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讀後感14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

閲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可是,讀着讀着,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病痛並非在他幼年時展現,偏偏挑中了他風華正茂的青壯年時期。史鐵生身體不好,住院多次,他樂觀積極地配合治療,殊不知,命運的陰影正籠罩在他的頭上。

史鐵生21歲那年,雙腿截癱,又差點被腎病奪去生命。史鐵生出院後,對茫茫的人生充滿了絕望,而他的母親並沒有放棄,依然全心全意的照顧史鐵生,堅持給他找工作、尋出路。後來母親得了肝病,在一個秋天,母親永遠地離他而去,離世前,嘴上還念着史鐵生和他的妹妹……不久,他的父親也辭別人間。讀到這兒,我不禁淚目,深刻地體會到了史鐵生內心的悲痛。

從史鐵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自卑,21歲的年齡雙腿截癱,對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自己只敢躲在園子的角落裏寫作。因為他的身體,他被深深的自卑感籠罩着,在家人與朋友的鼓勵下,他以寫作為媒介,抒發自己的情感,在小説獲獎的同時也找到了自我的價值,自卑最終被自強戰勝!

父母的.愛讓史鐵生重拾生活的希望,用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寫的小説大獲成功,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出路。

讀完整本書,我從史鐵生的文字中看到了“渴望”,對成功的渴望,對健康身體的渴望,父母永遠陪在身邊的渴望……一切的渴望,都是他對抗病痛的良藥。雖然再無法獲得健康的身體,雖然不能再見到父母,但他可以用手中的筆,將記憶封存在生活中,他寫作並不光為他自己,更是為了他的母親!史鐵生的意志來源於偉大的母親,來源於朋友的關懷,更來源於他對生活所溢出的源源不斷的勇氣!是母親的愛喚醒了他對生活的希望,更是他自己堅強的信念為他尋找到了生活的出路,並引領他找尋到了精神的出路。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2

第一次看書名時暗自猜想,是一部小説?講述的是主人公與一位名叫“地壇”的人的故事?還是另有他法?

當我合上書頁時,不禁被當時的天真給逗笑了。依稀記得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當時看了這本書的引薦語:“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地壇……”。其實這想法也並非大錯特錯。對於史鐵生先生而言,地壇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處於人生低谷悲痛之時,“他”給予他撫慰,聽着他抱怨上帝的吝嗇;在他寂寞孤獨之時,“他”給予他温暖懷抱;在他對世界絕望時,“他”告訴他自然中藴藏的壯美之景。於是,史先生重新點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憫人,恍惚意思到,在這些白白流動的時間中,是該幹些什麼了!他拿起筆,開始近乎瘋狂的創作,而這,卻讓他的.精神失去自由,當他再走回地壇時,他釋放了自己,明白了創作的目的,為活着而寫作。

我閉了閉眼,又抬頭望向窗外,世間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壓力最終被擊垮,而史先生卻全力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原因為何?我想,應該是史先生有着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書,名叫《我的精神家園》,裏面闡述了他對精神家園的理解和自己的寄託。於大家,每一個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戰而挑戰,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繼續咬力堅持着,惋惜的是,他們卻又被下一個挑戰給打敗了。而這時,真正能讓你再次滿血復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園!那裏有你的信念,有你刻苦銘心的曾經,有你堅持不懈的緣由。在你強大精神的支持下,成功必將會再次屬於你。

或許那步着似荒蕪又生機勃勃的土地——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最堅持的精神支柱,或許那個心心念念永遠掛在心頭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動力;或許那段你可以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進發的執念;或許是對國家,對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讓你忍受了一切苦難獻身於世界。這麼多的或許,卻只為説明一件事,當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一切突如其來的考驗最終會因為你的強大而退縮。

我拿起筆,精神抖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着我最後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開了手頭的書本。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3

上次回家偶然在已經蒙塵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曾經高中時讀過的書《我與地壇》,也是突然心血來潮,擦去書上一層薄薄的塵土,翻閲起來。

