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浮生六記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生六記讀後感精選15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1

名為六記,後兩記遺失,現存只有四記。

如果去掉第三記《坎坷記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馬舉案齊眉、對花吟詩對月小酌、拈花弄草潑墨作畫、浪跡天涯快意江湖,有沒有柴米油鹽之干擾、沒有爭風吃醋之煩憂、沒有追名逐利之市儈,這是中國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淵明的隱居鄉間更勝一籌。令人嚮往之!

可惜生而為人要養自己的臭皮囊、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盡孝盡責,於是就悲劇了!追求詩和遠方是有條件的,要先處理好眼前的苟且!也許只有在為人兄友這一方面,沈復是無愧於心的吧:為友慷慨豪爽、為兄放棄家產!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敗論英雄,如我之輩就忍不住邊讀邊噓唏感慨:沈復同學實在是缺乏為人處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讓父母妻兒都極為窘困尷尬,最後妻亡女散、兒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飄落在外、靠朋友幫襯生活!作為一個男人、確實挺失敗的!

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也是挺難得的吧。世上極少數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數人資質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無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裏偷閒苦中作樂、有的精緻有趣小有情調,都想法設法活的精彩,綻放美麗,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復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遊,且盡興攀高、驚的導遊瞠目結舌,俗世煩惱困不住不羈的靈魂!這樣的人生狀態確實值得稱讚和羨慕!

從文中看不出成書具體時間,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靜氣、釋然豁達,對苦難坎坷沒有絲毫的怨憤:對父母弟友沒有責問和不平,對官場苟且沒有抱怨和批評,甚至不屑於花費筆墨將事情原委和盤托出,只用一句“母親看了一眼第妹”帶過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場”繞開了名利之爭。這樣的宅心仁厚真是難能可貴!留下記憶裏的,或者説值得記憶的,只有童年的快樂、夫妻的和鳴、浪遊的痛快,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遺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時間的長河裏吧!

閲讀這本兩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對於史記漢賦之類的早期古文,確實更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樣簡縮嚴重,需要不斷的擴詞翻譯、前後連貫,才能理解其內容和邏輯。這本清末散文已經很接近白話文了,泛泛粗讀不做細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詳讀,個別詞字需要工具書幫助:一部分是現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詞,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現在還用的字、但是某些涵義已經基本不用了。

細細查看,覺得第二種情形非常有趣。“已”現在多用“過去、以前”的意思(已經、事已至此)、偶爾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後已、學不可以已),但它還可表示“太”(不為已甚—不做的太過分)、“後來”(已忽不見—一會兒就不見了)。哈哈,有時候指“以前”、有時候指“後來”。“倩”字現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詞中,指美麗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為“倩”,殊不知這個字本意為“男子的美稱”,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為“美好”(巧笑倩兮),做動詞時指“請”(倩筆—請人代筆、倩僱—僱請)。漢語還真是複雜呢,不小心就掉坑裏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2

《浮生六記》,顧名思義,應有六記,但遺留下來的只有四記,有寫遊記的,有寫閒情記的(如何插花、養花,弄盆景等),有寫閨房樂記,有寫坎坷記。其中的坎坷記,是我自高中讀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後,第二本讓我傷心不已的書。

沈復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聰慧知書達理,甚至可以説有顆七竅玲瓏心,有時候我甚至認為如果她在那個年代,生為男兒身,其成就應該要遠高於沈復。

沈復與他朋友遇到難題時,總是她想出解決的法子。哪怕公公錯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辯解,她都不肯。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自然很好,一起到鄉下避暑,一起遊山玩水,吟詩會友,日子過得好不愜意。哪怕是在很困難、家裏已容不下芸的時候,沈復也毅然地帶着她到外面住,沒有聽從父親休了芸。只可惜沒有白頭,芸便離開了人世。

沈復在書中説:“恩愛夫妻不到頭”,雖不希望夫妻間相互仇視,但不可過於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頭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會以愛情為基石,但我明顯是不認同沈復那句話的。如果從一段幸福指數爆棚但是短暫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無趣但是宂長的婚姻當中做選擇,我必定選擇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歸去,也終究是沒有遺憾了。

我曾問過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幾歲?”他説70,我説那我活到69就好。説我自私也好,膽小也罷,我從來不敢想象,我們一起牽手走過那麼多的年歲之後,突然他會消失,那我還有沒有勇氣繼續活着,也是個未知數。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讓我先走好了。三毛説,幸好先離開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這樣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過,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丟給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幫忙撫養,我追隨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覺得,倘若此生已沒有遺憾,又何必獨活在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為孩子、因為婚外戀、因為各種客觀的不客觀的因素分手,卻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時突然永別。

我也曾問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忘記我?他説,五年吧。其實我不知道五年這個數字他如何得來,但當時年輕的我卻有些生氣,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給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愛我?

現在卻覺得,真要那樣,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後你再娶個比我温柔堅強的女子,平靜安寧地度過餘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裏,我也不要你長長久久地記得我。

關於生死,關於命運,關於坎坷,關於幸福,其實來來回回,不過是“浮生若夢,人生幾何”罷了。格子曾説,我對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個可以隨時去死的人。我聽以後頗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這般清明透徹。

好像話題有些沉重了,但其實《浮生六記》也講了許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開的效果,又記錄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風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們跟朋友偶爾會玩考試的遊戲,輪流做老師,給其他人出題,而且出題人兼做主考官,然後還要閲卷評分。不由對正在玩遊戲的趙同學感歎:“古代人好可憐啊,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只能以考試為樂。”

我心想,要是把他丟回古代,他要怎麼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計只能耕種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3

芸娘不但可愛,更是個聰明賢惠的才女,她喜歡李太白詩,言“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她與三白聊天多涉文辭書畫、園藝插花,她是三白的知己,三白也是她的知己。她二人看淡富貴名利追求天然自得的逸趣。在鄉間避暑期間,面對一派田園風光,芸娘欣喜對丈夫説道:“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鏽,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這樣的女子,誰人不喜,誰人不愛呢,無怪乎歷代文人均喜置書在側,閒來品讀,確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將其翻譯成英文的林語堂曾對友人説,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當真是夫復何求!

