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浮生六記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浮生六記讀後感集合15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1

《浮生六記》全書僅兩百餘頁,網羅譯文與原文。説是六記,其實只需四篇,議論的都是餬口細節、交朋結友、遊山玩水之類的事。初讀時我很訝異和洽奇,就如許一本議論餬口細枝末節的書,為什麼能從清代傳佈至今,兩百餘年來被無數文人騷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書中沈復的妻子——芸這小我物所吸引,林語堂説她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心愛的女人”其實是不為過。

芸出生伶丁,四歲失怙,依靠一雙巧手給人刺繡維持一家人的餬口,並供年幼的弟弟唸書。雖然身世不好,但芸聰明有情趣,自學認字,會吟詩為難刁難,在身為文人的丈夫面前,還能時常對詩人、詩句作出不俗評價。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大多困在閨閣之中。而芸卻對外面的世界非常獵奇,敢女扮男裝隨丈夫外出看廟會,也敢單獨乘船夜會要出遠門的丈夫。

沈復愛好養花養草、擺弄盆栽,好交朋結友、遊山玩水。芸不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輔佐。芸説沈復的'插花兼備風晴雨露多般妙處,可謂精神入神,只是畫畫裏頭,有草蟲之法,何不師法。於是,她便找來螳螂、蟬、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還清算一下蟲腳:或者抱開花梗,或者踩着葉子,有板有眼。沈復與伴侶出門嬉戲,苦於沒有熱食,掃了喝酒吃茶品茗的興致,芸便僱來賣餛飩的擔子一起出遊,温酒熱粥,還不消本身脱手,比當代人野炊還高級。難怪沈復説世上再也沒有如斯會意的女子。

芸對待尊長很恭敬,對待下人很温順,天天見日頭上窗,就披衣急起,彷彿有人鞭策似的。沈復不肯起牀,還取笑她。芸卻説不想公婆説新娘懶惰。芸由於能唸書寫字,公公便讓芸擔任寫家裏的手札。後來由於婆婆關係,芸讓公公誤會。芸甘願本身受誤會,也不肯在婆婆那兒那裏失了歡心。

芸的啞忍與她缺乏呵護的童年有關,她的舉動在如今看來大概有些懦弱,但連繫那時的時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貴在於風雅感性之後的默然。古來通文辭、善言語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時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無邪未鑿地湊成了一體。沈復家境中落,他們夫妻的日子良多時辰過得非常貧苦,但在這貧苦困難之中還能過出文藝清雅、暖和明媚來,裏裏外外無不是芸的光華。

浮生六記讀後感2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為的愛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與陳芸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説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後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後陳芸客死他鄉。

陳芸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代,我覺得陳芸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在看似平常、當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説,芸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並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説:“芸,我想,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芸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後,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於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並着肩,手牽着手,是我説唐詩,你懂李杜,我説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着彼此的才華,又成為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浮生六記讀後感3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後,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閲讀它的衝動。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於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裏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芸。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芸孃的可愛之處在於,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會吟詩作對,對於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緻,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置中五六隻瓷碟,裝上飯菜,如裝於花瓣中。芸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並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後遇到憨園,芸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後來芸孃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暱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會寫閨事,夫婦生活,而沈復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敍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後來,沈復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芸娘仍為沈復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芸娘紅顏薄命,沈復漂泊各地。

“浮生”應就是指沈復浮蕩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與芸娘在一起的時光雖短暫,但很歡樂,美好,但相比較他後大半生坎坷遊歷,那些歡樂的時光便如夢境一樣虛幻飄渺,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浮生六記讀後感4

並不能用有趣、精緻、傷感簡單概括這本書,我的感覺約是手邊有此一冊,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餘憶童稚時

先是在課本上讀到《閒情記趣》,才接觸這本書的,頗有趣味。且不説“夏蚊成雷”之時,作者“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的閒情了,單是他遊玩與草叢中,以叢草、蟲蟻、土礫,為林,為獸,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與童年的歡樂了。每讀至此,我都會忍俊不禁,恰似與作者隔空笑談童年的趣事了。卻也惋惜自己未能將幼年之趣事一一記錄下來,留作回憶。

陳家有女初長成

陳芸,作者沈復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貫穿了書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語堂先生道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沈復花費大量筆墨描寫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論詩書、賞月飲酒的芸,很是深情動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潑女子:當沈復因芸喜茉莉香(被認為是香中小人)而調笑問道“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愛小人耳。”如此風趣的一位女子!

