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1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67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12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位嫂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位嫂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再説智謀,説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説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閒暇之餘,我經常和爸爸媽媽討論三國人物和故事。誰最厲害,誰最忠義,誰最陰險狡詐,誰最聰明機智,誰最……有時我們還爭得面紅耳赤,但爸爸媽媽都會其樂融融的看待爭執結果。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算不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兒時,我喜歡戰場上的氣勢,特別是英雄手持兵器與敵人混戰時,我更是如痴如醉。因為馳騁在沙場上的英雄風範,我為之酷愛。也因此我愛看《三國演義》,愛看它那氣勢磅礴。

時光的流逝改變了我的想法,我越來越覺得《三國演義》敍述着悲情,敍述着傷感……

在東漢末年腐敗無能的統治下,引起了一次黃巾起義的反抗。然這支替天行道的起義軍是輝煌的,也是失敗的。在輝煌的過程中,他們曾打進幽州境內,這無疑是一項壯舉。但是輝煌過去,失敗便接踵而至,黃巾起義被鎮壓了下去,一切都前功盡棄了。可立了功的不是誰,而正是我所敬仰的劉備,關羽和張飛!看到這,我愕然,在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是戰火蔓延,英雄好漢從來都是主持公正的,可這裏,三位英雄卻把正義鎮壓了下去,豈不悲哉?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時期裏,有多少文人墨客被之埋沒,又有多少忠臣良將被之殘害?在這個百年之久的歷史變遷中,戰火焚燒到整個中原,民不聊生的中原大地上難道就沒有人能快速地擺平這場戰爭?有,也許在被埋沒的人之中,在被殘害的人之中。但是,一幕幕慘不忍睹的畫面總會出現:原來是持正之人,卻被呂布所害;華雄曾是一代戰豪,只因不敵關羽;孫堅是江東猛虎,卻死於非命……雖説戰亂總會有人死逝,可在萬古長久的歷史中,有哪一次戰亂是和三國時期一般慘重的?這,便是莫大的悲哀。

在我們的固定思維中,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書籍,作者寫的意義無非就是敍述一下戰爭、人物與歷史。可縱觀一部《三國演義》卻發現,無論人物的性格特點多麼突出,戰爭的場面多麼精彩,作者的目的無非只有一個:諷刺當時的社會無能腐敗!這雖是一個對於戰爭描寫的書,最終包含一個悲傷的含義,因為在作者的.心中總記錄出了些許無奈與傷感。

最讓我情感上受到傷害的還是《三國演義》的結局:光三國的成立,歷代英雄就已嘔心瀝血了。在剩餘幾十年的戰爭中一批文成武將為了自己的國家的統一中原都獻身了,最後卻還是西晉在亂世中統一了中原,一個不曾是三國鼎立中的國家!三國之王飽受艱辛,費盡心機,才得以分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最後卻又難保國家,在這兒,難免會讓人心酸。關羽、張飛、諸葛亮、魯肅……這些為各自明主出謀劃策,助攻幫守,千古流傳的一代豪傑,卻都是國破家亡之人。

《三國演義》最後的結局是:不是三國共存,也不是三國之一稱霸。看到這兒,難免讓人悲從中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世界著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説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看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在我不計其數的閲歷中,有一本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在我的印象中頗深。《火燒連營》這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從而得到了人生的啟示。

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為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於是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攻東吳。但由於劉備一時心急,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草率的作出了決定。所以在與東吳的戰爭中,劉備一方由於紮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採用火攻,導致蜀國的軍隊被火燒連營,將近全軍覆沒。

我不禁為劉備深感惋惜。七十五萬大軍,為了一口沒掙到的氣而喪命黃泉,多悲慘啊!本來蜀國糧食充足、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文有卧龍鳳雛,武有五虎猛將,完全有能力統一天下。但由於劉皇叔的衝動,讓怒氣衝昏了頭,不聽手下的勸告,氣沖沖的去攻打東吳,結果把更多的兄弟的性命都搭了上去。這對劉皇叔是多大的恥辱!劉皇叔因自己的私人恩怨沒有顧全大局。但凡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都將成為無法改變的過去,自己的.結拜兄弟在戰場上犧牲,固然會悲痛欲絕,但是劉備應當更加有志有謀的統治蜀國,不辜負自己的兄弟對自己的期望才對。不要因為過去的事情影響現在,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讀了《火燒連營》,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因小失大的過錯嗎?

