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讀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裏體現了不服輸的精神,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裏看着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麼的難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滿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後,態度消極,彷彿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態。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裏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麼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現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衝着我笑。

我不知為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麼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為幾次考試分數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歎氣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緊緻的皮膚,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着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鬆弛的老人,卻懷着一顆熾熱的心,這多麼令人無地自容啊!

“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歷打磨愈發温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後,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芸芸眾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裏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並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2

每天接觸文章似乎只是為了答出文章後佔據角落的題目,不同類型的題都被研究出了標準框架,漸漸讀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特有的框架裏,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閲讀似乎在大腦裏有一個特定儲存區,這儲存區有一個特異功能:存完即刪,多年的閲讀沒能在腦子裏留下太多痕跡。

這幾天自由閲讀史鐵生前輩的我與地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在世講究一個緣字,緣就是上帝控制人類的力量,史先生與地壇便有緣,在地壇裏找到了新的自己。在史先生處在人生低谷時地壇也是坍圮的,他們處在相似的命運中,但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為在這人口密集的城市裏,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寧靜去處,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在地壇中逃避現實,就像一個網癮少年一樣,無法控制得來到地壇,一來就是十五年。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來到這世上,但世上又有幾人明白呢,又有幾人會花時間去想為什麼,一如地壇中的小昆蟲。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那裏還有無數生命。人只有在失去一切時才能靜心來思考,而不是像被蒙上雙眼一般橫衝直撞,一味跟着前方不知是對是錯的腳步,只想着快再快一點。認為什麼出生?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辯駁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四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一想,一切都安心多了,既然死神一定會在某時刻等你,那麼為什麼不想想怎麼活的問題呢?這不是一個在瞬間就能想透的問題,就像味覺一樣,味道是難以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藴。

人在低谷時會陷入一個怪圈,就像中了魔一樣,認為世上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可憐的了,這時周圍的人一切舉動在自己看來都是多餘而惡劣的。他們要是沒有去安慰你,時刻守護你,你會認為他們拋棄了你,甚至他們不配他們在你心裏的位置;若他們小心翼翼伺候你,你會認為他們太多餘,自己根本不需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傷害了你的自尊,沒有給你足夠的恢復空間。其實往往這時候,你身邊愛着你的人要比你更痛苦,他們不能阻止你去做讓他們痛心的事,因為那時你發泄情緒的方式,同時他們無法預知你在發泄時會遭受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做最壞的準備:時刻準備着承擔任何你遭到的壞事。而在此時你是無暇理會的,因為你已夠痛苦,體會不到你的不幸在他們那裏是要加倍的。這樣的他們註定要活得痛苦,你也許會在某一天醒悟,或早或晚,也許他們會和你一起分享這喜悦,也許不會。史先生的母親在他成功時已離世,地壇上他兒子走過的車印後都不會再有一個母親的腳步,為什麼她不再多活兩年?為什麼他在兒子快撞開一條路時卻熬不住了?莫非她來到這世上只是替他兒子擔憂而不分擔一絲快樂?上帝是令人人厭惡的,但他也是明智的。這位母親心裏太苦了,上帝就召她回去。

請善待自己身邊的人,他們是你來到這世上的有緣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3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説。

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着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事不能一一説盡,所以人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説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

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裏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叫幸福,人人都希望擁有她,實際上人人都擁有她,有的人卻總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幸福,那是因為沒有去發現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什麼?自古至今人們有着不同的內容和解釋。在辭海中幸福是人們在得到幸福後的一種感受。我認為不然,它不僅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經過。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4

《我與地壇》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困難與意義,這是史鐵生在漫長的艱難歲月裏對生命再三再四循環反覆的思考咀嚼和叩問所得。這樣的主題致思方向,對於當代散文來説,或許並不是重大的創舉,此前的散文寫作,一般也都會觸及到這類主題。可是能夠以一種平實、冷靜、温情而透徹的態度娓娓道來,昇天入地,絲絲入扣、體貼入微,毫不勉強造作,並抵達一種能為平常人所理解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卻僅有史鐵生做到了。這篇長達萬言的作品,無論是在表達主旨上,還是在寫法、語言各個方面,都堪稱是史鐵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獨一無二的貢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與地壇》的影響遠遠超越於文體範圍。