在我看來史鐵生是一個飽經苦難的人,但他卻譜寫了一首謳歌生命、積極向上的在讚歌,他通過文字映射出高貴而豐富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窺見了一個鬥士在苦難裏生活,在絕望中奮力尋找希望的過程,向死而生,卻又堅韌的活着。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和那個飽經風霜的公園,他們彷彿是同病相憐的友人,一個被命運奪走了健全的身體,一個被歲月斑駁了痕跡。史鐵生在這裏經歷了人生的最低谷,他在這裏獲得了寧靜,寧靜的看這雲捲雲舒,寧靜的經歷酷暑、寒冬,他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破罐破摔,他在這裏得到了救贖,地壇與母親的陪伴讓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史鐵生將母親對他偉大又無私的愛描繪的淋漓盡致,他母親因為説話提及到了“跑”和“踩”而自責不已,出門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在彌留之際掛念的都是史鐵生和他那個未成年的妹妹。所以這本書也包含了作者在多年後對母親的緬懷之情,也許也有對自己曾經怨天尤人傷害了母親的後悔。

如果史鐵生沒有失去雙腿可能世界上會多一個岌岌無名的`平常人,雖然造化弄人,在他最好的年紀失去了雙腿,卻靠自己的堅韌度過了最難熬的那段時光,最終他成為了一個平靜的智者,他的文章總會引人深思,思考人生的哲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苦難總會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無論前路坎坷幾何,都會向着夢的遠方眺望,去看那遙遠的風光。

回到現實不禁感慨,生命二字承載的沉甸甸的重量,堅強的活着本就是一種偉大,對比史鐵生這位智者的過往,我要做的是從哪裏顛倒再從哪裏爬起,繼續攀登人生的高峯。感恩這個世界給與我一個健全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僅是如此便強過很多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了,既然我已經擁有如此多的幸福,就要活出更精彩的人生,任何挫折都會是我前行的動力,懷有一顆堅強的內心,永遠堅韌、自強。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4

夜幕降臨,一切喧囂歸於平靜。寂靜的夜裏,淡黃燈下,品香客,細細體味: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天道滄染,人世芳華,本為意氣風發的男兒,一顆心勇往無前,還未開創一番事業,失去了雙腿。他彷徨,暴躁,自棄,不安,抱怨上天的不公,在地壇中,他孤芳自賞,深深的無助與幾近崩潰的茫然要壓垮他。

整日在地壇,默默逃避,心中有怨可卻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母親。時間的推移,使他漸漸學會冷靜、放下,學會思考。地壇的滄桑,花開樹榮,悲歡離合,他從中得到人生的智慧。母親的去世,於他來説不易於天塌下來,難以忍受,當頭一棒,史鐵生放下,跌跌撞撞闖出了一條路。“樹欲靜而風不止,於欲養而親不待”道盡多少辛酸,遺憾。

一個人的身體如若無法行走,那麼他的靈魂必然走的很遠,人生實苦面對殘忍的現實,該何去何從?史鐵生給出了答案“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就命運而信,休論公道,我們只能去尋找一切不幸的救贖之路”

他並未多少英勇,卻坦然,他珍惜生的,亦有活下去的勇氣,這大多來自他的母親,一個苦難的母親,承擔生活的重擔,承受了兒子的

苦難“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出了什麼事,那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障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説到底,愛是根本的希望;愛,才需要訴説。

一直到塵埃埋沒了時間,時間到存了往日的波瀾。地壇見證了太多的風霜,那份滄桑,那份温柔,無法言語的存在,史鐵生用文字喚起生命真正的色彩,給了同樣絕望的人希望,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5

還是這座古園,還是這個北京,可是,一切卻又好像不一樣了。

總是説,出生的嬰兒嚎啕大哭時,雙手是握緊的,彷彿要抓住這世上的某物,而逝去時,雙手又無力地垂下。終是帶不走的,人,在這紅塵俗世中,又能在造物主中拿走什麼?給你的,終是要還的。

是嗎?真的是帶不走?可是,逝去前,那安詳的面容又不像是不捨啊?其實,已經帶走了,帶走了身邊之人心底的呼喚,帶走了,在這人世間最精彩的所有--你的回憶,你的無論歡喜、苦澀的回憶。