再説沈三白,也是頗合餘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歲時隨母歸寧,第一次見到芸娘,就跟母親説:“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我不知古人娶妻妾有多少愛情的成分,禮教之下,愛情所處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廂紅樓,梁祝孔雀,那個時代,十三歲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諾,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與禮教的叛逆與抗爭。他在後文中多處提到二人“情痴”,於此亦可見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憫其情愛之切,母親也喜歡自己這個“柔和”的侄女,便勻了兩人婚事。十八歲那年,喜結連理。

成婚之後,二人如膠似漆,“耳鬢廝磨,親同形影”,愛戀之甚,不可以言語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閨房之樂,毫不思進取功名。蜜月之後,三白去紹興趙省齋受業,與芸娘暫別,“恍同林鳥失羣,天地異色”,三個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無心學業。後終得先生之力得返遣歸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見更是“握手未通片語”,“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或有人責三白之不思進取,芸娘之不加勸勉。乾隆年間,太平盛世,理當考取個功名,光宗耀祖。然三白自有其超脱功名淡然處世的性格,他的所有愛好都與自然藝術相關(喜愛插花園藝),這樣的人讓他身處功名利場,豈非鳥困牢籠,魚囚淺灘。再則,人生在世,功名利祿英雄偉業,也不過求一知心佳偶,以途陰陽和合之人生大道,既得,其餘外物值鳥耳!是故,三白寫《浮生六記》,言語性靈淡真,皆記夫妻平日生活瑣事,卻於此細碎事中方顯其真性情。滄浪亭之閒居諧趣,蕭爽樓之寄居雅樂,東高山之困頓潦倒,夫妻二人始終無怨無悔,相依相靠。

雖然沈三白不拘禮法,妻以“禮”侍之,會“厭之曰:‘卿欲以禮縛我耶?”但終究還有些軟弱與妥協。比如在“雲遊”一事上,雖有心想與芸娘“相與訪名山,搜勝蹟,遨遊天下”,卻惜其“雌而伏”、“苟能化女為男”云云。而其最大之不是在於無力養家而致使“隆冬無裘”,妻女受寒,妻得頑疾而無錢醫藥,終是英年早逝,死生相望。及至二人悲痛永訣,“兩情淚眼相持,一個温言撫慰,一個囑託不休,一字一淚,一字一血,當事者痛腸欲裂,讀者也隨之而慟倒。”最後“芸乃執餘手而更欲有眼,僅斷續疊言‘來世’二字,忽發喘口噤,兩目瞪視,千呼萬喚已不能言。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既而喘瀝微,淚漸幹,一靈縹緲,竟而長逝!時嘉慶癸亥三月三十日也。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我常想,一見鍾情的愛情,兩個人身上該是有着前世愛情的印記,今生見了面,看到了印記,便會再續前緣。希望芸娘與三白來生還能再見,再結夫妻,或會如三白所言“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浮生六記讀後感4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第一次覺得看古文比翻譯後的白話文有意思。雖然看的時間長了一些,需要自己逐字翻譯。

六記只剩四記,據説後兩記丟失了。

第一記是《閨房記樂》記述了其與妻子陳芸之間的相識相知相愛。陳芸,是他舅舅的女兒,比他大十個月。芸,從小便聰慧,學語時就可背誦《琵琶行》,年長後善女紅,靠十指擔起家庭的責任,供養弟弟學習。在刺繡之餘,還自作了詩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復十三歲時跟着母親回家,見到了芸的詩句,便一見鍾情,“雖歎其才思雋秀,竊恐其福澤不深,然心注不能釋,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後芸為其留粥又互相定情。倆人婚後,生活雖然貧困窘迫,卻能樂在其中,靠芸的井井有條的打理,生活也算有滋有味。被林語堂稱之為“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的芸,也着實在那個年代打破了傳統。見沈復過去,主動挪開身邊的位置,讓沈復挨着。敢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和丈夫與另一女子在船頭飲酒作樂。丈夫去拜祭時,偷偷跟在一旁,倆人去遊太湖。七夕節兩人又在亭中喝酒賞月。在那個男女並不公平的`年代,在那個對家庭婦女有諸多教條的年代,芸比深閨裏的其他女人是幸福的,這也得於丈夫對她的尊重和寵溺。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有婆媳關係的問題。沈復在這個婆媳之間,在父親與媳婦之間的關係上,未見其有任何處理方法,總是沉默以待。而芸又非能言善辯者,常常寧願被誤會,也不做解釋,而自己又鬱鬱寡歡,所以其最後的病跟她的性格也是有很大關係。所以也能看出其也是矛盾的組合體。既能打破與丈夫相處的傳統模式,又遵循着某些教條,比如親自給丈夫納妾,而最後不得,也加重了她的心病。

第二記是閒情記趣,學生時代時竟學過,有一句記性深刻:“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這一記作者用妙趣橫生的語音、細緻入微的觀察,描述了其生活中的所見,其想象力也是甚為豐富。看見夏天蚊子在空中嗡嗡嗡,想像成是一羣鶴在天空飛舞。如果有蚊子留在蚊帳之中,便噴上煙,想像成是白鶴在雲端。

第三記是坎坷記愁,記述了沈復與芸坎坷曲折的人生,讀來確實也是讓人很難過。開篇便是“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篇也詳細描述了芸與家裏人關係的問題。公公讓其代筆寫信,而婆婆不信任她,不讓她寫信,公公沒有見到她寫的信,以為是她傲慢。沈復弟弟與鄰里借錢,她擔保,而後鄰里追債,弟弟假裝不知,而公公又誤會是她向外借錢而且還推諉冤枉弟弟。公公要納妾,她找人推薦,而引得婆婆的不高興。最後因為公公看了她一封給沈復的書信,因不滿信中稱謂,故將他們夫婦二人趕出家門三年。芸因為母親和弟弟去世,而患上了心疾。而後又因為婆家的種種誤會,心疾加重,最後因為為丈夫納憨而不得,覺得憨付了她,鬱鬱而終。死之前,連兒女都沒見着。因為家裏貧窮,女兒給人家做了童養媳,兒子也早死,妻子也死在外面,而沈復也是一直在顛沛流離,四處討錢。貧賤夫妻百事哀,生活的柴米油鹽終究是打敗了詩情意畫,好不為芸感到悲涼。