每個人境遇的不一樣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但在史鐵生的.答案面前,世界顯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這將促使人類不再濫用或者儘可能少地濫用自我那個“狂妄的年齡”;這個答案雖然並不必然保證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鐵生以自我漫長的煎熬而獲得的領悟那裏,這些“失魂落魄的人”將得到寧靜和終生的撫慰。“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温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他可能為草的凋零或者樹葉的飄落而傷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而擔憂,他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説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從史鐵生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對母親的刻畫以及對母親的愛,是《我與地壇》最為感人的部分。這些平靜如水無法複製的文字,藴含着充沛飽滿、風雷激盪的高貴的情感。母愛是文學描述最能熠熠生輝的主題,散文這一體裁因其自由活潑不受拘束,又尤能盡情婉轉隨意收放。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往所以感動過無數讀者。而《我與地壇》在敍寫“我”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時,遠離了熱烈、哭號、哀勵、宣泄等等所有的激烈的表達方式,也沒有做人們最常見的赤裸抒情—儘管他這樣做很可能也會被讀者理解和理解。史鐵生將那人間至愛的種種偉大意義都懸置隱藏起來,只是用一種內斂到近乎壓抑的語調,講述着母親看似平常的幾件小事以及母親過早離世帶給他無法挽回的損失與至痛。史鐵生之所以這樣處理,實在是不得不如此,因為這濃厚的偉大的母愛與前面那“生與死”的答案一樣透徹、融通和豁達,絕容不得絲毫的張揚與誇飾。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5

春日午後,坐在教室那硬生生的凳子上打開放在桌子上的語文書。《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映入我的眼簾。我安靜的讀了一遍,這枯燥的文字讓我感覺有些乏味。可再細細讀了幾遍,似乎能慢慢領會到作者想傳達的東西了。

簡略來説就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和對母親的懷念。

作者史鐵生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年紀卻遭遇了悲慘的事情,他雙腿殘疾終生只能在輪椅上度日,這對他來説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從那以後,史鐵生的性格開始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對史鐵生的記憶應該是從國中時學的《秋天的懷念》開始的。裏面説道,雖然史鐵生喜怒無常,時不時會將眼前的玻璃砸碎,母親就偷偷的躲起來瞧着裏面的動靜,待到沒有聲響,母親便紅着眼睛進去。母親不顧自己的病痛,執意帶着兒子去看菊花。可造化弄人,上天把母親送走了。直到史鐵生看見昂首挺胸的菊花時,似乎認識到了生命所需要的是堅強和樂觀。即使面對太多太多的苦難,也要堅強的熬過去。

《我與地壇》中地壇到底對史鐵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我認為,是他對生命逃脱和慰藉的地方,他是想躲避那些苦難,他想療養自己的心靈。

“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真正的地壇不在安定門外大街,而是在史鐵生的心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地壇,那裏讓我們身軀不再疲憊,讓我們的心靈慢慢的平靜下來,不再狂躁。"地壇"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精神的'載體。我們一直需要它,它也會一直在我們心裏。

去年九月份,爺爺因為意外事故永遠離開了我們。每當想起這一幕發生時,我的內心都久久不能平靜,我只要一想到爺爺在出門前還給我塞了零食,囑咐我的話,我就覺得這一切好不真實。死亡其實離我們好近好近......

