但他的.生命中並不缺少愛。父親把對母親的愛加倍地付出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養出他真善美的本性。即使生活在一個單親的家庭裏,但盧梭並沒有受到一點心靈的創傷。因為這段時期的盧梭身邊全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都特別疼愛他。孩子的心靈是特別敏感和脆弱的,他們經不起一點兒的打擊和創傷。由此我們應該想到,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尤其是單親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懷,給他們營造良好的成長氣氛。猶記書中所述畫面,父親與5歲的盧梭一起着迷、沉醉於書香的環繞中,直到東方肚白。大部分人都擁有着同樣的回憶,我們在父母親的陪伴下快樂地成長,畫面如此温馨,如此和睦。

童年時期,父親發生意外,因被一個上尉陷害而流浪他鄉,而盧梭則在鄉村度過了兩年快樂的時光,而且和他表哥情投意合,擁有不少的童年樂趣,鄉村生活成為他美好的記憶。環境對一個的性格形成具有不可脱離的關係。喧鬧的城市讓人性情暴躁,平靜的鄉村生活則讓人心境平和。正如盧梭所説:“這種鄉村生活的樸實給我一個無價之寶。”鄉村的生活方式是温和的、親切的、寧靜的,它源自於大自然最真實的一面。假如盧梭能在鄉村生活得更久,則他的性情也不至於如此憤世嫉俗和憂鬱。

12歲的他開始當學徒,師傅的專斷蠻橫和粗暴的待遇,讓他無法忍受,並且還讓他染上了許多惡習,比如撒謊、盜竊、貪婪、隱瞞、掩飾等。一年後他被迫外出流浪,過着漂泊無依的生活。最無恥的興趣、最骯髒的惡習取代了那些美好的消遣,那是一種多麼令人難以接受的轉變。盧梭的本性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被扭曲的。正如孟子的“性善論”,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一些人和環境的影響,如果我們的自制力不強,就很容易使自己的秉性受到玷污。一旦染上惡劣的行為習慣,就會像一滴污黑的墨水滴入大缸裏,逐漸擴散,最終攪渾了一整缸的清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僅需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從事的工作,也要視工作的環境狀況來選擇。

後來,盧梭在古豐伯爵家當過僕人,過流浪着的日子。期間他體驗到民間的艱辛苦楚,感受到百姓所遭受到的欺壓,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盧梭對音樂和文學有着一股熱情,他還發表了多篇《歌劇》、論文、和小説等等。晚年的盧梭定居於巴黎郊區清靜的一間小屋裏,他和質樸善良的泰蕾茲在一起生活,得到了暫時的安寧和清靜。這裏是盧梭逃避塵世紛擾的避難所,心靈自由飛翔的伊甸園。盧梭的晚年是不幸的,由於長期的流浪生涯和對敵對勢力無休止的迫害,他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健康情況急劇惡化。盧梭的一生充滿坎坷,不由得是令我感歎。所幸的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對於兒子,盧梭拋棄他的初衷其實是出於一種愛。他知道憑自己的經濟情況無法撫養自己的孩子,把他們送到育嬰堂讓國家培養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

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看出盧梭的性格、志趣、愛好,正如他自己在該書幾近結尾處所説:“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他們去從頭到尾地進行批判:我堅信,人們將總歸會看到一個正直、善良、無怨無悔、與世無爭的人,一個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更容易忘記別人的過錯的人,一個在愛戀温馨的激情之中尋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個凡事都實心實意到了不謹慎,到了難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懺悔錄讀後感 篇6

《懺悔錄》是法國作家盧梭的個人傳記。作者傾其思想,坦露着一顆透明的靈魂來書寫他人生的點點滴滴與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挾帶着一股巨大的熱忱引你進入他內心世界。他用自我的語言渲瀉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膽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開始盧梭就寫道:我此刻要做一項既無前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鉅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這樣迫切的言辭又怎能不讓人走進他真摯、誠懇的精神家園中去呢?

在他近似於迷霧樣的一個個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斷中貼近他的回憶,他的心靈,在文字裏與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鬱或舒暢或歡樂或平靜或熱烈的起起伏伏、若濃若淡的敍述中行進,去領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陰晴圓缺,去探尋他經歷的愛恨情仇、恩怨變遷。

盧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運的。他剛出生,母親便因難產而死亡,父親由此對他又憐又恨。他的父親伊薩克與他母親蘇薩娜自小青梅竹馬,感情篤深。父親自失去愛妻後,每每從他的身上找尋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擁抱幼小的他而淚眼朦朧。父親幾乎把全部的愛給予了他。

這位身為宮廷鐘錶匠的父親,不僅僅有英俊的外表和過人的手藝,還異常喜歡讀書。在盧梭五、六歲時,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書全部拿出,揀出書來一段段讀給盧梭聽,然後輪流閲讀,直到夜晚,通宵達旦的看書。父親用這種方式忘卻喪偶之痛,無意中給盧梭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以至於童年的盧梭到了無書不能眠的地步。這種危險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極端嫻熟的閲讀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對事物本身還沒有一點兒概念,卻已經瞭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親以讀書為遊戲打發時日的作法,給盧梭早期心靈注入了知識的芳香,這種無為而治也催發他心智過早的比別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愛好音樂,這又讓他多了一種喜好。也許秉承了他母親的温柔與聰慧,加上他父親與姑姑的無比關愛,盧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歡。

直到父親的因故離家,盧梭住進他舅舅家與表哥一道生活才一開始面向社會。進教堂做彌撒時,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個令他產生好感的女性朗拜爾西埃小姐。

讀到一些細膩而深刻的情節,感受他成長中所承荷的開心與苦惱,一個鮮活、豐滿的盧梭形象躍然出紙而呈此刻你眼前,是那樣的真切、樸實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齡人性格要更具複雜的`一面。後在他十六歲時,得到了體現。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如果沒有這個傑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和經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並寫作。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於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了婚,婚姻並不美滿。她逃到法國,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並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風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教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從一件小事上我們能夠看到盧梭是如何痴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裏,盧梭便説上頭有一根頭髮,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裏,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過三十年。步入壯年是時,他開始了個人的寫作生涯,著書《愛彌爾》。可由於這本書的思想與當時的政治格格不入,書稿被當局焚燒,自我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還遭友人所害。凡此種種,他沒有放棄寫作,而是堅強的活了下來。懺悔錄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斷斷續續寫下的。

寫書更寫出了他善於釋放的個性特質。他説:我對我的內心價值有所意識,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貶低,一面又在必須程度上抵消了這種感覺,並使我潸然淚下,而我生平就是讓喜歡讓眼淚盡情傾瀉的。盧梭就是這樣把生活中的不平化為了一縷煙霧而平衡自我心態。

也正是這種易感的情懷,讓他給這本沒有任何粉飾的傳記賦予了最原始的思想與情感,真實記錄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們認識了他,記住了他。200多年了,作為人物自傳的《懺悔錄》,是唯一濟身世界名著的作品,這不能不説是盧梭的心血凝結的人性閃光點所帶來的磨滅不息的經典之偉。它不是小説。是串連盧梭回意的雜文集。而每一段雜文都是作者心靈軌跡的烙印。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把自我説成一朵花,把別人説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我,為自我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樣。自傳的過程無形中都會產生一種揚長避短的心裏。而這種心裏無疑會扭曲真實性、坦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