第四記是浪遊記快,此篇又是沈復四處浪遊,過着風花雪月的生活,沉迷於某妓半年之久。唉,已不想語。

滄海桑田,人間一粟。樂也,悲也,也就一生幾十載。一個人一生又如何,兩個人一生又當如何?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浮生六記讀後感5

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以負彼蒼之厚。這是寫書原因。【浮生六記】的精華是前兩記,若無前兩記,此書黯然失色。總體來説,全書基調是悲傷的,因為它是沈復悼念亡妻,在窮困潦倒的晚年時光,寫的一本小書。其中前兩記是記錄往昔美好的婚後生活,最後兩記養生之道也許並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復生前和死後都沒有什麼名氣,只是後人在書攤上翻到了他的小冊子,這本書才得以出版。林語堂先生對沈復文中所描寫的芸娘讚賞有加,他説芸娘是天下最可愛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且不説最後兩記是不是沈復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後人張冠李戴,單單看前四記,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絕對不會是晚景淒涼的沈復對自己懦弱無能的懺悔錄,不會是芸娘被逐出家門,終至操勞過度,顯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嗚呼的屈辱史。

感動讀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愛情小故事,平淡温馨浪漫的婚後生活瑣事。

浮生六記裏,芸娘外貌清瘦,削肩長項,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她微露兩齒,神態中有一絲纏綿,令人之意也消。

誰説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偏偏卻腹有詩書氣自華。她喜好讀書,讀琵琶行,讀西廂,讀李太白,讀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認,漸通吟詠。夜間,她觀書出神,閲之忘倦。她甚至會寫兩首小詞,生平卻未曾得一師點通。無師自通,不可謂不聰明機靈。

她説杜詩錘鍊精純,李詩激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如此見識,實乃閨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户的侷限性,她説古文全在識高氣雄,女子學之,恐難入彀。唯詩之一道,稍有領悟。她的小人君子論更是可愛:“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諂笑。”

她不是那種“懶起畫蛾眉,弄粧梳洗遲”的女子,對於胭脂水粉,她卻別有一番看法。“珠乃純陰之精,何貴?”

她雖迂腐,卻是遵從封建禮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俠的骨,佛的心腸。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瀟灑態度。比如她願意同沈復偕遊諸山;神誕之際,她女扮男裝,鬢為辮,添掃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願登太湖,攬其浩渺,如能得見閨中女子不能見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芸娘是最賢的妻。她藏粥專待沈復,在沈復臨行前,強顏勸勉,代整行裝,並囑咐他:“無人調護,自去經心。”可是芸娘是個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給。她敬上和下,卻因沈復的軟弱無能,被公公婆婆誤解,顏面掃地,被迫出門。最後因為沈復的小妾被人搶走,鬱郁而死。

【浮生六記】文筆極淡雅,所記錄的生活又極精緻,即使最後沈復不堪生活重負,那種骨子裏的清高依舊貫徹全書。有時人説,此書乃清朝小紅樓,我倒覺得比之不妥。此書格局不大,人物關係也不復雜,頂多算是記錄了一些文人風雅之事,例如插花,觀石,但也和紅樓夢極盡奢華的貴族生活相差懸殊。

浮生六記,以其真摯而動人情,以其温馨而暖人心,以其雅謔而發人思,以其深厚而催人淚。基調是悼亡,前兩記是精華。若無從前那讀書潑茶香的日子,也就無所謂日後那恨離別,那孑然一身,陰陽兩別的徹骨思念了,更不會有這本小記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6

初看這本書,是在時代廣場負一樓,被它的題目所吸引。那是兩年前那時候我還在鳳梅國小,每週六的下午我就會去我的祕密基地—-時代廣場負一樓看一下午書。讀到冰心的散文會發出笑聲;讀到感人的地方情不自禁會流淚;讀到感觸深的就用心記下來。今天又重拾這本書細細品讀。

這本書很多地方文縐縐的,但是感觸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陳雲—沈復的妻子。一個有胸襟智慧會打理生活的一個奇女子,她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能夠僱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賞花會温酒,主動為丈夫謀事,這一點兒一般女人做不到。可能與那時候的社會風氣有關,現在社會這樣的女人少之又少,因為法律也不允許。芸最可貴處,是她風雅之後的緘默沉靜。

當然,陳芸這位人物還不止這些,四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弟弟還有她相依為命,一家三口都靠陳芸手工刺繡所得維持。早年的艱苦生活作風在她嫁入沈家以後仍然堅持着,穿衣樸素,吃飯時就着豆腐乳和滷黃瓜下飯。每日早起,恪守禮儀。她對破書殘畫尤為珍惜,偶獲片紙可觀者,如得異寶。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而後來,終於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記錄着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着。他們的愛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或許是他們夫妻太過於相愛了,遭到了上天的妒忌,厄運終於降臨到了他們的頭上。公公想納妾,沈復的母親不知情以為是陳芸從中引薦,就這樣陳芸莫名奇妙的.得罪了婆婆,後來又因為弟弟借債幫忙擔保,後弟弟有矢口否認的事加深了公公對陳芸的誤會,斥責驅逐陳芸。沈復深知陳芸委屈但也無從辯解,他隨陳芸一起離開了家,幸得友人幫助住進了蕭爽樓。離開了父親經濟上的支持他們的生活非常清苦,他們主要靠沈復賣字畫陳芸做女紅維生。在封建禮教下陳芸得罪了公婆就等於犯了死罪,正是沈復的不離不棄解救了她,在封建家長制之下違背父母之命是大不孝,但是沈復卻願意為了陳芸違背父母之命用自己的行動與封建禮教抗爭。陳芸最終客死他鄉,臨終前她拉着沈復手,斷斷續續的説着兩個字:來世。一想到生死終將會兩人隔開,沈復竟拉着陳芸的手説:“來世如果你是男人,我就做女人,生死相從。”面對丈夫這樣的深情告白,沒有哪一個女子不會不為之感動,不禁感慨陳芸遇到沈復真是幸運了。

歷史上不乏德才兼備,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奇女子,在歷史的長河中陳芸不是最有才的,她不是最貌美的,她不是家室最顯耀的,她只是一個聰穎靈秀的普通女子。但她絕對是幸運的,幸福時恬淡安適,顛沛時有沈復不離不棄,即使香消玉殞,她仍然時時活在沈復心中、筆下。