人在面對苦難時是脆弱的是不堪的,我也會像作者一樣。常常想着,人到底為什麼而活着。活着也會死,那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餘華在《活着》這本書中説到過,“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本身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死既然是一個必然的事,早晚都會來的,那你何必要急於求成呢?這是把死放在最後的終點,它在終點等着我們,叫我們不要着急,慢慢來,它會一直在那裏等着我們的。

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的,而母親卻用鹼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了一切,堅定的生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史鐵生的母親是個好母親。她為了兒子承受了太多太多,她關愛兒子,理解兒子。這讓史鐵生在母親生前對她做過的事情感到深深的愧疚。

每個人都要好好的活下去,任何事情都不能是放棄自己的理由。我們是為自己而活着,苦難會過去,光明會到來。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6

“抬首,她是皎皎明月。俯首,她是莽莽大地。”

親愛的史鐵生伯伯,讀完您與您母親的故事,這兩句詩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在了我的腦海裏。人們常説母愛如水般細膩柔和,但其實不盡然。母愛是柔和的,但它也藴藏着比水更為堅韌的力量——或許正如您所言,那是在海上找一隻船的執着。

對於母親,我們的動機也許總是不單純的,就像您和您的朋友一樣。譬如考試失利,我總會千方百計阻撓媽媽到學校參加我的家長會,我不想讓她在眾目睽睽之下因為我而感到哪怕是一丁點兒的難堪。我想這其中的道理、其中的小心思是不分年齡的,我們彼此是心心相通的。在與苦難的鬥爭中,您成功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把所有的痛苦注入到了一本本熠熠生輝的散文集中,讓您的讀者對生命、對死亡的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可以稱得上是令母親驕傲的、很有出息的好兒子了。想想自己為這個世界帶來的光,能否稍稍緩解您對母親的歉意呢?

與您相比,我確實幸運得多——父母身體健康,自己正值花樣年華。現在想來,由於課務繁忙而對父母甩小脾氣實在是幼稚極了。您説想告誡所有男孩收起對母親的倔強和羞澀,請允許我擴大它的受眾——女孩們也該如此。不過,我想這一切的倔強與羞澀絕不會是空穴來風,而是父母與孩子雙方默契的內斂導致的結果。父母的種種言行舉止都透露着他們深沉的愛,卻少有父母會以直白的方式告訴孩子們——你們是被愛着的,於是孩子們也只能以懵懂的理解來感知愛,從而導致雙方都心知肚明,但表現出來的,卻多半是倔強與羞澀。如您所言,收起沒必要的擔憂,或許正是融化雙方表達愛的隔膜的祕方。

女孩們和男孩們一樣,理所當然地承受着母親的愛,只是或許您有所不知,當代的女孩男孩在母親的過度溺愛之下有扭曲的趨勢。母親的有求必應,孩子的驕傲恣睢,使“熊孩子”的鬧劇頻出。在一次親友聚會的飯局上,一位親戚的小孩把橡皮泥貼在了我的手機上,導致手機的收音孔全部失效。當我極力遏制憤怒,向那位親戚控訴時,這位母親告訴我:“孩子還小,別往心裏去。”這位母親的愛也許並不亞於您的`母親,但毫無限度的包容無異於給孩子的惡習注入了催化劑。母愛純潔偉大,可抵一切磨難。吮着蜜愛成長的“熊孩子”,以年齡為矛,母愛為盾,肆意踐踏着成人社會的禮俗。母親的一句話似乎便將這場鬧劇一錘定音,繼續糾纏反倒是我得理不饒人了。也許“熊孩子”的母愛之盾永遠不會失去,但年齡終究不會是長久的庇護。他們的惡習,總會在日後被消磨成塵埃。由此可見,無節制的溺愛充其量不過是減緩了“熊孩子”成長的速度。我着實欽佩您的母親,壓抑心中無盡的悲痛,把好愛的尺度,留您一塊自由馳騁的小方地;我也着實欽佩您,在小方地裏化悲痛為動力,幹出一番大事業。

感謝您,勇敢地揭開傷疤,向世人傾訴您的痛苦、您的歉意,只為給孩子們一個善意的提醒:好好對自己的母親,在她尚有青絲之時。

我會靜靜守護我的皎皎明月、莽莽大地!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7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國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責任,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現在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責任。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麼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説:“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説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説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説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但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成為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為什麼?現在,我猜應該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8