曾與否,我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一本精美的小本子。我對它愛不釋手,正當我還美滋滋的想着這本本子的用途時,一個消息如霹靂般劈中了我:本子被弄壞了。正值氣頭上的我,找到了“兇手”後也不管她是誰,就朝她一頓罵。她低聲辯解:“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的,我……我就輕輕的碰了一下……”她緊張得語無倫次,我卻火冒三丈,一時被怒氣衝昏了頭腦,居然提出了絕交這麼過分的要求。她在心中也明知我不講理,便一咬牙説:“.…..絕交就絕交。”打那以後,我們再也沒説過一句話。

現在回想起來,我十分懊悔,後悔當初自己太沖動,竟因一本本子這樣的小事失去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雖然過去遇到了許多波折,但是正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所以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頻頻出錯。很多人忘記了,我們有改變未來的能力,卻沒有改變過去的能力。我們不應該沉浸在過去的悲痛之中,而是要展望未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所以不要再因小失大、衝動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則,你將會失去更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讀三國已很久了,但各路英雄,仍如皓月當空,在腦之海中,波光閃動。

如果説生物中,基因是有智慧的個體,主宰了生存機器,如人的行為,那麼,圍繞三國滋生的文化基因,也凝結了人類智慧的結晶。

文化基因之一是表現在語言中,如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舌戰羣儒、空城計、過五關斬六將等;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三國的文化基因也已滲透到很多方面,如遊戲。我是名象棋愛好者,排局是象棋中的一門藝術,而排局中,三國七子譜招法凌厲精悍,在排局中是一朵綻放異彩之花。而近來流行的`在線象棋遊戲中,以三國事件為背景,從桃園結義開始,到三國一統,竟有120局的精彩紛呈的闖關排局,為這個遊戲增添了更吸引人的樂趣。其實,何止象棋,經典的華容道遊戲,也是出自於三國的文化基因。

三國演義中描述了很多戰役,講述了上千人的故事,精彩紛呈。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怪誕的故事,這個怪誕的故事是這樣的:

異世一常人被俘,俘之者為一非常人。非常人暴戾異常,但懷異能,以一敵百,無人能勝之。非常人奴役眾人,眾人寒餒傷病,然敢怒不敢言。一日此常人頭昏眼花,飢寒難耐,遂壯膽諫於非常人曰:尊駕異能無限,世上無人能敵;然若尊駕之左右手互搏,當為終極之戰,可否讓吾等一開眼?非常人正自無聊,聞之大喜;即刻左右手互搏纏鬥,塵煙四起;且愈鬥愈烈;須臾非常人一分為二,仍纏鬥不休;然體形亦減五分。少傾再分為四,體形亦各減一半;未幾再分為八,直至蹤跡皆不可覓。

眾人大喜,皆贊常人之功。既而其世出一英雄,德滿四海,智服八方;據正史載錄:共勇當萬眾,力可撥山,後挺身為民除害,勇鬥非常人。苦戰十天十夜,不分勝負。正當力盡之時,有慧星襲過,為其注異能;英雄遂一擊將非常人打得灰飛煙滅,換得萬世昌平。

這個故事怪誕吧!不過,説不定,這個故事也有一點道理。我有時想,文明是不是都是由普普能通的人一點點創建的呢?我們雖然是普通人,難道三國中的各路豪傑生來就是英雄?難道我們的後人在寫我們當代的光輝事蹟時,人物不是我們中的一員?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這個暑假,我又讀了幾遍《三國演義》,對其中的三位主人公劉備、曹操、孫權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劉備是一個穩重的人,很有愛心,關愛百姓。劉備為人以大局為重,就像三顧茅廬,為了,了很多時間,三次才請到諸葛亮。他還十分重視兄弟之情,對關羽、張飛關愛有加,雖然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可卻走到了一起,結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為天下百姓做事,一生無怨無悔。雖然劉備優點很多,但還有一個大缺點,那就是受到巨大打擊就不能維持平時的情緒,就像關羽張飛被後,劉備就變的性情急躁,也不聽諸葛亮的話,執意伐吳,導致陸遜火燒連營,死在白帝城。如果那時他能以平時對待事情的情緒來對待,那麼他肯定能完成建立蜀國的大業。