浮生六記讀後感7

最近在看《浮生六記》,為沈復的人生感慨不已。

《浮生六記》記錄的是兩百年前,一個落魄書生對自己那段純真少年和憂患中年經歷的回憶。

沈復出身於幕僚家庭,幼時也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其妻陳芸,和他亦是青梅竹馬。幼時相識,後來順利結為連理,二人舉案齊眉,夫妻生活充滿樂趣。

年輕時的生命,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時不知這世間究竟有多少悽風苦雨,要將這花朵打落?走過温暖的春,熱情的夏,逐漸看到秋風蕭瑟,冰凍大地。

後來,變故叢生

因為種種瑣事,芸娘失歡於婆婆,得罪了公公,甚至被公公怒斥,讓沈復休掉妻子。最終並未施行,但也要求夫婦二人搬出家門,自謀生路。

這個小家庭本就經濟拮据,搬出後更是入不敷出。又因擔保朋友借債事宜,被債主討債,並罵上門去。夫婦二人不得不投靠親友,移居鄉村。當時,他們的女兒十幾歲,匆忙之中許了人家;兒子剛剛十歲,只得留於家中。一家人各處分散,長時難以想見。其間悲苦,不難想象。

芸娘身體也大不如前,如今又要寄居別家,更是苦上加苦,連沈復這個男人都禁不住落淚。人在屋檐下,並非長久之計,沈復也謀劃着外出找事做。二人想到多年前資助過的一個遠親,就決定去試試運氣。於是,沈復背上行囊,帶上乾糧,先是步行,後又乘船,前去找尋。路上,缺衣少食,連壺熱身的酒都捨不得喝。幸虧遇到一個故人,因為沈復之前幫助過他,一路為沈復提供吃住,帶他找到了遠親。遠親資助了他,他也在那裏找了份文職工作,終於可以有些許收入。當他覺得暫時穩定,就把芸娘也接了過來。好日子還沒開始,他所在的部門又被裁員十五人,而他並無根基人脈,又成無業之人。

看到這裏,夜已深,合上書本,心中難以平靜。

我彷彿看到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一個充滿憧憬的青年,和一個顛沛流離的中年人,在人生的大道上,愈走愈荒涼。

後來,芸娘死了,死於疾病,亦死於憂慮,死於貧窮。沈復的父親也撒手人寰。如果這些悲歡離合,沈復尚能承受,那白髮人送黑髮人,中年喪子呢?沈復的兒子也在18歲夭亡。不知那時的.沈復,是否一邊思念着亡妻,一邊想念着死去的兒子,涕淚橫流呢?

讀完此書,讓人不禁想到我少時讀的《活着》,男主人翁富貴一生坎坷的命運,地主家族的沒落,父親含恨而終;小兒子因為獻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和女婿也相繼意外而亡,妻子病逝,就連唯一的外孫也被豆子撐死,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就留他獨自坐在田間回想自己的人生;亦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放棄了他念念不忘的田潤葉;孫少平也失去他最愛的田曉霞,最後在礦地出事而毀容。少時讀了,只覺得義憤難平,不應該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嗎?後來長大了才發現王子和公主可能會因為異國而分手,柴米油鹽、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常態。

生活的魑魅魍魎蠢蠢欲動,似乎一張口,就會把每個脆弱的心靈吞噬下去。

誰的人生不艱難?我們也只能含着淚,帶着笑,縱使滿身傷痕,依然摸爬滾打。正如歌中所唱“從前初識這世間,萬般流連,看着天邊似在眼前,也甘願赴湯蹈火去走它一遍。如今走過這世間,萬般流連,翻過歲月不同側臉,措不及防闖入你的笑顏.....”

浮生六記讀後感8

書中最惹人喜愛的當屬芸娘了,作者寫書的本意也該是為了悼念亡妻吧。芸娘陳氏,名芸,字淑珍,是三白“舅氏心餘先生女”,其表姐也。幼失怙,與母弟相依為命。此女聰穎可人,初嫁三白,賢惠守婦道,偶爾也會稍露其可愛任性的一面。

三白看“花照”歸,“向芸豔稱之”,芸娘便也想去看看,“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但三白是個我行我素不拘禮法的人,當即便慫恿她女扮男裝,穿上自己的裝束,再教她“男子拱手闊步”之行止,好不穿幫。裝束好後,芸娘“攬鏡自照,狂笑不已”。之後“遍遊廟中,無識出為女子者”。但世事總不經意的有些小小的變故。芸娘見到一熟人,過去打聲招呼,不自覺把手放在了她的肩上,招徠主婢責難,不得以“脱帽翅足以示之”,那人雖然驚訝,卻也覺有趣,相談甚歡。

芸娘不但可愛,更是個聰明賢惠的才女,她喜歡李太白詩,言“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她與三白聊天多涉文辭書畫、園藝插花,她是三白的知己,三白也是她的知己。她二人看淡富貴名利追求天然自得的逸趣。在鄉間避暑期間,面對一派田園風光,芸娘欣喜對丈夫説道:“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鏽,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這樣的女子,誰人不喜,誰人不愛呢,無怪乎歷代文人均喜置書在側,閒來品讀,確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將其翻譯成英文的林語堂曾對友人説,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當真是夫復何求!

再説沈三白,也是頗合餘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歲時隨母歸寧,第一次見到芸娘,就跟母親説:“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我不知古人娶妻妾有多少愛情的成分,禮教之下,愛情所處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廂紅樓,梁祝孔雀,那個時代,十三歲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諾,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與禮教的叛逆與抗爭。他在後文中多處提到二人“情痴”,於此亦可見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憫其情愛之切,母親也喜歡自己這個“柔和”的侄女,便勻了兩人婚事。十八歲那年,喜結連理。

成婚之後,二人如膠似漆,“耳鬢廝磨,親同形影”,愛戀之甚,不可以言語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閨房之樂,毫不思進取功名。蜜月之後,三白去紹興趙省齋受業,與芸娘暫別,“恍同林鳥失羣,天地異色”,三個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無心學業。後終得先生之力得返遣歸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見更是“握手未通片語”,“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或有人責三白之不思進取,芸娘之不加勸勉。乾隆年間,太平盛世,理當考取個功名,光宗耀祖。然三白自有其超脱功名淡然處世的性格,他的所有愛好都與自然藝術相關(喜愛插花園藝),這樣的人讓他身處功名利場,豈非鳥困牢籠,魚囚淺灘。再則,人生在世,功名利祿英雄偉業,也不過求一知心佳偶,以途陰陽和合之人生大道,既得,其餘外物值鳥耳!是故,三白寫《浮生六記》,言語性靈淡真,皆記夫妻平日生活瑣事,卻於此細碎事中方顯其真性情。滄浪亭之閒居諧趣,蕭爽樓之寄居雅樂,東高山之困頓潦倒,夫妻二人始終無怨無悔,相依相靠。