但人生在世,為的真是帶走些什麼嗎?只是心中不甘,不甘就此走一遭離開,雖不能留名萬世,但總得在世間劃過輕輕的痕跡。

那麼,史鐵生的坎坷與不放棄,其實不過是人之常情,但只因這路太坎坷了,許多人堅持不下去,於是,“物以稀為貴”,史鐵生才被我們牢牢記住。

説是容易,其實史鐵生有沒有放棄過?滄桑的地壇啊,在與你細細述説的,是他不為人知的最深的夢啊?或許他也有他的夢,可是現實把他的夢深深地打擊,壓碎,他,不敢奢望了,只敢在你的懷裏靜靜地述説着他的夢。

史鐵生在文中説:“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雖説我也確實不贊同莊子的觀點,可是,在死麪前無所畏懼,真的,不是説的那麼容易的。

活下去需要勇氣,這話説的不錯,不單是如同史鐵生一般飽受生活打擊的人需要勇氣,是人,活在這個世上都需要勇氣,如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他的難處,可是這樣,我們就可以抱怨生活嗎?我們就可以肆意地宣泄我們的不滿嗎?

還是不行的,人,總要負點責任的,不單單是在生活中為他人、社會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其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活下去需要勇氣時,請你試一下,試一下活下去,雖然這話説的好像有點不負責,生命不是試驗,我們是必須活下去,可是試一下總比放棄好,試一下,再試一下,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的,你就會不願意捨棄這個世界去尋死的了。

有時候,死,不是件痛苦的事,可是眼睜睜看着你死去的親人的心卻必定不能平靜,不如學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吧。

啊,地壇,我的母親,交給你的,是我最深最深的夢了,請你一定要好好保管啊!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6

最近在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之前對於這本書的印象大概是在國小或者國中學過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懷念》。內容大概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和自己的殘疾的兒子相約去看花,沒等到那一天母親突然過世了,留下兒子對過往的沉思和對母親的愧疚。

提到史鐵生,腦子總會想到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孤寂背影。聽到《我與地壇》會立刻想到史鐵生,然而卻未曾拜讀過這本書。這幾天無意的翻閲到,覺得甚是榮幸。

《我與地壇》,作者對於這本書的定義大概是散文集。加上感情色彩的.話,我覺得這是內心獨白加回憶錄。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與書同名,我與地壇。特別喜歡這篇文章,大概是因為裏面刻畫了很多人物,一對夫婦,一個愛唱歌的小夥子,智力殘缺的女孩,地壇的花草樹木……每一個人物都很有不同,卻有相同,他們構成了地壇的人物縮影。作者通過生動詳實的語言,既表達了自己的不同時期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又傳達了令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刻頗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力感。

這樣的“條件反射”確立於一個盛夏的午後,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那時的蟬鳴最為浩大。那個下午母親要出長差,到很遠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兒園,在家,不離開奶奶。但兩份提案均遭否決,據哭力爭亦不奏效。如今想來,母親是要在遠行之前給我立下嚴明的紀律。哭聲不停,母親無奈説帶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兒園!”出門時我再次申明立場。

母親領我在街上走,沿途買些好吃的東西給我,形勢雖然可疑,但看看走了這麼久又不像是去幼兒園的路,牽着母親的長裙心裏略略地鬆坦。可是!好吃的東西剛在嘴裏有了味道,迎頭又來了那面青灰色高牆,才知道條條小路相通。雖立刻大哭,料已無濟於事。但一邁進幼兒園的門檻,哭喊即自行停止,心裏明白沒了依靠,惟規規矩矩做個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兒園牆內,是必度的一種“災難”,抑或只因為這一個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7

縷縷清風吹來,吹開幾張微黃的書頁,窺探着其中的奧祕,品味着書中的人間百態,悲歡離合。時而婉轉,時而悠揚。《我與地壇》,一本最讓我感動的書。

《我與地壇》是一篇散文集,它主要講的是作者雙腿癱瘓後,在地壇的所見所想和他的童年往事。《秋天的懷念》便是《我與地壇》中的一篇散文。作者在這篇文章裏提到,“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同為一名殘障人士,我也深有體會。殘疾,好像一個巨大的牢籠,把我們禁錮在輪椅之上;殘疾,它不僅是禁錮我們身體的牢籠,更是讓我們永遠擺脱不了苦悶的枷鎖。