地壇,一個飽經蒼桑,有着四百多年的古園,園子荒蕪但並不敗。史鐵生,生活在地壇附近,在最肆意的年齡殘廢了雙腿,他獨目進了這園子,地療傷,一個靜靜地觀察着這世間,一個人躲在暗處窺探着生與死。此時的史鐵生與地壇何其相像,荒蕪但並不衰敗,殘疾但並不腐朽。

史鐵生搖着陌生的輪椅,陪古園看月出日落,看春夏秋冬,就這麼看了十五年。十五年了,熱愛長跑的也跑不動了,兩個曾經這麼絕望的人都漸漸平靜下來,弄人,可作為人,總要抱幾分面對明天,他們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看。

命運對一些人是如此不公,而史鐵生卻接受。無差別便不成世界,苦難怎要有人來承擔,有漂亮就有醜陋,有健全就有殘缺。當命運決擇誰來承擔苦難,是沒有道理好講的,休論公道。正如那個拾燈籠花的女孩,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都給了她,面對別人的嘲笑與玩弄,最終只能無言地回。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中歎息:既然無法消除苦難,那便接受吧,在苦難中救贖。似乎得以撫平一切創傷,原本在死中掙扎,在活中徘徊的史鐵生不再糾結於生死。他平淡地又帶着幾絲歡愉地寫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小苗長成參天大樹,年輪滾了一圈又一圈。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的,在這種不能改變裏,史鐵生身邊的迷霧也漸漸散去。暴中的古園,石門中的落日,地上的腳印,史鐵生默坐,呆想,身邊時而有人穿過,過後又沉寂下來,蜂兒、、瓢蟲,這些和史鐵生一樣不明白為什麼來到這世上的小昆蟲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中穩穩地前行,與園子裏的草木一樣生生不息。

卞之琳説,你站在橋上看風影,看風影的人在樓上看你。史鐵生走過的軌跡,每一條車輪旁都會在不久之後出現一排足印。史鐵生獨自在自己的世界靜默着,他的在他的`身後也靜默地望着他,那飽含深情與擔擾,無奈與的目光,一直追尋着史鐵生。面對兒子的殘疾,她小心翼地與兒子的內心接觸,正是因為理解兒子所以時時刻刻地擔心着,無言地呵護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不親待。當史鐵生終於從迷惘中頓悟,身邊卻只剩下母親的氣息,他想着:母親已經不在了。默唸着一句話:母親已經不在了。恍惚中心裏才有些明白,母親再也不能站在身邊看着他了,三次帶着否認的肯定,是內心對現實的不接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人去樓空。

人間悲情常在,世事變遷之感在本文中瀰漫,夕陽畫下,中年夫婦攜手散步的身影漸漸拉長,黑髮慢慢地褪變成舒緩的銀髮,在晚霞的金芒中映射出屬於老人的安詳,時而其中一人不來了,史鐵生為此懸心,正應了那句話: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這麼長的陪件怎麼忍心折散?節日前的每一天是這麼,這麼令人留戀。

既然死不容錯過,那便活出點,史鐵生與地壇的十五年,是他從絕望中破繭重出的埑伏期,當輪椅再也困不住史鐵生,他的靈魂羽化成蝶,在文壇的巔峯孤獨又地起舞。

史鐵生用餘下的書寫文字,文字也延長了他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9

今天看完了我與地壇,竟然已經看完了。反正也不想睡覺我就來寫一篇讀後感。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該有多湊巧在我讀到第一章的時候我當時的處境就與史鐵生有強烈的共鳴。不能説我也到了想去死的地步,總之那一段時間過得很渾渾噩噩。我記得單單是第一章我看的時候可以説看一頁哭一頁,這本書的力量太強大了。以至於我看到最後的時候覺得我現在有點配不上看這本書了。我覺得我太粗鄙和粗俗了。因為他寫的太好了,我不知道他怎麼寫的.好了,好在哪裏了,但是當史鐵生以一個失去雙腿的人的身份來講述他對生命的看法,體會,真的太容易感動人了。