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貴之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她願與沈復一起承擔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誤會,她也默默忍受,不給夫君增憂。“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在芸的眼中,是“可樂終生”的。如此心境,卻也可比賢人顏回了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浪遊記快,尋尋覓覓;坎坷記愁,冷冷清清。沈復一生似在尋找着什麼,或是浪遊的閒適,或是生活的嫻靜。芸的早逝,令人扼腕。於他,更是莫大的打擊。作者在書中常感歎:“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淪亡,可勝浩歎!”使得全書縈繞着哀而不傷的情感。每當作者惋歎“芸娘不能偕遊至此”時,我的腦海中總能浮現芸那温柔又寬和的笑容,但同時卻又有物是人非的悲涼之感。

若是人生似夢,卻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難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5

從沒有一本書讓我這麼痴迷,十二個故事講述最動人的妖怪物語,我深深陷進去了,不可自拔。

這是一部和《花鏡》很相似的作品,動漫作家娑欏雙樹營造了一個古典空靈唯美的故事:街道上的神祕店鋪,突如其來的仙女老闆娘,一杯叫做浮生的茶,一個悟透人生的故事。讀起來如品香茗,回味悠長。她會泡一種名叫浮生的茶,她店鋪裏回來很多奇怪的客人。每個客人都會喝到她的茶,給她説一個自己的故事,那是蕩氣迴腸的愛恨情仇。

俊美的貓妖愛上了一條魚,天敵之愛,淡如水,卻深似火。貓妖瘋狂追求魚妖忘形,殊不知在無意間使魚妖受到不可避免的傷害。痴迷的它怎會懂得,世上許多事情,其玄妙之處,就在一個“放”字。只有成長,才能體會這個字的玄妙之處。口中的愛,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己私慾。我想象着:一週之後,貓妖將白魚放回了一片淺藍的海水,白魚搖了搖尾巴,轉身,漸行漸遠,終於消失於一片蔚藍之中。這是多美的'畫面,從哪裏來到那裏去,一切都恢復了寂靜,有時候堅守執着並不是愛的唯一出路,而適當的放手也是愛的極致。

百里族是黃金獅人的狩獵師,死在百里人手上的黃金獅人不計其數,百里家族唯一的女人百里未步為了自己心愛之人變成了和愛人一摸一樣的黃金獅人,披上獅皮意味着放棄百里家族的身份,成為黃金獅人的替身,讓百里的利劍指上自己,當然也會讓他們之間無休止的戰爭結束,百里未步,這個勇敢的獵人,真的這麼做了。

沒有智慧的勇氣,是魯莽。沒有寬容的勇氣,是偏執。沒有愛的勇氣,是殘暴。如果真的勇敢,就會為你披上一張獅子皮,如果真的勇敢,就會讓百里的利箭調轉方向,指向自己。你真是個勇敢的獵人,未步,我想,我們每個人,或者説每個妖,都需要真正的勇氣。

不嘗苦,何有甜。人生本就是甘苦與共的一段旅程。區別是,有的人有旅伴有知己,而有的人沒有。沒有愛的人,身邊縱然熱鬧蜂擁,終是寂寞不去。有愛的人,天涯海角,穿風踏雪,卻從不孤獨。一縷縷複雜的情緒纏繞這一羣執着的妖怪,是愛情是勇敢是夢想是堅守是抉擇……

就如同故事裏那杯叫做浮生的茶,喝起來很苦,回味卻是甘甜。

浮生六記讀後感6

沈復書閒情,堪稱一絕也。餘早時亦附庸風雅,植花、養魚、觀畫、飲茶、聽琴、玩石、品風、賞月,無一不嘗,且津津樂道,自作文章,不期數十篇,結集而成書。然讀《浮生六記》之閒情記趣,方知餘皆淺嘗輒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記》書及養花、造園、盆景、書畫、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書飲茶,於書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數行,已令吾輩傾倒。吾嘗飲毛尖、觀音、普洱等茶數十種,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讀芸娘置茶葉花心,荷經夜含苞,明朝復取而飲,餘亦醉矣。若茶香透紙而來,裊裊如縷,不絕於口舌心目。餘醉處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飲茶之意,非在味之濃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頤書荷,已贈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單增其味,亦增其高潔也。是茶飲之,方得飲茶之真義。餘非茶不嘗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蘭,是真知蘭也,且有上品之蘭,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動餘心者,乃其蘭逝後,再不植蘭。為愛蘭也。餘亦曾植蘭數棵。然不善養,逐一而逝。其每逝餘皆購新蘭。雖亦嘗醉於其花之香,陶於其葉之形,較之三白,終非真愛。

與三白相類,餘亦喜觀花,嘗購瓶數枚,欲插花於瓶以賞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無疾而終。餘喜石,藏靈壁數枚。某日興起,置之於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於樹,然餘之花盆皆陋,亦無心購精美者,遂不倫不類。三白與芸娘皆盆景也。不獨其制之,賞之,盆景碎落之時,二人亦泣之。餘讀之感喟,不獨餘未嘗因景碎而泣,亦喟無有與餘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與三白共泣,亦能與三白共樂。三白每與友聚,芸娘皆拔釵沽酒,助其興也;亦能妙思制蟲之法,置於花上;更可僱攤販為其遊賞烹茗置飯,若置宅於春野。芸亦擅不費之樂,於儉省之途,謀日常之雅,更謀雅興之酣。尋常女子不能為也。

