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經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專著。書中從多個角度對如何當好一名教師進行了闡釋,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不前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的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的在教學工作中反應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讀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更何況,性格發展與人的知識發展相聯繫。一般來説,教師的知識水平、文明程度越高、學識越廣泛,性格發展也就越和諧,為此我們需要通過讀書增強智慧,提高教育修養;我們更要以身作則,激發學生興趣,是他們樂於讀書,將讀書作為他們一生的.追求,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不存在的感情。”書中特別注重德育教育和養成教育,他的理念在素質教育的當代,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源自於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確實缺少點什麼。讀後讓我豁然開朗。

一百條建議,無數條信念與深思。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學生的幸福童年服務。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服務與傳播,更要學生找到正確的幸福源泉。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這本書給我很多啟迪,也讓我深思。這書中的每一條建議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將這些教育智慧傾注在分分秒秒的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不像其他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是在網上買的,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我們去讀,去感受,去學習,它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來看,心中不禁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多麼偉大。

《給教師的建議》中,最顯著的建議之一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文字讓我感觸很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當我經常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會感慨萬千,為什麼優秀的老師講課總是那麼自然、幽默、順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淵博的知識,使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色。

對於改善教學質量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明確表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課堂上,學生腦力勞動的培養是教師培養的一面鏡子。對於學生來説,如果他們不能體驗到自己思考的驕傲,那麼他們就不喜歡腦力勞動。由此可見,教師的知識數量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成為一名教師。只有當你有一些東西,你才能把它教給學生。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熱愛你的工作。

讓閲讀和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給自己充電,影響你的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鑑,並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46條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後,多年之後,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這裏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後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後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和葉瀾教授所説的那句話我們更應該重視寫教學反思、並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最近無意中看到鄭傑校長《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這本書用樸素的語言文字告訴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去做一個稱職的老師,一個快樂的老師,一個幸福的老師。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的《永不放棄》這篇文章,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鄭傑校長説“一旦孩子被證明能在體育方面發展,又何必強求他非成為科學家呢?”雖然我們不是什麼專家學者,但是我們可以讓一個孩子的優勢儘量得到發揮。我想有“精氣神”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對學生有無私的熱愛的老師。這是一種情真意切的、發自心靈深處的愛,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無私的情懷。這種愛是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珍視、對“人”的終極關懷。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簡單的情感宣泄,而是充滿人性關懷的睿智的愛。

讀着這一百條新建議,每一條都是那樣的真摯,也讓自己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也希望自己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從容地做一個有“精氣神”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這次我又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品嚐出它些許的味道,如此香醇。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其中有一條提到“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這個目標對於我們普通一線教師來説似乎有些高不可攀,我認為如果在教學、教育上能更進一步,雖然這進步可能很小,但也是你成功的開始。此條建議要求我們老師不斷地學習、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在我國的教育領域中,很長一段時間就流傳着這樣一句話: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而現在又有一種新的説法: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是一股源源不斷的清泉。這些説法無不説明教師學習的重要性。如果教師不學習,吃老本,那隻會是一潭死水,那它一定會被蒸發掉,一定會變色、變味,直至變質。因此説教師的學習、讀書,對他所從事的特殊職業來説有多麼重要。

一位善於學習的教師越是能夠自如地掌握教材,那她所講述的東西就越是鮮活,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思維活躍,情緒飽滿,教師精力充沛、心情舒暢。對學生也好,對自己也好,提高40分鐘的效率是在新課程時代下為學生減負,爭取更大發展空間的一條捷徑,是我們教師永遠不放棄的追求。

大家知道,任何一種動植物,要生存下去,都必須靠自身機體不斷吸取外界的`營養而生存。同樣,作為從事教育事業的一名教師,要想永不落伍,時刻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做一名適應於時代發展需要的教師,只有永不間斷的學習。正如別人所説:“一個月,一本書,讓閲讀成為我們行走的方式;一輩子,一節課,讓課堂成為展示你我生命價值的舞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着“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為,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打開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説到了我的心裏。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在文章的最後,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祕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彷彿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 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於本書的閲讀還在進行,關於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音樂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樂教育對幼兒來説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目的在於"初步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讓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就應該讓他們聽聽、講講、動動,通過他們的聽覺及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從而把他們帶進優美的音樂境界中。