命運多舛,事與願違。雙腿癱瘓已經讓作者備受打擊,可偏偏他的母親患上了肝癌。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的睡不了覺。“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鄰居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作者沒有想到母親的病已經危在旦夕,早早地離開了人世間。他的母親不為了別的,只盼着他和他那未成年的妹妹好好兒活。

我的母親也在逐漸的老去,歲月無情的`在她的臉上留下一道道皺紋,把她的縷縷青絲染的雪白。當一個天真,不諳世事的小孩,蜕變成一名健壯的青年。當臉上總是帶着一抹微笑,眉目間都傳遞着一份温柔的母親,轉變成一名彎腰駝背的老人。只怕那時我們會忙於事業,而忘記陪伴我們最親的人——母親。

趁着我尚未長大,我還可以依偎在母親身旁。可能身患殘疾的我幫不上什麼忙,但我知道陪伴,勝過千言萬語;陪伴,就像冬日裏的篝火,温暖了彼此的心房。陪伴,便是最好的禮物。

風停了,樹枝不再隨風擺動,微黃的書頁逐漸合攏,我依偎在母親的懷抱中,沉浸在親情的温暖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8

我是先了解史鐵生,然後才去讀《我與地壇》的。人都説地壇是他的精神源泉,我懷着一種探究的心理捧起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這本書詳細講述了史鐵生病後經歷與心路歷程。一個經歷了生活種種殘酷的打擊和磨難的人,是怎樣在地壇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做回自信樂觀的自己,成長為我們熟知的著名作家的,我讀《我與地壇》,找到我內心追尋的答案。

地壇真是一個神祕的所在,作者在癱瘓後的幾年裏,總是獨自到地壇去,一坐就是一整天。地壇的每一片土地,每一片落葉,每一陣風,每一棵樹,都有是他心靈的朋友。正如他所説:“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他讀懂了自然,也讀懂了生命,看清了以後要走的路。他搖着輪椅沮喪痛苦地走進地壇,滿懷希望和信心坦然走向了以後的人生。

我想,如果説地壇引領作者體悟自然真理,徹悟生命意義,那麼母親的愛是文中感動天地,支撐他走下去的偉力。什麼樣的母親是這個世界最苦,是史鐵生的母親。當他在地壇枯坐了一天又一天時,母親的心在承受怎樣的凌遲之痛呢?在他痛苦頹廢的日子裏,假裝看到到母親的愛,其實每分每秒母親的愛都是在感召着他受傷的心,在撫慰他脆弱的靈魂。為了愛,他才決定走出悲痛,堅強勇敢地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所以《秋天的懷念》一文裏,當母親離開人世時,巨大的悲痛中,作者反而沉靜了下來,那一刻,我想,他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了,愛和責任使他勇敢、堅強而沉着。

《我與地壇》是一本真正的好文章,文章中有自然,有人生,有血有淚有愛有力量。我認識到擁有的幸福,也更意識到人生的無常,無論遭遇多少不幸,仍然樂觀積極面對生活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我要如史鐵生説的:“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來看待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9

在大概瞭解史鐵生時,我只認為他又是一種像海倫凱勒那樣面對挫折不被打敗,勇往直前,最終有了自己輝煌的成就的人,但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不是這樣的。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值得人們去細細欣賞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所説:“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在正值青春年華時,正是大好時光時,他雙腿癱瘓一輩子與輪椅為伴,這給了他致命的打擊,一度想要去死,好在最終想通了,但不幸的是多年後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週兩到三次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症狀,一系列的痛苦卻並沒有壓倒他反倒堅持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死亡。