近之文人林語堂謂芸娘國之文史中,最可愛之女子。餘思語堂亦不得此類女子,故頌之。不止語堂,餘思國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謂紅顏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為侶,乃其閒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閒情又非獨閒情,乃融俗世與雅意於一,以心養身,以閒養情,以雅養常,是謂西人海德格爾言之“詩意棲居”也。

浮生六記讀後感7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後,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閲讀它的衝動。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於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裏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芸。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芸孃的可愛之處在於,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會吟詩作對,對於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緻,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置中五六隻瓷碟,裝上飯菜,如裝於花瓣中。芸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並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後遇到憨園,芸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後來芸孃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暱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會寫閨事,夫婦生活,而沈復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敍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後來,沈復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芸娘仍為沈復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芸娘紅顏薄命,沈復漂泊各地。

“浮生”應就是指沈復浮蕩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與芸娘在一起的時光雖短暫,但很歡樂,美好,但相比較他後大半生坎坷遊歷,那些歡樂的時光便如夢境一樣虛幻飄渺,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浮生六記讀後感8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説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芸。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於,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於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説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為他人所譏諷。他們並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範,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麼,沈復筆下的陳芸是否僅僅只是陳芸而已?其實不然。陳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於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鬥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芸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痴,換上男裝與丈夫出遊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於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芸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於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遊遍天下名山——願意留待鬢斑之時去遊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痴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芸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説,但定是與陳芸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係。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芸難免鶴立雞羣,並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浮生六記讀後感9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着沈復和陳芸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閲,可實則是始於歡樂、終於憂患,讀後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後説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談他與芸二人的清貧生活,雖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閒事,但因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條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處處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賢良淑德、蕙質蘭心,將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實乃不易;這其實也他是夫妻二人鍾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現,把日子過成詩,何嘗不是每個女子內心所期待的樣子,可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實沈復對芸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説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於婦女來説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芸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芸敢為;芸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説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芸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芸的原因。

浮生六記讀後感10

品《浮生六記》,看沈老爺子的神仙愛情。

林語堂曾經説:“陳芸(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脱,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芸這個名字。後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現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閲讀的渴望。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穫就是享受到幽閒之情趣。古人説過“人非有品不能閒”,而《浮生六記》更在閒情之中浸染了豔情。

書中記錄着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着世間百態。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得不讓讀者“閲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遊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閒情逸致,字裏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於愛妻芸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閒情記趣、卷四浪遊記快,寫情寫景,對芸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於是,芸孃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麼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芸拔釵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領襪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芸置條葉於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敍來,娓娓道出,可羨可歎,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浮生六記讀後感11

讀了《浮生六記》後,感慨萬千,“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多麼犀利的詩句,尤其是在當時的時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可以説是別出心裁,獨樹一幟了。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於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裏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記》其實是沈復自傳,細膩地寫了祕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裏種種悠閒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閒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遊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生記道。其中,我最喜歡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陳芸,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格外的“可愛”,林語堂先生説過:“陳芸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脱,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確實如此,她聰慧、細膩,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美德於一身。

書中主要描寫敍述他們夫妻的生活,閒情雅緻,這大概也是中國大多數文人的現狀吧!雖然他們生活很簡單、很清貧,對財富沒什麼要求,但是他們生活得很快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囂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顆寧靜的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浮生六記》中,文字乾淨雅緻,描寫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記錄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樸實,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受頗深。在現代喧囂複雜的社會下,保持一顆寧靜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下時代熙熙攘攘,不見當年的風花與雪月,人羣的喧囂與熱鬧,但終究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打撈起來只是一片虛幻的影子。

時光匆匆,浮生幾何。現如今,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累的時候,何不留半日悠閒,停下腳步,去感受和發現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記讀後感12

看完《浮》,着實對沈復這人喜歡不起來,也可以説是鄙夷、厭惡。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之氣。在生活窘迫之時,仍能苦中作樂,遊山玩水,或與妻在閨中,時不時會三兩好友,吟詩歌嘯,撫琴聚談,飲酒行令。他好熱鬧,好交友,是個真性情的集出世與入世於一身的人。

但要説真性情,其夫人陳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喪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紅養活全家,並自學認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詩;但她並不是一個只知相夫教子、知書達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還有着可愛靈通的內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想出絕妙的辦法為丈夫的賞花會解決難題,而又不失雅緻與樂趣,能夠寬容主動為丈夫謀妻室,也主動為自家公公尋姬妾,並獨自承擔家庭的誤會,隱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邊與芸恩愛不已,視為知己,又能一邊毫不介懷地享受尋妓之樂,還説是因為與夫人有些相像?芸為其謀妻室,也因此被欺騙,而傷心氣憤得舊病復發,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覺悟和堅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鄉,差點無錢下葬的下場?若真能將這愛入骨髓建立在忠貞,只此一人的基礎上,何會中年喪妻喪子?