音樂活動是幼兒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幼兒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他們進行情感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輕輕的翻開《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書中豐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該書分為“目的與價值篇”、“程序與方法篇”、“情景與對策篇”、“問題與研究篇”、“學習與成長篇”五個篇目,在每一個篇目中詳盡地記錄着我們在活動設計、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與解決策略,是一本真正實用的“小寶典”。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其中怎樣教授新歌這一節給我印象最深,它從導入這一環節詳細的闡述了導入的一些方式,不同的歌曲不同的`年齡段更適合怎樣的導入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適合表演的歌曲可以運用動作導入的方法、歌詞內容簡單的歌曲適合運用歌詞創編的導入方法等等。其中有一項副歌前置的導入方法在歌曲《小鼓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在這首歌中採用的副歌前置的導入方式能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把這首歌的難點解決,會讓活動效果能更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種説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説,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雖然,我們達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們就應朝着這個方向發奮。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一年級的剛從幼兒園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中過渡到一年級,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尤其是拼音教學枯燥乏味,知識點碎而且宂雜。作為教師就應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他們慢慢適應慢慢習慣。教育方法在這時就顯得尤其重要。説到這個問題,就又回到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這就應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吧。我覺得要想成為真正的教學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就應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級的教學更就應如此,只有在教學時想方設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會為孩子的求學之旅鋪一條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讀了《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後頗有感受。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我應當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師生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愛生”作為教師的天職,是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作為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喜歡你,他就會在你的課上特別認真,換而言之就是能積極與你進行互動。這是學生的'一種傾向,也是對教師愛生的反應,要熱愛、關心每一位學生。須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達對學生的愛,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教師的注意重視、關懷和鼓勵。

二、教學形式要豐富,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運用多種手段組織教學,如適時的講故事、做遊戲、聽音樂、看錄像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主題活動,在有意無意中觀察到主題的活動畫面,在頭腦中形成形象,使學生感到上語文課很有意思,培養了對語文課的情感。還要儘可能的利用各種教具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範畫、幻燈、實物等,讓學生對對象有直觀的印象。有時也可進行角色更換,引導學生充當小老師等。

三、要及時的肯定學生

學生的學習動機雖然多種多樣,但成就動機無疑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機。學生了解結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有激勵作用。成功了,學生在學習上會更有信心。熱情了失敗了,學生會看到不足,激發上進心,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習,因此我們應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結果,多運用“表揚”這種方式。對於學得不太好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吹毛求痴。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盡責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民間教育學常説:複習是學習之母。可是,善良的母親常常變成兇狠的後孃。

臨近期末,複習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環節之一,不只是對本學期的歸納、概括和應用,更是知識重組,也是學習新知識。所要搞好複習、上好複習課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複習時,我往往會“找不着北”,東一椰頭西一棒槌,要麼把複習課當成新授課重複一遍又一遍,要麼把複習課變成習題課,讓孩子反覆的做,大搞題海戰術。結果,複習沒有效果。不僅違反了教育規律,還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一聽説是複習課反而產生厭惡心理。怎樣才能讓複習變得有趣、有效呢?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建議考慮學科的具體特點——應當教給學生從教材中解脱出來,即放過細節,抓住要點。在開展複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綜合複習法。就是找準一個複習點,給孩子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藉助這個知識點去思考延伸更多的知識點。同時在複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在課本的留白處標記本節課的重難點並且總結出來,這樣把重點抽象出來,既減輕了學生複習的負擔,又提升了學生的複習效率。

複習是一個學期的總結,所以我們老師一定要重視複習過程,提升複習效率,反思自己的複習方法,多參研教材,找準複習的重難點,減輕孩子的複習負擔,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複習真正有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為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裏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麼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為什麼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餘。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於學生來説,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麼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幹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在這一條裏,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範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閲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裏,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閲讀,而對他們來説,閲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閲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閲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閲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閲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説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通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後要多注意讓後進生從閲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閲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