接着是曹操,曹操是一個有名的家、哲學家,他魏國時,可以説是百戰百勝,強大的兵力,厲害的大將,還有他的軍略,如果他能夠更加的合理運用,絕對能讓魏國稱霸天下。雖然曹操有着這麼多的好處,可是一點對它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多疑。在赤壁大戰,因為周瑜的'一點小計策,就讓他殺掉了能為自己立大功的蔡瑁、張允,導致魏軍沒有好的水軍將領,沒能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舟戰術,結果被孫劉聯盟打敗,幾乎是全軍覆沒。

最後是孫權,孫權有十分厲害的大將,呂蒙、魯肅、陸遜、周泰、淩統將士可是數不勝數,還可以合理運用將士的才能、敵人的弱點來贏得戰爭,可説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君主,把吳國治理的很好。雖然看起來是三國演義裏的配角,可他也為作出了貢獻,曾經派魯肅去海上巡遊,找尋新。他也是以大局為重,與蜀國絕交後,還可以很快的和好,同意共同抗擊魏國,從這位君王的身上,實在找不出什麼缺點,可説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君主了。

在三國裏的三位君王身上,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比如劉備教育我們的:急躁必定壞事,冷靜對待才可以成功。曹操教育我們的: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孫權教育我們的:只有合理運用條件,才可以做到上下連心,互相幫助,取得勝利。在這些事情裏,告訴了我們很多,同時我也知道,只有注意了細節,全面看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推斷。我們只要做到這些,就可以戰勝一切,一起努力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當我合上三國演義這本書時,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在這本書裏寫了許多具有正義感的人物。不過,我最敬佩的,就是諸葛亮了。

他十分的機智,靈敏。自從劉備請他出山後,他便專心致志地輔助劉備。當劉備在白帝城逝世之後,諸葛亮還是忠正不二的輔導劉備的兒子——劉禪。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攻打五丈原時,諸葛亮發誓一定要打敗司馬懿。在那幾年間,他一直為戰爭的事情而忙碌,不料得了肺結咳,可他在患病期間,還是一直為戰爭而勞累。直到死時,也不忘把戰後事理一一告訴自己的屬下。

諸葛亮,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人士,他為一件事奮鬥到底的決心,為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了一個狠毒,奸詐的陰謀家,大奸臣。曾有人評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但我認為並不能簡簡單單地説曹操是能臣,或是奸雄。

第一,曹操很擅長打戰,在他所指揮的官渡之戰中,他以七萬精兵,大破袁紹七十萬大軍,堪稱軍事史上傑出的軍事家。

第二,曹操又是出色的政治家。治理國家是曹操的強項,他不僅愛惜人才,而且重視土地制度,糧食問題。

所以,説他是能臣沒有錯,可這不能説曹操不是奸雄。

曹操就是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極端唯我主義服務觀。曹操還做過許多不仁不義的事情,正是他的“謀略”使他更狡詐,他的“才幹”使他更殘暴。

曹操出於恐懼與猜忌,殺死呂伯奢一家;因為要引誘呂布,將俘虜來的羣眾當炮灰,為報父仇,攻打徐州時,軍所到之處“殺人民,發掘墳墓”。華佗的事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曹操患有嚴重的頭疼病,神醫華佗醫術高明,他只給曹操紮了一針,曹操的頭就不疼了。曹操想讓華佗留在他的身邊,專門給他看病。可是華佗立志為天下百姓解除病痛,曹操見他如此固執,便把他殺了。

其實無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奸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為北方的統一,作出無比卓越的貢獻。

這本書真的很不錯,我還要再多看幾遍,從中吸取更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更多的精華。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草船借箭,借東風,木牛流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民間流傳中,諸葛亮簡直就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但我通讀完《三國演義》,仔細分析後,我對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説忠誠:諸葛亮受劉備白帝城託孤,七擒孟獲,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終其一生,即便明知劉禪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認為是忠誠的楷模。