浮生六記讀後感9

遇到一本好書很難,遇到一本自己喜歡的好書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世間公認的好書有很多,但當自己去閲讀時卻發現有些好書晦澀難懂有些好書枯燥無味,好多時候是硬着頭皮讀也讀不下去。《浮生六記》是近半年來發現的又一本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炎炎夏日,作者温婉細膩、寧靜淡然的文筆,以及字裏行間流露的絲絲真情像山間一股清泉緩緩流過心田,讓人愛不釋手。“六記”顧名思義,分為六個篇章,作者從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閒情雅趣、四方遊歷見聞一直寫到人生坎坷、養生悟道。書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第一章“閨房記樂”,作者詳細記錄了自己與妻子陳芸之間從兩小無猜到洞房花燭再到婚後生活的點滴真情,一篇篇讀來,讓人感受到無數歲月沉澱後的温柔靜謐,也讓自己想起曾經擁有過的種種美好,不禁反問己身,這些美好我們也都曾有過,為何一日日過去怨懟多於相愛之情呢?

作者沈復,清乾隆年間人,一生不仕不第,後因家庭變故窮困潦倒,他留下的這本書成為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他在當時的社會裏並不起眼。在那個時代裏,誰會去關心在意一個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細膩豐富、美好純粹。現在的社會也是一樣,誰會去關心一個普通人尤其是窮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誠如路遙先生所言:“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願瞭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作者沈復的妻子芸娘温婉嫻淑、知書達理,不僅與作者舉案齊眉,更是作者的紅顏知己,兩人品讀詩詞歌賦、修剪木蘭花竹、結伴遊歷山水、對月虔誠許諾,願下一世你為男來我為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們身上是那樣真切動人,這樣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會心嚮往之吧。也難怪芸娘是林語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這樣的女性,有誰會不喜歡呢?

可惜美好的感情總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難,如此美好的芸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見容,夫妻二人被迫離開家門。沈復四處當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十四歲的女兒被早早當了童養媳,十二歲的兒子被送出去當學徒,芸娘也在顛沛流離中重病離世,僅執手相看淚眼留下“來世”二字……讀到此處,潸然淚下,人世艱辛,僅靠善良美好是無法活下去的。人活着,生存永遠是第一要務。要實現理想,首先得有生存保障,否則任爾才高杜甫節過淵明也終窮困潦倒,難顧妻兒,哪還有采菊東籬的心境呢?

有人言書中最後兩章非作者原作,我倒讀不出差異來,且覺得最後一章大有可取之處。如關於養生有此建言:“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裏食少。有此三少,神仙可到。酒宜節飲,忿宜速懲,欲宜力制。依此三宜,疾病自稀。”還有書中摘錄王陽明先生關於讀書的一段真言,值得所有讀書人士借鑑:“讀書時,知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書中不敢苟同之處是關於作者納妾一事,芸娘竟也主動為丈夫張羅納妾,實在不能贊同。還有作者外出幕僚時,竟大肆出入煙花柳巷,還大寫特寫,評論者竟認為這是男兒本色,實在不敢苟同,可能當時人的觀念與現在大有不同,此一時彼一時也……

浮生六記讀後感10

在京東圖書公佈的20xx年暢銷書單中,《浮生六記》高居紙質書銷量榜榜首,這是一個令人意外的存在。《浮生六記》不是一本剛剛問世的新書,作者也不是人氣作家,和榜單上的《解憂雜貨店》《白夜行》《百年孤獨》等赫赫有名的暢銷書相比,這本書從作者到內容都過於普通。

在《浮生六記》的介紹中,幾乎都要提到書名來自李白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確,對於李白來説,人生充滿了壯志未酬的失意,對於《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來説,他和芸孃的人生主旋律是痛苦的,為家長裏短、婆媳姑嫂關係所困,為茶米油鹽、布衣蔬食所謀,可李白遊歷山川、縱情山水、開懷暢飲之後寫下汪洋恣肆的詩篇,沈復與芸娘談論詩書、煮酒烹茶、悠遊江南後記下閨房之樂,都記錄下生活中瑣屑又平常的快樂細節,帶給人無窮的歡樂和回味,李白如此,沈復亦如此,平常如我輩更是如此,“浮生”是沈復沈三白的,也會芸芸眾生的。沈復不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偉人,只是一個落泊的文人、畫師,我們知道沈復是因為《浮生六記》,大多數人喜歡《浮生六記》,大概也是因為沈復是一個平常人,一個不出名的畫師,不富裕的文人,娶了青梅竹馬卻不能白頭到老,歷經喪妻之痛卻依然得四處奔波為稻粱謀。

《浮生六記》不比那些為賦新詞強説愁的網絡小説,浮生是真實的生活,芸娘也曾是明媚的女子。林語堂説芸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美麗的'女子。當然沈復之描述,芸娘“兩齒微露,似非佳相”,長得不一定能對得起讀者。芸娘因家庭困難未曾讀書,卻跟着讀書的弟弟自學認字,自稱最喜歡“三白”(李白、白居易、沈三白),她温柔善良,既温柔善良,又幽默靈動頗富才情。芸娘和沈復青梅竹馬,未成婚已芳心暗許,曾為來做客的少年沈復偷偷留粥,成就一段藏粥佳話。待成婚後舉案齊眉,情投意合。隨沈復學習寫字、作詩,曾女扮男裝陪沈復暢遊、談詩論畫,美好得如同中國的電視劇一般。

然而生活饒過誰,閨房之樂,閒情之趣終究要經歷坎坷之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會寫字的芸娘在日常瑣碎的家庭生活中左右失據,書生意氣的沈復在處理家庭矛盾時束手無策。芸娘先後得罪公公婆婆,之後漸遭冷落,最終夫妻被逐出家門,送女兒做童養媳,兒子放友人處寄養,兩人為躲債連夜逃亡之時喝粥一碗,芸娘仍苦中作樂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傳奇,可名《吃粥記》矣。”儘管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作為一個三從四德的好妻子,芸娘卻還有為丈夫納一個如意小妾的願望,因家庭貧困,她相中的兩個好姑娘先後悔婚,芸娘至此大受打擊,一病不起,很快去世。