他讓我知道當生活扔給你一道道難題的時候,退出來看一看,這是生命,是一條很長的路。讓我能更加深入的去看待一件事情。更感性的去看待對錯。也會給你理清思路,給你重新再來勇氣。這本書也幫我治好了失眠啦。

我這幾天沒有動筆,其實我有動筆,但是最近真的覺得自己懂得東西太少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太少了。做的不夠,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但我覺得自己的欣賞能力還是有提高的,對身邊人事物的理解都比之前深刻。但是我又實在寫不出什麼好東西。

我覺得我有一個階段可以稱為我與地壇階段了,因為對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也很感謝能翻閲到這一本書。起初買這一本書想治癒一下自己,真的是奇效,感謝推薦這本書的人。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周圍的人都好喪阿,就是明明一件不反感的事也硬要説成排斥。雖然我也沒有好到哪裏去,但是我作為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一直是覺得生活很有趣的。我有很多搞不懂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想法。我也不知道,我覺得這很舒服,大家都表現出不喜歡的樣子,那麼我第一想法就是附和着説自己也不喜歡。但我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阿。今年我深刻的意識到每一個人都很特別,有特別的地方,會同時有着讓人討厭和喜歡的地方,我時常討厭受不了一個行為,但是我不討厭這個人,我甚至有時候會被這個人所感動。為什麼人這麼複雜,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正視自己,怎麼樣和大腦去交流,還是我想的太多了只要簡單地活着就好了。

但是我又知道我熱愛身邊的一切,不管是一件值得懊惱和沮喪的事,我對於他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沒有太大的波動,因為每一件事情到後來似乎都有發生的意義。

但是我不喜歡喪這個詞,也不喜歡假裝不熱愛生活的人。但我又覺得我太道德綁架了。我該怎麼辦呢,多看看書吧,找個安靜的地方多看看書,我需要多看看書。或許書裏面會有答案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0

初看這本書的名字,我以為是寫地毯的風景和作者的故事。的確,描寫的大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回憶,地壇沒有過多的表述,卻串聯起整篇文章。作者首先通過家附近的地壇公園入手,表達了自己為何要去地壇,在地壇附近的所看所想,後來又引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家人朋友的有關回憶。

作者在青年時期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這一度讓他陷入人生的低谷,讓普通人觸手可及的事情變得遙不可及。他來到地壇,認為“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此時的心情也是鬱結的。然而,他卻沒有防起自己,他在腦海裏有個精彩的世界,他用“好運設計”想象自己的人生:他愛好運動,也擁有自己喜歡的運動員;他還有不少的夢想。他在輪椅上,心中卻有種不服輸的精神,坦然面對自己人生的勇氣,他在地壇中思考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與地壇》更像作者的一本日記本,記錄着內心的悲歡,也打開自己小時候的記憶,作者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一直照顧他的母親、兒時的夥伴、“插隊”的朋友等。他的親人與朋友也是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作者小時候由於一些小事而沮喪,看到爺爺努力編雞籠並對着“我”微笑的情形,讓作者感受到了希望,一個老人尚可微笑面對生活,年輕而健康的“我”為何不能?

作者思考了許多生與死的話題,也聯想到他認為完美的體育明星也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經歷的苦難,活着就能想到辦法去面對,遇到問題不能逃避。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找到一處安寧來安撫自己的內心,想必地壇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難所”。在地壇這片園地內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內心,完善自我。在後面的情節中,地壇的草木競相生長,植物生機勃勃,象徵着作者的內心也對自己充滿希望。

而在本書也有一條隱藏的感情線——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總是在“我”去地壇的時候等着“我”回家,在“我”人生低谷的時候不離不棄地陪伴與照顧,鼓勵“我”寫作。然而,母親的一生也十分坎坷,但她卻沒有過多的表達自己的苦難,只是默默努力去改編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有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母親在“我”背後守護着,讓“我”不要放棄生的希望。因此,“我”不斷地寫作、出版,這也打動到身為讀者的我。母親的愛是包容、慈祥和內斂的,母親的出現鼓勵着大家,也讓作品添加上親情的色彩,像是一塊不斷打磨的玉石,帶着温潤的色彩。地壇對於作者而言,更像一個母親對於兒子的關愛,這種愛在時光的打磨下仍然閃爍着光輝。正如地壇的植物不斷生長,建築物也在時光中有了新的時代印記。