乍看沈一生經歷眾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樂,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誤會,他無法從中斡旋解釋,緩解家庭關係;妻子病重無錢醫治,還得自己拖着病體趕工刺繡掙點藥費,是沈無能。父親病重,無錢趕回家中見其最後一面,在父親生時也未能盡兒女之責,是沈不孝。還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個人精神世界倒是維護得很好,可是未想過一直都是有人在為他負重前行。我並不認為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男人。

中年喪父、喪妻、喪子、喪摯友,這一切,何不是因果報應呢?只可惜了這些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浮生六記讀後感13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本書已經流傳了二百餘年,可以説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本書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現,説明人們對於此類文學的熱衷。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婦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樸素,他們之間的感情温馨至極,整個居家生活都是浪漫灑脱的。他們夫婦二人去往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和事,這本書講這一切都加以記錄。在作者雨陳芸初次相見之時,就產生了情愫,可以説是情投意合,而他們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滿藝術感的布衣蔬食浪跡天涯。

然而現實生活是人類夢想的最大敵人,渺小的人類只有抵抗,卻很少有人能夠戰勝現實。他們的夢想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破滅殆盡,但是他們不忘初心,當初的快樂絲毫未減,這才是真正的愛情,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將兩人分離。這種生活在現如今都很難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應該是像他們這樣的,也只有這本書,才能真正體現夫妻之情。

“情之所鍾,雖醜不嫌。“沈復十八歲就與陳芸結婚,在這命運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陳芸還被疾病所困擾,雖然如此,兩人依然沒有分離,老天這麼想拆散他們兩人,直到陳芸去世也沒能實現,莫非這就是超越一切的愛情?後來沈復獨自一人離家漫遊,過完了自己的餘生。

本書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與外世紛爭,記錄方式淳樸,因為故事本身耐人尋味。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於此,他還將細節描寫到淋漓盡致,連心理活動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動作都加以記錄,有些時候還不乏風趣。作者雖然是有一定歷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現在的人依然後很多相似點,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這樣的特徵。他貪玩,對很多新鮮事物抱有興趣,也願意與人分享快樂。兩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復總是能找到玩樂的方式,雖然不高級,但是兩人卻樂在其中。只可惜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離,看到最終也難免為他們感到惋惜。

作者的經歷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對生活的壓力,也只有這種生活是最輕鬆的。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多麼富有,都很難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個瞭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難上加難。最後沈復也看透了一生,並將一切記錄在書中。

浮生六記讀後感14

“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題記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8個字足以概括沈復的一生,這麼兜兜轉轉一大半輩子,也許沈復在著《浮生六記》前都有沒想到,在他低谷時三個至親接連離世,沒有人能與分擔哪怕一點點的痛苦。從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轉折,又何嘗不是人生在世,如夢一場。

但沈復的文字從未有一絲倉促,他是一個單純了一輩子的人。

這夢的前半段沈復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為會與他共度後生。這芸娘吳儂細語,這芸娘浮動暗香。他與沈復過着清貧,但卻波瀾不驚的生活。

但是陳芸最終也因為公公的誤會,而與沈復一起被逐出家門。畢竟陳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傳統。在長輩訓斥與誤會時,多將不與長輩爭辯看作孝順,那隻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門是絕對的。從被逐出家門起,似乎他們的命運就逆着走了。他們本不是有錢人,後來因種種境遇不得不賣書畫為生,但他們用慧心將生活過出清甜的美感。

這夢的後半段沈復不住的驚呼。他在夢裏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蒼涼,什麼叫做“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麼一見傾心,那麼不離不棄,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尋覓一個與妻子相似的女子。雖然清代沒有一妻制,但沈復仍然只愛陳芸一人,那麼深情那麼真實。“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這是沈復對陳芸説的最後一句話。於是他醒了,他觸摸牀上每一個角落,沒了,沒了一絲茉莉香,苦笑着點點頭,繼續回味“來世”二字。

《浮生六記》有着落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布衣蔬食的質樸,比李白的浮生若夢多幾份哀思與從容。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沈復也是。每一個的人生都如一場夢,夢裏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故事裏有樂有苦,有悲有喜。樂苦相間,悲喜交加,方為戲夢人生。

浮生六記讀後感15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着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羨慕着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脱於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後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芸雖在飢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後,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悽慘。就在陳芸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説:“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説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後,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湧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芸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捲一捲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芸,聰明的芸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芸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並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芸嫁於沈復實在是淒涼。到頭來,芸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