痛失愛妻的沈三複,在流浪奔波中,哀歎“無人問我粥可温,無人與我共黃昏。無人陪我顧星辰,無人與我把酒分”。可能會經常想起那個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若無“為歡”,何來“浮生”,正是這小小的歡愉,這悠悠的茶香,伴隨沈三白度過天涯孤旅。

年少時意氣風發、胸懷壯志,中年時心灰意冷,落拓天涯,是沈復,是芸娘,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記得第一次聽毛不易的歌,《像我這樣的人》,歌中唱到: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聽到第一句我就笑了,曾經我們以為自己多麼與眾不同,其實早就泯然眾人矣,所以成熟的標誌從某種意義上説是認識到自己和別人一模一樣。

浮生六記讀後感11

在念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推薦過一本自傳體小説,半文言類,也是老師聲稱讓我們學習文言文吧。那時候毛毛草草讀完,到最後還是似懂非懂,沒明白文中想表達的是什麼。近日,偶得一本白話文《浮生六記》,時隔多年再讀,感慨良多。

《浮生六記》是一位清朝的畫家沈復所寫。全文分4卷,分別為《閨房之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4卷所講均為三白平生所經歷之事,文章處處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本書作者沈復,字三白,出生於清朝乾隆時期。

三白一生可謂跌宕起伏,經歷過大富大貴,也經歷過窮苦潦倒。雖然他與芸娘是表姐弟關係,但是他和妻子芸娘情投意合,非常恩愛。一起吟詩作畫,遊歷山川,廣結好友。但無奈於當時封建社會的迫害,最終芸娘早早離三白而去。文中所描繪的芸娘,不管是放在封建社會,還是放在當代社會,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妻子。熱愛生活,淡泊名利,與三白夫妻恩愛,同甘共苦。

書中第一卷《閨房之樂》大量篇幅描繪芸娘對生活的熱愛,即使面對封建社會的壓迫,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芸娘精通花藝之道,總是用精湛的插花手藝將房間佈置的'非常漂亮;芸娘還有非常好的廚藝,即使當時生活已經窮困潦倒,仍然常常邀請三五好友到家裏品嚐她做的飯菜;芸娘與三白一起談論古今詩詞,山水畫作,頗有采菊東籬下的悠然心境。

放在我們當代社會,大多數人都是在抱怨生活的壓力,都早已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我們過着兩點一線的生活,家庭單位就是我們的全部。工作日我們為了工作而工作,週末節假日我們睡到自然醒,殊不知我們浪費了多少美好的歲月。

我們何曾想過,完成一個工作任務,我們的個人能力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們的成就感又有了多大的滿足,我們總是在抱怨工作帶給我們的壓力,可又有幾位看到過,工作帶給我們的進步;當我們週日一覺睡到自然醒的時候,又是否注意到,春風吹綠了楊柳,夏日響起了蟬鳴,秋葉紅遍了山頭,冬雪覆蓋了大地。不是生活中沒有美好,只是我們把他遺忘在了歲月的邊緣。

或許就是因為這麼一個完美的女人吧,上天都嫉妒了這對神仙眷侶。生活的變故,讓他們的日子變的更加舉步維艱,婆家的壓力也是逼得三白和芸娘浪跡天涯的原因之一吧,最終芸娘客死異鄉,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三白在芸娘死後,仍能保持一顆熱愛生活品味生活的心境,並將其一生之事,記錄於書中,以此來緬懷紀念自己的妻子,實在令我感慨。

我們當代的許多人,又有幾位能做到這樣的心境呢。我們多是在遇到問題和困難後先找客觀原因,將責任推給他人。工作中,我們遇到困難,總是喜歡推諉,給困難找足了理由,找足了藉口,那我們的工作如何進步?我們的能力如何提高?渾渾噩噩也是一天,為什麼不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呢?

在家庭生活中,越來越高的離婚率,暴露出我們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與家人的相處也是一門藝術。當家庭矛盾出現時候,如果我們都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一味的去抱怨對方,那日積月累,相信感情終將被磨滅殆盡。當我們從最親近的人,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是一種生活的諷刺。

小説或許有虛構的地方,或許有作者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是我們的日子確確實實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美好,少去抱怨生活中的不公,多去關心家人和同事,少去推卸責任和義務,做一個積極、陽光、善良的人,讓人生,充滿色彩!

浮生六記讀後感12

沈復在他的自傳散文體小説《浮生六記》開篇時便用了東坡詩中“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而這句話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陳芸愛情的寫照。

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説:“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芸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書畫,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夢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絕不會再有第二個她。

沈復和芸孃的愛情,很好。

十三歲時沈復第一次見到芸娘,兩小無猜。脱金為約,她成了他的未婚妻,這是一開始的故事。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久存,他們約定的太早,難免過早散場。

洞房花燭夜,兩人比肩調笑,共論《西廂》。此夜春心動一處,不知今夕是何夕。這樣像是密友重逢的愛情,這樣互為心動的愛情,多少痴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們本來就是有緣的。陳芸以白樂天為啟蒙師,幼誦讀《琵琶行》而識字,以李太白為知己,愛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而沈復適字三白。

卻不知白是空,萬般柔情終成空。

他們是如此般配的兩個人。滄浪亭愛蓮居里談詩論賦,細説相如。他愛他鬢邊濃香撲鼻的茉莉花香,愛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陳芸在沈母大壽上聽到《慘別》等劇時的不忍,沈復看在眼裏;陳芸對王二姑折花的調笑沈復記在心上。啟堂弟婦催粧缺珠花的時候,陳芸把自己的給了她,她不以這些在別人眼裏送出便是可惜的東西為貴,卻偏偏珍惜些破書殘畫,悉心裝訂,竭力蒐集,她愛的他也愛。她的好他全陪着。

相處久了連不愛的地方也變成了愛。後來她喜歡吃的滷味漸漸變成了他的習慣。自由隨性的沈復也把“得罪”、“豈敢”當成了日常。當沈復問為什麼一開始厭惡的東西最後卻會喜歡上的時候,芸娘説:“情之所鍾,雖醜不嫌。”喜歡上,就什麼也不在乎了。

情到濃時,竟然相約來世,來世竟要當個男兒陪他遊歷天下。這樣的愛情應該純粹到何種地步?