閲畢,我相信作者可以勇敢面對個人的苦難,我也可以更積極地走向未來的人生,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1

拜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説需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着讀着,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雖然不能説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着與堅強感動着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着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着,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着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麼細緻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

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拿到了一本新書,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讀了其中的幾篇,我感觸很深,比如一直伴隨着史鐵生成長的一棵老樹;一個“樂趣多多”的幼兒園;一個不能忘懷的童年夥伴。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樂趣多多”的幼兒園。

在史鐵生的筆下,幼兒園是一個戰火烽煙四起的地方,一定有叛徒和俘虜的身影,所以他總是裝病,不願意去幼兒園。但是也有慈祥忙碌的兩個老太太,“她們與一般的老太太的確不同,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裏都湧現着天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幼兒園時光,那是也有今兒不和你玩,明兒不和你玩的小矛盾,也有那慈祥的幼兒園老師,這種種事情令我不能忘懷。當時,我像個假小子,為了滿足自己,自己發明了一個“有趣”的遊戲:“假扮”。當時很流行奧特曼(一個動畫片)講的就是和壞人打來打去,而我非常喜歡,就開始假裝自己是奧特曼去打壞人,並要求當時的好閨蜜小清,去一起當英雄——這樣回想起來,原來我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呢!

史鐵生的老樹長在自家院子裏,而他人已經搬走了。我也會想起我自己的老房子。剛出生時,我在浦西住了2年,雖然已經很難回想起大部分事兒,但聽我媽媽説,我們小區外只要走個幾分鐘就有個廣場,我也記着我們家周圍的“便利”。雖説很多人都喜歡住在:只要一出門就有很多家小吃,隨便走走就有一個廣場的小區。但在我看來,這地方儘管便利,但過於嘈雜,我內心並不喜歡。直到後來我們搬去了仁恆,這個小區我非常喜歡,主要就是因為我的朋友幾乎都住在這裏,一點不孤單,並且離我的學校近還不是很吵。在我的腦海中,仁恆綠樹成蔭,有高高的樓層,難得一見的遊樂沙灘,湖邊隱約可見的會所,以及孩子們玩樂時瘋跑的腳步聲,笑聲,打鬧聲。這裏是一個安靜又充滿活力,令人放鬆的'家。現在的家才是我夢想中的家:他的安靜充滿魅力,可以讓我靜心學習甚至發呆,學習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的綠色放鬆身心。

史鐵生有一個好朋友叫八子,他們一起看着一毛錢的電影,誰知,趕到時,電影已經開始放映,便用了這一毛錢買了香腸吃。我也有一個好朋友,叫智涵,我們一起吃過冰棍,一起去過迪士尼,一起放學回家,無論是學校的還是家裏的瑣事我們都無話不談。後來我去了另一所中學,但我們還是時常見面。在新的學校裏,我感覺我再也找不着這樣的好朋友,和新同學在一起,我們聊天開玩笑,卻很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信任和了解。越這樣,我就越懷念和她一起的時光。這種感覺就像史鐵生和八子一起面對面鼻子幾乎碰着鼻子吃香腸的感覺:“人一生很少有機會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就像我一生很難再次交到這麼好的朋友。

“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雖然現在的我很少回到以前的家,但每當回想我住過的地方,擁有的朋友,我都會覺得很滿足,整個世界也跟着我回到了童年。

————shenyt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3

史鐵生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作家。在《我與地壇》中,我可以感受到當他雙腿癱瘓時,內心的痛苦和走出絕望,找到希望後的明朗、快樂。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裏的我們,看似幸福,卻仍感到不快樂。學生們説是因為繁重的課業負擔;畢業生們説是因為就業壓力;工作者説是因為太過繁忙的工作、充滿硝煙的職場。買房、買車、物價上漲這一系列生活瑣事都讓人們與不快樂搭上關係。那我們怎麼在原本實苦的人生中尋找快樂?我想史鐵生了解得最為透徹。在《我與地壇》中,我們所讀到的便是史鐵生尋找快樂的道路。