他將一切看得通透,他曾説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這説明他是多麼的豁達通透,剛雙腿癱瘓時,一度想死,認為活着沒有意義上,上帝為什麼要如此折磨他?最終他母親的愛打動了她,使她對母親感到愧疚,開始反省自己,思考生與死的問題,最終他的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靈魂。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的慰藉,他不會去拒絕別人,他願為朋友兩肋插刀,他安慰朋友説:“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是的,他自己把命運交給了上帝,但又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他的一生就像傳奇一樣,有着那麼多的磨難和挫折,但卻永遠沒有被打敗過,他只會在困難面前越來越強,越來越堅定。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往前跑,他不甘心就這麼死了,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多活20年的原因了。

所以無論什麼原因,你都不應該放棄,想想你周圍的人,我們彼時帖身健康,所以更要像史鐵生一樣擁有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這才對得起自己,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才更珍貴,更應該活得精彩,遇到困難時想想史鐵生,咬咬牙,堅持過去,笑對人生,笑對生活,面對生死坦然相待!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0

週末,一篇文章吸引了我,《我與地壇》。文章記敍了他在地壇裏發生的一系列往事,也記錄了他在地壇所見的一系列的人。

看到這篇文字時,第一感受其實不是文字的華美,而是文筆的樸素。在這樸素的文筆之下,恰恰是對往昔的嚮往。昔日,那個坐在輪椅之上,正值壯年卻意志頹廢的人,在地壇裏散悶,背後支持他的,是擔心牽掛孩子的母親。

在偌大的地壇裏,到處都是史鐵生的車輪印。這些印記銘刻着一個孩子對外界的好奇,也藴含着的一個孩子無法壓抑卻不得不壓抑的青春活力。在這地壇裏,也到處有着母親一雙雙深淺不一的腳印。這些印記印刻着母親急切尋子的不知所措,也凝結着一位母親對殘疾兒子的無限牽掛。這是一個多麼牽掛孩子的母親!這是一個多麼渴望自由的孩子啊!雙腿癱瘓後,孩子原本燃燒着熊熊烈火的心,就這樣被一盆冷水澆滅,在背後默默傷心的,卻是那位為孩子操碎心的母親。可是,這樣一位疼愛牽掛孩子的母親,卻在孩子的青春年華里悄然離世。從此,地壇裏車輪印還依稀可見,可母親的腳印,卻永遠不會有了。

天底下的母親,或許都是牽掛孩子的母親吧!史鐵生的經歷,也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

那個夜晚,球場。已沉迷於籃球的`我彷彿已經忘記了時間的觀念,每天晚上沒到九點,我就不會放下沾滿沙土與汗水的籃球。那次也不例外。等到我拎着籃球回家,家附近的小巷早已寂靜無人。我悄悄地打開了門,慢步上樓,隔着樓板,彷彿已聽見匆忙的腳步聲。我走近一看,是母親。母親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我,眼中閃亮的光芒此刻也黯淡了下去。臉頰上兩道還依稀閃着光的淚痕與身旁幾團紙巾赫然展現在我眼前。我震驚了,我這才明白,以前我歸家時,母親看似平靜的表情中隱藏着對我無限的牽掛和擔心。而我卻從來沒想到過這一點。母親見我遲遲未歸,心中是多麼忐忑與緊張,我站在原地,沒有答案,眼裏盡是母親眼角漸漸增多的皺紋……

是啊,母親的愛是温柔而又温情的,母親為我們做的,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去報答時時牽掛着我們的母親。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1

史鐵生,當代一位特殊的作家,常年與病魔鬥爭,他的文字每一處都是真情流露。在他的筆下,我感受到了最真摯的母愛。

在風華正茂的青春之時,突然雙腿癱瘓,史鐵生覺得自己十分不幸。可他卻不知他受的苦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雙腿癱瘓後,他與任何人都無法正常交流,只想一個人靜靜地待着,地壇就成為了他最親密的夥伴。那兒實際上就是個園子,卻成為了他的休閒之地。他不知道的是,每次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母親知道兒子心裏的苦悶,又擔心兒子獨自在園子裏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她心裏的煎熬痛苦又有誰能知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母親順着我的車轍一步步尋找,步履蒼茫又急促。”母親的視力不好,她走的路程我們無法想象,找史鐵生就好像在尋找大海里的一艘船。這位母親註定是最苦的母親,也一定是最愛孩子的母親。但天底下哪個母親不是最愛孩子的呢?