洞庭盛會,陳芸便做了一回男子。她在丈夫的慫恿下女扮男裝的.出了門。攜手而出,歡樂無限。

也曾託言歸寧同去太湖。

陳芸説,第一次見到了這麼寬廣的天地,看過了便不虛此生了。閨中女子終生沒有見過的大有人在。她們與船家女素雲在船上嬉笑作樂,唱歌歡笑,最後被友人妻誤以為是沈復挾着兩名妓子舟中作樂。陳芸解釋的很妙,她説:“有之,其一即我也。”

每到暮春,便恨花落得太快。

結局總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後也沒給沈復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復還不能給陳芸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債,竟至於被趕出家門。幸有友人收留,卻終將疲於生計。布衣蔬食已是嚮往,家破人亡終成現實。

他們的愛情就像是水晶,他們自己也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每個人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文人們想要仕途的時候,仕途不順;人們想要安居樂業的時候,流離失所;他們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時候,偏偏妻離子散。

未嘗不希望沈復更強一些,更聰明一些。不用太聰明,不用太強,足以支持的起他們的愛情便足矣。然而那樣或許太過完美了,所以上天竟然不準這種情況出現。

塵世中的我們大都渴望着完美,完美的戀人,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生。可惜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情。當愛情來的時候去愛,當苦難來的時候去承受,人生就是這樣,總有些意外等着你,既然無法預測,不如真誠接受。只能接受。

事情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愛情和人生都是如此。

浮生六記讀後感13

《閨房記樂》這卷講的是沈復與芸娘從相識相知,到結為連理,期間發生的各種洋溢着濃濃的閨房之樂的日常小故事,而其中的甜蜜日常,卻並不會令人生厭,而是讓局外人也不禁沉浸其中,這大概就是所謂清新的蜜與甜膩的糖的區別了吧。這一卷中講述的故事,打破了我對中國傳統女子婚後生活枯燥乏味、單調無趣的猜想,又或許是因為沈復本身是個不拘於禮教之人,而芸娘也是一個通透聰慧、通情達理的女子。兩人雖放浪,卻一直彼此深愛對方,同時也不拘小節。從沈復的字裏行間,總能看出他對妻子的愛護和尊重,當二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上有分歧時,沈復會直接了當的提出,而芸娘也並非一味附和,反而會認真説出自己的想法,通過與夫婿的溝通來調和二人的矛盾,兩人時有拌嘴,而最終都會和了,更會加深愛意與對彼此的瞭解,這不正是最和諧的夫妻相處方式嗎?

芸娘在吃臭腐乳和滷瓜時,沈復調皮道:“狗因為沒有胃所以才吃糞便,因為它不知臭”,明眼人都能聽出這是由於沈復厭惡腐乳和滷瓜的氣味,對芸孃的淡嘲。而此時芸娘強行用筷子把滷瓜塞到沈復嘴裏説:“我都做了很久的狗了,就委屈你嘗試一下。”並一本正經地説道“情之所鍾,雖醜不嫌。”這便體現出芸孃的機智活潑、天真爛漫的性格了,而這時的沈復出於對芸孃的愛,便笑着接受了食物。講到兩人拌嘴的'還有一處:芸娘平日喜歡用茉莉花做髮飾,既美觀又香氣襲人,而沈復對此則笑曰:“這茉莉花的香氣都蓋過了屋裏佛手的香味了。”芸娘又説:“佛手是香料中的君子,香味清醒脱俗,似有似無;茉莉則是香料中的小人,香味有些諂媚。”沈復追問“那你為何近小人而遠君子乎?”芸娘則笑道:“我笑君子喜愛小人啊?”兩人的拌嘴日常,令人好生羨慕,我認為這正是最能還原當時他們恩愛生活的事情。也能給予我們啟示,那便在是平凡的日常中,只要去發掘,也會有不一樣的快樂存在。

而最讓我感歎的是,當友人邀請沈復去洞庭君祠,芸娘遺憾自己身為女子,不能與沈復一同前往時,沈復便讓芸娘穿其衣,戴其冠,假扮為男子與其一同前行。沒想到沈復作為成年男子,為了妻子竟能想出如此妙招,不惜去冒險。也沒想到在古代還真的會有女子敢冒着不敬的風險,女扮男裝,看到此處我不由得嘖嘖稱奇,沈復和芸娘果然都為“性爽直,落拓不羈”之人哪。一方僅僅因為妻子一時的遺憾,為了使妻子開心,便出此計謀,真心是愛護妻子到極致啊!而另一方則是深切體會到了丈夫的深情,配合的去實行。這實在是令人感歎,令人感歎。

沈復稱讚芸娘道,“其癖好與餘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語,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此處實在是令人不由得心生感慨,人活一世,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但若能與一知己相遇相知相守,説是人生最幸運的事也不過。這樣看來,他們實在是得到老天眷顧之人,但是能夠像他們一樣,與一知己結為連理得人,實屬少數,這便告訴我們,若是有知己在身邊,可要好好珍惜,就算沒有,對親密的朋友,同樣要好好珍惜,即使現世太平,可人生道路誰能料?珍惜當下,便是最好的選擇。

《閨房記樂》幾乎可以説是一篇沈復夫妻大秀恩愛的一卷文章。讓人讀起來身心愉悦,對夫妻倆滿腹稱讚,同時也能在其中得到不少啟發。

浮生六記讀後感14

在這部小説中,紫姬(即紫上)是作者着意刻畫的理想淑女形象,她氣質優雅,藝壓羣芳,性格婉約,通情達理。深得源氏鍾愛,被公認為最幸福的女人。從表面看,的確如此。自十歲便被光源氏藏於深幃的紫姬,的確得到了不少令人豔羨的柔情蜜意與錦衣玉食。紫兒應該可稱是光源氏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了。她雖非光源氏的原配,但她從幼年起就與源氏相伴,由源氏親自教養成人。因為長相酷似自己的昔日戀人藤壺更衣,紫上從十歲起便被光源氏撫養在自己家中,為此,她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是光源氏教育的結果,也是光源氏意志的體現。可以説,源氏對於她的撫育有點類似於今曰十分流行的戀愛養成遊戲,完全按照自己心中所向往的理想伴侶的形象來培育紫兒,而紫兒在他的精心教養下也確實在品格、儀態、才貌上超出了源氏身邊的其他女子,並在源氏的正妻葵姬死後成為了源氏的嫡夫人,與源氏相伴直至終老。她看似尊榮無比,幸福美滿。雖然源氏情人無數,風流成性,但始終把她放在第一位,給予她,他的其他情人從未擁有過的地位以及長久的感情,甚至在她死後了卻塵緣,皈依佛門。隨感:曰前拜讀了曰本作家紫氏部的這部名作,讀完以後感觸良多。