但是,換個角度講,對於一個身處三國亂世的臣子來説,什麼是最高的忠誠?應該是幫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輔佐君主,將國家治理好;如果表現更為完美,應該是:結束戰亂,統一國家。

反過來看看諸葛亮他做了什麼,劉備的規劃就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統一天下,成就霸業;如果諸葛亮在統一天下之後沒有篡權,並幫助劉禪成為一位英主,把國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誠。

而諸葛亮呢?雖然沒有篡權,但他既沒有幫助劉禪統一天下;更沒有把劉禪培養成一代英主,反而讓劉禪出演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賢相的美名,對蜀國而言,不管是對劉備還是劉禪,他並沒有真正做到人們所誦揚的忠誠。

再説智慧: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借東風、空城計、木牛流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詳的智慧體現。但在我看來,這隻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罷了。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個百八十年,但諸葛亮是一位國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應該表現在如何調動整個國家的聰明才智,讓大家共同努力,把國家治理好;他的智慧應該體現在,如何建立規範有效的'制度,通過合理的制度來管理國家,而不是事必躬親,把國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個人的權威上。

諸葛亮沒有成為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個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連打兩百棍以上的軍罰都要親自前往監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辦好,別人得不到機會;可能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培養人才這件事,以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樣。結果最後只是把自己身體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國推向了滅亡。正可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可以毫不客氣地講,蜀國的滅亡,諸葛亮這位所謂的賢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只是被無限誇大、吹捧起來的完美先生,像神話人物一樣當故事看看就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任拿一本閲讀都讓人賞心悦目。

《三國演義》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閒來隨意翻看一兩回都會感慨萬分、回味無窮。

感歎歷史現在和將來的各類人物都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想想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逼皇帝禪讓帝位給自己,成就自己一番帝業,到最後,後輩子孫也受到當初的待遇,辛苦得的天下拱手相讓於司馬炎,成就晉國一通天下,可謂是因果報應,屢試不爽。不知曹操地下有知,做何感想?

劉備,編草鞋出身,無非佔了一個漢皇朝的宗親,找到幾個好兄弟:關羽、張飛、馬超、趙子龍、黃忠,一個好軍師,一路帶着老百姓逃命,一路哭,最後在四川落腳,成就一個蜀國。在三國裏面蜀國最弱,但是評價卻最好。可以説劉備是玩弄權術的頂尖高手,看看趙子龍萬軍之中救出劉禪,劉備一把把自己的孩子扔到萬軍之中,明知道肯定有人接,肯定死不了,但是,這一舉動,卻得到所有將士的擁護:自己服侍的'君主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大將而不管自己孩子死活的人;另,在白帝城,戰敗後託孤,對諸葛亮説,劉禪可以扶則扶之,不可扶則廢之,君可代之,害的諸葛亮從此沒有二心的輔佐明知道不是皇帝那塊料的劉禪,六出岐山,七擒七縱孟獲,寫下《後出師表》,到最後搞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關羽重義,在和大哥失去聯繫時候,曹操接納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馬一斗銀,下馬一斗金,送赤兔馬給他,但是,留不住,一有劉備消息,關羽連闖五關,連曹操派人來通知放行的都趕不上,卻賠上六員大將;在曹操敗走華容道時候,關羽放曹操一馬,還卻以前的人情,成為性情中人的楷模,歷史留名的英雄。最後由於過於驕傲,中了陸遜的計,給呂蒙奪了荊州,最後兵敗麥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這部經典名著,作者在開頭就説明了在歷史長卷中,多少風流人數,只是滾滾的長江水,最後都要退出歷史舞台。而我們讀過這些歷史的現代人更應從歷史中悟出要做到無悔人生的積極態度。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這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但他的弱點卻是致命,太傲,以至最後敗走麥城。總之關羽是值得我們好好打學習。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最後説説曹操。曹操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哲學家,還有他的軍略,如果他能夠更加的合理運用,絕對能讓魏國稱霸天下。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深有感受,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等都令我回味無窮,值得沉思。