世界上任何一位母親都是最愛孩子的。她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所有,但她們的愛都隱藏在小事之中。或許我們有時會感覺不到,但我們永遠要記住,母親永遠是最愛你的'。

放學回家後可口的飯菜,冬日裏的毛衣,這些都是母親對我們的愛呀!平日裏,我總會與她發生一些小小的爭吵。有一次,我在培訓班外面等了許久,同學們都相繼離去,一輛輛汽車駛過,一個個身影離去,熙熙攘攘的聲音與雨水的淅淅瀝瀝交織成一首獨孤寂的樂曲。我心裏既抱怨又委屈。她終於撐着雨傘下接我,但我卻一上車就對母親發了一肚子的火。儘管她再三向我解釋下班晚,雨天路上堵車,我就是不理解,只顧着自己。

多年以後的今天,當我閲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才明白,每一位母親都願意為孩子傾其所有,但她同時也會有很多的無奈、無助和身不由己。而這份心思,做子女的,是不曾體會到的。我又想起了我的母親。每週回家,等待我的總是她精心準備的我最愛吃的菜,我的房間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條。我真想對母親説:“媽媽,您放心吧,我一定會讓你感到驕傲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2

不是想説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説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説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安慰。

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3

在史鐵生的文章中,對往事的回首就像這羣飛鳥一般迴旋不去。史鐵生散文的一大特點就是:在細節豐滿,印象鮮明的記憶中,重新體味那份温情與美好;在瀰漫着淡淡憂傷的語調中,不斷髮出一些令人深思的感歎和不無偏執的追問。

在他的文章中,無論是蜂兒、螞蟻、繁花野草;藍天、白雲、行人都是那麼的形象生動,那麼的記憶深刻,就像我們本人也親歷其境一樣。

他對生命的感觸也是很獨特的。“死是一件不用着急的事情,是一件怎樣都不會耽擱的事情,”所以,他決定試着活下去。想到自己被截肢,整天坐在輪椅上,那感覺真的是無法想象有多麼的`煎熬。因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好,只要想想,死是怎樣都不會耽擱的,我們可以試着活下去那不就更加好麼。反正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也可以養活你。

下面一句“太陽也不疲勞,把樹的影子縮小成一團,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曬乾在大路上”,寫的很是精彩。用這麼細膩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猛烈的太陽暴曬下的微笑光景,很是微妙。我覺得下次提醒別人要注意防曬的話可以用得上這一句,當然也要遇上知音才行,不然就是對頭彈琴了。

意義的原因很可能是意義本身。不是人有慾望,而是人即慾望。

很多時候,我們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聽過到很多反對的聲音。他們認為那樣那樣做是沒有意義的,不該那樣做。殊不知,我們又不是他們,怎麼他們可以以自己的立場來決定我們的方法論呢?明明世界觀就不一樣,方法論肯定不一樣啊!就像著名記者芮成鋼説過的,“如果你掌握我所掌握的一切,那麼你就會同意我所説的了”。他們之所以不認同我們,是因為他們掌握的跟我們掌握的不一樣而已。

有人對籃球有興趣,因而他會更加註意姚明多一點,但是對於喜歡羽毛的人就不那麼關注姚明,而是關注林丹多一點了。

有時候我們做某件事情僅僅是因為我們想去做,無需理由。(注意,這裏説的事情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合理更要合法哇)。我喜歡吃蛋,那麼我每次都點有蛋的菜,那麼我就不會在意“怎麼他每次都吃這個,難道不膩的麼”。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4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閲讀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呢?最近讀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讀到其中一段的時候,我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閲讀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接下來我將這一段分享給大家。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宂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着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着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户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冬天伴着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説,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羣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乾淨的土地上的一隻孤零的煙斗。”

簡簡單單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史鐵生先生的觀察更為細膩,更富有生活的情趣。我想這就是閲讀帶給我們的,更廣闊的世界,更具有想象力的世界,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世界。

Tags:讀後感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