我覺得作為一名伴侶、一位母親、一個情人,紫兒無疑是完美的,而作為她自己,她卻有太多太多的遺憾了。她沒有得到父母的憐愛,沒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依,沒有親生的兒女承歡膝下,她甚至沒有過完她的童年就被牽扯進了一個男子的戀愛養成遊戲裏。可以説,她生命中唯一的慰藉,就是那名男子的愛,然而那名男子卻是一個多情之人,他有太多的感情要去給,有太多的愛人需要他的安慰。可是……他難道不知道嗎?在她的生命裏除了他——就沒有別人了。但是,為此她卻交出了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全部自主權利,以別無選擇代替了一切選擇。紫姬在喪失了人身自由的同時,也喪失了精神自由。

她如同一隻籠中之鳥,萬里雲天在她是永不可及對。而這種自由的喪失,不是靠皮鞭棍棒,而是靠脈脈温情來完成的,這就更加可怕,更有利於源氏對她這張白紙任意塗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準則把她培養成自己所需要的人。在源氏的百般照顧、萬種柔情中,在源氏的引導、啟發、灌輸下,紫姬已經完全喪失了自我,而代之以光源氏的成功的創造者和貴夫人的標準模特。作為統治者的正夫人,她充分體現了本階級的倫理道德對其要求:温順賢惠、寬容忍讓、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作為一個普通女人,她溺愛縱容自己的丈夫,疼愛他的子女,可以説,她所做的一切無人能夠指摘。可是,她自己又得到了什麼呢?丈夫出去尋花問柳,自己空有滿腔幽怨卻只能暗自落淚;獨寢中夜夜煩惱無休而當着源氏的面卻還要藏起淚衫,“裝作和藹可親、毫無怨恨的'樣子”;當光源氏屢屢在眾人面前誇她“眾善皆備的完人”時,隱含在每一聲讚美背後的又有多少刻骨的悲酸、多少強嚥強壓的哀怨!

直到生命的後期,紫姬才對自己的命運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她開始了自己微弱的反抗,她開始指責光源氏,開始打算出家了此餘生。可是,她的這個願望也沒有實現便含恨辭世了,在遺憾與憤恨中,紫姬結束了自己淒涼哀怨的一生。通讀全篇後不得不説的是《源氏物語》是日本貴族的寫真集,女人是男人政治交易的商品。《源氏物語》亦是如此,它始終沒能擺脱封建的枷鎖的桎梏,女人的命運仍是悲慘的,處於供侮辱被蹂躪的位置

浮生六記讀後感15

中國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實屬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牽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緋聞呀,隨之而來的是無數文騷們的牽強附會,直到把那些女子們弄得面目全非,讓人懷疑她們是否真有其人。

陳芸卻與她們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歷代女子中間存在着,並不是因為她的美貌、才學或者當過中國的女皇帝,只因為她嫁給了沈復,比她活的長,在她死後寫《浮生六記》來懷念她。《浮生六記》裏所載的往事都是家常話,夫妻之間你一言我一語的調侃。沈復説陳芸剛嫁給他的時候不愛説話,沈復就逗她説話。陳芸喜歡吃臭豆腐,沈復就對陳芸説:狗因為沒有胃才吃糞,屎殼郎因為要變成蟬才團 糞,你是狗呀還是蟬呀?要是換了一個女人聽了老公這麼説自己肯定會臉紅吧,陳芸的可愛就在於她不但不臉紅,還擺出一堆邏輯性極強的道理,最後弄得沈復也跟着吃起臭豆腐來。陳芸説: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納蘭性德在妻子盧氏死後也寫了一堆的悼亡詞,安如意更是把其中兩句都作為自己的書名,《人生若只如初見》和《當時只是道尋常》。我覺得不管初見還是道尋常都是因為曾經滄海過,他們在該戀愛的年紀時遇到了自己要愛的人,在佳人不再時寫下了他人不曾經歷過的句子。

還是要説到來世,沈復曾經對陳芸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該多好,我們一起訪名山,搜勝蹟,遨遊天下,不宜快哉!

陳芸回道:這有什麼難的,等我老了,雖然去不了五嶽那麼遠的地方,近處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復:恐怕那時候你已經老的走不動了。

陳芸: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沈復(恐怕也是受了感動,跟着説胡 話):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感情好的夫妻捨不得對方期許來世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復願意下輩子為女子相從,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陳芸之於沈復不再像綠珠之於石崇,寵 愛她因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廚娘之於袁枚,捨不得她因為她飯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邊的這個女性,想讓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來世。

家長們好像都不怎麼待見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劉蘭芝,後有陸游與唐婉,這兩個故事裏的男主角們都是孝子,雖然不捨但都聽了父母們的話,休了自己深愛的妻子。沈復居然選擇拋下自己的父母兒女,頂着個逆子的名聲,半夜和陳芸一同逃走。陳芸帶病,走了幾步就走不動了,沈復揹着她,陳芸對自己稍大的女兒説: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帶來福氣的人,還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掃地出門也要同我一起顛沛流離;帶我厚,是寧願下輩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陳芸最終客死他鄉,臨終前她拉着沈復手,斷斷續續的説着兩個字:來世。

我覺得任何文藝作品中都不能解釋男人再娶這個問題。你永遠無法在婚禮上問新郎:你怎麼沒娶那個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雖然沈復曾經對勸她再娶的陳芸説:曾經滄海難為水,斷無再娶之理。可是他後來還是接受了一個發達了的朋友贈給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話説是:重入春夢 。從此擾擾攮攮,又不知夢醒何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