當讀到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我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空城?面對百萬敵軍,豈能掉以輕心?我生怕他們會闖入城中,但胸有成竹的諸葛亮一點兒也不緊張,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緊張,自己的計謀就會落空,敵軍就會看穿城中無人,馬上就會闖入城中四處破壞,老百姓會遭殃,所以他要放鬆,鎮靜,沉着,不能讓敵軍看穿。於是,他若無其事地在城牆上彈琴,優美動聽的琴聲四處響起。敵軍見了,以為城中有埋伏,就不敢輕舉妄動,退走了,這時我的心才放鬆下來。驚歎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又讀到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我又緊張起來。甚至汗毛孔都張得大開,生怕大霧突然散去,諸葛亮暴露出來,來不及返回就被消滅。但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因為霧太大,看不清對方,所以諸葛亮只把那幾個稻草人立在船上,一個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就換下一個船,這樣來回交換,就輕易把十萬支箭拿到手。等霧散了,諸葛亮早就跑得沒影了。曹操這才知道上了當。這都是源於諸葛亮的‘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而又知己知彼啊!

想到諸葛亮,我又想起自己那次經歷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的風箏掛在了一棵高高的樹上,我想把它夠下來但夠不到,我又不會爬樹。正當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時,一個足球飛了過來,剛好碰到風箏,風箏因而抖動了一下。我觸景生情,受到啟發,就拿起幾個小石子,用力向風箏砸去。終於,風箏被砸了下來,漂亮的風箏完璧歸趙。

還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也許是因為地板太滑,我一不小心滑倒在水裏,我在水裏撲騰,“咕咚咕咚”喝了好幾口水,這時我突然想到了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的冷靜,我便冷靜下來。因為我離岸邊很近,我就雙手伸平,扒住了地,終於停了下來。等我上岸後,我真想謝謝諸葛亮,是他讓我化險為夷,自己救了自己。

通過讀《三國演義》,我懂得了: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靜,只有冷靜下來,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伴隨着這首《臨仙詞》,我翻開《三國演義》,不禁融入那金戈鐵馬,烽火狼煙,又英傑輩出,常聞軼事的東漢末年。

提起《三國演義》,不少人想起的是“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想起的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想起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想起的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細數我們熟悉的姓名,那是一條長長的名單:坐擁半壁江山的'曹操,國富民強的孫權,得盡人和的劉備,以及笑到最後的司馬炎……。然蘇軾先生曾説過: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其實,不難發現,那些三國中的“知名人士”,誰不是具有“過人之節”的呢?

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其人“長壯有姿貌”、“吳中皆呼為孫郎”英年才俊。其人品更是一等一的,《三國志》記載説“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而且極重情義,當年孫策臨終將東吳託付給他,二十餘歲的他就替孫權扛起了這個重擔。赤壁一戰,以五萬人大破二十萬曹軍,將他與力主投降的張昭等人比較起來,簡直高下立判。若不是昔時的忠心耿耿,哪來之後的赤壁風雲?

“亂世之奸雄”曹操也是一樣,他極有政治眼光,在亂世之中,迎回獻帝,又於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之後降劉璋,破馬超,滅張魯,功績累累。而他本人也不是小説家言的“奸詐狡猾,酷虐暴躁”。相反,他寬容大度,賞罰分明。當他戰勝袁紹後,搜出了許多封營中數將於袁紹的來往書信,但他並沒有一封封查看並治罪,而是一句“時孤尚不能自保,何況他人乎?”,寬恕了他人。而當他犯了自己制定的踐踏農田之罪時,也沒有搪塞過去,而是“割發以代首”,相當於判處自己髡刑。身為一軍之將,實屬難得。若不是當時的豁達開朗,哪來之後的半壁江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就更不簡單。他依法治蜀,鐵面無私,在第三次北伐時,由於自己的決定錯誤,不僅自斷臂膀,揮淚斬馬謖,而且連書上表,請求自降三級,貶為右將軍,這才使得蜀中居民安居樂業。而且他重德不重色,自己擇妻不觀顏色,只重才德,這種心胸又有幾人能做到?若不是他恩威並施,法重如山,哪來之後的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以弱圖強?

身處亂世,身不由己,在這種境況下依然能保持氣節,寬容大度,表裏如一,想必成功也並不難了,我們更是要從小做起,培養自己的德與才,體現自己的“過人之節”!