尋找快樂,我們需要一個精神的寄託之處,可以讓我們放飛思緒,放鬆身心。史鐵生這樣寫地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地壇是史鐵生的精神寄託之處,他在那裏可以盡情的思索,理清紛亂的思緒,窺看自己的心魂。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更需要如此一個地方,讓我們休息、思考。城市越發達,競爭也就越激烈,城市中的擁擠、喧囂讓我們越來越精明。可精明並不能讓我們尋找到快樂,只有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從而找到快樂的道路。所以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可以尋一處寧靜的公園或山清水秀之處作為我們的精神寄託之處。在那裏,我們要撇開一切的煩心事,靜靜地放鬆,靜靜地思考,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當你想清楚後,快樂也就離你不遠了。

尋找快樂,我們需要一個積極地心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想想快樂的,那人自然而然也會快樂起來。史鐵生這樣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比如你

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鬆一點?並且慶幸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顯而易見,不同的心態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大。所以,我們想要快樂,就要多想好的一面。我們可以將失敗認為是走向成功的一個階梯,即使是被人騙了,我們也可以將這作為一個人生閲歷,它使我們成長、進步,告訴我們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如此一來,我們似乎找到了快樂。

快樂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但它並不會永遠伴隨我們,它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我與地壇》中史鐵生從絕望中找到了希望,用筆譜寫出生命的動人樂章。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讓快樂伴隨我們前行,從而譜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動人樂章。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4

突然想再讀一遍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找不到有這種強烈念頭的綠由,就算是對先生的一種懷念吧!

《我與地壇》是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我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我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先生,我找到了一切與你有綠分的東西,我尋找到了車轍,和老母親緊隨的足印,又見到你的老柏樹和樹下你的低吟,我尋到一座園牆,和園牆裏圍着的小姑娘、老兩口、長跑冠軍或醉翁……

先生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他笑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裏寬厚地微笑。靜似乎是他生命最大的動態,心不靜,無法塑造心靈的張力,無法承擔命運的跌宕,無法享受做夢的歡愉。

地壇是廢棄的古園,是寧靜的好去處。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腮”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處,就搖了輪椅到地壇去。地壇,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那裏他辨得所有路,認得所有樹,轉過所有牆,因為這是他的所有和所有的他。讀書,寫作,尋找內心真實的自己。

蜂兒在半空中穩穩地停着,螞蟻猛然間想透了什麼,露水在草葉上滾動…先生所握着的筆就是他搖着的輪子,在黑漆漆裏可以搖出路,鑽出亮。

所有的痛,經筆,變成更深的歡喜;所有的不確定,經筆,變成對生命的確認與把握;所有的侷限,經筆,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是這地,接納先生正坐的身子,馳騁的精神,讓他的靈魂撒歡兒;是這地,開啟了一扇更直白、更專注、更清澈的`與心靈溝通的天門;是這地,讓他的見識與思考枯竭,源源不斷生出比這地壇維度更大、脈絡更廣的世界。一個簡單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歷程中體現的是天賦飽滿的心智、本能追愛的氣魄和自然豐沛的悟性。

平實而富哲思的言語,更多的還是對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我想,靈魂還是存在的,先生逝於20xx年12月31日,一個時間的節點,幾年已過去,先生的思想還在與在世的人對接、傳遞、延續,靈魂實實在在地賦予了新的肉體,發展新的精神,鍛造新的靈魂。正如先生所訴説,“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

我也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像先生一樣,讓靈魂自由!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彷彿那滄桑的古園給了我某種啟示,讓我感到心痛的温暖,從中汲取那份不屈於命運的頑強和奮鬥的力量。原來,這地壇就是心靈的憩園啊!

Tags:讀後感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